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心理健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心理健康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 行为 表现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要进行专门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其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特总结中学生心理特点如下:

1.情绪。包括焦虑、强迫、抑郁、烦躁。具体表现为:厌恶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乏力,听课不认真,不认真做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成绩提上去,产生了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怒,依赖性增强。

2.行为。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大多都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自控能力差。以前学习良好,成绩不错,后来受心理成长因素的影响,学习中表现为学习困难,上课无法集中精力,记忆力下降,复杂的题目无法集中精神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上课摆弄物品或发呆、思想不集中等。

第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性格变得孤僻,不愿与同学交往,学习、生活缺乏积极性,上课不愿回答问题,身体困乏,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第三,品德标准不明。现今社会中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与品行标准不明有很大的关系。行为违反无法控制,思虑不周,如说脏话、打架、说谎、偷东西、抽烟、喝酒、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

3.生理。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也是人生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学生无论在身体的形态上、机能上,在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上,还是在肌肉力量上和运动能力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生理上的这些发展又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学时代是人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此时的人既有别于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其最大特点就是身体、心理的迅速成长和发展。中学生的生长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中既有积极、进步的变化又有消极的变化。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身体形态和技能上,在急速的发展中往往会产生不平衡,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便会产生不良后果。这一时期被德国心理学家称为“暴风雨时期”,美日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

1.行为。中学生行为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提高了,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为主,并由经验转向理论,表现在逻辑思维的组织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的发展上;在面临问题时能够较快地从根本上抓住矛盾焦点,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对同学、老师、家长、书本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喜欢争论和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迷信权威。

2.情感。中学生的情感丰富,高亢而热烈,富有朝气,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情感体验比小学生深刻;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提高了,情感有时带有矛盾性和两极性;由于性发育和对未来的向往,在异往中有时会遇到困惑。

3.意志。中学生意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几个心理品质上,能够有目的、自觉地做出意志决定和努力;在果断性上有了显著发展,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4.人生观、价值观。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及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使中学生开始对人生及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

5.道德品质。学生的品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它们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密不可分。道德认知表现在道德思维的发展和道德观念的建立上;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而引起的主观的内心体验,它伴随着道德认知的发展而加深;道德意志表现为战胜非道德的动机、排除困难的决心。

依据我国教育指导思想和方针,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尹邓安 谢慧敏 尹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08月。

2.李丽萍 农村中学生特点与心理健康.《考试周刊》,2011年,90期。

中学生心理健康范文2

1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马加爵案件爆发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赴云南,对该案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还专门围绕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经过认真分析后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性格特点,和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他“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据了解,马加爵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心理严重,不爱说话,缺少朋友,闲暇时最喜欢上网欣赏暴力、恐怖、,沉迷于小说,报复心特重。该案件暴露出我国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偏差。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

当前在中学生中间还存在着如下不健康的心理:

抑郁心理。这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失常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有抑郁心理的中学生,经常会有焦虑情绪,内心孤独而无助;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常常因考试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头昏等症状。因此,抑郁心理必须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封闭心理。封闭心理主要是指中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不轻易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有这种心理的人表现为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其主要特征是关闭性。他们往往很少与人交谈,常常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封闭心理如长期得不到矫正,往往严重影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造成彼此间的心理隔阂,影响人际交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焦虑心理。这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一般来说,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即将发生时,会产生焦虑反应,这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但焦虑程度过于严重时,就会产生焦虑异常心理,会引起对学习的抑制,对学生的身心、学习和生活危害较大。在焦虑心理的阴影下,学生常常被老师热烈的升学期望和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得透不过气起来,惟恐自己出错,稍有不顺,便自责不已,甚而有负罪感。只要遇到一点挫折就会紧张不安,怕这怕那,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

脆弱心理。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和生活中稍有不顺,就会陷入消极的心境中,甚至以极端的方式来对待。在积极的方向上,他们自卑,意志力薄弱;在消极的方向上,他们自负,意志力畸形发展。在模式单一、思想统一、步骤统一的教育中,由于对学生包得过多、过严,从而造成学生依赖性太强,面对打击,或是极端反抗,或是逃避,或是精神失常,甚至自杀。诸如逆反、猜疑、恐惧、任性、懒惰、冷漠等都是中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危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造成中学生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努力寻求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对矫正中学生心理疾病有很大的帮助。目前,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有:

2.1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所致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并存的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明显提高,但同时他们又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情感丰富而强烈,但他们的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因而,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认识不足,再加上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心不足。由此,致使许多中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2.2考试压力过重

中考、高考时,有的考生因过度紧张,开考时,手一直哆嗦而无法答题;有的头昏脑胀,大脑一片混乱,严重考试失常。这些都是过重的升学考试压力造成的。而这种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一次考试不理想,家长就粗暴地训斥,严重伤害子女的心理健康;学校为了抓升学率,考试排名次,给学生带来紧张、不安甚至羞愧心理。有的中学生成天担心考不好,心理不得安宁,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学习。

2.3家庭因素

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许多家庭出现异常变故,给中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利影响。比如有的父母离异,家庭破裂,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沉重打击,有些学生因此变得内向、自卑、寡言,对人失去了感情,甚至痛恨社会;有的父母关系不和,甚而出现家庭暴力,让孩子内心痛苦不堪,从而产生异常心理。

2.4家庭的过度“呵护”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日益发达,许多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自小备受家庭的爱护,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重,成天比吃比穿,一味追求物质享受,无心学习;有的独立能力弱,依赖性强,不能承受一点打击。

2.5社会的复杂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现象更加复杂多变,的书刊、录像、网吧、金钱的诱惑,读书无用思想的侵蚀等等,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商不顾道德和良心,毒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许多学生在的书刊、录像和黄色网站、暴力游戏的诱惑下,丧失了人性,跌进了万丈深渊。

3塑造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

目前中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去疏导。所谓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心理卫生的教育,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及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全面发挥学生潜能,适应环境,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及自我挖掘能力的一项科学而系统的工程。因此,它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课,而应是全方位、文体化、综合性教育过程。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应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扰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具体而言,我们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矫正呢?

3.1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入,思想政治学科对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政治课的优势,引导学生找出心理偏差,探讨对策,制定矫正心理问题的计划,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3.2设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坚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中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是疏导学生消极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协助学生,改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协调人际关系;指导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的自我修养。如可在学校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帮助,使其心理素质健全起来;也可在学校设立心理问题信箱,及时解答学生心理问题;还可定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直接和学生进行心理交流,疏通学生心理障碍。

3.3以教师自身的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吕志范老师说:“教师职业需要你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信实的眼睛;永远操着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公正无私的爱,会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有例可证:罗森塔尔到某学校找校长任意选八名学生,推测他们前程远大,教师对他们倍加关爱,这八名学生进步率达23.7%,而其他一般学生只有7.2%。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3.4学校教育应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中学生心理健康范文3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11.018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11-043-02收稿日期:2011-10-16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工程,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大多是因为作业多、上课拖堂等……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可能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青春期的困惑――与异往,要健康,有所自我控制。这样的话,异性之间的交往会带给双方很大的好处,比如思维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互相激励。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三、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学校教育具有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 ;3.作用的全面性;4.内容的系统性 ;5.手段的有效性;6.形式的稳定性等特点。而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

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存在共性,针对这一特点,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地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四)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五)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体方式和所需时间,各地可从实际出发,自行安排。

中学生心理健康范文4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心理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学生的心理检测,发现:“约有32%的学生有心理障碍,12%的学生有心理缺陷,28%的学生有心理失常。”

一、现时中学生的心理状况

1.成人化的情感表现。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致使青少年过早发育,情感成人化,在这一时期,性意识也慢慢增强。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会伴随出现许多情感困惑,青春期的生理虽已成熟,对异性感兴趣也无可厚非,但这一时期的思想、心理、智力、认识能力都未成熟,如果放任自己的情感冲动,像成年人那样可能贻误青春美好时光、荒废学业。

2.心理承受能力差,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天真幼稚,心理很脆弱,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情绪容易低落,易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但是,如果一开始他们就身处在积极向上、刻苦学习的群体中,可能他们的成长会好很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问题是周围是一群同类的孩子,都是一群自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生活,造成自我调控失去参照,因而在读书和生活中,缺乏意志、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3.学习、处事情绪化,缺乏必要的同情心。一些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诉:“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和同学相处。”一些学生每天的生活就是“家——学校”,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上网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说话”、“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玩”。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惧。一有不顺心、委屈,就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4.自私自利,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面对家长的“分数”、“升学”等过高的期望值,学生精神压力大,只能“两耳不闻事、埋头只读书”,造成思想封闭,意识狭隘,在家中,只要孩子成绩优秀,不管任何要求都会被满足,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格,学习中、生活上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我,缺乏包容,对强于自己的同学常嫉妒,对失信于自己的同学甚而进行报复。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1.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和生理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性器官迅速发育并趋于成熟。他们这时会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接近了解异性的要求和愿望,并且在性本能的驱使下,逐渐产生性意识,有性的冲动,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暴风骤雨的时期”。中学生对这种迅速成熟带来的巨大生理和心理冲击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对异性表现出眷恋和向往,但又不知道这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于是可能会产生悔恨、恐惧、自卑等矛盾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在这一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进行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早恋心理调适等就至关重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状态,不要恐惧害怕,而要坦然地接受,更好地与异性同学交往。

2.要学会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青少年正处于精力旺盛、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情绪变化强烈,易冲动,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感情用事。如果是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激情状态能使他们做出对自己和他人成长有益的事;但如果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也可能干出危害他人及社会的事情。因此教会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教给学生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比如改善环境法、深呼吸放松等简单的方法,让学生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

3.学校应与家长、社会一起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当孩子进入中学后,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配合好,协调好,一起为学生的成长把关。社会也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好保障工作。

中学生心理健康范文5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成因 对策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学习压力大。焦虑的心态在中学生中很普遍,引起焦虑的原因有很多,如:超大的学习量,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无休止的补课,大量的重复学习;超高的学习难度;超长的学习时间,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使学生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根本没有休息,导致心理上的疲劳,情绪焦虑不安。

2.人际交往障碍。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

3.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是社会上滋长的唯经济主义的影响,在学生中表现为“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了他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二是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文艺作品、网络、影视广播充满“拳头”加“枕头”的内容,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4.情感的困惑。中学时期是花的季节,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凸显,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自控能力差,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

5.教育方法不当。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且带有惩罚性;行为方式带有歧视、嘲讽意味。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轻则埋怨重则打骂。这些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永久性的伤害。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1.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自身有较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因此,我们需要广泛开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正确方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所以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项措施。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学生系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日常必要的心理、情绪调节技术、技能。课程应包含心理健康养护的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以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后一部分则以心理、情绪调节最有效的方法为主。实践操作的内容应包含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自我心理调节手段,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4.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教育功能,对于预防和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处于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又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

中学生心理健康范文6

调研目的:明确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调研过程:

1、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查找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3、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调研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都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是否理解了知识,能否运用知识,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迟到、旷课、上课心不在焉、打瞌睡、与老师顶撞等等,这都说明学生的心理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如果心理问题不解决,又怎么能专心踏实的学习呢?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栋梁,把学生培养成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关键在于教育,它既包括文化素质教育,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调研结果:

1.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表现

通过统计表明,目前我校有1.3%的学生患有心理疾病,8.6%的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48%的学生不懂心理异常如何预防和调试.学生表现为心理负担重,思想困惑多,精神失衡,厌学、弃学、早恋、离家出走、打架斗殴、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这都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及时调试、疏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学习.

2.对我校学生心理障碍产生原因的分析

2.1中学生自身的弱点

(1)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形成.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变化剧烈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渴望独立生活.但是他们对社会缺乏了解,缺乏知识和经验,也缺乏自制力,在复杂的事物面前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思想上容易片面、偏激,又带有幼稚的特点,因此办起事来顾此失彼,不计后果. (2)心理结构缺陷.人的心理是有各种心理成分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统一体.青少年心理各种成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心理结构还不健全.比如:有的学生认识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意志还不坚强,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和打击;有的世界观是正确的,可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这些都是心理结构缺陷的具体表现.

2.2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习以为常,如”请客送礼”、”走后门”、”拉关系”等,污染了学生的心灵,并因此误导,使他们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出现模糊意识,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不良行为的发生.还有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他们蜕变的场所,如不健康的网上游戏,凶杀打斗的影片及黄色书刊都会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学生上课用手机上网,不专心听讲,导致学习直线下降,最终厌学、弃学.

2.3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溺爱的教养方式与专制主义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单亲家庭结构,是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表现为学生不服父母的管教,不与父母沟通,情绪不稳定,一遇挫折和打击,很容易出现意外.

2.4学校教育的失误

(1)重智育,轻德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学校对德育缺乏足够的重视.(2)教师的教育态度及教育方法欠妥当.有些教师当面讽刺挖苦学生,疏远学生,让学生找家长或体罚学生等错误做法时有发生,使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紧张,感情对立.(3)不良的班风.因为学校、班级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心理环境.好的班风可使人心情舒畅,催人奋进;相反,差的班风会使人心灰意冷,萎靡不振.事实表明,学生离家出走、弃学、打架斗殴等都出在班风不好的班级里.

2.5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课

我校虽然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也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没有专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使全体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毕竟自愿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是少数.

解决方法:

学生心理障碍既是学生个体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单靠一个方面是不能解决的,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实行综合治理,并且要科学的应用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一)调动社会因素的力量.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以及网络的舆论导向作用,讲清造成中学生离家出走、轻生、犯罪现象的真正原因,及给家长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从而提高全民教育意识,使人人都来支援教育,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二)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世界发达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视.1945年3月,美国学校心理学学会成立,我国在1993年10月才成立了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起步太晚了.据了解,辽宁教育研究院专门组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为中小学心理咨询培训了一批专业人才.在我市,各个学校也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三)学校、家庭教育要形成一种合力.在这个新时代,中学生的思想问题既多又复杂,教育问题难度大,只靠学校或家庭单一的教育是很难奏效的.因此,要教育好学生,学校和家庭必须紧密配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调动积极性,互相依赖和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如学校不定时的开家长会,或家长通过电话向老师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等等.

(四)加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要改变过分重视分数的思想观点,建立良好的校纪班风.还要注意美化环境和开发隐性教育资源,把环境熏陶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和渠道.

(五)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强化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仅能查找、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而且更要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尽可能实现”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保健的医生”这一梦想.教师对待学生要发自内心的爱,从真诚出发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以友善的态度和良好的教育为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家长应当学习心理学知识.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转折时期,产生心理障碍不足为奇,关键是如何认识它、矫正它.因此,家长应该学点心理学,弄懂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能正确认识自己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的给予矫正和指导.

(七)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调节的方法.自我调节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对付体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挫折和心理冲突),能自觉或不自觉的解脱自己的烦恼,恢复情绪的稳定,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防御机制.有以下几种方法:(1)理智化:指以抽象、理智的方式对待紧张的情境或应激刺激,借以将自己超然于情绪烦恼之外.通俗的讲就是冷静沉着的处理问题.(2)宣泄:是指心情烦躁,用理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改用语言宣泄.如找老师、家长或好朋友,倾诉一下自己的苦衷、愤怒与不平,获取别人的理解和同情,以解脱或减轻自己的烦恼.还可以大叫几声,痛哭一场,再冷静地处理问题.但要注意场合、时间和适度.(3)转移:是指一个人无意识的将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转向其他对象来表达.也就是说先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以此来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或者脱离现有环境进入新环境,来达到缓解情绪的目的.(4)升华:一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将本能欲望导向比较崇高的、为社会所赞许的方向的心理机制.就是遇到困难,不但不灰心丧气,反而把它看成是前进的力量,树雄心,立壮志,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不干出成绩来誓不罢休.

总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今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抓起,才能使学生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才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从而减少犯罪,提高全民素质,构建一个和谐富强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