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科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理科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理科学论文

生理科学论文范文1

    (宋体小四空一行)

    学 生:×××(楷体小四号居中)

    指导老师:×××(楷体小四号居中)

    ×××学院(楷体小四号居中)

    (宋体小四空一行)

    1、课题来源(论文型课题的撰写内容)(黑体三号加粗*)

    1.1内容(黑体四号加粗)

    边坡是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临空面的地质体,具有一定的坡度和高度,包括人工边坡、自然边坡以及崩滑体。在重力、风化、侵蚀和其它地质作用下,边坡不断地发生变化,应力重新分布,并且随着边(宋体小四号)……    (宋体小四空一行)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黑体三号加粗*)

    ……(宋体小四)

    (宋体小四空一行)

    3、国内外研究现状(黑体三号加粗*)

    ……(宋体小四)

    (宋体小四空一行)

    4、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形式(黑体三号加粗*)

    ……(宋体小四)

    (宋体小四空一行)

    5、研究方法(含技术路线)(黑体三号加粗*)

    ……(宋体小四)

    (宋体小四空一行)

    6、研究进度与步骤(黑体三号加粗*)

生理科学论文范文2

1.1资料来源

随机选取该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159份。试卷由教研室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从试题库中抽题组卷,基本覆盖了生理学教材(朱大年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理学第七版)十二个章节的知识,试题层次包括了解、熟悉、掌握三方面,其中了解占8%,熟悉占15%,掌握占77%。并按照教学课时数统一分配各章节知识点所占分值,经教研室主任审核后,交由教务科统一安排和组织考试,采取专人监考,考生单人单桌考试。

1.2试题组成和评分方法

本次分析的期末考试试卷共69题,试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类。客观题为单项选择题,共60题,分值60分;主观题分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分值40分,满分100分。试卷评阅标准依据出题时制定的标准答案和评卷标准,客观题由教务科读卡机阅读,主观题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集体阅卷,采用流水作业,由专人复核阅卷情况后统分,提交至教务科。

1.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将159份试卷中每道题的编号、得分、总分和每个学生的学号输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并用Excel软件的函数公式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算各题得分均数、标准差和方差,分析本试卷的信度、难度和区分度,计算公式如下。试卷整体的信度α={k/(k-1)}×(1-∑Si2/St2)(k为试题总数目,Si2为第i题得分的方差,St2为总分的方差);客观题难度系数:P=V/W(V为该题的答对人数,W为参加测试的总人数);主观题难度系数:P=X/W(X为该题的平均得分,Y为该题的满分值);试卷整体的难度系数=各题难度系数的平均值;每题的区分度:D=2(∑Hi-∑Li)/nWi(将学生考试成绩由高向低依次排列,从两端各取抽样总人数的27%,分别为高分组和低分组。∑Hi为高分组该题得分总和,∑Li为低分组该题得分总和,n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总人数,Wi为该题的满分值);试卷整体的区分度=各题区分度的平均值。

2结果

2.1成绩分布

试卷满分100分,平均成绩81.00,最高分97.90分,最低分30.80分,标准差8.43分。学生成绩分布为30~49分2人,50~59分3人,60~69分11人,70~79分48人,80~89分79人,90分以上16人,由图1可见成绩呈负偏态分布。

2.2试卷质量的分析

2.2.1信度信度是指考试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程度,是衡量试卷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信度越高,说明试卷越能正确反映考生的程度,一般认为信度值α大于等于0.8的试卷信度非常好。本次试卷分析采用所有试题的一致性程度来计算考试的信度,本次试卷的信度为0.7920,表明本次考试成绩是可靠的,如实反映了考生的水平。

2.2.2难度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通常用难度系数表示,难度系数小于0.4表明试题难度较大;难度系数在0.4~0.7表明试题难度适中;难度系数大于0.7表明试题难度偏易。通过分析,本试卷的难度系数为0.7525,表明试卷总体难度适中偏易,本试卷中试题难、中、易分值比例分别为8%、53%和39%。

3讨论

生理科学论文范文3

1.自然实验观察。

自然实验观察是对自然界的生物和现象进行观察,例如科教版的小学科学中《校园中的树木》就是属于自然实验观察,通过对学校的树木进行观察,记录下树木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对树木的各个部分进行细致的观察。自然实验观察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观察之一,学生对于这种方法非常感兴趣,让教学从教室走向户外,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逐渐让学生培养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感官和辅助工具进行观察。

2.定性实验观察和定量实验观察。

定性和定量实验观察是根据实验结果是否需要用数量进行表示确定的。一般来说定量实验观察需要借助辅助工具进行,定性实验观察不需要。

二、小学阶段学生实验观察的特点及现状

在现阶段小学生受到知识和年龄的限制,在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表象观察的比较仔细,比如颜色、声音变化。但是对于一些细微的实验现象观察不足,有时候在观察中的实验现象来不及记录下来,或者是不知道怎么描述实验现象,导致实验观察记录不准确。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很难通过某一种固定的方式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比如在《把种子传播到远处》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观察苍耳和蒲公英种子,并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种子的外形描述出来,但是描述的方式不一样,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语言记录下观察结果,还有部分同学擅长语言描述,部分同学是通过绘画进行的记录。所以在实验观察中,不要限制学生的记录方式,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实验观察记录方式。

三、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实验观察能力

首先,要培养小学生实验观察中的顺序观察法。顺序观察法是指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对观察对象进行排序,还有在心中的排序。在顺序观察中一般包括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由远到近的观察顺序。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多种顺序观察方法,加强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重点观察能力。重点观察是在观察的过程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重心。例如在上《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中,老师切下芹菜,将其放入染色的水中,让学生对其切面进行观察,记录特征,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观察,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白植物的根茎是水分运输的主要通道,明白植物根茎的作用。再次,要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整体观察一般是先从整体观察,然后再对各个部分进行观察,更好的形成整体认识。例如在对蜗牛的实验观察中,首先就要让学生从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观察,通过整体的观察产生更多的疑问,例如蜗牛有没有牙齿,然后再对这些细节进行观察,更好的去认识整体,对蜗牛的整体认识进行补充。最后,要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比较观察法在实验观察中应用的较多,在试验中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记录,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观察发现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可以更好的锻炼学生的缜密思维,提升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四、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观察能力的注意事项

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锻炼和积累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在培养小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实验之前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中要重点观察的部分;第二,在实验中要让学生养成客观记录的好习惯;第三,在实验之后要认真的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第四,要适度开放实验环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第五,老师在实验观察课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保证学生在实验观察中的深度和广度。

五、结语

生理科学论文范文4

1、重视准确思维能力的训练

初学物理的学生,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往往张冠李戴;认知直觉的错误,不易纠正。针对这一情况,在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中,应强调运用比较、分辨等方法加以区别。如《力的测量》一节,应结合阅读课文,对物重、质量两个重要概念画表进行比较、区分、总结,并选编一些判断题、选择题给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又如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关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开始学生可能认识模糊、理解片面。在教学时,应详细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学生种种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认识,选编相应的系列习题供学生练习。

学生解习题做实验时,往往照套,模仿性很强,不善于独立思维。对此,应强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书面作业,自已动手做实验。对一题多解、实验操作正确利索分析独到的学生,应及时鼓励和表彰。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应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分析讨论内接法与外接法在测量阻值时所产生系列误差的原因,确定被测阻值大小与接当选择规则,这是训练、发展和提高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极好机会。

2、加强深层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少学生,学物理拼命背概念,整天做题目,对学过的物理概念规律等较深的层次,却很少提出问题和疑惑。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辅导训练中,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使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开发和培养。

如讲完《运动和力》一章,应要求每个学生提出几个疑问,汇总后,利用辅导课同学生一起解难答疑,详尽分析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与力的关系,然后列出有代表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各选一二学写论文,以便提出较深刻的结论。

生理科学论文范文5

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那么,创新教育如何进入初中物理课堂,物理课堂教学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操作要点和操作模式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都是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

在初中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发展的具体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之中。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我认为主要经过如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

教师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注意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弱化”和“稚化”自身,即从初中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一些在我们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故事,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思维的回答,又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的展示,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的动力。

2、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素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在课上或课下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点对于学习物理科时间不长的初中学生来说是重要的。

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初中学生模仿性很强,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举措”-----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将会对初中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有跃跃欲试的创新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习题教学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初中物理课本和实验课本有着丰富的习题素材),教师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习题进行创新教学,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物理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这些物理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解答习题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对学生提出分析题目所提供的情境的物理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等的具体要求,并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解决问题,特别在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地训练和发展。当然,这类题目绝对不是靠简单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和套用物理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从创新的角度,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例如这样一道题:同学家门前的楼梯电灯泡常常会在深夜时烧断灯丝,怎样才能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呢?能否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决此问题呢?……同学们对这个事例感到很熟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思考,有的同学想到利用串联分压电阻,有的同学想到利用串联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有的同学想到利用降压变压器(高压输电原理的逆过程),有的同学甚至想到利用声控关。类似的事例还很多,像这类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小实验、习题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另外,老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物理学方法,实验技巧等。为了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化,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索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

4、营造良好的班级创新环境

班集体作为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影响个体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在班内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培育有利于创新学习的心理氛围和物理氛围。物理教师可充分发掘初中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强,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利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在班内展示学生的各种创新成果,如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论文等;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并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并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与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要进行奖励和宣传,要在班集体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

5、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而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性、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生理科学论文范文6

在实施课程融合前,我们首先对国内外46所著名的医学院校开设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现状进行了网络调研。从调研结果看,除德国和俄罗斯外,其他国外学校,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均没有设立病理生理学课程。俄罗斯和德国的本科生教育中设立病理生理学课程。德国的病理生理学与生理学组成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调研5所学校中4所),俄罗斯多为独立的病理生理学系(2所)或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2所)(共调查5所)。而生理学课程在所调查的医学院校中(德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均有设立,且其设立时间与建校时间相同。在对国内32所院校的专家和学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目前其所在学校的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现状是:①初步融合、科研合并、教学独立的占8所;教学合并、科研独立的占2所;②完全融合,即教学科研均合并的还没有,只将生理和病理生理融合为一个系,但教学和科研均独立的占6所;③其他的占16所。对现阶段医学院校学科融合面临困难的多项调查中,50%的专家认为运行机制不健全;45%认为教材、课程改革跟不上;32%认为师资力量和经验不足;10%认为学校网络化教学环境建设不够。在对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融合推进过程中,各个因素的重要性的排序分别是:构建及完善学科融合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材融合、师资力量的培养),构建及完善学科融合的评价体系,构建及完善学科融合的管理体系,学科研究方向的融合,制定激励学科融合的政策。对学科融合之后课程应该如何设置的问题,65%的专家认为应编写新教材,按系统设置课程内容,统一授课;10%认为应教材与课程设置分开,教师交叉授课;6%认为应教材分开,课程设置安排在同一学期;19%则提出了其他意见。

2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融合的研讨论证

2013年5月,我们举办了由首都医科大学主要校领导及国内相关专家参加的研讨会,就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的实质融合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论证。参加会议的除了本校人员外,还有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山西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上海交大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同济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系、医科院基础所病理生理室等12位专家教授。专家对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融合后,如何设置课程的内容提出建议与意见,大多数专家认为生理学内容应占60%,病理生理学内容占40%;对课程融合后新课程的名称,大多数专家建议暂时使用医学生理学,以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订。

3医学生理学课程的设计及教材编写

确定了新课程的名称后,我们即对新课程的内容和课时进行了设计和规划。如何将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是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按照学校既定的课程改革理念和思路,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一维设计,突出强调两门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重点体现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融合课程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经学系教师的共同研究,新课程分为三大部分12个单元。第一部分3个单元,包括绪论、细胞生理和血液,主要阐述人体功能活动的特点和调节方式。在绪论中,除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机体功能调节外,增加了疾病发生的病因学和发病学的内容。细胞生理单元中,主要讲述生物电现象和骨骼肌的收缩功能。血液部分,除了血浆和血细胞生理外,把血液凝固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融为一个章节。学生通过上述三个单元的学习,为以后整体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第二部分6个单元,这一部分主要以组成人体的系统为主线,分别阐述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泌尿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循环系统中除了经典的生理学内容外,添加了病理生理学的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功能不全等内容。呼吸系统生理中,增加了缺氧和肺功能不全等病生内容。消化系统中除了讲述消化系统的正常消化与吸收功能外,增加了胃肠功能紊乱、肝胆生化及肝功能不全和肝肾综合征。神经系统基本上仍是传统的生理学内容。内分泌系统中增加了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等内容。病理生理学中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则放在了泌尿系统一章中,与生理学的尿生成过程紧密联系;第三部分包括水电平衡与酸碱平衡、感觉器官系统和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3个单元。通过这种安排,将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既避免了内容的过多重复,也节省了相应的教学课时。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由于生理学知识与病理生理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内容较多,我们将原来的章改为单元,单元下再分为章和节,方便了目录的排列。

在内容安排上,我们将水电平衡与酸碱平衡放在泌尿系统之后,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肾脏在调节水电平衡与酸碱平衡中的重要作用。5医学生理学课程的教学实施2014年第一学期,我们首先在2012级七年制儿科专业中开设了医学生理学课程。以前我校七年儿科专业的生理学课时为72学时,病理生理学课时为45学时,两门课共计117学时。课程融合后,由于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我们将新课程的课时定为108学时。根据学校的教学进度,每周两次课,每次3学时,正好一个学期内上完该门课。其中绪论3学时,细胞生理和血液各6学时,循环系统24学时(其中8学时以PBL方式进行),呼吸系统12学时,神经系统15学时,消化系统8学时,内分泌系统8学时,泌尿系统时,感觉器官4学时,能量代谢及体温调节4学时,水电平衡及酸碱平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