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1
(一)家长重考试轻德育
教育观的片面性现在的家长大部分都重智力轻德育,重技巧轻能力。家长对于孩子成长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学习成绩问题,简单认为只要孩子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其他方面,例如:是否尊老爱幼、是否明礼诚信等等这些就都已经处于次要地位。学校里都有乱划课桌、污损图书、考试作弊、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有的甚至多次出现了未成年学生暴力事件。家长过分重视智力,除了在课堂的学习之外,还让孩子在课外不断练习,压力增大,片面地教育观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
(二)家长素质和方法落后
1.家长本身行为素质落后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家长们的道德品行和心理素质参差不齐,将自己不好的方面如拜金主义等等全部展现在孩子面前。例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管红绿灯,不走人行横道线,不走地下通道,而是采取翻栏杆、横穿马路的简便方式。孩子善于学习,模仿,他们没有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在无形之中将这些不好的方面也教授给了孩子,阻碍了孩子高尚的道德的形成。
2.缺乏与子女有效沟通交流许多家长存在“家长制”的作风,不给孩子“说话”的权利。有的家长甚至扼杀孩子的兴趣爱好,采取强制性的办法杜绝孩子从事某些行为,而不是耐心劝诫,听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有一项针对90后学生的教育的调查,90%以上的孩子在小时候都经历了犯错后家长对自己的“冷战”,不说明错误原因,不纠正错误行为,家长就知道生气不和孩子说话来证明孩子犯错了。家庭中的这种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对孩子过分的专制,容易形成沉闷压抑的氛围,导致许多“问题孩子”的形成。
3.教育方法传统保守现在大多数的家长都是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家庭教育新的方法的了解不够,因而,家庭教育方法比较简单、陈旧。有的家长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例如网络流行的“狼爸”、“虎妈”,坚持打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不但影响了父母子女的亲密关系,而且容易激化家庭矛盾。这些老方法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道德。
(三)家庭关系不和谐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父母离异无疑会给孩子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根据民政部统计,预计2013年结婚对数1410万对,离婚对数317万对,结婚率和离婚率将达到4∶1。不健全的家庭让孩子心理承受巨大的伤痛,导致性格有缺陷,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弱。有报道称,中学生犯罪率仍在上升,未来五年总量将增加。家庭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温床”。如果孩子经常看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孩子便会感到不安和畏惧,幼小的心灵会埋下阴影。孩子也会越来越不相信父母,产生隔阂,教育也越来越难进行。
二、探索家庭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
1.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素质教育要求人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长要充分发挥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家长不能光用书本知识来压孩子,更不能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孩子的优劣。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减少了自己给孩子布置的家庭作业,有的家长还在寒暑假带孩子去旅游而不是报寒暑假班了。国家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有知识的孩子,还要一个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孩子。家长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争取各方面全面发展。
2.建立全面的教育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家庭教育更要以此为目的。孩子有精神、行为等方面的需求,家长应该注意到这些,除了对知识的重视外,还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培养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家长们对新闻里多次出现的学生跳楼自杀、投毒杀人事件产生恐惧,渐渐地了解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优秀外,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家长必须要建立全面的教育观,在强调孩子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对子女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等给予高度重视。
(二)改变行为方式
1.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家长的为人处事态度和判别是非的标准,都是一本无字教材。家长必须拥有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模式,例如:在教孩子有孝心的时候,家长首先就要孝顺自己的长辈。在CCTV-8的一段公益广告中,家长给自己父母洗脚时被孩子看见,于是孩子也抬水给自己洗脚,这就是家长的素质影响孩子。只有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更深的认识,家长才可根据孩子的实际,对孩子进行积极向上的教育。家长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书籍,为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也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2.积极和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家长和孩子的“心近”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很好的办法,所以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对于孩子犯的错误,父母应该耐心地对其进行教育,让孩子渐渐明白人生的道理。平时可以一起看报纸、看电影,与孩子讲讲心得体会等等,这些集体活动有利于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只有经常和孩子沟通才能拉近子女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才可以让子女更加信赖自己。通过一些学校的《家长与孩子沟通情况问卷调查》结论研究发现,善于倾听的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加和谐,更加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的发展。
3.创新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教育方法很重要。家长可以多阅读优秀的报刊、杂志,通过网络、电视等等对自己进行系统的教育,然后通过自身感受,来感觉哪种教育方法比较好,再结合孩子实际,将教育灌输到生活的点滴之中。许多家长喜欢带着孩子去参加社会实践,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从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活动来教育孩子哪种行为是值得学习的,哪种行为是错误的。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和万事兴”,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每个家庭的幸福。家长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父母应该相亲相爱,用爱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同时给予孩子最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以培养他们坚定的生活意志、健全的精神人格,以求得孩子的最好发展。家长要明确孩子是独立的社会成员,有自己的意志和思想,希望得到家长的尊重。父母要调整好心态,树立平等意识,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要因为孩子的错误而大声责备。父母创造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从而构建和谐家庭。
(四)实行家教合作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2
1.语文教学陈旧问题的主要症结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2.语文活动课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3.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教学质量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4.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3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深深认识到在中学生中组建文学社,开展文学社活动是语文教学加强素质教育的一个好途径。对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高品位的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一、文学社活动能够充分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素质潜能。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当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特点相符时,才能克服学生的消极态度或厌恶抵触情绪,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恋,诱发出学习的潜能。中学生文学社是由一批有语好,有一定写作、书法、美术等特长的学生为骨干组织起来的。他们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带动全体同学,在课内可以配合教师教学组织有关的讨论,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议;在课外可以配合教学内容组织全体同学出墙报、办手抄报,举行演讲、作文、书法等竞赛活动;可以结合新闻、报告文学、调查报告等的写作到工矿企业、农村乡镇、旅游景点、革命纪念地去考察、采访。学生在采访中写成的文章能在校园、县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又可让学生领略到创造成功的乐趣。同时,文学社这些活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了中学生那种日益增长的自主意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再加上文学社活动把中学生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由课堂扩展到了社会,学生在这广阔的天地里可以直接了解到社会和生活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可以认识到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缺陷,故而产生一种补救意识,主动地去寻求自己的发展。这使学生由原来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了自觉探求知识的主人翁,使学习中的苦恼变为了乐趣,使老师的影响与学生的身心特征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文学社活动可以使中学生开拓视野,发展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传统的单纯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在空间上把学生局限于教室里,在知识上把学生束缚在书本中,在能力上把学生困在死记硬背上,形成了一种僵死的,封闭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单靠小打小闹的改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只有通过文学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才有可能产生根本性的突破。
如前所述,中学生利用文学社这个园地,在课堂上可以组织讨论,让学生自主地深钻教材内容;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办“三报”(墙报、黑板报、手抄报),布置“两廊”(语文知识走廊、作文走廊),开展“三赛”(语基知识竞赛、作文竞赛、书法竞赛),召开“两会”(演讲辩论会、故事会);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工矿、农村、革命纪念地和旅游景点考察学习,而这些活动都是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组织完成的。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他们的组织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参与这些活动,都必须亲自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因而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得到了综合性训练。他们要想办法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他们的智力能力得到发展。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创作能在校园、在县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更使学生们受到成功的鼓舞,消除了语文难学,发表文章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增强了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他们的创造力在这点点滴滴的成功中得到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智力与身心素质。
三、文学社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直接为社会、为发展当地经济服务,培养学生早日适应社会、适应未来需要的能力。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跨世纪的时代,是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时代,也是世界范围内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大竞争的时代。我国要在这场国际性的大竞争中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具有强烈竞争意识的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高分低能,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文学社在保证学生学好各科基础知识、完成好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学习潜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收集本地内容健康的民间故事传说,弘扬传统文化;组织学生整理当地革命英烈的事迹,采访当地改革开放中涌现的先进厂矿企业、个体户、专业户以及特困企业中敢于搏风击浪的英豪,编写革命英烈传记和当代风流的故事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运用他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直接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贴近生活,了解社会,体验竞争的风险,懂得了生活的韵味,目睹了创业的艰难,锻炼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文学社活动可以优化校园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文学社办有自己的社刊、墙报或作文走廊,学生的才华有了显露的机会与场所,因而凡是开展文学社活动的学校,学生在校园内墙壁、桌椅上乱涂、乱刻、乱写、乱画的现象,以及低级趣味的“食堂文学”“寝室文学”“厕所文学”都近乎绝迹,无形中使校园文化得到了优化。
另外,文学社组织学生到工矿、农村、革命英烈家乡、先进模范所在地、旅游景点参观采访,使他们亲身了解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来之不易,了解到祖国河山的壮丽可爱,因而在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加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激发出热爱祖国的感情。
再加上学生的优秀习作在社刊、作文走廊甚至在报刊杂志公开发表后,同学们都要利用课余时间饶有兴味地去阅读欣赏,于是休息时间学生互相追赶、打闹的现象和放学后进“三室二厅”的现象大为减少,特别是一些在报刊上发表了文章的同学想再发表新作,而未发表文章的同学也想能有作品变“铅字”,因此他们都千方百计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图书室借书刊阅读,以提高写作能力。这又使学生提高了审美情趣,丰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促进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4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以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局大的能量,最终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我班有一位同学,平时不爱提问也不爱发言。在上《范进中举》这一课时,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其他同学都结合课本内容谈了胡屠户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趋炎附势、爱财如命、嫌贫爱富……只有那位同学在座位上轻声说了一句:“其实胡屠户也并不全是坏的。”他的这句话引来了一片反对之声。甲学生说:“胡屠户这个人,眼里只有钱,范进没中举时就是‘现世宝’中举了,马上会有钱了,就是‘贤婿老爷’这样的人,还会有好的一面?”乙学生也表示:“胡屠户这个人,只要看他抓银子这一场面,就足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在众多学生都发表完了自已的看法后,我微笑着对他说:“你的想法不一般,我想知道得更具体一些,你能说说吗?”那位学生低着头轻声说:“我觉得胡屠户也不是无故骂范进,他把女儿嫁给了范进,但范进却养不起家小,时常还要靠他,而且常常让全家挨饿,有这么个女婿,当然骂他,这是恨铁不成钢啊!”他说得有道理,在他说完之后,我给了他热情的掌声,同学们也投去赞赏的眼光,那位学生的自信得到肯定,使他受到了鼓舞。自那次之后,他的自信心越来越足,提问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事实上学生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的作用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语文的学习。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都注重以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学期,我为了让学生适应议论文这种文体,掌握它的论证方法,进而学会说理,在班上搞了两场辩论比赛。辩论前把题目要求及应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指定八位优等生分成两组作为辩论的正方与反方,把其余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为参加辩论的同学找材料。
同学们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论据收集的方法,在辩论中懂得怎样突出论点、说明事理。第一场辩论由于准备不足,学生一时无法适应。第二场辩论大有进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心理素质。
为了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古诗词,我搞了一场古诗词朗读比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朗读中要求学生口齿清楚、诗句朗读流畅,读出情感。教师在点评时做到重表彰、重指导,赞誉中等生和差生的优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后来搞的名著知识竞赛,采取报名参加的方法,结果大多数学生报名参赛,连差生也敢于自愿报名,迎难而上,最终,这次活动也获得了成功。
三、进行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有这种状态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自我约束——意志。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意志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意志总是以情感作支撑,情感乃是意志的推动力。由于语文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首先,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结合教材介绍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优秀杰出人物的事迹(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等),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艺作品的人物形象,以及学习学生自周围的典型,从而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食粮,磨练意志。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文化素养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182-01
一 新概念所揭示的四个层次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健康的新概念揭示了健康的四个层次:第一是生理健康层次。第二是心理健康层次,也是生理健康的发展。判断心理是否健康有三个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即心理反应客观现实在内容与形式上与客观环境相一致。二是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即一个人的认识、体验、情感、意识等心理活动和行为在自身是一个完整和协调的统一体。三是人格的稳定性,即一个在长期活动经历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三是道德健康层次。道德健康,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为基础并高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其最高标准是“无私利他”;基本标准是“为己利他”;不健康的表现是“损人利己”和“纯粹害人”。第四是社会适应健康层次。社会适应良好,不仅要具有前三层次的健康,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仅能胜任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而且还要能创造性地取得成就,奉献于社会并达到自我成就、自我实现,这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众所周知,体育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体育的自然属性包括人体的生理机能、运动技能等方面;体育的社会属性包括社会关系、人生价值等方面。体育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体育自然属性的研究方向、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未重视体育的社会属性,没有充分意识到体育的文化教育功能,忽视了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淡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可见,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尤为重要。
二 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措施
1.重新认识体育概念
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身体练习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而实现体育的文化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其最终目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摆正体育社会属性的地位,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和教学过程中才能明确方向。
2.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内容
第一,德、智、体、美并重。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体育本身在培养和教育人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所决定的。体育的实施、体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德、智、美诸育的密切配合,而德、智、美诸多方面的实施也需要体育的配合,整个教育过程就是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统一作用于体育对象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德、智、美诸多方面的内容,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第二,体育文化。体育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教师加强对体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对体育文化的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大局意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的素养。
3.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关键因素
第一,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因素,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关键。为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并将这些知识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第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的丰富。学生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因素,是体育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体育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第三,体育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合理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向学生讲述各种体育项目的渊源、发展和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故事,有效地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大力推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在引导政治方向、激发学生精神动力、塑造学生个体人格和调控学生品德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的就业形式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在各高等院校迅速展开,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必须注意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存在脱钩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一是群体自我发展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群体自我管理上的制度不规范、自我教育上的主动性不够、自我服务上的能力不足等。如一些大学生社团还没有建立较为严格或科学的群体规范和管理制度,有的虽然有一整套行为规范和管理制度,但在实际中并没有去严格执行。二是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一些大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及变化情况不了解或了解不及时、不全面,一些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力素质上的不适应。为此要从各方面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是大学生成功就业前提和基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就业的忧患意识,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提前进行知识能力准备,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避免出现因目标不明确、所学专业限制、动手能力低下等导致就业难同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欲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典型示范、相关素质培养鼓励大学生自身创业.开辟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2.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部分大学生在道德上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诚信意识、法制意识淡薄。反映在就业过程中,更改学业成绩、获奖证书造假、随意毁约等现象时有发生,还有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随意跳槽,泄露单位的商业秘密,给用人单位造成很大损失。这些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公众形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大学生的这些现象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主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爱岗敬业,为他人做出表率。
3.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大学生就业是关系着家庭、学校、社会的重问题,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家庭要发挥好基础教育作用。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很重大的影响,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往往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念和就业选择。作为家长,应该首先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认清形势,与时俱进,要帮助子女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符合自身兴趣爱好、契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就业目标,教育子女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其次,学校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拓宽到高校的每一位就业工作者、班主任、专业任课教师身上。鼓励这些主体利用不同渠道向学生宣传国家就业政策、分析整体就业形势及专业就业形势,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再次,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要宣传自愿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建功立业的优秀大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勇于竞争、敢于创新的创业典型。要弘扬在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爱岗敬业、创造不平凡人物的典型事迹。要营造整个社会诚实守信、脚踏实地、互助合作、勇于奉献的良好氛围。
2.重视大学生群体的正面作用。大学生群体的正面作用主要是指通过群体的教育、管理等活动去正面影响群体成员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正面作用容易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个体所理解和掌握,因而群体的正面作用的发挥很充分。同时重视大学生群体的负面作用,就是要重视发现并尽量克服这种负面作用,而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群体正面作用的效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有效度。
3.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群体发展和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是因为理论认识不清或不到位,有的是因为理论上的认识没有有效地转化为对实践的指导等,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相脱节。优化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逐步改变这一脱节现象,一方面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理论,并不断地用新的理论去指导新的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大学生群体理论来指导大学生群体的发展实践。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理论来指导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用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指导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的实践。超级秘书网
在科学的思想方法的引导下,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出发,重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断的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为今后的工作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会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朗,黄含.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环境,河南社会科学,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