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原理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原理课程范文1
关键词:课程思政;管理学原理;教学设计;实践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管理学原理”中嵌入思政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实施中对学生发展的人文关怀,让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同步,以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带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一、树立正确育人目标,建立长效育人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是长期性的工作,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高校应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让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从而形成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的长效育人机制。高校要进一步明确“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应结合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技能目标应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领导、控制、组织协调及创新能力;情感目标指“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实施中应关注学生情感水平的提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四个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掌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树立现代管理的市场观念,基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二、深入挖掘与探索,创新“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
一方面是于基础知识教学中增加学科前沿热点信息,另一方面是在管理技能的传授中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此基础上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具体来说,于基础专业知识教学中增加学科前沿热点内容主要是在讲解管理活动具体方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的社会政治环境、现有的技术条件、当前的经济状态让学生学会以发展的思维去制定战略、决策、编制计划,做好人员配备[2],进行创新管理。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应增加学科前沿热点信息,例如讲解环境分析时,应重点介绍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互联网+”技术变革的时代态势,将其与企业目标管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明确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并思考管理中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的改善举措。学生根据现场环境、时局态势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提高管理效果,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将学科前沿热点引入知识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发展挑战。再如教师在讲解管理控制时,可以增加现实生活中某些企业因控制失误、不当,甚至恶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案例,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将前沿热点信息、具体案例融入教学中,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管理学原理”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创新者应有的品质素养,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创新管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管理精髓的传授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管理学原理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对学生的思维启迪具有积极意义。当前世界经济、国际政治格局、技术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只有审时度势,基于发展的眼光寻求自身的发展,制定新型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根本性的发展。对于学生同样如此。知识的学习应与自身职业定位、职业规划相结合,使得自身的发展与时俱进。教师在讲授管理活动的全球化时代背景知识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意识,让他们自觉地将个体发展与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做新时代的开拓者、创新者。教师在讲解管理计划时,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展示国家五年发展规划,指导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细化到学期学习计划、月度学习计划、周学习计划等,让学生不断分解学习目标,并确保学习目标落到实处。教师讲解人员配备知识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朝着全方面的方向发展,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创新进取,不断归纳总结,最终问鼎成功[4-5];在内容的变革创新中,也应着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建构出管理学知识的基本框架后,能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当学生学习了“管理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后,可以基于学到的知识进行社团管理,进行活动的策划和人员的部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也应当清楚地看到“管理学原理”以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为主线,这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密切,蕴含的思政元素较丰富,主要表现在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管理智慧、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教师可借助特定情境,融入思政元素,如在讲授如何塑造组织文化时,可借助全民公祭日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以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情景和庄重氛围,衬托和彰显课程主题。
三、积极创新与调整,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管理学原理”课程一般在新生入学第一学年开设,而第一学年高校学生正处于从高中进入大学的适应期,过多的理论课程讲解对高校学生来说接受难度较大,需要教师着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做好课程优化设计,给予学生正确的课程学习指导。“管理学原理”本身涉及大量的管理理论、管理观点,教师应调整教学方式,讲解知识点时尽可能地列举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例子,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同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也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以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新鲜感、趣味感。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比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华为、海尔、蒙牛等品牌发展案例,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来诠释管理学的精髓,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6],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探讨与思考。教师可使用讨论教学法,提前发给学生案例,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让学生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分组探讨、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内部交流、课堂思辨,于学生的交流思辨中去矫正学生思想认知上的偏差,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原理”相关知识,并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也可选择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后,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主题,采取任务驱动型的翻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完成管理任务。以组织文化章节教学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学组织文化的结构内容,搜集中国的文化内容,以点带面地展示文化的内涵及外延,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民族企业,研究其具体的文化核心内容,思考其文化形成路径,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师生互相点评。这种教学作为案例教学的补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思考、总结。再如采用教师可以专题参观与讲座的教学模式,邀请本地知名企业家或优秀的管理者亲临学校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与学生面对面探讨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原理”中相关的管理学知识、规律技巧,也可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到企业参观定岗实践,让学生知行意统一,扩展学习视野,加深对课堂内所学知识理解。此外,教师可引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让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学原理”课程,以理论思想为引领,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优秀组织管理经验等内容,将思政元素贯穿课程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来说,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分为课前预习(线上)、课中融入(线下)、课后作业(线上)三个阶段。上课前,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利用雨课堂线上预习任务,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教师通过案例讲解、播放视频、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把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另外,将每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实施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教学方法,完成课中、课后实践任务,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课后通过雨课堂布置作业,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体会思政元素融入知识中的意义[7]。
四、教师做好榜样示范,并加强培训学习
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要定期地学习理论知识,参与党性教育,参与社会调研,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使得自身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敏感性,并自觉地将思政教育贯穿到“管理学原理”教学全过程中。学校方面也应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条件,如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推行课程教育结对制度[8],聘任邀请学院思政教师指导“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由专业思政教师指引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思政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师也应积极参与日常思政讲堂、交流探讨活动,以真正做到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管理思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尊重历史,关注传统优秀文化。在讲解人性假设范式变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不同人性假设下不同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能基于现代化管理理念做好管理工作。在讲解管理决策的影响要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思考价值观对管理决策的影响,从而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判断。在讲解激励理论之公平理论时,教师可让学生查阅资料,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让学生保持公平公正观。在讲解领导权力的来源时,可以让学生分析领导者的自我修养对于组织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在讲解管理沟通技巧时,教师应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尊重、诚信、自信。“管理学原理”课程任课教师必须统一课程思政教育思想,共同备课商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就课程思政案例的选择达成统一意见,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吸取其他教师、专家的意见,做好专业课思政教育质量的把关;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定期地上传有关哲学、国家历史、人物故事等相关的素材,从而实现课堂内外的全过程育人。
五、结语
当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及实现思政教育全过程育人具有现实必要性,“管理学原理”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关注专业知识讲述的同时,也应关注思政教育。教师应挖掘“管理学原理”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增加与之相关的思政教育案例,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育人机制的调整,让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用正确的道德理念去做好管理工作,解决实际的管理难题。让题“管理学原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跨界融合,才能带来“管理学原理”更理想的教学预期,培养发展更全面、素质更高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唐芳.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途径思考[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1,31(02):149-153.
[2]彭芳.应用型转型建设背景下“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就业与保障,2021(10):162-163.
[3]张海燕,张银银.“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29(04):158-160.
[4]陈幼红.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企业,2020(05):149-150.
[5]薛维峰.职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策略分析———以“管理学原理”为例[J].大科技,2021(16):46-47.
[6]禹玉环.基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4):108-109.
[7]樊艳丽.浅谈“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29):157.
管理学原理课程范文2
[论文摘 要] 《管理学原理》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该课程教学教改中存在的具体现象的凝练,提出在培养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师创新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从体制、历史、教师、激励政策等方面分析查找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点建议。
《管理学原理》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该课程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实践性较强。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管理的理念、管理的能力和管理的素质。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不断改革中发展,《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广大教师认真地去探讨和解决。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独具高职特色的课程培养目标尚未完全形成
《管理学原理》是大学、高职和中职三个学历层次管理类专业和相关专业必开的一门课程。有些高职教师认为,本科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多年积淀形成的,完全可以套用,结果不加思索,“拿来”就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带有明显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理论知识重视有余,实践技能训练不足,而这恰恰与高职的培养目标背离。还有些高职教师仍没有摆脱中专教育的模式,沿用了中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课程教学理念不够科学和完善
一是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而多数教师侧重于管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管理方法的传授,缺乏对管理理念的培养和管理技能的训练。二是课时分配不尽科学。《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少,为了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和完整,大多数教师将80%的课时用来讲解理论知识,留20%甚至更少的学时用于实践。这种课时分配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管理的理论重于实践”、“科学多于艺术”。三是教师偏重于教材内容的单向传授,缺少师生双向交流,很难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启发下能动性地学习,也不容易使学生体会到 “管理的灵魂是创新,管理的价值在于实践”。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互动性差
重传授、轻参与,重分析、轻综合,重知识的记忆、轻能力的培养, 重终结性考试、轻形成性考核,仍是《管理学原理》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案例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变成了“举例法”;“讨论法”缺少恰到好处的点评,有的甚至简化为提问法,等等。教学方法的不够灵活,使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填鸭式”、“满堂灌”更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4.教师的教学创新不够
一是许多教师早已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模式,满足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灌注式教学方法;二是该课程的教师完全脱产到一线实践的机会很少;三是该课程的教师与非常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的平台还不健全。这使得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受到很大限制,教师也难于进行教学创新。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1.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教育教学体系尚不完善
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办学的时间短,基础条件较差,底蕴不足。既没有现成的国内经验可以套用,又没有与之相似的国外经验可以照搬,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去总结、去修改、去完善。因此,与高职教育自身发展不协调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更是如此。《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依然主要是学理论知识,多是在本科或中专教材的基础上做一些“加法和减法”,使得针对性和应用性都不强。
2.高职院校摆脱中专教育的羁绊还需要一个过程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有长期的中专办学历史,带有较深的中职教育痕迹。而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等教学方面的变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教师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适应。所以,用中专教学的经验指导高职的课程和教学在一定时期内还存在。
3.教师群体还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高职特色教学的需要
从教师来源上来看,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来源于原来的中专学校,教学中带来较为明显的中职教育教学特色;少数教师属于近年来新招聘的教师,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理论水平较强,教学中带有明显的大学特色。
从教师创新上来看,高职院校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大多不愿意为教学改革付出更多的成本和承担更多的风险。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他们担心改变传统的模式会在专业水平、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压力,也担心学生的不适应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从教学方法的选用上来看,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在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方法选用上缺乏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另外,教师中的研究群体还很不成熟。
4.教学改革中的政策激励不到位
一所学校的强弱大小,靠的是人才,是教师。人才靠的是培养和激励,有效地培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于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目前的高职教改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教师的培养缺乏长期的师资培训规划,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1.进一步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理念
首先,要明确《管理学原理》课程授予学生的是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一种心智技能的训练。这种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仅仅依靠理论记忆、经验指导、实践操作就能达到,更多的是在体验中融汇、实践中领悟、思考中创新。其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完全服从并服务于“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实训课堂,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来组织进行,由学生来评定成绩,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再次,对于管理者而言,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很重要。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表现的空间,讲解完重点难点后,让学生提问、讨论、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的交流或研讨,引导着学生去思考,鼓励着学生去质疑、创新。
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管理学原理》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的差异性,精心选取教材,并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一是在知识体系的基本完整下讲究重点突出,在理论够用下突出技能本位。二是在内容安排上应尽量减少高层战略管理的内容,注重中基层管理中所涉及的管理实务与技能。三是将管理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并设置于相应的管理情景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理论知识,置身于情景中训练技能。四是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使教学内容体现出实用性和前瞻性。五是根据各专业未来岗位的差异来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对于该课程内容的要求。
3.改革教法,实现教法多样化、教学互动化
《管理学原理》课程应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可以说,传统教学法仍然是《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式,但在理论的运用或技能的训练中要借助情景模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它们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来源于管理实践活动,所以要重视和加强该课程的实训教学,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将复杂、抽象的管理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景中去感悟和从事管理实践活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
结合高职院校管理学师资队伍现状及教学发展要求,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有针对性地引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企业和管理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二是给教师创造提升理论水平、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平台;三是树立“以师为本,因师而治”的管理哲学,把教师当作“人才”来尊重和相信,而不是视其为一种生产要素、资源或完成教育任务的工具;四是制订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监督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五是制订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考评标准和奖惩制度,使教师在愉悦的氛围中成长。
5.以提高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对人才评估的标准更多的是关注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培养适应社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积极引导学生内外兼修,塑造自我。
结束语
总之,《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打造“双师”团队,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等措施和手段,达到既提高学生基本能力,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单风儒.管理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朱中华.高校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J].教育学术月刊,2009(7).
[4]余霞.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12).
[5]崔德明.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本质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9(11).
管理学原理课程范文3
【关键词】翻转课堂 管理学原理 教学模式 课堂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84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inverted class-room)作为信息技术与学习理论深度融合的典范,近年来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翻转课堂主要的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将课程的主要内容制作成视频、声音、图像等重新规划和设计,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实现了“先学后教”和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翻转课堂的实质是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主动学习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和做学习的主人,促进生师互动和知识应用,鼓励高阶思维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引导学生面向职业实践。
一、翻转课堂的相关理论
翻转课堂通过教师将知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互联网技术制作教学视频、图像、声音等信息,使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中教师对理论和实践的讲解,提高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和课中参与以及课后巩固的教学形式。
二、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经过调查发现了较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很多设置都是以理论为主,缺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另外,这些《管理学原理》教材版本落后,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难以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教师的教学的主要模式就是课堂授课,教师照本宣科在台上讲课,对学生被动的学习形成“填鸭式”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方法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迫切需要改进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三)学生成绩考核不合理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应用较广泛的学科,注重能力的培养、善于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方式等,而目前很多高校τ凇豆芾硌г理》课程教学的考核方法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平时学生作业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最终期末考试分数一般高校的比例为70%,造成部分同学考试前对理论的快速突击,考试结束恢复原状,并未能通过课程学习得到能力的提升,考核面过于狭窄,不够科学。
三、翻转课堂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翻转课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非常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能有效缓解目前传统教学的弊端;2.翻转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意识;3.翻转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4.有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精神的培养。
(二)翻转课堂有效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翻转课堂采用新媒体视频+互联网技术进行知识的传递和交流。教师通过《管理学原理》教学内容提前制作成视频、图像、声音相结合,是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三)翻转课堂完善了考核方式的科学性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考核方式的单一和缺陷问题。翻转课堂可以采用线上考核和课堂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分或者在课堂上根据实践测试。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来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助于提高《管理学原理》的学习效果。
(四)翻转课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应用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翻转课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翻转可以根绝学科特点进行设计。首先,通过理论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次,自主学习的引导,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案例分析引导,教师播放相关理论案例和视频资料,通过学生结合理论进行小组讨论,并有学生代表总结发言,提高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四、翻转课堂《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将面临的挑战
尽管翻转课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现实中还需受到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挑战。
(一)学生对翻转课堂的影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受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方面影响,教师很难解决课题出现的学生对课程参与问题,制作微课程时学生是否参与,属于单向的传递,不能像传统课堂做到随时调整。学生参与人数与理想人数存在矛盾,只能展示和使得真正参与的同学收益最大化,而其他同学则长期作为观众参与其中。
(二)教师对翻转课堂的影响
有关调查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在教学任务中被视频教学所代替,并没有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同时,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兴趣、专业特征等制定相应的视频,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学生并未能深度参与其中。另外,翻转课堂要求课题高度数字化,网络安全,完善的教学设施等。现实缺乏相适应的配套设施,不具备完全的网络教学环境。
总之,翻转教学课堂符合时展潮流,虽然目前依然处于尝试阶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但对于研究生管理学教学是可行的。要想全面、高效地应用于管理学课堂教学仍需进一步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辛巍巍.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5
[2]杨春梅.高等教育翻转课堂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6(01)
[3]蔡兴红.翻转课堂的特点及其对研究生教学的启示[J].亚太教育,2015
管理学原理课程范文4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途径
管理学是高等教育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该课程对于经管类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学原理,培养管理理念,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但是三本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
1.学生基础比较薄弱
三本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高考成绩相对靠后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比较差。三本院校的学生就高考的成绩而言,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偏科,不是英语差就是数学差,造成偏科的原因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学习自主性差
三本院校的学生和一本二本相比,脑子一点都不笨。差在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造成了成绩的落后。
3.学习兴趣低
对于学习,三本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不是很感兴趣。上课迟到、打瞌睡、旷课现象比比皆是。上课不听讲,早晚自习都是在上网、聊天、闲逛中度过。考试的时候则想着抄一下过了就可以了。有的学生想学习,但往往是看了两三页书就坚持不下去了。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4.学习方法不对路
三本学生和一本二本的差距不仅仅是学习自主性差,而且往往在学习方法上也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三本学校的学生学习随意,没有计划性,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积极地探索。上课被动接受,下课不复习,作业抄袭。有的学生看起来很用功,但就是考不好。这都充分表明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待改进。
二、管理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基本上以讲授法为主。这种方法对于系统的讲授一门学科的知识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是建立在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认识不足,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实际过程中真正的掌握并加以运用。所以,传统的讲授法也无法适应管理学的教学。
2.缺乏实践环节
因为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该学科的实践环节实施的难度是越来越大,很多时候是基本上无法付诸实施的。这样就使得在教学方法中基本上忽视了实践,造成学生无法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的掌握了知识。
三、改进管理学教学方法的途径
管理学的教学方法对于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产生着很大的影响,但是目前三本院校的管理学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如何改进管理学的教学方法以促进管理学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多媒体教学
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了较大的变化。多媒体教学现在越来越多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上。多媒体教学能直观地将所讲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能够为教学提供大量的感性资料来辅助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多媒体教学的直观、信息量充足的特点能调动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在三本院校管理学课程中一定要普及多媒体教学。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诞生于上世纪的哈佛大学。案例是对一个实际问题的客观描述,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利用自己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对案例进行学习、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将学生引入其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案例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模式
三本学校应该主动的走出去,和企业联合,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按照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的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习,以便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还可以邀请企业界的管理层到学校做兼职教授,为学生进行讲课或者做管理学方面的讲座。企业管理者到学校给学生讲课或者做讲座,可以把自己多年来从事管理的经验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给学生讲授,使得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管理的前沿,可以加上学生对管理学原理的理解。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经济大潮下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我们今后应该加强的重点环节。
4.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目前我们教学中应该说是比较容易实施的,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场景,要求学生参与其中,具体扮演一些角色,以角色的身份在情景中处理各项事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按照书本知识的内容来设定场景,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更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我们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渊,陈戟.“管理学”教学方法创新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管理学原理课程范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如何教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培养适应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成为高校的迫切需要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应该引入案例教学这种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一、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方法选择的必要性和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运用科学方法,协调人与事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简单地说,它就是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激励及其控制调整的过程。从内容上来看,它包括了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工资福利政策等。
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这种实践性很强的特征,把案例教学方法引入人力资源教学过程是目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案例教学主要由阅读案例资料、案例分析讨论、撰写分析报告三个环节组成。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迄今为止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即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引入情景进行案例分析并围绕某一特定目标和内容展开双边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是互动的,首先教师给出一些具体而完整的背景材料,然后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最后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最佳解决方案,这种互动式的活动能够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第二个特征则体现在它不仅是一个单向沟通的过程,还是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多向沟通的过程。学生成为了教学中的主角,通过小组讨论的沟通形式参与案例分析的各个环节,承担着更多的学的任务;教师也在其中参与教学,但不起主导作用,只是通过简单评论的沟通方式来参与学生的讨论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协调与引导的作用,主要负责去挑选或撰写教学材料,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老师有责任去挑选案例教学所需要用到的材料,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保证所选的材料是本土化的、有时效性的,因为现有案例库里的材料大多数不是从外国直接引入没有本土化的,就是已经失去其时效性的;如果在现有的资料中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来进行案例分析,教师还必须亲自进行实地调查并且撰写所需要的案例材料,因为这些教学材料有别于一般的教材,具有独特的来源、性质,其内容的编排也要求更具针对性。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需要做好预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工作,认真阅读案例材料的工作和踊跃参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讨论的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小组讨论中扮演好自己在案例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所面对的实际情境,正确地评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风险,最后得出最佳方案。参与讨论的学生一定要把自己每一个想法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这样的持续不断的案例教学活动,学生逐步学会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掌握案例分析要领之后,学生就能很容易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找到问题的关键因素来解决问题。现实工作中所面临的情况和案例中所给出的各种情况是一样错综复杂的,如果我们能在案例中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现实问题中用同样的方法也能够找到。这也是案例教学对于训练学生的意义所在。
二、案例教学中的参与方与引导方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沟通渠道从过去的单方向变为了多方向,教师地位从主要变为了从属,学生地位则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就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显然,在这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当着参与方即主要的角色,而老师则充当着引导方即次要的角色,并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两者的作用不可替代。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在整个教学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测评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和可能作出怎样的决策,因此学生成为整个教与学的主角,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参与,包括从预习理论知识到审阅案例材料,又从案例分析讨论再到撰写分析报告的整个过程。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全面了解和把握案例数据和细节;提前做好教学准备,为学生设计好一系列启发性问题作为引导之用;控制案例讨论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讨论,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让针锋相对的观点能够尽情地表达出来。同时,注意控制好讨论的节奏,合理安排案例分析的教学时间,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氛围。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亲自参与讨论,但要注意教师的评论应该是简短的,不进行判断,没有导向性,而且通常是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讨论能够继续。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的讲评也是重要的环节,应注意不要把答案说死了,因为案例与现实经济生活一样,很难说有“标准”答案,答案应该是开放式的,并且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从讨论中获得一种今后在工作中能够用来处理不同情况的能力。三、教学重点与学生的接受程度
案例教学是摆脱教师传授的过分依赖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想发展的思维训练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劳动都是创造性劳动,表现在知识的灵活应用、答案的多样化、思维的活跃性及沟通的多渠道上。因此,案例教学的重点自然要放在这种思维训练的过程上。
然而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生要熟悉这种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需要时间。因此不同的学习时期学生的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教师在不同时期对学生引导的侧重点也会略微不同。根据学生接受程度的大小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学生熟悉案例分析方法的阶段。这个阶段上,教师通过连续不断的案例材料分析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熟悉和掌握案例分析的步骤及分析方法。教师要在这个阶段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式引导,甚至有时候可以参与到其中进行讨论和分析,但绝对不能直接给学生结论性的评论,只能作提示性的简短的评论,最终还是要以激发他们自身的创造性思想为主。这个时期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能力还相对比较弱,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偏向于强调学生课前的预习和对案例材料的阅读,教会他们如何从诸多复杂因素中抓住关键因素来进行分析。第二个阶段应该是注重案例分析讨论的阶段,经过前期大量的案例训练之后,学生们开始慢慢了解和熟悉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这个时候学生接受老师或材料所给信息的能力也开始增强,因此教学重点开始转向注重讨论气氛和效果上来。这个时期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热烈的讨论,能够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需要把讨论的结果以报告的形式作出书面的阐述,通过对分析报告的撰写,增强学生的写作和文字表达能力。总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对教学重点进行调整。
管理学原理课程范文6
【关键词】独立学院 财务管理 导论课 教学探讨
目前,在我国独立学院中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并且除了财务管理专业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其他财经类专业开设了财务管理课程。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层次高校的学生的特点。因此,独立学院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俗话说“一个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笔者认为,上好财务管理课程的第一堂课——导论课,对于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一、熟悉学院的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学院的办学特色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比一本、二本的学生具备更强的动手能力,而比高职高专的学生具备更厚实的理论基础和更广阔的知识面。因此,教学过程始终都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一点在导论课中就应体现出来。
同时,办学特色已成为各独立学院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学院都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院文化。作为教师,明确学院的特色并将其融合于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举例时,以国际化、培养涉外人才为特色的独立学院可以举跨国集团的例子,甚至可以给出中英文并茂的资料,而一般院校只需给出中小型企业的案例、提供中文版的资料即可;再如,工科类独立学院可以将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作为课程的侧重点之一,商贸类独立学院可以将企业的价值评估作为课程的侧重点之一,等等。
二、把握授课对象的特点
(一)认清独立学院学生的一般特点
我们知道,独立学院的学生在高考招生时属于本科三批,其分数要比一本、二本低一些,同时又比高职高专高出许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有限,同时学习态度可能不够端正、学习习惯与方法也不够好(当然也有一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有一种深入浅出的能力,并尽可能让课堂生动、丰富一些;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学习效果才可能提高,而且这些东西可能比理论与知识本身对学生更有益。
(二)知晓所授课班级已修完的相关课程及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
由于种种原因,各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均有一定的差异。那么,在学习财务管理这门课程之前,学生们还学习过哪些相关课程、掌握情况如何,这些对本门课的教学都会产生影响。例如,笔者曾带过这样的一个班级,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会计学基础”课程有一大半的同学没有通过考试,根据他们的情况,我在讲授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这两大类筹资方式时给他们回顾了在“基础会计”中本应该掌握的会计恒等式,在讲解“财务分析”这一章时又给他们复习了会计报表的相关知识等。这样做虽然花费了很多“额外”的时间——导致我们需要在教学进度方面做出较大的努力与调整,但学生的总体反映是“豁然开朗”,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体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三)熟悉学生所在班级的学风、班风的总体情况
针对班风、学风不尽相同的班级,任课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方法也应随之调整,因而有必要提前通过不同途径来获取相关信息。例如,与该班的班导交流,与之前带过该班课程的其他老师沟通,通过其他班级的学生侧面打听,等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才可以做出更充分的准备。对那些自觉性差、学风不佳的班级,教师在课堂组织、课外引导方面所需要花费的精力就相对要多一些。
三、阐明课程地位,澄清它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的任务在于将教科书中合理的知识结构,经过教师科学“编码”、学生“译码”形成头脑里的认知结构;在认知结构中必有一些起支撑作用的重点知识作为结构框架的支点,在支点之间建立相关联系,形成“脚手”框架,让学生主动攀登。事实上,也只有在学生的主动攀登下被纳入其知识结构体系的理论与知识才能真正地被学生所吸收和运用。就财务管理课程而言,学习这门课程的同学,即使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未必很清晰地知道它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也未必了解它与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等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这将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构建知识结构过程中产生混乱状态,也不便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关理论与知识。
因此,任课教师需要在导论课中比较明确地阐明该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澄清本课程与其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
四、适当举例,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课堂气氛的调控
据笔者了解,对独立学院的大多数初学者而言,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内容泛、公式多、难度大,所以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亲近性并激发其好奇心和积极性是相当重要的。因而,在导论课中举一些离贴近学生生活、简单易懂但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非常重要。
例如,我在本课程的导论课上一般会让学生一起参与以下三个具有讨论性质的小测试:(1)开学了,假设本学期有5个月,每个月的生活费为1000元,爸妈给出的向你支付生活费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每月初给1000元,二是学期初一次性给5000元,你会选择哪一种,理由是什么?(2)假设你现在有100万元,有3个投资项目供选择——A(获利2万元,风险有20%)、B(获利4万元,风险有50%)、C(获利6万元,风险有80%),你会选择哪一个项目,为什么?(3)假设你的同窗好友现在约你一起合伙创业,他想要你给出一些方案或建议,你首先想到什么?……然后……再然后呢?
事实上这三个问题都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学生们的参与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效果。提出前面两个问题意在向学生初步介绍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这两个基本概念;而第三个问题的提出旨在向学生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通过对前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而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们一般会首先想到“筹钱”,然后会想到“投资”(如“上什么项目”或“做什么”、“进哪一行”、“在哪里做”等等),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会想到需要事先设计好相关制度,例如分红比例(属于“利润分配”的问题)、货币资金日常管理制度(属于“营运资金管理”的问题)等。笔者发现,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小结,学生们一般都能较好地掌握财务管理的两个价值观念和四大基本内容。当然,达到良好效果的前提是学生们能积极参与到思考和讨论中来。由于班级情况参差不齐,所以,要做到这一点,的确需要任课教师多动脑筋、多下功费,并注意及时调控课堂气氛。
总之,笔者建议,财务管理课程导论课的讲授不能照搬市面上现有的教材,虽然其主要内容大致相同,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完全可以由任课老师结合独立学院的特色、授课对象的特点来灵活组织,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这需要任课教师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上面所谈的几点仅仅是笔者个人的经验之谈,希望同仁们能够不吝赐教,共同商榷。
参考文献
[1]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3(03).
[2]李小鹤.试论我国独立学院财务管理课程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
[3]张悦,詹浩勇.独立学院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