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范文1

课堂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行为、措施、方式、方法、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检讨得失、权衡利弊、系统总结,以期新一轮教学取得更大进步。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罕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研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过程。下面是对平时小学英语教学中一些常见的现象进行的反思。

现象一:人为降低学习要求,回避学生错误请看下面一个案例:《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4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结束新授课时能够掌握dance, beautifully, run fast、walk carefully、jump high等词组,且在交流中能较熟练地运用。于是教师便安排学生进行了一个小组操练,即用“Can you dance beautifully?”进行替换练习,并做出相应的回答。3分钟后教师进行了小组汇报,由于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beautifully这一单词的学习并不到位,因此采用了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学生回答Yes,I can./No, I can’t时很熟练,整个汇报过程如行云流水,表面看学生掌握地非常好。在这个小组活动中,教师却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人为地降低了学习任务的要求。教师通过巧妙的偷梁换柱,使学生在小组汇报时,根本就没有机会运用到所学的新语言,教师因为怕学生犯错误而一味地回避学生的错误,视错误为猛虎,只是让学生对旧知进行了若干次的机械重复。这样的小组活动有何实效性可言?

思考:新课标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新课标还要求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中,其设计的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而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怕学生说的不好,却采取了“避重就轻”的方式,使本该“四会”的单词降低为“一会”,甚至在汇报时连学生说新单词的权利都剥夺了,长此以往,学生学的还是“哑巴英语”。

解决方法:把“错误”作为课程资源: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对待学生语言上的错误应该更加宽容。我们应该微笑着面对这些错误。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没关系,再读一遍。”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来适应这些新单词、新句子。当然,上课的时间是宝贵的,教师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可以灵活地控制时间,课上没学好的,课后教师可以运用课外时间帮助学生进行补充学习,但决不能为了一节课的虚假繁荣而降低学习要求。只有真实的课堂才能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使学生敢于面对错误、乐于改正错误。

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处理错误资源,适时利用“错误”这一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资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使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达到有效的配置。 转贴于

现象二:学习任务的设置缺乏实效性

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英语课,该课主要围绕“学生一天的时间是如何安排”这一主题来进行。在完成新授课后,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内容是完成一张表格,在空余处填上时间即可。活动进行的很热闹,几乎每个学生都分成了一组组的在讨论,每个学生都活动了起来,表面上看,每一组同学都完成了表格,时间写得很正确,但细细观察我们却不难发现问题:(1)大部分同学在交流的过程中,讲汉语的频率远远高于讲英语的频率。(2) 小部分同学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由己及彼”,甚至连简单的交流都未进行。(3) 课堂反馈时教师只是对部分同学进行了提问,而大部分同学缺乏与教师的交流。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任务型教学究竟能培养学生运用何种语言的能力,其与教材的结合点在哪儿,完成这张表格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其小组活动的实效性体现在何处?如何体现“在做中学和用语言做事”的原则?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何处?

思考: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而语言技能的培养要通过每节课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来实现。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活动没有围绕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展开,很难想象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如果教师只是片面地追求“任务型”教学的教学形式,只做表面文章,那么,这种教学将失去语言教学的根本实质。解决方法:反思课堂,提高实效。在学生完成任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与交流,完成这么几个任务:(1)活动的内容和效果是否有利于学生储备知识和发展能力。(2)活动过程是否流于形式,学生有无用英语交流的意识。(3)活动是否具有层次性。(4)活动是否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所以教师只有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真正去领悟,去体验、去思考才能提高“任务型”教学的实效性。

现象三:教师凌驾于课堂,学生无自主学习意识

请看这么一个案例:教师在教授完6B/Unit 5 C部分的内容后,要求学生利用C部分的句型,结合书中所提供的图片,进行对话,时间为一分钟。教师在布置完活动任务之后,便站在讲台上,任由学生自己活动,并不时地看手表……。其实这一现象在平时的教学研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在给学生们安排了小组学习任务后,听由学生自己活动,而自己却站在讲台上看教案,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把自己置身于课堂活动之外,甚至凌驾于课堂之上,最后以一个领导者的姿态对学生进行检查。课堂中并未凸现学生的主体性,总觉得学生是被教师牵着走的牛。

思考: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要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殊不知当教师在讲台上看教案的时候,却失去了与学生交流的好时机,失去了一个检查自己教学得失的机会。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时候,教师不妨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教学艺术;反思

教育的目标旨在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标志。体育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体育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体育课改的最终目标。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较多,但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及教师的教学技艺是很重要的方面。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我深知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各方面――尤其是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时刻关注着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创新,也非常重视个人教学素养的提高,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技艺在师生课堂教学互动中得到提升。

1、对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认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以他主、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仅仅把教学作为知识的传授,把学生看成是知识、技能的接受者,这样的课堂现象显示出“以教师为中心”的特色。当然,这样的教学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是有一定功效的,然而从课堂教学的功能看,获取知识与技能并非唯一的价值取向,如果忽视了学生情感、能力、价值观的培养,就大大地削弱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影响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终身持续地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能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教学艺术在师生教学互动中生长

2.1、主动交流,师生关系的新起点

课堂不仅是建构知识的平台,也是人际交往的场所。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有强烈的欲望,有积极的情绪,有充沛的精力与体力,能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迸发思想火花,产生奇思妙想。建立平等、友爱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和谐的运动环境,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开阔心胸去理解学生,然后再敞开胸怀去关爱学生,去信任学生。这是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首备条件。教师要利用生动亲切的语言渲染课堂环境,“蹲下身”和学生在“同一个高度上”活动,逐步将自己融入孩子们中,像一个和平使者用智慧传递知识技能,用爱心连接学生之间的情谊。

2.2、游戏互动,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玩是儿童的天性,课堂教学中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为了让孩子喜欢体育课我以“游戏”为“家常饭”,以“竞赛”为“家常菜”,力图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在玩中乐。例如在教学水平一、一年级学生30米快速跑的教学时,利用语言、情景导入法开始学生们的森林之行,过小桥(用前脚掌着地通过两条平行线,体会前脚掌着地的动作。)爬高山(大腿抬高模仿爬山动作,体会大腿高抬的动作要领。)小动物们都跑过来欢迎我们了。他们要和我们一起来联欢,进行趣味跑步。(学生自己模仿想模仿的动作动作)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要想跑得快,必须要加强手臂的摆动和大腿的积极高抬及前脚掌的蹬伸,)……通过这一竞争性的游戏,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课后,我的感受是:游戏互动,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学生看似玩,实际上做的是30米快速跑的动作;形式的变换,让他们在欢快中达成了教学目标。对于孩子们,这种教学方法远比教师不断地讲解、示范,学生排着队不停地轮流练习要强得多。从孩子们的笑脸上,我感受到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爱玩的天性,学生主动地“玩”、快乐地“玩”、投入地“玩”,“玩”出素质、“玩”出能力、“玩”出品格。

2.3、开发能力,教学素材的生长点

课堂教学不能与生活割裂开来,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学更应该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体育教学素材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学练课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将学生与大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校园、学生与家庭及自我的关系融入课堂教学,在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的视野拓宽了,总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学习目标大胆开发教学资源,因而许多新的教学内容也就产生了。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意就地取材,贴近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到操作的简便易行,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投掷垒球的教学,我们可以从投纸飞机、投羽毛球、投乒乓球等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开始,让学生尝试,做到教具、游戏等穿插安排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使每位学生都体验运动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又如听过的水平二三年级一节优质课中的“立定跳远”教学。首先,由教师引出主题:“同学们,你们见到过我们生活中的弹簧吗?它有什么用途?(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学习一项像弹簧一样的体育项目,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学生在疑问中对这个主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1)创设情境:出示弹簧,“怎样才能使弹簧弹起来?”

(2)问题:①假如我们要使“弹簧”弹起来,首先应该做什么?(身体向下压)

②力量出于哪里?(屈膝下蹲)

③弹簧压下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学弹簧压下去的样子?(全蹲或半蹲)

(3)学习目标的提出:学生模仿弹簧怎样“弹”起来

(4)自主探究和尝试练习。

通过这一与日常生活相贴近的教学,经过学生小组的交流与讨论并进行自主练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怎样能像日常生活中的弹簧一样跳起来:在深蹲和不蹲时,用不上劲,跳不远;而在半蹲时跳得是最远的,就像弹簧的伸缩原理一样,力量用得过小弹簧的反弹力就小,力量过大,超出弹簧的承受范围,弹簧被压坏,在弹簧的承受范围内,弹簧的力量越大,反弹越大。学生们从弹簧伸缩演示中悟出道理,体会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并把它运用到立定跳远的动作练习中去,反复强化,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学更是一门探索不尽的艺术。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创新,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长。教师只有不断总结、反思课堂教学的经验、教训,并加以梳理和提炼,形成课堂教学“叙事”,反馈到教学实践之中,提升教学水平和技艺,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国培计划(2013)”―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体育(义务教育阶段)》刘星光主编,新华出版社2005

[2]《时代呼唤创新型课堂》教育发展研究.2000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观念;转变角色

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说:“儿童最自然和最自由的形式就是游戏,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对周围世界进行更全面、更快速的认知。”相关实践也表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为学生引入游戏,能够使学生情绪高涨,并且是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课堂效果最为有效的渠道。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可以全身心、忘我地投入到活动中。通过游戏教学,小学生可以全身心放松,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自身特征,从内心激发对于体育的兴趣和热情。此外,通过游戏教学,还可以使小学生在玩耍中便掌握了体育知识和技巧。下面,笔者就思考人教版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游戏教学。

一、更新教学观念

体育游戏作为一种积极的小学体育教学手段,深受人们喜爱。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对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满足。学校可以通过招聘新教师或加强教师培训的方式来使教师转变自身的观念。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要下意识地转变自身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摒弃陈旧教学理念,形成有趣、丰富、科学、合理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这样能够为创新和推广体育游戏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转变角色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坚持人本思想和理念,尊重小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将自己看做是课堂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以及互动者,以朋友的身份来和小学生做游戏,积极观察和了解学生心理最真实的想法和需求。比如,在教授学生关于球类运动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拍球游戏,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教师也要参与到小组中,扮演组员的角色,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探讨拍球的技巧,比如组织学生对墙拍球,通过对墙拍球来使学生对球熟悉,并且掌握拍球的技巧和手感。教师在活跃、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自己的教学活动,同时,学生也从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更掌握了拍球的技巧。

三、塑造丰富多样的课堂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太过封闭和单一,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强调学生掌握知识和运动技能,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重视学生心理需求,导致学生产生疲惫心理和厌学心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可以在快乐中学习体育知识。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在设计游戏的时候,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心理诉求,坚持寓教于乐。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悦、轻松、欢乐的体育课堂,使小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喜欢体育课程,爱上体育锻炼。

四、兼顾每名学生

在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充分考虑,比如,男生和女生在生理、心理、爱好、兴趣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设计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要综合考虑整个班级的秩序和整体性,还要对小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充分考虑。设计出男生和女生都喜欢的游戏,还要设计出适合弱体质女生玩的游戏。比如反应游戏和语言游戏等等。这样可以使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体育课堂中充分展示自己,充分参与到体育课堂中,而非观望。这样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在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同时,激发了小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兴趣,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从本质上激发了小学生体育训练积极性,更提升了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正因如此,考虑每一名小学生个体差异性,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开展体育游戏教学,能够增强小学生体质,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使小学生身心愉快。正因如此,体育游戏教学与一般教学方法不同,通过游戏教学,小学生的身体活动可以与智力活动有机结合,游戏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体育锻炼的方式。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为小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小学生可以得到身心放松和全面发展。通过体育游戏的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基本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庄绪华,葛长春.浅析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J].当代体育科技,2015(03):44-45.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范文4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运用,我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方面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挖掘深度不够,教材的目标把握还不是很准确,这样造成课堂教学目标不明,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忽视了背学生,课堂上将预先设计好的教案程序化实施,教师的创新水平和课堂的驾驭能力低,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很好的拓展,甚至被扼杀;再一方面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后,不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及时总结成败得失,使自身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基于这些因素,我县于本学期举办了全县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数课堂教学效益的研讨。如春风,唤醒了每位教师的意识;似春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城乡互动,大手牵着小手,帮我们进一步理清了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等,每位教师受益匪浅。我通过此次培训,得到以下启示,愿与同行们交流辅正。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相对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来说的。即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知识进步或者能力得到了发展,也就是说一节课有没有效果,不是看教师教得认不认真或者看教师是否把教学内容教完,而主要是看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或者能力有多大提高。如果学生学得很吃力或没有学到知识,就说明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低效或无效的。我们的一些教师,只管以完成教学内容,而不去探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穿新鞋走老路。我认为:更新教育观念,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它决定着教师教育工作的方向,犹如指挥棒,是提高我们工作效益的重要一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是以其教育观念为指导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的是更新我们每位教育实践者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在本学期,我们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讨后,对每位教师进行了跟踪。我校数学教研活动以“引发数学思考,实现有效课堂”为主题。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围绕主题进行,开展示范课研讨时,先明确活动主题,让听课教师带着问题听课。在评课时,先由执教教师讲清自己是怎样在教学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并进行现场互动。使教师感受到只有引发学生数学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这样就转变了教师以往进行教学设计时“以教材为本”的观念,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其次,在提升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时,我们还开展了专题研讨。教研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是锻炼教师的有效途径。教研活动能否适应教师的需要,是衡量教研活动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我校的教研培训工作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的,“想教师之所想”,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的职能作用,从教师的学习需要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小型专题研讨活动,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有所获益。

最后,教师教学后,通过交流教学反思,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提问艺术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50-02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使我感到:提问好比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它具有激发学生思维、调控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表现能力、增进师生交流、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多种教学功能。因此,讲究提问艺术在课堂中显得十分重要。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中讲究提问的艺术,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现将我多年的点滴收获总结出来,与教师同仁一起共鸣。

一、精当通俗明了的设计问题是关键

质疑是思维活动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巧设疑问。教师要善于设疑,要在课前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而设计问题。要做到精当通俗明了的设计问题,就应做好以下方面:

1.切合学生实际,突出教学重点

我一直在农村小学教书,农村的小学生由于文化氛围不像城镇的小学生那样,从小见多识广,因此,通俗明了的提问就显得很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理解接受,做出快速反应,回答教师的提问。同时,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重点,突破难点,问到关键之处。如,在上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时,我先抓住“詹天佑是我国的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这句话,这句话中“杰出”和“爱国”向学生提问:“课文是怎样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的”?这样设问,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语文,学习的针对性就比较强了。这样,设计的问题以教学关键点为线,把问题串联在这一主线上,起到“一问而牵动全篇”的作用。

2.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又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像挑一挑就够得到苹果吃”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比如,教师在教《最后的姿势》,这篇讲述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生命保护四名学生的动人故事的课文,教师只提出“谭老师怎样的伟大?”这样的提问使学生不知所答。而问题太易也不行。比如,在教《钱学森》时,问:“他是哪个国家的人?被称为什么?”这样又细又琐碎的问题,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提问又过太易。

问题要由浅入深,提问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联。例如,我在教四年级的《九寨沟》这一课时,就设计了几个不同程度的问题:最易的——为什么称为“九寨沟”?较难的——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更难的——为什么会像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说出你最欣赏的地方?问题提出后,教师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堂回答,效果感觉很好。

3.问题的设计要新颖有趣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问要新颖有趣,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愉悦地接受,轻松完成教学。我在教四年级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孩子们在花园散步,来了一只野猫,孩子们吓得乱跑。眼看孩子们要被野猫抓住了,鸡妈妈急中生智,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孩子们得救了,鸡妈妈借机给孩子们上课:“现在你们都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听完笑话,同学们捧腹大笑,老师因势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家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发言。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在问题提出前都讲一个故事或者创设一个情景,但一条民间谚语、一句顺溜的提出,往往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做的是使问题新颖,有趣味性,以免落入俗套。

4.问题要有利于激发思维,培养能力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的设计不是让学生回忆什么,而是要有启发性,能使他们受到思维训练。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切忌提出一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简单问题。比如,为了了解学生对《雾松》一课雾松形成的掌握情况,可以直接提问学生:“雾松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就可以照课本中的句子念一遍算是回答,但他们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如果把问题改成:“雾凇形成过程中三种不同时段的状态是什么呢?”回答这样的问题完全照课本,显然就不行了,学生必须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才能把问题答出来。因此,提问时,教师要动动脑子,要把是否有利于激发思维、培养能力作为问题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提问力求合理

提问力求合理应体现在:课堂发问的时机、发问的对象和发问的方式上,这是教师提问艺术水平的直接体现,非常重要。

1.找准发问时机

“一切应从实际出发”,课堂教学的提问也不例外。俗话“好雨知时节”,提问也是如此。提问的时机要得当。我的经验是: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亢奋”状态,才是对学生进行“启”和“发”的最佳时机。要注意的是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班学生能充分思考后再回答。以免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不注意听,不肯加以思考,所以教师提问面向全班,使全班都听清楚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有一定思考问题的时间,然后再点名回答。任何情况下不要向学生突然发问,使学生毫无思想准备,造成紧张情绪,特别是农村小学生要忌讳这一点。设计的问题再好,也要抓好时机,才能事半功倍。

2.明确提问对象

学生的差异性,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问题,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学中,对待优等的学生,应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并在他们回答出基本问题后,再变换一下思维的角度或深度,让他们再回答,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待后进生思维则不如优等生敏捷,注意力也容易转移,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多不积极思考。面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多关心鼓励,提高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提出的问题可相对降低难度,或用一些便于理解的问法。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充分留给他们分析思考的时间。要是一时想不起来,也不要为了节省时间叫其“坐下”,转而叫别的同学回答,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应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并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回答。有时,回答的是错误,也不要随意责怪,而要多以包容的心态面对。

3.注意提问方式

教师提问的形式应是多样的,根据我多年的实践,农村小学生答题的要求,问题大致可分为五种:一是回答“是什么”的判别型;二是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三是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四是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五是回答“怎么想”的或“还可能会怎么想的”想象型。后三类问题对智力活动的要求高一些。为了增强教学中智力因素,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两种简单的问题,而要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升高和年级的提升,前两种在一二年级可能用得多一些,后三类问题的比重在四五六年级要逐渐增大。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转换角度,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这样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

总之,精妙的课堂提问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体现。教师要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不断总结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才能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要做到问题设计精当、问题展示适时、问题解答灵活、提问力求合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范文6

一种意外的收获改让我认识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反思的教师。那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我从乡下小学调到了县城小学教书,学校让我带一个班的班主任并任该班语文教师,学校校领导及各位老师对我所接班级三年级同学的评价是:散、乱、惯,当时我还真有点头疼。“散”学生没有组织纪律性,我行我素;“乱”不分课上,课下乱说、乱笑、乱打、乱闹;“惯”有一些不良习惯,上课吃东西,喝水,去厕所等。一个星期下来,我确实领悟到了这一点。今天他把鼻子碰出了血,明天他把头磕出了包,这哪里是来学习的,简直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小顽童。看着他们调皮可爱的样子,弄得我哭笑不得。于是我下决心试着走进这个班级体并认真得进行语文教学,我是这样做的:①试着和学生交朋友,讲故事,谈心。②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③试着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改掉不良习惯。④把学习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⑤取得一点一滴的成功,就给予表扬,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年过去了,我发现他们有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在教学中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与发展,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老师要不懈的努力。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去。通过这件事情我开始了自己学科教学的反思。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通过读、听、说、思、演等语文实践活动,把课堂当作舞台,把课本当作剧本,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内容、掌握知识、形成素养。但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重视了课堂的教学活动而忽视了学生课后的总结与反思,出现了双基掌握不扎实,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课后拓展落不到实处等很多教学问题。联系语文教学实际及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创建了语文课记反思的学习方式,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证明写“课记反思录”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做好语文课记反思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如下:

1打破传统教学常规的教学模式,充分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空间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分低能儿”被社会所遗弃,“会学习,会发展”的人才被青睐,这一变化对教育提出挑战,要求我们培养出来得人才必须具有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常规,建立一套适合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式。我们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会学习的人,培养创新人才。学生的有效参与是自主学习的表现,课记反思这一学习方式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全员有效参与掌握学习策略,把每一课的学习经历通过各种活跃的思维方式,构建成知识网络,内化成语文素养。

2构建反思模式,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积极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充满着学生思考、探究、反思的过程,教师必须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努力营造一种和谐而有序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为学生搭建起主动学习的平台。课记反思即是这样一座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个交流平台上自主而有序的构建知识,发挥想象,拓展视野。

语文课记反思录的一般模式:首先,归纳总结,积累反思。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基于这一目标,要求学生对每篇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内化积累。在这一版块中为学生设计了“我找到了他的朋友”、“我找到了他的对头”、“精彩别错过”、“这边风景独好”、“字词娱乐园”等多种趣味栏目,用以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知识,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其次,发现问题,再现探究。有反思才会有疑问,有质疑才能促进更深层次的探究。这一环节以“我的困惑”为主题引导学生回头看,反思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习中又产生的新问题,把这些问题及时记录反馈,师生再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解决疑难,从而促进学习,使语文的学习探究活动得到有效的延续和发展。

再次,理解内化,张扬个性。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他对学生精神的导航作用,在阅读中不能以学生理解作者的意愿为目的,而是引导学生对文本产生独特理解和感受,在获得作品意义的同时进行积极的内省和反思。为此设计了“我的名言”、“我心中的他”、“让我评一评”“给作者的一封信”等。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碰撞后产生各种独特感受,课堂时间限制了他们的个性张扬,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抒发内心感受,引领学生在对文本的自我解读中,感悟语言、感悟人生、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