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一体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一体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一体化论文

市场一体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产权交易 交易品种 投资主体 制度环境

相关文献综述

Grossman和Stiglize(1980)认为资本市场的层次化能够抵消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Merton,Robert C和Z.Bodie(2004)在基于功能观点的资本市场改革理论中提出,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有资本配置、规避风险和激励约束等,建立差异化的资本市场结构能实现资本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流动,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的辐射区域具有异质性。由此可见,要实现资本市场各层次间的耦合和发挥产权交易市场在资本市场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基于产权理论的差异性,资本市场结构理论为此提供了理论支撑。

我国的资本市场由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和三板市场构成,具有明显的“塔形”结构。李燕(2009)认为实现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和优化,必须建立不同层次和结构的资本市场,场外交易市场是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市场化框架内构建场外交易市场须有效地解决交易的方式、种类和原则等问题。熊焰(2008)定义了产权交易市场的内涵,认为:“产权交易市场是产权交易的场所、领域、活动和交换关系的总称,不但包括产权交易机构本身,还包括了围绕着产权交易机构建立起来的市场服务平台、交易服务网络、中介服务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交换关系”。晋入勤(2009)认为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承担着国有经济改革的重要角色,实现国有经济的优化配置和国有企业的重组整合离不开产权交易市场,它可以规范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并减少国有资产流失。李响玲和周庆丰(2010)指出产权交易市场具有融资功能、“孵化器”功能和吸纳退市功能,它是优质企业上市和劣质企业退市的缓冲地带,并通过市场准入制度、交易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进行设计,来完善市场容量巨大却层次较低的产权交易市场。因此,通过重心倾斜和制度安排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

交易市场的功能定位

结合产权交易市场的“硬资源”和“软资源”优势,全面整合产权资源并完善和优化产权交易市场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和优化能对经济发展起到助推和驱动作用,其合理的功能定位应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国有资源进行“阳光”交易的平台

国有资产中被择优筛选后的剩余部分须通过合理渠道进行流转和重组,以提高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率。在市场转型中,非健全的市场体制诱致的无秩序、低效率地交易导致存量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产权交易市场是在此背景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价格发现机制、信息披露制度和公开竞价制度的产权交易市场要严格执行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制度,使国有资产的优化重组和流动增值更加“阳光化”,这有力地遏制了寻租人的利益诉求,避免了国有资产被利益相关者侵蚀。

(二)疏通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

金融排斥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中小企业的规模状况、盈利状况和信用状况让金融机构产生了“惜贷”心里。面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产权交易市场可为它们提供权益融资、债务融资和政策性融资等。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备案登记、资产评估和规划设计,使得它们可以通过股权转让和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得商业贷款或政策性贷款,同时,也使得它们主动获得风险投资或产业投资基金的关注。除此之外,产权交易市场还可以有效地开发民间的“资金池”,吸附剩余的流动性并拓展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渠道,能解决现实存在的个人储蓄者和中小企业融资者的资金供求悖论问题,实现民间资本向投资资本的沉淀。

(三)企业“转板”的“缓冲地”

健康合理的资本市场体系也应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产权交易市场能为优质企业提供培育和孵化的平台,同时,也能为劣质企业设计出宽严相济的退出机制。与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相比,市场容量较大的产权交易市场门槛较低,产权清晰、无法达到上市条件并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在产权交易中心登记的企业都是其服务对象。产权交易市场为优质企业提供融资(包括抵押贷款和风险投资资金等)的便利平台,这对企业的成长起到孵化作用,为企业迈进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奠定基础;同时,产权交易市场也能吸纳退市企业,劣质企业退市后仍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实现产权流转和并购重组。

产权交易市场未来发展重心

传统的产权交易市场的交易品种主要有物权交易、矿权、林权及企业债权等,随着交易市场的扩容,必然要催生出一些新的交易品种;同时,原有的投资主体也并不能完全满易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因此,面对产权交易市场不断扩容的契机,要实现产权交易市场的不断成长与壮大,本文认为产权交易市场的未来发展重心应该集中在交易产品和交易主体方面:

(一)交易产品方面

1.碳交易产品。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中,对于不能按期实现节能减排的企业,要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的企业手中购买一定的碳排放权。产权交易市场通过搭建碳金融平台,以排放权有偿使用的市场机制能推进我国经济的低碳发展和清洁发展。碳交易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也应成为产权交易市场中新型产品的代表。例如,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就是碳排放权交易和碳金融发展的良好平台,它通过产权交易市场推动了企业节能改造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使碳交易步入正式的操作平面。

2.证券化产品。证券化产品是金融创新的结晶,它是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和成熟程度的重要体现,同时,它也是我国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创新的重要标的。在征求国务院及监督管理部门的意见后,产权交易市场也可以在该方面进行试点。产权交易所可以设计出一些资产证券化产品,其产品应包括实物证券化、债务证券化、应收账款证券化和证券资产证券化等。对此,综合做市商、担保机构和会计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要出具各自独立的意见,并对该意见做出相应的连带责任的承诺与规定,以防止利益寻租;同时,通过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也可以保证市场的高度透明,使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通和退出机制更加完善。

3.农村产权交易产品。培育和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有助于构建所有权清晰和使用权流转通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有助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实物型交易品种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出价值型交易产品,发展有关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农户土地承包开发权、农村生产性设施使用权及农业类知识产权的交易产品。推动涉农收益产权的资产化,有助于实现社会资本和农村资源的对接,有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并实现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借鉴武汉通过对农村生产要素的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出让而获得资本和技术支持的成功模式,探索并搭建新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可以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

(二)投资主体方面

1.产权投资基金。在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中,一方面,产权交易的规模性提高了购买方的进入门槛;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或暗箱操作,显性和隐性的交易风险叠加出现,这难免会造成撮合成交率的下降。产权投资基金要求购买方的自有资金或等价资产达到50%,其缺口部分可由中小企业或个人出资。对于高含金量的交易项目,自有资金或等价资产撬动的交易杠杆会放大,可以适当放松自有资金或等价资产方面的硬约束。对于产权交易市场资金进入方面的桎梏,具有资金规模性、风险偏好性和投资针对性的产权投资基金增加了产权交易的灵活性和成交率,它是产权交易市场新型的合格投资者,也可成为未来投资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产业投资基金。又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它是一种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模式,它投资于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企业的股权或准股权,在企业发育成熟后以股权转让的方式实现资本增值。以信托投资方式成立的产业投资基金能消化吸收大量的民间剩余资本,避免了民间资本的盲目流动。它可以参与产权交易市场中的大宗交易(包括大存量资产交易、企业间并购重组交易和大型矿产开发权等),经过3到7年的投资期后可以通过抛售、出让和企业回购等方式实现预期的资本回报。根据交易标的的不同,产业投资基金可分为种子期基金、成长期基金和重组基金等,其简单灵活的基金形式能为产权交易市场注入新的血液。

3.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目前,合格境外投资者的投资范围主要包括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股票、国债、可转换债券、企业债券及证监会批准的其他金融工具,产权交易市场上的新型交易产品(证券化的使用权、收益权等)也应成为QFII的青睐对象。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需引导国际投资资本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进入,并形成利用外资的新渠道。QFII是产权交易市场新型投资主体,其理性的“价值投资”理念能够引导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地运行。毋庸置疑,在它活跃市场交易期间,也要加强对合格境外投资者的追踪监管。

制度环境的优化

(一)资产评估制度

随着产权交易市场的不断深化,交易产品由实物型向价值型,有形向无形转变是当前的发展趋势。资产评估结果是产权交易双方决策时的价值参考,在撮合成交之前,能否对产权交易产品做出准确评估是交易的关键所在。同一资产标的由不同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其结果可能相差悬殊,价值高估和低估都不利于市场的公平交易。产权交易中心可以设立自己的资产评估部,加强专业评估师队伍建设并建立“盲评”制度,最后对不同评估师的评估结果进行综合测评,采用“中位数法”或“加权平均法”选择评估结果。产权交易中心可以对评估标的收取适当的评估费用,用来支持专业评估师的学习、培训及激励。

(二)综合易制度

选择信誉高、资质好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银行等第三方机构为做市商的交易制度,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但容易滋生操纵市场的行为;在交易成本和市场透明度方面,集合定价制度要明显优于协商交易制度。对此,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应在新型证券化产品的交易层面引入做市商制度,在保证市场流动性的基础上,在后续的交易中实行竞价交易制度;在能对经济和环境产生正的外部效应的大宗交易层面,要采用由政府推动的协商交易制度,并予以税收和财政补贴方面的政策支持。总之,针对差别化的交易品种和投资主体要引入不同的交易制度,建立功能互补的综合易机制是市场化的要求。

(三)监管性约束和自律性约束制度

我国产权交易市场是在政府和国资委等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监督管理部门要对交易市场的规范性发展提供监管性约束。目前,对交易市场起到约束或指引作用的文件仍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要,其统一性的交易法规仍未成形。建立有效的监管约束制度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它是防范市场风险并实现规范化交易的外部保障,同时,适当地行政干预和引导也有助于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此外,还应加强机构自律性制度建设,尤其是相关的投资机构和中介机构。专业性较强的中介机构要想独立、公正地服务于交易市场,需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和行业自律性约束。

参考文献:

1.Merton,Robert C,Z.Bodie.The Design of Financial System:Toward a Synthesis of Function aid Structure[P].2004,http:///papers/w10620

2.李燕.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下的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10)

3.熊焰.资本盛宴·中国产权市场解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市场一体化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一体化,不完全合约,组织模式,选择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深化,很多国家都加入了一体化经济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覆盖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只有12个岛国和公国没有参与任何区域贸易协议(RTA)。174个国家和地区至少参加了一个(最多达29个)区域贸易协议,平均每个国家或地区参加了5个。全世界近15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双重成员资格”[1]。因此,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一国企业在进行国际化模式选择时必然受到东道国与他国(非投资国)签订的一体化协议的影响,故在投资时也要考虑成员国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如关税减免、投资、经济合作等)及东道国所在的一体化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与限制。所以,在一体化下研究企业组织模式及区位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区域一体化的框架下引入合约不完全性这一制度因素,通过对比分析出口、FDI与外包这三种模式对企业产生的盈利,研究一国企业进入一体化下各成员国应采取的国际化组织模式,以期为我国企业在东道国参与一体化组织下的模式选择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二、相关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Antras[2](2003)等将跨国公司的区位和组织选择纳入一般均衡模型,运用企业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探讨贸易、投资和外包等企业组织方式选择。其中以Coase[3](1937)和Williamson[4](1975)为代表的交易成本论和以Hart和 Moore[5](1990)为代表的产权理论是目前分析企业边界的两大基础理论。

Either[6](1982)最早将合约纳入国际贸易一般均衡框架中分析企业内部化决策的内生性问题。该文分析指出当两国存在较大的要素禀赋差异时,合约能通过外部市场实现效率配置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因此不需要跨国投资;当两国要素禀赋差异小时,则合约需要通过内部化实现。Either 和Markusen[7](1996)则主要结合跨国公司的知识资本泄露风险来研究内部化问题,采用局部均衡分析企业在出口、FDI和许可之间的战略选择中国。模型进一步扩展到两国一般均衡模型,结果显示当两国要素禀赋相似时,一体化选择优于许可,这一结果与Either(1982)结果相吻合。Mclaren[8](2000) 研究指出,最终产品企业即可以通过竞标市场或通过与供应商后向一体化而获得专业性中间产品。若实施后向一体化,企业需承担一体化固定成本,而通过竟标市场则供应商存在被敲竹杠问题。对独立中间商而言,最终产品生产者数量越多,他们越容易找到买主,越不容易被敲竹杠。一国越开放或运输成本下降都能增加可获得的卖方或买方数量。Grossman和Helpman[9] (2002)构建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企业在垂直一体化和外包两种模式下的选择;Antras 和 Helpman[10] (2003)则将Grossman- Hart –Moore不完全契约模型引入贸易理论,分析跨国公司在获取中间投入品时的所有权安排问题;进一步地,Antras[11](2005)结合不完全契约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得出新的观点:在企业边界内生产将首先被转移到国外,而只有在以后阶段才会形成独立的国外公司。Helpman[12](2006)强调了企业组织特性(如外包战略)对组织模式选择的重要性,更深入地揭示了在产业内贸易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模式的关系。

国内学者分别在契约理论与直接投资领域有大量研究,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企业“走出去”模式还不是很充分。王勇[13](2002)、杨其静[14](2002)分别对契约方面的研究做出比较与总结。而胡国恒[15](2004)则在契约不完全条件下 ,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来确定各生产阶段的所有权和区位结构,认为会形成出口型国内企业、横向型和纵向型国际生产三种均衡形态。

三、建立模型

考虑一个由三个国家W国、E国和S国组成的经济体,其中E和S国签订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使两国的贸易壁垒被削弱,其可变贸易成本为,假定一体化下的两国(E国和S国)经济是对称的,可设W国与E国或S国的可变贸易成本均为。故在E国和S国签订区域一体化协议下可变贸易成本有减小而保持不变则>。

设三国经济体存在一个由n个差别产品的企业构成的行业Y,消费者对行业内差别产品的Dixit—Stiglitz型偏好为:

U=,0

由效用最大化得出Y行业第i种差别产品y(i)的需求函数为:

y(i)= , 其中=(W,E,S)(1)

其中,为第种差别产品的市场价格,行业内差别产品的替代弹性为,代表不同国家的需求水平。

设行业Y的代表性企业y生产最终产品分为上游总部活动H和下游一般活动M两个阶段, H和M对y的产出弹性分别为和,最终产品C—D型生产函数为:

y=,0

设人力资本专用于上游活动H的投入,且在三国间自由流动,单位成本为1,一般劳动(如组装活动)用于M活动的投入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其边际成本为单位劳动。假定只有W国的企业才拥有生产差别产品的全部技术,除了满足自身市场需求外,还能够生产n种差别产品去满足E国和S国的市场需求,行业进入成本为F,进入一体化下各国的固定成本为,其中。此外,设H和y都是可贸易的,H的贸易运输成本为。

假设W国的国内市场需求完全由本国厂商提供,在两阶段生产条件下,国外市场的需求,上游活动在W国进行,下游活动即一般生产活动可在W国或E国或S国进行,在E国或S国进行第二阶段生产即为国际生产。故只需比较分析W国在海外进行生产所获得的总收益。

1、一体化的E国和S国在完全契约条件下W国进行国内生产

当两阶段活动均在W国国内进行时,假定上下游活动完全可以被第三方识别,双方关系受制于完全契约关系。由公式(1)和(2)得出Y行业在出清时,W国出口E国和S国的均衡价格和均衡利润为:

(3)

那么W国出口获得总的净利润为:

(4)

2、一体化的E国和S国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的跨国生产

当W国把下游一般生产活动转移到E国或S国时即发生国际生产,由于生产活动的两阶段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第三方很难辨别H和M的质量好坏,故双方关系为不完全契约关系。

不完全契约条件下,H和M双方通过事后谈判机制对销售收入进行分成,然后各方据其预期收入确定各自最佳投入量。用表示上游生产H对东道国的谈判水平,若W国只在国进行国际生产,那么另一方M的谈判水平为(),纳什均衡实现时契约生产条件下的H和M的生产属于两个企业,外部期权为0,关系准租金为市场销售收入;FDI下H和M的生产在同一个企业内进行。仿Antras(2003),若H在解除与M的合约后仍能获得的最终产品(),其外部期权为乘以销售收入R,M的外部期权仍为0,关系准租金为(1-)乘以销售收入R。令表示在FDI和契约条件下H所获得收入的分成份额,且有。

(ⅰ)W国仅在一体化中的一国进行跨国生产(以在E国生产为例)

W国和E国面临的总销售收入为:

(5)

假设

W国在E国进行跨国生产,S国基于一体化协议选择从E国进口的成本为,低于S国从W国进口本产品的贸易成本,那么分别对[]和[]求一阶导数,得各方最佳投入水平为:

(6)

那么进行跨国生产时的均衡价格和产品在三个国家销售后的净利润为:

(7)

其中,.

(ⅱ)W国在一体化下的两国均进行跨国生产

三个国家面临的总的销售收入为:

(8)

上游活动方H对东道国E国和S国的谈判水平分别为、,假定W国首先选择与E国或W国签订跨国生产协议的可能性均为1/2,那么H方对最终产品的预期销售收入为,两个下游生产方(E国和S国)预期收入分别为、(推导详见附录),分别对、、求一阶导数,得最佳投入水平为:

(9)

那么市场均衡价格和总的净利润为:

(10)

同完全契约相比,不完全契约降低了各方的投入水平,提高了产品价格,但整体的收入和利润下降了。若H方可以通过事前转移条款获得更多利润,而M方只能得到较少利润,那么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H方仍能够通过选择合适的所有权结构使总的价值达到最大化,即存在一个使所有权结构最优。

四、经营利润最大化原则下东道国的供应模式选择

企业供应东道国市场的模式主要有出口、直接投资和契约生产,后两者称为寻求型国际生产。本文将后两者划分为一体化下的单国直接投资(单国以E国为例)、两国直接投资和单国契约生产、两国契约生产。

1、出口与国际生产——生产区位的选择,这里分为出口与单国国际生产、出口与两国国际生产的比较,设其经营利润比值分别为、

(1)出口与单国国际生产

由公式(1)、(4)和(7)得

(11)

表示E国与S国市场规模的比值即。显然,时企业选择出口与单国国际生产所获得经营利润等值。当时W国的企业选择出口到一体化的两国;时选择在E国进行跨国生产,并出口到S国。

表示生产该产品的技术密集度,对公式(11)求的偏导有,求其反函数可以得到出口与单国国际生产经营利润相等时技术密集度的临界值: 。当W国工资和贸易成本及H的运输成本既定时,如果产品y的技术密集度,企业在W国生产出口到E和S国;如果,企业将在E国进行国际生产。

除了受到技术密集度的影响,企业对出口和国际生产选择时还考虑要素禀赋差异、贸易成本、交易成本、一体化的两国市场间的运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由公式(11) 可知: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即W国工资水平上升、最终产品贸易运输成本上升、中间产品贸易运输成本下降、一体化的两国间的贸易壁垒增加,均会导致经营利润比值降低、技术密集度临界值提高 ,促使企业进行国际生产。同完全契约相比 ,契约不完全带来的交易成本导致技术密集度临界值下降 ,限制了国际生产的发展。当其他条件相同时 ,国际生产倾向于契约环境较完善的区位。

(2)出口与两国国际生产

由公式(1)、(4)和(10)得

(12)

=1表示企业在出口与两国国际生产时获得的经营利润等值,当时W国的企业选择出口到一体化的两国;时选择在E国和S国同时进行跨国生产。相对于单国国际生产,两国国际生产不会受到两国间的贸易壁垒影响,主要受技术密集度、要素禀赋差异、贸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影响,W国工资水平上升、最终产品贸易运输成本上升、中间产品贸易运输成本下降均会促使企业进行国际生产。同理,存在,在最终产品贸易成本、中间产品的运输成本及工资保持不变时,若该产品的技术密集度,W国将选择在本国生产然后出口到E和S国;若,W国的企业将会选择在一体化下的E和S国进行国际生产。

因此,综合分析企业选择生产区位,可得出如下结果:当且时,W国企业会选择出口的方式,获取最大化的经营利润;时企业会选择一体化的两国国际生产,而在时企业更倾向于在一体化中的一国进行国际生产。

2、直接投资与契约生产——所有权结构的选择。在国际生产的条件下,一体化的单国直接投资与单国契约生产、两国直接投资与两国契约生产的经营利润比值为:

(13)

(14)

公式(14)中的,对公式(13)和(14)求的偏导有,,故存在临界值,当,时,上游活动方H对最终品的生产更为重要,技术含量更高 ,这样由H方去控制剩余索取权更为有利,可获得较高的事前效率,企业会直接投资于东道国;当, 时,使得下游活动方M在最终品生产中的重要性得以提升,其讨价还价能力增强,H方会放弃对剩余权的控制, 选择契约生产。显然,同契约生产相比,FDI 要求企业具备较高的技术密集度。这也证明了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推断:基于事前效率 ,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应赋予作出相对重要投资的一方。

3、综合比较分析

由公式 (11)可以分别得到出口与单国契约生产及出口与单国直接投资的临界技术密集度和,公式(12)可得出口与两国国契约生产及出口与两国直接投资的临界技术密集度及,通过和及的比较分析,可发现:在上游活动技术密集较低的行业, 且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不会产生直接投资。当时企业选择出口;当时企业选择契约生产。而在时必存在一个使得出口与两国契约生产获得的总经营利润相等,那么时企业选择出口,时企业选择在两国进行契约生产;同时,在时也会存在一个使得出口与在一国进行契约生产的总经营利润相等,故时企业会选择出口,时企业选择在一体化下的一国进行国际契约生产。

而在上游活动技术密集较高的行业,且,当且时企业会选择出口模式;在不考虑的前提下当时企业会选择在一体化中的一国进行直接投资;忽略的条件下当时企业选择在E和S国均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当存在及时企业会选择国际契约生产方式中国。

五、投资成本下企业组织模式及区位选择

在净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由于,不同供应模式的临界条件将因固定成本和东道国的市场规模而发生变化。

1、一体化市场规模及固定成本下出口与国际生产模式比较,由公式(4)、(7)、(10) 、(11)和(12)可以得到临界条件下的市场规模分别为:

上述公式中,分别表示出口与单国契约生产、出口与单国直接投资在W国获得总的净利润相等时的一体化临界市场规模,,分别表示出口与两国契约生产、出口与两国直接投资在净利润相等时的一体化临界市场规模。显而易见,这两种不同市场供应模式的一体化临界市场规模与固定成本之差成正比。当或时,W国企业选择出口;在且时企业会选择生产组织模式要视一体化市场规模而定:在上游活动技术密集度较低的行业,只有在一体化下的总市场规模并且时企业才会选择国际契约生产,反之选择出口;在上游活动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当时 ,企业在时选择单国契约生产, 时选择出口,在时企业时选择两国契约生产,下选择出口。

2、一体化市场规模及固定成本下契约生产与直接投资模式比较,由公式(4)、(7)、(10) 、(13)和(14)得出:

和分别表示单国直接投资与单国契约生产、两国直接投资与两国契约生产在净的总利润相等时的临界市场规模。显然,两种不同供应模式的临界市场规模也与其固定成本之差成正比。当且时企业会选择在一体化下的一国或两国进行直接投资,而在,时企业选择跨国生产模式需要根据一体化市场规模的大小来确定:在上游活动技术密集度较低的行业,时企业才会选择契约生产;上游活动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当时若企业会选择单国契约生产,若企业会选择两国契约生产;当时,若时企业在下选择在一体化下的一国进行直接投资,时选择两国国际契约生产,而时企业在下选择两国直接投资,在下选择一国契约生产或两国直接投资。

总之,在上游活动重要性的减弱、技术密集度降低的情况下,企业选择组织模式逐渐由出口、直接投资向契约生产过渡。同时,由于存在固定成本的差异,企业对较小的一体化市场更多地以出口方式为主,伴随一体化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契约生产和直接投资会逐渐替代出口方式。而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国际生产特别是直接投资大多发生在投资成本较低、一体化市场规模较大的区位。

六、总结

本文为研究在一体化下企业进行跨国生产或投资及区位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发现:(1)贸易障碍逐渐消除,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契约实施环境不断完善,都对推动企业进行国际生产有重要作用;(2)契约的不完全性会限制企业的国际化生产,但完善的契约环境有利于国际生产的进行;(3)一体化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倾向于选择契约生产和直接投资;(4)企业在一国或两国进行契约生产或直接投资主要取决于技术密集度,贸易成本,市场规模,一体化协议等因素。

因此,企业在一体化下进行投资不但需要政府相关政策扶持,也应采取积极的向上策略,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熟悉东道国参与的一体化经济体,从而选择最佳的组织模式“走出去”。

附录:由于存在“占先”优势,当W国与E国先签订合作协议(可能性为1/2)时,E国可获得的收入,剩下的销售收入再由W国和S国以谈判水平来分配,那么W国获得的收入最终为,S国所得销售收入为。同理,当W国与S国先签订合作协议(可能性为1/2)时,可以得到W国、E国和S国的收入分别为、、。这样可以得出三个国家的预期收入分别为:

.

参考文献

[1]worldbank.org/.

[2]Pol antras.Firms,Contracts,and trade structure[J].Th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November 2003,1375-1418.

[3]Ronald 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1937,4(16) :386–405.

[4]Williamson, O. E.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J]. Free Press, New York, NY, 1975.

[5]Hart, J. Moore.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the Firm[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1990):1119-1158.

[6]Wilfred J. Ethier.National and Inernational Returnsto Scale in the Moder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J].America Economic Review72,1982: 389-405.

[7]Wilfred J. Ethier, James R. Markusen. Multinational Firms,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1,1996:1-28.

[8]Mclaren,J..Globalization and vertical structure[J].AER,2000,90:1239-1254.

[9]Gene M. Grossman and Elhanan Helpman.Outsourcingversus FDI in Industry Equilibrium[J].NBER Working Paper ,October 2002:1-14.

[10]Pol Antras, Elhanan Helpman. Global Sourcing[J],NBERWorking Papers.2003:552-580.

[11]Pol antras,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the Product Cycl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eptember 2005,1054-1073.

[12]Elhanan Helpman.Trade, FDI, and the Organizationof Firm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XLIV .September 2006:589–630.

[13]王勇.完全契约与不完全契约——两种分析方法的一个比较[J],经济学动态,2002.7.

市场一体化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4P

 

旅游业是富有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结合点。近几年来,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把旅游业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竞争比较激烈。冀东“金三角”指的是唐山、秦皇岛、承德三市,这三市是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地区,不论是资源和市场,还是发展的基础和质量,在河北省旅游业发展中都处于领先水平。

一、促进冀东“金三角”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

唐、秦、承处于冀东一个大板块之中,唐山市东隔滦河与秦皇岛市相望,西与天津市毗邻,南临渤海,北依燕山隔长城与承德地区接壤,而承德又南邻秦皇岛、唐山,是燕山腹地、渤海之滨重要的区域性城市。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三市相邻,潜力巨大,能够实现资源互补。促进冀东“金三角”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会对游客产生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有利于形成大旅游经济圈

冀东是河北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唐山有清东陵、景忠山、汤泉、潘家口、大黑汀、青山关、灵山、白羊峪等旅游景区;秦皇岛有老龙头、天下第一关、长寿山、孟姜女庙等旅游景点杂志网,还有北戴河、南戴河旅游度假区和昌黎黄金海岸等海滨旅游圣地;承德有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普宁寺、普佑寺等景区。冀东这三市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促进冀东“金三角”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形成大旅游经济圈。

(三)从整体上提升河北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合作旅游作为冀东经济合作的一个方面,统筹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已成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迫切需求。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可以增加唐、秦、承地区的人员和信息交流,促进交通、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有利环境,从而整体上提升河北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二、冀东“金三角”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4P策略

(一)完善旅游资源,构筑品牌

秦皇岛共有5A景区1家(山海关古城景区管理处、老龙头景区、孟姜女庙景区),4A景区11家,3A景区4家,2A景区5家。承德共有4A景区8家,3A景区3家,2A景区4家。唐山市旅游资源很丰富,既有世界文化遗产、文化古迹旅游景区、红色旅游景区,也有都市旅游景区、海滨旅游景区、工业旅游景区等。河北省3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中的2处(山海关、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都集中在冀东地区。冀东这三市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基本上都是自成体系。实现这三市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树立冀东“金三角”旅游品牌,只有形成特色的品牌,才能不断扩大影响力。

旅游产品对于完善这三市的旅游业很重要,秦皇岛比较著名的“杨肠子”火腿肠,唐山的麻糖,承德的露露等,要不断扩大品牌的宣传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另外,需要根据自己地区的特色优势,形成特色的品牌。从目前状况看,秦皇岛和唐山两市海产品比较丰富,基本上都是散装或者简易包装的产品,真正有影响力的海产品品牌很少,产品开发应针对目标市场,品质与深度并重,力求特色化、精品化、整合化,从而促进冀东“金三角”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

(二)采取灵活价格策略,树立优势

唐山、秦皇岛、承德三市旅游景点的价格制定缺乏科学性,定价方法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价格体系。基本上都是一个旅游景点一张门票杂志网,还处于传统的旅游景点价格战恶性循环中。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针对选择旅游地市的不同、旅游时间的长短、季节的不同等因素,采取不同的价格。比如,如果选择去冀东“金三角”旅游,可以采用一张通用门票,适合旅游者的需求导向定价。选择这三市的通用门票,相对而言比较便宜,容易树立价格优势。

(三)建立多条渠道途径,拓宽销路

1.传统旅游景区销售点。充分发挥传统渠道的作用,在宣传本景点的同时,也要宣传冀东“金三角”旅游景点一体化。

2.自建网络渠道。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的今天,利用网络渠道,能够很好地获取客户资源。网络上除了展示景点风光、活动项目、食宿信息、购物指南、自驾线路等必要内容外,还应设立即时在线交流窗口和在线订购栏目,随时解答访问者的问题,提供在线购买服务。

3.借助旅游电子商务渠道。电子商务正成为中国旅游业越来越强大的助推器,电子商务搭建起全方位的互动平台,多角度吸引游客,激发游客的旅游热情。借助旅游电子商务渠道,能够让消费者享受到一站式服务,实现服务的一体化,比如门票、导游、团购、机票、车票、住宿、餐饮、旅游购物等,能够很快地实现,并且很方便,点点鼠标就可实现操作,这样的便捷出游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4.与中间商合作。可以与旅游社、旅行社以及企事业单位合作,找准双方的利益共同点,有效地利用好这个渠道,使其有利可图,从而为我所用。

(四)开展多种促销方式,强化宣传

运用广告、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等多种方式进行促销。

1?广告宣传。首先,建立图文并茂的网站,这三市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网站,秦皇岛旅游? qhdta.gov.cn;唐山旅游政务网tourism.gov.cn;承德旅游政务网 cdtour.gov.cn,要大力宣传这三市的有效整合。还可以借助第三方网络平台,比如,通过搜狐、新浪、百度等网站大力宣传冀东“金三角”旅游信息,这样旅游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其次杂志网,广泛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等媒体进行宣传。精美的导游图、宣传册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缩影,既可为游客指路导向,又能起到极好的宣传作用。再次,在机场、车站、城市的主要干道、所依托景区的出入口以及游客集散地设置大标语、大广告牌等。

2.人员推销。在居民社区、购物中心、大型活动会场等地进行人员推销,宣传旅游信息,从点到面,从少到多,逐渐让消费者了解其信息,并且能够去体验。

3.公共关系。邀请名人或受公众关注的明星参加相应的旅游活动,并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报道;举办纪念活动、重大活动、公益活动等为依托,宣传旅游;比如,秦皇岛有比较出名的奥体中心,国家足球赛及其他足彩赛事在这里举办;从2010年开始的“七夕情人节”在秦皇岛举办,可以借此宣传,扩大影响。举办推介会、旅游文化节、旅游研讨会等活动,构筑宣传促销平台;在知名度高的网站上开展以企业或产品命名的游记征文大赛、旅游专栏等;通过各种公关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宣传。

4.营业推广。对于旅游者可以实行会员制,旅游景区的光顾就如同去超市购物一样,不仅能够打折优惠,还可以提供免费旅游的次数,从而培育忠诚的顾客,有利于提高景区的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张春梅.秦皇岛城市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2010,(1).

[2]张广瑞.京津冀旅游合作发展的新起点[J].首都经济杂志,2008,(11).

市场一体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

 

自20世纪70年代国外档案学家提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设想以来,国内许多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也从不同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建设性探讨。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体化构想也不断获得专家的亲睐和论证。本文在回顾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观点的基础上,从对象、目的、功能、属性、管理成本和协调发展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质疑和看法,以助于人们对这一问题具有更加科学、理性的认识。

1.一体化主张的简要回顾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支持者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属性同源。认为图书、情报、档案同出一源,都属于文献信息的范畴,它们不仅载体相同、相似,而且服务性质、管理方法、管理手段都是高度一致的,共同的渊源和广泛的共性为实现一体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一般而言,属性同源说者并不否认图书、情报、档案三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不过他们普遍认为,差异不是一体化的主要障碍,相反,一体化有利于它们之间的优势互补。

1.2 资源互补。认为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图书馆、档案馆还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和相当重要的互补作用。就是,档案作为事件发生的原始记录,是唯一的文献,一旦丢失或发生意外(火灾、水灾)等情况,就无法弥补,就会出现断档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图书资料就尤为重要,可靠性和复本量大,收藏地域宽,各大图书馆都可能查到,就有可能把断档的档案和不足弥补起来,体现了图书和档案的相互依存、遗漏补缺的互补作用。

1.3 资源共享。资源共享可以带来超值利益,其理论根据是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郎菲提出的著名定律:整体的属性与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提出一体化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观点认为,当前我国图书、情报、档案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系统有利于文献信息由分立到整合,从而产生1+1+1>3的效果。

1.4 网络条件。认为目前我国各级网络化建设已逐步完善,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提供了一个网络化技术平台,只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解决数据库格式、用户接口以及联机采访、联合编目等标准化、规范化问题,就一定能够完成一体化的构想。

2.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六大质疑

在对肯定性观点做简要回顾之后,提出一些否定的看法或许可以使人们对这一问题会有更理性的认识。笔者认为影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原因,正是它们之间的差异即质的区别。那么图书、情报、档案它们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是文献的内容和范围。因为,它们都是利用文献为人类社会提供服务,离开了文献它们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下面以图书和档案为例,就它们所收集文献的内容、范围、使用目的以及一体化对三学科的管理和服务方面加以分析,以说明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不可行的。

2.1 图书馆、档案馆虽然都是以文献为自己的工作对象,但所收集文献的内容和范围却截然不同。图书馆所收集的文献是以人类知识整体为对象,文献的知识信息数量大,学科门类齐全,内容学术性、理论性强。论文格式,情报。而档案馆所收集的文献是以立档单位为对象,是立档单位各项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对客观事务的直接反映,突出其本源性、可靠性,具有历史凭证作用。

2.2 从文献利用的目的和对象看,图书馆文献主要是为社会广大读者的不同需求服务,使用者利用图书馆文献是为了更加便利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知识。而档案机构公共服务性不如图书馆、情报部门强,它以特定对象确定自己的服务内容,主要是对部门、机构内部的管理需要服务,使用者利用文献主要为了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2.3 从图书馆和档案馆属性来分析,图书馆强调的是其服务性,而档案馆则是保存性。图书馆所收集的文献主要是为了读者使用,所有文献都向读者开放,文献在馆内允许有一个自然损耗。论文格式,情报。而档案馆所收集的文献主要是为保存,以备查用,在使用方面受一定的权限限制,许多文献的保存期都是永久,在保存期内任何文献都不能遗失。

2.4 图书馆的文献具有互补性和可代替性,档案馆文献具有唯一性和不可代替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记录人类知识的文献不断增加。图书馆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要收集齐所有文献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所以必须实行多馆联合采购,共同建立一个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以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此外,一个图书馆的文献如果一旦全部毁坏,还可以通过其它图书馆的文献来代替,这是由图书出版的多复本量决定的。而档案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只能依靠本馆自身力量来完成,文献具有唯一性,一旦损失无法弥补。

2.5 一体化所追求的资源共享难以带来管理和服务成本的。大家知道,美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注重资源利用效率。为了使文献信息资源利用达到或接近帕累托最优,美国曾于1948年开始实施旨在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法明顿计划。论文格式,情报。为此,联邦政府与图书馆界投入了大量资金、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十几年后,美国人发现这一计划的实施,并没有在降低成本上显现出他们所期望的优越性,相反,它给美国政府和各成员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资金消耗都已超出了成员馆的承受能力。论文格式,情报。本着对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坚定信念,1966年美国以“全国采购和编目计划”(NPAC)全面替代了法明顿计划,但随后的事实表明,它同样没有给美国人带来预期的利益,该计划于八十年代初由于预算、资金枯竭而宣告结束。论文格式,情报。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始于1957年,其标志是1957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论文格式,情报。30年后即1987年,由文化部、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等15个部委联合成立了全国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成功地组织了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的研究工作,但是在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始终未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上述事例表明,在图书馆或图书情报界自身资源共享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之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必将面临很大的经济风险,另外一体化所需要的管理平台、技术平台和法规平台的搭建也需要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盲目实施一体化极有可能与它所追求的目标产生背离。

2.6 一体化难以促进图、情、档三学科管理和服务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讲,一体化所追求的目标在于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它对三学科在科学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固有特性以及自身发展模式、要求考虑的并不十分周全。又以档案和图书为例:很多档案其内容要么涉及到国家或企事业单位的机密,要么涉及到个人隐私或不公开信息,根据国家档案法规定,档案的归档、保存、查阅、解密、销毁都有严格的法定程序。相比而言,一般的图书资料其搜集、加工、利用只需遵循具体的业务规程,并没有系统的法律规定或什么特殊要求,即使将来出台图书馆专门法,也与档案法在立法目的、调整范围及法律内容上有很大不同,对档案和图书实施“一体化”管理显然是相当困难的。再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大多数涉及到专利法的知识产权是通过档案的形式予以保护的;涉及到著作权法的知识产权通常又与图书密切相关;而情报――特别是商业情报,又受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按照该法第三款的规定,这样的情报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力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力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显然,将受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情报、受专利法保护的档案与一般的图书资料实行“一体化”管理会带来利用和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混乱。

3.结语

对一体化管理的否定性看法并不是对一体化构想的全面否定。无论如何,一体化构想都是对图书、情报、档案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预测或探索,只不过这种预测需要有更为全面的眼光和更加科学的方法。正如一个项目的风险评估是可行性分析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样,否定性意见具有防止决策失误、减少风险、避免资源浪费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冯静等.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J].档案天地,2003,(3)

2李卫华.高校图书、情报、档案实行一体化管理初探[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刘玲仙.信息社会图书情报档案融合趋势[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4陈祖芬.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系统建设问题的探讨[J].档案时空,2003,(2)

5锅艳玲等.基于网络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模式探讨[J].河北科技图苑,2006,(3)

6张梅.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风险与成本初探[J].情报杂志,2004,(8)

7葛翠玲.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构想的否定性检验[J].图书馆杂志,2007,(7)

8舒任颖等.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J].情报资料工作,2006,(4)

市场一体化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 以欧盟为主体的欧洲经济一体化以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为世界提供一个独具特色的经济合作模式——“欧洲模式”,本文试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特点对这一发展模式进行分析。

欧盟作为当今世界上成立最早、成效最卓著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5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世界展示了一个具有欧洲特色的经济合作模式,在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地区从欧洲模式中寻找经济合作的经验和灵感,通过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特点来分析欧洲模式,以期对现实有所 指导 意义。

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欧洲经济一体化以“舒曼计划”为起点,启动了从煤、钢、原子能领域到共同 农业 政策领域,乃至货币联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机构也经理了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乃至欧洲联盟的一个过程。站在 历史 的角度,这一发展进程明显的分为四个阶段。

1.共同体建立到1968年关税同盟的建成以及1969年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一个阶段。1958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六国在意大利的罗马签订《罗马条约》,决定将他们之间的合作扩大到原子能和其他经济领域,决定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这样欧洲经济一体化就由一个领域扩展到多个领域,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机构也出现三个共同体共存的现象。特别是《罗马条约》规定了下一步一体化的新目标:建立关税同盟和实施共同农业政策,从而经济一体化进程有约可依,按照条约规定的日程进行。到1968年,关税同盟提前一年半实现,共同农业政策也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2.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二个阶段。进入7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恶化,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共同农业政策执行难以为继。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石油国石油禁运带来的能源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以及 资本主义 国家的经济危机使得欧共体国家纷纷采取自保的政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欧洲 市场 分割严重。在七十年代,欧共体国家提出的稳定货币汇率的经济货币联盟计划也最终流产。只是到了70年代中后期国际形势相对缓和时,欧共体才建立起稳定货币汇率的欧洲货币体系。

3.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发动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三个阶段。进入八十年代后,欧共体国家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 环境 ,加上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的推动,欧洲在次走在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前列。1987年签署生效的《单一欧洲法令》规划了欧共体到1993年实现成员国之间在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通为特征的欧洲统一大市场。与此同时,为统一大市场的正常运作做准备,在欧共体执行委员会主席德洛尔的主导下,开始了实现欧洲单一货币的准备工作。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欧共体变成了一个具有经济联盟性质的共同市场。

4.以90年代初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和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的启动为标志,欧洲 经济 一体化走进其发展的第四阶段。冷战的骤然结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欧洲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特别是剧变后的中东欧开始了一个 申请 加入欧盟的“回归欧洲”的过程和统一后德国在欧洲地位的变化。最终欧共体国家选择了更深层次的一体化。1991年12月的《马约》是一体化进一步深化的表现,它确立了欧洲一体化的三根支柱,并以第一根支柱——经济与货币联盟作为其发展的重心。此后经过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2001年的《尼斯条约》和2004年的《欧盟 宪法 条约》,欧洲经济合作向一个完全经济体化的经济联盟更加接近。

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尽管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一体化或者迅速发展、或者徘徊不前、或者硕果累累、或者成就难觅,但是最终欧洲一体化还是得以顺利的进行,体现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独特的进程特点。

1.一体化过程的渐进性。无论是合作的范围、领域,还是组织协调机构的建立、运行机制的完善以及一体化程度的发展本身,都体现了一个渐进性的发展历程。而且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6国煤钢领域的一体化发展到现在27国开始走向经济和货币联盟,每前进一步都是欧盟成员国反复协商、谨慎考虑后的结果。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对给成员国一定的准备和过渡时间。

2.一体化过程的协调性和妥协性。欧盟是各国联合起来组成一体化集团,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在一体化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分歧和矛盾,甚至是激烈的争执乃至对抗,但欧盟各国最终都能认识到一体化集团是他们获得发展的最快、最好的经济组织形式。成员国为了实现共同利益通过互相协商和互相配合,通过实施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原则来消除矛盾。这些原则包括: 民主 平等原则、共同受益原则、核心欧洲原则以及灵活性原则。

3.组织运作机制的超国家性和均衡性。为保证一体化顺利进行,欧盟设立了具有一定的超国家性质的组织协调机制。这些机构的设置和权力的分配上不但强调每个成员国参与,而且强调各机构在其管辖范围内超越各成员国政府的权力,以及各机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凸现出欧盟独特的组织运作机制。

4.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外部敏感性。这主要是指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深受世界外部 环境 的影响。一定时期的国际形势对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影响较大,欧洲经济一体化体现出明显的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依赖。如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和世界性经济危机不仅使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缓慢,也导致一体化步伐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使欧共体在20 世纪70年代就提出的在10年内分阶段实现经济与货币联盟的计划也因此受阻。

从一体化的进程和特点看,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这一发展模式的出现,既有二战后独特的 历史 条件——冷战的大环境,更有欧洲各国在应对来自外部环境时所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市场一体化论文范文6

一、西咸经济一体化发展效果的判断依据

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本质内容是西安和咸阳两地对经济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整合两地资源,实现两地优势互补和经济的共同发展。西咸经济一体化是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市场融合的一体化。判断西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就是从两市各自产业优势是否得到更大发挥、两市作为一个完整区域,是否使不同地方市场主体的行为受到同一供求关系调节来判断,即从两市的市场一体化水平来判断。

各地区间形成一个统一的区域市场后,会产生市场扩大效应(或规模经济效应)。市场范围的扩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使生产者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享受规模经济的利益,增强企业的实力。另外,市场一体化也会产生竞争效应,即促进区域间的竞争。市场分割与市场高进入壁垒的存在必然导致垄断的产生。在形成统一市场之前,许多部门已经形成了地方垄断。几家企业长期占据本地市场,获取超额垄断利润,不利于区内资源的配置和技术进步。各地区相互开放市场后,各企业面临着来自区域外同类企业的竞争压力。各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必然会改善生产经营效率,增加研发投入,进行科技创新,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总之,市场一体化会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更进一步的发展。判断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成果究竟如何,可以从西咸两市的市场一体化水平着手。通过分析两市的市场一体化水平是否得到加深,就会了解两市间的资源是否得到更该进一步的优化配置,两市间的经济一体化是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二、市场一体化水平的分析方法及实证研究

市场一体化与地方市场分割是相对应的一对概念。目前,主要从三个角度研究中国地方市场分割程度。一是从贸易流量的角度,即利用区域间的贸易流量的变化来反映区域间市场的整合状况,可简称为“贸易流法”。二是从生产效率与产出结构等角度来研究区域间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可简称“生产法”。三是从商品价格的角度来衡量市场的整合程度,可称为“价格法”。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价格始终是影响市场供需与要素流动的重要因素,并且在无障碍的市场体系下,同质商品价格趋于一价。因为在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中,即使要素流动存在障碍,若商品能够自由流动,商品的价格会趋同;而当商品流动存在障碍的时候,只要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商品的价格最终也将趋同。因此,可以用价格信息构造指标,以衡量市场一体化程度。

测算方法的理论基础是Samuelson 的“冰川”成本模型。模型的基本思想为:若两地的相对价格取值不超过一定的区间,则可以认为两地间的市场是整合的。这个模型表明,两地的价格Pa与Pb。既可同升同降也可一升一降,只要相对价格Pa/Pb的取值不超过一定的区间,可以认为两地之间市场是整合的。因为存在交易成本与历史的、偶然的因素,所以两地的价格最终不可能完全相等,而是在一个区间内上下波动。基于这一基本思想,设Pat、Pbt是a、b两地的t时间某商品价格,p为t时间该商品的平均价格,不考虑交易成本,则两地的价格趋于平均价格时,两地之间市场趋向整合。换言之,若数列

(1)

随着时间变化而趋于收窄,则反映出相对价格波动的范围在缩小,两地间的贸易壁垒与障碍在减少,市场一体化程度在提高。

由于逐个研究单个商品的情况特别繁杂且资料庞杂,所以我们选取反映整个商品价格变化状况的价格指数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若没有地方壁垒、商品能够完全流动,则价格指数的变动趋势将是一样(同升或同降),并会逐渐趋同,表明市场一体化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我们选择西安、咸阳两市签署《西咸实施经济一体化协议书》的2002年之前和之后一段时间(1996~2012年)两市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来进行比较。之所以选择这么长的时间段来进行分析,是为了更清楚的了解西咸两市签署经济一体化协议前后两市的市场融合情况。为了更为科学的表示两市的平均价格指数,我们将两市GDP占西咸区域经济总体的比重作为权重。

首先,我们对两地历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做一个初步的对比。计算的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西咸两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较为一致。即使在两市未签署推进一体化的协议之前的很多年,西咸两市就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虽然两市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率上经常出现差异,但西安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时候,咸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会上涨;西安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的时候,咸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会下降。这表明两市的市场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当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同步”变化,并不能充分表明两市的市场具有较高的融合水平,不能充分表明两市就实现了市场的一体化。我们将两市GDP占西咸区域经济总体的比重作为权重,加入到西安和咸阳两地市场一体化的分析中来,看看VAR(Pij)的值究竟如何变化,这才能更进一步、真实的反映两地的市场一体化水平。

表1表示了西安、咸阳两市在两地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及两地的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更进一步的,我们计算两市的市场一体化水平。其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西咸市场一体化水平

从图2可以看出,两地在签署西咸经济一体化协议之前,值较大,1997年时甚至达到10.2的最高值,说明两市的市场融合情况较差。直至2002年,两市的市场一体化水平都较差。2002年之后,在西安经济发展增速迅速提高的情况下,西安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迅速增强,带动了咸阳经济与西安经济的快速相融。

三、结论与建议

上文的分析表明,西咸经济一体化在市场一体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西安和咸阳两市的市场融合水平很高,已经演变为一个统一的区域大市场。那么,西咸经济一体化还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制度与体制层面的问题了。这才是西咸经一体化中的深层次问题。

1.建立一个能够驾驭两市经济一体化的高层次组织领导机构。建立能够协调驾驭两市经济一体化的高层次组织领导机构,是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关键,也是解决西咸经济一体化形成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和利益分配博弈的重要条件。在西咸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过程中,应尽快成立相对独立的、能够驾驭西咸经济一体化形成和发展的行政机构,以解决西咸经济一体化形成中存在的诸如利益风险、政府角色、目标不明确、制度性约束、资金投入等问题。

2.西安的建设及规划必须建立在西咸经济一体化的角度上。关中—天水经济区获批之后,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因此,西安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西安的事情了,必须站在新的平台上重新审视自己,西安的建设首先要和大关中的建设结合起来,要放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背景上来,放在以西安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西咸区域经济发展上来。新的形势要求西安必须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不仅西咸新区,包括曲江、浐灞、未央等西安城区的发展,都必须要放在这个平台上去考虑。今后10年、20年的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工业现代化进程,都必须要站在这个新的背景下去思考,然后再去规划西安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