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德育渗透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德育渗透总结范文1
关键词:德育;学科德育渗透;载体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1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审视当前学科德育渗透的现状
《中学德育大纲》强调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德育大纲》的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让所有工作者都认识到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的任务。所有学校工作人员都应该成为德育工作者,所谓“教学教育化”,“教书并育人”。然而,当前仍有不少教师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事,是政教处和班主任的事,与自己的学科教学无关,对于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的意识明显认识不足,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同时,也缺少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能力。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进一步提升的重要路径就在于紧密结合学科特点,有机开展德育渗透的思考与研究。我们来剖析两个中学化学课堂的案例。
案例一:“令人遗憾”的情境创设
背景:在某次全市青年化学教师评优课上,高中组教师确定的课堂教学课题是《硫酸》,在参赛的七名选手中,有六名选手在教学中没有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有一名教师针对浓硫酸所具有的腐蚀性这一特点,提到了曾经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以下是这名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实录:
师: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同学们都听说过曾经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吧!
生:听说过……
师: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学生刘海洋为了试验“狗熊皮厚且嗅觉灵敏”这一观点,用浓硫酸泼北京动物园里的狗熊,最终对狗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生:窃窃私语,唏嘘不已。
师:试想,连狗熊这么厚的皮都吃不消(学生笑),大家说浓硫酸的腐蚀性强不强呢?
生:很强。
……
思考: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曾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们纷纷在思考,为什么被誉为“天之娇子”的清华学子会有如此行为?学校德育工作到底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如何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教育的使命和归宿倒底是什么?这一事件不仅让我们深刻反思教育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用道伦理的视野审视社会现状。这个案例对于学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德育素材,教师应该适时对学生开展尊重生命的思想教育。但这名教师在引用这一事件时,没有因势利导对学生开展尊重生命的教育,只是为了佐证说明浓硫酸的腐蚀性有多强,做为知识传授的一种方式,这实在是一种缺憾。我们还应该看到,参加决赛的教师都是全市优秀的学科教师,在他们当中竟然普遍缺少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识和能力,这充分说明了当前学科德育渗透的严重缺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案例二:“润物无声”的教育艺术
背景:在某次市骨干教师展示课上,一名化学名师上了一节题为《质量守恒定律》的展示课,下面是这节课的部分实录:
(在一系列教学活动后,通过学生实验的开展,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归纳出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结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师:同学们刚才所发现的这个规律在化学上被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点评:进一步激发兴趣,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师:科学家也是沿着我们刚才所走过的研究路线发现并一次次的验证了这条定律。
(点评:进一步肯定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其实早在1756年,多才多艺的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当时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但由于“物质不灭定律”缺乏丰富的实验根据,特别是当时俄罗斯的科学还很落后,西欧对沙俄的科学成果不重视,“物质不灭定律”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最终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可见,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充满了艰辛和挫折,这就需要我们具有不断探索的精神和不怕失败的勇气。
(点评: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
……
思考:教师在质量守恒定律概念形成之后,适时而恰当地渗透化学史知识,并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和特质就在于不断探索、不怕失败和挫折,这必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留下深刻的印象。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学科教学设计的严谨,教师所展现的精湛课堂教学能力,而恰恰在于这位老师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的德育资源,把握学科德育渗透的时机,适时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进行到知识和德育水融的境界,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德育渗透并非从外面把德育因素强加到知识中去,而是知识本身就蕴含着德育的养料,而且它是知识的精髓,有待技艺高超的技师把它炮制出来,让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德育的营养。这样的德育渗透表现得那样亲切自然,润物无声,这正是我们要深刻领会,反复体悟之处,惟如此,我们方能在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灵活的开展好德育渗透。
二、把握开展学科德育渗透的关键
学科教学中有效开展德育渗透需要学科教师提高认识,明确内涵,讲求方法,把握时机,这些都是学科德育渗透的关键所在。
1. 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认识
德育渗透工作与学科教学工作并不矛盾,两者可以有机结合,学科教学可以渗透德育内涵,德育渗透塑造健全人格更会促成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德育渗透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途径,认识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使教师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简单的“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是一个“传道者”,教学与教育必须结合,而且能够结合,从而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2. 明确学科德育渗透的内涵
学科德育渗透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利用、整合课程德育资源,没有德育因素的知识,就不是真知识,知识中蕴含着深厚丰富的德育因素,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例如:初中化学第八章第二节油脂部分的教学,由于许多知识都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恰当于当前的厉行节约、光盘行动等德育素材有机结合起来。
3. 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路径:一是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二是渗透在实验教学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源泉,是直观教学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进取、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主人翁的作风。如盐类的水解,从演示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三种盐溶液的酸碱性实验入手,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再应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等知识,以醋酸钠为例进行分析、推理、综合,导出盐类水解的实质。这一过程中渗透了中和反应和盐类水解的对立统一观点。学生实验时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传统教育。三是渗透在课外活动中。如建立化学趣味活动小组,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素质教育,培养动手能力,开展社会调查,培养爱国爱家乡的意识。
4. 把握学科德育渗透的时机
化学德育渗透总结范文2
关键词:化学课程;德育;践行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8-016-1
一、精练内化教材渗透法
在人类文化背景下编写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教材,充分体现了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在备课中多一双眼睛、多一些思考,充分挖掘教材,在课堂中对学生按理成章进行教养的渗透。
案例1:又一轮的有机化学教学,在学习加聚反应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该类反应的原理,如学习nCH2=CH2催化剂CH2―CH2这一具体加聚反应时,将每个CH2=CH2分子双键中的其中一个键断裂的状态,可比喻成像人样伸出两只手,然后相互间手拉手形成长链高分子化合物。表示如下:
由此可渗透如下的德育内涵: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的同学应像CH2=CH2分子那样及时伸出“双手”,给人以帮助与关心,但切记在学习和生活中未伸三只手,这时学生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并且CH2=CH2分子间“手拉手”后,我们就发现,她由气体变成强度较大的聚乙烯固体,因此当我们都伸出友谊的双手且手拉手时,必将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就能战胜一切困难。这在汶川、玉树地震等自然灾难面前,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就再现了这种宝贵的品德,只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很快更美好的汶川、玉树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二、精确把握特性渗透法
许多物质具有的化学特性,在课堂教学时如能加以提炼、迁移、类比,再渗透到学生的精神领域,会起到心领神会的作用,能成为良好的德育素材。
案例2:在教学蛋白质内容时,学生对酶有如下认识: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她有以下三个特性:①条件温和,不需加热。②具有高度的专一性。③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根据酶的以上特性可渗透以下德育内容:希望我们的学生也能像我们刚认识的酶一样,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体现出良好的优秀品质:①作为学生应艰苦朴素,学会生存。在学生时代对物质世界不要有太多的追求,懂得做学生的能吃饱、能穿暖就应满足,还应淳朴、淳厚,与师生、家长和睦相处、和谐相处,做一名谈泊名利、谦虚上进、适者生存的好学生。②在学习上能高度的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③在当前减负增效的要求下,更要像酶一样,合理安排时间,注重体质锻炼,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学会安排,注重全面发展,努力成为高效率、高品味的现代中国人。
三、精心设计导入渗透法
精彩的课堂的导入既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吸引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中,还能有助学生思想品德潜移默化的形成。
案例3:在教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引入。
老师:首先播放汹涌波涛的大海画面……
……
老师:因为大海是苦的,她能吃得苦中苦,也能包容一切,她具有海纳百川的品质。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大海一样,在学习中要刻苦、勤学、苦思,吃得苦中苦,同时还应虚心聆听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取长补短,学会合作,能成为一名吃苦耐劳、谦虚诚实、团结协作的优秀学生。
此时同学们一起发出由衷笑声!
四、精当布置作业渗透法
对于作业的布置,当前老师们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真实的情况是一节后,发给学生做的练多是买来的教辅活页练习题,很少去关注它的可行性、分层要求等,更谈不上考虑德育要素,为此笔者曾做过一些努力与尝试,自感效果良好。
案例4:在教学完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糖类―葡糖糖一课后,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葡糖糖的红外光谱图反映如下信息:葡萄糖:3500cm-1左右为羟基吸收峰、1400cm-1为碳氢键吸收峰、葡萄糖在红外光谱无羰基(醛基)吸收峰。这是为什么?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去解释之?
学生查得参考书所得信息:葡萄糖中醛基与醇羟基形成了半缩醛的形式,分子中有一个六元环。在此基础上根据以上信息建议葡萄糖的结构式?学生很快就写出六元环状结构式。
同时提供如下资料让学生阅读: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德语:Hermann Emil Fischer,1852-1919)德国有机化学家。他合成了苯肼,引入肼类作为研究糖类结构的有力手段,并合成了多种糖类,在理论上搞清了葡萄糖的结构,总结阐述了糖类普遍具有的立体异构现象,用费歇尔投影式描述之。费歇尔用了七年时间才确定葡萄糖的结构。1902年费歇尔因对嘌呤和糖类的合成研究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德育渗透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是科任教师的责任。在化学教科书当中蕴含各种思想教育内容,需要教师深入地挖掘,并且积极收集材料,适时进行插入,有机结合化学教学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教育和理想教育。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例如,在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时候,这一课的基础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思想,通过这个方面的学习,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学。分析CO和CO2的分子构成和性质差异,可以让学生理解量变变为质变的规律。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内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程内容,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学习化学物质和物质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运动是永恒的。又如在学习原子和分子的过程中,虽然原子和分子的体积比较小,质量也小,利用人的肉眼是无法观察的,手也无法触摸,但是它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在永不停止地运动,可以利用这个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明确物质运动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当前很多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得到父母的溺爱,因此他们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而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就是合作,有助于集体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分组,自己选好记录员和汇报员等。大家一起讨论问题,通过设计实验和相互配合的方式,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和他人进行合作,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针对开放性习题,学生需要进行共同讨论,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可以相互补充。在讨论过程中可以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和他人合作的优势。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从而解决问题。教师通过有意识渗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加强个体和群体的交往,帮助学生学会沟通和互助等,不仅可以学会尊重、欣赏他人,同时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
初中化学教材当中涉及很多环保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借助这个方面的内容实施环保教育。例如,在讲解空气这个课题的时候,可以集中当今空气污染严重的视频或者数据,让学生观看,从而明确空气污染的成因和危害。或者在学习爱护水资源的时候,教师可以讲解当前很多地区被迫利用污水灌溉农田,影响到周围居民的健康,让学生明确水体污染的原因和危害,结合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让学生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措施,教师最后负责总结。化学这门课程离不开实验,在实验教学中需要重视环保教育。做完实验之后,要指导学生将废弃的物质投入到指定容器当中,回收利用那些可以继续利用的物质。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制氧之后,指导学生回收二氧化锰和锰酸钾,对每一种药品进行充分利用。做完酸、碱实验之后,首先需要处理酸性和碱性废液,再排放出去。通常这些可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环保工作,可以和学生一起收集雨水,对雨水的pH值进行测定,这样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当地空气污染情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废电池,避免污染到土壤和水体。
四、结合化学家的成长经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初中教材介绍了很多化学家的成长经历和事迹,可以利用这个方面进行教育。例如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和原子论道尔顿等,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自学成才。例如化学家卡文迪许,他虽然是贵族家庭,但却不关心贵族的社交活动,他的生活比较简朴,非常刻苦地学习,投入到自己的化学研究当中。通过介绍这些名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此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制碱工业的奠基人,为学生讲解他们的故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初中教材当中涉及非常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德育渗透的形式和途径也是非常多的,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将教材当中蕴含的德育因素等充分地挖掘出来,抓准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德育的熏陶,促进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国俊.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和加强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221.
[2]南海波.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方法[J].科技视界,2015(20):217.
[3]刘悦宏.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0(9):65.
化学德育渗透总结范文4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育
德育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但是目前德育的发展状况不太理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为德育提供了方便,在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将德育融入课堂的教学之中。
一、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展开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本质在于实践,在于锻炼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德育的重点也在于实践,实践是进行德育的最佳途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为学校展开德育渗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教师要抓住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机会给学生渗透德育意识。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悟德育知识,从实践之中获取生活的经验。例如,带学生去春游,感受大自然复苏的气息,在郊游的过程中看到禁止践踏花草的牌子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解释说明,教育学生要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大自然。还可以激励学生仔细了解自己的家族史,了解自己身边的“英雄人物”,增强学生爱国家、爱社会、爱家庭的意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多样性为德育教学的渗透提供了多种方式,在小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德育,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二、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1.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展开德育渗透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直接体验为教学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为目标的基础性教学课程。当前德育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借助教材传授德育知识。教材中的内容包含着很高的教育价值,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将德育知识进行正确的传授,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教师在手工制作的课堂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对树叶、蝴蝶等物件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树叶都是一样的么?学生会仔细进行观察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再对结论进行总结:人类生存的家园与树叶一样是独一无二的,为了延长地球的生命,我们应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
2.以生活体验为途径,经历德育渗透的过程
某小学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走向社会到污水处理厂参观。小学生首先参观处理厂的厂貌,然后看污水处理的池子,听工作人员介绍污水处理的过程,了解污水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危害。通过此次污水处理厂的参观,学生对于污水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可以趁机强化学生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教导学生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在展开德育渗透的时候,教师要利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实践活动渗透德育,让学生在体验之中获得德育知识,深化思想意识,逐步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3.在学习讨论中渗透德育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的问题引入课堂的学习之中,引发学生的讨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大家来说是好还是坏,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讨论。最后,教师给出陈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网络,科学理性地运用网络。通过对于网络的讨论,学生可以从中获取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明确网络利用的理念,利用网络促进成长。
4.以社会生活为指南,塑造高尚的人格
社会是学生每天接触的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可以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教学资源。生活影响着我们、改变着我们,对于社会中的不良现象,社会中个体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变,先影响自己的小圈子,再逐步扩大影响范围。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对生活的观察,认清自己人格上的不足,努力改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展开多种德育渗透,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学生的德育。在开展教学时,结合学生的发展特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有效地将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邱胜荣.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渗透之探讨[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3,(7).
化学德育渗透总结范文5
【关键词】德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知识新概念中渗透;课堂例题
初中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基础学科,它是学好物理化学的基础,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辩物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作用。数学不论它的形成、发展和应用都贯穿着辩物唯物主义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始终把握住这一点。在传播系统的、科学的知识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着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一千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四百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一千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在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在比较分析中进行德育渗透
有分析才有发现,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数学中“等”与“不等”,“正”与“负”,“有限”与“无限”,“加”与“减”都是矛盾的对立的,但是我们讲解时若对他们进行细致的比较、对照,就会使学生看到在这些矛盾的统一体中有着相似之处。例如讲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我们可以与一元一次方程对比讲解,学生发现“等”与“不等”虽然对立,但是二者在定义、解法、性质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同时,也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对立统一的哲学的渗透。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三、在引进新知识新概念中渗透
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和现实世界脱离……以后被用于世界。”这说明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初中代数引进许多新知识、新概念,例如:无理数、负数、函数等,在引进这些概念时,教师如果简单地向学生说明为什么引进,引进它们有何意义,它们又是怎样产生的,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下决心学好这些内容,同时也使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这一真理,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注重实践,注重参与的良好个性品质。
四、在课堂例题、总结时进行渗透
一节课即将结束时,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自己的理解,一定的练习对课本的基本知识、基本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这时教师可以归纳性的作出课堂总结,此时正是教师进行渗透的在好时机,如作“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幂的运算性质、乘法公式”等章节的总结时,可以根据上述课程的特点,加入这样一段话:上述的公式、法则、性质的运用非常广泛,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我们对许多具体的实例分析归纳总结而形成的一般性法则,希望大家能够很好的灵活运用。短短的几句话就道出了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同时也向学生道出了数学思想。
对于例题、习题的分析讲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但是教师不应该局限于为讲题讲解,为作题而作题,有些题目为我们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例如:初中数学课本中有许多关于存款、植树的例题和习题,教师如果在讲解时简单的说明:为什么存款为?为什么植树?存款、植树有什么重大意义?这样就能使学生懂得存款是为了支持国家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尽快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植树造林是为了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培养学生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良好思想品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个重要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细无声,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参考文献:
化学德育渗透总结范文6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初中历史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难以得到培养、教学效果较低等问题。然而从现行大多初中学校历史教学现状看,仍存在较多制约学生德育发展的弊端,甚至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德育工作应完全集中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方面,忽视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制约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更无从谈及做到以生为本。对此,本文将对以生为本的相关概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以及历史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的相关措施进行探析。
关键词:
以生为本;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充分落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理念,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例,其便符合以生为本理念下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要求,但现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较为滞后,很难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以以生为本理念为基点,探析德育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对改善教学效果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以生为本的相关概述
关于以生为本,从现代教育理念中,主要将其界定知识的学习者便为课堂的主体,并将这种主体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其中的主体便指为全体学生,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指引,发展学生个性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将这种理念融入历史教学中,主要提倡学生的内外双修,在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同时,还需将具体的德育内容固化为学生应有的品质,这样既可做到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1]。
2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以生为本理念下,要求历史教学中充分融入德育内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的目标。然而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德育内容的融入更多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部分教师在德育渗透中,往往将其作为教学计划一部分,而非将其具体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形式化极为严重。需注意的是德育渗透本身以学生作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若德育渗透的目标完全设定在完成教学任务方面,将与以生为本的理念完全背离。另外,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也存在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将历史教学停留在书面内容讲解上,即使有课外延伸内容,也多以历史知识为主,尽管可丰富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却使德育渗透被完全忽视。因此这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单纯集中在历史书面知识上的情况,将无法实现德育渗透的真正目标[2]。
3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3.1德育渗透针对性的强化
针对现行德育渗透中针对性缺失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明确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落实新课标下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要求。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透过历史现象在思想上有所觉悟,通过思想意识的改变以达到个人心态与行为得以优化的目标。因此,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根据历史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方法。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中的《》、《》以及其他条约等内容讲述过程中,教师可将其中的割地、赔款等行为与德育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丧权辱国之耻,有利于爱国思想的培养,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3.2德育渗透的目标的明确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其侧重于将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作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应正确认识德育渗透的基本目标,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完成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过程。同时,应注意在德育渗透目标指导下,对于引入的德育内容应保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许多历史内容中涵盖较多封建主义思想,容易对学生思想带来误导,所以教师需利用现代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才可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另外,德育渗透的目标与符合历史教学要求,很多教师为应付教学计划要求,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极为盲目,使德育渗透完全脱离历史教学内容,容易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且德育渗透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教学中德育渗透应与历史教学保持统一,二者目标一致情况下才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3.3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
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在于使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连接,其能够透过历史现象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一般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方式主要以生活实例的引入为主,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及探索总结,可直接将最终得到的思想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例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相关影片的播放,如《》或《》等,完成影片观看后,再由学生通过网络或考察形式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包括现代圆明园的遗址以及被破坏前圆明园的景象,通过相应的讨论活动,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耻辱,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事实上,历史资料实质为生活的记录与写照,教师仅需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历史事实进行关联,便可完成整个德育渗透的过程。而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还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都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符合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求[3]。
4结语
以生为本是现行初中各学科教学中需遵循的重要理念原则。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典型代表,在落实以生为本理念中,主要要求做好德育渗透工作,正确认识以生为本的基本内涵,立足于现行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现状,注重使德育渗透针对性得以强化,确保德育渗透目标与历史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做到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这样才可达到历史教学效果提升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
作者:张童 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第三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周爱芳.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如何以生为本[J].文理导航(上旬),2015,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