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理论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文学理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文学理论论文

儿童文学理论论文范文1

儿童康复病房中的病人都是小孩,故应该根据小孩的心理特点。护士着装应该以患儿喜爱的色彩,病区病房走廊墙壁挂上精美的卡通图片、色彩鲜艳的气球、彩带,使病区气氛活泼、充满童趣。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护患交流氛围。同时为他们设置较为宽广的活动区域,并在其中设置一些简单的娱乐设施。在病房走廊醒目的区域放置小朋友生活照、手工制作、绘画等专栏,在称呼上也改变以往用床号代替的生硬做法,用温馨、亲切的称呼取代,对患儿则用充满爱心的“宝宝、乖乖、宝贝”等称呼,使患儿就像在家或幼儿同一样。为了适应病房中的患儿的个体需求,建立相关的护理管理制度。例如,病房的物品放置要以患儿需求为原则,可摆放患儿喜爱的图书、玩具等,但室内物品放置要整洁。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为患儿提供自己所喜欢的饮食,满足不同患儿的口味,在病区配备了微波炉,方便家长使用。顺应患儿的睡眠习惯,有习惯晚睡晚起或开灯睡觉者,可以住单人病房,与他人共住同一病房时,要互相照顾,以不影响患儿休息为原则。总之一切以方便患儿为主。在儿童康复病房中的患儿,都带有一定的生理缺陷。这些患儿都会有较强的自尊心,在护理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尽量不要提及患儿的病症,以免引起患儿的反感。同时还要对患儿的心理进行疏导,帮他们建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根据患儿的性格和需求,强化“体贴”服务采取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患儿及家长选时间,患儿及家长选护士,特护选护士。在进行各项操作前要先接近患儿,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减轻他们的陌生感,操作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减轻患儿的恐惧感,操作后鼓励患儿。突出人性化服务需求,满足患儿及家长安排护士或家长每日下午有计划地组织活动,如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在节日或患儿生日时,送上小礼物、贺卡、生日蛋糕等,这样就活跃了患儿的病房生活。住院期间的饮食是个最难解决的问题,为住院病人提供自助式厨房,自己加工改善伙食,即能解决患儿的营养问题又能杜绝在病房用电器加工带来的安全隐患。

2对护士的人性化管理

护士是实施人性化护理的主体,直接决定着人性化护理成效。在对患儿实行人性化护理的同时,对护士也应该实行人性化管理。首先护士长关心和体贴护士,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对护士以公正、公平、待人宽、管理严为原则;生活上多一份关心和理解,如为护士申请住房、操办婚事、给老护士协调工作、合理分岗;对家庭贫困护士组织援助等。因此多元化关怀缓解了护士的心理压力,使护士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更加激发了她们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的爱岗敬业情感。其次为护士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儿童恢复病房的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哭闹的患儿、苦恼的家长,患儿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护士都有可能成为家属发泄怨气的对象。为了减轻护士的压力,我们应坚持每月召开民主生活会,护士把在工作中的压力释放出来或者平时护士间存在误会或矛盾,也借助民主生活会,使矛盾通过良好的沟通化解。当工作出现差错时,执行惩罚要注意以事论事,对事不对人,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当事人分析原因,把差错作为宝贵的经历让全体护士分享,举一反三,降低同类事件的发生机会,让消极事件发挥积极作用。明确护理职责及理念,护士是患者的管理者、指导者,护理工作的实施者,护理管理者只有在保证其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护士长应确立明确的护理职责和护理理念,能够深入到每个护理人员的心中,使他们有明确的工作方向,用精神力量鼓励护士。工作制度规范化合理规范的工作制度是实行人性化管理的最基本、最先决的条件。规范的工作制度又是建立在公平、科学、高效、全面的基础之上。作为管理者要有光明磊落、公正决断的作风;在制订制度上,要体现群策群力;在执行制度时,要公平、公正;这样才能树立人性化管理制度的权威。树立自觉性、正义感。人际关系和谐化护士每天要面对的是患者的病痛,甚至是死亡,因而,没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难以支撑的。护士管理者要经常教导,以便护士能够有好的心态去面对医护、护患、护护关系。护理管理者可为他们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解决冲突和缓解压力,引导其进行换位思考,确保人际关系的和谐。

3结果

通过实行以上的举措,护士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性化高质量的服务,提高了患儿及家长治疗的信心,减少了患儿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约了治疗费用,受到了患儿及家长的好评。同时,患儿与其家长对医院的满意度有了显著的提升。护士的工作质量提高,赢得了患儿与其家长的赞扬。

儿童文学理论论文范文2

当读者保留自身的期待视野,进入原文文本的世界之后,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判断、总结,直到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相融合。从这个角度来看,读者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文文本的读者,也是译文文本的作者。由于对原文文本会有差异化的理解,所以不同的译者会译出不同的译文文本。因此,译者在翻译之前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为了能够尽量了解并反映原文文本的真实意义,译者需要对原文文本中涉及的历史、地理、风俗等有一个前期的学习。如前所述,视野融合是接受美学的核心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译本是译者与原文文本进行多次交流的成果,当然也是译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相融合的结果。在整个过程中,译者必须面对两次接受与交流活动的影响:其一,译者与原文文本的交流,这与译者对原文文本的理解直接相关;其二,译者还应该预测到译文读者通过译文与作品进行的第二次交流,这一点对译者的翻译过程也有直接影响。

而这两次接受与交流活动都是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参与因素的。在翻译过程中,原文文本中尚有很多空白需要译者来填充、完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翻译是译者在阅读和理解原文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化的、积极的创造性活动。翻译过程中译者自身的期待视野同样会影响到他的第二次交流活动,也就是译文的生成过程。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意义包括文学自身的意义以及读者的理解两个部分。在进行第一次交流的过程中,译文的质量与译者的接受水平直接相关,并使得译者的期待视野和原文文本实现最大程限的融合。显然,这种融合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历史环境的不断变化等,都会使得译文的质量出现波动。不同的历史时代或者是同一历史时代的译者对知识以及期待视野的理解都不尽相同。而第二次交流活动是译文读者与译者之间的交流,因此译者在追求自身期待视野与原文文本相融合的同时,还应该考虑译文与译文读者视野相融合的问题,关注读者的接受能力与期待视野,在原文文本和读者之间发挥桥梁和媒介的作用。

二、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一)准确估计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儿童文学翻译对原文文本的意义没有一个绝对的解释,只有儿童读者自身的阅读才能使得文本的意义具体化。儿童读者在期待视野下开始阅读,对文本进行持续的分析与判断,直到和文本视野相互融合。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调动其自身的知识储备,尽量挖掘原文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翻译出更好的文本。儿童读者和成人译者在期待视野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注意到两者之间的视野转换问题,准确估计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

(二)以儿童为本在接受美学理论视域下,文学作品翻译的重心应该从传统的重作者、重文本向重读者的方向转移。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只有被读者所理解与接受,才能真正实现其美学价值与文学意义。这个理论不但有效地拓展了文学作品的研究空间,同时也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接受美学理论对传统翻译的“文本中心论”是一个极大的颠覆,有效地提高了译文读者与译者的地位与价值。由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因此其翻译应该以儿童为本,这个原则决定了儿童文学翻译应该以儿童读者的地位与作用为基础。因此,在儿童文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结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对他们的期待视野进行分析与预测,分析其与成人接受能力的不同点,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尽量保证译本能够为儿童读者所理解、所接受。

(三)注意原作的封闭性接受美学视域下,原文作品是一个未知的、半开放式的统一体,它不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也具有固有的封闭性。其开放或封闭的程度受到作品图式化结构的影响。因此,面对众多的译本,除了从历史环境以及译者人文素养等方面进行合理解释之外,还必须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寻找各个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4]。否则,文学作品将失去其导读、评价与引导等方面的作用,从而使得翻译学习者、译文读者以及翻译理论研究者失去方向。而这个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应该是原作,这是分析与比较的根本基准。虽然译本可能由于历史与环境的变化而出现一定的变化,但是其根本是原作,只是由于译者的审美能力、个人经历、语言能力及其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译作才发生相应的变化。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所有活动都是建立在原作之上的,这就需要译者在一定程度上遵从原文,即考虑到原作的封闭性。

三、结语

儿童文学理论论文范文3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基因位点突变所致的慢性骨关节疾病,以侵犯骶髂关节为主,逐渐累及整个脊柱,最后导致脊柱弯曲、僵直失去功能,早期表现为下腰背及单侧或双侧下肢关节周围的肌腱起止点的疼痛,伴有困倦乏力,贫血症状,活动受限,晨僵,翻身困难,起床费力,少数可伴有发热,男患儿发病多见,如治疗不当,不仅可使患儿致残,对家属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护理工作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极为重要,作者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通过对患儿的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和饮食指导,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均为男性,年龄8~15岁,平均10.8岁,有遗传倾向7例,均有髋关节、下肢大关节受累,腰椎活动受限,行走不便,晨起症状明显,活动后减轻,临床特点为HLA-B27PCR测定阳性,但它对疾病预后并无可靠的指导意义[1],而类风湿因子阴性,急性炎症期均有C-反应蛋白的升高,血沉增快,X线摄片示单纯骶髂关节受损5例、单纯髋关节受损3例、骶髂关节、髋关节均遭破坏4例。

1.2治疗方法均采用药物加物理疗法,口服药物为消炎痛75mg、阿司匹林0.6~0.9g、复方雷公藤4~5片,3次/d;常用的物理疗法有矿泉水浴,电透疗法,音频或超短波治疗,3次/d,20min/次,15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时间为3~4d,12例患儿中治疗时间最短2个疗程,最长84d。

1.3疗效评价标准[2]痊愈:临床症状完全缓解,腰椎定向活动无受限;有效:临床症状缓解,腰椎定向活动部分受限;无效:临床症状存在,腰椎定向活动受限。

1.3结果本组12例中,痊愈5例、有效7例。

2康复护理

2.1心理护理(1)16岁以前发病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简称AS)称为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juvenile-ankylosing-spondylitis.简称JAS)[3],此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具有特殊性,主要是由于发病年龄小,多数处于青春前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均尚未发育成熟,疾病对其身心造成的损害较成人严重,而且疾病的承受能力差,理解能力低,故在宣教过程中必须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详细地讲解;同时必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因患儿年龄小,父母一般均非常焦急,对患儿表示溺爱,因此必须指导家长正确地配合,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在护理过程中,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言语、行为、动作变化,加倍地关心,理解和爱护他们,取得信任和配合。(2)激发患儿的积极进取精神在不影响患儿休息的情况下,鼓励患儿发挥自己的特长,如绘画、书写、折纸、下棋等活动,对他们所取的成绩给予表扬,并设立宣传栏张贴以示鼓励,使其有成就感,为患儿营造一个充满温馨友爱的环境。

2.2康复训练青少年的骨骼和肌肉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尽早地进行功能锻炼可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活动应按计划循序渐进,屈膝、屈髋、转头或转体,扩胸,游泳活动最佳,根据个人情况采取适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在锻炼前先行按摩以松弛椎旁肌肉,以免肌肉拉伤,锻炼同时可配合理疗和水浴。(1)卧位:指导患儿尽可能仰卧,睡硬板床、低枕。明确因疼痛而卧床不起,只能使病情进展加速,导致关节肢体废用性萎缩,因此,要采取积极主动的锻炼,减轻脊柱及关节的畸形程度。(2)游泳及扩胸运动:①游泳:水温宜适宜,不宜过冷;游泳既有利于四肢运动又有助于增加肺功能和使脊柱保持生理曲度,是AS最适合的全身运动。②扩胸运动:收腹挺胸行深呼吸,扩胸训练。(3)颈腰椎活动:颈椎活动:头颈部缓慢做左右侧屈、前屈、后伸、旋转运动;腰椎活动:站立弯腰、左右旋转、后伸、卧位三点式、五点式挺腰和飞燕式锻炼;下蹲活动:屈膝下蹲、站起锻炼;50次/d。(4)由于患儿年龄小,自制力差,常不能主动锻炼,故在这个阶段,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儿及家长沟通,有条件者或年龄过小者可由家长陪同指导锻炼。(5)运动初期8例患儿出现肌肉,关节酸痛及不适,特别是年龄较小者耐受力更差,其中7例作短时间休息后即恢复。1例疼痛持续2h以上不能恢复,表明运动过度,予减少运动量和调整运动方式。

2.3饮食指导饮食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病情发展,康复均有关系,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和肠道感染有关,故饮食要有规律,且注意卫生,防止肠道感染;宜食辛辣之品[4],因其具有抗风湿祛寒邪的作用,如辣椒、花椒、大料、茴香、大蒜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蒜具有杀菌抗病毒的作用,适当进食可预防病毒感染,肠道感染。忌烟酒之品;宜食豆类和果实类食品,同时多食富含钙、铁的食物,如牛奶、菠菜、水果、瘦肉等,可改善患儿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也补充了青少年成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参考文献】

1王永明,李茂强.强直性脊柱炎护理新观点.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2):58~59.

2孙黎娟,冯玉,魏琴.体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观察.职业与健康,2003,3(19):120~121.

儿童文学理论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 儿童文学翻译 《夏洛的网》

1.引言

创立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以目的论为总则,把翻译视为有目的、重结果的交际活动,认为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都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功能翻译理论把目标读者置于较高的地位,为翻译研究,尤其是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由于目标读者是有别于成人的儿童,儿童文学的翻译也有其独特性。基于功能翻译理论,儿童文学翻译应遵循“以儿童为中心”的翻译原则,译文应该通俗易懂,语言简洁生动。

任溶溶先生是继鲁迅、茅盾、巴金之后至今仍活跃在儿童文学翻译领域的又一位翻译大家,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儿童文学事业,尤其是儿童文学的翻译。他的译作多达三百余部,几乎涉及儿童文学的所有类型,许多译作一版再版,深受中国儿童读者的欢迎。

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儿童及儿童文学的特点,以任溶溶先生的最新译作《夏洛的网》为例,分别从词、句、语法、修辞、文化等层面分析任溶溶先生的翻译策略及译作特点,旨在为儿童文学译者们提供一些实践指南。

2.任溶溶先生的译作《夏洛的网》的译文分析

2.1词汇层面

任溶溶先生曾说过,考虑到儿童的语言能力有限,他在翻译中大量使用口语,因为口语通常简单易懂。例如:

原文:First she kissed her father,then she kissed her mother.(2008:5)

译文:她先亲亲爸爸,再亲亲妈妈。(2008:164)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孩子们通常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不是“父亲”“母亲”,后两个词对孩子而言太过正式。“吻”对于孩子而言文绉绉的,而“亲亲”则口语化了,是适合孩子的表达方式。

原文:“I’m seeing things,”he whispered.He dropped to his knees and uttered a short prayer.(2008:69)

译文:“我看到什么啦,”他喃喃地说,他跪下来祷告了两句。(2008:219)

本段中“short”被译成“两句”,该词在汉语口语中意为几句话。原文中的“prayer”是名词,被任先生转译为动词。这样译出的句子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读起来朗朗上口。

任溶溶的译作《夏洛的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使用拟声词、叠词和感叹词。儿童文学作者们通常习惯使用拟声词来制造出音乐美;叠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用于儿童文学中不仅增加语言的生动性,还有强调作用;感叹词经常出现在谈话中表达各种感情,更可以调节孩子的语言速度。例如:

原文:Rain spattered against Mrs.Zuckerman’s kitchen windows and came gushing out of the downspouts.(2008:24)

译文:雨水噼噼啪啪地打在朱克曼太太的厨房窗户上,咕咚咕咚地涌出水管。(2008:177)

这里的拟声叠词“噼噼啪啪”和“咕咚咕咚”生动地描写了雨点落下的样子,它们在孩子的眼中仿佛是在唱歌跳舞,这样生动的充满音乐节奏美的描写很容易将儿童读者们抓住。

2.2句法层面

中英文在句法方面有很大的区别。英文作者习惯使用长句,句中常有很多的长修饰语,即使儿童文学也不例外,而中文作者则不然。因此,碰上长句,译者尤其是儿童文学译者们通常需要将长句分割成几个部分,以免将孩子们搞糊涂。例如:

原文:Like Fern,she was truly fond of Wilbur,whose smelly pen and stale food attracted the flies that she needed,and she was proud to see that he was not a quitter and was willing to try again to spin a web.(2008:51)

译文:它和弗恩一样太喜欢威尔伯,它的臭猪圈和发臭的食物引来夏洛需要的苍蝇。看到威尔伯不是一个临阵脱逃的胆小鬼,愿意再试一次结网,它为它感到骄傲。(2008:204)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长复合句,包含了三个从句。假如译者不重新组织句子将其简单化,读者们大概会读得上气不接下气,更糟糕的是孩子们会读不明白意思。任先生将此长句分为两句,每句又由二、三部分组成,而且语序也根据汉语表达习惯作了调整。有了几个停顿,该句读起来非常流畅,意思也简单明白。

2.3语法层面

英语中有一系列的语法规则,例如,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语态;有由不同连词引导的各种从句;还有非限定动词,等等,不一而足。遇上这些语法点,译者尤需注意,以免留下翻译痕迹,读起来晦涩难懂。对于英语语法,任先生是这样处理的:

原文:She just sat and stared out of the window,thinking what a blissful world it was and how lucky she was to have entire charge of a pig.(2008:7-8)

译文:她只是坐在那里看着窗外,一个劲儿地想,这是一个多么快乐的世界啊,她一个人拥有一只小猪,又是多么福气啊。(2008:165)

现在分词在英语中表示连续进行的动作,在汉语中没有对等形式,所以译者必须作些调节,比如添词,来表达原文的意思。任先生将现在分词“thinking”译成“一个劲儿地想”。“一个劲儿地”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口语词,意思是不断地、反复地做某事,恰好表达了原文中的含义。另外,该词用在孩子身上,刻画了一个天真又顽皮的孩子形象,其准确生动不言而喻。

2.4修辞层面

修辞是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修辞可以体现作者的写作风格。双关语是修辞的一种,它能制造幽默效果,所以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但由于双关语是一种语言的巧合,它不能简单地由源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言,因而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夏洛的网》中有以下一例:

原文:“In a forest looking for beech nuts and truffles and delectable roots,pushing leaves aside with my wonderful strong nose searching and sniffing along the ground,smelling,smelling,smelling...”

“You smell just the way you are,remarked a lamb who had just walked in.“I can smell you from here.You’re the smelliest creature in the place.”(2008:54)

译文:“上一片森林去找山毛榉果子、块菌、甘美的树根,用我了不起的有力的鼻子拱开树叶,在地里又嗅又找,闻啊,闻啊,闻啊,闻啊……”

“你自己的气味就够闻的,”一只刚进来的小羊羔说,“我老远就闻到你了,你是这里最臭的东西。”(2008:206)

很显然,威尔伯说的smell意思不同于小羊的smell,前者的意思是“用鼻子去嗅味道”,而后者则是说威尔伯身上气味难闻。任先生在译文中运用了“气味就够闻的”与前文中的“闻啊,闻啊,闻啊,闻啊……”呼应构成汉语中的双关语,其中的巧妙读者自然能体会。

2.5文化层面

文化是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社会的传统、习俗、宗教、艺术等。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行为,文化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任溶溶先生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儿童文学翻译家,用下面的方式处理中西文化差异:

原文:“And now,Fern,it’s time to get ready for Sunday School.And tell Avery to get ready...”(2008:47)

译文:“现在,弗恩,该上主日学校去了。叫艾弗里快准备好。……”(页下注:主日学校是星期日对儿童进行宗教教育的学校,大多设在教堂里。)(2008:200)

中国孩子大多不知道“Sunday School”为何物,因为他们周围少有基督徒,他们的生活里基督教很遥远。而在西方,人们的生活与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息息相关,语言也是如此。因此任先生所给的页下注解是帮助孩子们克服文化障碍、理解原文含义的最为恰当的方法。

3.结语

任溶溶先生虽然不是翻译理论家,据说他也从未研究过功能翻译理论或其他翻译理论,但是通过研究分析他的翻译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任溶溶先生的译文既忠于原作的精神风格,又通畅易懂,充满童趣,功能翻译理论思想已完完全全体现在他的翻译作品中,《夏洛的网》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参考文献:

[1]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蒋风.儿童文学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儿童文学理论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37-02

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终身的发展的作用人人皆知。儿童文学启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对于儿童文学的看法,如果只认为不过是对儿童有益罢了,那真可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然而,现今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的实施状况不容乐观。

一、问题探究

(一)高校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与儿童教育实践严重脱节

1.问题描述:据不完全调查,高校儿童文学研究主要局限在基础文学理论研究、文本研究、作家作品研究以及创作论研究等这些方面。对于如何将高校儿童文学研究与儿童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一直鲜有人涉及。例如,作为儿童文学其中的组成部分的幼儿文学,也同样呈现这样的局面,即鲜有人真正将高校幼儿文学研究与幼儿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2.原因探究:①高校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学者忽略了儿童文学研究的目标除了对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类别,其特质、作家作品等文学本体的研究外,不应忽略儿童文学本质目标,即如何让儿童接受并喜欢阅读儿童文学,从而受到儿童文学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作家和孩子的事情。众所周知,文学被称之为人学,毋庸置疑儿童文学在人的成长经历的初期会起到的巨大作用。例如,在高校《幼儿文学》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开设。但是该课程的教学重理论讲述,轻实践研究,从而导致无法真正有效指导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发挥其作用。②高校片面强调学术研究,忽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功能。高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由于受到近些年高校片面强调的学术研究的影响,高校儿童文学研究成果主要在理论层面,加之我国文人常有“以艰深文浅陋”的弊病,文人说话或作文,常爱显示自己知识的渊博而故意把问题说的很深奥、很复杂、很玄乎,让人看不懂。而这样的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对于一线的幼儿教师或中小学的语文教师而言,无异于起到的是雾里看花的效果。至于教学层面的研究则被认为是低水平、低档次的研究,并且与此相关的课题申报受到学科特点以及学界对儿童文学研究认识的局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因此“如何将高校儿童文学研究与儿童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的关键性问题,也就无人问津。

(二)幼儿教育领域对幼儿文学认识的局限性

1.问题描述:在幼儿教育领域,幼儿文学沦为道德教育、语言教育的载体和工具。在许多幼儿教育研究者眼里,幼儿文学主要是作为实现智能目标的载体而存在的。把幼儿对语法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幼儿文学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阻碍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

2.原因探究:幼儿教育领域缺乏既拥有一定幼儿教育理论、实践研究基础,又拥有幼儿文学理论基础的研究者。许多幼儿教育研究者仅仅从幼儿教育的角度看待幼儿文学,忽略幼儿文学的文学性。幼儿文学和幼儿教育产生学科的交叉,如何既把握两个学科的共同点,又把握相互间的差异,也是实现高校幼儿文学研究与幼儿教育实践结合的关键。

二、策略建议

1.立正确的幼儿文学研究与教育观念。要确立高校儿童文学研究和教学要走与儿童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将高校幼儿文学研究的重心下移至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做到高校研究真正为基础教育服务,最大限度发挥高校研究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并进的方法,及时采取短期培训、不定期讲座等方法,梳理在职的一线教师的正确幼儿文学教育观念。使之正确把握幼儿文学与幼儿教育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2.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服务。①调整课程内容专业特点紧密结合。该课程应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调整内容体例。是具有不同专业领域特点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教育对象。

②制订符合学生发展、社会需要以及遵循儿童文学特征的课程目标。有了正确的目标,才能确保课程内容的选择没有偏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能够顺利进行。为此,在与教育实践结合过程中可以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了解到一线教师在幼儿园的文学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为及时调整高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手段以及评价方式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高校的《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存在阅读量不足的严重问题。因此,在课程目标中应该制定对于学生阅读量方面的有关要求,并在课程评价里予以检查。③课程内容选择遵循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以基本的儿童文学理论内容基础,拓展儿童文学在一线教学中的判断、分析、操作能力。在传统儿童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儿童文学的写作能力,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在学习完儿童文学课程之后,并不能真正进行儿童文学的创作。原因不仅是写作技巧不熟练、训练时间有限等问题,同时阅读量的缺失是一个主要原因。儿童文学的实践能力还应该包括对于作品优劣的评价能力、对于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利用作品开展活动的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比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儿文学作品在幼儿园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幼儿教师对于什么是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缺乏判断能力;在利用幼儿文学作品开展活动过程中,对于分析幼儿文学作品措手无策。由此导致,活动设计不符合幼儿的特点,缺乏文学特质,幼儿对于活动不感兴趣的现象。④创新课程实施和评价方式。创新课程实施的方式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方式变化。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文学》课程为例,可以在幼儿文学课堂学习之外,利用专家讲座、各类会议和校内外实践,搭建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学习平台。使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实践相结合,弥补幼儿文学教学中与幼儿园现实脱节的缺陷,注重幼儿文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幼儿文学的实际功效。具体方式有:参与儿童文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利用儿童文学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专家讲座、学生儿童文学社团等形式。对于课程的评价方式也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评价。例如儿童文学不同体裁的作业模式就可以大胆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改革。儿歌单元采取单人表演式、儿童诗单元采取集体演绎式、童话故事单元利用小组论文答辩式、图画书单元采取讲解式等不同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作业模式。⑤为了解决儿童文学有限的课时所无法完成的内容,同时也为了满足学生想更多了解、掌握儿童文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愿望。在有限的课时内,以完成儿童文学基本理论框架,并为儿童文学实践做准备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围绕儿童文学的创作、运用等,可以开设了系列儿童文学的选修课程。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可以开设系列幼儿文学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幼儿文学创编》、《幼儿文学名篇赏析之幼儿诗歌》、《幼儿文学名篇赏析之童话》等。同时根据具体课程的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安排在在不同的年级。比如,学前教育专业大一可以开设《幼儿文学名篇赏析之幼儿诗歌》,大二开设《幼儿文学名篇赏析之童话》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儿童文学的兴趣,并积累一定的儿童文学的阅读量。大三上期在开设《幼儿文学》同时,配套开设《幼儿文学创编》。而大三下期则开设《幼儿戏剧编排与表演》、《幼儿园文学启蒙活动指导》。

对于当今的高校教学质量,以及与社会需求的比配度相去甚远。真心希望高校注重教学质量实质性的提升,这才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儿童文学理论论文范文6

[关键词]儿童文学;比较文学;影响研究;阐释策略

中外儿童文学研究的现代自觉始于“五四”前后。以周作人、赵景深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儿童文学研究者为中外儿童文学研究奠定了第一块学术基石。江苏省内,南京大学钱林森、苏州大学朱栋霖、南京师范大学汪介之和谈凤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金燕玉等学者分别在中外比较文学及儿童文学研究方面都有相关重要著述。国内儿童文学研究的重镇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80年代韦苇和蒋风分别出版了《外国儿童文学史概述》及《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90年代评论文章的深度大大提高,并有高质量专著出版,如韩进的《中国儿童文学源流》、韦苇的《俄罗斯儿童文学论谭》、吴其南的《德国儿童文学纵横》、方卫平的《法国儿童文学导论》、张美妮的《英国儿童文学概略》和汤锐的《北欧儿童文学述略》和《比较儿童文学初探》等。进入21世纪后,研究的领域有所拓宽并向纵深发展。舒伟的“现当代英国童话小说研究”获03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立项。2006年张永健主编的《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问世,该书的一个特点是介绍了部分中国作家对西方儿童文学的翻译情况。重要的相关学术论文有朱利民的《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生存境遇与反思――兼谈比较儿童文学》、方卫平的《西方人类学派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以及陈华文的《变异:在于适应文化--〈灰姑娘〉与中国同类型童话比较研究》等。

国外关于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在近二十年取得了突出成就。德国著名学者Emer O’Sullivan的《比较儿童文学》(2005)堪称该领域的一部扛鼎之作。该书对比较儿童文学的历史进行了梳理,主要从战后国际化热潮至现当代比较儿童文学批评。书中还对比较儿童文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组成部分进行了归纳:文学交往和迁移研究,互文性研究,媒体互动研究,文学形象研究,叙事学研究和翻译研究。国外关于中国儿童文学及中外儿童文学关系的研究目前只有两部专著。其一是法国学者皮埃尔・迪耶尼的《世界属于你们,中国与儿童文学》(1971)。迪耶尼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国儿童文学作为一个具有清晰特征的领域的界定;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文本的归类以及儿童文学流派的划分;对儿童文学流派的溯源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其二是玛丽安・法夸尔的《中国儿童文学:从鲁迅到》(1999)。法夸尔在该书中以1919至1976年间的中国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从比较文学和历史研究的角度揭示了政治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儿童作为政治象征的形成过程。该书第一章对中国儿童文学受到的西方影响有较深入的论述。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外儿童文学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界极大的关注,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目前国内鲜有学者对20世纪上半叶中外儿童文学关系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尤其是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及中外作家之间的影响进行研究。具体研究不足反映在缺乏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论文和论著,也没有相关科研课题立项。因此,有必要全面梳理20世纪上半叶中外儿童文学关系,探讨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误读和接受、外国儿童文学作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中国文化对外国作家的影响以及中国儿童文学在国外的接受情况。这也就意味着,中文儿童文学关系研究从文化交流史的层面上可以进一步考察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中国儿童文学在外国的译介与流播、中文儿童文学作家的联系和交往、外国儿童文学家笔下的中国形象,以及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外国儿童形象等;在阐释策略上可以突破传统的译介学模式和编年史模式,可以拓展了这一研究的领域。

要全面梳理20世纪上半叶中外儿童文学交流情况,就要深入探讨20世纪上半叶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误读和接受,外国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中国文化对外国作家的影响以及中国儿童文学在国外的接受情况。“五四”前后对世界各国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的翻译和吸纳促成了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第一次。20世纪上半叶,随着中外文学对话与交流日益频繁,外国儿童文学对中国作家产生较大的影响。外国儿童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迥异,对中国作家具有某种示范性和启示性,但中国作家在借鉴过程中也产生了的一些误读,这些误读又说明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正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儿童文学。20世纪上半叶中国儿童文学是在世界儿童文学的影响下逐步走向自觉和成熟的,同时,也立足本民族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从而具有了深厚的民族性与本土性。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包括神话及民间故事)对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作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或间接体现在其儿童文学作品中。在此基础上,该课题进一步探讨如何促进中外儿童文学的交流与对话,如何建立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品格,即不仅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与吸纳性,还具有深厚的民族性与本土性。

20世纪以来,中外文学理论家对儿童文学问题从学理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由于我国儿童文学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世界各国儿童文学创作和批评理论的翻译、吸纳和运用。“五四”前后对世界各国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的翻译和吸纳促成了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第一次。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早期翻译家和文学家以及西方来华传教士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外国儿童文学进入中国作家和读者的视野。同样,这种文学交流也进一步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20世纪上半叶,随着中外文学对话与交流日益频繁,外国儿童文学对中国作家产生较大的影响。外国儿童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迥异,对中国作家具有某种示范性和启示性,但中国作家在借鉴过程中也产生了的一些误读,这些误读又说明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正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儿童文学。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刘易斯・卡洛尔的儿童文学经典《爱丽丝奇境漫游》在“五四”时期翻译大潮中被中国读者所熟知。它的第一个中译本由赵元任翻译,当时取名为《阿丽思漫游奇境记》,1922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深受爱丽丝故事的吸引,沈从文和陈伯吹分别创作了长篇小说《阿丽思中国游记》和童话《阿丽思小姐》。比较三个截然不同的三个版本的爱丽丝故事,可以看出中国作家力图借鉴外国儿童文学精神,但同时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迥异的文学传统,中国作家对爱丽丝的故事进行了不自觉的误读和自觉的改写。可以说,20世纪上半叶中国儿童文学是在世界儿童文学的影响下逐步走向自觉和成熟的,反映了中国儿童文学作家试图建立世界视野的努力。同时,他们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从而使中国儿童文学具有了深厚的民族性与本土性。这种研究思路不仅着眼于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误读和接受,还分析了外国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对中国作家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还研究了中国文化及儿童文学对外国作家的影响以及在国外的接受情况,力图探讨双向的交流和对话,而非单向的影响。中国文化(包括神话及民间故事)对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作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或间接体现在其儿童文学作品中。如赛珍珠、凯特琳・帕特森等外国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中体现了较为明显的中国元素。20世纪上半叶中国儿童文学在国外的译介处于起步阶段,但中国作家(如郑振铎等)勇于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优秀的各类文学作品,努力维护着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20世纪上半叶中外儿童文学关系研究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理论研究。同时,探讨如何促进中外儿童文学的交流与对话,如何建立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品格(即不仅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与吸纳性,还具有深厚的民族性与本土性)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从一个方面推动学界开展其他类别文学的比较研究,为整个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做贡献。通过借鉴与创新相结合,中国学者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当代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进程之中,甚至可以更好地参与到世界性儿童文学的学术对话中去,甚至可以在广义的更为平等的比较文学学术交流中发出中国学者独特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张永健. 中国20世纪儿童文学史[M]. 沈阳: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