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1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于2017年6月在我校正式开始启动,这是一个全面提升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大好机会,为全校教师扩展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增加了新的教学手段。为此,我校立即行动,深入细致地做好此项工作,现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建立专班。

接到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正式开始的通知后,我校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以书记、校长宋国胜同志为组长、副书记、副校长窦院红同志为副组长、副校长李有元、信息中心中任佘虎等同志为成员的工作专班,专班办公室设在信息中心,佘虎同志负责此项工作的推进、落实工作,同时制定了《古驿镇中心学校推进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二、明确任务,开展培训。

2017年6月5日上午9:00召开了“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专题会议,会议明确了此次提升工程的目的、意义、各进程时间节点,佘虎同志做了“如何进行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注册、学习和考试”的专题讲座。

三、督办周查,扎实推进。

对于教师的注册、学习情况,我校实行一周一查,建立了“春天花会开”QQ群,每周督查的结果在QQ群中公示,对于还未进行注册和学习进度非常缓慢、滞后的老师,采取电话、短信提示,督促老师尽快注册和学习,对于表现优异的老师大力表扬,树立榜样,带动全面。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2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重视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但是对课后反思却不够重视,进而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方案的优化和教师教育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建议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细节,积极对教学信息进行课后分析与反思,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进行课后反思,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设计、轻反思”的倾向比较明显。信息技术教师过分看重教学结果,而对于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精彩、失误、创意、灵感等都没有在课后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整理,没有为教师日后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建议信息技术教师在加强教学设计的同时,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课后的反思,及时总结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学不足,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反思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需要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关注为前提。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各类细节问题的关注,有效监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才能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等学情信息进行有效搜集和系统分析,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反馈来反思自身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并为接下来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对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不要一味开展单向灌输性、标准性的教学活动,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和互动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暴露自己,这样才能为教师对自身教学设计方案的反思创造条件。例如,为了检验自身教学设计方案的教学有效性,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安排一个“任务”,在课堂的末尾让学生根据所学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尝试,这样可以以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带着“任务”学习,而课堂末尾学生对任务的完成程度,恰恰是检验教师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标准,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全过程进行关注,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技能缺陷,再制订更加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反思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中的核心环节,而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则是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将会直接决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设计由于多是提前进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教”与“学”之间的不协调,当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出现不适应时,就会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反思,主要涉及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互动方式的选择、师生关系的处理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大小等。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策略的制定,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避免灌输性的理论教学和重复性的技能训练,以便充分激发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例如,对于“动画制作”的教学策略的反思,主要是看学生能否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能否自己制作Flas,是否有自己的创造力等;同时,教师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动脑,才能更好地暴露自己的知识缺陷,反过来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方案的持续优化。

三、反思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的精彩与失误

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教学设计进行课后反思,不仅要反思不足之处,同时也要反思精彩之处,还要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创意、灵感等进行及时的总结,这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首先,信息技术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的精彩之处进行总结,如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师精彩的设问,启发性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巧妙的课程导入等,教师都可以进行很好的总结,作为教学经验进行积累,或者同其他教师进行共享并实现共同进步。其次,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失误和败笔,教师更是要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和总结,在上课结束后要多加强教学反思,看教学设计是否脱离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妥当,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举例讲解分析是否恰当等,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敢于承认和反思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犯的错误,才能将这些教学信息作为优化自身教学设计方案的参考依据,实现自身教学素质的不断提升。再次,对于在教学过程中一闪而过的教学创意、教学灵感,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在课后进行反思和记录,因为这些教学创意和灵感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日后很容易忘记。如果能将这些教学创意和灵感充实到日后的教学设计当中,将会对教学案例的优化提供很大的帮助。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 中职会计 案例教学模式 探究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市场对于会计类人才的要求也更加苛刻,不但需要会计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还必须拥有极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只能不断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因此,案例教学模式成为中职会计教学中常用的方式。但是,案例教学模式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却仍旧无法达到市场需求的标准。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成为众多中职会计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在此针对信息技术环境视域下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1]

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案例准备的质量

所谓案例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事先准备相应的案例,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案例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从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来看,案例的筹划与准备是基础与前提。通过实践调查发现,在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准备的案例是否能够吸引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是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决定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2]

由此可以看出,要提高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案例转变与筹划的质量。但是,在传统的条件中,案例的可选性较少,教师面临着教学资源缺乏的困境。

此时,在信息技术环境视域下,教师就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高质量案例的准备与筹划。通过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网络平台上收集和整理案例,可以方便快捷的挑选出能够吸引学生目光、便于学生模拟和操作的案例。

同时,在准备高质量案例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设备开展,达到更高效率的导入效果。具体地说,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好的营造相应的氛围,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来打造相应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相应案例的情景中,能够更快的转变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真正融入特定的案例情景中,进而提高案例教学带给学生的实践感受,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二步,也是整个教学模式中的核心部分。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应设法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引导学员紧紧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方式可以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

但是,在传统的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所组织的案例讨论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一方面,因为缺乏真实情景和条件的支撑,教师很难营造较为真实的气氛,很难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相应的案例中。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主观思维仍旧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这就表示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很难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使得学生的思维无法迎合实践,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在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讨论环节中,教师所组织的讨论相对空乏,并不能针对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自然也就得不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具体地说,中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没有相应的意识,导致学生无法在此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讨论,无法达到教师预想的效果。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用的功能,降低了有效性。

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组织开展更高效率的案例讨论。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打造更合适的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案例教学模式的带入性增强,为案例讨论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文字等形式为学生的讨论指明方向。这就能够在不打断学生讨论的情况下提高案例讨论的有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更有效的提升。

最后,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更加拟真的情景模拟中,让学生进入相应的实践情景中。此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将从实践出发,也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才能够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点,才能够明确未来学习的方向和目标。[3]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案例总结的有效性

最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案例总结的有效性。案例总结是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的最后步骤,其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

在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虽然能够针对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但却缺乏一定的依据。具体地说,部分学生在进入情景后对自己当时的表现没有深刻印象。这就导致教师在总结时无法得到学生的呼应,进而降低了总结有效性。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提高案例总结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较为详细的罗列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有更直观的感受,并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甚至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讨论情形进行录制,让学生观看到自己真实的表现,进而提高说服力,能够更有效的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反思。

结束语: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是时展的产物,其早已渗透进入现代教育中,并且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在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从案例教学模式的三个步骤进行提效。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交流,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效率,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模式,最终促进中职会计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素丽.信息技术环境视域下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4

信息技术高职数学课堂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能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在已有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中,专家学者们共同关注教学前的备课,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师生间的相互配合,以及课后的教学思考等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知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备,同时学生对数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学生对该阶段的学习难以适应,表现为学习方法不当、理解能力较差,课堂学习活动得不到有效开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本文从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和相互配合角度入手,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整合教学流程,总结相关经验,以期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信息社会下的数学教学

数学是一门集逻辑性、严密性、精确性、创造性等于一身的重要基础学科,在高职院校中,数学在各类专业基础课程中更是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教学一般分为教师准备、师生开展教学、教学评价三个环节,课堂活动与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相关,即使在教学中加入了教学媒体这一技术性元素,但是这四个要素仍是以一种相互独立的形式存在,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各种要素的集成性与交互性。这样开展教学,势必造成学生还是“用耳听,用眼看,用笔记”,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没有进行实际的动手做,没有学习积极性,就不会收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能够丰富教学资源。要想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当紧密联系生活情境,把学生身边的话题、生活中的实例融入数学课堂,形成问题情境。信息技术的支持,为师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来自于生活,接近学生的思想,不仅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灵活地展示各种复杂问题和情境,将问题简化,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能够创新教学方法。数学课堂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实施新型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开展,项目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学生做中学,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的积累。

信息技术能够改变师生交流。高职院校数学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师生需要充分利用课余才能有效地解决众多问题。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基于校园局域网建立自己的课程,上传知识点及作业,通过网络支持,和学生开展即时交流,随时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整合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流程

为了将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新型的教学方法,设计相应教学流程。通过文献调研与实践教学,发现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规律与知识,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数学实验是将计算机引入数学教学后产生的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数学实验教学以问题为载体,借助计算机数学软件的强大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经过教学实践,总结数学实验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流程如下图所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共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特点、知识概念的特征、学生专业特点等方面,提出实验课题。接着,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相应资源,在软件技术的平台上构建相应问题。第二阶段,教师扮演辅导者、学习同伴和专家等角色,提供相应操作经验及知识点,学生形成小组开始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的实验方案,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学习,搜集、分析并共享成员信息,通过展示验证方案、得出小组结论。第三阶段,教师总结与评价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成果,引导学生开展评价与自我评价,最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形成新的问题,促进下一轮实验课题的提出。

四、整合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原则

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信息技术整合数学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有效整合教材中各章节内容,提炼核心概念与知识点,形成整合教学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指引下,教师已形成了固有的内容模式,而新型的数学课堂整合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之上,新经验的获取与已有的大纲内容的章节划分产生矛盾。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活动的整合,力争做到将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在数学课堂中之所以整合信息技术,为的是优化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而不是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整合。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做到转变,切实将信息技术变成教学工具,深入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作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仅要利用信息技术将清晰的图示展示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展示自己的知识经验、相互评价学习活动、加工知识内容等。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增加自身修养和专业知识,以便在教学活动中能够适时地解决学生所发现的问题,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伴随着学生个性的差异而变化。同时,教师的角色发生多样化变化,教师要能够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扮演适时角色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凤海.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8):267.

[2]贾慧舫.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49-50.

[3]施俊英.高职院校数学实验教学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创新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32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所受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较为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方法不能只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应加入网络技术等新型教学元素,根据其特点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将得到增强,除了能学习到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能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和生活的手段。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多式多样,教师应“因材施教”,根据当堂课的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注重学生的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为使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更好的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创新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本人根据对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进行研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清晰教学流程,精心设计课堂

(一)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准备

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处理与运用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和素质。

信息技术的教学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课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这关系到一堂课的完整性和充实性,能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进程。在做备课工作时,教师必须对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任务有深刻的认识,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翻阅教学参考资料等,并根据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准备不同的课堂作业等。教师还需考虑到知识的重难点等因素,做好时间的分配工作。

(二)有效组织教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因素,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营造和谐而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正式行课前,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当堂内容,例如:讲到Excel的学习和运用时,可先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利用Excel表格做出的精美数据统计、信息比对等,使同学们了解到Excel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传授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时,作为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师,更应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通过制作精美的教学PPT、Flas等现代教学手段吸引同学们课堂注意力,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还可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使教学更加完整,以Excel表格的教学为例,教师讲授了表格的基本制作流程和各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后,可趁热打铁的为同学们布置一个或多个制作表格的练习,要求同学们在确保表格内容准确性的前提上,自行设计表格的外观、配色等,使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又或者,在一个小练习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讲解下一个更高层次一点的内容,循序渐进,使知识更易接受和记忆。

一个知识点过后,教师还应给出相应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提问,及对问题的解答,这不仅是一个梳理疑难问题的方法,也是再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

(三)勤于课后总结和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后的回顾和总结,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水平和能力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师反思的途径很多,但终究要围绕教师和学生两个中心,一堂课后,通过审查学生们的作业,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出共同问题,查明原因,分析学生心理的同时更要反思自己在教学上的问题,并寻求改进的对策,为自己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理论,从而有助自己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二、重视和发挥多媒体网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丰富教师教学形式

当今的教育越来越偏向网络教育,高中阶段的学生和教师对网络教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要求也更高。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是和多媒体网络分不开。创新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网络可以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教师能将教材中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易懂地展现出来,也能确保和拓展信息的来源。

(二)提高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生们参与实践,网络为学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也为学生完成信息技术作业提供了便捷,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丰富的素材,在找寻素材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一定程度上启发同学的探索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拓展了信息技术的适用范围

有效的使用网络,不仅可以促进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当学生们需要完成一些需要自己制作PPT之类的作业时,就可利用上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寻找网络上的图片、音乐、视频等,使自己制作的PPT更加美观、丰富和实用。

网络在信息技术和其他教育领域的使用,顺应了当下的教学标准和规律,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也能有效加强学生对于学校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网络作为一种极为便捷和突破了时空限制的工具,应受到每位教师的重视和学习应用,帮助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增强自己的教学自信和经验。

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6

关键词:问题情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设;应用

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中只是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也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中的学习内容。采用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能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可以培养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掌握课堂知识,同时,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也提高了自身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促进了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问题情境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虽然已经开始运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偏离教学计划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了解一件事,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严重偏离了教学计划,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完全理解教材内容,从根本上掌握教材提出的要求,从而为学生创设良好、合适的问题情境。

2.没有广度、深度

有许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完全理解教材提出的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过于简单,没有广度和深度。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而且还会阻碍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教学,也不利于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3.过于注重形式

将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运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是为了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实现良好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学习内容。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符合课程实际,不能为了情境创设而创设,许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都没有注意到课堂实际,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只是走一个形式上的问题创设,而创设这种问题情境在高中信息课堂教学中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问题情境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创设和应用

1.围绕教学内容

创设问题情境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使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能够发现信息技术知识与问题情境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从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获得乐趣。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不断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围绕教学内容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构建程度的大小。例如,在对“视频信息的加工”这节内容进行教学时,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而且要增加学生对于视频和动力的概念,让学生能够结合视频信息的本质特点进行学习。因此,运用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

2.激发学生兴趣

将创设情境教学方式运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将学习内容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从中学到新的知识技能。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使信息技术知识与教学问题能够进行有效的结合。

3.重视教学重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包含的内容有统计图表、信息采集、图像数字化、图像加工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软件非常多。如果教师对于这些内容按照教材来演示讲解,教学时间允许的话,学生在听信息技术课时也会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于信息技术教材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根据总结出的这些知识为学生进行情境创设,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目的进行教学。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把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能够对知识有效地总结和学习。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也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