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1
一、产生式教学策略的概述
产生式教学策略是指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这种教学策略与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生主体地位”相吻合的,其优点是学生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学习效果较好;它还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的学习动力,因此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二、产生式教学策略运用的必要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其课标总体要求提高学生课内外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次“少教多学”理论学习之后,让我进一步肯定了产生式教学策略在英语课中的作用。
我所带的班级是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在课堂中自主学习的要求日趋明显,对许多知识有自己较系统的见解和核心的观念,并对学习方法有较明确和相对稳定的选择。如果老师过多的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教学方法,则容易引发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冲突,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特别是教师以往传统的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学生们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作为语言的学习,英语更倾向于实现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向自动运用进行自动转化的过程,这些都无形中显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产生式教学策略是符合教师英语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要求的。
三、产生式教学策略在英语课中的具体运用
(一)开课之前:准备充足的自主学习材料
在每节课上课之前,我会先为学生准备相应的学习材料,学生自己必须准备一些学习资料,比如:简短的文章、句子、英语表达内容、活动内容、课堂练习,等等。在开始上课前三分钟分发资料,并对学生准备的学习材料进行检查。这一部分的作用是为后面课堂学习部分做充分准备。
(二)开课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
第一步:确定学习目标。我先给出本课主要的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并依据我给定的教学目标范围,在两分钟时间内确定自己的本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记录在学习本上。这一步的作用是根据学生的个体水平差异,实现学生学习目标的个性化,而不是教师给定学习目标一刀切。
第二步:寻找学习伙伴。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寻找学识水平相近的学习伙伴,学习伙伴为2—3人。我在这个阶段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伙伴的重要性——取长补短。-因为学生平时比较了解相互之间的学习情况,所以在这个环节学生能够很快地找到自己的学习伙伴。
第三步: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这个环节我给学生设定的时间是15-20分钟,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逐步进行学习和练习。学习和练习内容主要有:朗读并书写单词和短语、造句、朗读课文、相互扮演角色、一问一答口语练习,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随时举手,我在课堂检查过程中随时进行解答,对学生提出疑问最多的知识问题,则记录下来,作为本课学生学习的难点。
第四步,归纳讲解重难点。这一环节的重难点,是根据我备课中的重难点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重难点二者合一,重新确定下来的。根据这些重难点,我会让一些学生当小老师,实现生生讲解,或者我会直接采用学生的表述方式进行讲解,这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是他们的课堂,而不是老师的课堂,在这个环节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非常集中,学习效率很高。
第五步,回顾学习目标,检测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己记录的学习目标,先检查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然后让学生回顾自己掌握的内容或能力,是否还有疑问;最后,在全部学生确定已经完成相关学习目标之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依据我提供的相关测验内容进行自主测验。
(三)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反思本课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在学习本上记录以下内容:哪些学习方法可以借鉴?哪些学习方法需要改进?哪些知识需要进一步请教、掌握或理解?哪些知识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运用?需要为下一节课准备哪些学习材料?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2
在县教科室的指导下,在校长的直接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参与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推进课改、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和“科研兴校”的目标而努力工作,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强化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群体科研素质和质量,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引领功能,全面提高教科研的实效性,联系实际,启动各学科“草根式”课题的研究实践,并按期完成研究任务。为全面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发挥应有作用。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科研制度,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拓展教师的教育视野,浓厚学校的教科研氛围,落实科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努力指导并规范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重视过程性管理,重视强化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让课题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
3、认真落实教科研常规管理,正常有序地开展各类科研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征文活动,做好宣传发动、修改完善工作,争取收获更多成果。
4、将校本课程的校本研修纳入教研组工作的范畴,提供每一个教研组案例研究的资料。积极参加学校建立的导向机制,确保科研对教研的引领作用,在“课、研、修”一体化研修模式背景下,完善绩效考评办法,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培训。
三、具体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打造学习型团队
通过领导带头、榜样示范、检查督促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造就一支有思想、有意识、有创新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1.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及时向教师推荐学习书刊和阅读文章,引导教师利用网络、书报、期刊等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科研的新动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
2.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市、县等各级组织的各类教科研评比活动。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总结,边提炼经验。鼓励教师撰写论文、案例等相关教学文章,使教师自觉地将教育理论与科研实践结合起来,并把理论学习的感悟、体验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二)规范过程管理,深化课题研究
细化管理我校现有的课题。重点是做好“初中网络学习资源”省级课题工作,同时对学科“草根式”课题,有计划、有组织地落实实施,规范过程管理,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
1.确立实实在在搞课题的思想,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好实验研讨课活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资源的整合与效益。具体以教研组研讨和各类研讨、展示课为抓手,倡导互助、合作、自主、探究的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和总结得失,不断产生新的灵感,享受教科研的乐趣。
2.加强课题资料的规范管理,完善“课题研究档案袋”制度,抓好教科室课题研究资料的管理工作,认真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归类、整理和存档工作。
3. 做好课题指导工作。对于立项的各级各类课题,将作跟踪管理,定期做好课题的过程监控、研究资料等方面的指导,促进课题研究向着规范有序、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
4.加强教科研工作的计划、总结、调研工作。学期初制订好教科研工作计划,继续加强业务培训,及时了解学校各课题研究进程动态,组织课题组负责人互相交流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困惑,并请有关专家指导,各课题组都要做好已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工作,期末要做好阶段性小结。
(三)加强科研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1.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校外培训,开阔视野,提高学识,更新理念。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教科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学习先进经验,提高科研认识。通过创造条件,不断加速教师的成长。
2.不断加大校本科研培训的力度,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全面关注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一是对五年内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开展“青蓝”活动,充分落实传、帮、带,鼓励青年教师乐于学习、勤于研讨,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对于五年以上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建梯队、抓重点、压担子的方法,不断为骨干成长教师提供条件、搭建舞台,加快成长脚步,争取有更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3.结合上级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评比活动,继续开展校内教育教学论文、导学案等评比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和反思能力,不断发展和完善专业水平。
四、具体工作安排:
3月份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3
人才。
关键词:药学;高职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改革;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卫生事业的进步,社会对药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医药类高职大专人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大有可为,尤其是各制药企业及各基层医疗机构中。传统的本科教学注重理论学习,不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需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为此,对我院高职药学专业微生物和免疫学理论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收到了初步成效,现将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旨在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背景分析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药学专业一年级的基础课,学生对大学生活还不能适应,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中学水平,以死记硬背为主,总希望教师能像中学教师那样手把手地教,一个题一个题地练。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很难和自己以往的经验联系起来。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尝试。
二、开设两周的岗位体验周
学期开始,进行两周的岗位体验周。学生到医院去,到药厂去,实际体验工作岗位。学生通过岗位体验,看到了实际的工作环境,不再把自己定位在一个高中的毕业生上,看到了药学岗位对微生物、对环境的粉尘的各种严格的要求,树立好自己的角色目标。通过岗位体验,再进入正式的理论学习的时候,往往是带着兴趣和问题的,不再觉得理论知识枯燥乏味。比如说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对洁净度的要求,对微生物指标的要求,药品片剂对大肠杆菌的要求。学生学习这些的时候不再觉得是和自己无关的知识,而是觉得这是自己以后工作中会涉及的,会更加的专心和认真。而岗位体验周的经验不只停留在两周,学生回学校以后要一直探讨下去、去了解这个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对各门课的学习和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都是有益的。
三、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个组6名同学,组内又分成3个小组。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变成了一个向导,准备好了各种学习材料,列出了各种需要探讨的问题。学生采用分组对学、小组和小组之间讨论、各大组之间交流展示的方法。对学习材料进行学习交流,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经过这样的学习后,学生把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化成了自己内化的知识。最后教师要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总结该部分内容的理论知识和重点。这样一来,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问题。而这些问题有教师提出的和临床及职业考试息息相关的问题,也包括学生自己感兴
趣的问题。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有了大的进步。
四、理论倾向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同时社会也需要上岗即为骨干的人才。为此,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理论必然要倾向实用。在平时的理论课教学中也要时刻灌输实用性原则。拿很多案例来说明,比如最近的恒天然奶粉实践中存在肉毒杆菌的示例,某中学食堂出现食物中毒感染的事例等。还可以让学生去搜索往年的一些大的与微生物有关的事件,拿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而且交流后,请学生回家的时候对家人宣传微生物和人们的关系,加强药品和食品的卫生工作宣传,这样就能起到很好的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五、就业结合教学,给予压力与动力
对于现代的大学生,就业是一道人生的门槛,大家都非常重视。在课堂和课间,经常和同学们交流沟通,让教师听听同学的想法,让同学听听药学专业的最新信息,了解工作中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重要性,了解就业的压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由于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介于中职医药教育和本科医药教育之间,使医药高职高专教育较难找到准确的定位,大多数医学高职院校对其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取舍等诸多方面难以定夺,以致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不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医药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应以应用及能力培养为中心,瞄准广大制药企业和基层医疗机构及社会药房,培养具备药学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适应制药企业及基层机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从一个学习者变成一个探索者,以就业后的岗位责任和目标来要求自己,增加了对知识的适用性的认识。以上是我对我院高职药学专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方法改进的一点心得。
参考文献:
[1]金路.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张德良,程荣福.整合课程,强化实训,创建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4(8):42-43.
[5]王锦倩,祁国明.关于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5):1-2.
[6]权志博,周雪宁,王丽.临床微生物检验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初探.实用医技杂志,2007,6(10).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4
关键词: 校本教研 教师专业化发展 有效平台
一、“教师专业化”与“校本教研”的兴起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0世纪60年代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运动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和发展趋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能在复杂的、各种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熟练地运用经过自己整合的知识和技能,并对教育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等进行反思、改进,且具有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寻找和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的见识和能力的发展。
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方案明确提出: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2004年2月10日,教育部刊发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规定,要“深化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政策的推动,使“校本教研”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教育界的探索热点和实践工作者的主流话语。
朱慕菊认为,校本教学研究,即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教研活动。其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二、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从校本教研的概念可知,校本教研以其明确的目标指向,与学校和教师的天然联系,以及能动和不断创新等特性,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现实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主要表现为:教师主体性的激发,教师反思性实践水平的提升,教师合作意识的形成,等等。
(一)以主体性参与为特征的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动力。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认为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是顺利推进校本教研的关键。校本教研确立了教师在其专业实践和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了教师的主体价值,并为教师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平台。校本教研赋予了教师研究自身实践的权利,他们不再是被研究的对象、研究成果的纯粹消费者,而是研究自身专业实践的主体,教师应该也能够主动地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它和解决它。主体地参与、分享和决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内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参与,是教师发展的根本性动力”。教师要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首先应成为独立的人,主体意识觉醒的人。虽然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必不可少的载体,但如果教师的主体性没有得到足够的张扬,那么即使掌握了学科知识,精通如何教的技能,他们在专业化过程中最终也摆脱不了被工具化的命运。
(二)以反思性实践为基本形态的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夯实了知识基础。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它是在经验与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只有基于反思性实践及其中生成的实践性知识,才能找到自己知识的生长点和自我专业发展的空间。校本教研就是体现这种新方向的具体措施。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要具有从经验中学习和对自己的实践加以反思的能力。植根于实践,对经验与实践进行反思,进行实践性研究,这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以合作为标志的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虽然教师个体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个体的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但并不意味着“自修”将成为教师专业化的唯一策略。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多的是依靠群体的力量。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骨干教师对于一般教师的专业帮助,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实践性知识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专业知识基础,本身就要求教师经验与教养的共享。专业共同体的形成对于教师成长为“反思性实践家”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离开了教师之间的合作,离开了教师在专业共同体中的专业对话与协作,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丧失了发展的根基,失去了发展的活力。
三、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教师专业化功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综上所述,校本教研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所以我校从校本教研入手,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自从被确定为县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基地以来,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使得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和系列化,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1.建立理论业务学习制度,增强教师研究意识。
学校提供书籍,如《给教师的建议》、《心灵处方》、《教育研究文稿的写作》等。每个月教研处提供两次理论学习材料,安排两个单位时间,供教师学习理论和研讨教学。鼓励教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相结合,集体交流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并写好理论读书摘记,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教研活动制度,有效开展年级段、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
教师学习新理念、讨论教学课件制作,与同伴交流心得体会,反思教学行为,商讨教学策略。学校对教师(包括年级段、教研组和备课组)的计划、上课、评课、听课、出试卷、做试卷、写教学反思和优质课评比等有明确的要求。一般是学期初各组订好计划,学期中间作调整。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5
模块化教学就是进行不同的教学模块设计,对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常用于高职教学中,但在本科音乐教学中却比较少见。模块化教学可以促进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模块化教学对学习的个别化十分关注,其价值取向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本文围绕着职教模块化教学对本科音乐教学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首先对模块化教学的内容构成与实施过程进行了介绍,随后阐述了模块化教学对本科音乐模块课程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职教模块化;本科音乐教学
一、模块化教学的内容构成与实施过程
组合归类或学科知识分解的教学模式就是模块化教学的本质。所以,教师需要以音乐学科为核心,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统筹考虑模块进行的先后次序、模块学时、模块课程内容等。以模块课程知识和目标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依据,模块关系其实就是逻辑递进型,在设计和安排课程的过程中要将层级关系体现出来,例如先进行乐理课,在进行和声课,随后为曲式课,最后上配器课,从这一流程中就可以看出一种线性递进关系[1]。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交叉混合关系,在模块中设置部分课程时需要按照必修顺序进行,在进行模块学习时要将其作为背景知识进行吸收了解,除此之外还存在部分课程之间没有联系,在进行这些课程学习时没有学习次序上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选修或必修。补救教学、期末测验、教学活动、学习资源、教学目标、前测验以及模块课程目标都是完整的模块化教学应该包含的内容。以本科音乐教学目前存在的专业课课程设置为目标,教师可以按照模块归纳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将其分为音乐素质拓展模块、音乐实践模块、音乐专业课程模块以及音乐基础理论模块四个部分。本科音乐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进行模块选择之前,需要对进行每个模块课程学习的目的进行明确,其明确的时候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其归纳教学内容实际上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为依据进行的。教师可以以学生主修的专业为依据,根据其主修专业的不同进行不同难度的基础理论模块的设置,如果学生主要学习技法,教师就可以对其理论模块的难度进行降低,缩短其学习周期,从而使其能够轻松完成课程目标[2]。如果学生所学习的专业为理论作曲,其所学习的理论模块就会相对难度较大,这种难度较大的理论学习,能够给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学生部分特殊和个体的知识需求,可以将选修内容在素质拓展模块供学生选择。在进行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进行学习方法的选择上能够更加灵活。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也可以选择个人独立学习,而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是众多学习方法中的一种。这种自主性强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经常进行主题探讨、演讲、小组讨论、整理阅读学习资源等,能够大大增强其团队意识和主动性。在一个模块的课程学习完毕后,学生若想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判断,就可以借助期末测验来实现,如果没有顺利通过测验,则需要将这一模块重新进行学习,或者继续学习下个模块,从而将自己的预期目标实现,因为学生能力的高低并不能靠分数进行判断,测验的目的其实是帮助学生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解,从而采取措施提升其学习方法[3]。
二、模块化教学对本科音乐模块课程教学的启示
模块化教学一般会针对专项能力课程内容为目标,将其作为单元模块,使得教学以模块为中心进行,教学的主体为学生,主导为教师,教师在进行模块教学的过程中,其作用主要为引导、示范、协调以及组织等。其在操作训练与理论学习间寻找到了最适合的切入点,又结合了操作训练和理论学习。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作为单元教学,之前的音乐教学过于单一,其教学都是以分类的知识点为依据进行的,各单元间的关系属于知识迁移、继承关系,其基本上属于线性逻辑序列。专题、主题的知识集合教学为模块化教学的基础,技法模块、教学与模块、表演模块等都可以以模块的教学目的为中心,进行学习材料的组织。模块间的存在的联系既可以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也可以是线性的逻辑关系,其具有更加灵活的结构形式[4]。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为传播知识,其对教师教学能力十分强调,但却容易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予以忽略,但模块化教学对学习的个别化十分强调,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十分关注,教师则作为一个学习资源提供者、激励者以及诊断者存在于学生周围,能够使得学生将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得其综合素质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语
本文就职教模块化教学对本科音乐教学的启示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模块化教学的内容构成与实施过程,随后分析研究了模块化教学对本科音乐模块课程教学的启示。在本科音乐学科教学中,模块化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以音乐专业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学科专业特点为依据,能够尽量扩大模块化教学实施的前景,将具有可行性的实施方案设计出来,将其进行推广,从而对音乐学科的专业学习起到促进作用[5]。
作者:范菲 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邵一江,刘红.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合肥学院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58-63.
[2]张业茂.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新途径——音乐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构初探[J].大众文艺,2011,03:273-275.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知情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6-0028-04
“知情权”(right to know)作为一种权利主张的法学概念,最早是由美国AP通讯社专务理事肯特·库伯(Kent Copper)于1945年在他的一次演讲中提出来的,是指“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依法享有的知悉、获取与法律赋予该主体的权利相关的各种信息的自由和权利”。
教育知情权是指教育消费者在选择或享用教育服务时,有权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并对提供信息的对象、内容、目的、手段和价值享有知晓的权利。学习知情权是教育知情权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有关信息享有知晓和获取的权利。
将知情权主要限定于学习知情权,是因为大学生在其有限而珍贵的大学生活中,他们将自己主要的活动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学习,而且大学生的学习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是定向性的,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学习知情权是其最重要且贯穿于其学习活动始终的一种基本权利,这种权利必须得到保障。大学生的学习知情权具体包括对学习目标的知情权、学习过程的知情权和学习效果的知情权。
一、学生学习目标的知情权
目标是活动个体或团体对其活动结果的预期规定。按学习目标的逻辑关系,大学生学习目标的知情权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的知情权、课程学习目标的知情权和课时教学目标的知情权。
1 专业培养目标的知情权
培养目标指教育目的或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则规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特征、培养方向、培养规格、业务培养要求等内容。专业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两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对个体素质的规定,通常反映培养个体通过接受所期望出现的身心变化;二是对社会需求适应的规定,通常反映个体素质的社会(岗位)适应功能。前者是基于培养个体的本位考虑,后者则是基于培养个体的社会适应本位。
专业培养目标的知情权具体包括:(1)学生享有知晓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权利,明了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自己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方面出现怎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与岗位人才需求有着何种程度上的关联。(2)学生享有知晓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制订的专业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利,明了课程开设在多大程度上吻合专业培养目标对个体素质的规定,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3)学生享有知晓课程开设的逻辑关系(横向的时间序和纵向的知识序)的权利,这样的逻辑关系是否较好反映了理论与实践、通识与专业、基础与方向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大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知情权的基本权利,学生知晓专业培养目标,就可以在大学学习生活的开始对自己的大学学业做出全盘合理的规划,从而可以有效调节和指导自己大学学习的计划和学习安排。
2 课程学习目标的知情权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教学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对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课程目标是对特定课程学习结果的规定,通常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之中。课程目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一般对学习者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在认知、情感和动作领域出现变化作出明确的规定。
在专业培养目标知情权得到基本保障之后,大学生的重要成长途径是课程学习。大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知情权体现在:学生在学习具体课程的时候,在课程的开设学时、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课程目标、课程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学习评价方式等方面。这些基本知情权的实现,一是课程主讲教师的介绍和说明,教师有责任这样做,学生有权利这样追问:二是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来了解,而课程大纲的提供者或介绍者仍然是课程主讲教师:三是有关的教育教学部门。既可以是学生所在的教学部门(大学的系或学院),也可以是教育教学的主管部门(大学的教务处或教学部)。
如果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始对课程目标有了较为透彻的了解,则可以有效规划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包括处理好课程学习之间、课程内结构组织、课程内外以及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等诸多关系,将自己的课程学习与专业培养定位适时连接起来,将课程学习与未来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提高课程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 课时教学目标知情权
课时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 objectives)即狭义的教学目标,是指通过一个教学时间单位(40-50分钟)期望学生出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课时单元教学的结果:教学之前没有而通过教学才出现的变化。从变化的领域来讲,这种变化可以是认知领域的,可以是情感领域的,也可能是动作技能领域的;从变化的层次讲,这种变化可以是知识层面的(学习可以讲出来或写出来),可以是技能层面的(表现为动手操作),也可能是综合能力层面的(解决不同难度的相关问题)。
由于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课时预期学习结果的规定,因此教师在课时单元的教学之始,就应明确向学习者告知该单元或该课时的教学目标。有研究表明。学生在一个教学时间单位的开始知晓课时教学目标。对学生的选择性注意有影响,即学生会提高对与目标相关信息的注意,提高有意学习的效果。学生在知晓教学目标的情形下听课,不仅可以有效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可以对照课时教学目标检查自己的课时学习效果,还可以行使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监督。
二、学生学习过程的知情权
1 学习材料选择的知情权
学习材料包括学生使用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辅导资料等,而学习材料的选择则指对特定课程采用教材的选择、参考书的选择、教辅材料的选择以及内容取舍的选择。
强调学生学习材料选择的知情权,具有特定的含义:教师选定某种教学材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材料),有义务向学生说明选用特定教学材料的理由,对特定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所持的依据,这些取舍与课程教学目标关联的程度,这样的取舍是基于教师中心的考虑还是学生中心的考虑?像这样涉及学生基本权利的教学行为都有必要向学生作出明确的说明。
2 学习过程设计的知情权
教学过程也即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教学过程涉及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采用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等过程。确保大学生的学习过程知情权,即大学生有权知晓: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在何种程度上体现了课程教学目标,尤其是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是否反映了学习内容的性质,是否与教学目标所反映的知识类型和层次相一致,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及教学环境因素。确保学生了解这些有关教学过程的基本问题,不仅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进行合理监督,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设计知情权的知晓也可以让学习者从教师的设计过程本身得到学习与训练,从而提高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教学计划完成和调整的知情权
课程教学计划是完成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目标一旦得到科学合理确认,不论课程教学的具体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都要得到严格的执行。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之一是基于课程目标制定自己的教学执行计划。包括完成课程的教学时间分配、内容取舍、教学目标确认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的划分等,这些涉及教学计划的内容都有必要让课程的学习者知晓: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计划,提高自己学习的自觉性和计划性,也是对教师教学严肃性的部分监督,尽可能地克服教师教学计划执行中的随意性。
除了教学计划完成的知情权之外,教师对预先计划的变更与调整也应是学生知情权的基本范围:出于何种理由和原因(是基于课程结构性的调整还是基于非课程因素的教师方面的原因)对自己的计划进行变更。没有特别的理由和原因,教师一般不会对自己预先的教学计划进行随意变更,既然必须进行变更和调整,就要确保学生知情这种变更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民主。
4 课外实践活动设计的知情权
因课程性质的不同,课程教学中用于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以及实现场所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决定的,教师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合理设计实践教学活动。但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教学活动的一切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进行。因此,教师要确保学生明了: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较好地体现了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自己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反映了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安排是否充分利用了现有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课程时数进行变更,那又是基于何种原因:是为了更好实现课程目标,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适应性变更,还是教学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调整?
三、学生学习效果的知情权
教学活动是目的性极强的活动,对教学效果的关注是教学活动的永恒追求。但如何来衡量教学效果,学界有不同的争论:有的重知识技能的获得,有的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的则重综合素质(身心全面发展)的培育。不论这些观点如何不同,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教学效果追求的变化应有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益于个体的社会环境适应。
教学效果要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期望学生出现的变化为测量依据。
1 教学评价方式的知情权
评价方式是为实现特定评价目的而采用的评价手段,评价方式是为特定的评价目的服务的,评价的目的不同,所使用的评价方式亦不同。例如,基于了解基础知识掌握的单一评价方式显然有别于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多元评价方式。
关注学生对教学评价方式的知情权,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尽管评价手段是为评价目的服务的,但恰当的评价手段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评价目的,不当的评价手段则会异化评价目的,这在我们的教育现实中有着生动而鲜活的案例。教师的教学评价是是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和说明,因而学生有权知晓:教师的评价方式是否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教学目标中对不同知识类型的规定性?是否较好地测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知识类型的差异性处理?是否能够较好地体现评价的结构效度?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能否有效地对评价对象进行有效鉴别和区分?
学习者对教学评价方式的了解,可以确保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有效判断,有助于课程目标实现程度的检验,有助于评价手段与评价目的适切性的学习与教育。
2 考核内容确定依据的知情权
确保学生对考核内容确定依据的知情权。是要确保学生知晓教师考核内容确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考核内容总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作为教学内容的部分考核样本,其确定至少要做到:第一,反映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第二,这样的概念、原理体系基本反映了课程的教学目标:第三。这样的概念和原理具有较好的知识层次性;第四,这样的概念和原理的选取具有随机性,且基本涵盖课程教学的整个体系内容。
对这些考核内容确定依据的知情,就是要教师尽可能提高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减少任意性;就是要确保教师的考核能够有效地区分考核对象。能有效地将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对应起来,能将考核效果与学习者所付出的努力有效结合起来。
3 与学生发展关联性的知情权
学生的学习有两大特点,一是学习的去情境化,即学生的学是远离知识生成的情境;二是学习的准备性,即学生的学是指向社会需要的,而非指向现实需求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考核应与学生未来的生活需求相联系,与学生未来将要从事的领域工作相联系。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学生有理由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考核在何种程度上考量了自己未来职业领域的需求,在多大程度上与学习者的未来生活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