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行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行为分析范文1
关键词:亲子游;成都;消费者
一、 成都市旅游市场概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推动了旅游种类的不断丰富。其中亲子游就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亲子游以其强大的功能性在国外一经出现便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发展前景广阔。而随着成都市旅游规模的不断增大,亲子游旅游产品的引入势在必行。成都市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3.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00.3亿元,增长11.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7624元,增长12.5%。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224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6%;国内旅游收入1010.7亿元,增长30.2% 。组织出境旅游人数75.8万人次,增长35.2%;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58.2万人次,增长28.9%;旅游外汇收入6.3亿美元,增长37.6%。成都经济的稳步发展,推动成都旅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成都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二、 成都亲子游市场产品:
(一)旅行社亲子游产品
成都市目前的亲子游市场上的产品较为单一,成都市有少数旅行社推出了以亲子游为产品名的旅游产品,如:“越南直飞豪华亲子游5天4晚”、“歌诗达游轮亲子游”、“马尔代夫亲子游”、“马尔代夫双鱼岛亲子游”、“六天四晚毛里求斯CLUB MED亲子游”等亲子游旅游产品。但是仔细研究这些旅游产品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些所谓的亲子游旅游产品,其实就是取了一个含有“亲子游”字样的名称的一种普通形式的旅游产品,除了面向的顾客是父母和孩子之外,其旅游线路与活动并没有没有太多突出亲子游的特点,与其他非亲子游的旅游产品差别不大。同时这类旅游产品多数为出境游,所需费用比较高,所以面对的顾客群相对较窄,成团次数少,产品热度不高。
(二)自发的类亲子游产品
因为孩子假期与父母假期的不一致,还有部分家长选择就近的景点,陪孩子游玩,形成了自发的亲子游行为。如每到周末或者小长假,成都市内以及周边的游乐园,主题公园如:成都欢乐谷、海昌极地公园、南湖梦幻岛等都成为了他们选择的目的地。这类亲子游产品属于父母自发行为,不经过旅行社这一环节,缺少统一且专业的流程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联络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发挥了亲子游的部分作用。但仍然存在亲子游特征不明显,旅游产品特征不强等问题。
(三)亲子活动
还有部分学校与企业举办的亲子互动活动如:九龙仓成都亲子互动暨大巴山儿童图书募捐公益活动、成都美年广场携手哈佛之星美式幼稚园亲子互动欢乐共享社区文化活动、保利花园体验浓情亲子互动、成都茶店子小学户外亲子互动等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为公益活动或者企业为产品推广位而做得营销活动,目的性较强,亲子的自主选择性弱,没有针对性。虽然发挥了亲子游的某些作用,但由于没有旅游效益,因而也不能够称为旅游产品。
三、 亲子游产品的购买动机
作为任何一个家长都希望和自己的孩子保持良好融洽的关系,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些正是我们亲子游旅游产品所能够带给各位家长和孩子的,这些成为了亲子游产品的购买动机。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发现有42%的受访者把希望孩子能够顺利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顺利的成才。孩子也同时希望自己的童年能过的精彩以及快乐。而这成才作为他们选择亲子游产品的第一动机,而26%的受访者则把希望带给孩子更多快乐作为他们购买亲子游产品的第一动机,有22%的受访者则希望通过亲子游这种方式能够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有10%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动机。通过进一步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选择和孩子之间增进感情的作为第一动机的受访者多为中年人,一般有13、14岁年龄大的孩子,这一孩子正处在叛逆期,与父母关系较为紧张。所以他们这方面需求较为强烈。因此做好各种针对不同需求的顾客的不同类型亲子游旅游产品,对于产品推广,市场营销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四、亲子旅游产品购买影响因素
(一)对亲子游的认知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行欲望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是旅游产品类型的日益多样化,其中亲子游这一旅游类型悄然诞生,它以其独特的目标市场,强大的功能性,一经出现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国外亲子游已经发展的如火如荼。而反观我们的成都市场亲子游这一旅游产品却显得有些方兴未艾。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成都地区的大众普遍对亲子游的认知度不高。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对于成都市亲子游市场影响巨大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成都市有45%的人对亲子游还完全不了解,跟家庭游和儿童游比起来,也只有10%的愿意选择亲子游。
由此可见,由于缺少必要的宣传与推广,旅行社亲子游产品的稀缺,很多人不了解亲子游,以至很多人把亲子游的概念与家庭游的概念混淆。单纯的认为家庭游即是亲子游,很少有人单独的去参加亲子游旅游线路。对亲子游的功能缺乏认识,即使有参加以亲子游为主题的旅游线路也缺乏目的性。同时目前家长的对孩子的注意力除了基本需求之外,几乎全部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之上,使得孩子的大部分时间,即使假期也被各种的补课补习占据。使得很多家长很少注意亲子游对于孩子的好处,也没有时间陪孩子参加亲子游项目。所以目前成都市大众对亲子游的认知度上很大程度上属于空白,应该多加强亲子游概念的宣传与推广。
(二)孩子年龄
亲子游顾名思义,是父母与孩子参加的旅游项目。这其中产品内容主要的针对对象是我们的孩子,孩子是影响亲子游产品购买的主要因素。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成都市0-14岁人口为1536850人,占总人口的10.94%,每个孩子在辐射两个父母,那么亲子游的主要目标市场将占到成都市总人口的30%以上。而孩子在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以及生理特点,各个不同时期的孩子的需求也不同,这就形成了对我们亲子游旅游产品的巨大影响。因此我们通过年龄变量把目标群体分成五个阶段来对他们进行分析研究。
1、怀胎10月(胎儿期)
孕育期孩子还在母亲体内,这一时期的胎儿已经成为了家庭中的一员,甚至成为了整个家庭的焦点,只不过具体是通过母亲的意识和行为来表现。因此,这个时期孕妇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胎儿的反应,饮食、睡眠、运动、情绪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和讲究,从怀胎到婴儿出生都是一个非常谨慎小心的过程。这个特殊时期,孕妇需要合理、规律的生活方式、营养健康的饮食、轻松愉快的心情、适用的孕妇保健常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0—3岁(幼儿期)
幼儿期的儿童身心发育较快,特别是智力发展迅速,他们的特殊才能开始表现,情感、个性、品质开始形成。这个时期的儿童逐步学会说话、走路,对声音敏感,好动;模仿能力较强,好奇心大,学习东西的欲望较强,有较好的节奏感,并能用准确的身躯动作表现出来,语言能力逐渐增强。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自我意识不强,但好奇心强需要被科学引导,需要被悉心呵护,需要父母拥有丰富育儿知识。
3、3—6岁(龄前期)
这个时期的儿童感知能力发展较快,善于观察事物,模仿能力强;开始有了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跑、跳、攀登,有一定的平衡协调能力,手的动作也更加灵活;词汇更加丰富,可以与成人自由进行言语交流,开始产生内部言语(即默语);社会情感开始产生和发展,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但自我行为易受外界事物或情绪的影响而发生转移,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开始形成了最初的个性倾向,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自我表现欲望较强,协作精神初步发展。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具有运动能力,需要与之适应的各种有趣的运动游戏,同时因为社会情感开始发展,所以一个小社会的体验是必不可少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欲增强,各种竞技游戏最适合这一时期的儿童。
4、 6—12岁(龄初期)
即小学阶段,又称童年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迅速发展,他们的手指功能发达,各个器官的协调性逐渐提高,这些身心发展特点表明,这一时期正好是进一步发展儿童各种能力的大好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好时期。可是,这个时期的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仍较短,自觉性不强,学习也是跟着兴趣走。这一时期的孩子由于其特点,渴望探求更远更未知的东西,对于文化,历史,美景有了自己的理解。可以为他们提供这些机会让他们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周围的有内涵的景点,或者一些具有科学普作用的景点线路。
5、12—18岁(学龄中期)
即青年初期,这个阶段的儿童身心日渐成熟,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初步形成。他们认知逐渐趋向成熟,随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他们接触世界更多,内容更广,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对各种事物的反应由主观感受体验向客观分析发展,能综合地理解感受世界。同时青春期的原因心理与生理有了更大的改变,多有叛逆行为,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由于其特点,渴望探求更远更未知的东西,对于文化,历史,美景有了自己的理解。可以为他们提供这些机会让他们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周围的有内涵的景点,或者一些具有科学普作用的景点线路。
(三)安全因素
“亲子游”对安全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旅游途中是否安全,是每个家庭出游前十分关注的问题。旅游涉及的面较广,就存在着安全隐患,“亲子游”中有了孩子的加入,家长对于安全问题的担忧就会显得较为突出。尤其现在“三口之家”较多,家长对于出行的安全考虑就更加不足为奇。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父母来说,安全的需要也是有所不同的,如0—3岁的孩子父母,倾向于离住所较近的地方,避免出现意外的可能。而由于儿童的多动的特点,整个旅游过程中孩子的安全问题是他们最看重的,亲子游过程中,主办方对于孩子的看管以及照顾是否到位显得非常重要。
(四)亲子游产品形式和内容
理解了亲子游概念以及愿意参加亲子游的父母对于亲子游是有非常大的期望的,他们希望能通过亲子游让子女能从中受益,“亲子游”旅游产品的亮点就在于它所能达到的效果及意义。所以亲子游的内容与形式在父母们选择亲子游产品时显得非常重要。对于拥有年龄较小的孩子的父母来说,有更多互动活动的以及能够学习科普知识的旅游线路是他们所钟意的,此类亲子游产品多为夏令营或者线路中穿插有博物馆科技馆等,希望旅行社在旅游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而拥有年龄较大的父母,则更希望和孩子一起享受旅游的快乐,同时也希望开拓孩子的眼界,对孩子的思想有更多积极影响。此类父母倾向于选择较远的拥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自然景点的线路,思想更倾向于自主性更强的旅游方式。
(五)亲子游的市场价格
就每一个产品而言,价格必定是购买者所考虑是否购买的因素之一,亲子游旅游产品也不例外。目前成都市的居民收入情况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32元,比上年增长14.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95元,增长20.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945亿元,增长17.4%。持续不断的高速增长的居民收入,让成都人民在选择旅游产品上,有了更多的底气。但是价格毫无疑问仍然是现在成都市场上影响顾客选择亲子游产品重要因素。根据我们的调查,很多父母对于在对孩子的旅游支出上的预算大多在1000到5000元之间。在接受调查的人员当中,3001-5000元这一阶段支出的人数概率有43%是最多,1001-3000元和5000元以上的概率也相对较多。而就目前成都市所现有的亲子游产品中,其价格普遍大于我们所调查的父母在对孩子旅游项目上的支出,所以目前成都市场上的亲子游顾客群仍属小众。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父母就是想去购买亲子游产品,却也因为价格太高而望而却步,造成亲子游就是高消费的误区。所以目前开发就近的性价比高的亲子游产品,降低亲子游产品市场价格,是开拓成都亲子游市场的重要手段。
五、结语:
成都旅游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在成都亲子游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成都亲子游市场还不完善,现有的产品针对性弱,市场认知度不高等不利因素。同时也有同类竞争企业少,目标市场巨大的优势。只要做好宣传把亲子游的概念推而广之,同时开发针对性强有竞争力的亲子游旅游产品,在辅以良好的营销策略。亲子游必将成为成都旅游市场上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Z(#李菊霞,林翔. 亲子游市场若干问题探讨 []. 企业活力,2008(12):32-33.
[2]陆恒芹,苏勤,姚治国. 国外有关旅游者家庭旅游决策问题的研究 []. 旅游科学,2006, (6):15-20.
[3]苏国良,吴必虎,党宁. 中小城市家庭规模与游憩行为的关系研究[]. 旅游学刊,2007,22(6):53-58.
[4]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1.
[5]田东娜.浅议旅游教育功能的发挥[].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
[6]乐善耀. 实现教育投资观念的转变——上海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现状调查[]. 教育发展研究,2000,(8): 85-88.
消费行为分析范文2
[关键词] 房地产的属性 刚性需求 住宅消费行为
一、房地产的属性
房地产是房产与地产的统称,指土地及其永久建筑物。现代广义的房地产除了包括上述实物性房地产,还包括与这些实物联系到一起的物权关系,如其所有权、使用权等。房地产具有典型的稀缺性和增值性,因此商品化住宅具有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属性。房地产的稀缺性是指土地的不可再生性,土地的面积是一定的。由于必须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等对土地的需求,建设用地的供给具有刚性约束。房地产的增值性表现为因土地的有限性和居民和投资者对于房地产需求的上升,导致土地的供给不足,不能满足需求,土地价格的不断上升导致房地产增值。因此,房地产既可以用来消费,又可以用来投资。此外,房地产还具有一种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属性。房产-“居者有其屋”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福利要求。所以,对于房地产发展除了依靠市场调节,政府适度管制也有必要
二、“刚性需求者”的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刚性需求”很难做精确的经济学定义,但近期却被频繁用于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解释中,用于描述人们对自有住宅不可或缺的需要的满足。一般将购买房屋以满足自住需求为最终目的个人或家庭成为“刚性需求者”。
本文就此类购买行为的文化、社会、个人、心理等行为特征进行分析。
1.文化因素影响分析
文化因素一般又分为三个影响层次,即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
文化因素对消费者的行为具有最广泛和最深远的影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衣食住行”需要属于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如果仅仅是简单地满足生理需求,更理性的行为是选择租房而不是买房。受中华民族“家”文化的影响,当没有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时,往往居无定所,容易产生漂浮不定的感觉。不仅如此,中国历来有以房产来衡量家产的沿袭。
古人“昔孟母,折邻处”的典故也体现了顾客默认的社会阶层与住宅小区品味的关联性。虽然贫富分化的现象已经比较明显,但是社会阶层意识在近代中国的消费意识中的影响比较有限,在户型设计方面许多楼盘规划的住宅时往往集一居室至四居室甚至连体别墅等多种户型于一体,社会阶层区隔并不明显。只有少数楼盘明显定位于某一社会阶层。不同社会阶层有不同性价比等因素追求,随着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以社区划分社会阶层的定位模式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
2.社会因素影响分析
购买行为也受诸如参照群体、家庭、社会角色与地位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问题是影响房产购买的关键因素。
家庭结构的变化会形成一部分改善型需求。改革以来,城市家庭结构更趋于小型化;但是,随计划生育政策而生的“421”家庭结构的发展会引发部分家庭回归三代同堂居住模式的回归,将引发大面积住宅的“改善型”居住需求;此外,第二胎政策的放松也使购房者有预留空间的需求。
受中国传统婚恋观和人口结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影响,催生了“丈母娘需求式”的“特刚型”需求,这一部分的需求往往是初次购买的较小户型。
“421”家庭结构推动房产消费的另一趋势是“敬老”模式的改变。如果四个老人都在外地,两个大人的照顾任务就会很重,如以小户型为的“父母房”即可解决对独立与亲情的兼顾。
3.个人因素影响分析
购买决策也受其个人特性的影响,特别是受年龄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性及自我概念的影响。
个人因素中的经济因素对购房的影响最为明确,我们一般用“房价收入比”指标来衡量居民购房能力。所谓“房价收入比”是指一个地方的房屋总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这一指标主要用于衡量房价是否处于居民收入能够支撑的合理水平,它直接反映出房价水平与广大居民的自住需求相匹配的程度。
按国际惯例,房价收入比3至6是合理区间。一个城市的房价最理想的状态是,中等收入者一个月的工资能买得起1平方米住房。那么,当前的房价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偏贵,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城市。
我国不同收入阶层购买房屋的支付能力大不相同。对于高收入阶层来说,购房的支付能力较强,4倍左右的房价收入比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购房压力很小。而对于低收入阶层来说,10倍及其以上的房价收入已达到非常高的程度,基本上不具备购买商品化住宅的能力。过高的房价收入比仍然是制约刚性需求者购买的瓶颈。
另外,婚姻状态和流动性等个人因素也将对房产类型产生影响。一些大城市中的晚婚、独身、丁克、高流动现象将催生对小型公寓的需求。
4.心理因素影响分析
商品化住宅的购买行为还受动机、知觉、学习以及信念和态度等主要心理因素的影响。
作为投资品的房产价格不升或升幅较低便丧失了投资价值;而以自住消费为目的的“刚性需求”,只要预期价格下跌空间有限时就会积极购买,消费时机的选择受价格变动的心理预期的影响。
个人对未来经济形势和对房价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期是有很大分歧的。价格变动的预期直接决定了消费时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市场营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消费行为分析范文3
旅游,作为综合性的服务产业,其消费群体的文化背景、行为方式、消费习惯等各个涉及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成败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关于旅游消费群体和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对整个旅游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女性消费者在大多数消费活动中都饰演着重要购买决策者、使用者的角色,以女性消费者作为目标顾客群或营销对象已成为商家的共识,甚至有人已将21世纪称为"她世纪"。而在旅游消费中也不例外,女性消费群体越来越多的在旅游消费决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研究女性消费者的旅游消费行为,对于有效地引导旅游需求,开拓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将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其中青年女性旅游者(19岁~29岁)的队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她们与少女相比多了经济保障,与中老年女性相比心理活动更活跃,体力较好,适合频繁外出旅游,据本次网络调差所获数据显示,青年女性旅游者外出旅游次数(1.51次/月)远高于其他年龄段女性。选择这一群体进行研究,为旅游市场高度细分化可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建议,对女性旅游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本文针对我国青年女性旅游消费行为的特征和现状,进行问卷设计、执行问卷调查以及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从中得出当前青年女性旅游消费者的主要行为特点以及其消费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希望从特定的角度对旅游消费者的行为有较为客观的分析和认识,从而为旅游企(事)业单位更好的制定旅游营销和发展策略提供实证数据支持和参考。
二、青年女性旅游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式,调查问卷发放采用多地点、同时间进行的方式,在5天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全部调查工作。最终,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131份,剔除涉及漏填多项或不符合年龄段要求的问卷20份,整理出有效问卷111份。在调查成果基础上对111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受访问的女性游客背景概述
此次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访问的青年女性,在直辖市居住的占12%,在省会城市居住的占10.67%,在地级市居住的占28%,在县级市居住的占29.33%,在农村居住的占20%,因地区分布较广泛,数据比较具有代表性。1.文化程度方面,大专以上学历占96.4%,这符合教育普及的现实情况;2.职业构成方面,以学生、公司职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为主;3.在婚姻状况方面,85.33%未婚;4.月收入方面,1500元以下的占41.33%,1500-3000元之间的占44%,此年龄段的女性,多数无家庭顾虑,没有小孩,在经济上比较宽裕,精力充沛,在旅游市场上非常活跃。接受访问的青年女性中,52.25%的青年女性都非常喜欢旅游这项活动,对旅游态度一般的仅占11.71%。
(二)受访问的女性游客的行为特征分析
1、出游动机分析
如图1所示,出游动机方面,被访问者在可选择一至三项的情况下,答案呈现趋同,居于前三位的旅游动机分别是"放松减压"、"增长见识"、"享受时尚"。可见,在目前的旅游市场中,青年女性还是把旅游的目的定位于休闲娱乐,摆脱日常繁重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在旅游中寻求身心的放松并调节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她们多喜欢选择一些轻松的旅游产品,大多对惊险刺激而且耗费体力的产品没有兴趣。充实自我的旅游动机使得她们希望能够参与一些活动,亲身体验旅游的乐趣,学习一些独特的东西。而对于旅游相关的健体美容、商务访问、购物则选择的相对较少,同时,在被调查者中,只有一例将出游目的选择为宗教崇拜活动。
2、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分析
旅游者到一个地方去旅游,是因该旅游目的地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而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可分为诸多方面,旅游者对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视程度和倾向性可能直接决定着其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由图2可见,在可选一至三项的情况下,国内青年女性对于旅游目的地类型的重视和倾向出现总体趋同,个别几个类型差异较小的现象。从调查数据来看,绝大多数的人都把"自然风景区"作为自己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可见自然风景因素对旅游者选择的影响变的越来越重要。而同时,作为旅游目的地人文风景独特的历史古迹、地方文化和民俗,对青年女性游客的吸引力也不容忽视,这跟此年龄段女性的知识阅历和好奇心有关。我们在图2中可见,对于"现代都市风情"和"农村田园风光"这两种类型目的地的选择,基本持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年龄段女性游客口味的差异性。
3、影响出游的因素分析
为什么人们有想去而又去不了的旅游目的地?了解这些抑制潜在消费者成功出游的因素,对于旅游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弄清楚这些,可以通过旅游营销以及产品组合等方式,更好的使得潜在消费群体最大限度的成为现实消费者。
对于出游的影响因素,在多选的情况下,有80人选择了"费用"。此年龄段的女性,虽然经济负担较小,但不容忽视的是其经济创造能力也相对较弱。例如调查中得出,60.33%的青年女性游客选择国内其他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选择国外的仅占4.96%,这与此年龄段的女性经济收入有限有极大关系。从而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她们对"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要求会相对不高。所以旅游企业在针对青年女性做营销策略时,应注意考虑此方面,要主动迎合她们的口味及承受能力。
其次,有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时间"、"路程距离"这两个因素,其一方面跟假期较短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如何安排旅游线路的行程和时间,让特定的旅游消费者能够从时间方面做到放心,已经成为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并且女性害怕旅途中发生意外情况,独自一人无法解决,因此对"安全"也非常重视。同时,"景点知名度及吸引力"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旅游企业要努力提高旅游景点知名度,完善旅游景点的布局设计,增加其内涵,使旅游者能够真正感到不虚此行,增加其口碑!另外,因为年龄较轻,"身体状况"这一因素一般不作为青年女性考虑的主要原因。
4、信息获取渠道分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运用,青年女性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来源很多,包括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如书刊杂志、广播、电视,也包括现代信息传播渠道--互联网。基于上述认识,本次问卷中设定了对游客了解旅游相关信息方式的调查。在可选择一至三项的情况下,经调查发现,占较重要位置的信息传播渠道是"亲戚朋友介绍"。青年女性们"往往认为第一手的经验更为可靠和重要,她们的主观看法是,朋友和熟人提供的经验没有偏见,更为可信"[2]。可见,基于中国社会特点和人们对关系文化的认同,以及信任度方面的原因,口口相传这个最为传统的信息传输方式在现代社会仍有着较大的空间和较重要的地位。另外,"网络"、"电视"和"旅行社咨询"分别由于其方便性和专业性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而相对较传统的报纸、广播等传播渠道则较容易被忽视。
5、出游方式选择分析
(1)出游时间的选择
从外出旅游的时间选择来看,在可选择一至三项的情况下,有61人选择寒暑假或年休假外出。主要在于此年龄段的女性,多为学生或上班族等假期较为固定的人,其希望在节假日的时候出外旅游,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缓解来自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压力;有45人选择了法定节假日,主要是随着国家实行新假日制度,原本集中的假期分散开来,使青年女性可根据季节时间不同,对短途旅游休假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从调查中也得知,有32人会选择周末外出,并有31人选择了随时外出旅行,从中不仅可见青年女性游客对旅游的喜爱程度,也可得知青年女性旅游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2)结伴对象的选择
从外出结伴同行的旅伴来看:在可选择一至两项的情况下,答案十分趋同,有81人选择与同学或朋友一起,72人选择与家人一起,仅有24人选择独自旅行。因为女性天生是群体生物,而青年女性的依赖性相对其他年龄段更强,在旅游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就是结伴同游的方式。她们在准备外出旅游时,通常会邀请朋友、同事或者亲人等共同出游。这是群体心理的原因,也是规避旅游决策风险的需要。她们认为和熟悉的人共同做出的决策更具理性,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更倾向于结伴而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喜欢参加旅行社团体旅游,并且她们不太喜欢冒险,安全意识比较强,对于选择陌生人结伴而行,比如驴友,都不太接受。
6、旅游消费水平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得知,受访问的青年女性平均每年出游1~2次的占72.97%,出游3~5次的占9.01%,出游5次以上的仅为2.7%,其余的15.32%为基本没有出游。同时调查显示,青年女性旅游者,每次平均出游支出在1500元以下的比例为72.98%,所以即使她们外出旅游比例比较高,但其性质上多属于经济型旅游消费者。
关于国内青年女性的旅游消费支出构成,调查显示,其支出主要用于交通费、参观游玩费、住宿费、餐饮费这四项基础的必备费用上。接下来最多的就是用在购物方面,并且根据访问知道,青年女性游客较倾向于旅游当地的土特产、服装、首饰等支出份额并不大且有特色的物品,而她们对于休闲娱乐等其他旅游项目的花费则相对较少。
三、结束语
女性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普及化,女性旅游者需求的层次性、差异性以及女性旅游产品的单调性、雷同性等特点,使得女性旅游市场的细分成为必要,其中青年女性旅游消费群体的重要地位不可小觑。而只有深入研究青年女性旅游消费群体的特征,才能提供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范向丽.女性旅游市场细分及其特征分析.经济论坛,2009,9(17):80-84
消费行为分析范文4
[关键词]农民工;储蓄行为;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7-0227-04
吴文峰(1975-),男,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行为金融学;
王建琼(1966-),男,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行为金融学。(四川成都 610031)
一、引言
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储蓄作为消费的剩余部分和投资的重要来源,对经济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储蓄是社会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消费与投资需求一直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之所在,因而居民储蓄和消费的行为特点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劳务的需求增加,同时乡镇户籍制度与人口管理制度的变革,也推动了城乡之间人口的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通过外出务工的方式来提高收入。因此,农民工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本文所分析的“农民工”,主要是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即狭义的异地务工农民工。
农民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希望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因此,农民工的收入和支出习惯,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我国现行的户籍、教育、医疗、养老制度,也深刻的影响着农民工的储蓄行为。近年来,农村居民的储蓄率不断上升且已经高于城镇居民水平,但是,其中用于农业生产投资的比例却在逐渐下降,在现阶段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减缓等形势下对这些矛盾的认知和解决显得更为紧迫。因此,对于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的储蓄行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对于我国农民工储蓄消费行为的研究不多。王曼针对北京市农民的储蓄消费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民工收入不高,导致预算约束下只会使用当期收入进行消费,储蓄偏好强,储蓄的原因多数是为了改善异地家庭成员及子女的生活,一定程度揭示了异地务工者的储蓄特点。张兴华对广州、深圳、东莞三地的农民工储蓄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民工有高储蓄倾向;文化消费与收入和年龄不匹配,文化娱乐支出占支出的比例远低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少等特点。
本文深入分析了成都地区农民工的储蓄及消费行为的特征,主要创新在于:一是尝试从异地务工人员的年龄、性别等统计学的视角发现异地务工人员的储蓄行为和消费行为规律;二是运用数据拟合寻找异地务工者的储蓄和消费行为趋势;三是通过考察异地务工人员的边际消费和边际储蓄倾向了解异地务工人员的储蓄消费偏好。
二、调查方法
根据此次研究的目的,预先设计了调查问卷,由调研员前往农民工密集的场所进行现场调查。为了避免陈述性偏好,问卷问题设计采用闭合式问答的形式,即给定问题和答案,由被调查者进行选择。
(一)调查样本
本次调查在成都市开展,调查对象主要有建筑工地工人、家具厂工人、车间工人、门卫、高校保安、保洁员、厨师、个体零售商人等。本次调查由调查者直接与受访者进行沟通获得相关数据,样本数据以抽样调查为基础,在成都发出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54份,按等距随机抽样抽出268份进行了分析。
(二)样本统计学描述
从被调查样本的年龄结构来看,15~20岁的有6人,占2.2%;20-25岁的有110人,占41%;26~30岁的有61人,占22.8%;31~35岁的有31人,占11.6%;36~40岁有28人,占10.4%;41岁-45岁有27人,占10.1%;45岁以上5人,占1.9%。从表中可以看到,被调查者中20-35岁年龄段占75.4%,被调查样本的年龄结构较轻。
从被调查样本的性别结构看,男性有162人占60.4%,女性有106人占39.6%。男性比女性高20多个百分点,反映出男性异地务工者要远多于女性。
从被调查样本的教育程度上看,达到小学教育程度的有16人,占6%;达到中学教育程度的有80人,占比29.9%;达到高中教育程度的有72人,占26.9%;中专教育程度的有28人,占10.4%,达到大专级以上的有72人,占26.9%。被调查者多为70后和80后,这部分人接受教育在80年代,这个时期我国的教育条件已经明显改善,教育普及率已经很高,从数据上反映大部分被调查者是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
从被调查样本的收入结构上看,8.6%的人收入在1000元以下;约有30.6%的人月收入在1001~1800元;有25.4%的人收入在1801~2600元;有17.9%的人收入在2601~3400元;月收入超过3401元以上的有17.5%。当然,随着在打工地的时间越长,以及工作经验的增加,少数农民工的收入渐渐增长起来,但他们的大部分收入都还在1000~2000之间,属于中低水平(见表4)。
三、储蓄消费行为分析
(一)消费行为分析
从消费情况来看,受到收入水平不高的刚性约束,农民工消费总体额度不高,我们将不同年龄段的消费额度进行平均(见表5),并将年龄和平均消费额度运用线性回归进行拟合。通过图1,我们看到的年龄消费曲线呈现倒U型。伴随年龄的增加,农民工的消费支出增加,在35岁时达到峰值,随后伴随年龄的增加消费逐渐减少。从这个图可以看出,农民工的年龄消费曲线与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是一致的。
(二)储蓄用途分析
我们对被调查者的储蓄用途进行考察。通过数据整理,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工选择在当地储蓄的有149人,占55.59%;选择理财的有35人,占13.05%;选择投资的有42人,占15.67%;选择汇款回家的有139人,占51.86%,选择其他的为38人,占14.17%。(见表6)
通过观察农民工的储蓄用途,我们发现回乡建房的有38人,占14.17%;子女教育为55人,占20.52%;子女结婚15人,占5.59%;赡养老人为88人,占35.83%;预防灾年15人,占5.59%;偿还债务13人,占4.85%,更新家电46人,占17.16;投资农业为22人,占8.62;防老为18人,占6.71%;其他为14,占5.22%(见表7)。
四、边际储蓄消费行为分析
为了考察被调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我们预设了一个问题,即假如国家将给予外来务工人员一笔津贴。如果津贴将在一年内按月支付,每月200元,那么被调查者每月会增加多少元的消费,被调查者每年会用多少元邮寄回老家?
从表8可以看出,在被调查者直接获得收入补贴的前提下即收入增加的情况下,被调查者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差不多,有一半的资金用于消费,一半的资金用于储蓄。
为了进一步观察不同年龄结构的农民工的边际消费倾向,我们将不同年龄段的边际平均消费额进行处理。我们发现,31~35岁的农民工的边际平均消费倾向最高,为139.35元;41~45岁的农民工的边际储消费倾向最低,仅有55.55元。为了观察年龄与边际消费倾向的趋势,我们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年龄和平均消费额的散点进行拟合,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民工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下降的(图2)。我们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年龄和平均储蓄额进行拟合,发现储蓄倾向是伴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图3)。
消费行为分析范文5
在本项研究中,笔者对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在校本科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所用方法为随机抽样,样本从大一到大四各年级分布比较均匀,男女比例适中。在调查中,将大学生消费分为食物消费,学习用品消费,手机话费消费,上网消费,服装和化妆品消费,数码产品消费,娱乐消费和其他消费类。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8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8%,通过筛选剔除一些不合格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88份。在问卷调查的同时,与部分同学进行访谈,最合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因此,本项研究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行为特征,对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消费依附性很高。大学生自身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供给。在消费收入调查中,90.9%的大学生选择父母供给,3.4%选择奖学金,3.4%选择勤工助学,另外2.3%的同学选择了其他途径。由此可见大学生消费的依附性很高,这种依附性一方面表现在消费水平会受家庭条件制约,另一方面表现为消费行为受家庭消费观念的影响。
(2)趋同性与两级分化并存。在月消费额调查中,54.5%的月消费额在500元-1000元,28.5%在300元-500元,12.5%在1000元以上,4人的月消费额在300元以下,占总人数的4.5%。因此大学生消费水平比较接近,83%的大学生月消费额都集中在300元-1000元的中间水平,具有很高的趋同性。但也存在两级分化现象,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月消费可达1000元以上,而家庭条件较差的甚至低于300元。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娱乐、数码产品及服装和化妆品的消费上。
(3)传统消费逐渐减少,时尚消费成为潮流。随着电脑、电子词典和其他电子产品的普及,大学生在传统学习用品上的消费逐渐减少。55%的大学生月消费在50元以下,32%在50元——100元,13%在100元——200元。同时与上世纪相比,食物已经不再是大学生消费的主体,消费金额也不大。调查发现,17%的月食物消费在150元以下,36%在150元——350元,28%在350元——550元,另外17人的月消费额在550元以上,占总人数的19%。然而服装和化妆品消费却在上升,41%的月消费额在100元以上。另外数码产品和消费娱乐消费在大学生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2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有着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然而有些方面思想尚未成熟,消费过程中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
(1)消费无计划。多数家长按月给孩子汇生活费,但很多大学生并不是按计划消费,花钱时也不考虑生活费能不能坚持到月底。当问及理财状况时超过60%的大学生表示不能合理地规划每月消费,因此大学生中出现了很多“月光族”,一到月底生活费就没了,有的甚至没到月底就将生活费花光,只好向周围同学借钱。另外,大学生储蓄率很低,只有23.9%的同学会在每个月存点钱,大部分学生的储蓄意识十分淡薄。
(2)从众消费。从众性是指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足、缺乏判断力,容易“随大流”,形成“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他们在形成自己的消费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不同程度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就拿我们宿舍来说,大家日常饮食和服装就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当其中一个同学吃什么或穿什么时,其他同学也会相应的跟着去做。(3)攀比和炫耀消费较为普遍。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十分重视自己的形象,在消费上也比较注意商品的样式与档次。5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月消费额应该在500元以上,16%则希望月消费额在1000元以上。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消费水平偏低,这主要是同学间相互攀比和炫耀所造成的心理不平衡。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尤其是一些家庭条件好而学习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更想以此来塑造自己的形象,通过物质上的优越来填补自己学习上的不足。
(4)超前消费日渐明显。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敏锐地把握时尚潮流,希望用新异的形象展示自己的青春活力与激情。他们是新商品、新的消费方式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他们喜欢拥有独特风格的商品,引领着青年消费潮流。受社会风气和环境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惜代价,利用借记卡进行超前消费,这个月就把后几个月的生活费花完了。然而超前消费与大学生自身条件是极不相符的,不仅会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也会形成精神压力,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的合理化建议
解决当代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存在的攀比消费和无计划消费等突出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不仅与大学生自身的认识和修养有关,与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有关,更与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密不可分。
(1)加强大学生理财教育。当代大学生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每月的消费金额逐渐增多。然而多数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很低,不知道怎样合理地规划自己每月的消费,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学校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开设专门课程如证券投资,财务管理等。一方面提倡大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节俭消费;另一方面向大学生传播现代的消费理念,增强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更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对金钱有正确的认识,树立节约、合理的消费观念,养成有计划消费的良好习惯。
(2)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学生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消费上追求时髦和高档次商品,过分的注重享受生活。一些商家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份额,请当红的影视明星进行广告宣传,诱导大学生不理性消费。而且大学生往往得到不公平待遇,一些销售商人为地提高商品价格或者以次充好,特别是价格相对昂贵的数码产品,如果大学生对产品没有足够的了解,很容易受商家蒙骗。因此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外部环境,商家和媒体要本着对大学生负责的态度,加强健康消费和合理消费宣传,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误导大学生。
(3)完善信用卡管理制度。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信用卡在大学生中已经比较普遍,一些商业银行纷纷前往各大高校进行宣传推广,派发各种各样的信用卡,然而信用卡的相关管理制度却不够完善。一些大学生为了满足一时的消费需求,利用信用卡借钱进行超前消费,养成不好的消费习惯。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完善信用卡管理制度,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卡的监督管理。同时加强大学生信用卡管理,对大学生使用频率和金额做出相应的规定,帮助大学生理性消费。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习惯
论文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不仅消费能力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也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和超前化的特点。大学生消费直接影响到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大学生成长和高校的德育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永耀.浅谈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3):138-139.
[2]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思想理论教育,2002,(11):42-45.
消费行为分析范文6
2012年中国人境外消费额高达85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营收最高企业――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全年营收额的两倍。
人们不禁疑问是什么促使中国人把人民币都投放在境外消费市场,是什么促使了国人进行如此规模的境外购物,这又揭示了怎样的消费购买行为?
菲利普・科特勒(2003)指出,消费者购买行为是指人们为满足需要和欲望而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价及处置产品、服务时介入的过程活动,包括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活动和客观物质活动两个方面。
消费者购买行为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这个人,家庭的生活需要或者企业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购买爱好的产品或服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而发生的购买商品的决策过程。
一、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
李国庆,等(2006),把消费者购买行为通常分成八种类型,即,冲动购买;习惯性购买行为;寻求多样化购买;忠诚购买;促销反应购买;复杂购买;减少失调购买;影响购买。
1.冲动购买
该类型购买通常伴随的是受感官刺激、情感波动、紧张释放及享乐主义表现下的无计划、对产品无充分认知等情况下的非理性购买行为。
2.习惯性购买行为
该种购买行为,通常由于长时间的习惯性购买某类产品而产生了购买惰性,出于购买成本考虑,由于产品相对低廉的价格导致消费者对购买该产品本身需要具备的认知和了解深入被忽略从而最终造成一个局面,即,产品只要本身不存在明显不足就不会影响消费者对其发生购买行为。一般来说日常用品具备这种购买行为产生所需的一切要素。
3.寻求多样化购买
消费者在对于购买一些成本低廉的产品时,如饮料、零食等,常常会基于购买时心情等即时情感偏差,而频繁地更换购买不同品牌下的同类产品,其购买行为潜在的一个考虑因素就是寻求多样化尝试带来的完全不同的体验或刺激。
4.忠诚购买
该购买行为顾名思义即消费者对于某种品牌的产品或服务“情有独钟”。这种感觉通常涵盖了消费者对于品牌A所蕴含的价值的高度信任,从而长期重复购买,即使该产品拥有B,C,D等多线品牌的同类产品可进行购买比较的情况下,仍往复持续对于A的购买行为。消费者由于过往的消费经历或是消费感受而对某个品牌产生递增的情感诸如,尤其在已经察觉各品牌的质量差异情况下,对该品牌的偏好或者重要性理解更显突出,从而造就对其执着和忠诚。该购买行为也因此不会伴随过多的购买思考。
5.促销反应购买
消费者进行这种购买行为侧重的不仅是价格的下跌同时也关心产品质量的保证。消费者倾向这种购买往往会造成买来的东西根本不用,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因为在购买中得到了实惠而在心理上感受到了某种享受。
6.复杂购买
这种购买行为暗含了消费者较多的前期投入,包括对同类产品的横纵向比较,对产品属性、功能、长久价值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收集和比对。该类产品或服务往往具备价格不菲、购买风险较大等特性。
7.减少失调购买
该购买行为强调的是认知上的错位,消费者在判断购买哪款产品时,将产品的同种替代品看成是雷同的,同时因为受限于消费者本身的专业水平,往往会把不同品牌产品的差异性或优缺点看作无线接近和相似,导致购买后发现其种种逊于其他未购买产品的优点而感觉后悔,但却通过自我安慰来降低其因购买失败而带来的不协调感。
8.影响购买
这种消费购买行为中,消费者受到来自外界因素较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由于专业知识受限,单凭看、听、闻、触摸等感官接触难以区分其不同品牌产品间的差别,而希望借助于专家、权威人士、亲朋好友等途径的口碑推荐来作为有力的购买助推。
二、中国公民境外消费数据
中国公民在境外的消费行为包含了以上哪些呢?在考虑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了解下中国人在境外的一些消费数据。
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奢侈品消费巨头已经把中国视作为一个刚挖掘的、巨大喷涌而出的油气田。由于进口商品税率在中国较高,导致境外奢侈品在国内的消费价格较之境外普遍高出20%到30%,但是相对的一个数据是,英镑兑换人民币汇率在过去几年的峰值1:15下跌40%到如今的1:9.28左右,两相叠加后的结果就是,中国拥有奢侈品消费能力的群体胃口被大大激发。
在英国,2012年中国顾客的消费额占到了英国奢侈品消费市场30%的份额,紧随其后的是俄罗斯人、阿拉伯人和日本人,而英国本土消费者的消费额只占15%。在2012年造访英国的中国游客数量达到250万次以上,较之2009,增长了约20%,但中国人在当地的消费额度却上升了100%。
在美国,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中国人2012年平均个人退税购买的商品达到7000美金以上,乘以去年造访美国的中国人人数约100万人,结果就是70亿美金。中国人在美购物的首选是LV,GUCI,爱马仕,在此类高档消费品的消费额度上,去年中国人花费了460多亿人民币。
在日本,受益于2010年7月日本政府放宽中国人旅行签证政策的影响,中国游客奔赴日本的游客数量逐年水涨船高。2010年7月至9月间,日本观光厅以赴日境外游客为对象进行了一项关于“消费动向”的调查,其结果是,赴日游客中,来自大陆的游客平均每人消费达到14,39万日元(按当时汇率计算,人民币11500元),“荣登”所有境外国家游客消费排名榜首。当年中国游客消费总额占赴日境外消费总额23.2%,远超第二名韩国。中国游客在日消费能力让当地某顶级品牌销售负责人感叹:“现在日本人的名牌消费力正在逐渐减弱,今后能否抓住中国游客是关键。”
新加坡旅游局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兼署长周振兴表示,2011年中国游客人均在新支出约达1337新元(约合1081美元),而2002年这一数字仅为467新元(约合377美元),10年间增长近三倍。
在中国一些周边国家,由于地缘上的临近优势,中国人现今流行驾车跨国游,对象包括泰国、柬埔寨、老挝等。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人在泰国旅游贡献了1.14亿美元。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中国游客的消费模式是拿着手中早已拟好的购物清单,快速游走于各大知名品牌商店间,相比较日本人在当地的“看多买少”的纠结谨慎心理,中国人对于高价商品的购买能力让人望而却步。
三、境外消费动因
到底是什么动因促使众多大陆的消费者前往境外进行大规模的购买?
事实上,中国公民境外消费的动因还可以归类为以下七大类。
1.价格差异
有数据显示,内地奢侈品诸如:手表、箱包、酒类、服装、电子等五类产品的20种品牌高档消费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比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国内奢侈品价格高的原因在于进出口关税、增值税、消费税过高。这三种税费相加,最高将超过60%。
2.物质崇拜与非理性攀比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节约,许多中老年夫妇终其一生的积蓄为儿女购置房产便利其结婚生子所需。目前的中国,房价明显虚高,许多人即使一辈子不吃不喝仍不能付清一套房子所需的成本,此时来自父母等长一辈的支助成为他们能够娶妻结婚的仰仗。在此背景下,许多年轻人由于得益于父母甚至上上辈的殷富,开始对金钱的使用没有节制或者说没有经济压力情况下产生了超过自身经济支出能力的消费现象。加之目前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更多的年轻人产生了非理性的攀比价值观,导致媚富,嫉富,随大流、跟风走等歪风产生。
3.经济实力增长
其次,得益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GDP总量攀升至世界第二位的大背景,公民可支配收入较之以往明显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在满足自身温饱等基本问题后开始对生活质量和品位产生要求,将出境游作为一种定期的结伴或举家出行的选择,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明显增长无疑是背后的一把推力。
4.跨境游限制的放宽
2011年6月28日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城市是北京、上海和厦门。两岸双方还同意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的个人旅游。此政策为大陆游客的境外行又打开了一扇窗户。有数据显示:仅2011年上半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总人数累计达到234万人次,为台湾经济带去32亿美元的收益。台湾游接待大陆游客平均每天达4000人次,而这些游客在台的平均消费为每人234美元一天。
5.文化吸引
此外,出于国内外文化差异的吸引,东西方文化强烈的反差亦成为国人境外出行并购物的诱因之一。许多中国公民将体验异域文化作为他们出国行的首要目标。相对应的,他们通常仅仅将涵盖当地文化因素的诸如美食、纪念品、明信片、手工艺品等作为其消费对象。
6.内地产品缺失
例如,PSP(全称PlayStationPortable,日本索尼公司开发的多功能掌上游戏机系列产品)――一款风靡全球市场的数码产品,在中国市场也有无数的拥趸。但索尼(中国)方面公开宣称,索尼的PSP产品不在中国大陆发售。从2004年12月12日到目前为止,索尼公司研发了PSP1000、PSP2000、PSP3000和PSPGO等系列产品,并面向全球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售,并因此制定了各种版本,但这些产品始终没有面向中国大陆销售过。与之呼应的解释是,2000年6月国务院授权文化部等7部委执行的《关于电子游戏场所管理的通知》。这份通知的第六条明确规定,除了来料加工以供出口的游戏机生产外,凡是面向国内的游戏机零配件的生产经营销售和进动一律停止。
内地玩家既然买不到正规渠道销售的电子产品,使得其中一些人不得不在市场上购买水货,但由于缺乏后续售后保障支持导致不少人更愿意借助出境游的机会亲自选购。由此可知,国人赴境外扫货的另一大动因是国内缺失正规销售渠道下的纯正原产商品,无论那是由企业自身决策还是国内政策的限制,最终都导致了中国公民把大把人民币送出国门去寻找满足。
7.内地产品质量危机
最后,也是最让人扼腕的原因之一便是,内地产品质量危机。2011年4月22日,陕西省榆林市鱼河镇中心小学的251名学生喝完学校提供的蒙牛学生专用奶后,出现身体不适,被送往医院治疗,其中16人出现恶心、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26日,官方的检测报告出炉,称学生所饮用的蒙牛学生专用奶未检出致病菌,符合饮用奶标准。但官方未给出学生身体不适的原因。蒙牛相关人员解释称:“我们分析,可能是孩子们早上7点多跑步锻炼后,空腹喝了冷牛奶,身体出现的乳糖不耐症。”如此牵强的解释背后是一连串触目震撼的现实,从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至今,中国乳业巨头们几乎每年一次的“事故”,已经透支了市场的信任。从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到2009年蒙牛特仑苏OMP牛奶添加IGF-1争议,再到2010年蒙牛、伊利的“公关战”,之后到上述的“毒奶门”,另于2011年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对200种液体乳产品质量的抽查结果。其中,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强致癌物黄曲霉素M1超标140%。而众所周知,奶粉是将牛奶除去水分后制成的粉末。作为牛奶的直接下游产品,内地所产奶粉由于以上众多历历在目的危机所累,使其在内地消费者心中地位急转直下,内地的乳企毫无悬念的将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彻底打散得灰飞烟灭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将大把内地游客手中的钱袋子无奈地驱往了境外。
在分析了大陆游客出境消费的动因之后,不难发现对于大陆游客而言境外大额度消费的对象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即,(1)诸如手表、箱包、酒类、服装、电子等五类产品品牌高档消费品;(2)同类国内产品的质量由于媒体广泛报道和揭丑而导致消费者极度质疑从而倾向赴境外购买,此类产品包括奶粉,化妆品等。
四、中国消费者境外购买行为分析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他们在境外的消费是否属于单纯的冲动消费行为呢?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依绍华认为,中国人对于名表、名包、名酒、高端服装的向往,是由于这些高端消费品牌进入中国的时间较短,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还不够成熟且与财富增长速度不匹配,在消费领域缺乏足够的理性思考,普遍存在不合理、无规划的消费行为和随大流、跟风走的消费方式。而这些商品的文化灌输借助商品广告、各类时尚活动及媒体渲染等对社会产生影响,加剧了人们的物质崇拜心理。出于好奇、从众、攀比等心理,年轻群体更容易出现冲动消费,亦称非理性消费行为,导致消费欲望膨胀。
与之对应的,不少国际知名品牌巨头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看作是整年销售额完成与否的关键,并将这些消费者归类为拥有庞大购买力却缺乏品名文化了解的初级消费群体。很多内地人前往香港等地购物时往往表现为将表面印有高知名度logo的品牌作为购物的唯一参考标准,有无logo便是高端消费品的象征符号。伦敦的酒商对中国人有两种印象。首先,他们眼中的这些中国消费者,钱不是问题。苏富比拍卖行不久前宣布,一瓶1869年的“拉菲”以超过13万英镑的价格被―位中国买家买走。其次,中国买家有自己的喝酒方式,但这令传统的品酒行家感到惊诧。据《每日邮报》报道,“即便是6000英镑一瓶的1982年法国顶级红葡萄酒,中国人也会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他们会干掉一整杯,甚至加入可口可乐,让酒喝起来更甜。”这类消费者,他们对品牌内涵理解滞后于对产品价格的接受能力,换言之,他们能够充分去享受和展示他们强大的消费能力暂且还未能升华到对品牌内涵与品牌外在相统一的知识积淀与鉴赏能力。
通常而言,高端品牌的成长往往伴随着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的传奇史,了解该品牌产品的同时如果能从其发家史中去寻觅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不可替代性,而能做到这些的消费者通常能将其对产品的喜爱由盲目追捧演化为“尊重+忠诚”。
相对于那些消费者,更多的中国中产阶级群体由于自身稳定甚至不菲的固定收入,对奢侈品等高端商品拥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基本辨别出产品的真假、档次和产品所适用的对象和使用的场合。但是这种理解通常会变形成一种扭曲的“爱”。此类产品的消费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一种身份甚至气质展现的必有之选。比如,我们通常能见到身边有这样的例子,这些人通过一段时间的积攒积蓄买来一套名贵化妆品,时隔不久去买一件同品牌的大衣,之后渐变成一种收集齐全该品牌所有能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境外市场上所能见到的所有吃穿用用品为止。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奢侈品专业的专家卢晓给奢侈品的定义中,包含了六种特性,分别是:绝对优秀的品质、高昂的价格、稀缺性和独特性、高级美感和多级情感、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传奇的品牌故事以及非功能性。其实,对于奢侈品和高端品牌的理解仁者见仁。但在中国不少的消费者心中有了以上的六种特性就足够让他们为这些高价品奋不顾身,死而后已了。高端消费品与中国消费者的关系已发生改变,不是中国人在消费它们,而是它们在消费中国人。正是这种对高端消费品概念的模糊认知、加之由于税收等因素导致的境外产品的价格相对优势以及受到外界诸如媒体、专家、好友、同事等影响较大,导致了中国消费者在境外对于名牌、高价商品的挑选购买显得“爱的似懂非懂、爱的体无完肤”。这种畸形的对高价格商品的忠诚购买,体现的是国人的消费往往在挥霍中伴随着轻信,于盲目中夹杂着摇摆。如图1所示,国人的消费在对品牌价值的认知匮乏和对品牌产品的过度畸形忠诚的土壤包围下孕育了催生出了一种冲动购买与影响购买行为的包含与叠加。
国人在境外的消费是否都是那么非理性、随意、浮夸而又缺乏思考呢?答案是否定的。
目前很多洋品牌奶粉在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商场、卖场比比皆是。但不少人认为同品牌奶粉存在内地版和港版的偏差,其理解是,后者更有保障。理由很简单,他们认为内地能买到的进口奶粉往往含量和标准比起港版差很多,这往往基于媒体对内地在售进口洋奶粉的质量问题报道,使得他们更钟情于境外版纯正进口奶粉。量变导致质变,结果便是,香港特区2013年3月1日起实施《2013年进出口(一般)(修订)规例》,根据该法例,离开香港的16岁以上人士每人每天不得携带总净重超过1.8公斤的婴儿配方奶粉,这相当于普通的两罐900克奶粉,违例者一经定罪,最高可被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两年。奶粉限购令的根源之一,就是内地市面供应的奶粉难以让消费者信赖和放心。
内地的进口奶粉和香港销售的进口奶粉区别到底存在与否呢?
在产品执行标准上,内地市场奶粉执行的是大陆检验标准,香港市场奶粉执行的是欧盟检验标准。例如,在香港销售的的雅培奶粉和在美国,欧洲市场上销售的,都使用新配方,添加了SA(唾液酸--大脑发育的重要构成,可以阻止病菌入侵)。但是中国大陆市场上销售的雅培配方滞后于国际。现在大陆市场销售的雅培是美国市场上93年的奶粉配方。另外,在牛奶新国标中,生乳的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总数的两项标准均低于发达国家标准。而标准低的根本原因是大企业绑架了这些标准,因为降低标准可以降低奶企的收购成本。内地的年轻妈妈对香港奶粉的热衷可见并非仅限于盲目跟风,产品本身的质量区别和检查标准的差异使她们更愿意把对宝宝哺育品的消费投放于境外。这类消费群体花费在产品购买前的关于产品属性、功能、长久价值等比较、权衡、筛选等信息的收集和比对,为的是确保将该类产品的使用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保证下一代的绝对安全。这类消费者在境外的集中购买也并不仅仅是某种意义上的对某品牌洋奶粉的简单执着和崇洋,而是由于内地奶粉等产品的质量信任危机而导致的“宁可千里之外赶集”而不愿“近水楼台得月”的无奈。内地居民对优质婴儿奶粉的渴求,体现的是消费者除了在品牌上寻求品质与功能的保障,并追求心理与情绪上的满足。他们奔赴香港,图的不仅是免税天堂下的豪奢产品更是他们意识形态中觉得其产品、有严格监督和质量检测体系,是值得信赖的合格产品,这才导致了限购令前的那种赴港疯抢购奶粉等畸形购买现象。如图2所示,这些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首先产生于受内地奶粉等产品不给力、低质量的大背景影响,然后辅之于前期的信息收集对比和比对,最终被催化叠加成加某种程度上的对洋奶粉的被动忠诚购买行为。这种被动的、畸形的忠诚购买行为不完全等同于本文伊始提到的消费行为类型中的纯粹意义上的忠诚购买。由影响购买堆积复杂购买而成形的忠诚购买往往容易“倒戈”其他同类产品,原因通常是产品质量和使用体验所决定的。例如,由于消费者前期的信息收集、横纵向比较的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数据和外界口碑推荐,所以当此类消费者最终发现该产品的使用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落差时,这种忠诚购买就会被推倒。
五、总结
中国作为一个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受到来自全球各行业企业的垂涎。中国消费者在境外的强大消费能力一方面是国家经济实力上升的直接体现。而在另一方面,当这些人由于种种原因将消费能力倾注到境外后,往往伴随着购买的非理性和对品牌产品等的理解片面和极端。
国内的大部分消费者目前仍处于高端消费品的初级消费阶段,此阶段的购买行为往往受限于专业知识、产品属性了解匮乏、品牌内涵认知不足、产品辨别能力有限,受外界影响干扰比较明显。
国人在购买钟意的产品、满足欲望、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需要权衡自身的消费能力与购买的匹配性,诸如产品的适用性、优越性、可替代性和购买的必要性,从而杜绝盲目挥霍后的后悔情绪、过度消费带来的透支以及失败购买后的不协调感。
参考文献:
[1]张梦霞.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中西价值观动因比较研究. 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5(4)
[2]李国庆,周庭锐,陈淑青.品牌知觉影响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类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5)
[3][美]菲利普・科特勒 .营销管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黄雪梅.破解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密码.江苏商论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