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析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析调查报告

分析调查报告范文1

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与分析调查报告范本

首先,在学习方面,尽量考取一些资格认证,以备毕业后容易寻求工作。其次,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以及校外兼职工作,欲积累一定经验,因此这就保证了商家利用学生会大搞校内宣传,并充分利用兼职的高质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可能。

㈡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⒉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⒊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㈢给商家的一些建议:

⒈为避免各大院校统一购书乱收费之嫌,国家XX年明文规定,不强制学生通过学校渠道来统一购书,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班级集体在外书店订购,价格按8.5折。我认为这便为书商、网络书店提供了良机,如果在开学之际,书商能够去各大院校通过学生会主动联系采购,并且能够折价更低一些,势必会赢利不菲并能最终实现学生、商家互利互惠。同样,各大网络书店在这方面也尚需改进,其渠道不够透明,信息不够明确,这便严重阻碍销售。

⒉通过调查,可看出大学生对日用品的消费尤其是洗发水的消费比例很大。各大洗发水商家应注意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并更侧重于自身产品的差异化,特殊化,比如生产有利于清醒大脑,集中精神的洗发品牌等等。

分析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永北镇;汉族民歌;非物质文化;陈红英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54-01

一、基本概况

永北镇地处永胜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幅员面积247.2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海拔2140米,气候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的寒温带型,年平均降雨量929.8mm,辖12个居(村)委会,141个居(村)民小组22276户56557人。

民歌的流传主要分布在永北镇的南华、凉水居委会,兴营、中和村委会最为广泛。汉族民歌出自与纯朴、厚道、豪放的农民之口,他们在生活劳动中以自创、自编、自演的口头相传的形式广泛流传民间,并不断受到人民群众的提炼加工改造。

二、民歌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汉族民歌最为广泛,有小调、民歌,小调种类很多(如:放羊调、载秧调、赶马调等等),民歌有《迪里坡》、《梭情妹》《核桃开花吊吊长》、《掐菜台》、《苦媳妇》、《高高山上支懒碓》、《对门山上砍干柴》、《绣荷包》等等。

(1)小调反映生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和生活情怀,一般为多段叙的形式,已田间、地头互相对歌而产生,调子高亢,节奏自由、拖腔,有即兴创作,也有世代传下来的。

(2)民歌大多是传统的,当地民间民俗中极为流传。民歌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人们社会生活有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二是民歌乃即兴编作,口头相传而逐渐形成和发展,是无数人的智慧和结晶;三是音乐形成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汉族民歌在编词上,歌词好听易懂。

三、民歌的历史渊源

民歌是最简便的艺术形式,它随着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以及民俗活动而诞生。汉族民歌是汉族人民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习俗,在耕田、种地、放羊、喝酒等活动场景里,触物生情编唱出来的,逐步形成了高亢、粗矿、悠扬的风格,寄以口头传唱而流行,靠集体编创而繁荣,从不同的唱词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历史沿革。

四、重要价值和濒危的状况

民歌是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在和自然斗争中就创造出的,都是产生于人们社会生活和劳动之中的。汉族民歌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是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情、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创造人类文明而形成风格上的多姿多彩。

汉族民歌发展至今,出现了断层和失落,甚至存在着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消失的可能。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汉族民歌从产生的根源上出现了断层。年轻一代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经历、生活等。除了少数经典民歌之外,他们热衷于追星,势衷于影视名曲,校园歌曲,追随时代节拍,宣泄现代人内心世界的新歌,从演唱方面看,那些老的民间艺人、民歌手们逐渐老去,大都已不在人世,新歌手,大都肚里东西少,艺术修养差,感彩淡,只会呆板学唱,不会创编的演唱。新一代的人们对民歌认识、理解偏差,若不及早进行抢救、创新,民歌将逐渐消失和濒临灭亡。

五、传承谱系和代表性传承人

汉族民歌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演唱者,如:陈红英、王体菊、李映珍、李培英、马胜菊、陈翠珍、李子珍、高国凤、王秀珍、施定珍、张建菊等都是跟随前辈们学习,是传统的。

特别是提到陈红英。她,是一个汉族民歌的代表人,是汉族民歌的一个佼佼者。陈红英永北镇中和村委会马房里人,1982年婚嫁永北镇东北街社区北街。1968年随父陈志康学艺,学习永胜民间小调和民歌演唱。她演唱过的民歌有《迪里坡》、《梭情妹》、《放羊调》、《栽秧调》、《核桃开花吊吊长》、《掐菜台》、《苦媳妇》、《高高山上支懒碓》、《对门山上砍干柴》、《绣荷包》、《半夜寒鸡》、《虞美人》等二十多首。陈红英演唱的“核桃开花吊吊长”、“梭情妹”等。这些词与字的大量应运体现出了农民的淳朴,也使得歌词平易近人,唱起来更舒畅,表达情感更加彻底。小调(情歌)是汉族民歌中最精华的部分。歌词中男女双方的称呼多用“亲哥哥”“亲妹子”“老姊妹妹”等等,听唱起来让人感到格外的亲切。其艺术质量有许多已达到了纯青的境地。情歌最主要的就是歌唱男悦女貌,女慕男才。

陈红英于1984年被命名为丽江地区民间歌手,她除掌握民歌演唱技艺外,还能表演花灯歌舞、戏剧等,经常参加永胜县及永北镇各类演出活动,多次参加市、县业余文艺汇演。被列为市、县保护名录。

汉族民歌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的价值超越了时空,是联结着中华民族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家园。这些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记忆,凝聚着世代中国人的情感认同,解读着当今民间纯正、鲜活的生存信息。因此,保护民歌就成为时代必然,而对于民歌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就成为民众的共同关注。

分析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棉花灌溉;制度;调查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S15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托克逊县库米什镇位于托克逊县以南,平均气温偏高,降水偏少,蒸发量较大,无霜期较长(248天),热量条件较好,光照充足,但大风、冻害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累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2.1℃(1986年7月),最低气温为-32.7℃(1975年12月),年平均降水量48.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3207.4毫米,该镇是一个棉花生产基地,以上气候适合于棉花的生长。

1.调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1.1调查工作的目的

随着世界性水资源的日趋减少,节水灌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种高新先进性节水灌溉措施不断涌现。建立一个新型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又由于库米什镇是一个封闭的山间盆地,水资源极为有限,所以水资源也极为宝贵,然而目前灌溉用水量大,使得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突出,干旱缺水已严重影响了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1.1.1掌握主要作物棉花的实际灌水情况。根据调查资料,结合现状总结出作物需水规律,协助水利部门制定合理、优化的灌溉制度,为增产、省水和节能服务。

1.1.2加大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树立用水的经济观念,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效率,使灌区能在总净收入最高的情况下,用较小的水量灌溉较大的面积。

1.1.3为该区今后农业的全面发展规划,进一步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1.2调查工作的意义

如何科学地配水、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进行合理灌溉,就要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及农作物生长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了解灌溉与土壤的关系等等。制定合理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灌溉制度,这对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以及农业规划和灌溉工程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促进我地区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调查的内容及方法

2.1调查的内容

2.1.1观测棉花全生育期的灌水定额,灌水次数,灌水时间和灌溉定额;

2.1.2 观测棉花生长情况;

2.1.3观测灌水前后的土壤含水量。

2.2调查方法

2.2.1为了保证灌水量的精确度,采用流速仪测水法来测定了棉花每次灌水定额;

2.2.2灌水前后采用现场取土烘干箱烘干法制定土壤含水率。

2.2.3收集资料,基本情况及作物产量由试验地主提供。

3.试验地点的基本情况

3.1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调查点在库米什镇英博斯坦村,该点位于库米什镇政府距12公里处,经纬度N42°12′,E088°15′,全村共有60户(都是专业户),367口人,人均收入8500元,共建防渗渠道12公里,共有85眼机电井,总种植面积2.5万亩,其中1.5万亩滴灌地,棉花地占总种植面积的85%以上,其它作物有蔬菜,西甜瓜,树林等等。我们选地点是专业户开的270亩棉花地,试验点面积2.91亩(共三块地,平均0.9—1亩)。

3.2土壤状况及水源

由于具有充足的光热资源,加之土壤以砂粘土为主,土质很好,极适宜种植棉花、西甜瓜等作物。在灌水过程中,测了灌水前后的土壤含水量,灌前含水量为13%、灌后含水量为20.5%,田间持水量为23%,土壤容重为1.5克∕立方厘米 ,土壤比重为2.63克∕立方厘米。该试验点水源是机电井。井距试验地100米左右,井水由土渠输送棉花地,渠道未防渗,渗漏较大。机电井深度100米,水泵型号18千瓦的4寸泵,该井静水位为20米,动水位为28米。

4.调查结果及分析

该镇作物以棉花为主,蔬菜,西甜瓜,树林等作物为辅,调查点总面积2.91亩,共三坎地,棉花品种是库尔勒T5,棉花播种期2010年4月20日,试验点棉花是采用播种机播的,播种量5公斤/亩(6元/公斤),塑料薄膜4公斤/亩(13元/公斤),农家肥没施,采用化肥25公斤/亩,尿素30公斤/亩,二铵30公斤/亩,棉铃虫药200克/亩(打药2次),每亩棉花株数12000株/亩,棉花桃数8个/株,该试验点全过程用机电井水,采用传统漫灌法。棉花全年总共灌了7次水,灌溉定额为 814.3立方米/亩,播种前灌水1次备注 (150立方米/亩),播种后灌水6次(共664.31立方米/亩)。

4.1棉花各生育阶段灌水情况及分析

棉花各生育期所需的水量是不同的,基本规律是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减少,从上表可知该试验点灌溉定额为814.31立方米/亩(含播前水150立方米/亩)。主要原因是:① 土地平整不好,高低不平,严重影响灌水均匀度。② 田畦面积较大,渗漏较严重。③ 土壤有机含量少,保水能力差。通过观测分析可知,棉花各生长期需水量如下:

4.1.1出苗期

棉花在出苗期对土壤中水分要求高,如果水分不足,种子吸收水分困难而不能全苗出土或水分过高,地温较低,种子易在土壤中霉烂,影响出苗率。注意掌握好气象预报,适量保持土壤的水分。

4.1.2幼苗期

棉花在幼苗期由于植株小,所以需水量也小,如果水分过高,土壤中缺乏氧气,苗子容易感染病,此时灌水量不宜大,以促进根系发育便于后期管理,所以要求土壤水分不高,一般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0%左右,促进早发育。

4.1.3现蕾期

现蕾后,植株生长较快,根系发达,气温也较高,叶面蒸发也增大,这时营养体生长很快,并逐步转入生殖生长,因此需水量较大。应适当加大灌水量,在现蕾期土壤湿度度下限不应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

4.1.4花铃期

花铃期是棉花的需水高峰期,适宜的土壤水分对保蕾成铃意义重大,如果此时缺水易造成棉铃脱落,所以花铃期是作物需水高峰期,土壤水分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上,因此满足花铃期对水分的需要是获得丰产的关键,所以这一时期应加大灌水量。

4.1.5叶絮期

进入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棉花成熟,棉株口管逐渐老化,需水量减少,从而影响产量,所以土壤水分应维护在田间持水量的65%左右为宜,这一时期应少灌水。以上规律可以看出棉花灌水量一定要每个阶段按所需水量浇水。

4.2产量分析

通过该试验点进行产量调查得知,调查基点棉花面积2.91亩,平均亩产量300公斤∕亩,全生育期共灌了7次水,灌溉定额为814.31立方米/亩(加播前水),K值为2.71立方米/公斤,即平均生产1公斤棉花需水2.71立方米。今年棉花平均价格为11元/公斤,在这种情况下该试验点棉花收入3300元∕亩,通过提高科学灌溉管理和农业种植技术,经济效益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分析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心理教育;调研报告

1前言

随着我国近年来逐渐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为更多的有志青年创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呈现出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趋向、就业心理与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变化。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调查

2.1研究对象

对某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的380名学生的职业心理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其中有198名男学生,占52.1%;182名女学生,占47.9%。向抽样学生发放380份问卷,共收回380份有效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就业意向、期望、价值观及途径等几方面内容。

2.2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将自编涵盖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识、心理准备、就业意向、就业态度、选择标准、影响因素及途径等方面的职业心理调查问卷发放给被调查学生,问卷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调查采用封闭式形式,要求学生在选项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再采用统计法,将被调查学生回答的试卷样本进行收集后,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汇总。

3调查结果

3.1呈现多元化的就业意向和就业价值观

在“对期待的月薪”调查选项中,选择“不足2000元”、“在2000—3000元之间”、“超过3000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11.9%、48.3%、39.8%。在“期望就业单位的性质”调查选项中,选择“事业”、“行政机关”、“外企”、“私企”、“学校”、“自己创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24.9%、17.9%、13.5%、15.1%、5.1%、23.5%。在“就业的理想地区”调查选项中,选择“沿海省市”、“内陆省市”、“二三线城市”、“西部地区”、“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64.1%、19.2%、8.7%、2.6%、5.4%。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时,经济收入是其比较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半数调查学生期待月薪在2000—3000元之间;高职院校学生期望就业单位的性质不只是事业单位,选择自己创业的学生比例也较大,且外企、私企也逐渐受到认可;沿海省市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最理想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处于多重价值观和人格建构的重要阶段,不断增长的自主意识和发展愿望也导致其价值观的发展呈现多元化。

3.2呈现出就业意识有待于加强

在“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及趋势情况”的调查选项中,选择“深入了解”、“较为了解”、“了解不多”和“一点不清楚”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2.7%、37.9%、55.7%、3.7%。在“为就业做准备预计从几年级开始”的调查选项中,选择“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13.6%、60.3%、26.1%。在“求职前对自己准确定位是否进行了准备”调查选项中,选择“已进行准备”、“不知怎样准备”、“等有机会再准备”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30.1%、64.7%、5.2%。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尽管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大部分都对就业的严峻形势产生一定的认识,但超过半数的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不了解我国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和相关政策,且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二年级后才为就业进行准备。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观点是为就业做准备是必要的,但只有很少比例的学生进行了准备,大部分学生都不知怎样进行准备。结果表明学生不具有较强的就业意识,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3.3呈现出较高的就业期望

在“对就业难度较大的态度”调查选项中,选择“就业不管何种工作均可”、“找到与自己适合并有兴趣的工作再进行就业”、“个人创业”、“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21.3%、41.5%、21.7%、15.5%。在“选择所学专业进行就业的要求”调查选项中,选择“符合所学专业”、“尽可能符合所学专业”、“都可以”、“期望改行就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4.9%、61.3%、24.9%、8.9%。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学生期望从事的职业尽可能与所学专业相符,使自己的专业所长,得到更好的施展。但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在专业方面上基本不具有局限性,较高的弹性度,且不断增强个人创业的倾向。在青年群体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时代,很多大学生的“大众化思维”和“就业观念”尚未得到自我的合理定位,还仍然怀有“学而优则仕”的心理,在就业方面还存有较高期望,择业时难以采取平常心态。

3.4呈现出单一的就业途径

在“求职采取的最优效途径”调查选项中,选择“利用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利用人才市场和招聘会”、“利用学校推荐及有关信息”、“利用互联网”和“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52.8%、26.2%、14.2%、4.7%、2.1%。在“最希望获得学校帮助的方面”选项中,选择“就业信息”、“应聘技巧”、“相关政策”、“就业心理指导”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42.8%、32.2%、16.4%、8.6%。在“最期待的职业指导方式”选项中,选择“讲座报告会”、“咨询”、“开设相关课程”、“就业指导材料”、“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22.1%、29.3%、32.4%、5.3%、10.9%。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利用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是学生认为求职的最有效途径,其余依次利用人才市场和招聘会,相对单一的就业途径主要还采用传统手段,利用互联网等形式都是信息时代出现的新方法。针对就业形势较难的情况,学生最期望学校为就业提供更多信息和技巧,并利用开设课程给予专业指导。

3.5呈现出较多的就业影响因素

在“导致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的原因”调查选项中,选择“实践经验不足”、“过高的就业期望”、“所学知识脱离企业要求”、“招生规模扩大”、“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42.7%、21.5%、15.8%、13.5%、6.5%。在“在实际找工作中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十分有价值”调查选项中,选择“完全不是”、“不是”、“不一定”、“是”、“完全是”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4.3%、14.6%、52.8%、25.4%、2.9%。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学生强烈需求培训就业技能,无法达到所需的服务资源和就业指导;针对有关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提供有效就业指导,设置课程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基础上,保持的态度不乐观。高校设置专业与就业指导符合市场化需要,并从某一方面反映出来,从而为毕业生就业发挥出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刘颖.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科学大众,2012(10).

分析调查报告范文5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根据福泉市教育局关于做好留守儿童管理情况工作的要求,我校教师成立了2004B086课题组,对本校留守儿童状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并选择了不同层面的班级进行了重点调研。现将本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学生123名,留守儿童33人,女童13人,受义务教育学生100人,留守儿童25人,女童5人,学前教育现有学生23人,留守儿童25人,女童18人。123名学生中父母一年回来一次的有27人。

课题之前的的一些案例:

甲同学,男、性格内向、三年级曾随父母在外省就读,四年级重转回我校,父母均常年外省打工,导致该生成绩很差,在家中爷爷奶奶管不住。

乙同学,男、性格外向,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省打工,该生多次从我校转出转入,导致成绩很差,父母与之较难沟通。

课题之后的的一些案例:

丙同学、女、聪明伶俐,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母亲长期外出外省打工,父亲长期在市内打工,很少回家。孩子缺少父母关爱,从一年级开始养成小偷小摸习惯。自确定课题后,在班主任及其他老师帮助下,基本纠正了偷盗习惯,成绩也有了较大进步。

丁同学,男、性格外向、聪明能干、接受能力强,但倔强、对父母有极强的抵触情绪。父母在他3岁时就外出打工,直到他读三年级时才返乡回家,父母与他之间很难沟通。三年级下期,由于父母教育,该同学曾离家出走2个月在贵定与街上小混混流浪。五年级时又外出流浪1周。后经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帮助,成绩进步较大,思想、心理较稳定。

二、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服务及学生学习、生活情况: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基本能够解决本地区偏远地区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一)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寄宿条件。

近几年来,教育局斥资数几万元,用于寄宿制学校改善寄宿条件:学生公寓修缮、床铺桌凳更新、厕所维修改造,寄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二)加强寄宿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我校寄宿制高度重视寄宿管理,教育局要求各寄宿制学校必须遵循寄宿管理“三原则”,即:安全第一的原则;服务至上的原则;教育跟进的原则。

1、所有寄宿制学校都建立了寄宿安全系列管理制度,学校与寄宿管理人员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书,全面实行了安全目标责任管理。为保证制度严格和全面落实,还建立了领导值班制和定期检查制,经常对寄宿部所属的食堂、学生作息状况、留宿离宿情况进行检查调研,排查安全隐患,确保了寄宿学生的人身安全。

2、学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的理念,切实加强寄宿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三热服务”即:热水、热饭、热心。创设了良好的住宿环境和生活条件。

3、在寄宿学校,德育跟进的重点是亲情教育、理想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学跟进的重点是课前温习、课后补习和结对帮扶。

三、教育教学管理情况:

(一)调查摸底,掌握信息。

为了准确及时掌握我校“留守儿童”的信息,便于找准每一个“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利于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同时为了防止“留守儿童”辍学,我们建立“留守儿童”管理体系。具体做法一是每学期初,我们要求所有班级都要对本班内的所有“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情况登记表,对没有上学的适龄留守儿童,实行“一对一”、“多对一”劝学责任包保制。二是每学期开学一周内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所在班级、家长姓名、详细地址、留守原因、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情况等。三是对“留守儿童”身份发生转变的学生进行统计造册,对新增的“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批注。四是要求所有信息表格及时上报。

(二)精细管理,落实重点教育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我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健康课教学和学科渗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建立“心理咨询室”,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同时接受心理咨询,循序渐进的策略进行疏导,矫正。

2、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我校长期坚持的教育内容。为了促使“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我们在原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责任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从源头上、思想上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3、安全和自护自救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淡薄、自护自救能力差的特点,我们采取营造氛围、强化知识、重视技能的策略有序推进。一是在校园内,广泛运用文化橱窗、校园广播等各种宣传工具进行安全知识宣传。二是利用主题班(队)会、安全知识讲座等形式进行安全和自护自救教育。

(三)完善制度,筑起爱心助学桥梁。

为了给“留守儿童”创设优良的教育教学环境,让他们享受与其他孩子一样接受同等教育和共同成长的权利,教师就必须付出比教育其他孩子更多的、更艰辛的劳动。而这些付出仅仅靠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建立促进工作落实到位的相关制度。

1、“三包”制度。执行市局关于对“留守儿童”实行的“三包”制度,即: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生。班主任能够做到“四个到位”即:信息摸底统计到位、关心学习生活到位、教育服务到位、帮教扶助到位。

2、“一对一”帮教制度。我校都建立了“一对一”“多对一”制度,成立了多个学生、教师帮教团队,帮教活动进展顺利,效果较好。

四、校内校外相结合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情况:

(一)多方联动,合力打造学生成长平台。

学校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适时开展家庭教育、爱心教育、伦理教育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父母远去,爱心却无处不在,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二)聚力聚焦,同心构筑学生安全屏障。

学校要举办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为少年儿童营造文明、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提供优惠和免费服务。

(三)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教育与管理体系,确定管理目标,划分责任范围,并对各政府部门进行目标责任管理。

(四)社会、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社会问题研究,研究制定对策,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分析调查报告范文6

Psychological Causes Analysis for College Students' Skipping

Phenomenon and Countermeasures Survey

――Tak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LIN Zhipe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90)

Abstract In this study, a questionnaire sampling methods for hospital 200 college students conducted a sample survey. According to information compiled a questionnaire about truancy and potential psychological reasons. It'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namely, the University College Students learn the basic situation, the status quo phenomenon skipping, skipping psychological reason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status quo. Due to technical problems, the survey only on freshman, sophomore, and all the data does not have universal. Through the survey, students skipping experience has not been to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school curriculum, teachers teach, the students' personal schedules and other factors all contribute to potential students skip class. Therefore, prevent skipping phenomenon, requiring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work together.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kipping; psychology

1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结果

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按照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大一、大二共8个班各班男女比例抽样分发调查问卷,派发问卷200份,回收175份,回收率87.5%,其中有效问卷15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9.5%。调查的基本情况如下:

(1)调查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度,其中有26%的大学生非常喜欢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45%的大学生比较喜欢;19%的大学生表示一般般,既不特别喜欢,也不特别不感兴趣;觉得不感兴趣的仅占总人数的4%;同时有6%的大学生觉得无所谓。

(2)大学逃课的现象比比皆是,有逃课经历的占91%,没有逃课经历的仅占总人数的9%;逃课的学生中以一学期一两次居多,占总人数29%;平均一个月一两次占总人数22%;一个学年一两次占总人数17%;平均一个星期一两次占总人数16%;平均一个星期多于三次占总人数7%。

(3)调查结果显示,一个学期内,在期中或课程中段逃课最多,占61%;开学初或课程开始阶段、期末或课程考纲复习阶段各占17%。

(4)造成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多种多样、25%的大学生认为所逃的课程不重要,或课程枯燥无味;因为有事与课程冲突、起床晚了而来不及去上课各占19%;10%是因为我心情不好而不去上课;8%是跟着室友或好友一起逃的;6%是因为老师不经常考勤;5%是因为天气恶劣,嫌麻烦而逃课;4%是因为老师期末会给出重点,觉得去不去都无所谓;3%是由于其他原因;1%是因为谈恋爱。

(5)大学逃课现象比比皆是,对此,有63%的同学表示能理解;13%的同学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同时又有13%表示不能接受;11%觉得逃不逃都无所谓。

(6)大学不同的课程逃课的情况也不同,公共基础课逃课人数占40%;公共选修课逃课人数占22%;专业基础课、实践课只占4%;专业选修课占5%;25%的学生则视情况而定。

(7)认为所逃的课程不重要的原因:34%的同学认为课程可自学,没有听课的必要;同时,有34%的同学觉得老师上课照搬书本,倒不如自己看书;22%的同学认为去了也是睡觉,听课无效率,倒不如不去;有10%的同学纯粹不喜欢所逃课程或授课老师而认为所逃的课程不重要。

(8)对课程和专业是否了解,以及这是否会左右逃课的抉择:10%对课程和专业不了解,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放纵了自己;32%对课程和专业了解大概,但目标模糊,正是对课程认识不足而选择逃课;31%对课程和专业了解并且目标明确,但觉得课程简单,比重不大而选择逃课;仅27%的同学无论了解不了解,都不逃课。

(9)是否认为你(曾经)所在社团分配给你的工作经常占用你的上课时间,并因此逃课:19%的同学觉得经常占用,并因此逃课了;18%的同学认为经常占用,但大多推掉而选择去上课;43%认为不怎么占用;19%的同学没有参加社团。

(10)如果你社团的事情或喜欢的事与课程有冲突,你是否选择逃课:24%的同学放弃上课,去做自己的事;36%的同学有所犹豫,但觉得逃一次半次无影响,还是逃了;26%的同学有所犹豫,但没有逃课;仅14%的同学毫不犹豫地去上课。

(11)如果逃过课,你觉得你所逃的科目学得:有25%的同学认为自己看书就能全懂了,但有58%的同学看书了解了大概,偶尔不懂问问同学就会了,另外还有14%的同学看了书,问了同学,但学得不透彻甚至学不会,只有3%的同学不逃课。

(12)你认为老师如何改进课程才能吸引你去上课:认为不要照本宣科,增添更多书本以外知识的同学占28% ,认为讲课要幽默生动,能活跃课堂气氛的占36%,而认为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的占26% ,认为不要总是点名的占13% ,最后认为纯粹讨厌老师或课程的占4%。

(13)对现在的课时安排的满意程度:有43%的人觉得课时安排均衡,很满意,同时也有35%的人觉得、有时整天满课,有时整天没课,觉得不太合理,甚至还有12%的人认为课程很满又很集中,非常费神,很不满意。

(14)大学生逃课产生的影响:有46%的同学认为影响高校学风建设和班级凝聚力,同时有28%的同学觉得会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23%的同学认为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课程进度,还有少部分的3%认为会有其他影响。

(15)学校以及教师各出出奇招防止逃课,例如:人面辨别点名器等。认为是否有必要:有85%的同学觉得没必要,剩下的认为有必要。是否赞同“大学不逃课,妄为大学生”的说法:认为赞同,大学生活是灵活的,应由自己掌控,没用的课就应该逃的占61%,觉得反对,上大学就是为了接受更高级的教育,不是来玩的占39%

(16)减少逃课的方法:有44%的同学认为老师要改善课堂的教学方式,有15%的同学觉得学校应该出台更严厉的考勤惩罚措施,例如奖学金与考勤率挂钩,同时,14%的同学觉得同学之间互相监督 ,16%的学生觉得要减少社团工作,最后还有6%的少部分同学觉得要进行学前教育和5%的认为要采取其他措施。

(17)就个人而言,以后逃课的发展趋势:认为不会消失的占42%,认为在学校师生的努力下,虽然不会消失,但会有一定的改善的占31%,最后还有认为一定不会消失的占27%。

2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综合分析及相应对策的建议

2.1 学生个人方面

大学生思维独立,创造性强,他们既注重眼前,又放眼未来。感情丰富的他们正处于一个自制力、意志力、目的性显著增强的发展阶段。刚脱离高考的牢笼,新生们都是本着“解放”的心态进入大学的,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家庭的管教、老师的督促,缺乏对大学生活的正确认识,产生松懈心理和歇脚心理;或是自制力和意志力薄弱,沉迷游戏和娱乐,产生享乐心理;追求自由个性,拒绝课堂约束的逆反心理等,都是大学生逃课的诱因之一。

由此,学生自己应意识到,大学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地,并不存在所谓的“解放”。在学校的粗放管理以及离开老师父母的督促下,大学生应该学会独立生活,懂得自觉自主地学习,不断丰富完善自己。

2.2 教师方面

根据调查中几个关于调查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意见的问题,看出部分逃课率高的课程中,很大原因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不足。部分教师授课水平不够高,知识面不够广,照本宣科的讲学或者无法将知识深入浅出地讲授、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的交流等,都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促成逃课。

因此,教师应切实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素养、专业水平和从教技能等多方面。提高授课水平,增强与学生的交流,适当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减少逃课现象。

2.3 学校方面

新生进入大学之前往往不了解大学的生活以及学习方式,入学后亦普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加上无法立即适应新的环境,容易造成对上课无所谓的态度,放任自己。部分师兄师姐并未以身作则,错误地引导学弟学妹,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加之学校部分课程安排不合理,如课程之间太疏或太密,造成学习进度跟不上或教师教学疲劳降低教学质量;课程内容过于简单或很难而且进度很赶,造成厌学心理等。在教学管理方面,有些学校对于约束旷课这一违规违纪的行为的政策并未非常严格地执行。其次,社团工作本是服务于大学生,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各种原因的驱导之下,社团活动却往往占用大学生正常学习时间,这也是促成逃课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