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草原课文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范文1
关键词:独立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理解有效阅读
Abstract: reading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s the primary school main links.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have to "with independent reading ability, learn to use a variety of reading methods. There are abundant accumulation and good language sense, on emotional experience,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ability. Developmen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independent reading ability, good is the key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class.
Keywords: independent reading ability reading methods reading comprehension effective reading
中图分类号: H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阅读的习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课本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从而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二、常用的阅读方法
1.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与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考阅读,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要明确的问题。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落都属于阅读思考的范围。对不懂的字词、科技名词术语,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另外,在阅读的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全文进行思考理解;最后总结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收获。随着阅读的深入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进行阅读。
2.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例如:《长城》一课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凝结”一词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含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这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万里长城靠的是劳动人民辛劳和智慧才能建成,因此,理解“凝结”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
3.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诵读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说自己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地写出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三、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揣摩句子的形式,学习说、写这类句式的句子。
3.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知道句与句的内在关连;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内容,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4.理解篇章,培养综合阅读能力。要在理解词、句、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项内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分段;二是归纳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四、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使他们经过阅读实践逐渐领悟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1.培养有效阅读方法。教师要把有效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设计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把有效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2.批注式阅读。从感性到理性、在阅读中对字、词、句段等适时进行批注,如画线、加圈点等标注,加深阅读理解。逐步掌握各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范文2
【关键词】独立阅读;理想境界;加强训练
小学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或者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
1 理解课文是为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目的、更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手段。这里说理解课文是目的,只是阅读教学近期的目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说理解课文是手段,意思是,作为教材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教“一”的时候不能只管这个“一”,同时还要想到“三”,要指导学生学会“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书籍、报刊。这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
2 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2.1 理解词语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课标》要求: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运用。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重点词语、特别是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有的熟词在新课文中有了新的含义;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有特殊的表达作用;有些词语不理解影响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词语应当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2.2 理解句子
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说课文的每个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点。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主要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可以揣摩句子的形式,学习说、写这种句式的句子,但小学阶段不宜讲语法、修辞方面的名词述语。
2.3 理解自然段
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2.4 理解篇章
理解篇章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能力,要在理解词、句、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项内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分段;二是归纳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3 常用的阅读方法
3.1 边读边想的方法
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首要明确的问题。我认为,凡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篇都是属于阅读时思考的范围。比如,不懂的字词、一些科技名词术语。至于怎样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另外,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想会么可以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
3.2 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长城》一课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凝结”一词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含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这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万里长城靠的是劳动人民辛劳和智慧才能建成。
3.3 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
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说自己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地写出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4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4.1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教师要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范文3
关键词:小学 语文课堂 导入技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产生浓厚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才会增强,创造性思维才会活跃。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导入,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多新课的认同度,也直接关系到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接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本人认为以下几种导入方法,可以极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一、趣味导入法
指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板书、直观教具等表现手段,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新情境中。运用趣味法必须做到所使用的表现手段与施教内容密切相关,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如果离开了这些条件,趣味性就起不到辅助导入新课的作用,相反会分散或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兴奋点,影响新内容的学习。趣味性表现手段有以下几种:
(1)语言生动有趣
上课时,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或者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讲述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关系密切的幽默和笑话,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时,可先讲述一个缺乏维生素C的病人的传说,都能起到趣味性的作用,以便顺利地导入新课。
(2)板书生动有趣
设计生动有趣的板书,也是一种趣味性导入方法。例如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在黑板上描绘出有趣的图画,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授《珍珠鸟》一课时,课前首先制作好两张珍珠鸟的大图片,然后悬挂在黑板上,在上课前,先让学生猜猜珍珠鸟究竟长什么样的,让学生来描绘一下自己心中鸟儿的颜色,随后再挂出第二张图片,等学习完这篇课文以后,再请学生用彩笔根据课文所说的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来填颜色,这样具有强烈对比的板书设计,就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的施教内容。
二、设置悬念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三、激情渲染导入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例如: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生在东北的我们,对美丽的草原无比向往,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由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让我们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你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有的能想起来以前学的歌曲《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或是想到诗歌《草》、《敕勒歌》)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课下也了解了不少于草原有关系资料,这节课,就让歌声引领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近草原、品味草原。
(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齐读课题
过渡:草原我们总是用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来形容,其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美景,风吹草浪,鲜花点头,蓝天、白云、绿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故事诱导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又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当然,课堂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做老师的认真总结分析,并且灵活运用,任何的导入技法都可以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良好的导入方法肯定会让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孩子求知的天堂。
参考文献: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范文4
【关键词】以境诱读;以读引读;以说带读;以练导读;以评促读
1、以境诱读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如《吹泡泡》一课,课前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出示一组美丽、神奇的肥皂泡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他们引入课文:孩子们,冰心奶奶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吹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吹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儿的吗?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此时孩子们欣赏肥皂泡兴致正浓,于是老师“趁热打铁”直接学习课文描写肥皂泡神奇、美丽的部分。
2、以读引读
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师范读意境优美的句子“那一个个球儿,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它们轻轻地飞越同巅,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通过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多读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感悟。
3、以说带读
如《翠鸟》一课采用角色体会法,师生都变换了一下角色:学生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翠鸟,老师则变成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一直以来都是动物的人类好朋友。然后身为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老师对可爱的“翠鸟”们进行采访:“翠鸟女士,你们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好听呢?给我们唱一首好吗?”“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可见你们的叼鱼本领一定很高超了,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噢,你说你们本领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翠鸟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访一下?”一系列问题根据需要灵活穿插,有详有略,既把课文内容准确生动地呈现出来,又接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时,多读便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要求了,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成了学生情感发展的必然需求了。采访结束后,老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做出总结:“非常感谢你们热情地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请问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要提吗?”这样,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朗读感悟,思考体会,就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4、以练导读
通过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读课文、理解课文、领悟规律,并进行迁移运用。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这一部分课文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鹰,有( )的百灵鸟,有( )的牛羊,有( )的小马驹,有( )的黄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又如《丑小鸭》一课,通过把“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妈妈也不喜欢他”三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连……也……”的用法,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再写几句“……连……也……”的句子,如“野鸭不理他,小鸟讥笑他,连猎狗也追赶他。”“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连湖水也结了冰。”这样做,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5、以评促读
通过对朗读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语言规律,并在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哪个地方读得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为什么好?”或是“让我们学习他一起读读”等促进学生读文,达到“读中感悟,读中有情”的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以境诱读”——创设读的情境,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以读引读”——老师的范读,引发学生读书的情绪;“以说带读”——师生的述说,带动学生研读课文;“以练导读”——针对性地练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以评促读”——对读的点评,促进学生进一步地读,使“以读为本”的基本策略真正落到了实处,达到了“多读自悟”的目的,体现了读的多样性和老师的指导性,使学生的语言学习扎实、高效,而且充满了学习乐趣。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范文5
[关键词] 预设;文本;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5)04-0110-03
教材中的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凭借,或说是阅读教学的首要资源。它因具有依凭性、提前性、规定性和提示性的特点,而直接关乎着语文课程的改革方向与教学质量[1]。研读文本不过关,要想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便无从谈起。然而,在深入研读、准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还要精心预设阅读教学过程,并需努力追求且争取达到自认为教学预设“最优化”的程度,即用最少的时间与精力,获得最好的阅读教学效果。怎样精心预设文本教学过程呢?把握住“两头儿”是至关重要的。这其中,“一头儿”是教学目标与文本特点,“一头儿”是学生的具体学情。
1 把握教学目标与文本特点
目标不明,课堂教学就容易迷失方向,就会出现教学的盲目性,导致教学缺位或越位。忽视或违背文本特点,训练的方式、指导的着力点、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等都会因此受到直接的影响。
1.1 依据年段教学目标重点去设计
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重点在词句――其中,一年级是词语和句子,二年级是词语和语段;中年级阅读教学目标重点在段落――其中,三年级是自然段,四年级是结构段;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重点在篇章,包括文章的结构层次、主要内容、中心主题、表达方法、语言特点等。这是教材编排的线索,是学生学习语文、学好语文的基本路径,自然也是教师设计文本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和遵循的指导方针。
如课本中《富饶的西沙群岛》(第6册)与《海底世界》(第7册),同是写景的课文,同是按“先总述再分述后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分述中的各个自然段同样是条理格外清晰、语言分外精彩,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只是由于这两篇课文被编入不同年段的教材中,因而它们承担的教学任务、训练重点便有所不同。
在设计学文过程时,尽管都要引导学生着眼全文,然而对于前者,指导感受与理解的重点在课文“分述部分”中的各个自然段,包括了解自然段大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领悟自然段中连句成段的方法、背诵指定及喜欢的自然段;而对于后者,指导感受与理解的重点却在课文“分述部分”这个结构段的整体上,即除了要完成以上教学内容外,还要指导学生了解“分述部分”中各自然段之间的表达顺序,领会“分述部分”的内容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1.2 依据课文体裁与具体内容去设计
课文的体裁与具体内容,因其依凭性、规定性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阅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的确定、指导方法与练习形式的选择。如理解语言文字的方式,不论是理解一句话、一段话还是整篇文章,一般都要先引导学生“读进去”――理解作者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再启发学生“读出来”――领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因何要这样表达,而且要使“读进去”与“读出来”实现无痕地统一,不能因为“读出来”的教学环节而破坏学文的情境氛围。然而,该把“读进去”与“读出来”哪个环节作为教学重点,课堂时间又该怎样分配等,这主要应依据课文的类型、体裁、题材等具体因素来决定。再说课堂练笔,它是帮助学生加深感受与理解、发展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密度与实效的重要策略。然而,该在哪个环节中安排练笔,又该设计什么形式的练笔,这主要应根据课文的情节、详略情况与具体表达形式来确定。
如,把《江畔独步寻花》(第5册)和《游园不值》(第10册)两首虽跨越不同学段但同为写春景的古诗组合起来,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欣赏,这是一种大胆且有益的教学尝试。教学中,既需引导学生“读进去”――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会诗情、强化学法(读通读懂(结合语境,理解字词;调整语序,理解诗句)读好读熟),又应启发学生“读出来”――领悟诗人同是写春景,却各以见闻来描绘“花满蹊”、借想象去呈现“满园春色”的高超的表现手法。然而,教学的重点无疑应落在“读进去”的环节,而不是落在“读出来”上,这是由古诗词的体裁形式、阅读理解的重点所决定的。
面对着“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迷人景象,你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眼前还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借助联想与想象,“写一段话或仿写几句小诗”――这个练笔的选点是恰当的,因为这正是此诗给读者预留的广阔想象空间;这个练笔的形式是妥当的,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诗情画意,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又能写、有的可写。
2 依据学生实际学情去设计
学生认知基础与接受能力不同,指导的重点就该不同;学生生活地域与环境不同,教学的难点就该不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行为表现不同,引导的着力点就该不同;学生预习质量与听、说、读、写水平不同,训练的内容与方法就该不同。
2.1 根据学生的情感态度与行为表现去设计
阅读教学肩负着重要的熏陶感染、启迪教育方面的任务。因此,必须增强思想意识,时刻把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设计教学时,既需紧密结合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行为表现,以便把课真正上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去,让学生读一课有一份收获、受一次教育。
如,针对中高年级小学生平日自以为是、我行我素的行为表现,在设计《果敢的判断》(第8册)一文教学过程时:既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地咀嚼文本词句,理解主人公小泽征尔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了怎样的判断,进而感受他不附和权威、坚信自己、敢于作出正确且果敢判断的品格;又需引领学生借助翔实的课外相关资料,领会文中人物正是由于刻苦学习音乐知识与指挥艺术,遍访世界最伟大的音乐指挥家,虚心求教,不懈钻研,在音乐指挥领域具有了极高的造诣,因此才能在权威面前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样设计,是积极践行“精读与略读结合”、“教读与自读结合”教学理念的需要,是努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丰富学生阅读经历的需要,当然更是结合课内外阅读向学生渗透正确的、全面的并具有针对性的启迪教育的需要――相信自己但不是固执己见,不附和权威但不是蔑视权威、目空一切。
2.2 根据学生课内外阅读的薄弱方面去设计
阅读教学肩负着重要的学法指导的任务。这其中包括发现并提出疑难问题的方法、感受和理解语言文字的方法、归纳段篇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全文中心主旨的方法、略读与浏览的方法、欣赏与评价的方法等。
如,学生尽管到了高年级,可在课堂上依然只是被动等待,不会主动发现并生成疑难问题,更不会自觉地带着疑难问题去读书思考;理解事件或感受人物时,多是断章取义、就事论事,不懂得把课文前后相关语段联系起来进行“滚动性”地阅读思考。针对这些具体情况,在设计《丰碑》(第10册)一文教学过程时,就需要启发学生于初读全文的基础上主动生成疑问――“作为掌管军需的处长,他为什么没有棉衣?”“被严寒冻死,那是极其痛苦的,可‘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这又是因为什么?”――并带着疑问去深入研读探究;在研读探究的过程中,就需要学生把篇首的环境背景描写与文中对主人公衣着神态的描写联系起来,把贯穿全文的对处长言行神态的描写与对主要人物的描写联系起来,进而使学生在深切感受军需处长崇高品格的同时,自然领悟环境背景描写、侧面描写的重要作用。
这是培养学生阅读技能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需要,是引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需要,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教是为了不教”,指导阅读是为了学生自己能阅读。
2.3 根据学生写话或习作的主要问题去设计
阅读教学肩负着重要的指导写作的任务。观察和比较事物的方法、发现和积累素材的方法、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表情达意的方法、修改完善的方法、锤炼语言的方法……所有这些,主要不是凭教师单独的讲解,而是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并逐步掌握,形成技能与习惯。
如,针对学生升入了四年级习作依然言之无序的问题,在教学《神奇的鸟岛》(第7册)一文时:感受第2自然段鸟岛令人眼花缭乱的迷人景象后,不但要引领学生认识全段“总述分述总结”的表达顺序,还要启发领会“分述”部分又按“空间转换顺序”展开的方法以及这样安排层次的意义;感受第3~4自然段群鸟团结抗敌的感人情形后,不但要指引学生了解全段“概括具体”的表达顺序,还要启迪领悟“具体”部分又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以及这样安排记述的好处。针对小学生即将毕业,然而习作依然言之无物、表达思想感情乏术的现象,在教学《草原》(第12册)一文时就需结合第1自然段的教学,在理解并体会作者初见草原的景色与感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领会老舍先生将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紧密结合的表达方法;又需于全篇教学结束后,诱导学生结合全文主要内容与写作目的,领悟第一段借描写草原美景来烘托蒙古族牧民人美,进而突出“蒙汉情深”这一思想主题的表达方法。
这是指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书面语言的需要――因为只有“读进去”,再“读出来”,既理解了内容,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又领悟到承载其内容与情感的表达方式,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才是完整的。当然,这也是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表达,以读带写、促写的需要。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范文6
关键词:语文;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23-01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学生的读书来实现,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反复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显然,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下面谈谈指导学生读书的几种方式。
一、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是老师为学生朗读做示范,以此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一种方式。教师范读不仅仅是为了纠错正音,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抓住重点有感情的范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体会、表达情感。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对美的追求就会油然而生,读的欲望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时,学生也会在范读中学会欣赏、品位和鉴赏。如教学《妈妈的爱》一课,教师以舒缓、富有激情的语气,将学生带到充满母爱的意境中。学生在范读中融入这美妙的意境中,同时,抓住孩子易于模仿,易于感染的特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己读一读的欲望。而且这样即学即仿,无论语调、表情都会模仿得恰到好处。
二、引导式朗读
引导式朗读是教师根据文本特点,恰当引导,启发学生读出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情或意的朗读方式,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也是训练学生从读到写的重要途径。如一位老师指导学生读《五彩池》一文中的句子“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学生初读时体会到的只是形状多,把重音放在了“有”字上,而忽略了内容。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势导读:在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形状的多。这么多的形状,多美呀!再读。当学生再读时,自然将读的重音放在了喻体“……葫芦的……镰刀的……盘子的……莲花的”上。教师再引导:面对这么多玲珑多姿,大大小小的五彩池,你的感受是什么?再读。此时学生的读,就会读得高低有致,轻重有别,仿佛是又想看这个,又想看那个,都看不过来了,自然就把“惊奇”读出来了。这种顺势引导有的放矢的朗读训练,对于学生获取语文素养是无疑的。
三、配乐式朗读
配乐式朗读,是一种以优美的乐曲创设情境、烘托情感的朗读方式。在朗读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选用适合儿童情趣、情感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乐曲能直接刺激学生兴奋,使其迅速进入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情感,促使学生读好课文。如在朗读《草原》一文时,播放“高山流水”式的琵琶曲或贝多芬的钢琴曲,让学生先听配音范读一遍,领略其情感所在;然后,再配音练习轻声朗读,让学生体验情感之美。此时,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美景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对祖国大草原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四、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式朗读,是在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按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各有分工、循序进行走进文本的一种朗读方式。分角色朗读能增添课堂的教学情趣,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往往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中的人物角色,体会人物形象,感悟文本思想,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鉴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够,教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绘声绘色的读,惟妙惟肖的演,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迎上去、追过去、游过去”的意思,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能准确地表达出:迎上去就是面对面地走过去;追过去就是后面的要赶上前面的;游过去就是一个原地不动,另一个向它靠拢过去。
五、表演式朗读
表演式朗读是在老师的精心策划、指导下,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创设一种乐学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在演中品味文本的情感所在,体会人物语言特点和故事情节,使朗读训练得到升华的朗读方法。如教学《景阳岗》一文时,教师可抓住武松喝酒、上冈、打虎几个主要环节,结合朗读训练,让学生进行排演,反复琢磨人物的语言特点和每一个动作,就怎样才能贴近人物性格特征进行着力刻画、研究和模仿。如此,武松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本色,通过演课本剧而凸显出来了。
六、竞赛式朗读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在班上开展谁是“朗读之星”或者谁是“朗读大王”等比赛活动,最能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