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嫉妒心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嫉妒心理论文范文1
通常电力专业英语在大三的下半学期授课,而此时学生比较重视学习电力专业课程和考研知识,出现了部分学生翘课,或上课学习其他课程的现象。在电力专业英语课堂上,学生不带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不学习电力专业英语知识,而是将电力专业英语课堂作为其他专业课程和考研补助学习的时间,甚至有部分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打闹,不遵守课堂纪律。这些现象都充分表明学生不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
二、功利性、从众性心理
1.学生的功利性心理
《辞源》中功利解释为“功名利欲”,文献认为功利是眼前的物质上的功效和利益;功利化则是将功利追求或物质利益视为唯一的价值与行为标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从找工作的角度考虑,认为电力专业英语似乎对找工作没有太大的影响,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专业英语,应学习专业课程知识。学生从考研的角度考虑,专业英语对考研作用不大,从而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英语,且将专业英语课堂作为考研学英语的学习时间。学生从学分的角度考虑,选择电力专业英语就是为了增加相应的学分,认为专业英语通常为考查课,很容易得到相应的学分是选修电力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原因。
2.学生的从众性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大学生的从众性指的是人们在群众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是与大家安危同在的选择。学生在电力专业英语课堂上,认为大部分学生都在学习考研或专业主要课程,所以自己也不注意听讲专业英语知识,随波逐流;或者抱着教师如果批评,大家都会受到惩罚的心理而不去认真学习专业英语。
三、与学生心理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和从众性心理,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专业英语的正确的价值观,强调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其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提高其主动性。
1.树立学习专业英语的正确价值观
(1)从学生工作就业的心理出发。
在电力专业英语的第一堂课向同学强调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第一,在发电厂或变电站中工作,需要操作相应的电力设备,而部分设备的开关是由英文表示的,因此读懂相应的英文很重要。第二,在国内智能电网的发展中,智能设备的研发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参考借鉴国外已研制出来的先进设备。而这些设备通常附带英文说明书,需要具备读懂英文说明书和按说明书操作的能力。第三,电力系统趋向智能化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国际之间必然会相互学习先进技术。国际的学术交流通常以英语为工具,除了需要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以外,电力专业英语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学生具备电力专业英语能力对从事电力事业来说十分重要。学习电力专业英语可以提高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读懂设备的英文说明书以及操作和注意事项。因此,学生需掌握电力专业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科技英语应用的能力,以及电力专业英语表达、听说、读写、交流的能力。
(2)从学生考研的心理出发。
电力专业英语是学生继续深造的基础,在EI、SCI期刊发表电力科技英语论文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电力学科的最新发展情况资料的交流主要靠使用英语获得最新的国内外专业前沿动态和最新学科研究动向。在申报国家奖项、专利申请时也需要用英语表达。因此,应使学生树立起学习专业英语的正确的价值观,具有自己的学习目标,避免盲目性和从众性的学习。
2.新颖的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讲解专业课相关的电力英语知识外,还应把使用国内外电力系统最新发展状态等相关资料,电力设备的英语说明书,EI或SCI等相关期刊上的文章作为课堂学习内容。以电力系统最新发展的状态为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的相关的先进知识,还可以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电力专业英语介绍新兴事物。给学生提供电力设备的英语说明书,指导学生使用电力专业英语表达电力设备的说明,读懂电力设备的英文说明书。这与学生毕业从事相关电力专业接近,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电力专业英语的兴趣。学生考研继续深造,在EI或SCI等相关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期刊上发表文章,电力专业英语的词汇、句子结构的正确表达非常重要。在专业英语教学课堂上,给学生提取EI或SCI文章作为例子,强调不能临时从谷歌或CNKI翻译上随便提取词汇,说明那些英语专业词汇表达是不通用的;给学生讲解相关的专业词汇和相关专业英语文献的表达方法,使专业英语文章变成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而不是中文的翻译。另外,文章的写法要符合科技英语文章的语法特点,强调科技英语文章的语法是符合英语通用的语法特点,语法的学习同样适应于一些考研的学生学习阅读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英语语法表达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3.与学生心理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大三学生想更多地学到满足工作和考研的相关知识,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增加与电力专业工作和考研知识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1)电力专业英语学习实践的互动性。
可以设定具体的电力应聘英语场景,分角色练习专业英语的表达。教师可以作为电力招聘者,而学生可以作为应聘者,用英语提问学生相关的电力知识内容;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达,特别是对电力专业术语的准确表达。这样,学生可以主动参与互动,并在互动中学到了相关的电力英语知识,满足了学生特定的学习心理需求。要求学生制作关于电力设备的PPT,在课堂时间用电力专业英语介绍电力设备,且要求其他学生对所讲PPT进行提问,与所讲PPT的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对重要的电力专业术语、电力设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电力英语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力专业英语实践能力。设置电力行业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学生分成两组,用英语思考、分析问题。然后让两组学生用电力专业英语来解决问题,并且分析解决方法的异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电力相关知识,更提高了学生用电力专业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水平。电力专业英语学习实践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满足了学生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克服了从众性的心理,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2)课堂全程贯穿电力专业知识点的讲解。
课堂全程贯穿电力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强调电力专业词汇、科技电力英语语法特点、电力专业英语的翻译与表达、科技电力专业英语的写作方法等。给学生放映相关的国外电力专业的英文表达讲座。要求学生仔细听讲座的英文表达,然后请学生用英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所听到的电力英语术语有哪些?英文讲座所要传递的电力信息是什么?是怎样用电力相关术语传递电力信息的?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将电力专业英语知识点渗透到课堂之上。以SCI或EI的相关电力文章作为课堂内容,讲解电力专业英语写作的要素、写作的表达方法和语法特点。满足找工作和考研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对于文章中所涉及的长难句子的理解,先为学生讲解电力英语词汇与语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句子、阅读理解、准确翻译的能力。从每组学生中选出两个学生进行翻译,翻译过后,让其他同学对这两位同学翻译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并说出理由。竞争性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电力专业英语的主动性,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电力专业英语相关的知识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四、结束语
嫉妒心理论文范文2
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书中就提有这样的论述:新教育观念系统是实施“新基础教育”的学校之魂,是变革传统学校的理论武器。
基础教育的观念更新,就是价值观、学生观和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
教育具有着未来性、社会性与生命性。这些新观点的提出,就是针对现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的弊端。强调教育的“终身化”联系,体现了基础教育与个体生命关系上时间维度的变化。“教育不只是旧观念中个体生命里程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全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生个体而言,教育须承担起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为其有可能创造有意义而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的责任。“人类最宝贵财富是生命的成长。”“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
通过读《新基础教育理论》这本书,能使教师认识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的心里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心人,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书中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学生观的更新上,教师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在这样的认识上,开展学校的育人活动,是注重沟通教育理想“彼岸”与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教育活动最常见的形态是持续渗透,犹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新教育活动观的核心是激活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命活力,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朝着目标实现的方向而开展的师生积极互动。”
整本《新基础教育理论》从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生态到世界宏观变化、中国社会转型、古代中国的教育回溯与反思,侃侃而谈到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任务、策略,基础教育的重建论,甚至精细到日常教育实践(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详细地论述了教育的过去、现状以及面向未来的特殊意义,读来令人收获颇丰。
教育就是育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目标而存在。所以说,教育的核心,在于一个“人”字。
如果说教育理论是书写这个“人”字的一撇,那么具体的方式方法,则是构成“人”的一捺。在理论的依托与指引下,行使恰当的教育方法,最终能使书写出的“人”字完整且美观。
针对以上述,恰如书中所谈:当前我国学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生命价值的缺失。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其中有一些教师虽已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但大多仅为点缀。至于认识范围以外的目标则更少涉及。然而,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主张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同样,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意义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人生无疑是重大的。
为实现拓展现有学科的育人价值,“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先认真分析、认识、把握本学科对于学生成长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对知识进行重组,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学生经验、发现发展以及历史的沟通等。正是通过对统一制定的确定性教学内容的深度开发、重新组合和多向激活,通过把弹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引入教学过程的设计,使教学设计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实践留出了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
嫉妒心理论文范文3
(一)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财务管理制度伴随着我国高校的发展也有所发展,但是与我国高校事业的迅速发展相比,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显得有些落后。目前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目前我国高校的发展。高校财务管理案件近年来时有发生,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是造成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的一大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控内容不健全。有些高校的内部控制虽然有提及相关内容,但是实际缺乏对内容的严格监督和控制,缺乏监督的制度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都有待加强和提升。
2.内控范围有限。一些高校的内部控制范围仅限于强调财政资金内控的有效性,而忽略了对高校内各院系财政资金的控制。还有控制不严格,监督力度小等都会造成一些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3.内控执行力度低下。有些高校的内部控制内容虽然很完善,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按照这些内容来执行,甚至置之不理。使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形同摆设,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财务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与其他企业相比存在差距的一大原因是因为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没有合理科学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其运行机制也是不健全的。高校财务管理较为复杂,要想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是很难做到的,不完善的财务运行机制会影响高校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财务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
很多高校只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进行,却轻视财务管理工作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其中财务人员的任用是直接的表现,一些高校把没有达到专业要求条件的人员任用为财务管理工作者,那些具备高水平专业财务知识的人员只是负责记账或者出纳工作。还有就是高校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老化。会计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就是它具有实时性,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会计知识也是随之更新和完善的。很多高校的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老化,对现代会计知识不了解,更谈不上对新技术的应用。不能用新的思维新的技术去看待和处理问题,就更谈不上财务管理创新。新经济时代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也提高。所以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创新需要的是专业知识过硬,技术过硬,思想品德高的专业会计人员。
(四)成本核算不完善
我国一些高校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注重资金管理,却忽视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学校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其它公共设施也是学校的资产,对这些固定资产不严格管理也会造成学校资产的流失和损失。其次,高校在教学科研投资时缺乏相应的成本分析,导致资金不能达到资源最大化的利用。
二、新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影响
(一)可以拓宽高校经费来源的渠道
几十年来,我国高校运行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资金的拨款。近年来伴随我国教育制度改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可以从多个渠道来筹集运营经费。旧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现状。新的会计制度增加了新的资金预算和核算项目,使得会计制度显得更加条理清晰、内容健全。完善后的新会计制度有利于高校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推动高校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可以反映高校真实的财务状况
教学设备器材和其它设施是高校的固定资产,保护这部分固定资产需要维修费用,但是在旧的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维修费用占的比重很小,固定资产不能及时维修导致资源的浪费。其次,旧的会计制度缺乏固定资产折旧的项目,这导致高校固定资产真实折旧不能被反映出来。新的会计制度增加了固定资产维修费用的比重和折旧项目。这就能够反映出高校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
(三)可以为高校成本核算提供依据
高校以教育为主,学生上学需要交学费,因高校专业和学历的不同,收费标准也应不同。怎样确定收费标准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新会计制度的成本核算为学费制定提供了依据。在新会计制度下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可以降低教育成本,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三、创新高校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目前不能与新会计制度相适应的一大原因是因为新的会计制度增加了一些旧制度没有的新的会计项目。所以创新财务管理首先应该从财务管理的内容出发:
1.创新筹资渠道。我国高校运行费用大半来自政府拨款,渠道单一。在新的社会背景和新的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也要与时俱进,创新筹资渠道,不仅仅依靠政府拨款,可以探索其他筹资方法,比如争取企业投资等。
2.创新高校投资管理方法。高校应用其独特的资源和优势科学合理的进行投资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新投资方法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使资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二)加强预算管理
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加强预算管理成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财务管理,加强预算管理,给其它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1.预算编制要严格按照新会计制度中的《预算法》来执行编制。
2.支出预算要符合本校实际情况,不能脱离实际导致经费滥用甚至经费短缺的现象发生。
3.新会计制度要求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严格的执行和监督才能确保财务预算的正常执行。
(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
新的会计制度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专业素质。高校在财务管理人员的任用时要任用高素质的人员。其次对现有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专业财务队伍,以此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四)加强财务管理监督
新会计制度下,要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财务透明度,确保财务管理工作正常进行,必须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力度。足够的监督力度才能保证财务管理创新工作的有效实施。在新会计制度下,加强财务管理创新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对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使学校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此外,财务管理监督要落实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不能太过重视一些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四、结束语
四、结语
嫉妒心理论文范文4
1.预算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大部分医院的预算管理都流于表面,根本原因在于医院预算管理的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医院的预算管理的重心仅仅在于年度预算的编制,而对于预算的执行管理却缺乏有效地执行和监督机制。另外,由于缺乏医院领导层的支持,使得年度编制的预算在执行中面临随时更改的状况,这充分体现了医院预算管理意识的薄弱。
2.预算管理机构配置不科学
我国大部分医院的预算管理机构是临时性的,或者由财务部分兼职的,极少数的医院拥有专职的预算管理机构。由于预算管理机构配置的不科学,也缺乏专职的预算管理人员,使得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已经远离了医院的战略目标,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也根本不存在预算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累积的问题在下一年度还会重复出现。
3.预算编制方法落后
就预算管理而言,预算的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是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但现阶段医院编制预算时大多采用的是落后的增量预算法。这种预算方法十分简单,当医院的预算环境以及业务发生重大改变时,简单地增量预算法无法对预算的改变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从而导致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出现很大的出入,最终导致预算的管理的形式化。
4.缺乏预算考核和评价机制
就算是再科学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都无法实现编制的预算完全无偏差的执行。要促进预算执行效果的提升,必须加强预算管理的考核和评价。现阶段预算管理的考评机制是缺乏的,从而预算执行的部门的工作业绩很难予以量化的考核。有一部分医院虽然构建了预算考评机制,但是这仅仅从财务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且评价的参数、指标都无法进行量化,从而也无法真正的发挥考评的作用。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那么,预算管理实质性效果就很难得到突出,预算管理初衷和目的就很难实现。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下预算的管理方式
1.新医院会计制度配置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组织架构
要实现医院预算管理的目标,就必须配置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组织架构。组织制度的保证是实现预算管理目标的基础。医院可以构建三级的预算组织管理架构体系:一是医院的领导班子负责指导预算编制的;二是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预算的编制的具体执行以及预算的执行考核评价;三是各科室、各业务单元为预算的执行层。通过三级预算管理组织架构的合理配置,实现预算职能的科学分配,理顺预算编制流程管理,明确职责。
2.新医院会计制度采用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
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主要表现为原则性和灵活性。原则性指的是医院编制预算时应当采用某种基本的编制方法,灵活性指的是医院编制预算的过程中还应当灵活运用其他方法,结合其他方法才能编制出科学合理的预算。这是因为医院的业务复杂,单一的编制方法无法准确反映出医院的预算科目,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业务的特点进行编制。
3.新医院会计制度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控制度
监控制度指的是预算编制后,执行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预算的编制的要求,对预算的执行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监督和控制。预算监控要涵盖医院的全部科室和岗位,要对每一个业务流程和环节进行监控,通过多样化的监控方法,以及严厉的监控手段,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问题,保证年度预算目标的完成。
4.新医院会计制度构建严格的预算考评机制
严格的预算考评机制是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考评的目的是发现考评目标与考评结果之间的差异,并找出差异存在的原因,并且针对这种结果予以适当的奖惩的制度。通过考评,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并予以惩戒,对预算执行结果较好的科室、岗位和个人,予以适当的奖励,从而提高预算执行的效果,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三、结论
嫉妒心理论文范文5
摘要:新颁布的《中国企业会计办公准则》在进行正式的实施以后,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便是医院怎样才能有效的适应目前形势的发展以及相关内容管理的需要,以及如何对现行的《医会准则》实行有力的改革。笔者主要就目前医院财务相关的会计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新的《中国企业会计办公准则》对医院内部财务会计制度所起到的作用进行简单的参数,并且就医院内部现行的财务方面的会计制度内容的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财务会计 新会计准则 医院
一、目前《医会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完成,每一家医院都根据我国的《医会制度》为根据制定了相应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对医院内部相关表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在实现对医院内部再生产的同时对相关的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绝大部分的医院相关的会计工作也实现了现代化以及现代化;个别大型医院还对总会计师责任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践行,使得会计工作逐渐向现代化以及规范化靠拢。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会计制度中还有很多的纰漏以及不足。
(一)医院坏账准备相关的提取并不完善
医院的坏账准备会随着社会统筹病人的增多而不断增多,即使医院医保制度执行得很规范,也会以“超大盘”的形式而扣减,有时扣减率高达30%。虽然医院可以按会计制度计提坏账准备,但计提的坏账准备远低于可能发生的坏账。坏账准备按国家统一的比例提取,且已经发生的坏账损失须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冲销,致使大量呆账、坏账长期挂在账上,妨碍了资金的周转,也使医院的流动指标、偿债能力失真,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
(二)虚假增加了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在医院对《医会制度》进行执行的过程中,对于固定资产方面并不依照折旧金计算。在医院的资产负债记录表上,对于固定资产项目数额的记录只是记录为原数额,并没有进行有效地折旧处理,使得实际资产数额与财务报表上的记录之间存在较大的出入。
(三)并不能将无形资产有效的资本化
对于医疗行业而言,其本身就是高风险以及高技术的行业,对于其无形资产而言,绝大多数属于精神财产以及知识财产。医院为了实现对自身发展需求最大的适应,一定会开展一部分有极大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需要的费用支出较大,如果不能将其有效的资本化,将其有效地反映在财务报表中,那么对于后期开展的财务考核结果以及收支结余而言,将产生极大的不真实。
二、在新的《中国企业会计办公准则》下对医院财务会计相关的制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办医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会计总是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大环境而存在,具有发展性、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特点。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原制度理论及相关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为日益扩大的医院经济活动提供了有用的计量和确认方法,因此,借鉴新会计准则完善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医院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监督,实现不同类型的医院在会计核算、财务报告方面的趋同性势在必行。同时,根据新会计准则,借鉴国际通用报表体系,对医院的净资产科目、财务报告的列报等内容进行表述和修订,使各类医院发生相同或相似的交易及事项达到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三、新的《中国企业会计办公准则》对医院财务会计相关的制度进行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对医院内部无形资产的核算
对于医院而言,其无形资产的涵盖范围以及涉及面非常的广阔,并且绝大多数属于精神财产以及知识财产。比如每一家医院的临床研究结果、医院本身的社会形象或者是医院医疗信誉等等,所以,笔者建议医院在统计负债表中可以增加无形资产这一个项目,实现对医院资产实际情况的完整反映,使得医院的资产信息全面化,并且可以很好的切合医疗市场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应该对医院实际的无形资产进行准确的计量、核算,并且合理的确认,同时可以按照每一个时间段进行平均摊销,在记录是,可以归纳到对外医疗服务的成本项目中。
(二)做好提取坏账的准备
对于医院而言,其坏账主要便是与应收取医疗款项有管理,正是因为这样,在进行提取坏账的准备过程中不能将病人的医药费款项包括其中,必须以:应收取医疗款项+应该收取的在院病人应付医药费-预取的医疗费款项+其他类型的应收取款项作为整个坏账准备条件下的提取技术。针对某些并不能有效回收但是数额又相对较大的坏账而言,在对当前收支平衡不造成任何的影响的情况下,直接在支出中进行相关的数额冲销。
(三)对固定资产相关的折旧方法进行有效的完善
在新的《中国企业会计办公准则》中,并且将以可以对固定基金账户进行取消,增设一条累积这就账户条款,在医院资产的负债表中可以作为医院实际固定资产相关的备抵科目,使得医院本身的会计报表可以对医院的净资产、收支结余以及资产进行有效、真实的反映。根据我国目前所实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而言,从实际来讲,医院对一些已经淘汰的设备或者是毫无价值的存货都必须确认为资产项目中的一项,正因为这一条使得企业财务报表与实际资产数量并不符合,而对于企业而言,使其提供的财务相关的信息也毫无可靠性与真实性可言。笔者建议此处可以参照我国《固定资产》中相关的规定,在医院财报表“固定资产”项目下在进行“企业固定资产维修资金”子项目。并且对医院病房、设备维护等所需要的资金进行核算,同时对固定资产专修所造成增加的价值进行可靠的反映,实现对资产价值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的保障。
参考文献:
王振宇,马飞.新医改政策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及其改革的影响.中国卫生经济.2009.28(9).
嫉妒心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房屋拆迁 现代制度经济学 产权 交易成本 国有土地使用权产权
一、引言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扩张了传统经济学的解释力,已成为一种能更准确和全面地解释现实世界的经济学工具。盛洪(1993)用两个词概括了其理论核心,一个是“产权”,即受制度保护的利益,产权制度既涉及对产权的界定,有涉及对产权的保护;另一个是“交易费用”,即指达成契约和保证契约执行费用。
众所周知,房屋拆迁工作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城市面貌更新及国有土地使用的合理布局等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拆迁工作又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被拆迁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产权的不明晰界定,导致了拆迁补偿标准的确定机制不完善,进而降低了拆迁工作效率,严重增加了拆迁工作的交易成本,甚至引发了大量拆迁双方的矛盾纠纷,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措施,以图为建立健全房屋拆迁的法律法规,处理好加快城市改造、提高城市品位和居民生活质量与保护被拆迁人合法权益的关系提供借鉴。
二、实施拆迁行为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问题交互性质的认识将有利于人们更理性地判断某一行为的潜在收益和损失。科斯(1960)在分析涉及对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工商行为时深刻指明损害问题具有交互性质,即外部侵害不仅起因于侵害者的行为,也起因于被侵害者的存在,避免对受损害方的损害将会使实施损害的一方遭受损失,关键在于避免较严重的损害。因此,在分析拆迁行为给房屋所有权人带来损失的同时,更应考察不实施拆迁行为给社会净收益带来的损失,唯有权衡两者轻重,才能更好地理解实施拆迁行为增加社会总价值的战略意义。
实施拆迁行为给被拆迁者带来的损失方面,暂不考察拆迁者(损害方)对于被拆迁者(受损害方)是否补偿及补偿是否合理,需考虑的是由于城市居民的房屋往往是一个家庭的命脉,承载着太多的东西,当拆迁方实施拆迁行为时,大多数被拆迁者将只能选择放弃原来市中心便利的生活设施和交通条件,到城市边远地区购买一套住房,这使得居民蒙受了原有物业和物业区域内土地使用权丧失,以及因搬迁而造成的生活、工作、学习成本增加等损失。
此外考察不实施拆迁行为带来的损失,亦即实施拆迁行为带来的收益。由于拆迁制度的实施,我国许多城市实现了住房资金的良性循环,加快解决了住房困难,大部分危房、棚户、简屋得到了改造,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因此,拆迁行为是我国进行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另外,拆迁制度也使中国城市住房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镇住房以公有制逐渐转化为非国有为主,为房屋的市场交易奠定了基础。因此,比较实施与不实施拆迁行为的各自损失,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目前拆迁制度受到了一定的诟病,但是放弃拆迁制度而将城市更新重新放归私法领域也是不现实的。
为了更好地分析实施拆迁行为的必要意义,在此引入科斯(1960)提出的“合法的妨害”这一概念,即有些行为即使对别人造成了损害,只要该行为的当事人采用了适宜的技术降低了侵害,受到侵害的人也只能承认这些行为的合法性,即他们只能忍受。这是法律根据对整个社会的成本与收益的考虑,作出的对私有产权适当削弱的调整。于是,从提高社会净收益的角度出发,受侵害一方应当允许并接受“合法的妨害”,即人民群众应当对城市房屋拆迁行为报以支持和配合的态度。另外,由于相对于实力较弱的、分散的居民,拆迁方及地方人民政府显然具有谈判优势,这使得拥有“合法的妨害”权利的当事人,会降低技术的适宜水平,从而使侵害的程度提高。对于国有土地使用权产权的不予以承认及不明晰界定导致被拆迁者损失加重的现象,便是拆迁方提高侵害程度行为的具体表现。
三、土地使用权产权不明晰界定引发的城市房屋拆迁问题
土地使用权是宪法确定的私有产权,在涉及对这种私人产权的征收、征用、拆迁时,就应当考虑补偿。然而近年来,在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拆迁往往只是对房屋进行补偿,不对土地进行补偿,有关土地使用权的补偿纠纷时有发生,从而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此外,不合理的法定拆迁补偿标准使得居民在缺乏合理依据的情况下根据自己喜好提出要求,一旦前人的要求得到满足,后人会以此为依据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致使拆迁方和地方政府承受了巨大的交易成本和财政负担。
1、城市房屋拆迁的本质及其所涉及的土地问题
为了考察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独立产权性质,必须理解什么是产权。阿曼・阿尔奇安(1965)指出:“在任何社会里,资源的个人使用权(即产权)都能得到解释,产权意味着对于其他人在资源使用方面做出的违背我意愿的选择的一种保护”。E.G.弗鲁博顿和S.配杰威齐(1972)认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应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些关系的成本。”
土地使用权虽然是不完全物权,但仍然是独立的财产权利,具有对世性的特征。土地使用权者直接和不特定多数人发生法律关系,也都可以独立地行使物权请求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也可以自主决定将该权利转让、出租或抵押,或在其权利上设定其他性质的物权。土地使用权人实施上述法律行为时,不受土地所有权人即国家及社会任何其它个体或组织的干涉。因此,土地使用权是其使用权人的一项独立产权。
尽管城市的土地按照宪法规定属于国家所有,但这些国有土地上建立了各种不同所有权的房屋,这些房屋是因为拥有国有土地使用权而存在的。城市房屋拆迁的直接目的在于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被拆迁人的财产价值构成不仅涵盖房产,更应当体现出土地的价值。从表面上看,拆迁似乎指向的是房屋,但其本质却是在公权力干预下的平等主体之间土地使用权的产权交易。基于土地使用权的独立产权性质,其流转交易应依法实行有偿转让,房地产开发及拆迁行为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城镇拆迁费等相关费用,以平等协商、等价有偿的原则上取得土地使用权。
然而无论是相关法律理论,还是拆迁补偿实践,大多有意无意地偏离了拆迁的本质。长期以来,一些部门和单位宣称拆迁方产权人购买的只是地上建筑物的所有权,利用地方规章和政策无视、模糊以至于抹杀公民合法拥有的土地使用权产权,不能给予被拆迁方公正合理的拆迁补偿。因此,国有土地使用权产权的不明晰界定导致了对于受损失方不合理的拆迁补偿标准,进而引发拆迁交易成本急剧上升、致使矛盾纠纷频繁涌现,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土地使用权产权不明晰界定引发的拆迁交易成本上升
“交易成本包括事前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贯彻该合同而发生的成本”(R.Matthews,1986)。樊纲(1992)对交易成本的具体成本支出内容进行了划分,本文所要分析的拆迁交易成本上升问题则主要涉及其中的议价成本,即为确定买者和卖者的真实要价而进行的讨价还价过程,此外还应包括因无法达成合同而产生的诉讼赔偿等方面的成本支出。
交易与交换,无论是物品的交换还是劳务的交换,说到底都是一种权利即“产权”的交换,也就是放弃对某一物品的产权换得对另一物品的产权。产权不明确,事实上从两个方面使交易成本上升,一方面是造成交易对象之间发生议价博弈,双方为追逐私利引起了“有形交易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模糊的产权会阻碍交换行为的发生,导致交易规模的缩小,使人无法通过交易行为提高经济效率,这一由产权不确定造成的效率损失,也被称为“无形的交易成本”。下面就有形和无形交易成本两个方面,对土地使用权产权不明晰界定引发的拆迁交易成本上升问题进行考察。
有形交易成本方面,假定拆迁方对其所致损失(包括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负完全责任,被拆迁方就没有任何理由修改他们的安排,因为对被损害权益的赔偿总是能够替代他们损失的市场价值。但是,如果拆迁方抹杀公民的土地所有权即不用负完全赔偿责任,他们就会坚持这一安排,这样轮到被拆迁方设法减少损失,采取与拆迁方进行议价博弈的形式。进而,在议价过程中,居民往往具有更高的博弈资本,由于一旦对某个地块进行拆迁,这个拆迁的程序是不可逆转的,政府和开发商无论投入多大成本都必须将这个工作完成,此时,居民就不会担心因为自己要价过高而使得开发商知难而退。因此,在后一种情形下即土地使用权产权不明晰的情形下,原先的拆迁补偿标准名存实亡,被拆迁方不合理地提高补偿要求,使拆迁方和政府承受了大大超出预算范围的有形交易成本。
无形交易成本方面,当拆迁双方就补偿标准进行议价谈判陷入僵局而无法达成拆迁协议契约,甚至引起双方法律纠纷时,就产生了无穷大的无形交易成本。即当我们以“机会成本”的观点来看该问题时,产权界定不清楚,事实上阻碍交易的实现,使任何交易成为不可能,事实上使潜在无形的交易成本无限大。
从这个意义上说,明确界定产权,不仅是减少有形交易成本的前提,而且本身也减少了“无形的交易成本”。对于我们分析的城市房屋拆迁问题带来的借鉴意义便是:承认并明晰界定被拆迁方应有的土地使用权产权,并为此建立公平合理的产权制度以保护公民的私人独立产权,将会大大降低拆迁过程的交易成本,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四、土地使用权明晰界定为被拆迁居民独立产权的意义
明确的产权界定,提供了人们进行一切交易活动的基础,它能有效减少和节约交易成本。进而,不同的产权界定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也是不同的,换句话说,一种界定可能比另一种更有效率或更无效率,并且存在着最佳产权界定。盛洪(1992)认为,“谁的行动给他人的既定经济利益带来损失,谁就要负赔偿责任,这便是达到最佳产权界定的简化了的经济学规则”。
对于房屋拆迁问题而言,要达到最佳土地使用权产权界定,应当要从遭受利益损失的使用者的产权角度去考察,由于拆迁方的行为改变了既定的利益格局,为了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不受影响,必须负完全赔偿责任。即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脱离房屋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分离的思路,土地所有权公有化,并不意味着土地使用权产权的公有化,应当按照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完全市场价格,将其基本或完全界定为居民的独立产权。唯有如此,才能以最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为目的的土地使用权产权界定方式,有效减少拆迁过程中因土地使用权产权不明晰所造成的有形和无形交易成本,使拆迁交易活动更容易、更顺利、更高效率地进行。
同时,不能执行的法律,只是一纸空文;不能有效地加以贯彻和保护的产权,只是“口头”的产权。因此,为使界定产权不流于形式,还必须有效地保护产权,即能对破坏产权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制裁。既然产权的概念本身是一个社会概念,是在人与人之间才能划定的社会关系,那么也就需要以国家机器为物质基础的社会契约方式加以界定和保护,而产权制度便是这样一种社会法律契约形式。E.G.弗鲁博顿和S.配杰威齐(1972)指出:“产权制度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和社会关系”。产权制度的价值,就是它所能避免的为争夺产权而付出的代价和因产权未定带来的资源配置的机会损失。因此,产权制度较之没有产权制度是优越的,有关拆迁立法和监督执行部门要在行政法规、地方规章和具体行动中真正明晰界定以及保护居民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加快建立起将土地房屋共同界为私人独立产权的公民产权制度,推动城市房屋拆迁安置工作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五、对我国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的对策性措施思考
1、以明晰界定被拆迁者土地使用权产权为基础对拆迁法规进行修订
国家应当尽快出台《房屋拆迁管理法》,确保城市政府因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时,能够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而不是依据现行的行政法规。修订法规的核心任务是明确城市房屋拆迁安置属民事范畴,应遵循“有偿”、“公平”、“平等”的原则,充分保护被拆迁人依法享有的土地使用权产权,改变对依附于房屋所有权的土地使用权被无偿征收的不合理状况。
2、逐步完善土地使用权补偿制度
应当在《土地管理法》及《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增加对土地使用权剩余年限补偿以及区位变动补偿的具体规定,这既是尊重和保护私人财产的体现,也是市场经济中土地资源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通过设定较为科学完善的价格评估程序,合理确定被拆迁房屋及依附土地的货币补偿金额,充分保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由于作价补偿时,必须考虑土地的价值因素,置换地段区位,应以合理的土地评估价,给予被拆迁人公正合理的拆迁补偿。因此,要全面推行市场化评估,拆迁房屋所依附土地的市场化评估要符合国家房地产评估规范的要求,紧跟动态的房地产市场。对于被拆迁房屋所依附土地和安置房屋所依附土地的评估,要参照同区位的房地产市场交易价格,采用同一的市场化评估方法,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最后,具体费用的计算标准和方法应该通过制定新的《行政征收法》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来加以规定和明确。
3、政府应合理定位并履行好自身职责
在土地管理过程中,政府扮演着双重角色,即土地所有者和行政管理者。实践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没有理顺这两种角色的关系,若要有效推进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土地使用权产权有偿转让制度,政府必须正确行使土地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职责。拆迁是平等主体之间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拆迁补偿应由双方当事人依法平等协商确定。除非涉及公共利益拆迁外,政府应保持中立。当然,由于土地的国有性,国家作为土地所有权人和土地使用权人存在管理服从的行政关系。但是如果政府能够严格区分其作为土地管理者与土地所有者的角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才不至于在实践中出现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 的情况。具体到拆迁补偿问题上,政府应谨守其财产所有人的中立角色,尊重土地使用权人的私人独立产权,做到“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让拆迁人与被拆迁人自主谈判,无法达成协议的依法裁决;同时作为管理者,政府要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努力做好协调关系、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信息等服务工作,做到不从拆迁中牟利,不充当市场竞争的主体,不与投资主体之间存在经济利益或亲缘关系,不搞暗箱操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因此,政府唯有成为超脱的居中管理者并努力践行上述职责,才能使其重新树立群众公信力,更好地推动城市房屋拆迁安置工作。
4、推行被拆迁人参与机制:对拟建项目的社会评价制度
城市发展项目是引致城市拆迁的动因所在,因此,必须要做好项目评价工作,把好城市项目审批关。然而现有的城市建设拆迁制度似乎在引导公众参与、协商、促进信息公开、减少负面社会影响等方面有所欠缺,在城市开发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对拟建项目进行必要的社会评价,难以识别开发中存在的社会问题。通过对拟定项目进行社会评价可以在拆迁户与拆迁人之间建立一种协商机制,赋予拆迁户协商权、发言权,把拆迁户的意见体现在拆迁协议中,确保他们的利益不受侵犯,达到城市发展以城市居民为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下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R.H.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Law & Economics,1960.
[3] Armen Alchian.“Som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J]. Politico,1965(30).
[4] 樊纲:有关交易成本的几个理论问题 [J].经济学动态,1992(5).
[5] 杨卫国、程承坪:所有权、财产权及产权新辩――兼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J].经济财政,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