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建设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房建设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房建设论文

机房建设论文范文1

深刻理解色彩情感的内涵,体现主题色彩

对家用纺织品来说,色彩运用的好坏是体现产品情感性的关键,它与设计师本身设计所要体现的主题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件产品的色彩主调的确定就是产品情感与内涵的决定,它不仅要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还要让人能领悟到产品内在意义及所带来的情感享受。如何运用纺织品的色彩设计来调节人们心理上的情绪变化,使人们通过不同的家纺色彩来调整心态,成为家用纺织品设计师首要考虑的因素。

色彩心理学家指出每一种颜色都具有象征意义,当人的眼睛看到某种颜色时,大脑会立即产生联想。例如红色代表热情,人们看见红色时便心情兴奋;蓝色象征理智,人们看见蓝色能保持冷静,这也是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此外,色彩还具有冷暖感、轻重感、强弱感、软硬感、明快与忧郁感、积极与消极感、华丽与朴素感、舒适与疲劳感等。如色彩的冷暖感方面,季节的变化会影响到家用纺织品的色彩设计,不同的季节,人们对色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夏季,人们多喜欢白、蓝、绿等冷色系的家纺用品,因为它会在炎热的夏季使人联想到碧树、蓝天,给人以清凉的感觉;而在冬季,人们则更喜欢红、橙、黄等暖色系的家纺产品,也是因为这些色彩能使人联想到太阳和火焰,给人以温暖之感。色彩还存在着地域性差别,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生活习惯的因素,不同的国家、民族、或地区对颜色的喜爱和理解也是不同的。如我国北方地区,多喜欢鲜艳的色彩;而南方地区则喜欢文静、雅致的色彩。

此外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色彩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感受,如对于灰色,年青人视为忧郁、平淡、没有生机;而老年人则认为沉静、平凡。再如红色,在年青人眼里是热情的象征;而在老年人眼里却意味着幼稚、卑俗。因此,设计师应当针对不同的年龄定位,进行适合的色彩设计,力求通过纺织品的色彩来沟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情感交流,传达人们内心的情感,调节人们的心理情绪,给人营造一个舒适惬意的优美环境。家用纺织品通过优美的色彩组合透射出来的情感可以打动和说服人,家纺设计师在进行色彩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色彩的情感内涵,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消费阶层,不同的季节作出适合的色彩设计。家用纺织品的色彩设计,一旦能准确地反映出人们日渐挑剔的生活需求和精神取向,就必然受到众多消费者的追捧青睐,也必定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把握流行色,创造时尚化、个性化色彩

流行色是指时髦的、时尚的色彩。它具有新颖、时髦、变化快、敏感性强的特点,对消费市场起一定的主导作用。对家用纺织品企业来说,运用好了流行色,也便占据了市场。流行色由流行色协会或专门的色彩机构每年两次,其不断变化和生命力短暂的特点要求纺织品设计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创新意识,能有效地避免雷同,能运用时尚的色彩观念赋予家用纺织品日新月异的全新感,从而提高家用纺织品的竞争力。此外,流行色的变化带有周期性,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以往经典的色彩稍做变化后可能成为新的时尚亮点,设计师要善于发现和重新利用。

时尚化、个性化是纺织品色彩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时尚与个性、摆脱大众口味、注重表现自我。因此,设计师在在进行色彩设计时,要因势利导地巧妙驾奴流行色,还应当寻求个性化色彩与流行色的很好结合,才能事半功倍地创造出独具市场前景和视觉美感的家纺用品,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色彩选择。

充分运用色彩美的法则,创造色彩的美感享受

进行家用纺织品的色彩设计还应遵循着科学、系统、合理的原则,这要求设计师对色彩美的法则有很好的认识与理解,色彩美的法则主要有和谐美、平衡美、节奏美、比例美、间隔美、空混美六类。在家用纺织品的色彩设计过程中,把各种色彩造型要素在画面结构中呈现一种重力停顿状态时所形成的色彩和谐效果,能给人以和谐、条理、秩序的审美愉悦。通过色彩的有秩序的反复和变化,可以表现出具有一定节奏韵律的色彩美。在进行纺织品的色彩组合表达时,通过色彩面积上的大与小、多与少的差异也可以形成色彩的比例之美。在色彩搭配时,还可以通过嵌入某种分离色来弥补颜色间因对比而过度刺激的缺陷,从而达到协调色彩的整体美。不同色彩在整体布局中能够协调相处,营造出能激发人们相应审美感受的色彩搭配关系,创造家用纺织品的和谐之美。

色彩美的法则是人类在长期的色彩艺术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能使色彩由于不同的比例搭配而产生符合人类审美的视觉美感。色彩美的法则是进行色彩设计的基础,设计师应当在对色彩情感的深刻理解和对流行色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很好的运用色彩美的法则,设计出符合广大消费者审美需求的产品。

扎根民族文化土壤,打造纺织品色彩品牌

纺织品色彩的研究和开发,对纺织品色彩的创新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色彩设计不仅可以体现色彩的和谐之美,给消费者带来良好的视觉美感,还能突出一个纺织品的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在无形中为企业创造着经济效益。纵观国外品牌的纺织品色彩,其大多都蕴含着本品牌的特色或本民族的丰富文化内涵。随着纺织品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内众多家用纺织品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品牌色彩的重要性,逐渐打造属于本品牌的独特色彩,例如,红色可以从明度、冷暖等方面划分出各种不同倾向的红,企业则可以从这个红色的范围内挑选适合自己品牌特色的红色,并赋予到产品当中,从而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打造品牌特色。此外,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着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和借鉴。例如,我国传统的蜡染、扎染、夹缬、灰缬等传统印染技术对现代的家用纺织品设计都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家用纺织品色彩设计要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人性化,也要体现中国传统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民族风格。中国传统艺术在色彩的运用上有着自己的特色,传统的颜色也被赋予了特有的思想和生命。此外,中国消费者对颜色也有自己特有的审美心理、文化理念和思想情感。我国的家用纺织品企业要打造本民族纺织品色彩设计,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纺织品色彩品牌,满足消费者对功能和情感的双重要求,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用纺织色彩。这既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开发,也是我国现代家用纺织品设计逐步走向世界的希望所在。

结语

机房建设论文范文2

关于城市防灾空间的概念,是指具有一定防灾能力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如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地下空间等。其空间特点常表现为安全的、开敞的、防御的、适应的等,按其从属位置可以是城市外部物质空间、地下防灾空间、地域上的防灾设施(建筑物)空间及其附属空间环境。其本质功能是在灾前预警阶段和灾后恢复阶段为居民提供安全避难和基本生活保障的特殊场所。城市防灾概念包括防灾、救灾、减灾多方面内容,即尽量预防城市灾害的发生、尽量减少城市灾害带来的不良影响,保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涉及到对城市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护、抗御、救援和灾害重建等多方面的内容。现如今的城市防灾空间由于缺乏整体、系统的规划和布局,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大多数城市的防灾空间多集中于建筑单体没有构建系统通道,区域配置不合理、空间功能不明确,城市功能设施缺乏,空间使用效率低、空间设计感不足。因此,城市防灾需要进一步通过有效的城市规划,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空间的防灾功能,进而有效促进规划、设施与防救灾管理工作相结合。强化城市防灾意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引入城市防灾空间的概念,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的防灾机能,构建有利于防灾的城市空间保障体系。

二、城市防灾空间的功能设计需求

合理有效的城市防灾空间设计有助于完善城市的保障体系,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城市防灾空间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借鉴国内外城市防灾空间的实际案例和相关理论研究,从有利于防灾管理、便于市民使用、协调城市发展等角度出发,不难看出城市防灾空间的功能层次需求。

1、可识别功能:

城市防灾空间的标识体系应该是清新明确和显而易见的。在灾害发生时,普通市民能够迅速被指引至防灾安全空间的准确位置,迅速找到安全避难场所。相关的防灾设施标识要详细、到位,如安全通道、消防栓、水泵接合器、划设消防线、避难路线、疏散路线以及相应的防灾空间内部功能标识等。

2、防灾、御灾功能:

城市防灾空间应能够给公众提供警示与引导,使得灾害环境前高效、合理的疏散到安全地带。空间内的防灾、御灾功能应基于对避难行为和心理分析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道路、设施、区域系统规划。城市防灾空间一方面对城市灾害进行直接或间接防御,如滨水堤岸,防护林带、防护绿地、大型道路等;另一方面对城市环境具有生态调节的促进作用,如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城市水体等。有专家提出,建立城市防灾空间系统应包括广场、道路、公园、绿地等城市外部物质空间、与城市地上空间互通联系的地下防灾空间、以及防灾设施(建筑物)空间及其附属空间环境,才能真正达到保卫城市,发挥防灾、御灾功能的目的。

3、开放功能:

城市防灾空间无论是城市广场、道路、公园、大型绿地、还是居住区地下空间都应该具有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的本质属性,是开放的、开敞的,便于疏散、避难、救援等救灾活动的顺利开展。

4、安全功能:

安全性是城市防灾空间的基本特性,为公众提供安全地避难逃生、等待救援的安全庇护场所,尽可能地防御城市灾害并将损失减到最小。

5、可持续功能:

城市防灾空间的设立可以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进行城市空间形态的均匀划分,组织空间、创造空间,降低城市空间密度、有效地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高效地、集约地利用有限空间,加强城市的安全性能、诱导城市有秩序、有效率地发展。

三、城市地下防灾空间的设计艺术

城市地下空间是建筑空间的延伸,承担着吸纳、疏散、保证市民安全的的职责,兼顾市民休闲停驻等功能。设计师又赋予了防灾空间的二次生命,设计良好的城市地下防灾空间应具有保证健康、卫生、舒适、美观的地下空间内部环境。

1.室内空间形态或依附于建筑本体,体现建筑内部的结构和空间;或由于室内空间的分隔、界面的变化而呈现出独立的形态风貌。

城市地下防灾空间可以根据功能过渡连续顺畅、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的空间形式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选择空间的不同形式应合理考虑周围环境、场地、防灾功能、特性等多方面因素,空间功能划分的形式着眼于功能空间。如地下防灾空间的入口是一种多元空间,入口空间的形式常以交通功能为主,作为连接室内外、地上地下空间、防灾空间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的中间环节,应具有丰富的景观层次,强烈的组织空间的能力和明确的指向性。

2.优化城市地下防灾空间的声、光、色等人们对于该空间的生理和物理环境要求,营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多维信息空间。

设计中满足人对空间环境刺激发生生理反应的感官需求,利用一些渐变设计的手法,增加过渡环境,减少不利的外界条件刺激,避免地下空间的封闭性带给人的不舒适感。如通过透光性材料顶棚入口,引入自然光,减弱地面上下空间光线的明暗变化,有效地补充自然光源;采用通风空调系统、加大通风量、提高换气率来改善城市地下防灾空间的空气质量及热湿度;改善、控制路面状况及车速,优化空间的声学处理或者通过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营造具有香气的嗅觉环境,使人精神放松,提高室内环境舒适性。创造一个健康、舒适、安全的地下空间内部环境,需要建筑环境工程学、卫生医学、生理和心理学、建筑环境物理学、建筑材料、建筑气候相关专业的密切配合,善于用声、光、色等设计手法进行标识设计和导向性设计,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内部环境舒适性保障体系。

3.城市地下防灾空间的艺术营造离不开恰当的材质和丰富的肌理。

肌理的变化与处理常常利用隔声、吸声等材料进行营造,其构造本身也是地下空间视觉环境的一部分。现阶段的许多地下防灾空间多以单一的枯燥无味的硬质铺地为主,忽视了美化和营造地下空间景观,设计中可根据功能划分进行不同材质的变化铺贴,使得地下空间增强人性化和生动性,提高地下空间景观的亲和力。适当将植物、生态水体景观、自然光等自然元素引入地下空间可以起到柔化作用,将对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有很大提升,在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等层面人工环境设计进行补充,呈现出轻松的、生动的内外景观交流效果。同时,城市地下防灾空间设计中应遵守设计的形式美学原理如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营造出富有人性化、情感化、健康、美观艺术化的室内空间环境。

四、结语

机房建设论文范文3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主要就是指针对现代建筑的建设,全面的设计其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采用到的各个施工环节和施工步骤,进而为后续的现代建筑施工打好坚实的基础,保障其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就当前现代建筑的发展来说,具体的现代建筑设计所包括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不仅仅包括传统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结构以及其它建筑组成部分的设计,还包括了建筑电气系统、建筑给排水系统以及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等多个方面,并且这些方面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所占的比例也正在不断的提升。针对这种变化来说,针对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必要的创新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仍然沿用以往的一些传统设计方法的话,很难满足这些新出现系统的设计要求,也必然会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导致各种设计问题的出现,影响其后期的正常使用。

2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针对当前我国现代建筑的基本发展现状来看,其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越来越明显,这种综合性不仅仅体现在现代建筑中包含的系统和结构越来越复杂,更体现在这些系统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必然就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现代建筑的正常使用,因此,具体到现代建筑的设计阶段,也应该充分的关注到这种综合性的要求,对于具体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来说,也应该遵循这种综合性的基本原则,即在具体的设计中要针对整个的现代建筑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和思考,避免出现单独拿出一个现代建筑子系统进行设计创新现象的出现,这样即使提升了该子系统的设计水平,也很难对于整个的现代建筑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甚至还会存在一定的反作用,因此,针对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创新就应该抓住这种综合性,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创新,这是最为基本得一个原则。

2.2动态性原则

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来说,还应该遵循动态性的基本原则。和以往的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相比,这种动态性的设计要求是比较明显的,在以往的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中,仅仅依靠稳性的静态设计就能够达到相应的设计目的,而随着当前现代建筑的不断发展,其动态性设计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在具体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中也应该遵循这种动态化的设计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体现出动态化的趋势和设计目的来。具体来看,这种动态性的设计要求主要就是指现代建筑的设计不应该是静止不动的,应该针对整个的现代建筑过程进行动态化的设计,尤其是要针对整个现代建筑设计中出现的各种变化进行充分的思考,保障其设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提升设计的活力,保障现代建筑设计的水平。

2.3最优化原则

在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中还应该遵循最优化原则,这也是现代建筑具体设计的一个根本目的和追求所在,只有保障其设计的最优化,才能够体现出现代建筑设计的目的和价值,因此,不论是如何进行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都不能够脱离开这一个根本的目的和追求,要时时刻刻的注意这种最优化原则的体现。

3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的具体表现

3.1针对现代建筑的功能进行设计创新

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来说,根据其设计的最终目的来看,着重加强对于现代建筑功能实现的设计是最为根本的一个设计创新要求,也应该作为最为典型的一种设计创新表现形式,因此,针对整个现代建筑设计进行创新就应该重点围绕着这种功能的实现展开,无论是对于具体现代建筑施工材料的选择设计,还是针对整个现代建筑内部空间组织结构进行设计,都应该以最大程度的实现现代建筑的功能为基本目的,并且这也是满足现代建筑需要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3.2针对现代建筑技术选择进行设计创新

对于现代建筑设计过程来说,相应的施工技术选择必然是极为关键的一环,也是保障其后期施工过程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针对这种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的选择进行设计创新也必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具体来说,针对这种现代建筑具体施工技术的选择进行设计创新也是比较繁琐的,因为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施工技术类型是比较多的,针对不同的施工对象选择不同的施工技术是极为必要的,也是现代建筑技术选择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基本要求。

3.3加强现代建筑设计的艺术美感

对于当前现代建筑的设计要求来说,在美感和艺术感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些更高更新的要求来说,具体的设计方法也应该进行必要的创新以适应这种不断提高的美感和艺术感要求,对于这一创新表现来说,主要就是要求相应的设计人员必须与时俱进的加强对于相关现代建筑美感和艺术感要求的了解和掌握,并且要学会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体现出来,最终提升现代建筑的设计水平。

3.4加强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经济性的思考

针对当前现代建筑设计来说,其经济性要求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这种经济性设计要求的提升也就对于具体的设计方法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在具体的设计中应该把经济性作为比较关键的一个因素进行思考,进而无论是对于施工材料的选择,还是对于具体施工技术的确定都应该考虑到经济性因素,保障其施工的顺畅。

4结束语

机房建设论文范文4

为强化农技推广的公益职能,加大了公共财政的投入保障力度,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履职经费纳入区(县)财政预算。为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自2010年开始北京在全国率先推动村级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试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10个远郊区(县)39个乡镇共选聘村级全科农技员1 039名,围绕村级主导产业开展全科医生式农业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使科技资源与生产初步实现有效对接。发挥社会化服务主体作用1)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农民经纪人、批发市场等社会化主体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需求,拓宽服务领域、扩大组织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1]。2)政府与社团组织合作启动了科技套餐工程,市科协所属45家涉农科技社团及相关农业科技组织借助此平台,将科技资源输送到北京现代农业建设中。3)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积极引导农业科研教学人才下基层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至今,累计聘任推广教授(研究员)20人,推广副教授(副研究员)33人,引进和转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205项。将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工作考核,积极引导评价标准向基层、一线倾斜。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院区(校)合作等服务项目,着力解决产业技术研发、产业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技术成果落地的关键瓶颈和农民需求难题,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技术熟化—技术成果扩散的快速通道。目前,已建立了果类蔬菜、生猪、观赏鱼、家禽和食用菌5支产业创新团队;大兴、密云、房山、延庆4个区(县)创建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中国农科院、市农科院与大兴已连续实施了3期共29个项目的院区合作创新模式。坚持城乡资源互动,强化农村民生科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不但推动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同时在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更广阔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北京市通过推广应用新能源、农村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农村信息化等关键技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方面,实施了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和“三个起来”工程,累计投资近200亿元。村村通光纤网络和村村通有线电视目标初步实现,数字影院、数字家园、爱农信息驿站、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点、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基本达到全覆盖[2]。科技支撑绿色北京建设实施多项科技支撑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工程项目,打造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村民宜居家园。实施了多项科技支撑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绿化美化等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打造了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村民宜居家园,促进了绿色北京建设。截至2010年,全市环境优美乡镇累计达123个、生态村达1 204个;创建国家级优美乡镇43个,评出北京最美乡村53个;密云、延庆两县成功入选国家生态县。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市、区(县)级组织比较健全,各区(县)都相继成立农业局,原有农业服务中心依然保留。但区(县)农业局与农业服务中心职能交叉,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问题;虽然各个乡镇政府都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但存在多头领导、管理体制和职责不清、外聘人员混岗混编现象,致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有缺位,技术入户(村、场)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专业人员服务能力不强1)乡镇级服务机构存在编制—岗位—人员脱节现象,人员流动性大,高素质专业人员缺乏。以动物防疫员为例,中专以上学历占14.9%,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0.1%和92.7%的动物防疫员没有系统学习兽医专业知识或缺少兽医工作经验。2)技术服务方式单一、单调等,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推广方法还没有得到普及,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服务工具利用率不高。3)服务领域还比较窄,重点放在产中环节,对于产前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和供应,以及产后的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和销售等配套服务比较缺乏[3]。经费尚未得到足额保障在乡镇层面,无论是专业人员配备还是经费保障,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都处于明显劣势。部分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经费没有充分保障,有科技推广经费挪用问题。由于经费缺口大,迫使基层推广人员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致力于创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推广工作的开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市建设和装备了一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但主要集中在区县一级,技术推广和基本建设项目也主要由县级机构承担,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业务用房不足。由于乡镇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改革或变动,部分乡镇的机构资产流失严重,不少办公地点房屋年久失修,业务用房匮乏;绝大部分农民培训工作缺少固定培训场所(地),办公条件普遍较差。第二,仪器设备匮乏。据统计,具有简易仪器设备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平均不足10%,拥有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和培训专用设备的不足20%。第三,固定的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少,且建设标准偏低,设施设备不配套,不能满足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要求。农业科技信息化、市场化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服务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强大支撑。尽管北京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基层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依然较弱、服务效果不理想。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其获取最新的、有价值的农业信息;部分区域农业主导产业不突出,农民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阻碍了农业信息发挥有效作用[4];信息缺乏统一管理,难以保证信息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准确性。社会化主体服务有待强化京郊所建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多以松散型为主,在利益分配机制上还没有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大多数组织以技术、信息等服务为主,产后服务少,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综合性合作社等组织少。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尚处于成长阶段,软件硬件配套相对滞后,新技术和新品种自主研发能力也不强,企业+协会+农户生产组织模式还存在筹资困难、法律保障不力、政策措施不健全等问题。高素质的农村人才缺乏虽然实用人才开发增长速度较快,但年轻科技人才和高层次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中缺乏带头人和领头雁。北京城乡客观存在的差异,又使得农村人才队伍正面临着补充少和流失大的双重困境,目前的人才开发政策还不能全面实现广为吸引人才的目的。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尚未完全解决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现行科研管理体制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地位和功能一直得不到明确。农业科研院所缺乏统一组织协调和有效合作,无法建立有效的大联合、大协作农业科技服务机制。不同领域农业科研各自为阵,造成良种良法不配套、农机与农艺不协调。农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率低对农业科研单位考核偏重学术价值而轻生产应用价值,科研项目选题偏行政指导而轻市场导向,使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脱节,尤其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籽种农业、设施农业、精品花卉、高档果蔬、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旅游、景观设计等新兴产业技术需求还未完全得到满足。农业科研院校缺少相关的科技示范与推广专项经费,科技服务难下沉、难维持。对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依然比较重视学历、论文和作者的排名,不太重视基层人才的实际贡献,获奖难、晋升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机房建设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人防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应对措施

引言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大量人口和物资集聚于城市,尤其是一些大型城市,往往是国家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做好城市人防工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人防工程就是人民防空工程,是战争时期用于防空的地下或半地下的建筑工程,主要用于保障人员、物资安全,提供医疗救护场所等。由于人防工程承担着特殊使命,因此,城市人防工程的规划和设计也有着特殊的要求。

1、人防工程相关概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武器不断被研发出来,现代炸弹的威力已经有了巨大的改进,其破袭深度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有报道称美国的穿地弹穿入火山深度达到22英尺。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对穿地弹的研究仍在进行当中,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其威力还将进一步加大。除了各种穿地弹之外,还有许多其它的航空炸弹、陆基导弹等,都能够对城市产生巨大破坏,因此,城市人防工程所需要应对的挑战越来越大。

人民防空工程(以下简称人防工程),是指战时掩蔽人员、物资以及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场所。人防工程是城市人民保障自身安全的可靠手段,也是大多数国家耗资最大的民防准备活动,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以下简称《人民防空法》)明确规定:“人民防空实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

贯彻与经济技术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十二字方针的指导下,结合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防工程与民用工程的结合建设已成为当前人防工程建设的主要形式,许多人民防空重点城市已完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比例协调,平战转换措施完善的人防工程建设,然而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不少问题,常常由于设计环节人员对人防工程不够重视和熟悉,导致人防工程设计中出现各种问题,最终影响人防工程战时使用效果,严重时甚至失去战时防护功能[1]。

2、人防工程建筑设计常出现的问题

2.1设置人防口部洗消污水集水坑

人防工程在遭敌空袭外界染毒的情况下,人员掩蔽工程会启动滤毒通风或隔绝通风的通风方式,物资库会启动隔绝通风系统,此时人员掩蔽工程只允许少数人员在主要出入口进入,进入工程主体之前必须经过洗消区域除去身上残留的毒剂,防止将毒剂带入工程主体,物资库不允许人员进出,在外界毒剂浓度降至安全范围以内时,工作人员应对染毒的工程口部进行洗消,根据GB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规定,人防工程的冲洗部分包括防毒通道、简易洗消间、排风扩散室、进风扩散室、密闭通道、滤毒室等。

根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措施―――防空地下室》2.5.5规定:洗消污水集水坑的设置位置是防空地下室战时主要出入口的防护密闭门外通道内以及进风口的竖井或通道内,平时设有截水沟或集水池的可不另设洗消污水集水坑,所以在人防地下室设计中,一般将洗消区域的污水通过防爆地漏引入洗消污水集水坑。但是由于部分设计图纸未注明集水坑盖板为防护井盖,导致实际工程中使用普通铁篦子充当集水坑顶盖,当外界遭遇空袭时,冲击波会通过连接管道,作用在防爆地漏上。

而防爆地漏的工作原理是只能够防止正面冲击波打击,相当于冲击波绕过工程口部抗力最高的第一道防护密闭门,直接进入防毒通道或密闭通道内部,这样就会对通道内部设施造成一定破坏,也不能有效阻止外界的毒剂进入工程内部,严重地影响了人防工程的战时使用功能 [2]。

2.2设置人防地下室排风口

根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措施―――防空地下室》2.5.1规定:“当室外确无单独设置进风口条件时,二等人员掩蔽所的进风口可结合室内出入口设置,但防爆波活门外侧的上方楼板结构宜按照防倒塌设计,或在防爆波活门的外侧采取防阻塞措施。”部分设计图纸将排风口结合室内出入口设置,是不满足规范要求的,一般情况下人防工程的排风口是结合主要出入口设置的,将排风口设置在楼梯间内会严重影响楼梯内的空气质量,不利于战时的人员进出。

2.3人防通风竖井的高度

人防工程的室外通风口应采取防倒塌、防阻塞、防雨、防地表水的措施,位于倒塌范围以内的人防工程通风口,百叶窗下沿离地面高度不宜低于1.0m,位于倒塌范围以外的人防工程通风口下边缘离地面高度不宜低于0.5m,而JGJ100―9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3.2.11规定排风口离室外地坪高度应大于2.5m,并作消声处理,所以结合地下车库建设的人防工程设计时应注意本条规定,此外还需要满足相距不小于10m(进风竖井与排烟竖井间距不小于15m)或高差不小于6m的规定。

2.4防毒通道的设置

防毒通道一般结合排风扩散室设置,人防工程主体采用超压排风的方式,当工程内的气压达到额定的标准时,位于防毒通道的超压排气阀门会自动打开,将工程内的空气送进防毒通道,进而进入排风扩散室,当工程内气压小于额定值时,超压排气活门自动关闭,防止外界毒剂进入。其中被排进防毒通道的空气能够对通道内的有毒气体产生稀释的作用,这就是防毒通道的工作原理。《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规定二等人掩滤毒通风时的最小防毒通道换气次数为40次/h,部分图纸存在防毒通道过大的问题,导致换气次数不够,不能满足战时使用要求。例如某二等人员掩蔽部工程在设计时掩蔽面积为800m2,层高4200mm,通道净高3950mm,防毒通道面积18m2,按照1人/m2的指标要求,掩蔽人数即为800人,滤毒通风状态下,室内人员新风量要求为3m3/(P×h),排风量即为800×h×3,单位小时排风2400m3,2400/(40×3.95)=15.19m2

2.5临战封堵口的设置

结合汽车库设计的人防工程,汽车库坡道一般采用临战封堵,临战时疏散人员从结合车道的人防口部进入。此时设计人员应当注意双扇人防防护密闭门采用的是哪种材料,大门如果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临战封堵时沙袋堆积下部不小于500mm就可以满足早期核辐射及防破片要求,堆积沙袋后人防口部防护密闭门轴页处门垛宽度大于450mm,满足开启要求,不影响人防疏散,如果此处采用钢结构双扇防护密闭门,沙袋厚度不得小于1000mm,堆积沙袋后,人防口部第一道防护密闭门将无法正常开启,影响战时人员进入。

结束语

人民防空工程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城市在开展城建工作中提出了要转变以往的旧观念,要重地下,轻地上,地下空间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然而要充分发挥人防工程的平战结合功能,需要从设计阶段就严格把关,才能消除上述列举的工程问题,使人防地下室的建设质量能满足国家人防工程建设规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康庆阳.防空地下室电气的设计要点分析[J].门窗.2013(05):78-79.

机房建设论文范文6

建筑的防腐蚀设计是以预防为中心的,根据生产过程产生的介质的腐蚀性、管理水平和维修条件等,分别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案,综合考虑工程所涉及的各项因素,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对生产影响较大的部位,或者是威胁到人身安全和维修困难的部位,要加强防护。对腐蚀性的分类是根据腐蚀性介质对于建筑材料的破坏程度来分类的,主要是从内外部变化两种因素,对腐蚀性的等级进行综合评定。

2工业建筑防腐蚀工程的设计要点

2.1正确选择耐腐蚀材料

防腐蚀工程设计,要将正确选择耐腐蚀材料放在首位。这也就要求相关设计人员要熟练掌握每一种防腐蚀材料的性能优缺点,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相适应的材料,以达到“扬长避短”。设计人员要深入认识防腐蚀工程材料的技术性能,才能灵活运用这些防腐蚀材料,保证防腐蚀工程的整体质量。在以往的工程案例中,经常出现由于材料选择不当导致工程质量发生问题的现象,因此,相关设计人员应该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2.2防腐蚀工程的防渗性和整体性

防腐蚀工程不仅对耐蚀性有所要求,更要妥善处理工程的防渗性与整体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防腐蚀工程的功效。各类防腐蚀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要考虑采用的耐腐蚀的防渗隔离层能否保证防腐蚀工程的防渗能力,所以大部分的工程都会采用沥青、橡胶这类材料作为防渗隔离层。我国大部分的防腐蚀工程都会在建筑结构中,设置分开的变形缝,都会有管线裹着设备穿过楼面,在槽罐本体上也会设置管道的出口。这些细节部位的结合和缝隙,都要对其作防渗处理,否则会严重影响到建筑的使用效果。

2.3防腐蚀工程的合理设防

若想对防腐蚀工程进行合理设防,就要将生产实际需求作为主要的依据。因此,生产厂家提供的资料和数据必须真实准确,设计人员才能合理地设计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一般情况下,防腐蚀工程的造价都很高,尤其是工业建筑,其范围较大,所以在进行防腐蚀设计时,应该注意对易受防腐蚀部位的保护,且不能任意扩大设防范围,增加工程建设成本。

2.4耐腐蚀涂料的配套

我国业界将涂料防护层主要分为四种:一是底涂层;二是中间漆;三是面涂层;四是无颜填料的面层涂料,这四种结构都具有其特殊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对涂料防护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涂层之间的结合,尽量选用涂层之间能够结合良好的品种配套,并具有较强的附着力。此外,还要提高相关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对各类防腐材料的性能及优缺点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根据各项工程的特点进行合理和科学的设计,有效避免工业建筑中存在的结构问题等。同时,也希望国家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完善技术标准,加强规章制度的推行力度,规范防腐蚀工程的施工,只用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工程的质量。

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问题和处理

3.1腐蚀介质对于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腐蚀

腐蚀介质的机理主要分为盐、酸、碱三类,会因为种类的不同而不同。盐性腐蚀介质通过结晶致使体积膨胀,对于水泥的内部来讲在产生一定压力之后,其混凝土就会慢慢进入剥落状态,从而对钢筋形成腐蚀。而酸性腐蚀介质会对混凝土的表面层进行破坏,然后对钢筋表面进行腐蚀,造成钢筋生锈的现象。碱性腐蚀物主要是在进入混凝土后,对混凝土的结晶产生破坏。这三种介质都会对结构进行或多或少的破坏,导致构件自身出现剥落、开裂以及钢筋强度下降等现象。

3.2对于结构本身的防腐特征

构件的腐蚀程度与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及密实度有关,与周围环境也有密切的关联。经实验表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保护层厚度,会对构件的耐久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其厚度大的时候,其腐蚀程度很小,如果保护层厚度足够大的话,是不会对钢筋造成腐蚀的。在湿度较大的地区,如果没有考虑环境因素而采用正常的保护层厚度设计的话,就容易出现混凝土的保护层开裂以及剥落现象。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对保护层的厚度进行加大,提高构件自身的防腐蚀功能。

3.3混凝土结构的防腐措施

混凝土上部结构除了会受到液相腐蚀介质的屋盖之外,还有其他构件。例如,楼板、房梁等都是受气相介质所腐蚀。在设计时,可以采取相关的措施将构件的防腐功能进行提高。首先,在结构计算过程中,可对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均在规定的量上统一增加5~8mm,并对其断面保持不变;其次,在对柱和房屋主梁的强度计算上,将其钢筋量增加,预留出相应的防腐蚀构件储存量;再次,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主要受力构件的断面;然后,提高混凝土强度,降低水灰比;最后,大跨度混凝土结构尽量选择预应力构件。四、砌体结构在有腐蚀情况下的选择砖砌体应采用承重页岩砖,其强度等级不低于MU10,当框架结构建筑应采用混凝土中、小型砌块,其强度等级不低于MU10;石砌体应采用质地均匀,未风化的料石和毛石,其强度不低于MU20;砌筑砂浆应采用水泥砂浆或混凝土砂浆,其强度不低于M5。

4地面处理应对腐蚀

4.1地面层材料应根据腐蚀性介质进行选择

地面层材料应根据腐蚀性介质的类别、性质、浓度以及对建筑结构材料的腐蚀性等级条件,结合设备安装和生产中的机械磨损等要求,设计不同的防腐地面。地面面层可分为:块材面层和整体面层。块材面层分为:耐酸石材、耐酸砖、水玻璃胶泥或砂浆、树脂胶泥、沥青胶泥、聚合物水泥砂浆。整体面层分为:水玻璃混凝土、树脂胶泥或砂浆、沥青砂浆、密实混凝土、水磨石等。耐酸碱程度各不相同,与酸碱浓度有很大关系。水玻璃类材料不能用于亚硫酸钠、亚硝酸钠等呈碱性反应的盐类作用地面面层。树脂稀胶泥、树脂砂浆、玻璃鳞片胶泥、水玻璃混凝土、沥青砂浆、软聚氯乙烯板等整体面层以及沥青胶泥砌筑块材面层,适合用于室内。树脂类整体面层、沥青砂浆面层和软聚氯乙烯板面层,不能用于明火作用的部位,一定要远离明火。

4.2块材面层结合层材料的选择也要考虑防腐的要求

地面一般可分为块材面层和整体面层,块材面层。灰缝采用树脂胶泥、水玻璃胶泥等刚性材料时,结合层要采用刚性材料,不要采用沥青胶泥、沥青砂浆等柔性材料。灰缝采用沥青胶泥、水玻璃胶泥、聚合物水泥砂浆时,耐酸砖面层的结合层应与灰缝一致。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