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1

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大学生不单单要拥有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在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逻辑能力。这种必备逻辑能力就是计算思维。计算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将使用计算思维联合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变为习惯,从而成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2.1课程内容之间联系不紧密

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对象一般都是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对计算机毫无基本认识。并且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繁杂,章节之间没有联系性,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生有没有掌握好计算机的操作,根本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致使计算思维没有起到引导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作用,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成为了简单的工具学习。

2.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在理论教学中课堂讲解传授的模式枯燥单一;在计算机实际应用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完成了实验任务,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毫不关心。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只会被动消极的学习,从而导致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计算思维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3.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定位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秉持着计算机思维的原则,主要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与思维扩散的能力,在处理计算机问题时使用科学的思维、表述与行为方式。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得学生获得计算机的认知与实践运用能力,并且能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目标与计算思维的主要内容不谋而合,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单单要帮助学生认知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着重注意提高学生计算机认知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以及实践应用培训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改变计算机基础教学仅仅只作为工具培训的现状,更加完善的实现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标。

4.计算思维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4.1计算思维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是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展开,而不是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放在首位。将教学内容的重点转移至计算环境与应用计算机解决抽象问题的手段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秉持着计算思维,在讲解操作系统部分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实用功能例如处理器管理、文件管理等。在学生掌握计算机环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以总体教学目标为基础,根据不同专业进修教学内容分类设置,合理定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实践能力。

4.2计算思维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4.2.1构建多元化教学资源

多元化教学资源可以包括课程教学、技能训练、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计划进行课程教授,让学生提高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计算思维。对于计算机基础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技能训练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4.2.2案例教学渗透计算思维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联系实例,通过分析案例进行教学,并对所教知识进行强化训练,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通过案例导入来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2.3创立灵活考核方式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考核方式满足不了当前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审查。因此可以在考核中适当增加“大作业”。“大作业”主要是指教师针对关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的综合任务。

5.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7962-03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分析从事多年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后发现如下现状和特点:1) 教材落后,教学内容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变化;2)教学内容与各专业不适应,不贴近专业;3)传统的教学手段没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4)学时少,以致教学信息量不足和技能训练时间少;5) 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不一,致使教师教学难于控制。因此,教师如何把握教学内容、如何面对不同学生,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是我们任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针对以上现状和特点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在教学中的体会及做法。

1 教材要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更新换代快,使大多数对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及教学内容常常无法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教材内容过时落后,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因要经过一段时间,使部分知识内容落后于实际一年以上,为了使教材及教学内容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保持最新性和先进性,应根据实际选用合适的最新教材或编写实用教材,为此,我校一般在两到三年重新编写一次教材,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编写,及时了解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情况,更新计算机的知识,并不断提高教师计算机知识的系统性。

另一方面,在教材内容落后没能及时更新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下,教师应在教学方法或教学途经上灵活运用处理,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如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部分内容,无论教材出版时间多快,都无法与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硬件一致,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太平洋电脑网站(.

[3] 范彬.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4] 刘薇.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高级案例教学研究[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5] 边巍.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及讲授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8).

[6] 潘有志.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信息学院,北京102249)

摘要:针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石油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及面临的困境,提出在当前以计算机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目标指导下,如何面向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计算机思维,阐释其课程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思维;程序设计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7-0076-03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教学改革项目( 2014yb09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质量与创新工程项目( 2013yb039)。

第一作者简介:王新,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数据挖掘,xinwang@cup.edu.cn。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科学与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产生了多种边缘学科。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不断地改革和调整,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也在发展和深化,其中有几次重大改革:①1997年提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系,以计算机技能培养为主;②2004年提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③2010年,以《九校联盟( C9)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为标志,以计算思维培养为主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了。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与面临的困境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境。其主要原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入校的新生对计算机操作的技能大幅提升,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有平民化的趋势,部分专业人士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可弱化或取消;按教育部要求,高校各专业总学分大幅缩减,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学时被压缩,教学资源配置不充分;很多人将计算机科学等同于计算机编程,淡化了计算机的科学意义,削弱了计算机学科的内涵。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过分偏重计算机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教材基本上是有关领域的浓缩版,学生进入大学后,对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兴趣不大;课程教学在分层次、分类别上也存在明显不足,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自身的地位也有所降低;更为关键的是信息化素养与专业技能融合缺少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有效的实现途径。基于上述原因,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明确提出:计算机基础课程应成为大学通识类课程;与大学通识类课程地位相适应,大力推动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改;持续开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体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系列研讨、立项和交流培训工作。

2 石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重在计算思维的培养

众所周知,石油、石化行业是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的领域,石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承担着培养石油、石化专业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任,而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相融合是提升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培养人才的科学思维方式,即训练人才的实证思维、逻辑思维和计算思维。由此可见,训练计算思维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3 面向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计算机思维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改革进程可分为4个层面:理论层面上研究计算思维的内涵与表现形式;系统层面上规划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操作层面上将大学计算机课程作为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实践层面上探索不同层次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应用需求的途径。

鉴于以上指导意见,明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课程的知识结构、构建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是我们深化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总体思想。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体教学目标分为3个层次,即“普及计算机文化,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机思维能力”,为此需明确石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课程体系。

(1)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面对石油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总体上应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会构建计算环境,熟练掌握数据处理方法与表达方式,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灵活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具体达到以下要求: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概念与基本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熟悉正确的程序设计方法与思想,具有初步的应用软件开发基础;具有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初步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能利用常用工具处理多媒体数据,初步掌握多媒体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训练计算思维,能够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问题表达与交流,学会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与解决问题;利用Internet进行主动学习,增强专业应用能力,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

(2)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按照教育部的指导意见,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知识结构应满足3个层次、4个知识领域。

3个层次:①概念性基础,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各专业学生必学的内容;②技术与方法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常用的计算机应用软硬件技术和相关理论方法,不同类别的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③应用拓展技能,结合各专业、各知识领域中有较大共性的、最主要的一些应用性技能,使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不同类别的专业各有侧重。

3个层次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一条主线:网络数据库多媒体,以计算思维训练为导向。

4个知识领域:计算机系统与平台、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问题分析与表示方法,系统设计与实现的主要算法,数据的组织、管理以及处理过程,应用系统实现与平台构建的流程。

(3)构建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①课程设置指导思想:根据我校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不同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出发,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的原则是:以训练计算机思维为导向,重基础、强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典型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不同类别的专业可根据学分要求选取不同的知识模块(见表1);③课程设置方案:各专业采用“1+X”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而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作为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以满足各专业认证的实践需求。对本校各类专业选修计算机课程的建议见表1。

4 主要的改革措施和成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各高校中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通常被认为是“没有前途的”,导致基础教学的师资不稳定。我校2010年之后经过院系调整,明确了由软件工程系组织管理计算机基础教学,基础课教学由计算机学科教师共同承担,形成了稳定的基础课教师队伍,教师均为计算机学科的硕士、博士,年龄在35~50岁之间,精力充沛、教学经验丰富。

(2)激励教学研究,鼓励发表教改论文。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更新快、变化大,授课对象层次参差不齐,必须不断地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核与评价方式、教材选用与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近年来学校对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卓越班和创新班的培养方案,研究型、研讨型、MOOCs、翻转课堂、知识碎片化等授课方式,以及任务驱动、项目管理、案例化教学等教学改革项目予以大力支持,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的教学改革论文。

(3)教学团队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面大,上同一门课程的教师较多,教学团队的管理极为重要。团队发展规划是否科学、日常教学活动组织安排是否合理,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成长。重点建设公共基础课教学团队是学校团队建设的原则。目前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C语言教学团队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为校级培育教学团队。

(4)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展现学生应用能力的平台,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承担着全校学生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原ITAT大赛)、蓝桥杯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以及各种计算机相关应用学科竞赛的课外辅导工作,承担校内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的考试与评审工作。

5 结语

鉴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时被逐渐压缩的事实,提高各专业相关人员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的认识极为重要,这是信息社会中培养具有科学思维的创新人才的要求,而构建与学校特色、学生层次相适宜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培养计算思维的有力保障,研究并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训练计算思维的有效途径,探讨并执行信息素质与专业素质相互渗透的实施方案是培养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之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国梁,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7-11.

[2]刘桂松,李茂国.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 39-41.

[3]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申报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的通知[Z],2012.

[4]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1-23.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大作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2-0024-03

1引言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通常采用1+x模式的课程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就是其中的那个1,与其他X门课程相比有两个显著的不同之处。首先,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同。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面对的是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课时间为大学第一学期,一方面这些学生要完成从中学向大学的过渡,另一方面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其次,课程内容的结构不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含盖了计算机专业多门课程的内容,诸如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等,如何组织这些内容,如何把这些内容衔接为一个整体,一直是课程教学的中心话题。

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还肩负着自己独特的使命:要在赋予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同时,培育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和素质,这是一个更为艰巨的挑战。

2大作业的价值

经过探索和实践发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大作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首先,大作业符合课程的特色。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内容比较杂,各章都是相对独立的内容,彼此之间的相关度比较低,因此衔接各章内容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首先要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贯穿前后内容,但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学生自行完成这种衔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有限的学时限定了教师的作用只能是引导。通过完成大作业,学生可以很好地实现这种衔接。

其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而言,课程内容涉及面比较广,实践性强,同时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大作业正是在综合考虑了上述因素的基础上为学生精心设立的。钱伟长校长早在1957年就曾说过:应当给予基础理论课足够充分的课外自学时间, 使学生通过足够的独立工作, 能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并且做到运用熟练。掌握知识重要,但作为大学教育,更提倡的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计算机知识淘汰更新很快,但拥有自学能力任何时候都不会被淘汰,而大作业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有帮助。

第三,对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和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大作业绝对不是简简单单通过查找课本在纸张上写写就可以完成的,学生首先必须使用计算机,这就涉及到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其次需要查找一些资料,对于这些信息的获取上网是最方便快捷的。大作业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工作作风及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学中综合性最强的教学实践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大作业的选题

作为授课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知识层次,明确各知识点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的。其次要了解授课对象,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作业任务,如果能将大作业与学生的本专业建立起联系是最理想的。

大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如电类专业可以在程序设计上适当增加难度,而对于人文类则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总体来讲,计算机基础课六章授课内容,大作业的数量不应少于4个,以5~6个大作业为宜。下面给出一个参考例子,见表1和表2。

大作业要面向实际应用。以学习使用Word制作表格为例,首先教会学生有关表格制作过程中的基本操作,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了这些基本操作后,教师对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表格进行分析,总结出不同风格的表格形式,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如“课程表”、“成绩单”等,这些表格都是学生平时要用到的。其次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份求职简历。在制作这些表格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因兴趣所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激情,设计制作出的表格不仅实用并且美观。尤其是求职简历的设计,每一个学生都下足了功夫,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新颖形式。

大作业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在设计实现的过程中能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同时还应具有相应的趣味性。例如程序设计作业要求学生用Visual Basic编写完成一个能实现100以内小学生四则运算的程序,程序基本功能是可以随机出题,进行100以内的两个整数的算术运算,减法运算要求减数必须小于被减数,除法运算要求必须能整除,程序可以自动判分,同时还可以对答题者进行信息提示,如“答案正确”、“答案错误”等。对于没有任何程序设计基础的大一新生而言,这的确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作业,有些学生甚至觉得根本不可能完成,但最终结果出乎意料,学生不仅完成了这些作业,而且喜欢上了程序设计。

大作业要具有衔接课程内容的功能。为此要在大作业的题目、内容、顺序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使大作业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从而把课程内容连成一个体系。例如,程序设计大作业题目为“小学生四则运算”,文字处理大作业可以是题目为“小学生四则运算软件的设计与实现”的论文。要求论文严格按照指定格式编排,内容包括封面、目录、中、英文摘要、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涉及到的排版内容包括图表、页眉页脚、版心设置、目录、项目编排、标题排版等很多方面。这个大作业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程序设计的理解,同时还比较全面地考察了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更使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和科技文章方面进行了初步训练。同理,学生在完成数据库的大作业后就会真正理解文字处理中的各种表格与数据库中表的区别。

随着课程的深入,在学完网络知识之后,最后一个大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个人网页的设计,其中要求他们在网页中要有一项内容“我的作品”,在这个链接中将之前作过的所有大作业都放在里面。这样这门课程的所有大作业就都连贯起来了。

4大作业的考评

首先指导教师要认真评阅每一份大作业,给出中肯的评价和修改建议。大作业通常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人而异,而且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也不同,所有这些因素在评阅时都要予以考虑。

其次大作业考评要纳入总成绩,而且权重要适当。大学计算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大作业应该是这种结合的最好体现。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点评,发表见解。

第三选取部分优秀大作业进行展示。作为优秀的设计案例在网站上可以开辟一个专栏进行展示,这既是对优者的承认与鼓励,也是对劣者的提示与激励。通常第一次大作业评比和展示之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学生中间构建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5大作业的收获

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基于问题式学习能力

大作业里贯穿着问题式学习方法,完成大作业需要学生发现问题,带着各种问题,考虑自己要学习哪些内容,在课后自行学习课堂和书本上未曾讲过的知识,需要自行查找大量的资料,确定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设计、调试、排除故障到实现的全过程,通过综合设计性的大作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工作都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团队合作,以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学生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势必要遇到一些相对比较棘手或者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这个时候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乃至合作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在对问题的讨论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自身的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在学期末的课程感言中都谈到了关于这方面的切身感受和巨大收获。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在布置大作业的时候,要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最大限度地接触最新技术,鼓励学生敢于向难题挑战。在满足大作业基本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行添加附加功能,为自己的作品“锦上添花”。例如程序设计作业中要求学生用Visual Basic设计实现的小学生100以内四则运算的程序,有很多学生都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附加功能,如答题限时、四则运算任意选择、四则运算任意组合功能、查看历史答题记录功能、画面淡入淡出处理等;关于文字处理的大作业还可以让学生为亲友设计一份精美的电子贺卡,电子贺卡的制作不仅要用到文字处理软件,还可能使用到如画图、Photoshop、甚至Flash等一系列其他软件。在网络大作业中,个人网页设计更是精彩纷呈。

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只要我们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在建立了兴趣的基础上,他们总能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甚至是惊叹,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从学生那里学到一些新知识。大作业贯穿着计算机基础课的始终,尽管课程结束了,但是学生在他们的感言中依然怀念那段被他们称之为“为计算机基础疯狂”、“痛并快乐着”的时光。

6结论

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大作业以后,不仅仅增强了动手能力,巩固和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是极大地培养了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只有让学生在快乐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身能力的提高,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够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将“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渗透进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 战德臣,孙大列. 大学计算机基础[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2]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一、当前形势分析

20世纪最先进的发明是什么呢?我想大多数人会回答计算机。是的,计算机的出现让我们的学习、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的应用领域几乎延伸到了社会的每一个领域,推动了全球的技术发展与进步,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与计算机的结合,更是让其成为了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是基于这样的重要性,我国的高等院校把大学计算机基础列为了每一个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第一门必修课。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专业,都要求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及基础应用。近年来,计算机的普及让很多人提出了对这门课的质疑,现在很多的小学生都会利用电脑、手机等上网、游戏了,到了大学还用着学习计算机基础?……诸如此类的疑问,加上这几年在一线教学岗位上遇到的很多问题,让我作为一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尤其是应用型本科的教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刻思考。

二、我校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我所在的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作为国家的第一批民办独立本科院校,虽然仅仅只有十几年的校龄,但是一直在迅速发展和变化着。近两年,学校正在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可以说正在经历着改革的阵痛。大学计算机基础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其实在之前,我们学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也经历了多次变革,但主要是在压减学时,这让作为老师的我有很大的危机感,这门课真的不重要吗?学生真的不需要学习这门课程了吗?作为一个一线教师,我可以肯定地说,不是!我们的教学现状告诉我们,不是会打字聊天、会游戏打怪兽,就叫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技术。比如在我们最常用的word文档中进行简单的文档编辑,设置对齐方式、设置行距,图文混排、表格编辑等等,至少一个班90%的学生都不会,有些同学之前学习过,但仍然非常生疏,更不要说长文档编辑、邮件合并这些稍微难一点的高级应用了。

现在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周3+1的模式,3节理论课时,1节实验。考试的模式是理论+上机实验操作。这样的学时安排本身非常不利于一门应用型课程的学习,当然,这与对计算机基础教学重视程度不足和我校的实验室建设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在后面的改革措施中我会提出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改革的措施

正是基于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状况,我们在教学上的改革更加迫在眉睫。

1.课程内容上的精细化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而这一学期因为学生军训所以实际上课周数只有12周,怎么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这一点首先需要确定。就目前的众多计算机基础教材来说,要讲完计算机硬件、软件组成,office基本软件应用、网络安全等显得很吃力。所以内容上需要精简。

针对学生的实际应用需求,我认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office软件中的word文档编辑、excel表格应用和演示文稿制作这几个知识点是必须涉及的。而在讲解硬件过程中,加入计算机的组装、各种基本元件性能等是必要的,因为在多年的教学中,学生都有问到如何去配置和选择一台合适的计算机的问题,而很多教材中涉及不多,这些可以给学生适当增加。而软件部分,怎么安装系统、安装常用软件,这些我们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是大部分学生不了解的。尤其对于一些文科类学生,比如我每次在第二学期给艺术类学生上多媒体课程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同学不具备基本的安装软件的能力。而office中的三个基本软件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Word文字处理软件,除了最基本的文本格式和段落格式编辑、图文混排、表格的应用外,对于一些常用的高级应用也应在重点讲授,如长文档的编辑,这在以后学生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尤其需要,可以说是一定会用到的知识点,而这恰恰是很多学生之前很少接触的部分。此外,word中的邮件合并功能,可以在讲授完excel后再回过头来进行,这样既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了office软件之间的兼容性,又可以起到回顾和巩固word部分的作用。Excel表格处理软件当天重点还是讲授常用函数的使用,有些人觉得好像日常中不怎么用,但是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些其实是大家都会用到的,几乎每个学期都会有之前的学生打电话请教excel函数的问题,大部分都是班委在做班级成绩是遇到问题,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很实用的软件。而对于演示文稿制作来说,可以说无论以后你从事什么行业,或多或少都会用到它,看似简单的演示文稿制作,如何做到以后在用到的时候有条不紊,心中有数,系统地学习是必须的。

所以,细化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是这门课程首先需要做的。

2.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目前,基于各种原因,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加上实验室上机。而上机时间一周1节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课时上,理论和实验至少应该保持平衡3+3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学生在课堂了听懂了,在实验课上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这样遗忘率就会非常高。

但是,如果不能争取到更多的实验课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几年来,将网络应用到教学中的模式已经在不断完善,我想我们的计算机基础课也完全可以将一些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引入进来。

(1)首先,建立一个网络的教学平台,如果时间财力等有限,可以先以简单的网站形式进行,然后以微课的模式将精简出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录制,将其放置到网页。在上学期,我们教研室的老师也以excel中的几个常用函数为内容,录制了一系列微课课程,但是目的是用于参加微课比赛,如果能继续把这些内容完善,真正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我想这样才是真的有效利用了大家辛苦建立的教学资源。这样一来,学生在课下练习时,如果有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巩固,以弥补实验上的时间限制。

(2)在后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真正建立一个多媒体教学平台。结合教与学,包括学生作业提交等等,在未来,也许学生真的不用到课堂上来上课,而是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考核,最后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

(3)当然,就目前而言,也要有效利用课堂上的时间,传统的教学有它的优势所在,面对面的教学能达到最大的情感交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好地去备课,将每一个知识点细化,讲授与任务驱动等等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对于一些无法在实验室完成的内容,用一些模拟软件为学生演示,比如计算机的组装。

(4)考核的方式。对于一门应用型的课程,考核的方式我还是偏重于动手能力的考核。而引入一个标准的考试系统这是最基本的需求,当然,现在有很多较为成功和完善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试系统供我们选择,但目前我校还没有这样的平台,这也是我们需要去完善的地方。

四、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大学计算机基础;综合案例;教材建设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大致分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科性或单科性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多科性或单科性的职业性技能型院校3类。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理论人才,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从理论到实践的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还没有适合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材,因此,有必要编写凸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及其配套实验教材,以满足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教材的编写思路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鲁东大学新提出的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多次对全校各专业和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程度调研,研究出版教材的编写思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凸现综合应用、以贯串整章知识点的案例驱动、理论和实验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建设五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的编写思路,并多次邀请专家、领导进行讨论和认证,该编写思路得到了一致认可。

1.1 凸现综合应用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虽然学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但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这说明我们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方面存在问题,学生缺乏综合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对于应用型大学,根据其培养目标,要从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人手,改变教育思想,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凸现综合应用。

1.2 以综合案例驱动

教材在写法上以综合应用为主导,利用案例综合几乎整章的知识点,使学生在完成综合案例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各章的应用技能。例如,每章的第1节是“案例与案例解析”,提出本章案例,进行案例说明与分析,列出所涉及的知识点,其他各节围绕“本章案例”,通过“案例引入”完成本章案例所需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另外,将案例中没有包含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用到或非常有用的知识点放到各章的知识扩展中,进行补充说明。

1.3 理论和实验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主教材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有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编写,给出完成各章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及需要掌握的理论。实验配套教材给出完成案例应掌握的预备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步骤。预备知识这节按理论书中分为3级标题,每3级标题有3种题型。预备知识的知识点围绕实验需要,同时也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中所应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实验指导节的3级标题不一定对应理论书中的每节内容,也可以是几节内容的组合。例如,第3章的第1个实验加入了一些完成案例引入内容的预备实验内容。整个章节的几个实验组合一般是理论书中一开始提出的综合案例的完成过程,或实验组合内容涵盖综合案例的完成过程。

1.4 建设五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

为配合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建设包含主教材、实验配套教材、课件、习题、教学网站五位一体的多媒体、网络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在教学网站上有实验素材、教学课件、教学录相、习题等项目,使教师易教,学生易学。

2、教材的创新之处

2.1 案例综合唯一,凸现综合应用

以往教材多是采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案例,比较生动有趣,便于学生理解重要知识点。但由于教材中的案例是分散的,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缺乏综合应用能力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案例不能局限于分散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应该充分考虑和突出所有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这与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吻合。所以,主教材的每1章的第1节是“案例与案例解析”,提出本章案例,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兴趣,让读者知道本章知识能够综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例如,在Word 2003文字处理软件中的第1节,提出的本章案例是“毕业论文的组织与编排”,通过案例说明与分析,让学生了解本章知识可以综合解决的实际问题。

2.2 案例切合实际,具有应用价值

主教材中的案例取材于学习和工作实际,都是经过实际调研、反复斟酌筛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第1章的案例是“挑选满足工作需求的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并且能够学会使用和日常维护计算机”,第2章的案例是“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安装与计算机的管理”,第3章的案例是“组织与编排毕业论文”,第4章的案例是“统计与分析计算机二级考试情况”,第5章的案例是“制作以‘企业介绍’为主题的演示文稿”,第6章的案例是“用Photoshop软件制作‘山野晴空’图像,再以此图为背景,用Flash软件制作‘晨练’动画”,第7章的案例是“宿舍计算机组成局域网并接入Internet,在学习、生活中使用Intemet提供的各种服务”,第8章的案例是“超市员工管理数据库的设计”,第9章的案例是“建立对烟台进行简单介绍的网站”。这些案例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启发作用,学生比较感兴趣。

2.3 以案例为线索,围绕应用组织基础理论

主教材以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综合案例为线索,贯穿整章知识和技能点,虽然凸现综合应用,但不乏理论基础。每章内容围绕完成综合案例安排,每章各节的组织围绕完成综合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掌握的理论展开叙述。例如,在讲“文档的页面排版与打印”这节时,通过“案例引入”提出完成综合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展开理论叙述,让学生带着完成案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2.4 实验配套教材,主教材的必要补充

主教材围绕“本章案例”,通过“案例引入”的形式展开叙述完成案例所应掌握的理论或操作方法,而完成案例所需掌握的预备知识和具体操作步骤在实验配套教材中体现。预备知识既是对主教材的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又是为下一步的实验操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即理论指导实践。将案例设计成有一定次序的实验,每个实验都有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参考步骤。按照先后次序完成实验,也就完成了本章案例,实验的最后是对完成本章综合案例的步骤总结。主教材围绕“本章案例”讲述理论,为实验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配套教材围绕本章案例给出完成案例的详细操作步骤,是对理论教材的扩充,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