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伦理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伦理教育论文

工程伦理教育论文范文1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其优势在于让学生以主动、团队合作、课程与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学习方式,获取与工程实践相关的知识与能力。CDIO培养大纲将工科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4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只有把知识、能力、社会需求融合起来,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科知识和社会需要为依托,整合课程组织结构,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CDIO工程教育以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为主线,提炼出项目开发经历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主要环节,培养学生系统开发的能力[3-4]。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基本原则是落实“做中学”以及“基于项目的学习”,它体现了现代工程师所应具备的服务于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的全过程所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

2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改革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1)学生分组,导入项目。课程教学以项目导入的方式开始,首先鼓励学生搜集编译基础理论和技术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成功案例;其次引导学生搜集开源的编译工具,按照支持的源语言和语法分析方法分类。以上两项前期工作对应CDIO模式的构思部分,需明确客户的需求,考虑技术、企业战略和制度等因素,不断改进概念、技术和商业计划。项目的最终目标是用C语言编写一个PL/0语言处理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项目计划书,划分项目的功能模块;指定各个模块的负责人,模拟实际项目开发,进行分工协作。2)案例驱动,模仿提升。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充分体现“做中学”,以“项目案例”为载体组织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开发过程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启发式和研究性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要为学生构建项目开发的情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外缺少自主训练和探索,虽然通过了课程考核,但是实际只了解到一些基本概念和零碎的知识断点,不具备运用所学原理和技术进行编译器开发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编译系统的技能,我们将编译原理的学习过程分为模仿和提升两个阶段。(1)模仿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以PL/0语言处理系统为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算法,激发学生兴趣。项目开发分为8项子任务,这些任务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1:安装测试用C语言实现的PL/0语言处理系统;完成PL/0语言语法的EBNF描述。任务2:PL/0编译程序中词法分析程序的设计和实现。任务3:PL/0编译程序中语法分析程序的设计和实现;自顶向下递归调用子程序的方法。任务4:PL/0编译程序中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任务5:PL/0编译程序中符号表的设计与实现。任务6:PL/0编译程序中运行时的存储组织。任务7:PL/0编译程序中的目标代码生成。任务8:PL/0编译程序各阶段整合运行,编写PL/0语言使用说明书。教师可展示用C语言实现的案例,要求学生模仿整个实现过程,用Java语言再次实现PL/0语言处理系统。学生则通过此案例,模拟项目开发全过程。(2)提升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编译器开发的流程,学会运用编译技术进行项目开发。本阶段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步骤1:编译器程序设计提高。定义一个待实现的源语言,如PL/0语言的扩充或者C语言的一个子集,要求学生用C或者Java实现编译程序。步骤2:编译技术扩展。引导学生学习面向对象语言编译技术,如收集整理开源编译器GCC的资料,描述GCC的总体结构、编译流程、代码组织。步骤3:编译器实用工具。引导学生学习嵌入式系统编译器及其工具的应用开发,包括C和Java编译器开发。步骤4:项目实训。引导学生利用编译技术进行项目开发,如设计开发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评分系统、基于语法分析技术的企业名称识别算法、基于语义分析的数据驱动型漏洞检测方法、编译原理在通信协议转换中的应用、编译原理在反病毒技术中的研究和应用等。3)开放资源,自主协作。CDIO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重视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发挥团队的力量,协同工作完成任务。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和协作学习要求教师提供充分的网络资源。在教学中,课程组搜集整理了国内外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资源,整理了各种实用编程语言及其表示规则,设计了适合学生需要的“做中学”项目和任务,并在课程的教学网络平台共享,通过开放资源和自主协作的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开展学习讨论,用课外学习弥补课程学时的不足;通过课外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现、自由探索”,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并参与项目组的学习和研讨活动,让个人融入项目团队,提升整个团队的工程实践能力。4)考核评价,多点多面。CDIO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考核评价要兼顾这种特性。所谓多点主要是指编译原理具有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因此对知识点的考核应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为目的,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查。教师可通过查看学习记录、平时作业和练习情况,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小组活动记录,查看学生在项目组讨论中的活跃度,了解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考核学生的知识整合和应用能力。所谓多面主要是指编译原理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多面性,因此考核评价方式要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多个层面开展。教师可通过对项目构思与设计展示、子项目实施情况、项目汇报与答辩、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评价等多种方式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个人自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设计项目和开发系统能力。

3CDIO模式编译原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目前,从事编译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教师不多,有编译器开发经验的教师比较缺乏。编译原理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奇缺。湖北省教育厅和湖北工程学院制定政策,资助并鼓励青年教师进入相关企业与工程师合作解决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同时,湖北工程学院每年派出专业课青年教师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进修深造。通过这两个途径,学校可以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2)学生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问题。毕业生就业难和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性人才短缺问题一直是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共同的困扰。学生综合能力是就业成败的关键因素,CDIO工程教育模式强化工程应用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希望为解决这种困扰提供帮助。湖北工程学院与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合作共建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湖北工程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已获得教育部批准。在此基础上,计算机学院已经与国内10余家IT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层面深化,操作方案细化,实现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4结语

工程伦理教育论文范文2

成功的定义很多,例如成就功业或事业;成就的功业,既成之功;事情获得预期的结果;成效,收获等。成功也指在不侵犯他人的权利的前提下,从生活中获取自己想要的成就的过程。成功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一种境界。对于社会,创造除了一定的社会财富与精神财富,那么对于这个社会你就是一个成功的人。对于个人,只要你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潜力你就是一个成功的人。成功的范围很广,关键在于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成功并不能仅仅只用成绩来进行衡量。学习知识衡量成功的一个方面,每一个人都有其自己的闪光之处,当将自己的闪光之处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是成功;学习中的一个小小的进步也是一种成功。当踏入社会后能够兼顾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人生其他层面的和谐才是真正的成功。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在学习上的成功并不一定是成绩名列前茅,当每一次考试的时候成绩比前一次有所提升就是一种成功。在生活中的衡量标准应该是对于他们一些非常尊重的人,他们能够做些什么,可从给他们带来的帮助来看,私服对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是否在这些方面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在体育课中,对于某些体质较差的学生,他们无法立刻就能达标,但是只要他们能朝着目标努力前进,并且每一次都有进步,那么他们就是成功的。对于中学生来说有进步就是成功。成功也许就是平凡人的自我满足和心灵充实,还有小小的成就感吧。乐观地面对困难,积极地行动,人在地上行走,心在天上观望,这又何尝不是成功的人生。

二、体育课中对学生的成功感培养

追求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和强烈的动机趋向。顾明远教授在《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一文中指出:我赞成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教育,让学生学到实在的知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启迪。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程的实施要依托教学过程,而教和学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评价是这一过程的关键。然而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是,在体育教育中重视技术的传授和学生体质的改善,轻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情感需求、意志品质等诸多方面的培养。接下来就主要探讨对学生的成功感的培养。

(一)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生观和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时期。对中学生来说,要完成学习科学文化,攀登科学高峰的任务,成为本世纪杰出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困难、曲折和失败,如果缺乏坚强意志是很难达到成功彼岸。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不免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浮华和躁动,通过调查、观察,大部分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缺乏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不思进取的竞争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差,在学习生活中形成了“强迫式”的社会现象,给中学教育带来恶性循环,直接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细微的量变到比较显著的质变的过程。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总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螺旋式上升的。可根据活动的素材,充分挖掘其中潜在的心理素质教育因素,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如从“背摔”的体育游戏入手,教育学生要学会信任他人,应该做一个心胸宽广、乐观开朗的人;又如,在“模拟盲人行走”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盲人生活的艰辛,引导学生要乐于助人,珍惜生活。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成功观念。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跳马,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也常常会体现出来。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师,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及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二)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是成功的重要规律之一。自信心培养是对学生成功心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激发运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在课内外的体育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尽可能使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展示才能,体验运动的乐趣,获得增强体质的效益。如在进行耐久跑训练时,把学生带出运动场在校园内按选定的路线进行自然地形跑,并鼓励学生说:这样既锻炼了身体,还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因而,在某种条件下就会产生自信心不强的现象。在体育活动中胜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是经常出现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遭受挫折和失败时,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分析失败原因,利用“降低动作难度──克服心理障碍──完成技术动作”模式,使学生的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如单杠教学,初中学生过去没有学过,教学中把技术动作进行分解,由易到难,加强辅助练习,逐步完成组合动作。

(三)因材施教

学生之间是存在各种个体差异的,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抓住契机进行指导,对于不善于交往、胆怯、怕羞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可多安排他们参加跨栏、跳高、单杠等活动,培养勇气,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对于性格内向,甚至孤僻的学生,则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性活动,促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合作,锻炼交往能力。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例如跳高教学中,如果用同一高度要求每个学生完成练习,就可能使一部分较弱的学生遭遇失败,失去信心。利用分层次教学法进行教学,设置不同的高度,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每当前一练习成功完成,学生就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就能使学生以更大的愿望和意志力去完成下一个练习任务,用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四)激励性评价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热情的鼓励来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这不仅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质疑与探索。但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不能仅仅是以“对”或“好”作简单的评判。如果激励性评价方式的方式过于单调,则会使得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评价要恰如其分,有礼有节,否则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在体育课中许多学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总是关注动作练习的成功与失败,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运用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根据其具体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获得安全感,获得情感的补偿,获得自信的力量,获得取胜的勇气。不管学生是否最后达到了要求,只要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就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他的成功。而这种情况只有在激励性评价中才能够体现。

工程伦理教育论文范文3

调水工程中输水渠道的糙率是渠道设计与运行控制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决定了工程建设投资规模和渠道的输水能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道设计糙率为0.015,为验证其合理性,对国内近20个大型输水工程和灌区的渠道糙率进行了调研考察[4],并对其中漳河灌区、武都引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及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等4个工程进行了现场渠道糙率实测[5],见表1。成果表明,影响渠道糙率的因素主要有:①渠道自身结构,即渠道衬砌和渠道形式(弯道、变断面等),其中衬砌的类型、施工工艺和质量对糙率影响较大,衬砌面平滑、接缝小、衬砌块完好的渠道糙率较小,而弯道和断面变化则有一定的阻水作用,如调研资料表明,衬砌良好的顺直段曼宁糙率值介于0.012~0.013之间;②与渠道运行维护管理和跨渠建筑物有关,渠道建成运行一定年限后,衬砌表面的水泥浆脱落,衬砌接缝增大,水生物(主要是藻类)滋生以及渠底泥沙淤积等因素都会增大阻水作用,如实测的东深供水工程由于年限较长,渠道过流壁面脱落成麻面状,模板错缝凹凸不平,测得糙率为0.0163;武都引水工程由于渠底淤泥水草和跨渠桥墩的存在,实测糙率达到0.018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衬砌采用现浇混凝土板,施工工艺控制较好,衬砌表面光滑,接缝较小,但渠道弯道与变断面较多,沿程有大量跨渠渡槽和桥梁桥墩位于渠中,实测渠道综合糙率为0.0148,满足设计输水能力要求。但在总干渠全线通水运行后需继续加强渠道的糙率监测,做好渠道日常的维护及淤,确保衬砌面光滑无损以保持渠道正常输水能力的要求。

2节制闸流量计算公式

中线总干渠全线含有几十座倒虹吸及渡槽,在渡槽进口和倒虹吸出口均设置节制闸站进行分段控制,节制闸(图2)过闸流量是渠道信息化运行调度的关键水力条件,传统计算堰闸流量采用的方法是先判别流态类型,再根据不同流态套用对应的经验公式(1)计算。

3穿黄工程布置形式及其水力特性

穿黄工程位于郑州市以西约30km的孤柏山湾处,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上跨越黄河的交叉建筑物,也是国内穿越大江大河直径最大的倒虹吸输水隧洞,工程设计流量为265m3/s,加大流量为320m3/s。在水力学方面重点研究的问题有:隧洞的过流能力和压力特性;进出口局部水头损失及流态;控制闸的布置方案及闸门启闭原则和允许的开启区间等。针对不同的设计阶段,前后进行了3种布置方案的水工模型试验(见表5),其比尺分别为30,25,25。主要成果有:(1)经试验修改优化后的3种布置方案隧洞过流能力及主要水力特性满足设计要求。方案Ⅰ的控制闸设在隧洞进口,小流量运行时,因进口处水位较低,易发生跌流或洞内水跃;大流量时,进口前有游动的立轴漩涡,气泡和漂浮物易被带进洞内,对隧洞的安全运行不利。(2)方案Ⅱ和方案Ⅲ将控制闸设在隧洞出口,通过闸门调度,可避免进口处产生不利流态;在闸墩上设置侧堰,可以简化闸门调度;闸下的消能防冲可通过简单的工程措施解决。此外,还对隧洞进、出口弯段的局部水头损失系数ζ进行了精确测试,方案Ⅱ进口为0.126,出口0.337;方案Ⅲ进口安装安全栅时为0.518,不安装为0.124,出口0.432。(3)方案Ⅲ在隧洞进口胸墙前左右各出现间歇性吸气漩涡,分析认为与进口淹没深度、来流流速及水流对称性等因素有关,为此对进口段体型进行了针对性修改,分别从加长引渠长宽比和改变墩头体型,调整胸墙倾斜度(方案1),改变进口顶缘椭圆长短轴比例(方案2、方案3、方案4)(图4)等方面进行探索试验,综合考虑水力特性和工程造价选择采用椭圆顶曲。,该方案与原方案相比消除了进口吸气漩涡,水力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进口流态也较好;此外还对隧洞压力特性、侧堰过流能力、出口流速流态及闸门滑落模拟进行了试验研究。

4突发事件下应急调度

总干渠沿程没有在线调节水库,参与运行调度的控制闸数目众多,包括63座节制闸、54座退水闸、1座泵站和85座分水闸(不含天津干渠),突发事故时快速的渠道联合应急调度难度极大;此外,闸控设备的机械指标(最大机械速率0.4m/min)也限制了闸门的操控速度;加之总干渠全线跨越大,且沿程地质气候条件复杂,遭遇意外事故的风险较大。结合中线工程总干渠设计和运行调度特点,对中线工程突发事件下应采取的紧急调度措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建立了从突发事件识别分类到应急处置响应,最后应急终止评价的整套应急调度预案体系(图6)。研究将突发事件分为水质污染、渠道及建筑物结构破坏、设备故障和社会安全等4类,根据其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分为特大、重大、较大、一般4级,针对4类4级事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建立了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应急调度数学模型(图7),提出了完整的总干渠全线闸门应急控制策略(节制闸、分水闸、退水闸),见表6;对影响应急调度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计算分析和敏感性研究,解析其影响机理,优化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总干渠全线各渠段应急工况的运行控制参数(节制闸关闭速率、安全水位、预警水位、退水闸启闭水位等),经过全线各渠段数百种应急案例的模拟计算表明,提出的闸门控制规则和控制参数能及时有效控制突发事故,不会发生次生灾害且渠道弃水量总体较小。本项研究成果目前已嵌入中线工程总干渠供水调度自动控制系统,成为其实时在线应急调度模块,为工程的运行调度提供技术支撑。

5冬季冰期输水

中线总干渠由南向北跨越北纬33°~40°,沿线气候从暖温带向中温带过渡,工程冬季运行时,黄河以北700km渠道水流将有不同程度的冰凌产生,总干渠将处于无冰、流冰、冰盖输水等多种复杂运行状态,安阳以北的倒虹吸、闸门、渡槽下游、曲率半径较小的弯道等局部水工建筑物附近可能发生冰塞、冰坝危害。为解决总干渠冰期输水的运行安全问题,满足各种复杂运行工况下水位流量的控制要求,分别于2011,2012年对中线工程京石段开展了历时2个冬季的冰凌原型观测(图8(a)和图8(b))[32],掌握了大量宝贵的渠道冰凌生消演变第一手数据资料(表7)。研究表明,京石段渠道冬季冰情发展具有全线同步性、串行差异性、多点供水影响性、气候影响主导性特点。即整个京石段进入结冰期及融冰期的时间基本是同步的;串联的单个渠段在各自渠段内呈现出不一样的冰凌发展过程;多水源进入渠道致使水源上下游的渠段冰情发展有别于其他渠段,呈现出不一致的变化特征;整个冬季渠道冰情的发展过程是由气象条件变化决定,渠段地形、结构等物理条件只能引起局部差异。研究得到了关键的冰凌动力学参数,岸冰形成、表面流冰层形成和冰盖开始融化等封冻期和开河期冰情发展的水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等。此外,初步建立了符合总干渠冰情演变的二维冰水动力学发展数学模型(图9),开发了冰凌动力学模拟程序软件,并结合中线冰情发展的实测数据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图10),可作为中线工程冬季运行冰凌预测的有效手段。

6结语

工程伦理教育论文范文4

通过板报宣传,座谈交流,会议等方式使青年教师提高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自觉主动地加强工程实践能力锻炼,充分发挥青年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认识到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在业务能力上既要具有高校教师理论教学任职资格,也应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从我们研究中期的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来看,青年教师中认为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比例较课题初期的调查问卷的比例提高了20%,说明教师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建立学习型组织

不仅建立以教研室为单位的研究团队和工程项目团队,也充分利用校园网和现代化的网络通信工具,加强不同专业间教师的交流,建立论坛、沙龙、QQ群组织,采取传、帮、带的方法,让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带领青年参加项目实践,及时在线交流经验,总结成果。在教师间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增强学术交流

在学术交流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选派了一批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访学,赴外地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熟悉先进的科研思想和方法。同时,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进行相关学科领域理论和实践探讨,也进行教学方法和技巧方面的交流。让在校青年教师不出校门即可了解最前沿的科研动态,拓宽视野,在与名家面对面的交流中汲取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近年我们请了香港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校的专家来讲学,在青年教师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青年教师的科研动力不断增强,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科研成绩。科研能力的增加,又进一步反哺到了教学上,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组建专业实验室和专业实训基地

利用现有的实验和实训资源,组建供教师使用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青年教师深入到专业实验室进行学习,熟悉实验设备和教学实验,带领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活动。进入专业实训基地参与实训项目的开发研究,让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的锻炼落到实处。现在我们已经组建了企业化仿真、网络集成、嵌入式开发等专业实验室,教师可在课余时间进入这些实验室学习。正是由于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现在学生的应用实训课程的质量也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增强。这在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对口率以及全国性的学生应用技能的比赛中都得到了体现。

横向课题研究

地方高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青年教师通过参加横向课题不仅可以为地方经济做贡献,也可以提升自身工程实践能力。我们以项目团队的形式承接横向课题,参与企业生产工艺改革,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参与这些项目,一方面检验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找到地方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

国家专业技术水平考试

专业技术水平考试是衡量技术人员是否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体现技术人员工程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院出台了不少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专业技术水平考试的政策。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青年教师现累计已有近70人通过专业技术水平考试,占到青年教师的80%。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选送青年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习,全方位接触课程中的各个实践环节,突破专业课理论框架的限制,了解先进技术和工艺手段在生产中的应用,解答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使一部分教师顺利从完成从“学生教师”变成“工程师教师”的转变。目前我们与IBM软件产品实训基地、深圳软件园、九江升阳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等都签订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协议,每年派送青年教师进入这些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伦理教育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小学寄宿制

 

广西北流市环城小学去年秋季期开始招收寄宿生,现有住校生173人,学校和管理教师既要承担学校教育义务,又要承担家庭教育责任。他们努力探索生活保育规律,积极进行生活教育管理,始终把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及自主体验活动等作为日常生活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和学校全体领导教师的团结协作下,取得了一定成绩,深受学生、家长好评。

一、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该校住校学生均来自农村,绝大部分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年龄小,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保护意识都比较差。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寄宿制管理领导小组,专门安排了专职寝室管理人员、值班教师和值周领导,学校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培训,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使寄宿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

学校为了加强住校生管理,丰富住校生课余文化生活,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学校制定了《值班教师职责》、《守班教师职责》、《晚间活动安排》、《住校生检查情况记录》、《住校生管理考核细则》、《文明宿舍评分细则》、《寄宿生日常生活要求》、《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坚持寝室室长培训,充分调动寝室管理人员、值班教师、值周领导和室长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住校生内务管理,提高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

三、丰富生活 提高能力

学校根据上级关于《寄宿制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为了丰富住校生课余文化生活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提高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学校注重对住校生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怎么写论文论文下载。学校严格按有关规定制定住校生作息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学校专门制定了《住校生晚间活动安排》,给住校生安排了看电视、做游戏、讲故事、写字比赛、书画比赛、语数知识竞赛、诗文朗读比赛、乒乓球比赛、定点投篮比赛、“我洽校长一封信”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校过得快乐,并从活动中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注重安全 严格督查

学校千方百计把住校生安全放在首位,把保证师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站、住校生会、教师会等场合教育师生增强安全意识。学校管理人员切实负起责任,完善制度,制定流行病、传染病的防控预案,进行安全应急演练,加强对校舍、师生伙食、小卖部等场所的督查,确保活动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上下楼道安全。

五、后勤保障 优化环境

为了让住校生有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学校认真规划,抓紧安排,专门为住校生安装了电风扇,并定期对厨房、饮具、餐具、寝室进行消毒,每天菜谱不同,做到饭热菜香,确保住校生在校吃得好、住得舒心,过得安心。此外还安排了老师、领导值班,定期对宿舍进行消毒和安全设施检查,每天早上生活教师对学生的床铺及物品摆放进行检查,学生在洗浴时,生活老师进行守护,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值班人同认真填写宿舍日志。

该校领导表示今后他们将更加踏实地抓好寄宿制工作,使学生在校生活开心、家长放心。

工程伦理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法律体验性教育 Co-Op 模拟法庭 JD JM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10-03

体验性教育的思想由来已久,但国内法学教育界尚无专门的介绍和探讨。法律体验性教育是美国法学院JD教育近年来提出和践行的新命题、新理念和新策略,其致力于未来法学教育对“体验”(experience)的整合,将对现代法学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法律体验性教育在美国JD教育中的兴起

法律体验性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 in Law)是美国法学院面对21世纪的财政危机、互联网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而发展起来的,旨在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或者模拟的特定情境中,得以“教”、“学”、“做”、“职”法律的一种教育理念或教学策略。与法律体验性教育相对应的是法律体验性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Law),二者都强调经历、经验和体验,即Experience。

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理念和策略,法律体验性教育一般包括带薪实习的合作式教学(Co-Op)、法律诊所(Legal Clinic)、工作室(Studio)、模拟法庭(Moot Court)、讲座、论坛、辩论、学生刊物编辑、全职或者兼职打工等一切包含体验性元素的法律教学活动。最时兴有效的,就是校外的全职或者兼职带薪实习,即遍布全球的法律合作教学(Co-Op)。①

美国东北大学的合作教学项目(Co-Op),让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有1年时间,去到分布在全球的合作单位进行带薪实习。这不仅让学生工作赚了学费,而且还积累了工作的经验,对回到学校后的继续学习,有一个直接的体验,因此被誉为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1]东北大学法学院在其40多年的法学教育合作项目(Co-Operative legal education program)中,一直要求学生有4个学期即差不多1年的全日制带薪实习。它与一些具有远见的法学教育者和法学院,提出了体验性学习的口号,并于2011年共同发起成立了“法律体验性教育联盟”,致力于通过整合法律原则、分析能力、诉讼技巧、职业伦理的培养和职业特性的把握等体验性元素,形成未来法学教育的共识性特点。[2]2012年10月,在波士顿的东北大学法学院召开了由《东北大学法律杂志》和“法律体验性学习联盟”承办的全美 “首届法律体验性教育论坛”(the Inaugural Symposium on Experiential Education in Law)。会议的主题是“体验未来:法律中的体验性教育”(Experience the Future: Experiential Education in Law)。来自全美的300多名法律教育者、法官、律师和学生参加了这次为时3天共4个单元的论坛。[3]除了会议讨论和发言外,部分论文被东北大学法学院的网站和法律杂志刊登发表。

论坛对法律体验性教育的理念、方式、方法和评估等问题展开了探讨,提出了一个新命题、新理念,论证了法律体验性教育的具体建构,开启了法律体验性教育的新时代。有学者认为:“体验性模式不仅教会学生技能,而且教会其面对社会问题、公共法律、法律改革和政策问题,从长远的角度使学生不仅为实践操作做好准备,而且为职业规划做好准备”。[4]有学者提出在经济萧条的复苏过程中,要重估ADR(诉讼外替代性纠纷解决)教育的价值,要像中国文字“危机”二字所预示的那样,既要看到“危险”的一面,又要看到“机会”的一面,要转“危”为“机”,使法学院从被困的“孤岛”走向开阔的“大陆”。这样不仅学生受益、法律机构受益,而且法学院也受益,是“双赢”或者“三赢”。[5]还有学者从教育者先要受教育的角度,探讨了法学教授是否需要继续实践体验的问题。[6]

无独有偶,2012年负责承办首届法律体验性教育论坛的Luke Bierman教授,原系东北大学法学院主管体验性教育的副院长和法律实践性教学的资深教授。他的《法律职业责任》(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JD课程,基本上不讲课,而是秉承体验性的原则,每次由三个学生一组上台讲授、展示和主持讨论,他则坐在台下和其他学生举手提问、互动,甚至争辩。

第2届全美法律体验性教育论坛于2014年6月,由伊隆大学法学院和法律体验性学习联盟共同承办。会议还有其他学科,如建筑、商业、工程和医学领域的体验性学习领导参加。会议的主题,是面对21世纪的快速变化,如何有效和整合体验性教育,以应对法律和法学教育的财政危机和结构性挑战。其口号是“形塑未来的法学教育”(shape the future of legal education)。[7]

二、法律体验性教育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的弥合

美国法学教育从最初的学徒制教育,经过哈佛法学院兰戴尔教授提出的案例教学法和传统的苏格拉底(问答式、讨论式)教学法,再到后来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和最佳法律实践课程等,虽然占据主流的仍然是案例教学和苏格拉底教学法,但面对近年来美国经济的颓势和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如何弥合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的矛盾,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一直是所有法学院的努力方向。

2007年的《卡耐基报告》指出,传统的课堂和案例教学,只是教会了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但没有教会学生考虑社会和伦理的后果,学生对现实中的法律执业还是准备不足;多数法学院的课程设置,缺乏清晰的轮廓和目的。该报告建议,每个法律学生应当经历3个阶段的“学徒训练”,即传统认知阶段的“像律师一样思考”、技能训练阶段的“像律师一样做”和职业形成阶段的“职业特征和目的”。2010-2011年由纽约法学院和哈佛法学院发起并组织的“未来教育会议”,2011年由美国法学院协会(AALS)发起的“未来法学院课程”西雅图会议等,都对新的经济、技术和法律形势背景下,如何面对来自法学院内外的压力和动力,培养学生在不同法律体系和文化背景中进行法律执业的能力和素质。

体验性教育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体验是生成性的,而不是预成性的,人的体验在实践活动当中不断地生成、展开和加深,体验因而也就是一个人的经验。”[8]美国大法官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的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经验”,曾被美国法学教育界誉为“划时代的公理”。[9]它也同时表明了,体验或者经验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法律体验性教育中,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引导、启发和陪伴学生进行实践和反思;教育也不再是单纯的教义或讲授,而是在更为宏大的法律执业背景(lawyering relationships)中,去考虑律师与客户、证人、法官以及更大社群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一种参与性学习或参与性教育。正如美国法学教育界近年来流行的一句话所描述的那样:“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明白。”[10]

以大家熟悉的模拟法庭为例,法律体验性教育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检验、论证法律知识和设想。有学生在体验模拟法庭之后发现,那些为了追求“程序完美”而事先讨论判决结果的做法,是应当禁止的。[11]2.直观呈现和获得不同的诉讼角色体验。它将审判程序和每个人的角色表演、知识运用、职业伦理等,以“看得见的方式”呈现出来,供大家相互评价和借鉴,是一种典型的“感性教学法”[12],或者体验性教学。让参与的学生看到,“宣判”,并不仅仅是“宣读判决书”;每个参与者的不同角色体验和心态,容易促成其日后从事法律职业或实践的“换位思考”。3.允许“试错”。模拟法庭中的“当众出错”,不仅使“出错者”本人刻骨铭心,而且给其他学生以“感同身受”的学习效果和间接经验。比如法庭调解中一个看似简单的问话顺序,往往影响公正和调解的能否达成;比如有学生在扮演法警时故意头戴警帽、下穿花裤衩和拖鞋,在让大家忍俊不禁的同时,反衬出了法庭着装的严肃性和庄重性。

法律职业形象和职业伦理教育,主要靠自然而然的“身教”,而非刻意而为的“言教”,切忌空洞的“说教”。模拟法庭就是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边学边试、边试边学、边学边用。但尽管模拟法庭具有较好的“临床”作用,但因不易做到真实逼真或者不能经常开设,因此也有人抱怨它对法学院学生的价值,并不比模拟病变对医学院学生的价值大。[13]

法律体验性教学或者学习是介于“模拟”与“真实”之间的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将法学院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整合,使法律体验性教育既要做到“真实自然”,又要避免回到学徒制时代低效、漫长的“放任自流”。

三、法律体验性教育在我国JM教育中的先突破

当前国内对体验性教育的研究多停留在中小学课程,或者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之类的课程改革中。尽管有人认为“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我们的先辈们参与体验,创造了体验学习和体验教育”[14],但对法律体验性教育的专门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只有一些包含体验性元素的教学活动,如法律诊所、法律援助、法律实习、模拟法庭,以及一些尚属探索阶段的社区法律服务等,缺少带薪实习式的法律合作教育项目(Co-Op),只有校内为数不多的、与专业学习关联不大的勤工俭学项目,没有系统化的法律体验理念和教学制度框架。

根据我国法学教育的分层和改革趋势,当前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Juris Master)与美国法学院的“法律博士”JD(Juris Doctor),在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我国JM制教育的原型,就是美国法学院的JD制教育。[15]鉴于世界范围内法学教育的“美国化”趋势,我国法学教育界早就有人提出,应当以此为契机,逐渐压缩法律本科和法学硕士的招生规模,确立JM在我国法律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从而“理顺我国法律教育体制和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的关系”。[16]我国的全日制非法学JM,与美国法学院的JD,在学生来源、学制结构和培养目标上,二者都“如出一辙”。

美国JD和我国JM在培养目标上,都强调应用、实践、实务和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重视为法律职业做准备。二者的学生都是已经本科毕业的学生。美国所有的法学院都是研究生院,不少学生已经具有其他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或者两个以上的本科学士学位,即便只有一个本科学士学位的人往往兼有两年以上的社会实践经验。[17]不过,美国JD以律师为中心,进入法律职业的门槛是“律师资格”考试,法官是从律师中选拔的,检察官是所谓的“政府律师”,法学教授一般也出身律师,是所谓的“学术律师”、“学术法律家”、“学院法律家”或“学术法律人”。而我国JM以司法官(法官、检察官)为中心,必须通过全国“司法资格”考试才能进入法律职业的门槛。

我国JM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打通”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培养经验和招生规模。尽管与法律本科生的在校生规模,以及法学硕士(LL.M)的培养经验相比,JM还有差距,但其在我国博士以下的法学教育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法学教育要想学习和借鉴美国JD的法律体验性教育,不妨从JM教育先行突破,因为其在学生年龄、生源知识背景和培养目标上都具有优势,非常适合这种亲历性的法律体验性教育、学习的理念和策略,比如带薪实习(Co-Op)②等。

[ 注 释 ]

① 哈佛法学院及其所在的剑桥镇上,随处可见“Co-Op”标志的商店,即为学生兼职或全职带薪实习的地方。

② 这种带薪实习既不同于我国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也不同于学生毕业之后的见习。

[ 参 考 文 献 ]

[1] 丁廷桢,姜不居.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东北大学Co-Op简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1):54-57,98.

[2] Susannah Furnish. The Progression of Legal Education Models:Everything Old is New Again…[J].Northeastern University Law Journal,Vol6,No.1,Summer2013,p7-19.

[3] Luke Bierman, Lindsey Smith, Patricia Voorhies.Introduction:The Inaugural Symposium on Experiential Education in Law[J].Northeastern University Law Journal,Vol6,No.1,Summer2013,p7-8.

[4] Margaret B.Kwoka.Intersecting Experiential Education and Social Justice Teaching[J].Northeastern University Law Journal,Vol6,No.1,Summer2013,p130.

[5] Lela P. Love, Brian Farkas. Siler Linings: Reimagining the Role of ADR Education in the Wake of the Great Recession[J].Northeastern University Law Journal,Vol6,No.1,Summer2013,p221-252.

[6] Emily Zimmerman.Should Law Professors have a Continuing Practice Experience (CPE)Requirement?[J].Northeastern University Law Journal,Vol6,No.1,Summer2013,p131-187.

[7] Second National Sympoisium on Experiential Education in Law-June 13-15[EB / OL].http://elon.edu / e-net / Article / 92124?s= / law / news / enet_navigation.2014-05-20

[8] 高伟.体验:教育哲学新的增长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4):6.

[9] 劳伦斯・M.弗里曼.美国法学教育背景[A].韩大元,叶秋华.走向世界的中国法学教育论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01:932.

[10] Steen I. Friedland. The Rhetoric of Experiential Legal Education:Within the Context of Big Context[J].Northeastern University Law Journal,Vol6,No.1,Summer2013,p265.

[11] 廖永安,唐东楚,陈文曲著.模拟审判:原理、剧本与技巧(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67.

[12] 林有祥.感性教学法[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4.

[13] 罗伯特・斯蒂文斯著,阎亚林,李新成,付欣译.法学院――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法学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4] 薛保红.论中国体验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139.

[15] 方流芳.中国的J.D.――评“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A].贺卫方.中国法律教育之路[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95,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