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1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 TG6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加工制造水平越来越高,社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同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高职院校都加强了数控技术专业的建设,加快了教学改革步伐,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文章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探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主要依据、基本准则、优化步骤以及有效途径。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要取得更快的发展,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优化,具体原因有:

1.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应该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同步。经济体制的变革,产业结构的升级,科学技术的进步,给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由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变迁和科技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高职课程设置不能一劳永逸。

2.高职理念的不断更新对高职人才培养产生重大影响。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其高职教育改革理念已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调整。

3.我国的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还相当严峻,为应对这些挑战,消除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种种障碍和问题,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省开支、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又能分步到位、由点带面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结合以上原因,必须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正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依据及原则

针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结合高职教育的观念、相关理论基础,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依据和原则。

1.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依据

根据学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的实施方案》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及《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广州城建〔2010〕79号)、《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11-2015年专业和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为指导,按照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2.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原则

结合课程设置优化依据,课程设置优化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原则,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顾及学生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处理好稳定与更新的关系、通才和专才的关系,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符合高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三、优化整合具体步骤

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岗位人才”、“职业人”和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甚至是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际人”,必须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观。学习目标与职业教育不符,学习的应用性不强,学校里学的东西很多在工作中用不上,而且学生也不感兴趣。因此制定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源于企业,源于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形成高技能人才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技术实践能力,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必须针对“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进行学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3. 合理整合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按照“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及“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的课程结构,贯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主线,合理整合课程,优化“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同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列入相关职业资格考证项目及 “课、证、赛”融合的课程群,提高职业资格证获取率和职业技能比赛竞争力。

4.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方法。在第二课堂中,完成社会实践、文化素质教育、专业拓展技能培训、专业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教育内容。虽然教学时数不计入教学计划,但有第二课堂学习的学分要求,取不到相应学分不能毕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锻炼机会,促进全面发展。

5.改进评价方法,推行全面素质评价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多方位考察、多元化评价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法。每门课程实施态度、知识、技能、素养多维度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四、结束语

经过学院评估阶段的建设,我们已基本整合理顺了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和相关的措施,制订了科学的教学计划,改革了课程体系内容,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促进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曾冬梅,席鸿建,黄国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5):98-101.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技能型;数控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8-0050-01

马克思曾经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制造技术和装备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数控技术又是当今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最核心的技术,部分发达国家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视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高精尖数控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对我国实行封锁和限制政策,以限制我国在数控技术方面的发展,笔者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期间,曾遇到线切割技术及装备对我国封锁的现象。发展我国的数控技术、基于市场要求培养技术型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1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①数控硬件数量近些年呈明显增长趋势,但是这方面的人才却缺乏一定的维修能力,直接制约了设备利用率以及设备完好率。资料表明,在一次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近二百家拥有数控设备的企业当中,高档型数控机床、普通型数控机床和经济型分别占28%、44.9%和27.1%。但由于缺乏稳定的维修人才,本就不足的数控设备一部分无法正常运转,这之中制约数控机床完好率最主要的因素是维修能力不够,比例为38.4%,编程能力不够占17.2%,人员短缺占44.4%,这说明了合格人才要在工艺、编程、操作、维修等方面既要有专业的强项,在相关专业也必须要有相当的素质。

②数控技术人才教育现状数控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是将计算机、自动控制、电气传动、机械制造、和信息管理等技术融合为一体而形成的学科,充分体现该学科的前瞻性和拓展性。因此,本专业的开设要跟上时代步伐,符合时展要求;但开设一个专业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办好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合理性以及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各类工科高等院校,职业学院,职业中专相继办起数控技术专业,购置数控机床,招聘专业教师,但仍存在教师素质欠缺、师资力量薄弱,装备设置不完善,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

2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①初级数控人才就目前企业需求的数控技术人才来看,大多数是初、中级数控技术人才,比例占95%以上,其中初级占71%,他们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和日常维护,这些人才要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有:数控设备结构基础知识,数控加工流程工艺,自动编程,实际操作能力、日常维护能力。在我国中小型企业当中操作技术工人,一部分是企业从普通工人培养出来的,部分还达不到相应的知识水平,他们虽然能看懂常见的图纸,但他们机械制造、编程知识欠缺,比如绘图能力、CAD/CAM等都需要提升。

②中级数控人才企业需要的中级数控技术技能人才,大约占24%左右,他们按职责可以分为两个岗位,一部分承担数控加工工艺的编程人员,他们掌握数控机床模具制造基本知识,实际操作技能、维护技能和自动编程技能,可以利用CAD/CAM软件完成三维造型设计。能对加工过程出现的工艺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中级数控人才还有一部分主要负责维修,他们必须了解掌握知识技能有:数控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特点、数控机床接口技术、PLC编程、机床参数设置以及机电联调方面的知识;同时具备电气调试、日常维护维修、机床操作技能。能对数控机床出现的故障进行判断、分析、处理和排除。

3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

①配合理论教学,建立合理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数控技能人才是高校当下面临重要任务。这就必须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购置足够的数控设备,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初、中级数控技术人才;课程设置按适应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来确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够用为度;技能训练以企业要求为准。这就要求在校期间完成上岗技能训练,使学生毕业时就能顶岗工作,达到企业的零适应要求。完成技能训练的方式,可以是在校期间专业实习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也可以在就业前集中培训完成。结合技能证考核达到企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能力。

②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重要保证之一。一是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二多为教师提供带领学生到企业见习实践的机会。只有参与的生产实践活动,积累了生产制造过程中实际经验,讲课才会生动,才能解答学生在课堂内外提出的问题,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时,听取企业数控技术人员的意见,使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

4 结 语

本文通过对当前数控技术状况、技能型人才市场需求的分析,论述了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相应培养所需人才的方法和途径,这些途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有些已进入应用阶段,并取得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大卫.科学定位强化特色不断提高高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2).

[2] 徐颖.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3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28-02

机械加工制造技术正朝着高速、精密的方向发展。数控加工技术所具备的高精度、高复杂性、高生产率和低消耗优势,是其他加工技术所不能比拟的。随着企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进行更新换代,数控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对数控技术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培养出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和研究方向。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笔者了解到各企业需要大量的数控应用型、操作型人才,占需求量的70%左右。针对数控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高职院校数控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明确的,但具体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却千差万别,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烙印,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培养目标有距离,使得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的要求。二是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脱节,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及职业标准脱节,不能很好地体现职业性。三是在具体的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对实际工作岗位缺乏了解的情况,更多的是进行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讲解和训练,而将具有针对性的岗位训练放在次要的地位。四是现阶段普遍采用的考核方法陈旧,更多的还是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缺乏针对技能的考核。这样就导致理论和实践环节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脱节,所培养的学生难以被市场和企业认可。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拟结合我院数控技术专业的实际,对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培养目标的定位

通过“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做融合”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掌握数控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操作等技能,具备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和数控设备维护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做融合”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生产真实产品,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利用校企双方实训基地和共建实训基地,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开发便于组织生产、组织教学的结构典型的产品。以该典型产品的生产为主线,实施“订单式”培养和任务驱动式教学。该培养模式将教学与生产融合,让学生在导师的系统规划和师傅的具体指导下,独立完成合格产品的系统化加工生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加工合格产品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职业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在这种模式下,以生产真实产品为目标主线,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学生符合企业要求的工程应用能力与素质。教材采用模块化手册方式,融知识与能力培养于一体,贯穿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中心的“能力学分制”评价体系,并通过产品合格检验把关人才培养标准,实现“双证”在生产过程中的自然融通。通过产品的生产与研发,融产学研于一体,进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重构

根据市场调研,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确定企业对高职层次数控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明确培养数控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目标。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从而逐步开发、制定与数控专业岗位要求相匹配的专业教学标准。

在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针对学生的能力基础,根据对岗位职业能力及工作过程的分析,按照零件数控加工的一般工作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将相应的课程分为三个模块,进行递进式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形成职业能力培养的三个递进台阶。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第一模块:进行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钳工、普通车床、普通铣床岗位技能的训练和一般数控设备岗位技能训练,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普通机床和一般数控机床基本操作技能及零件加工检测方法,会运用AutoCAD软件进行产品的二维绘图,达到机床操作员、零件检测员和产品绘图员的岗位能力要求。

第二模块:进行专业技能应用的学习和训练,强化数控技术能力的单项训练,达到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电火花、线切割等数控设备操作员、工艺员和编程员的岗位能力要求,掌握新设多轴联动数控机床的技术应用、三坐标(CMM)测量机的技术应用,通过典型产品的设计加工过程,开发基于系统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

第三模块:以准就业顶岗实习为主线,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际生产,严格执行实习成绩考核与评定标准,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体,学校教师参与,依据实习表现、实习记录、实习报告和实习计划完成情况及质量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强化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同时,以企业实习内容为基础,开发相应的针对性课程,完成综合性的毕业项目。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4

关键词:兴趣;项目课题;数控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89-1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之”、“乐之”才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学为乐,学有所成。在教育体制、成材观念的双重因素作用下,技工院校的生源一般都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强输硬灌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无奈、被动地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任务,所以效果不甚理想。为了改变现状,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新颖的项目课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要想引入兴趣因素,培养实用的数控技能人才应了解如下几点:

一、兴趣作用

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自主探究,去获得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并创造性地完成项目任务。它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没有兴趣,在接收知识时便会产生心理障碍、干扰和抵制。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潮中,我们教师应把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放在首位,改变传统教师主体教学模式,设计新颖项目课题,让学生对数控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以项目为载体,兴趣为主线,通过分析引导、任务分解、知识探求、汇报总结四个环节的实施,使学生自觉集中注意力,主动地思考、分析、探索、理解问题,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兴趣取向

我们的学生由于中考的自然分类,兴趣取向有共同的特点,对学习以外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如看口袋小说、玩网络游戏、参加体育活动等,连上课、自习的时间都不放过,很感兴趣,简直着了魔、入了谜,弄得神魂颠倒,影响了学业,这是不良兴趣。我们老师一般都会收缴,斥责了事。在这种兴趣取向下,如果教师仍然采取灌输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无奈的参与,即便老师有渊博的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设计、先进的电教技术,如不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于首要位置,学习自主性得不到激发,效果仍然无法改观。我们应该变通处理方式和学生贴心交流,讨论兴趣取向的意义,让他们知道着迷小说,游戏人生对自己职业的未来没有任何帮助,如果正确引导,合理激发,迎合学生的动手实践的兴趣点,设计新颖的项目课题,通过课题的实施来实现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双提高。

三、兴趣起源

1.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学生专业兴趣的起源。我们应该不断地利用业余时间提升业务素质,教学认真负责、管理一丝不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激发专业学习的兴趣。如果不求上进,工作马虎,势必造成学生反感。

2.其次,热爱、关心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兴趣起源的重要基础。紧张的师生关系,会让排斥的心理扼杀好奇的天性。

3.“收获成功”是激发兴趣的源泉。课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可完成性强。学生非常需要这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快乐,一种从学习中收获的幸福,能为他建立学习的信心,鼓励他继续解决难题,不断成长。如果总是碰上无法完成的难题,在老师的批评和指责下,相信很难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

四、兴趣浓度

兴趣的浓度决定了学业的好坏,项目课题难易程度的设计必须考虑学习主体的个性认知特点。太抽象的知识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太直白的内容轻易得出结论会使兴趣逐步消失。因此,如何增强和保持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成为我们教师不懈追求、探索的课题。

我们数控加工专业通过设计难易适中、造型迥异、功能齐备的项目课题,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跃跃欲试,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在这种积极活跃的气氛下,项目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下得到逐步实施,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现代化的迅猛发展离不开数控产业的支撑,我们技工教育应迎合契机,为区域经济的腾飞配套数控高技能人才,发展自己的技工教育事业。

教师在培养中切记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的兴趣点。爱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请每一位同行都记住,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测控技术测控仪器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一、测控技术及仪器实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国外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技在经济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体现在测量领域,测控技术不断更新,要求素质越来越高的人员进行操作。我国近几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测控技术及仪器进行本科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测控技术及仪器进行人才培养是我国实现与国际经济发展全面接轨的重要途径。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是现代经济的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途径。当前整个国际社会都在进行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也逐步往人才的竞争方面上发展,因此实现本科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途径。而且整个世界的制造业都在不断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检测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都要求测控技术与仪器的从业人员具有高素质,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及素质能力。

2. 测控技术及仪器进行本科人才培养也是实现人才发展的重要体现。二十一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不仅对自身所从事的行业具有较高专业水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行业素质,对与从事的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也有大体的了解,对行业的发展有较大贡献的相关人员。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要培养出素质较高的人员。

3.测控技术及仪器进行本科人才培养也是测控领域不断改革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测控技术已不再适合当前经济以及技术的发展,主要是指学科专业的设置体系与当前经济的发展不适应,传统测控技术的教学过程太单一,已不适合当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再是传统的测控技术课程的内容起点低,对测控技术的知识讲解有很多重复的,课程以及课时的安排已经不适合当前测控技术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因此要对测控技术及仪器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

二、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

要使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首先要明确此专业对人才进行培养的目标,通过对目标的了解得出人才培养的体系。

1.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培养人才最首要的目标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新的教学课程培养出的相关人才,必须要满足社会及测控领域行业对从事测控技术及仪器行业的要求,培养出的学生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素质能力,对本专业所从事的行业有很好的兴趣,能为本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必须要能体现出本行业的专业特征,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既要考虑到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到行业的需要。测控技术及仪器的操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在进行相关仪器的操作时,需要从事人员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及相关的设备操作能力。

三、测控技术及仪器本科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体系探究

人才的培养需要人才培养的体系来支撑,测控技术及仪器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学校来实现,因此学校在进行学生的选择以及课程的设置上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学生的选择时,不能仅仅是靠成绩的高低来进行,还应看此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测控仪器及技术的兴趣,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面试来实现,在面试的过程中队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即使学生回答不出答案,但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面试来了解此学生是否真的对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有兴趣。学校在进行课程的设置上也要注意,要在结合学校的教学特点上,根据学生学习课程的多少来进行课程的设置。有部分学校在很长时间前就设立了测控技术及仪器使用这个专业,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注意借鉴以前的教学经验,如以前就设立光、机、电、算相结合的专业,就要在借鉴这个专业课程的设置,来进行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课程的设置,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接受的知识内容来进行课程的设置。

2.测控技术及仪器本科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本科教育一般为四年,在四年的时间里要实现全面的掌握光、电、机多方面的而且理论知识复杂的专业内容,还要学习对仪器进行测控的相关方面的知识,难度比较大,因此要求学校及学生要不断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在课程设置时,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不断对新的技术及最新成果进行展示,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理论知识,可以在课程体系上侧重学习机、电、光的主干知识,削减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加对光电检测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测控技术等技术的教学内容。因测控技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各方面理论知识又能单独成一个专业,因此要注意将相关主要的理论知识贯穿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像在进行机器知识的基础了解时,将机制基础及工程力学等形成单独的知识线路,在学习电学时,将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及数字电路等单独成一条知识线,而这两门学科又可以进行交叉,形成控制工程基础、传感器技术等相关的技术内容。

3.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出灵活多样的选择,可以在修完必修课的基础上加大对选修课的选择范围,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在学习完枯燥的理论知识时,可以将学生带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实践性了解及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结束语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因其专业性强,有着很强的市场潜力,而相应的人才培养需要通过教学的改革,通过学校的管理教学来实现,因此要实现企业与学校相结合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断提高测控领域的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程正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9(06)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93-02

一、引言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结合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检测和传感技术、微电子等技术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该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控制系统趋向于利用计算机进行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是自动化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或从事该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需要掌握分析设计与实现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方法,并能完成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系统安装与调试等[1]。上海电机学院定位为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了满足本校自动化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在分析了该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

二、课程特点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安排在第6学期开设,该课程内容既是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中要大量运用的,更是学生毕业后从事自动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运行中要长期应用的。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能根据不同的应用对象,运用离散控制理论,设计符合要求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由于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和基础理论较广,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专业课密切相关等特点。在授课中,教师应把有关课程的相关内容融合到该课程中,处理好与先修课程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关系,形成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

现有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材种类繁多,就涉及的内容而言,有的偏重于理论分析,有的以单片机为基础,介绍系统的硬件组成和应用软件开发[2]。受课时限制,学生很难全面掌握主要内容,制约了其提高自身应用该课程知识,完成系统的设计分析与安装调试能力。因此,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由于缺乏面向工程实际经验,不能从问题本身分析,难以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这不符合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讨。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1.理论教学改革。(1)正确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以计算机在控制系统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问题为主,突出实践性。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一种建立在一整套完整的控制理论基础上的自动控制系统。在确定课程内容时需要考虑理论知识和深度,处理好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的关系。教师可以尝试选择一两个完整的应用实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开始阶段就对实际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有感性认识,例如,一种计算机温度控制系统,学生学完第一章对这个系统进行定性分析,使学生对温度控制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以及系统的工作原理有初步的了解。学完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理论内容后,学生能够建立温度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在学完控制算法和控制方法后,学生能够利用常用的控制算法或改进控制算法,实现对系统的设计和控制,并能借助于Matlab仿真工具进行建模与仿真;学生在学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相关内容后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实现所设计的温度控制系统。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整个过程中,借助于一些应用实例逐步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系统,提高自己的系统设计与调试能力。(2)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易于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和积极性,达到加深理解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设计出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工程实际中提出问题或从已有问题中提出新问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奇心。教师应事先精心研究和设计在授课过程时何时提问,提什么问题。要能根据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问题分析与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3]。(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灵活运用传统的黑板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把自动化监控系统在工业生产现场的视频材料作为教学录像,使学生对计算机监控系统有初步的了解,并让学生感受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扩大知识面。还可以采用Matlab等仿真软件设计一些算法、进行系统建模,增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计算机控制规律如PID数字控制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引入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可以把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通过仿真模型以图形化的方式向同学演示,从而增加教学信息量。学生可以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调试与结果分析,总结不同的控制规律对控制结果的影响。(4)鼓励学生探究式或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对课程有一定兴趣、带着了解问题或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之后的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以保证这种学习持续有效的进行。例如,在讲授PID控制算法及改进的PID控制算法问题后,以作业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控制技术和控制方法等方面的论文,进行理论推导及分析,对知识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讨论。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学生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理解一个控制系统该如何建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该课程安排了8个课时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注重仿真实验和实物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实验内容主要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4]。验证性实验主要有“A/D转换”、“数字PID控制算法的研究”等。通过此类实验让学生验证实验结果、理解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设计性实验主要有“直流电机转速计算机控制”等,通过此类实验学生结合实验要求和条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综合性实验主要有“水箱液位控制系统”等,通过此类实验,学生可运用掌握的综合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的一种复合型实验[5]。

实验类型的改革。增大了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6]。学生设计并实现简单的控制系统,通过系统搭建和整体调试以提高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本课程增开了1.5周的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可由4~5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要求学生结合工程实际,设计完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控制系统。通过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和调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以后开展毕业设计以及从事实际工程设计、维护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多种考核方式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对原有的卷面考试和测验的考核方法及考核内容进行了完善,以利于创新精神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评价学生的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闭卷考试成绩,比例为2∶2∶6。把课外作业、研究报告作为平时考核内容,增加实验成绩,以调动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四、结束语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根据该课程的特点以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理论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良好,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也在不断地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陆锋,陈桂,林健.自动化特色专业控制类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3).58-59,67.

[2]张向锋,刘军,丁斗章.《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建设探讨[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8月15-17日.

[3]陈桂,陆锋,宋丽蓉.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3):52-54.

[4]赵亦欣,唐雁,黄伟.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与工程应用整合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1):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