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文1

体质健康

比较

论文摘要: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将学生体质数据与江苏省大学生体质数据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男女学生身体形态、身高、体重指标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生理机能肺活量、台阶试验指标均值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身体素质握力、lmin仰卧起坐、立定跳远、1000m(男)、800m(女)与50m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均值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本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较好。但力量与耐力素质较差。针对本院大学生体质健康存在问题,提出提升大学生群体体育与健康意识,注重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训练,营造与挖掘学院体育环境与资源等途径。

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推进大学生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是体育教师承担的重要责任和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了“健康促进与身体运动”为主题的会议,大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C17。

1研究对象与方法1. 1研究对象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男85人、女165人),2006级(男90人、女170人),2007级(男95人、女200人)部分男、女学生,共计805人(男270人,女535人)。

1. 2研究方法

1. 2. 1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1.2.2体质测量法

按照国民体质测试手册的要求进行大学生体质测量,采集指标数据。使用上海中胜科教设备有限公司身高体重测试仪、肺活量测试仪、握力测试仪、坐位体前屈测试仪、立定跳远测试仪、台阶脉搏测试仪对805名学生进行测试。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高校体育管理软件V2005版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 1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健康标准测试总成绩统计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 ))}Z},抽样参加测试的805名学生中,成绩优秀占10. 700,成绩良好占28. 200,成绩及格占52.400,成绩不及格占8.700。男生成绩优秀人数比例高于女生,女生成绩良好人数比例高于男生,男女生成绩及格与不及格人数比例差异较小。说明本院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所规定的“大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应在良好或良好以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反映本院学生的体质健康总体水平偏低[3]

2. 2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质测试分项平均成绩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身高标准体重的平均得分12. 49,较正常值偏低;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得分9. 78比9分及格线略高;台阶实验指数平均得分14. 29与良好线15分线接近;男生握力体重指数平均得分16. 52接近优秀线,女生lmin仰卧起坐平均得分14. 79接近良好线;立定跳远平均得分19. 99处于线。

2. 3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与江苏省大学生体质状况比较

2. 3. 1身体形态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中身高、体重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反映我院大学生身材较匀称,体重在比较合适的范围。

2.3.2生理机能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大学生生理机能指标中肺活量、台阶试验均值均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我院大学生呼吸机能水平偏低,心血管机能水平尽管接近良好线,但仍然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4]

2. 3. 3身体素质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值均低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是速度素质与耐力素质较差。

3结论与建议

3. 1结论

我院大学生体质健康侧试及格率为91. 300,体质健康整体水平较好;身体形态指标值与江苏省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生理机能与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与江苏省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是心肺功能与速度、耐力素质水平偏低。

3. 2建议

3. 2. 1提升大学生群体体育与健康意识

通过体育科技宣传、体质健康测试、体质健康咨询、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欣赏活动等途径,强化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全面理解体育的价值,增强对体育锻炼的兴趣}s}。

3.2.2注重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训练

针对我院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水平偏低的实际,可通过体育课教学内容增加力量与耐力项目、课外举行各种力量与耐力项目竞赛、在球类、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竞赛活动中增加力量与耐力项目、开展力量与耐力项目“达标”活动等途径,全面提高我院大学生力量与耐力素质图。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文2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措施

一项活动的实效性, 通常是指活动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 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要素的作用, 通过科学的工作方法, 达到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教育效果的程度。①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据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我国的现行政策, 毕业论文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客观要求, 为帮助学生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的健康成长而进行的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活动”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设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政治观和健全的个性心理, 帮助学生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成长。但是, 学生事实上的表现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设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反映了当前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尚待进一步提高。

1. 价值观上的差距。杭州团市委曾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作过一项调查。在“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的调查中, 被访者中27.9%的学生选择了“事业成功”, 27.2%的学生选择了“建立美满和谐的家庭”, 23.9%的学生选择了“为社会作贡献”, 17.4%、15.3%、11.5%的被访者分别选择了“生活宁静, 平淡一生”、“有知心朋友”和“受人尊敬”。在回答“你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时, 有63.5%的受访者选择“实现自我价值, 得到社会承认”, 22.8%的受访者选择“使个人的生活水平有明显改观”, 15.6%的受访者选择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③可见,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大学生立足抽象的人的价值, 以个体自我的价值实现作为其社会行为的核心, 注重个人需要和利益的优先满足, 强调个体本位, 社会、集体次之, 把个人当作目的, 把社会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在物质与精神关系上, 更多的注重物质的追求。部分青年学生的道德天平在“求利”的引导下倾向自身利益、期望和需求的满足, 物质或者说金钱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在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 大部分学生认为“人们努力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④, 强调索取是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向外界谋取必要条件的行为, 认为个人贡献与索取相应等价。

2. 行为上的差距。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 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 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认为是一种潇洒, 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竟被视为个性突出的表现。受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在校园内与大学生文化修养格格不如的不文明举止时有发生。在人际交往中和处理人际关系中应遵循的如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原则常被一些学生忽视。在组织纪律性方面, 考试舞弊、旷课、逃学等现象在各地高校中均有发生。在尊重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 不少学生对其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学术上, 一些学生也表现出了道德上的缺失, 对于他人的劳动成果肆意进行剽窃等等。

另外, 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也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高这一情况。上海地区高校的学工部门联合做过一次调查, 据调查, 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 认为“很有意义”的占26.6%,认为是“形式化的需要”的占57.4%, 认为“可有可无”的占8.2%, 认为“没有意义”的占7.9%;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工作效果的

评价, 英语论文认为辅导员工作效果“相当有效”的占18.5%,“一般”的占53.9%, “不怎么有效”的占21.9%, “不清楚”的占6.3%。⑤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原因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能及时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能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且不能根据学生的这些变化及时地作出反应、提出对策, 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 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高。当前, 我国大学生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和高校改革所具有的双重效应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中充分展现。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是积极的, 但是还是有不少大学生由于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欠缺, 经不起各种诱惑, 出现了思想上的偏差。高校里盛行的学生兼职、硕士论文家教等社会活动让众多高校“兼职一族”在接受社会实践锻炼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学校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间的反差, 对学校所强调的理想道德与现实社会存在的断层感到困惑, 产生强烈的失落心理, 据某高校调查结果表明, 6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的现实反差太大。⑥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以及存在于学校人际关系中的非正常关系也强化了学生这种失落心理和矛盾心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任感和美誉度。

2.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不高、稳定性缺乏。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职工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 最能够深入了解学生,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深刻, 他们的素质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如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留学生论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不高, 并且缺乏稳定性, 这极大地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现行高校体制的问题, 也有历史遗留问题。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人员构成相对比较复杂, 既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 也有许多其他人员。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常常将辅导员职位作为安排留校教师、行政富余人员、复转军人和高级教师配偶等的岗位。然而,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教育者的要求来看,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而言是政治上的引导者、思想上的教育者、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和心理健康的调适者, 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教高的思想觉悟, 具备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辅导员队伍必须是一支专业理论性非常强的队伍。

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陈旧, 滞后于时代。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自主性、竞争性、医学论文开放性等特征要求人们必须是具有独立个性的行为主体, 即具有强烈的自主、自立、平等竞争、讲求实效、开拓创新的精神。但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部分内容, 不能适应这一现代人培养的要求。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对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引发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风气以及党风的思考, 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内容, 或者仅停留在一般的理论分析或者口号宣传上,其结果只能是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客观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社会各种问题的教育内容还很少, 很容易给学生以故意回避的感觉。另一方面, 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中, 经常遇到一些困扰他们的实际问题, 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恋爱与友谊等, 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 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尽管当前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已引起高校重视, 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关内容仍比较单薄, 尚不足以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单一。原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主要采用的是“我说你听”、“我压你服”、“我点你通”的单向灌输式。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学生们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 敢于直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 单向式灌输方法难以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回应。另外, 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没能恰当地处理好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总是把学生当作客体, 主体与客体界限分明, 教育成了特权, 他们单纯为教育而教育, 常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大学生不准这样, 不准那样, 说教多于启发, 指责多于疏导,给学生以势压人之感。由于大学生处于主体意识的成长期,对此有着本能的抵抗心理,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

5. 高校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员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教育工程, 需要其他相关部门予以协助和支持, 但是在现实工作中, 学工系统管理多, 职称论文教学环节渗透少。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学、行政工作长期分割没能形成合力。人们在思想上存在着“分工论”, 即行政领导和教师管专业教学, 政工干部管思想政治工作。同时, 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对专业教学学习要求很明确, 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比较笼统; 教学过程中, 除了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其他课程教学几乎只“单纯”传授知识, 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渗透其中, 学校大环境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员意识”的缺乏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的提高。 注释:

①郭新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探索》,1996 年第6 期

②国家教育部学生司:《大学生管理基础知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年版

③董碧水:《当前青年最关注什么问题》,《中国青年报》,2001年2 月6 日

④陈正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诸因素及矛盾调适》,《宁波大学学报》,1998 年第2 期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诚信问题 调查与分析 对策

一、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调查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状况,我们“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调查”课题组开展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辅以访谈法。共发放调查问卷420份,回收问卷389份,有效问卷367份。调查对象覆盖了南昌市8所高校的学生,分布在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调查内容涉及与大学生诚信密切相关的系列问题,如考试作弊、求职履历、就业签约、助学贷款和论文剽窃等。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总体分析

1.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

第一,大学生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诚信”作为一种德性,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当前社会上对于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价并不高,而大学生对于自身群体诚信道德的认同度也不高。他们普遍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水平一般,与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不相符合。其中,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意识“强”和“很强”的学生只占了13.1%;认为“一般”的占68.7%;认为“不强”和“一点都不强”的占18.2%。访谈的结果也基本支持了上述结果。

第二,大学生对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调查显示,尽管大学生们对群体道德水平的认同度不高,但对个体的道德水平却予以充分肯定。调查中有76.6%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仅有3.8%的学生明确承认自己不是诚实守信的人,有19.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完全是”诚实守信的人。这与他们对群体诚信认同度形成鲜明的反差。

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认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状况“一般”、“不强”和“一点也不强”的学生都有超过70%的人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可见,大学生在对于所属群体和个体的诚信道德的认同上出现了矛盾的心理。造成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他们对诚信行为的模糊认识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一部分人在作调查时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虽然本次调查是不记名的,但可反映出他们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不诚信的。

2.部分大学生对于诚信道德范畴认定不清。

在调查中,笔者对几个选项进行了交叉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承认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的学生中有67.0%认为自己是“诚信学生”,仅有3.9%的学生承认自己“不是诚实守信的人”;赞成作弊的同学中,居然有高达95.2%的人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没有人承认自己是不诚信的人;表示会在履历上造假的学生中,有66.7%认为自己是诚实守信的人,也没有人承认自己是不诚信的人;而选择“会毁约”的学生中,有82.0%的人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可见他们所谓的“诚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也表明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什么是“诚信”认识不清。

3.大学生在选择诚信的同时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

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视情况而定”、“无所谓”。如问及“你会伪装自己的履历吗”,有27.5%的被调查者选择“视情况而定”;问及“如何看待履历造假现象”,40.3%的人认为是“无奈之举,但也是不诚实的表现”,反映了被调查者的中立态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问及“在与一个单位签约后,有一个条件更优越的单位要招聘你,你怎样选择”,有52.3%的被调查者选择“视情况而定”。其实他们的选择更多地是出于对自身现实利益的考虑,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利益受到损害或出现新的利益诱惑时,他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可见,多数学生的“诚信”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定,带有强烈的功利倾向。

4.大学生诚信状况并不十分乐观。

在校园里,还存在着一些学风不正的现象,有的学生,抄袭论文、作业,盗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考试作弊等;在其实习、求职、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像有的学生,将社会上流行的资格考试证书统统写入自己简历,虚构教育背景,也有的实习时对工作不负责任,给单位造成损失。大学生归还贷款率低是近两年来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学贫困生贷款是国家教育部和银行合作助学的一项义举,贷款利息由国家承担一半,即便如此,有的学生贷款时虽百般承诺,还款时却拖拖拉拉,甚至想方设法不还款,不仅丧失了个人的信誉,还给国家造成了损失。所以,缺乏诚信是这些大学生的致命伤。

三、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一)端正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基本评价。

首先对于教育者来讲,应端正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基本评价。要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诚信道德水平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占据发展趋势的主流,并且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储备军”,其诚信道德水平应该也可能成为整个社会的表率。要看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同诚信是大学生的基本品质之一,大学生中诚信品质极差的人只占据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处在中等水平。对此教育者要发挥教育的功能,以点带面、拉动中间群体促两头,正视大学生诚信的功利倾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让他们明白道德的诚信应该是发自内心、自愿的、不计功利的诚信,而不是以是否“利己”作为出发点的诚信,即要把诚信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操守、作为立人之本来追求。教育者只有端正了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基本评价,才能真正实施诚信道德教育;而大学生只有确立了正确的诚信道德观,才能从思想上保障个体的诚信行为。

(二)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

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大学生诚信实践,通过诚信道德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学校和社会可以建立大学生诚信实践机制,设置诚信践行的模拟情境,组织大学生到一些金融机构切身体验经济信用行为。每个大学生只有从自身做起,自觉地实践诚信行为,才能增进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信任。大学生诚信道德观念的确立与道德实践是分不开的,只有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的要求,修正不符合诚信的思想、行为,才能使自己真正具有诚信的道德品质。

(三)设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在高校,要引入社会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设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对于诚信品质差的学生,则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惩罚措施,如把不守信的学生记录在案,并相应进行道义和行政上的制裁。设立学生信用档案,可从年满16周岁及以上的学生开始。通过对个人诚信,如包括身份证、户籍、家庭情况、居住地、就读情况(考试、图书借阅)、助学贷款、就业情况(履历写作、合同履行)、工作单位、社会保险、信用简史、曾获得荣誉和处分、基本经历、学习成绩等建立类似贷款证的通用档案,由学校某一部门统一管理,供所在院校、就业单位以及各金融机构查阅,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信用风险。

(四)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

引进经济领域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首先要确定诚信度测评的要素,我们认为可把诚实、信用、正直、友善等道德品质列为测评的主要因素;其次,确定诚信度测评体系各级指标,即确定几项能反映大学生诚信度要素的具体项目;再次,确定诚信度测评的标准,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对每一项指标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以便参照定位;最后,选用诚信度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通过诚信度测评体系可以考核学生过去、现在的诚信状况,进一步预测大学生个人诚信道德的发展趋势。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文4

关键词 高校 考核方式 问题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08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Assessment Methods and Innovative

Proposals Based on Western University Assessment Methods

ZHOU Nan, JIANG Xincan

(Liuzhou Railwa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Guangxi 545007)

Abstract Since college enrollment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 number of people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 is increas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whole people has been improved.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the corresponding, graduates signing rate is relatively low, only about 30%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becomes a problem of common concern to the community. The reason is mainly because college graduates can not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community, to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s the key to the written form of student assessment model led to a lack of practical ability and ability, lack of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innovation. In this regard, how to assess ways to improve and innovate, society needs to cultivate tal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focus on the issue. This article will examine the way foreign universities and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ompared, analyze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assessment methods of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innovative proposals.

Key words college; assessment methods; problem; innovation

1 中外高校考核方式对比

1.1 考试目的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高校对于学生的考核采用的是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以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我国,考试一般都是作为学生获得学分、奖励以及学位证等的依据和凭证,并没有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会在考前进行突击复习,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获得较好的成绩,平时则缺乏学习的动力。而死记硬背记住的知识点一般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遗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会感觉在大学中什么也没有学到,产生虚度光阴的感觉。

1.2 考核形式

考核形式的差异性是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院校考核中差异最大的部分,通常来讲,在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都是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如作业、论文、报告、小组合作项目等,而在我国,几乎都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单纯的笔试以及理论知识考核并不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果进行准确评估。以美国为例,一般很少进行统考,多是由教师依照当前的教学进程和学科要求,自行组织考核,不同的教师会选择不同的考核方式,一般比较常用的包括几种:一是常规考试,包括了期中和期末两次大考,考试成绩占据学期总成绩的60%左右,而且并非单纯的试卷考试,而是分为课堂考核和课外作业两种形式,也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学生可以根据指定的书籍以及课堂笔记,进行自主发挥;二是学期报告,学生在撰写学期报告时,可以随时与教授进行沟通和商讨,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在考试中,题目相对较少,但是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有着较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1.3 考试内容

发达国家高校的考试通常注重实践性与拓展性,注重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以及应变能力的评价,因此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通常都需要学生自主进行查询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以及最终成果,给出相应的成绩。而在我国高校考核中,考试的内容一般都是一些记忆性的理论知识,缺乏综合性和拓展性的题目,并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一味死记硬背,缺乏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1.4 考试过程

西方发达国家的考试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可以自主对知识进行搜集和整理,对答案进行总结,也可以与教授进行商讨。在我国,考试仅仅是以教师为主的单边活动,由教师出题、划定范围、制定“标准答案”以及评分,学生可以说是“被考试”,仅仅是对设定好的题目进行解答,因此,一般学生都会对考试存在一种畏惧和厌烦心理。

1.5 考试机会

我国的考试一般都是一次定输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高考,通过一次简单的考试决定大部分学生的命运,可以说非常不合理。而在高校中,无论平时学习多么刻苦,成绩多好,一旦考试发挥不好,就会被打上“差生”的标识。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为了能够取得一个相对较好的成绩,可能会采取作弊等手段,影响考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而在西方国家的高校,学生通常有两次甚至更多的考试机会,而且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也决定了单一的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的能力,这样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更加合理的评估。

1.6 评分机制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在考核中,采用的多是等级制的评分机制,即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给出A、B、C、D等不同的等级,每一个等级代表一个分数段,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能够估计自身成绩的相对位置,避免过高或者过低的分析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而在我国,采用的是百分制的评分机制,教师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给出明确的分数,并且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指标,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但是也会导致学生片面注重分数,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2 高校考核方式的改进和创新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与西方大学相比,我国高校在考核方式上存在许多的缺陷和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借鉴西方大学的成功经验,对考核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

2.1 转变考核目的

应该在改革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对考核目的进行改进,引导改革的有效展开。对于教师以及高校而言,转变考核目的能够使得考试变得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能够发挥考试应有的功能;对于学生而言,转变考核目的,能够使考试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在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单纯的文凭和证书并不能帮助学生取得相应的成绩,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发展。因此,学生应该将考试视为一种自我检测的手段,将注意力集中到自身素质而非分数的提高方面,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2.2 创新考核形式

应该对当前以笔试为主的考核形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实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应该弱化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等在学生素质评估中的比重,从日常的教学和作业出发,多采用其他形式的考试。例如,可以借鉴西方的学术报告、论文、答辩等方式,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评估和检测,以小组合作为例,可以设置相应的项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配合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对于传统的笔试,也应该进行改变,引入开卷或者半开卷考试的形式,适当扩大考试的范围,鼓励学生携带自己整理好的资料进行考试,这样,能够减少记忆公式、定理等所需的时间,使得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业的研究方面。另外,应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内容的考核,通过实际操作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其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2.3 规范考核内容

针对我国当前划定考试范围,甚至明确考试重点的现象,应该适当拓展考试的内容,在试卷中融入基础性题目、综合性题目以及拓展性题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素质以及创新意识等进行考核。这样,能够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进行最为真实准确的评估,使得考试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摒弃传统划定考试范围的方式,给出相关参考书目,督促学生扩大阅读和涉猎范围,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2.4 增加考核机会

高校应该给学生多次参加考试的机会,减少其面对考试时的压力,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例如,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安排不同的考试,考试的内容和范围由教师根据教材确定,确保其能够相对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如果发挥不好或者对第一次考试的成绩不满意,可以申请第二次考试,实现自我检测,明确自身的不足,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

2.5 完善评分机制

作为考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评分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判定和评估。高校应该结合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等,采取灵活的评分办法,而非单纯依靠卷面成绩进行的分数评定。例如,对于一些客观性的试题,可以制定出唯一准确答案,采用量化评分的方法;对于一些主观性的试题,如论述题、论文等,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可以借鉴等级评分法,依照不同的等级标准,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估。同时,还应该将学生的成绩评定综合化,改变传统考试中“分数等于一切”的理念,将考试的各个环节,如日常作业、论文、报告、实验等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最终成绩,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对其真实水平进行全面、准确的反映。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校在考核方式上相对落后,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不足,与西方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对此,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该联合起来,立足我国的国情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对高校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起客观、公正、有效的考核系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具备良好思维能力、弹性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杜维,李忆,张亚丹.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市场营销学生考核方式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1).

[2] 周震峰.基于考核方式改革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3(3):23-24.

[3] 孙亚萍.我国高校考核方式对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

[4] 单吉.论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改革大学课程考核方式[J].活力,2013(24).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文5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为了研究体操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本研究选取一定的实验对象,采取教学实验来验证体操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体操运动可有效改善实验对象心理健康水平,学习焦虑、身体症状指标、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指标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在如何控制项目的强度、使用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 :体操运动;大学生体质;心理健康;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17-03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一方面面临就业生活的巨大压力,一方面作为独生子女群体,长期接受家庭的包容或者溺爱,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差,在新的环境下面临学习、情感、人际关系、生活等压力,可能会产生抑郁、焦虑、多疑等消极心理反应,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是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目前大家公认适当运动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体育运动作为有效调节和干预心理健康的主要手段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身体和心理的干预效应之间存在什么差别,如何正确使用运动干预学生心理和体质还缺少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通过小范围实验研究探索寻求最佳运动项目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干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本研究试图对体操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进行试验研究,为进一步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 研究对象与实验设计

1.1 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选取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3级60名男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说明试验目的,取得学生配合,实验前对研究对象进行形态、机能、素质、心理健康评定等指标的测试,剔除体质和心理存在较大差异的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根据测试成绩进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测试情况如表1-1,统计分析显示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符合实验需要.

1.2 实验设计及数据收集

1.2.1 实验时间、地点及内容

实验时间:2014年9月—2015年1月,实验地点:江苏师范大学体育馆.本研究根据教学大纲,选取器械体操、学生徒手自编操为基本教学内容,时间安排上每周进行两次锻炼,每次90分钟;对照组每周参加两次常规体育锻炼,每次90分钟,采用集体组织的练习方式,练习内容根据学生爱好进行选择包括球类、跑步等.

1.2.2 实验过程的控制

为了减少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说明本次实验的目的意义,取得实验对象的理解和配合.实验前对实验内容进行详细设计,并进行小范围预实验对两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进行测定,要求两组除了练习内容不同,其余方面如运动量、运动强度等尽可能相同,采取脉搏控制运动量和强度.为了降低教师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期间两组的教学由同一个老师担任.

1.3 实验工具的选择及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取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心理研究人员制定的心理健康诊断测试问卷(简称MHT),本问卷分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维度,由研究者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发放60份,两次共计12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实验和实验后问卷12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13份,有效率96.2%,满足研究需要,该问卷为百分制,一般可分为三个等级:总分在1-55分之间为正常,分值在56-64分之间者心理健康有问题,总分65分以上者为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2].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后两组心理健康的变化状况

表2-1统计结果显示,实验前两组心理健康评定成绩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满足实验条件,经过15周实验后,两组的心理健康评定成绩出现了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心理健康评定明显好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采取的以体操运动为主的干预手段可以有效调节实验对象的心理健康状态.

2.2 实验前、后实验组心理健康的变化状况

表2-2统计结果显示,整体上经15周过体操训练后,实验组心理健康实验前、后出现了统计学差异,实验后好于实验前,说明体操干预手段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具体来说实验前后实验组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因子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学习焦虑由6.85变成6.26,说明经过体操练习后实验对象的学习焦虑状况有所好转,可能是有效的练习缓解了实验对象的紧张心情,但是对人焦虑由2.85变成3.06,结果显示经过体操训练后比以前有所严重,对于这样的结果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确认引起人焦虑变化的因素.身体症状指标由3.92降低成3.46.说明身体症状也得到了相应好转,在所有因子中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实验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尤其是经过15周实验后,自责倾向实验前后差异非常显著,说明体操训练对自责方面的影响比较大,适当的强度的体操训练可以有效缓解实验对象的自责倾向,可能是因为通过练习实验对象增加了一定的自信心.另外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实验前后出现差异,说明体操运动对实验对象的过敏倾向、恐怖倾向也具有加大的影响,通过长期练习可以缓解过敏倾向、恐怖倾向,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3 实验前、后对照组心理健康的变化状况

表2-3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照组每周参加两次常规体育锻炼,每次90分钟,运动干预后,经过15周的对照组心理健康实验前后差别不大,各因子没有出现统计学差异,学习焦虑方面实验后指标稍微有升高,说明对照组的学习焦虑越来越严重,孤独倾向实验后数值也大于实验前,说明对照组的孤独倾向越来越严重,需要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进行干预,总分上对照组实验前和实验后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对照组采取手段对实验对象的心理健康干预没有什么有效干预作用.因此在采取运动干预的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一定要有针对性的选择运动项目,这样才有可能取的一定的干预效果.

4 体操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的理论分析

体操是一项深受大学生喜欢的,集音乐、健身、艺术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在项目属性上属于表演性项目,练习者需要通过不停的重复练习才能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才在能练习中有一定的表现力,这就要求练习者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能接受别人的评价和欣赏,长期练习可以体会到体操运动带来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心情.能改善练习者的焦虑和紧张等不良情绪.在自编操练习中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团体,利用所学基本技术动作这几成套组合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个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一定的练习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缓解实验对象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等不良心理状态.总体上来说,也正是由于体操运动的特有的项目特点才对实验对象的心理健康状态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体操练习不但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而且可以通过身体自尊和心境中介变量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3 结论和建议

3.1 本研究仅仅对体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干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体操运动可有效改善实验对象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在如何控制项目的强度、使用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3.2 本研究仅仅采用简单的单因素对比实验来探索体操运动对实验对象身和心理的干预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在今后的研究中采用多因素实验设计,进行重复测量实验设计,以便更深层次的探索运动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和策略.

参考文献:

(1)颜军,陈爱国,朱凤书.大学生心理压力运动干预的研究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186(5):90-93.

(2)王晶晶“身体接触类”体育游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5.

(3)Shelley ET,Annette LS Coping ResouroesCopingProcess-es and Mental Heallh[J].AnnuReV Clin Psychol 2007,3:377-401.

(4)张磊,孙雪梅.身体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172-174.

(5)孟莉.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6.

(6)殷海涛,郭滨.运动干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5):35-36.

(7)李宏伟.有氧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联合干预对大学生早期抑郁症的疗效观[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8):56-58.

(8)张桂梅.现代大学体育选项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9)朱风书,颜军,许克云,陈爱国.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6):76-80.

(10)方敏,江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锻炼强度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198-199.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文6

1语用能力定义

国内对语用的研究大多引用国外的语用能力定义,但也有国内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何自然,1997),它是指对语境的认知能力以及在认知语境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刘绍忠,1997;高月琴,2002;侯丹,2002)

另一方面,国内学者对语用能力的外延做出了细分。戴炜栋、陈莉萍(2005)认为,随着语法和语用概念的外延,两者的区分会趋于模糊,并不是Ellis(1994)所提出的语言能力是语用能力的基础;杨文秀(2002)也对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如图1,他认为语用能力包括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施为能力和真实意图(听懂和表达的能力)。

同时他强调:语用能力强调说话人要善于利用语境表达多种语言功能,听话人也必须根据语境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综合以上各家之言,语用能力在本研究中可定义为: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正确理解话语并得体地表达意图的社会语言能力。

2语用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大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他们的语言能力并不是成正比的(刘建达,2006;叶邵宁,滕巧云,2003),因为他们和目标语以及目标语文化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不如我们臆想的那样多,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语用知识的输入,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从而达到提高其语用能力的目的(司联合,2001)。

国内对语用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目前为止都为理论性的或实践性研究,对具体的语用能力培养途径效果的量化研究还很缺乏。

归纳起来,国内语用能力培养途径可集中表述为下列几条:

1.进行语用规律的显性教学。李清平(2009)认为“可能是因为社交语用涉及到非常复杂的规则,隐性教学无助于学习者总结出这些规则”,并通过对197个学生14周内的CI(Conventionally Indirect)请求语用能力习得的研究,表明显性教学“有可能”是社交语用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孙站稳(2009)通过对某大学专科学校英语专业73名学生的实证研究表明:显性教学所输入的语言语用意识和社会语用意识都超过隐性教学,学生的语用意识更加明确,对语言的应用更加准确得体。

2.结合文化进行教学。现在人们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第二语言学习即第二文化学习;语言学习必须在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中进行;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第二文化输入等。

“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e”,包含拜神和耕作两层意思;《易》经中的“文化”观是“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主要指的是诗书礼节、典章制度、道德伦常以及成为礼俗的一整套观念和习俗。文化可以定义为被一个集团所普遍享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文化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司联合,2001)。

融文化于教学之所以成为研究者们推荐度最高的培养途径,在于大家认为培养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语用能力(葛晓燕,2005)。

课堂教学中融合文化于语言教学的方法有注解法、融合法、对比法、实践法等,课外可通过讲座、竞赛、座谈等形式进行文化导入(侯丹,2002)。

3.交际互动课堂/真实语境教学/任务型教学。由语用能力的定义可知,能辨别语境并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就是具有了语用能力,所以教学中语境应力求真实。

孟祥丽(2009)总结了语境教学的特点:生动性、联想性和制约性。生动性是指课堂社会化和交际真实化;联想性是指语境教学能使学生产生记忆的联想,制约性是指语境对语言活动的内容以及词汇、句子结构等的选择有制约作用。

语境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语境、文化语境进行词汇教学,可进行语境练习:确定语境中词意、语境想象、语境推 导、语境搭配等,在课堂上进行模拟交际互动,并努力创设以语用真实、语境真实为基础的任务教学环境(孙站稳, 2009;孟祥丽,2009;何佳,2005;杨春芳,2003;侯丹,2002;)。

3结语

3.1本次研究综述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在国外语用学研究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我国的语用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对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01年(杨泓,刘玲),学者们根据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口语、听力、阅读各方面的语用能力培养研究,提出了文化教学、语境教学等显性教学方式以加大元语用知识的输入,但语用能力培养尤其是课堂环境下的语用能力培养尚不如人意,而且现有研究大多是观察性的,能够运用严格的实证调查并实践验证的研究成果也还不足。不仅如此,大部分实证研究是以语用能力调查为主,而纵向(longitudinal study)研究比较少。另外,我国现有研究主要是针对本科学生或研究生,几乎还没有研究关注规模正日益扩大的高职学生的语用现状及语用课堂教学。

3.2本次研究中发现的不足

研究中所引用的语用理论都是以国外学者的理论为基础来进行研究的.我国学者还没有建立新的有我国特色的语用学理论.对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对西方的语用学理论我们既要跟踪、介绍、研究、引进和借鉴,也要加强国内外语用学理论的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从我国应用外语的实际情况出发,创新出我们自己的理论,形成我们自己的理论流派,把国内语用学理论研究成果推向世界。

3.3本次研究对将来研究的启发

现代叙事学为阅读文本指明了一个新的理解角度。它在叙事人称、叙事时间、叙事视角等方面细致入微的分析,对理解作品、提高对具体语境的判断力不无帮助;它对文本的形式分析,更能抓住文本的特点,更能深刻理解文本所传达的跨文化意识,其叙事范式也直接影响到话语的解读与评估。结合语用能力定义对语境的辨别能力的要求,本研究推荐将来的语用能力培养研究可从现代叙事学的角度进行。

参考文献

[1]Canale, M. & M. Swain.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1-47.

[2]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4.

[3]戴炜栋陈莉萍.影响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p1-5.

[4]葛晓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6).

[5]高月琴.语用能力的培养与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J].外语电化教学.2002(4):p6-9.

[6]侯丹.在外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D].东北师范大学. 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