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命科学导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范文1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96-03
一、前言
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人口问题、能源危机、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疾病危害等,这些重大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和21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掌握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生命科学导论》正是为满足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需求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大连海事大学从2006年开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公共选修课,根据我国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主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积极的探索。
二、教学内容
《生命科学导论》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开设,如何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关注的问题。对讲授的内容不但要注重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性和系统性,还要注意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科普化、生活化和多样化。
1.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涉及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大小分子的作用,人体的系统组成等基础知识。通过讲授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获得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认识人类自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如寿命与衰老、学习与记忆、营养与健康、基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的适应,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所体现出来的关联性。此外,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命伦理及社会决策、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的探讨则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认识到目前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的必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的新颖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近20年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涌现,及时把这些知识充实到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中,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对学生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十分重要。如在讲到基因表达的调控时,把RNAi干扰技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界的新技术、新成就和新动态。同时可以把自己的研究领域里的一些研究成果展现给学生,在介绍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图片结合具体的实验数据讲述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使其学习到教科书上没有的前沿知识,有助于学生的提高科学实验素养。此外,针对当今社会暴发的流行性疾病如SARS、甲型H1N1型流感、禽流感等,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最新流行病学报告及时补充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会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些疾病的病因、症状、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
3.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如何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讲授神经传导的嗅觉感受器时,提出为什么狗的鼻子很灵;讲授味觉感受器时,提出为什么很多老年人味觉异常,而常吃快餐的年轻人也出现味觉异常。这些问题在生活中真实存在,可以使学生动脑思考,努力寻找答案,在学习的同时也懂得了需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我们也增加了视频教学内容,讲解常用的实验方法如PCR聚合酶链反应,小鼠的水迷宫实验等,在视觉感官刺激的基础上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带领学生走入生命科学。
4.教学内容的科普化。由于学生的专业有所不同,讲授生命科学的知识要注重科普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尽可能不用十分专业的术语,而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达到普及生命科学知识的目的。如讲到人的一生和寿命时,用经典的古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来描述人的一生中重要的几个阶段。在讲授大脑的功能时,借用数字说话,大脑重1.5公斤。如果将大脑中所有的神经结点打开,可能长达320万千米。而这些只是我们所了解的大脑的一小部分,大脑的复杂性是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的。
5.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生命科学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常识紧密联系,因此要注重增加那些可以应用到平常生活中的小常识。如讲到蛋白质变性知识点时,提出鸡蛋煮多久才最合适的问题,给出5分钟更健康的道理。讲到微生物一章时,以针尖上的细菌为开头,引出细菌的特点,和学生一起讨论身体内哪些部位有细菌,会引起哪些疾病,指出滥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讲到学习和记忆的时候,列出改善学习和记忆的三点建议,包括不断的学习、学会忘却、健康和合理的饮食,并举例生活中健脑益智最佳、可以增强记忆里的食物。此外,以世界上成功人士如乔布斯、李嘉诚等人的经历来激励学生要勤劳创新,多一份付出才会有成功的回报,教导学生保持宽厚待人、诚实处世的做人哲学。
6.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生命科学与人类及社会的联系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加紧密,人类对生命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入,使得新的边缘学科不断形成。了解生物大分子和生物能源,将有利于未来打开生物能源的大门;了解生物大分子和生物材料,将有利于将来开发多种生物材料的领地;了解核酸、蛋白质和脑神经,将更便于设计生物芯片和智能计算机。因此,有必要推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向各个专业渗透,这将有利于在边缘学科领域发展创新型的人才。
三、教学方法
根据《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特点,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将教学大纲里的知识点分成重点掌握、理解为主和一般了解三个层次,灵活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直观式教学。直观式教学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兼备,使教师比较直观地讲述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重点突出,印象深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如细胞的分裂、生命的进化、基因克隆等内容采用多媒体视频授课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学生从静态抽象的书本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直观的理解,加深其认识和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促进其快速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方法让教师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加强教与学的交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形式。
2.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启迪思维,教师先设计好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给出的答案和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如讲授衰老与癌症的内容时,提出:人为什么会衰老?人类可以返老还童吗?癌症是怎么回事?怎样防癌?日常生活中哪些食物可以有助于美容养颜?哪些生活习惯与癌症风险有关?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听课,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
3.探究式教学。针对教学内容中的某个问题设置专题讨论,如目前空气污染的现状,把学生分为几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演讲报告,规定一定的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发言和交流。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式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4.讨论或辩论式教学。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伦理学中的热点问题的关注,如,克隆技术的应用,究竟对克隆人持支持还是反对态度?看到现代社会上出现的亲子鉴定所带来的尴尬风景,到底是技术的进步还是人性的退步?这些问题需要让学生好好思考,一起讨论,通过不同的分析而逐步得出自己的看法。此外,也可以针对不同的观点让学生分组进行正反方辩论,陈述自己的理论依据,举证事实说话,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混合教学模式,即运用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及录像)与传统粉笔和黑板、计算机辅助与传统学习、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这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教学增添了形象生动感,但是板书必不可少,必要的板书可以展示整堂课的授课提纲和重点及难点。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采取了平时成绩(40%)与期末成绩(6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平时成绩包含出勤次数、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考核,每堂课随机点名,综合平时的课堂提问和课外作业完成情况与期末作业的大论文写作完成情况,按比例进行成绩的考核。这样的作法不仅注意到了在对生命科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目前,笔者在讲授这门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高中生物与“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有所重复;选课的学生基础知识差异较大,导致理解能力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因为是选修课而导致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常发生;生命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快,现有教材很难满足课程的需要。针对以上这些情况,建议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强知识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掌握生命科学领域里的新成果、新成就、新动态和前沿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学水平,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包括课堂互动和目光交流等;另一方面需要了解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此外,为提高学生兴趣,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精选教学内容。也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积累教学经验,编写适合各专业本科生学习的教材。同时,互联网上丰富的生命科学知识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参考,让学生主动自己查阅一些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热点问题的相关资料,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玉芳.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3):20-21.
[2]李娜,毛永强.“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0):120-121.
[3]周亚平,金卫根,陈传红,王斌.《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167-168.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范文2
关键词:食品科学;工程专业;专业导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35-02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今天,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各方面的差异也越来越大。高中时代学习模式结束后,新生将面临新的管理模式、学习和生活环境,如何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让其尽快了解所学专业性质,建立所学专业基本概念,宏观了解专业历史沿革、发展前沿、学术及社会价值,主动、自觉地进入学习生活中,找到个人发展的正确方向,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挑战[1,2]。
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是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的课程,旨在帮助新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的核心思想、基本要素、理论基础、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早期教育”手段[3]。增设该门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工程中一项极具创新性的改革措施,近年来已在部分高校悄然施行,并渐已引起关注。当前全国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有219所,但将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的学校不是很多,仅有如华南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1,2]。这些学校该门课程的开设,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食品工程并非一个基础性的专业,而是一个应用型的专业,不仅需要我们拥有最基础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实验和实践,食品工程的内容牵涉到食品的加工、综合利用及保存,另还有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目前我省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校尚未开设该门课程。该课程就目前而言在江西省仍属建设中的尚未成型的课程。
我校食品学院从2014年起,针对大一新生开始开设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些问题。本文将结合实践,谈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在我校开展的情况。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内容设置
根据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规划,并参考其他教学单位的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学时和学分等方面的安排,制定了本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大纲。该课程校内安排16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2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校外安排工厂实习1次。
该课程理论教学采用“名师讲座”的教学法,由食品学院院长亲自授课。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本专业概况介绍;本专业培养体系与学习目标讲解;本专业的学习方法介绍;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前景;大学生活规划指导[4,5]。
(一)专业概况介绍
从国内食品工业现状开始学习,结合国外食品工业现状,使学生在了解食品工业的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进入本专业情况的学习。首先介绍本专业的概念、发展历史,与相关专业的区别与联系,专业地位、意义及专业特点等。其次,介绍了本学校和本学院的基本概况和专业设置情况,让学生对本校本专业发展的历史、特色、发展前景有较深的了解。
(二)专业培养体系与学习目标
首先提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然后,详细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了解大学四年中每个学期所学课程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内涵;最后,介绍基础课、专业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并对学生选修课的正确选择进行指导。
(三)学习方法
介绍本专业知识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如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等。重点介绍与本专业相关的网站,如食品伙伴网、小木虫学术论坛等。
(四)就业指导
首先,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明确学习的目标。介绍我校学院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实习基地。然后,向学生介绍历届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如去了哪些地方、哪些企业、目前现状等。对杰出校友做重点介绍和推荐。最后,分析食品行业的社会需求,提前让学生感知本专业发展方向,了解食品行业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
(五)大学生活安排
在如何规划大学学习和生活、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如何合理掌控大学的时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大学阶段目标的制定与学习的规划。
由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验学科。该门课程由校内、校外两部分构成。其中校内实践部分,安排参观学院中心实验室,让学生了解学院的实验条件,认识本专业的学科性质,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兴趣。校外实践部分,如安排参观阳光乳业公司,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实验室参观的基础上,实地考察工厂的生产情况,提前感受工作后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
本课程属于专业方向引导课程,在讲授该课程时,应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及经济发展的需求,选取教材中重点、热点及关键、前沿的课程内容进行详细地讲解,以理论教学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专题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展开课程内容讲解。专题具有针对性,能使学生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训练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较短的时期内,加大了重点资料的信息量。学生也可以在重点学习中接触前沿,触类旁通,并能举一反三地构建知识体系及学科系统。
本课程结束时,采取让学生撰写与课程相应的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论文评定成绩后,结合前面的平时成绩,评定最终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含上课出勤、平时作业、上课发言等)。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
对于在本校食品学院首次开设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良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内涵;国内外相关领域专业发展、生产和科研概括;本专业内各学科的关系、教学计划及知识体系的安排;以及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等。大部分同学在学习完该门课程后,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理性的认识和规划。
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展望
由于该课程在本校食品学院是首次开设,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新生还没有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他们对课程中的一些概念不理解,对一些知识点较陌生,以专业案例法展开教学时,会使学生理解得不清晰。本次课程由1名教师授课,带给学生的知识面等较为单调。在校内实践教学部分,仅仅采取的形式是参观实验室,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全身心投入,参观效果较差。
总之,通过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的实践,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我们准备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推广,针对在课程开设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逐步将其完善,比如,在直接案例教学之前,可以安排1个课时作为专业概念、专业热点的普及;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面,采取多元化的形式,让更多有经验的名师参与其中;在校内实践部分,可以安排一个综合入门实验,在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同时,也动手感受一下实验的技能。希望在不远的将来,食品专业导论课在我校食品学院能越开越好,在江西省开设食品专业的高校中能普及。
参考文献:
[1]姜松,崔恒林,朱帜,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8(181):84-87.
[2]冯向阳,邝兆明.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置“专业导论课”意义和方法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8,24(12):1191-1194.
[3]王斌,周亚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建议[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1):85-88.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范文3
词素是构成词汇的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词素层翻译就是利用英语中的词素(前缀、后缀、词根)和连接元音字母O(偶见用i)进行创造新词的一种方法。例如,hysteromyoma(子宫肌瘤)是由hystero( uterus 子宫) + myo( muscle 肌肉) + ma( tumor 肿瘤)构成; hepatosplenomegaly(肝脾肥大)是由hepato( liver 肝) + spleno(spleen 脾) + megaly(enlargement 肥大)构成;electrocaidioscopy(心电图检查)是由electro(electricity 电) + cardio(heart 心) + scopy( examination 检查)构成。其中,有下划线的为连接元音字母o。
二、词素层翻译的历史
最早利用词素层翻译将中医名词术语的是十七世纪的荷兰人Dane Jacob Booudt, Buschof H.及Rhijne W. 他们翻译了一定数量的中医名词术语,其中一部分到目前为止还被人们广泛使用着。例如,他们将“针刺”和“艾灸”二词分别翻译成译成“acupuncture” 和“moxibustion”。“acupuncture”是由前缀“acu-:neddle(针)”和后缀“-puncture: penetrate (刺)”构成 ;“moxibustion” 是由前缀 “moxi-(艾)”和后缀 “-bustion:burning 燃烧”构成的。这两个译名是最早被译成英语的中医名词,也是最被西方人接受的两个译名。
这种利用希腊――拉丁词素翻译命名新医学词汇的方法一直使用到今天,仍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使用着。这足以看见其实用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事实上,现代医学新名词术语层出不穷,词素层翻译功不可没。自从工业革命,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名词术语以加速度式地不断涌现。正因为有了词素层翻译,这些新名词得以及时地翻译命名而被纳入现代医学名词术语词典里。这种利用英语中固有词素组合创造新名词的做法值得今天从事中医翻译的人学习。
三、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的问题及词素层翻译中医名词术语的优点
目前,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释义性翻译。不管是直译或是意译,其结果都是译语太长,不符合科技名词术语的要求。例如,风热头疼、宫寒不孕、肺虚咳嗽在许多词典里被分别译为headache due to pathogenic wind and cold, sterlity caused by coldness of the uterus和cough because of asthenia of the lung。我们先不管译文是否准确,单从译语的形式上来看,与英语医学名词术语的形式格格不入。翻开英语医学词典可以看出,从结构上看,英语医学名词基本上有三种形式:① n; ② adj.+ n; ③ n + of + n。也就是说,要么是单一的一个名词;要么是一(几)个形容词加一个中心名词;要么是一个名词加一个介词of 再加一个名词。根本看不到有介词短语“due to”、“because of”,更看不到过去分词“caused by”出现。
可以看出,用词素层翻译法译出的中医名词术语完全符合英语现代医学名词术语的形式要求;与科学的标准化的名词术语的翻译标准一致;避免了因释义性的直译、意译所造成的译语冗长的缺陷;消除了因译语不当使外国人对中医产生的隔膜感和排斥感。因此,我们可以勇敢地做这方面的尝试。事实上,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作了不少的努力和工作。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李照国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医翻译导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后面附有十多页词素层翻译的若干中医名词术语。另外,李先生在1997年出版了《汉英中医药大词典》(世界图书出版社)。在这部词典里,他大胆地采用了词素层翻译法,翻译了大量的中医名词术语。笔者也长期做这方面的研究和尝试。特别是在2000年7月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时,毕业论文《如何处理中医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中,就如何利用词素层翻译避免中医翻译中的文化禁忌作了大胆地尝试。
四、结语
综观词素层翻译的应用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在翻译命名新科技名词术语方面有着其它翻译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这种方法译出的名词术语符合科技名词术语的形式要求。这对解决目前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存在的译语太长的缺陷提供了一个科学可行的方法。然而,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方面面的问题,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译名统一。因此,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在使用词素层翻译法翻译中医名词术语时,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不可过度使用。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反而影响了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7:151-154.
[2]Cousland,PB:Medical Nomenclature in China.The 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1905,1(3):115-121.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范文4
明晰学生特点,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创立我校理科实验班,陆续培养出国际奥赛金牌、国家集训队成员、高考理科状元。每年约有3名学生获得北大校长实名制和清华领军计划的推荐。每年有数十人次在北京市和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科竞赛中获奖。高考成绩名列北京市前茅,为高等学校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的理科预备人才。理科实验班的成绩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称赞。
理科实验班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优势表现突出:智力和能力水平高于同龄人,喜欢独立思考,善于做出决策;有很强的接受力,愿意主动地接受挑战和战胜挑战;具有优良的学习品质,意志力强,在数理学科方面有兴趣,优势潜能明显,对未来的发展有追求。理科实验班的学生不足表现明显:需要加强人文情怀的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不足;阅读与写作能力有待提高;乐群性不足,倾向于少参与社交活动、不偏好与人打交道的心理状态。
在高质量、校本化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构建出适合学生特点,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理科实验班课程体系,开设的课程有:拓展课程、竞赛课程、专修课程、讲座课程、研究性课程和科技与人文社会实践课程等特选课程。
培养人文情怀,突出数理学科“高精实”的特色
学校制定的《理科实验班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针对学生特点,加强人文情怀的培养,坚持注重启发、引导,灵活运用“问题推进”和“启发探究”的教学模式,在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规定的必修必选课程的基础上,突出数理学科“高精实”的特色。
1.加强人文学科课程建设
首先,开设语文和英语的《阅读与写作》专修课程,如《英文小说阅读》、《中文写作指导》等,加强阅读与写作方法指导,拓展中英文阅读范围,培养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为今后阅读大量中外文献和撰写论文奠定基础。其次,整合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知识,突出构建知识结构,采用自主学习,读、讲、议、练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正确地看待社会现象。
近3年,学生个人和小组撰写的课题有12篇在各类刊物上发表,22篇论文获区、市和国家级奖励,学生个人出版书籍10余部,如2010届金一娜出版了《我同时考上了清华和伯克利》,学生的人文情怀得到提升。
2.突出数理学科“高精实”的特色
理科实验班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喜欢独立思考。因此,补充、整合和深化数理学科专业知识十分必要。主要的方式有:以专题形式呈现,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启发探究、合作交流,邀请专家指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高精实”特选课程
近3年,理科实验班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学科竞赛荣获一、二等奖人数达46人次;参加全国及北京市科技创新大赛荣获一等奖的课题有4个,二等奖的课题有6个。这种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类别的特选课程,实现了学生的兴趣和优势潜能匹配,满足了学生的多元需求,凸显出理科实验班在数理学科“高精实”的特色。
开设特选课程,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老多次提出的问题。我校理科实验班有一批具备创新潜质的学生,学校一直坚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借助大学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个性化的指导,激活有潜质学生的发展内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人格与创新思维,为他们今后在某些领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1.大学先修课程
通过“大学先修课程”给予潜质学生更高的学术挑战,增加学生对学科的分析型思考,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从高中到大学在学术和心理层面的过渡,从而增加在大学的成功机会。通过多次调研、论证,我们将逐步开设《中国文学史》、《微积分AB》、《英语语言学入门》、《普通物理》、《化学原理》、《生命科学导论》等课程,将大学的教授请到高中来授课,形成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的有机衔接,使高中的教育更具有连续性、延展性。
2.研究性课程
研究性课程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志向提出学习研究方向,教师根据学生发展方向,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通过自学、集体讨论、导师指导、成果展示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的一门个性化指导课程。
研究性课程侧重两方面发展,一是学科专业的深入发展,着重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科进行专业书籍的指导阅读,加强专题系列的实验操作,通过学生间的阅读交流、实验互动,满足学科专长的发展,聚焦属于自己领域的学习。二是研究性学习的拓展,在高质量完成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与专家接触,与大学实验室建立联系,联合培养,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研究性课程”为具有特殊发展潜质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让指导教师有自己的得意门生,让学生的特长获得充分发展,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同时也促进了指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出一批专业知识深厚的任课教师。
开展丰富实践活动,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理科实验班坚持做好个性化的社区服务和长短期相结合、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范文5
关键词:体育教学;生命
1、生命化体育教学的诠释
体育教学活动是一个随着体育科学的建立而出现的自然现象,也是一个有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在中国最早的《体育教学论》著作中(王伯英等著),对体育教学的定义:它以学校体育教学这一特定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揭示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探讨和阐明体育教学的本质、过程、原则、内容、方法和组织,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揭示体育教学质量。关于体育教学的权威定义:第一种:所谓体育教学,乃是指学校教育中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得以积极主动地通过掌握技术技能、增进身心健康、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及自然或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促进其个性发展的教育过程。第二种:体育教学是一种以体育教材为中介使学生在体育教师指导下掌握体育知识及技术技能、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以促进其身体、心理、社会等适应能力且使之得以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有学者从生命的角度,将教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绕过人的生命直接企及知识目标的教学;第二种,利用人的生命为有效掌握和发展知识技能服务的教学;第三种,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人的生命自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本研究认为体育教学生命化应该是以尊重生命、关注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为目的,实现体育教学生命的价值取向。本文生命质量是指自然生命的质量(基本身体形态、生长发育与体质状况等)、精神生命质量(态度、情绪、意志品质与价值观等)和社会生命质量(自我实现程度、社会适。
2、体育教学生命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生命化特点更为凸显。体育教学不仅将目标定位于学生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学生精神层面的生命,教学中强调学生非智力因素,如顽强意志力、探究意识、协作能力等,即学生社会生命的提升。在体育教学中,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能够协调发展和完善。体育教学的鲜明特点即实践性,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身体运动,体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是一种动态过程。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生命在于运动。”“动”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的主要特点,生命的价值、意义和智慧都在“动”中得以体现。
第一:体育教学环境是动态的、开放的。
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而言犹如空气和水,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体育教学环境作为学生主体直觉背景,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生命源于自然,生命发展需要空气、阳光。体育教学使学生在自然中呼吸自由的空气,享受阳光照射。体育教学环境需要物理环境是复合的,需要场地器材等等这些与阳光、空气、水、树木与草地等自然环境紧密交织在一起,共同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也是复合的,空间变化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动态变化。体育教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生命的自由与激情在体育教学动态中的释放。
第二: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是体育教学主要活动形式,老师通过自身内化的知识与技能展示给学生,用内化的生命价值,唤起学生活动的激情与兴趣。通过师生的互动,身体交流逐步把学生学习的技能知识转化为生命的价值,为学生生命的完善与发展投入资本。
3、从教育角度审视体育教学师生关系
毋容置疑,体育教学和生命关系密切。师生之间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手段。由于近代体育思想都是以学生为关注对象,而忽视体育教学中另一有生命的群体—体育教师。从以下三方面讲:
一、体育教师不能等同于“运动员。”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一部分大学生进入校园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某些项目体育技能而且水平很高,面对这样一个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如何实施体育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技能更优化,这是摆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技术水平高的大学生会用“高水平运动员”的标准来要求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来说是一种巨大挑战。
其二,体育教学注重生命科学性。
体育课上,体育教师所承担高度安全责任意识是其它课程教师无法体会到的。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超重儿、心肺功能与体质差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因运动量不适而出现异常现象,为了避免意外事故发生,高度责任心与安全意识每时每刻都让体育教师坚守着课堂。这对于体育教师是一种无形心理压力。
其三,教学中的困惑。
长久以来因“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好多人眼中体育课就是简单的“蹦蹦跳跳”,不用备课、不用批改作业,没有任何含金量。以至于体育教师在劳动价值、社会地位与职称晋升方面有时无法得到认可。这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伤害。以上体育教学思想,虽然用“快乐、健康、天性”来表述但仅仅是生命的一种表达,不代表生命的全部,体育教学生命化是生命发展与完善更深、更广的内涵。任何一个学科教学定位从生命角度审视体育教学,是人类回归生命的要求。冯建军强调教育中几个方面:“人文教育的失落,缺失了生命的另一半;教育与生活的割裂,丧失了生命的意义;绝对主义的客观知识,泯灭生命的灵性;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培育无根的生命;压抑规训,自由的生命;生命不能承受病理性教育之重。”狄尔泰从历史文化哲学视角解读生命:“自然我们解释,生命我们理解。”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命的意义。基于传统体育教学对生命意义理解肤浅,从生命深度发出对体育教学回归教育本义的呼唤。
4、总结
体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象形字角度来诠释“体”即“人”与“本”的结合,即体现“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生命意义在于对教育本义的回归。关注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并非单纯看见生命的存在,而是挖掘体育教学中个体生命潜在的精神能量。体育教学中存在两个有生命的个体,一个是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占据主体地位;两个有生命的群体:教师与学生,都需要生命的尊重与关爱,不仅要注重他们自然生命的发展,更要注重他们社会生命的发展与完善。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层面上的公平与和谐。
参考文献:
[1]丁留国.学校如何实施生命教育[M].文教资料,2006,(5).
[2]闫守轩.论教学中的生命关怀[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5).
[3]英,洛克著.教育漫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
[4]杨文轩等著.体育原理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5]杨文轩等著.体育原理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6]张伯苓著,王文俊等编,张伯等.教育言论选集[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7]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范文6
一、台湾警察学校通识教育的实践及特点
(一)以塑造“全人警察”的理念确定警察通识教育的内涵,服务警察的全面发展台湾警察大学作为该地区培养警察干部的最高学府,鉴于警察学科专业体系的不断细化、深化可能导致的专业能力过分狭窄的弊端,确定了塑造“全人警察”的理念,以此来辩证地处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他们认为通识教育的核心意义应该是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人为主体。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变革之下,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自我决定、自我实现等自我认同的思想与实践。因此,无论哪一领域的大学教育都应培养满足于该领域期望的专门人才,即所谓的“专才教育”。然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不相违背,反可以相得益彰。通才教育重在提高整体素养和明确方向,其作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专才教育则重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养成,其作用在于成为某领域的专家。因此,通才教育是“道”,专才教育是“器”,“道”是“器”落实的基础与根据,“器”是“道”的具体实践过程。有了“通识”便可使得“专家”不只流于“专技”,更能“由技进道”,更能提升“专家”的创造能力。基于以上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台湾警察大学始终注重发挥专业教育与人格教养的双重效应,多措并举以实现通识教育的三项功能,即跨领域学习,整合所学,建立独特与创新的见解;提升人文艺术涵养,使“专才”与“通才”融合发展;加强执法伦理与人道信仰,引发自律向上的自觉意识。
(二)设立通识教育中心,构建优秀教师团队台湾警察大学为发挥通识教育的功效,加强通识教育的统筹规划与整体发展,专门设立了负责通识教育的机构——通识教育中心。该中心的设立宗旨是希望兼顾大学教育与警察教育的双重目的,统筹文、理学科的相关性与整体性,避免过分追求专业化或功能化导致片面看待个人发展或事业进步,以及不断滋生本位思考问题的弊端。同时,考虑到对警察干部应培养组织及逻辑能力的需要,以及面临警察科学不断充实发展的现实需要,应通过通识教育使警察干部具备领导才能及运用多领域警察科学的素养。总之,设立通识教育中心的目的是跟随社会环境迅速发展变化及人们思维观念转变的需要,服务于培养出更具前瞻眼光和心灵开放的警察人才。警察通识教育中心集中了校内通识教育的优秀教师资源,同时采用专任与兼任相结合、相对固定与因需选用相衔接等多种形式、渠道组建了教学团队。现通识教育中心有专任教师8名、兼任教师11人(承担固定的教学任务)及聘用的退休教师2名。此外,警察大学各专业系及行政部门的教师及管理人员根据自身的学术特长承担一些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或定期及不定期开设有关通识教育的学术讲座、专题研讨。通识教育中心还在台湾其他大学、学术机构及社会学者、专家中聘用人员参与通识教育的各项活动。
(三)设计了覆盖面广、结构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台湾警察大学对通识课程的规划原则是以支持未来实际从事警察工作的要求为主线,其立足点不在于扩大通识课程的数量,而是在于所开设课程的品质,力图通过对通识课程的归并整合,形成警察大学的特色通识课程体系。目前,除开设了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通识性质必修课外,还设计规划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语文”四大类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文史、语言艺术、哲学、社会、应用科学等学科。每一类中又包括若干个子类课程组合,每个子类下含若干门课程,如人文艺术类包括哲学(含哲学概论、逻辑推理、孙子兵法、当代哲学理论共4门课程)、文学(含中国文学选读、台湾文学选读、台湾小说与电影、当代欧洲人文、日本生活与文化、推理小说选读共8门课程)、史学(含台湾史、台湾治安史、台湾政经发展史、历史人物评价、欧洲历史与文化共6门课程)、艺术(含世界艺术史、艺术欣赏、电影与文学、神话与艺术、戏剧与人生、文化创意产业共6门课程)四个子类,社会科学类包括政治与经济(经济学概论、警察与国家发展、台湾政经与两岸发展、经济与生活、个人财物规划、警察人际关系、警察未来学、执法与人权保障、执法伦理与领导共9门课程)、社会与生活(含公共关系与行销、警察与大众传播、口语传播技巧、社会流行病学、生涯规划、爱情心理学、公益组织与社会、新移民家庭、情绪与压力管理、恋爱与婚姻等11门课程)两个子类,自然科学类包括环境与生态(含自然科学概论、自然生态、全球环境变迁导论、生命科学新知、人生智慧与密码、大脑与情绪、食品安全与风险、芳香疗法乐活学共8门课程)、咨讯与科技(含现代科技概论、科技与生活、资讯与法律、资讯素养与伦理、数字资源检索与运用、网际网路应用、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影音短片制作、资通科技发展、鉴识科技发展10门课程)两个子类,以上以警察大学第81期通识课程一览表为例。
除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列入必修课的通识课程外,上述的近100门通识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自由选择。但对选修的学分及选课的种类有明确的要求,如警察大学规定学生在大学毕业前,均至少需选修八学分以上的通识教育课程,且人文艺术类、社会科学类及自然科学类至少选修一门。此外,台湾警察大学还十分重视开设具有本地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通识课程,如开设有台湾文学选读、台湾小说与电影、新移民家庭等课程。除上述通识教育课程外,台湾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为丰富学生学习资料,还组织建设了系列性的网上通识教育资源库,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堪为其特色之一。台湾警察专科学校尽管其承担基层警察的培养任务,毕业生主要面向基层派出所,学制(两年)也相对较短,但对开展通识教育的作用有很高的认识,这一点在教学课程设置中予以充分体现。以刑事警察科(专业)为例,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共同科目、专业基础科目、专业核心科目和校订选修科目四部分,其中课程共同科目主要为通识课程。除体育技能外开设了数理学群、艺术学群、艺术概论等通识必修课,学分达14分;专业基础科目、专业核心科目共有10门课程,两部分的合计学分为22分。此外,在校订选修科目的27门课程中,有一半左右的课程为通识课程,其中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警察伦理学、警察人际关系等,形成了必修与选修既相互补充又相互衔接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四)课上与课下互动、多部门联手,推动通识教育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台湾警察大学在开展通识教育工作中,注重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上教育与课下活动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并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和规范。例如,通过规划通识教育课程或科目的方式固定某些通识教育的内容,对某些不宜固定的课程或科目采用校外活动的方式进行,诸如领导能力训练、生活教育等。此类课外的活动由学校的学务处和学生总队负责,通识教育中心予以配合,双方形成通识教育的合力,确保取得实效。学务处和学生总队在通识教育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经常组织系列的学生活动推进通识教育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规范,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有序规范进行,如《学生生活教育座谈会实施须知》、《学生辩论赛实施规范》、《学生演讲实施规范》、《学生历史人物评价比赛实施须知》、《学生时事座谈会实施须知》等。(五)开展多种形式的通识教育学术活动,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交流平台组织丰富多彩、师生互动及校内外结合的多种形式的通识教育学术活动和教学观摩活动,是台湾警察大学通识教育的又一亮点。学术活动的主题内容广泛,并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的需要调整研讨的重点和方向,如2008年举办的警察通识与专业学术研讨会、2010年举办的第七届警察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2011年举办的第八届现代警察应有之素养学术研讨会等。对每届研讨会征集到的学术论文均进行整理汇编,在网站上制作成系列的参考资料,供师生学习和交流使用。同时,警察通识教育中心为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及教学效果,每年举办一次教学观摩会,广泛进行教师间的教学相互交流和探讨,相关资料亦在网站上开放共享。此外,台湾警察专科学校编辑出版了《警察通识专刊》(每年发行一期)。该校在阐述办刊宗旨时强调,为发扬通识教育理念,暨实践全人教育的理想与提升警察的人文素养。通过《警察通识专刊》这个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强化警察执法的伦理及人文素养,期望汇集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借助艺术陶冶、人文、史哲、生命科学等培养全人教育的警界人才,在培养警察专业知识外增进警察的公民素养、人文关怀、创新思辨、行政管理及宏观视野的能力。
二、借鉴与启示
(一)大陆警察学校对警察通识教育的作用认识有待提高,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度不强台湾警察学校在警察培养中确立并开展通识教育活动已有十多年的实践历程,其以塑造“全人警察”的理念为导向,将通识教育提升到“通识可使得专家不只流于专技,更能由技进乎道”的认识高度,充分地发挥了通识教育在培养全面能力和社会广泛适应性中的独特作用。相对于此,大陆警察学校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始进行警察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而且存在管理及决策层面对其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教学应用范围小及推广措施不力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大陆警察学校均由在职培训转为高等学历教育且开展学历教育时间相对较短,在原有在职培训模式下强化专业教育的思想比较根深蒂固;二是近几年大陆警察学校的教育改革以警察职业需要为主要导向,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下,使原本在警察教育已有的重专业轻基础、重应用轻理论、重眼前轻长远倾向更加强化。特别是随着学科专业体系的进一步分化,专业划分更加细化,从保持专业的独立性并兼顾扩大社会适应面考虑,专业之间的融合和交叉越来越强,冲击和弱化通识教育的现象愈加明显。
(二)大陆警察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基本上处于“零、散、乱、弱”的状态台湾警察学校“以支持未来从事警察工作之要求为主轴”,构建了统一规划与分散实施相衔接、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补充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特别是根据警察培养的需要和警务工作的社会要求,并突出台湾地区的地域特点和警察大学的自身特色,设计了涵盖文史、语言、艺术、哲学、社会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形成台湾警察大学的优势教学资源。相对于此,大陆警察学校在注重和突出专业教育课程系统化的理念下,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工作比较滞后,甚至对课程的覆盖范围也不够清晰,更谈不上提升到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层面,普遍体现出零、散、乱、弱的状态。从目前大陆警察学校的课程结构上看,尽管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立了政治理论、外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及其他文化素养等可视为通识教育课程(警察学校开设的法律类课程主要是服务专业教育需要,在此不宜列入通识教育课程范畴),但这些课程设立的指导思想要么是贯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要求,要么是基于为专业教育做铺垫和基础,缺乏从促进警察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整体宏观规划。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识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不强,堆积课程数量现象严重,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不合理,课程内容的目标任务不明确,优质和高水平的基础类、理论性和综合性课程明显不足。此外,大陆警察学校对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考核要求也比较宽松,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致使其成为一些学生获取学分避重就轻的便捷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