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八下历史知识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八下历史知识总结范文1
一、情境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一旦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时,就能化消极为积极,激发其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欲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显然,增加视觉和听觉的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多媒体技术手段具有直接、便捷、高效、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创设历史情境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是目前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例如八下第18课《改革开放》,我先让学生听一首歌曲《春天的故事》, 然后提问:“歌中的‘老人’是谁?‘崛起的座座城’又指的是哪几座城市?”学生从领会歌词的含意很快就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中,学习热情也一下子提高了。
当然,情景创设不仅仅局限于多媒体辅助手段的运用,通过讲历史故事、表演历史剧、展示实物、文物和历史图片、描述身边生活等方式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带疑导读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认真把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做到以疑导读,以疑促思。
在本阶段中,教师的问题创设非常关键,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的提出要围绕本学科知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到生活实际。(2)要依据课标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并据此设计问题,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也得到了实现和突破。(3)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要根据各层次学生不同的特点设计问题,注意各层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尽可能采用低起点,层层推进,做到统筹兼顾。(4)要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易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热点问题。(5)创设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通过所创设的问题明确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后,就会在疑问的引导下去探索和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如上《两汉经济的发展》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在阅读中解决问题:1.说说我国汉代经济区域的划分情况,总结从战国到东汉经济区域的特点2.思考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总结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影响。三个问题依据课标要求,围绕教材内容,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以解疑为目标,让学生借助自己的能力去独立学习、思考并加以初步解决。
三、互动导学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就事先设计的有意义的主题、有争论性的问题(教科书上最好没有现成答案)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意两个方面:(1)变主导为指导,把课堂的主人翁权利还给学生,不要向学生暗示所谓的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当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巡回在各个小组之间,担负起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随时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指导学生变“听讲”为“倾听”,变“说话”为“交谈”,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抓住学生讨论的转折点,将讨论引向深入。(2)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互动氛围,让学生充分放开思想顾虑,无拘无束地进行讨论、交流,使课堂教学活跃而高效。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轻松、乐观、愉快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内在潜力。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教师要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随历史内容的展现,不断发现,经过思考、讨论、交流获得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四、精题导练
新课教学完成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有针对性的典型例题(最好是结合课后练习,题型可分选择、材料分析、问答三种形式),既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能结合传授解题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五、问题导思
教师在授完课后进行小结时,结合课标要求为学生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悬念思考、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触发学生课后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