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1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是创新的基础。因此,作为新世纪的化学教师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合理布置研究性课题。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勇于创新,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具体情况,大胆尝试化学实验改革,为在化学教学中实现课程标准的学生培养目标服务。

长期以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验证前人已经得到的结果”的状况,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

教育、创造教育、个性教育。其目标都包含一个共同点:培养创新人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探究。

二、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4、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5、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2

1.文言文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如果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总是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那么文言文阅读教学肯定是枯燥无味的。现阶段很多教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还停留在过去,首先翻译全文,接着对文中的考点教学重点讲解,然而对背景知识的介绍较少,讲解过程抽象枯燥。

2.不注重文言文的应用

现阶段很多教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和现实之间严重脱节,没有很好的做到学以致用,文言文给学生的感觉很遥远,文言知识之间的学习严重脱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

二、优化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出现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体制造成的,学生在强大的压力下,只会选择那些占分数较多的内容进行学习,学习功利性决定了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但是随着文言文的价值被重新认识,近年来文言文在初中升学考试中的比例有所上升,这就要求师生要重视文言文,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1.更新文言文教学的观念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价值教学再认识,针对近年来文言文无用论的盛行,教师要及时清除学生的错误思想,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文言的用处,明白学习文言文不只是为了提升考试,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作用,例如:学习文言文中的韵文和骈文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水平;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古人的文化生活,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学习文言文可以培养自己的风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学习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现代汉语脱胎于古汉语,现代汉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表达结构,学习文言文可以提升现代汉语水平。只有引导学生不断认识学习文言文意义,学生才可能在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并认真去学习。

2.优化文言文教学方法

近年来文言文教学呈现单一化倾向,教师应该注意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运用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兴趣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设置情境是近年来文言文教学较为流行的方法,如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在网上寻找和文章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书中描写的“桃花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以利于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提升教学的效果。教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另一个方法是选取角度设计问题,例如教学《醉翁亭记》时,教师可以从解释“醉翁亭”的由来入手,提升这篇文章的兴趣性,然后引导学习去进行文章解析。这样,学生在了解了大体的背景和文章的核心问题之后,就能对文章产生好奇,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学生记笔记,然后背诵笔记上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教学效果也非常低,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比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教学自主学习,让学生先搜集范仲淹的基本生平背景,然后利用范仲淹的生平背景导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先让学生找到文章的重点和考点,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自学心得,教师做最后总结。

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文言文学习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知文言文的思想,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还能提升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撰写对仗工整的对联,或者引导学生写语义明确的微博,这些都能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果。

三、总结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3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4

1.教材内容与实验教学。课程标准公布以后,初中地理课本中增加了演示教学、模拟实验教学、观察教学以及野外参考教学的内容,还有很多知识点要求学生以结合图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还有一部分知识点需要学生能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调查报告。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第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第三,培养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新的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自然地理部分,是整个地理学习当中最基础的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的运动;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形成与分布等。这些现象和规律都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一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理解这些现象的存在和形成,使他们更为深刻地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另一方面,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2.实验教学的过程。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一改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自然学科上的审美情趣,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结合实验教学的实际,我们可以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演示性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实验现象讲述地理知识,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可观可感的实验现象来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爱;第二,实践实验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实验;第三,综合性课外实验,这部分内容需学生在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在地理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3.实验教学的设置。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区别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学生需要进行自主的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数据记录、数据分析以及实验结果总结。这对我们教师的课堂设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全面,设置好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步骤,保证课堂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思维,设置问题解决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地理学习的思路,进而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原则

1.开放性。实验教学需要充分开放的环境,能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以地理教材为载体,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不要拘泥于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充分挖掘与地理实验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在传统实验课中,一方面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人物,讲授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授课的客体,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也仅仅限于课本知识单方面传授,只不过是将课本知识用实验仪器以及实验方案代替而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不利于初中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所倡导的开放性,就是要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堂中,老师充当辅导的角色,引导并辅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配置实验过程。相较于传统实验课,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科学性。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充分遵循科学性原则。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内容的安排上要多思考,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实验方案,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一方面是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指挥者,更是启发学生思维方式、带动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领导者。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5

一、演示实验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效果,课前要做到精心准备

俗话说“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课堂精湛的教学技艺完全在“台下”练就。要在课堂上发挥得“游刃有余”,教师在课前必须精心准备每节课的演示实验。初中物理教材中每个演示实验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而说明同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演示实验可以有好几个,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及设备条件精心选择实验器材,在实验室里先自我演示,确保在课堂上万无一失。对一些探究性实验,课前要能设计出多种探究方案,准备多种方案的实验器材,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活动创造条件。例如在探究大气是否存在压强时,可以准备如下器材:玻璃杯、水、硬纸片、矿泉水瓶、塑料吸盘、两端开口的笔管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设计出多个显示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既能达到建立大气压这一物理概念的目的,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导”的太多。学生“演”的太少,甚至有时教师直接充当“演员”,学生却变成了“观众”,这样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演示实验有时受到可见度的影响,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坐在后排的学生,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演示实验中,除了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和总结外,还应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方法、步骤及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有些探究性实验,教师还可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制定探究方案,然后到前台来演示,并向其他同学展示探究结果。学生满怀兴奋与激情,参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学好物理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做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

有些问题,即使老师从理论上说明了,学生也不信服或难以接受。教师可以先做演示,再作分析。如“把船上的石块放入水中,液面如何变化”?教师可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一眼就看出“液面下降了”这一现象,然后再让学生从理论上阐述“下降”的原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进行电功率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做演示,将“220v,25w”与“220v,60w”的两只灯泡分别串联和并联后接入220v的电源上,观察它们亮度的变化。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达到一定的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演示实验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

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关键时刻提问学生,让学生边思考,边通过演示实验来分析,以求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如讲浮力时,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力相等的铁块和铁盒的重力,并强调它们的重力相等,都是铁做的。然后先把铁块放入水中,结果铁块下沉,问:若把铁盒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会产生争议,然后再做实验,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实现使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一系列的边演示边启发,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又能较好地掌握和理解物理规律。

五、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而探究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有独到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引导和启发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丰富的探究活动,逐步领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由学知识变为探索自然规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六、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实验教学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6

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一般都是被灌输知识的接受者,这样的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得他们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更别提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然而兴趣无疑是很好的老师,热情则是较好的催化剂,在初中化学实际教学中,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引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的是初中化学比较常用的提高学习兴趣方法之一,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或者是设置问题等形式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带着问题学习化学,能有效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情境的可操作和层次性.比如,在学习一氧化碳时,教师可以创设“为了预防煤气中毒现象,人们通常会在屋子里放上一盆清水,那么这样的方式真的能够有效的防止煤气中毒吗?”的问题情境,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欲望.学生要弄清问题,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导致煤气中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即一氧化碳是导致出现煤气中毒的原因,然后就要探究煤块燃烧产生一氧化碳的原因,从而对碳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有更深刻的认识.找出了根本的原因,接下来就是对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有毒气体,是不溶于水的,因此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可以了解到在房间内放置清水的方法根本就是无效的.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一氧化碳的各种性质,知道了一氧化碳产生的原因,而且也增长了自身的知识面,从而对预防煤气中毒有了更科学认识.通过探究性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后续探究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增强实验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

初中化学教材中虽然安排了一些探究性实验,但鉴于是起始学科,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大,在这些实验中,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地进行实验,按部就班操作、观察、回答问题、填写实验报告,很少有机会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虽然在验证性实验中,操作技能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知识掌握得到进一步强化,但思维被束缚,探究欲望被弱化,探究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探究性实验对初中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安排探究性的实验既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丰富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更有利于探究精神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创设将白醋和石灰水不小心沾到牵牛花或紫甘蓝叶的情境,有意让学生发现其变色的现象,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其“发现”,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然后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探究性实验,首先将白醋与石灰水分别滴在提前用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浸泡并干燥后的两朵小花上,观察会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比较两种物质与两种指示剂作用现象的不同,得到初步结论,然后再完善探究性实验,分别取不同的酸与两种指示剂反应,不同的碱与两种指示剂反应,比较不同的酸或碱与同种指示剂作用的异同,比较同种酸或碱与不同指示剂作用现象的异同,最后归纳出酸、碱与常见指示剂作用的一般规律.通过对教材验证性实验的改进,让学生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一般性探究方法.

三、增加探究性课外实验密切化学与生活联系

化学和生活之间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还能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常识都是人们长期以来生活经验的积累,但是说到发生这样现象的根本原因,却很少有人能够正确解答出来,其实有很多现象发生的原因与化学密切相关,只是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缺少联系的桥梁.一些学生更是认为化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有着很遥远的距离,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所以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会感觉很陌生.因此,化学教学中,通过增加一些探究性生活小实验,让化学学习接上“地气”,拉近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比如,在生活当中常常会看到,妈妈们用做饭用的碱面来清洁一些满是油渍的东西,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清洁的效果却是非常好的,碱面有很好的祛除油渍的功能.那么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油污难以祛除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油渍的主要成分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物质,但当这一物质遇到碱性溶液之后就会得到水解,分解得到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这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教师可以在完成烧碱溶液与油脂作用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共同设计探究性课外实验,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洗衣粉、肥皂和碱面分别加入沾有油脂的容器,比较其共同现象,从而得到这些物质都是碱性物质.通过这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化学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这对学生的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活中学生会更加留意各种现象,寻找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会努力的学好化学知识,更好的了解生活和感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