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系统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信息系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范文1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则会计信息系统资产减值会计

2006年2月15日,我国正式公布了新会计准则,并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在这场会计准则的历史性变革中,资产减值准备变革成为了理论界备受关注的焦点。资产减值准则明确了所有资产减值处理的一般适用原则,并对其具体规范的范围作了进一步界定。

一、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1.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我国当前的情况是,资产减值早已成为一些企业操纵损益的主要手段,严重损害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将会使企业丧失通过减值准备的转回而立即改善财务状况的机会,使得企业在对外报告会计信息时采用更加谨慎的态度。新准则规定除特殊规定以外的资产减值不得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转回,虽然有助于阻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行为,但也有可能会损害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2.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有重大影响。随着2007年新准则将首先开始在上市公司中推行,那些已经利用大幅减值准备“隐藏利润”的公司,特别是一些已经被特殊处理的企业,钢铁、房地产和煤炭等行业的上市公司,2006年是它们利用“秘密储备”争取扭亏为盈的最后机会。因此,新准则将使企业有强烈的动机赶在2007年1月1日之前将减值准备冲回,从而对于2006年的净利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事实也证明在2006年12月31日,很多上市公司都采取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冲回手段。

3.对首次执行期的利润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对合并形成的商誉减值处理造成的,新会计准则规定对商誉每年至少减值测试一次。因此对那些因企业重组而有大量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的企业,首次实行新准则时将对损益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今后继续使用中产生的影响会比较少。如果企业资产优良,商誉的减值损失小于以前按直线法摊销的金额,当期的利润将增加;对于企业存在不良资产的,商誉的减值损失大于以前按直线法摊销的金额,将会减少当期的利润。

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1.提高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尽管有关法规中已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变更会计政策对本年度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有重要影响的应予说明,但几乎所有上市公司对大额计提或大额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均未作详细披露。因此笔者建议监管部门对于信息披露不足的公司,责令其在年报中详细披露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所造成的影响,包括当年计提或冲回减值准备之前的利润数,及计提或冲回减值准备之后的利润数。同时应要求企业结合自身情况详细披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方法和程序,增强会计政策选择正确与否的可验证性。此外,还应要求企业披露近几个年度计提或冲回资产减值准备的比较资料,使投资者能够更加清晰地分析出资产减值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及作用。从而判断该企业是否有在各年度之间调控业绩之嫌。对于违规的企业,应加大处罚力度,并应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这样,既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能让造假者承担实在的经济压力,从而抑制造假行为。

2.建立健全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由于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均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所以进一步完善资产信息和价格体系十分必要。国家应逐步建立各行业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建立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市场报价系统,通过互联网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信息资料,真正使评估值接近公允价值,以减少资产减值会计中的主观因素,缩小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空间。同时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法规,使信息市场规范化,使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提高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增强资产减值信息的公允性和客观性,从而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

3.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设置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连续两年亏损将ST处理,三年连续亏损将暂停上市及退市”。一些亏损公司便充分甚至过度利用这一政策,在亏损一年后的第二年,往往会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争取盈利避免ST处理;另一些三年连续亏损的公司则在最后一年大幅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希望借助这种做法,博取公司最终盈利的可能和恢复上市的机会。这一政策的最大缺陷在于“连续”二字,因此有必要对此类条款加以修改完善。此外,应设置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以营业利润作为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切断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调控利润,还可以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等方式操纵盈余。

4.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资产减值准则不仅包含的内容较多,而且比较抽象。无论是现金流量的预算,还是资产组的划分和商誉的减值测试,都需要会计人员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充分认识和估计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为正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特点。它在保留原有核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改变和规范了某些具体的会计实务操作。这些变革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企业资产质量,充分揭示财务风险,正确衡量经营业绩,为实现向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奠定了基础,在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准则接轨。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范文2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在会计工作中为维护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资产的安全完整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方法等的总称。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特殊形式,也是内部控制深层次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由简单的数值计算发展到全面的数值核算,进一步发展到具有人工智能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阶段,会计电算化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隐患,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严重阻碍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一、电算化会计处理系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由于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变化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签章,但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中,业务人员可以利用特殊的授权文件或口令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由此易引起失控而造成损失。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授权控制是最主要的组织原则,内部控制的形式也由手工条件下的制度控制变为制度控制与程序软件控制。内部控制的程序化使得内部控制具有不定期的依赖性并增加了差错反复发生的可能,这就意味着在新的会计工作环境下,加强财务软件的系统权限控制、口令管理程序控制、修改程序控制、网络系统权限控制等工作成为内部控制的又一项重要工作。

(二)由于经济业务记录方法的改变,内部控制的对象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对象就是处理会计业务的财务人员,内部控制的重点就在人员之间的相互牵制上,通过财务人员任用和分工以及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就可以实现良好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目的。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原来的核算工作有相当一部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工作的完成涉及到人与电算化软件两个因素,而且电算化软件还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这使得内部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转变为对人和机器的控制,如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的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等,由此可见,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对象已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的控制和对机的控制为主。

(三)数据记录方式和保存介质的变化使得会计档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从而带动了内部控制的变化

手工会计方式下,数据记录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手工记录,出现记录错误的可能性较大,而且同一数据可能被重复多次记录,同时保记录数据的介质的“纸”也需要很大的空间,还需要进行防火、防水、防潮、防盗等工作。而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种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节约了数据的保存空间,也使数据的存取更加方便,同时通过数据拷贝、转入等方法避免了手工记录中出现重复记录的现象。

(四)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范围发生变化,加大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首先,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针对交易处理,而在电算化系统下,由于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不仅使内部控制的范围相应扩大,而且还增加了许多传统手工系统所没有的控制如系统权限控制、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维护工作等;其次,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活动有所增加并且由于储存在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的甚至不留痕迹,这给察觉和防范舞弊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

(一)系统的设计和使用不当

首先,目前在我国许多电算化会计系统是用户单位的财务人员和协作单位的计算机人员合作开发的,这就存在着开发和使用脱节的问题,使得设计出来的系统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其次,随着电算化水平的提高和系统功能的强大,对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岗的财务人员虽然经过一系列计算机和电算化的培训,但与实际操作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也限制了ERP的推广与应用。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差错的重复性和连续性

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下,由于会计处理环节相对分散,各个环节由不同人员登录,一个环节数据出现错误,在下一个环节还可以发现更正。而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环境下,由于数据处理的程序化和集中化,只要一次输入原始数据,系统就会自动进行多项处理。因此,一旦原始数据出现错误,将引发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等出现一系列错误,从一个环节蔓延到其他环节,使得错误的严重性加大。

(三)会计信息系统使得内部稽核和审计的难度加大

如果要对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审核,则必须考虑以下事项:

1、是否使公司机密内部资料暴露和泄密,伤害公司的竞争能力,使公司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2、对会计系统进行审核,审核人员不仅要精通会计知识,还需要对所要审核会计信息系统比较了解和具备处理复杂电脑数据的能力,为此进行的培训大幅增加了审核所需的时间和成本。

(四)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风险

安全性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系统密码被非法窃取和盗用,会计人员甚至有的外部人员未经授权浏览、修改甚至破坏会计资料,舞弊的手段更加隐蔽。

2、由于计算机硬件系统存在物理性,一旦硬件系统出现故障或因停电等其他非人为原因将导致会计数据的丢失,导致数据处理的不准确。

3、存储数据的磁盘、磁带等,经过修改、擦除和拷贝均不留痕迹,同时这些磁性物质容易损坏,导致会计信息的丢失。

4、各种各样的病毒也对安全系统造成威胁,甚至导致计算机系统的瘫痪。

5、网络财务给会计信息系统带来的新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日趋普及、网络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机电算化系统的不足,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1、网络是个开放的环境,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就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甚至黑客或病毒的侵扰。

2、网络环境下,作为动态资产的无形资产的转移无须借助外部的力量就可以发生,这使得无形资产的转移很难控制。

3、网上商务的发展将加强企业对网上公证机构的依赖,但是技术和法规的不完善又给企业的内部控制造成了困难。

三、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完善

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深化现代企业改革过程中,遵守会计准则,从本单位会计工作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和完善企业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一)深入研究制定科学、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随着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内部控制制度。现在财务软件正逐步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会计电算化针对的不仅是会计核算,正逐步成为管理信息化、企业资源计划的一部分。内部控制针对的也不仅是会计循环,还包括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所以,财务部门应该对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与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面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调整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控制制度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加强人才培训及人才培养。内部控制是由人来执行并受人的因素影响,加强人才培训和人才培养是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1、加强对会计人员诚实守信的教育;2、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等各种方式,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电算化会计人才队伍;3、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推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作好管理基础工作,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完整。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因此,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

(四)加强操作的安全控制,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安全性。为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避免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系统运行的不安全因素,应指定相应的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主要包括:各种录入的数据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数据录入员有疑问时要及时核对,不能擅自修改;禁止非操作人员操作电脑;不得向他人提供任何资料和数据;发生输入内容错误需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只有完备详细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五)加强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将安全性风险降到最低。会计核算的电算化没有改变审计存在的基础,也没有改变会计的实质内容。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舞弊得逞的原因主要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缺乏应有的安全防范措施,控制措施执行的力度不够。因此,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审计不仅需要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输出的信息是否可靠,而且还要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以及会计系统本身的安全性。通过电算化的内部审计,可以发现各种控制手段的弊端,找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在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应有内审人员参与,定期检查和测试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工作情况,参与指定和监督执行相关管理制度,建议修改或选折会计软件。

(六)数据和程序控制。数据和程序控制主要是指对数据、程序的安全控制。数据的安全与否关系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而程序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行。数据控制的目标就是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数据不丢失、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重要的数据要定期备份存档,磁介质备份至少要准备两份,分别存放在不同的地方,以便于发生故障时及时恢复。程序的安全控制是要保证程序不被修改、损坏、不被病毒感染等。非系统人员不得接触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从而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程序的安全控制还必须指定具体的防毒措施,对来历不明的介质在使用前进行病毒检测,对系统定期查毒、杀毒。

(七)网络的安全控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安全问题愈加显得重要。企业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在技术上对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针对这些方面,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以保证会计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被偷看、篡改和复制,基本解决财务信息在互联网传输的安全问题。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会计手段发生变化的同时,内部控制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增强内部控制的效果。企业应遵守会计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内部控制不断完善和优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晶.会计电算化与内部控制[J].商业研究,2005(7).

2、李万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J].经济师,2006(9).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范文3

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是指一个企业或者组织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为保证资产安全、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提高自身运作效率,防止舞弊行为而实施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

二、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

1.会计工作方式改变带来的挑战。一是因会计人员操作不当,会导致控制问题。一旦出现操作失误,输入错误的信息,将会导致明细账,总账乃至会计报表的一系列错误。因此,因数据输入不当造成的问题成为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挑战。二是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由于计算机的高性能,会使会计信息系统的责任高度集中。如果系统中资料遭到人为破坏或是系统故障造成的程序控制失效,就会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导致整个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崩溃,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系统的风险成为内部控制的另一个主要挑战。三是由于数据集中进行处理,可能会出现职责合并现象。企业应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后,可能出于管理成本考虑,使某些本属不相容职务的工作由一个人完成,这增加了对会计信息非法修改的可能性,无疑会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2.会计信息存储介质改变带来的挑战。传统手工会计条件下,会计数据和信息全都记录在纸介质上,并装订成册,装订人在封口处签名,修改起来比较困难。但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条件下,所有会计电算化的资料都是通过计算机处理系统完成的,通过对存储在磁性介质中的资料的打印,从而形成企业所需要的会计数据。这些存放在磁性介质中的会计数据,容易遭到人为的修改,且不会留有较明显的痕迹,从而导致会计数据严重失真。

3.电子计算机网络发展带来的挑战。计算机网络发展在带给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诸多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开放的网络环境增加了会计信息失真可能性,这将会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目前在我国已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绝大部分仅仅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来进行日常的会计工作,如记账、转账等等,而对会计信息的管理和分析还有所欠缺。这就需要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进一步深化发展和普及,以应对以上面临的各种挑战。

三、强化会计电算化的运行控制,切实防范各类风险

运行控制通常又称作应用控制,是指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运用过程中,为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对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防止在电算化系统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或者出现不可避免的错误时能够及时发现并改正的内部控制制度。它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

1.输入控制。输入控制的含义不言而喻,就是指在会计数据的输入过程中,为保证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准确性而实施的内部控制。输入控制的方法有:

(1)人员控制。这要求企业应当配备专业的会计人员来对会计数据进行录入工作,严格要求会计人员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采用口令或者密码登陆系统加以强化,并对每一个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人员建立详细的上机日志,防止舞弊事件的发生。

(2)数据有效性检验。它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应建立会计科目名称与代码对照文件,以防止会计科目的输入过程中发生错误。

2.处理控制。处理控制就是指在会计数据的处理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计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其进行内部控制。处理方法有:

(1)处理流程控制。做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其固定的一套流程,会计工作也不例外,所有的会计业务就像生产流水线上的商品一样,需要经过一道道供需处理才能最终成为有用的东西。通过上述的对会计数据的处理流程的控制,能够有效的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2)数据修改控制。数据修改控制的含义是指当会计数据出错需要进行修改时,应对修改的过程实施严格的控制,防止在修改操作过程中人为的随意修改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如果发现会计信息有误,不得已需要进行修改时,应由专人进行负责,不允许私自进行修改。而且,在修改时,要严格控制,做到不能在原来的会计凭证上修改,应当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体现,做到修改有痕迹。通过这两项控制,能够有效的减少会计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发生的舞弊现象,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3.输出控制。输出控制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会计信息的输出过程以及后期对会计信息的储存与保管进行控制,防止会计信息因意外或者人为破坏造成丢失或者损坏。输出控制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在输出会计数据的同时,可以对会计数据立即进行检查,查看信息系统输出的会计数据是否准确,如有不正确的信息,及时通过利用电算化系统进行二次处理;当核对的会计数据完全正确时,应对输出的会计数据进行妥善保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派遣专人对会计档案进行管理。如果采用传统的纸质介质对会计档案进行保管,应当将这些纸质的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专门的保险箱或者档案箱归纳,并做好防火、防潮、防盗等准备。如果采用磁性介质对会计档案进行保管,应当对磁性介质进行特殊防护。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做好网络环境的防毒措施,定期对公司的电脑进行杀毒,对病毒数据库进行升级。

四、总结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范文4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 课程特点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48-02

会计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未能有效实现培养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方面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使得学生在工作中无法独立完成会计信息化的工作,这增大了社会需求和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因此,对于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优化改革势在必行。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课程性质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讲授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原理、技术和方法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会计专业理论、方法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它是会计学与IT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主要理论基础涉及会计学、信息论、系统论,而赖以发展的技术基础则主要是现代信息技术。会计信息系统已是会计学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原理和实务操作已成为财会类大学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门课程也成为会计学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实现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来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同时实现预测、计划、控制、决策之类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应用主流会计软件进行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培养学生从信息技术发展角度去理解和思考会计问题,应用信息技术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及应用方法,同时能在网络化环境下,实现会计核算与管理职能,正确评价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的效率与效果。

二、与传统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区别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发展而来,其业务流程与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以记账凭证为开始,实现用计算机对经济业务进行记账、转账和提供报表等功能,主要是为财务部门设立的,只考虑了财务部门的需要,减轻了手工操作系统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效率,它实质上并未突破手工会计核算的思想框架。

会计信息系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具有业务核算、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等功能,其会计程序是根据会计目标、按照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其大量数据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输出也是网络由企业内外的各机构、部门根据授权直接在系统中获取。会计信息系统包括事务处理、信息管理、决策支持和决策等层次,充分发挥了会计工作的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三、课程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体现着信息技术与会计、核算与管理、原理与方法、开发与应用的有机结合,既坚持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又反映当前主流会计软件或ERP的发展水平和实际处理方法。在教学内容上采用理论结合实验教学的形式,一半课时用于理论讲授,一半课时用于财务软件上机操作的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联系:一方面在理论讲授中随时结合上机内容,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另一方面在上机过程中教师随时对上机情况进行点评,结合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深入化。因此,可以通过双向联系,尽量解决长期困扰老师的学生感觉理论学习枯燥、抽象、缺乏热情的教学难题,而且学生对上机操作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但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却是大家都在探寻的问题。因为第一个特点,就决定了此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特点,应运用适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力求把课内实践、操作性实践和设计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出把转化为能力、能力整合为素质的应用性人才。

四、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重点

目前大多数大专院校会计相关专业已经把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作为专业必修课,并配备相应的电算化实验室,运用一些大品牌的主流会计软件作为工具,讲授给学生一些理论知识的同时,主要使学生能掌握一类软件的使用方法。其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大多停留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阶段,存在一些问题,而很多院校也在不断探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改革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应结合会计软件发展的最新成果,选择或编写适合的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建立一套紧密结合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方案,并建设全面完整配套的教学基础文件和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库、各章的参考阅读文献、实验指导书以及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库。

2.应整合并健全课程知识体系。此体系由理论知识和电算化实务两大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包括三大块:首先,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知识,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概要和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其次,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功能结构和实务操作,包括数据流程、功能结构、编码设置、数据文件、日常业务处理和系统维护;最后,了解与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关系密切相关的知识,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与风险防范、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等专题。

电算化实务部分侧重于我国主流会计软件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五个模块的学习:总账、财务报表、应收应付、工资、固定资产等模块。这部分是最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部分课程,直接对应着社会与市场的要求。

课程知识体系中的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的知识,涉及到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计算机基础、会计等多学科知识,大多数高校只是开设一两门计算机课程,由于缺少前期计算机课作基础,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等知识让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除了操作之外,对系统的维护能力和对数据的深入分析能力较差,更不可能做相应的课题和实践工作。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除设有会计学专业课程外,还应增加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以满足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的需求。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改革以往单一的灌输讲授方式,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一套大的案例及多个小案例,尽量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遇到问题在课上讨论,结合理论知识讲解,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解决办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培养理论应用能力,鼓励并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研究式学习。

4.应特别加强实验教学,丰富实验教学的时间和内容,上机实验案例的设计和选择要体现阶梯性、层次性,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实验案例设计包括体现会计软件基本操作技能实训的初级层次、体现会计软件综合操作技能的中级层次、体现会计信息系统体系设计能力和创新性的高级层次。各院校应根据其培养方向和目标选择适合的一个或多个层次进行教学和实验。这样既注重学生软件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环境方面,大多数院校都设有相应的实验室,但很多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大部分只是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其规格和等级也参差不齐,硬件建设简单,可以说,真正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实验室并不多。或者是虽然建立起了现代化的专业实验室,但专业实验室利用率很低,现代化教学系统还没有很好地与老师的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所以应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整合现有资源,改革实验室条件,积极发展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建设。

另外,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大赛,如会计信息化知识技能大赛或软件技能大赛,可以积极参与软件公司或国家相关机构组织的ERP信息化工程师的认证考试,也可推荐学生到软件公司或各种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实践。

5.师资力量建设方面,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的飞速发展,对老师队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目前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师多是由会计专业老师转化而来,真正的复合型教师几乎没有,很难适应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要求。因此,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强、熟悉企业经营管理、了解ERP构成及原理、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学师资队伍。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管理专家及信息化软件培训专家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使教师了解各行业特点及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知识,了解企业实施会计信息系统流程;可以让会计信息系统的课程老师参加进修,让老师掌握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和动态。学校应积极创造机会及鼓励教师提高其业务能力和专业视野,为高效教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谷增军.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9)

2.钟晓鸣.改革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思考.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

3.莫海菁.浅谈如何实现会计电算化实践式教学改革[J].教育经济,2010(11)

4.李燕.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7)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范文5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假设;会计本质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个新时代概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所提出的定义是:“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其主要特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基础。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条件。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首要生产要素等。知识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并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任何一次变革都会引发会计的变革。“会计主要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M·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由于知识经济导致世界产业经济结构从物质型经济转向知识和信息型经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和全球网络的形成,将创造出许多过去完全想象不到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包括会计思想、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技术方法和会计政策规范。国内学者在研究知识经济对会计影响时,往往多集中于阐述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大假设的冲击影响。研究的逻辑起点无非是从会计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出发,阐述它的不适用性。有的学者如殷志刚、邱景忠提及到其对会计目标、历史成本、资产概念的冲击。但都浅尝辄止。对作为会计研究重要方面的会计本质,却很少有文章系统论述知识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三种认识

本质是决定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根本属性。会计本质是由会计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是会计这一事物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它从整体上规定会计的性能和发展方向。会计本质也是确定和解释其他会计概念的依据,会计研究首先应解决会计本质问题。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风靡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存在于我国会计理论界的对会计本质的三种认识即“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管理活动论”和“会计控制论”,这是对其进行长期研究的逻辑起点。人们对会计本质和内涵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迄今为止仍是三派鼎立,没有能够达成一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人们价值意识的转变,都迫切要求我们对会计本质重新加以思考。

(一)会计信息系统论

余绪缨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并主张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他认为:“根据当前的现实及其今后的发展,应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通过客观而真实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金绪缨,1980,1982)。此后,这种观点得到了葛家澍教授等人的支持。他们给会计所下的定义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葛家澍等,1983)。

(二)会计管理活动论

“管理活动论”这一观点是我国学者首创的提法,由杨纪琬教授利阎达五教授率先提出。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两位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论文,首先提出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的观点,并认为:会计管理在微观经济中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价值管理;在宏观经济中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价值运动就是个别资金的运用,会计管理是对这种运动进行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控制活动论

“控制活动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为调和上述两派的论战而出现的一个新兴学派,其代表人物是杨时展和郭道扬两位教授。杨时展教授的会计控制论侧重于会计微观领域,其建立的基础是受托责任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会计控制论。他认为:自古以来,会计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反映、控制经济活动,离开现代会计这一控制系统的运行,要提高经济效益是根本不可能的。郭道扬教授的会计控制论侧重于宏观会计领域,他从会计史学视角出发,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了现代会计的全面控制观点。他认为:会计是人类为实现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所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因而现代会计的本质是一个全面控制系统,必须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结合在一起;必须把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结合在一起。尤其到了现代社会,会计更是现代经济控制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社会中通过对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经济信息的优化与利用,以期对即定目标的控制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将会计界定为一种控制活动,优势在于: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揭示了会计的本质,阐明了现代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并且将受托责任与会计控制系统相结合,同时明确了受托责任与决策的关系。 二、知识经济下对会计本质三种观点的辨析

(一)按照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会计活动确实是生产制造信息的行为,但知识经济环境下这种信息的内涵却在不断地扩大

具体表现为:1、知识经济下,信息的使用者不仅要了解财务信息,还要了解企业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另外,非财务信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团队的背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业的竞争形式等,这些信息单纯依靠财务信息是不能充分反映出来的,而这些信息往往只是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2、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诞生的新的信息记录、采集、聚合、分析、整理、传输、公示技术等均产生了质的飞跃,现在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使海量的信息能够得到处理,并且能够即时为使用者所取得。大大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3、知识经济下单纯认为会计是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的看法只体现了会计的反映职能,忽略了监督、预测和分析等控制职能。因为财务人员每天要依靠自己的职业判断去分析确认各种资产,选择不同资产的计量属性等等,这种判断性决策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被界定为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范文6

(浙江省庆元县审计局,浙江省 庆元 323800)

摘 要:当前时代,计算机的发展,使得许多行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顺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个行业都在随之做出改变。同时,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审计的大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促进了原始的手工审计环境向计算机审计模式转化,因此对计算机审计问题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研究,可以分析计算机审计的理论文发展趋势,辨析计算机模式研究的特点,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出针对性的研究。

关键词 :信息时代;计算机;审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113-02

一、引言

审计的作用重在监督,积极的促进和制约着被监督单位的经济工作。审计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基本的作用是对记录的账簿进行复查,以此监督财政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及效益性。在最近几年,审计工作逐渐成为了政府廉洁的有力工具,受到了各个政府部门和单位的重视。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会计行业中的兴起,审计工作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财务软件开始偏向点算化、应用大型化、网络化,大量这类软件的使用改变了以往会计账簿的模式,使其在处理工具、流程和方式上和以往不同。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财务将带领审计工作在信息时代实现向计算机审计的快速转化。

二、信息时代冲击下计算机审计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审计的流程正逐步规范,计算机审计的质量控制模型还有待完善,对被审计单位各业务环节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信息时代的冲击下,网络财务软件已在全球普遍推广。同时,计算机技术支持的网络财务软件的使用和推广,使得远程审计成为可能。网络的发展,同时也为网络审计软件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目前,为适应网上财务业务一体化,财务网络化后,审计也必将向网络化的趋势发展。信息时代,网络技术为审计人员提供了更为方便、有效的审计工具,审计效率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审计人员可通过网络技术及时与被审计单位交流,发现并处理发生的问题。如数据文件高速传输、远程登录以及万维网和新闻组的使用,均是网络技术的便利工具。

三、计算机审计风险及应对策略

1、计算机审计的定义

计算机审计是在信息环境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审计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系统论、统计科学等学科互相渗透、融合而产生的新技术。计算机审计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利用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资料审查,主要检查会计账簿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是针对点算系统和会计系统进行审计。另一方面是针对审计对象的计算机系统本身开展审计,判断一个信息系统能否有效保护资产、完成组织目标、维护数据完整,并最有效地使用资源,这项审计手段在发达国家已经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因此,该项审计工作也成为了审计单位和公司重视的一部分。

2、计算机审计的风险

计算机审计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的过称中对审计技术的不恰当运用,从而得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以至于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计算机审计中的控制风险。计算机审计主要应用计算机系统,因为传统的审计线索不可避免的会逐渐消失,传统账簿也会随之丢弃,使得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硬盘上的数据信息,这些存储于硬盘中的数据,极易被修改、删除和拷贝,这些动作极难被发现,因此,一般的审计人员很可能无法发现问题。同时,电算化的实现,电算化系统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使得审计方式、方法发生的改变巨大,特别是审计软件的更加多样化,被审计单位使用不同的审计软件,因为程序设定上、操作和功能上的差异,使得出现的结果也变得多样。审计人员对信息系统,尤其是被审计单位的应用系统缺乏了解,导致审计范围覆盖不全,审计目标缺乏针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人员工作的复杂性,对审计过程的效率性、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均有影响。

计算机审计的检查风险。计算机审计的检查风险中,最受关注的是计算机中的使用软件所存在的风险。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审计模式,使得被审计的数据实时变化,想要获取这些动态数据相当困难。在许多的公司内部,会计信息系统庞大,每天结算的项目繁多,均要进行实时分析,提供给决策层参考。对于这样庞大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人员要做到既不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作,同时保证审计任务圆满完成,需要一定技术的支持。当然,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在审计单位内部关于控制度的建立同样重要。会计信息系统中,其绝大部分的控制措施都是由程序建立完成,而编写这些程序的人员大多数对于审计专业并不了解,因此很多软件功能上可能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要求,或者其他程序上的错误,都会对系统数据的产生造成影响,而审计人员很可能因为对计算机审计工具的过分依赖,导致审计工作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保证审计依据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从而影响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3、计算机审计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审计带来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要防范这种风险,必须要先对其有充分的认识,了解风险的来源,从源头上限制其产生。为降低计算机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需要在审计之前对被审计单位做审前调查,把准备工作做足,以取得充分的审计信息。之后根据所得到的先验信息,对比采集到的审计数据,尽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情况。而后则将数据转换为可处理的格式,清理无用的数据,得出审计结果后进行验证,从而对审计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防范计算机审计风险的措施如下:

首先,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相关资料。在计算机审计开始之后,审计人员需实时关注并收集被审计单位的动态信息,包括纸质版记录信息和点算化系统的相关数据。从而防止财务上的弄虚作假,在审计数据时,审计人员要注意检验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审计人员在审计数据时要检验其真实性,以保证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同时,审计人员还需要了解关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的总体情况,包括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情况、业务数据的流向和备份以及系统信息的改动等信息。

审计前、中相结合,增强审计人员对系统内部控制的掌握。为了使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了解更加深入,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调控制度的建立、完善有又更深刻的认识,要求审计人员使用审计前、中相结合的审计办法。这样的审计模式,有助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作出合理的评估,以此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充分利用计算机人才,合理利用资源,编制适合于自身的审计软件。在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审计软件的更新仍然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审计软件除了要满足审计规划、审计原理之外,还需要将审计人员的工作习惯考虑在内,通过从观念、手段、技术、方法上,在审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审计软件的开发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如审计技术的未来发展、审计制度的变化、审计工作的效率要求、审计成本等许多细节因素。考虑到更好的发挥审计软件的功能,审计软件的开发更需要集审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全面人才。由审计人员自己开发适用的软件,其效果会更好。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适当加强素质培训的强度。信息时代,除了计算机技术上的进步,审计人员自身的知识充电也非常重要,知识结构的加强,使他们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都随着审计模式的转变而进步。在当前的环境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只有能充分掌握计算机引用计数、数据处理技术以及网络知识的等的审计人员,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处理好审计行业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审计人员培训的内容还要包括风险意识的加强,不仅需要专业学习的加强,其职业修养、风险意识以及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行事的习惯养成,这些能降低审计风险的因素,都应引起重视。

四、结论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工具,保证了审计工作的真实性、高效性以及正确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审计工作中人员参与的力度。审计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的以来软件技术,而忽略人员的能动性,将很难避免审计风险。审计软件所提供的数据采集、数据统计和数据挖掘等的确能帮助审计工作更快更好的完成,却不能替代审计人员的思维和经验,因此,有效的将审计软件和人员能动性相结合,结合审计项目的需求,才能更有效的完成审计任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