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科检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科检查报告范文1
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关心得过分就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和行为。疑病症就是一种过多关注自己身体情况的心理疾病。
有疑病症的病人,他们确信自己已患病,到处寻医问疾,可是又拒绝相信检查报告正常的数据,坚持要求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不断地挑选和更换医生,渴望寻求医生的关注,只有当他的症状和痛苦被认可后才表示出放心,但不久又会出现症状而且开始了新的怀疑。这些人一般不会去看心理医生,更不愿去看精神科医生。他们常常在内、外、妇等各科室间辗转诊治,总是处在过分警戒的紧张和焦虑之中。对于自己的病史和症状历历在目,许多细节都记得十分清楚,但他们始终存在着“还有问题没有搞清楚”的疑虑。他们在诊疗过程中既渴望能被医生认同自己的症状,但对医生客观的判断和没有明确躯体疾病的结论抱抵触和反对的态度,这使得很多医生对他们感到十分棘手和为难。
疑病症在精神科中属于躯体化型障碍的一种表现,是疑似躯体疾病的一种状态。许多这样的患者都伴有焦虑或抑郁。疑病既可因焦虑和抑郁引起,也可加重焦虑和抑郁,构成不易自行解脱的恶性循环。
对于疑病症病人的诊疗,用一般劝说的方法去帮助他们消除躯体症状十分困难。使用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以及心理治疗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有一点可以肯定,疑病症病人的各种症状即使不加任何处理,随其持续存在,也不会导致病残或死亡。
(吴杰)
没心没肺,活着不累
俗话说:“没心没肺,活着不累”,郑板桥还说过无比透彻的一句话:“难得糊涂”。
一是说傻里傻气、糊糊涂涂活着,就没有活得太累的感觉;二是不过分的要脸面,善做凡人,就能活得寿命长。这两句俗语,我觉得都有一定道理。人要长寿,脸皮就应该厚一点。就是做了“坏事”,犯了错误,也不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多少人因脸面上过不去走向极端。在人生路上,谁也难免做“坏事”,就看做了“坏事”能否接受教训,由“坏人”变成好人了。“人要脸,树要皮”本来这是做人的美德,但不能过头,过分的要脸面,有时也会害了自己。人不要脸,就是不要对健康有害的脸面。
活着被人看得低一点,由官变成平民也好,由富翁变成穷光蛋也好,为了保证健康,就得有点“卧薪尝胆”的精神,不要因为顾及没有用处的脸面,而毁了自己的生命。要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①泼辣一点。人活的泼泼辣辣,遇事少一些羞羞答答,就能在生活中打开局面,在社会上干好一番事业,不但生活上富裕,身体也能健健康康。特别是女人,凡泼辣者的人都过得较好,活得长远而幸福。
②潇洒一点。把心扉敞开,想怎么乐就怎么乐。不要自己约束自己,有的老人穿新衣不敢大胆地亮相,新的穿在里面,旧的套在外面,这就是不够潇洒的表现。有了钱,吃好穿好玩好,我觉得没有什么毛病,何乐而不为呢?大大方方地干事,潇潇洒洒的活动,这应是日常生活的态度。
③羞耻感少一点。就是从封建思想的圈子中跳出来,不要羞于参加社会上的某些活动,如跳舞、男女交友,正正派派地做事,不怕有人反对、说坏话,更不要自己产生羞耻感,导致精神不佳,损害健康。
精神科检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尿毒症;心理护理;焦虑;抑郁;生活质量
我院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52例尿毒症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分别予以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入院的尿毒症患者160例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均符合尿毒症的诊断标准[1]。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本组的15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76)和对照组(n=76)。观察组共有47例男性患者和29例女性患者;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为(48.5±6.3)岁;患者的病程3个月~7年,平均病程为(35.6±5.3)个月。对照组共有44例男性患者和32例女性患者;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为(45.6±5.7)岁;患者的病程5个月~10年,平均病程为(27.3±3.5)个月。
结合患者的基本资料及临床检查报告,将年龄小于等于18岁的患者予以排除;将患有精神疾病或存在既往精神病史的患者予以排除;将本身存在认识功能障碍的患者予以排除;将本身存在阅读功能障碍的患者予以排除;将本身存在沟通能力障碍的患者予以排除。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为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服务,主要包括根据医生医嘱对患者提供治疗性的护理服务,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简单观察,通过口头教育的方式对患者讲解疾病的形成及发展知识,口头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等。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为患者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心理支持护理人员在针对尿毒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期间,需要结合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对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和蔼的态度,温和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主动关心患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安慰和劝说,为患者列举相关的成功病例,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激发患者的求生欲望,从而逐渐的开解患者,激发患者接受治疗的积极性,为治疗的顺利进行起到辅助作用。
1.2.2 加强与患者家属间的沟通 尿毒症不仅使患者饱尝痛苦,还使患者家属备受折磨。因此, 护理人员在针对尿毒症患者进行护理期间,不仅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还需要重视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建议患者家属增加探视患者的次数和时间[2],给予患者情感的支持,激发患者的信心。
1.2.3 开展健康教育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多少尿毒症患者在患病前,并不了解尿毒症的相关知识,所以一旦确诊后,立即会出现消极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在针对尿毒症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尿毒症的相关知识[3],加强患者及家属对尿毒症的认识程度,能够正确的认识和看待尿毒症。同时,护理人员在针对尿毒症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期间,应该引导和鼓励患者积极的参加娱乐、社交和户外活动,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和感受等[4]。
1.3 观察指标在患者接受入院护理干预后,对患者的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变化和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实验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照组与观察组之间的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状态对比见表1。
2.2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对比据统计,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较接受护理前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
3 讨论
尿毒症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恶性疾病,大部分患者会出现沮丧、焦虑、悲观、抑郁甚至绝望等心理[5],不良的心理情绪不仅可能加重治疗的反作用,还极有可能促进尿毒症的复发和恶化。结合本次研究课题所得的相关数据,与76例接受基础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相比,76例接受心理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的缓解和控制程度明显更高,生活质量较接受护理前得到的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程度明显更为理想组间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杨敏.心理护理在尿毒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1,14(21):274-275.
[2]谢淑娟,李红,刘倩.心理护理程序在神经症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研究[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西安:西安财经电子大学,2010,372-373.
[3]管健,介小霞.心理护理干预改善住院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状况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2(24):157-158.
精神科检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变异;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R656.2+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c)-0134-02
临床路径(Cinical Pathway,CP)是新兴的临床诊疗规范化管理模式,其思想来源于工业质量管理,初衷是通过缩短患者住院日,并提供兼顾效益成本的优质医疗管理模式,以控制日益高涨的住院费用。美国早在1985年已由英格兰医疗中心率先实施临床路径,并成功降低了高涨的医疗费用[1]。我国对于临床路径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关于临床路径的定义在表述上未能统一[2-4],但其内涵基本一致:围绕能控制和改良的医疗服务质量,有严格的计划性和时间顺序性,目的明确,即加快患者恢复时间,缩短住院日,减少资源浪费及提高服务质量。2009年10月卫生部颁发《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5],并建议使用其制定的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我科自2009年开始逐步推行使用腹股沟疝临床路径,至今已作为常规管理方法。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腹股沟疝这一相对简单的单病种仍然常常涉及多学科的联合诊治,如何设计并优化临床路径、提高临床效率及获得规范化的临床质量管理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相关ICD-10编码(ICD-10:K40.2,K40.9),入选2009年11月~2011年5月在本院普通外科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ICD-9-CM-3:53.0-53.1),排除急诊嵌顿疝、合并严重心肺功能疾病、血液病及其他手术禁忌证者。
1.2 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卫生部建议的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流程及表格开展临床工作,获得平均住院日、平均费用、切口感染情况及其他术后并发症情况、药物使用情况以及变异情况数据,根据数据调整路径中的各环节所占住院时间及系统设定用药,主要是增加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及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的常用药物获得优化的具有本地区针对性临床路径,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比较常规临床路径(以下简称常规路径)与优化临床路径(以下简称优化路径)的差异,如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费用、并发症、变异及退出路径率等。调查患者与临床工作者对优化的临床路径接受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3统计学软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χ2检验等方法,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诊疗过程以及临床路径优化前后的临床诊治环节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患者均为本科收治,平均年龄50.8岁,男性占92%,采用常规路径的患者125例,年龄在65岁以上者31例,患高血压者35例,糖尿病者20例,前列腺增生者40例,采用优化路径的患者138例,年龄在65岁以上者36例,患高血压者38例,糖尿病者23例,前列腺增生者44例。进入两组路径患者均无切口感染及血肿并发症。
2.2 路径优化前后比较
进入两组路径患者均无切口感染及血肿并发症。优化路径患者在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费用、变异人数及退出路径人数均较常规路径少,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医患双方对优化临床路径的接受程度
参与执行临床路径的医护人员一致认同优化后的临床路径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及良好的可操作性,在确保诊治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了住院时间及减少了医疗费用,患者也对其表示愿意接受。
3 讨论
我们设计和执行优化的腹股沟疝临床路径,以更好地满足临床实际需要,并有效控制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提高临床质量管理。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影响临床质量管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3.1 重视对患者收治入院前的详细问诊
收治患者前在门诊的详细问诊及一般体查,可以预先得知患者既往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前列腺增生,是否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等有可能导致变异的因素,充分了解其合并疾病的控制情况,以明确是否可近期手术或需待相关科室门诊控制其合并症后再行收治,避免了收治入院后因控制血压、血糖及停用阿司匹林等处理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导致部分患者最终退出临床路径。在执行优化临床路径时退出路径率的减少至少部分归功于入院前的详细问诊。
3.2 良好的系统设计可以明显减少变异
3.2.1 界定合理的检查检验。由于腹股沟疝病种在诊断及手术方式均较为明确,鉴别诊断主要依靠体查及手术,因此无需在规划和优化各类临床检查方面作更多的调整,只需进行最基本的常规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胸片及腹部超声检查等,对于一些项目存在多种检查方法和多个收费标准的问题则有必要及时梳理,开展质控和评估。然而,为了杜绝个别报告的滞后和无效住院等待时间,应建立检查报告跟踪制度,并可借助计算机系统进行临床报告全程跟踪管理。
3.2.2 减少不必要的住院时间和费用是优化临床路径的重要环节。制定了优化路径的可选择使用药物,对药物的应用和监控的合理性评价应作为临床路径管理的重要内容。合理界定出院标准有助于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住院效率。随后的随访项目应鼓励在门诊开展,因费用不高,医疗保险政策是否支持则影响不大。
3.2.3 明确临床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6],路径设计应涵括治疗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和前列腺增生等常见的可能影响路径实施疾病的控制性药物,如常用的一线降血压药物、降糖药等。随着人口老年化,被实施手术者中老年人比例将逐渐增加,合并有各种老年性疾病的患者比例也将逐渐增加,而常规路径的规定用药及实际操作主要是针对无合并症的健康患者,则在实施路径时有可能发生非常高的变异率而不能使其形成相对固定的诊疗模式。Sweeney等研究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膝上血管旁路移植术临床路径的变异,指出虽然血管专科病房的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的积极性很高,但对变异的认识和界定并不是很好,导致许多看似不相关的变异实际上是具有内在联系或相互关联的变异资料的大量积累[7-8]。在本研究中,常规路径在实施时因增加使用降压药、降糖药及缓解前列腺增生症状药物导致了大量的变异出现,而因该类药物使用滞后又导致出院滞后及住院时间延长。与之相对,我们把上述疾病的一线用药作为优化路径系统中的规定可用药物后,通常这些合并症在术前就能及时按流程处理,不会影响到手术计划,也未出现术后尿潴留等并发症导致出院延迟的情况,从而在统计上显示变异率明显降低。
3.2.4 临床路径的内容应随着临床证据的变化而动态变化。Emmerson B等[9]通过对精神科患者诊治临床路径的变异研究发现,与医务人员有关的变异是变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出临床路径的内容应随着临床证据的变化而动态变化。这个调整变化的过程也是不断优化路径的过程。当然,采用电子系统实现临床路径管理,可随时获得准确的变异信息,使研究数据更及时和准确。
综上所述,本研究着重临床路径的优化及细化,使其较常规路径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及更良好的可操作性,在确保诊治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了住院时间及减少了医疗费用,同时因设置了路径变异统计数据管理,使临床路径得以不断完善及升级,为医疗质量的提升和医疗服务效率的提高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Hufmann PA.Critical path method:An important tool for coordinating clinicalⅢ[J].Journal on Quality Improvement,1993,19(7):235-236.
[2]方立珍. 临床路径――全新的临床服务模式[M]. 湖南:长沙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
[3]吴袁剑云,英立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8.
[4]戴红霞,成翼娟.临床路径――科学、高效的医疗护理管理新模式[J].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208-211.
[5]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S].2009.
[6]Leentje De Blerser,Roeland Depreitere,Katrijn De Waele,et al.Defining pathways[J].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2006,14(7):553-563.
[7]Sweeney AB,Flora HS,Chaloner EJ,et al.Integrated care pathways for vascular surgery:An analysis of the first 18 months[J].Post Grad Med J,2002,78(917):175-177.
[8]Luttman HR,Iaffel GL.Using PERT/CPM to design and improve clinical progresses[J].Quality Manage in Health Care,1995,3(2):1-13.
精神科检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科学发展;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4(b)-0164-04
[Abstract]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gained in China in providing convenient medical servicesfor residents,strengthening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effectively alleviatingstress of large hospitals,and reducing medical burden by measures for urban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 including perfecting service network,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and optimizing service mode.However,problems still exist as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such as deficiency of policy protection,lack of sustained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and shortage of continuing appeal t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measures and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including formulat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 team,establishing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chanism,and perfecting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ode.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cientific development;Suggestion;Countermeasure
保障居民健康幸福是一项民生工程。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步伐,形成了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保障城市居民健康做出了很大贡献[1-2],但通过多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也凸显出了一些政策、规划等顶层设计无具体化和针对性,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科学发展[3]。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构建科学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了探讨和思考,供商榷。
1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
1.1 社区卫生发展的主要举措
1.1.1 实行网格化管理,扩展服务触角 对卫生服务实行网格化管理的方式,为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带来极大的方便,对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普遍性和公平性有着实际意义[4]。近年来,为有效实现卫生服务的网格化管理,我国采取整合优化卫生资源、增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效率、鼓励支持各种社会资本和资源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等措施,大力发展社区卫生资源[5]。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优化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全面夯实了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基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北京市目前已建成运行191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半径达到居民出行15 min内,为居民基本医疗网格化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1.1.2 加强人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与人员的素质、能力息息相关,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方便群众就医的关键[6]。北京市为培养优质社区卫生人才,2014年提出了设立社区卫生方面的科研基金和专项资金,培养“十、百、千卫生人才”服务社区的计划,实现到2015年培养成13名社区卫生首席专家,91名社区健康管理专家的阶段性目标[7]。为实现这一计划,北京市探索形成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办法,具体如下。①培养全科骨干医师:通过实施人才折子工程,在社区培养一批掌握全科医疗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引领和促进作用的全科骨干,全面提高对社区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转诊、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技能。②加强医学培训基地建设:北京市海淀区2010年创建了社区全科、精神卫生、急救网络、康复(肢残)、社区中医、影像(B超)六个专业的培训基地,对全科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③聘请医学专家进社区:推进“中医经方进社区工程”,建立激励二、三级医院专家乃至国内外知名医学工作者等各种类型的高级卫生人才深入基层开展诊疗的工作机制,使专家更好地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和经验优势。④系统培训新入职的医师:北京市为使新从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全面掌握适合社区卫生需求的要求,要求每一位新参加工作的医科毕业生到二级或三级医院的内科、外科、精神科轮训三年,培养成适合社区卫生发展的全面手才可到社区开展诊疗工作。
1.1.3 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层次 为社区居民做好卫生服务,各社区卫生机构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模式发挥功能作用。①组建全科医师健康教育服务团队,对居民区划分网格,各团队成员上门开展针对性地健康管理服务;②推行家庭医生制度,与居民增强沟通与交流,签约卫生服务协议,保障居民享受到主动、连续的卫生服务;③实施转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对社区医院转诊患者,大医院优先收治,实现居民不出社区,通过转诊就可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统计显示,近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人次已接近全市门诊量的1/4,社区卫生服务初步得到居民的首肯。
1.2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取得的成效
1.2.1居民获得了便捷的医疗服务 北京市政府安排近年投资17亿元,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使城区、郊区、山区半山区群众分别在15 min、20 min、30 min路途内就可以到达医疗机构,实现基本医疗卫生便捷、公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覆盖面广、建设标准高、方便周到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居民的欢迎。调查显示,倾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已达90.4%,对社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满意率达93.9%,对社区就诊费用满意率达88.3%,表明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高度认可[8]。
1.2.2加强了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 未来1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大约会从2亿人上升到4亿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非传染性慢性病快速增加,将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据统计,我国城市两周就诊率老年人组平均为23.75%,其他年龄组为14.66%;住院率老年人组平均为7.62%,其他年龄组平均为4.36%[9]。我国在解决这一系列难题上,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就医便利、覆盖广泛、服务周到的特点来吸引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来到社区就诊并提供优质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类疾病等常见的老年病慢性病患者,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筛查、加强社区康复与管理等方式,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10]。
1.2.3有效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 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之初,服务功能不健全、覆盖面也不广,居民普遍会选择到大医院获得医疗服务,到医院挂号、看病成了老大难问题,对于北京、上海等医疗水平较高城市,由于叠加了大量外地患者,更是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近年来,逐步健全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了功能,居民对社区医院开始认同,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都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分流了患者,有效地缓解了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需求的矛盾。如北京市2013年家庭医生式服务就签约413.3万户,覆盖892.7万人,对于分流患者人群、缓解就医难发挥了重要作用[11]。
1.2.4 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 目前我国医院某些诊疗和医药费用与医院的级别成正比,如果计算就诊时交通和排队时间等成本,选择大医院就诊会比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费用高出很多,这都是可以节约的费用。系统全面地看,社区卫生服务重点采用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方式,这使居民的一些疾病在发病初期就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及时遏制病情的进一步蔓延发展,节约了社会总体医疗费用。美国健康管理人员研究得出,开展健康管理后的个人和企业,会由90%的医疗费降至健康管理前的10%[12]。
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保障和人才培育等工作还在探索和完善当中,由于受到历史习惯、思想观念等影响,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这种新模式及医疗条件、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健康服务效果等很难认同和信任,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严重阻力和障碍。
2.1 政策制度的保障不足
有些地方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缺乏整体统筹安排,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医保政策不完善。目前不同级别医院的医保政策差异很大,纳入医保定点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在报销比例上给予倾斜,但在药物使用和检查项目上却有很多限制和制约,使很多正常列入上级医院医保的一些常用的药物和检查项目,没有列入社区医保。如宫颈超薄细胞学检查(TCT)纳入了二级医院医保,在社区医院则是自费项目。对于未列入医保定点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更难以吸引周边患者前来就诊了[13]。②医疗药物配备不齐全。当前社区医院只能出售国家基本药物名录中的药品品种,一些被居民熟悉和认可的马应龙痔疮栓、开瑞坦等常用药物都没有配备。③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受社区卫生发展方式的制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功能设置上大多无病理科、CT室等辅助检查设施,一些化验室检测项目也不能开展,造成病人在社区医院诊治难以系统化,医院间的这些差异,降低了居民在社区医院就诊的积极性。
2.2 持续人才培养机制欠缺
社区卫生服务面对形形、不同需求的服务对象,要求医疗人员具有较全面的知识和综合的沟通交流能力,需要集预防、医疗、健康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但从当前发展现状看,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人才培育渠道不畅,具体如下。①社区卫生医务人员学历和技能水平相对偏低,又缺少培训进修机会进行系统地培训,技术和知识都得不到更新与提高,造成医疗服务能力偏弱和医疗观念落后,难以满足居民对医疗服务的要求。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要求有较高的医疗、心理等素质和修养,但工资收入上偏低,如北京市2012年社区卫生人员年平均收入为7.6万元,而三级医院的年平均收入已有14万元。③医务人员在晋升职称等方面处于劣势。医务人员重点工作是社区健康管理,但在晋升职称时难以与大医院专门从事医疗和科研的同专业人员进行竞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工作者在职称评定上缺乏竞争力,同等条件的医务人员总收入水平与大医院差距很大的现实,使社区没有优势和措施吸引到优秀人才,一些骨干为了自身发展更愿意到大医院工作,难以形成良好的医务人才结构[14]。
2.3 社区卫生服务对居民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社区卫生机构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放在首要位置,医务人员在治疗普通常见病的同时,重点提供预防、保健、康复的个性化服务。受长期形成的以治疗疾病为主的传统医学模式影响,很多居民存在医院提供的预防、保健等服务不是治病的思想,对社区医院采取预防保健服务为主的医学模式存在一定误区。另外,社区医院的主要功能是让居民在家门口看病,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目标,但实际上难以做到。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医疗条件不能满足病人病情时,向大医院转诊会受到一些科室限制,对于大医院手术治疗后,适宜在社区康复的病人,受到大医院利益需求以及病人心理落差等影响,很难转入社区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的不顺畅造成居民到社区医院就诊和康复的积极性不高。
3 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建议
3.1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
目前,社区卫生机构无论是定位上,还是发展机制上都需要针对性的政策支撑。①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属性的保障机制。由于社区卫生机构主要以提供服务为主,重点体现在社会效益上,经济效益普遍不高,国家应对社区卫生服务在基础建设、医疗设备等方面,建立持续的投入机制,满足社区医院的实际需求。②完善社区卫生发展的各项制度。加快完善医疗保险、药物配备、健康教育与康复、家庭式医生服务等制度,使这些制度符合当前国情,可操作,能实施。③缩小医院之间薪酬差距,加大宣传社区卫生的作用和贡献,对社区卫生工作者在声誉和精神上给予激励,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
3.2 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培训和学习,提升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水平,具体如下:①因地制宜,采取多样的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如充分利用轮转实习的机会,结合理论学习提高入职者的技能水平和医学知识;加强对医务工作者心理治疗和健康管理方面的培训和考核,满足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等。②建立人才相互交流学习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综合医院选派医务人员来到社区医院出诊,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提升社区医护人员的技能,同时也要选派社区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参加专项诊疗,从实践中得到锻炼。③完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机制。通过设立社区发展专项基金和完善人员晋升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培养和职称上升渠道,吸引优质人才留在社区工作,解决社区医院人才缺乏的问题。
3.3 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
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制上,弱化经济效益这个评价指标,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导向。①对医务人员考评,要以服务的社区居民满意程度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建立医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及跟踪服务对象的数量、患者满意度和程度调查等作为指标的绩效考核机制。②采用科学的激励办法,对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中做出成绩、得到居民认可的医务人员,给予一定荣誉和物质奖励,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15]。
3.4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建立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纳入同一个利益团体的机制,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①利用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优势,将大医院的一些诊疗号源有针对性地分配给社区服务中心。②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技术帮扶制度,大医院的专家定期参加社区医院的疑难病患的会诊工作,并对病人的转诊提供绿色通道。③通过宣传和政策引导,以及双向转诊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立居民小病在社区诊治,大病到大医院治疗,治疗后再转到社区医院康复治疗的分级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梅.城市社区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2):152-153.
[2] 金炜玮,陆富生.加强人才建设提高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1):29-30.
[3] 刘文宝.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5(1):175-176.
[4] 郭红民,陈霞,刘冰冰,等.大连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172-174.
[5] 沈志洪,王晓芳,华海庆,等.关于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机制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5(6):16-19.
[6] 赵炜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成本管控的方法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5):169-172.
[7] 北京市卫生局:大医院预约号主要投到社区医院[N].北京晚报,2014-1-15(10版).
[8] 郭洪伟,尹文强,赵延奎,等.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与态度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6):164-165.
[9] 姜浩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问题分析[J].新西部,2013,10(30):77-78.
[10] 黄燕,王倩,李昌琪.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4):2795-2800.
[11] 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将缩小社区与大医院薪酬差距[N].健康报,2014-1-16(8版).
[12] 宋艳丽,解颖.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 23(12):1042-1043.
[13] 禹颖,李海宇,刘如渝,等.对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0):1069-1071.
[14] 曾宇明,丘鑫雄,谢俊杰,等.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现状、难点和对策[J].中外医疗2008,27(1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