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消费观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消费观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范文1

关键词:课题探究式教学;生活;过程;主体;合作

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如何改善这种“注人”的技巧,让学生在短期内如何更多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新课程强调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在自主探究、合作对话中,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地位平等、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人生体验,进发出智慧的火花。课题探究式教学法力图将上述新课程理念渗透于政治课教学中,以课题探究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融人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课题探究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体验与学习的乐趣。

一、课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内涵与特征

课题探究式教学,就是针对学习内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确定一个学习单元――课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在课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智能,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一种活动。这里借用“课题”一词,但它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只是已有科学成果的“再发现”。课题探究式教学实质是通过知识的“再发现”来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感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自始至终让学生围绕“课题”积极思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主动而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师努力把课堂“还原”为探索新知识的原型,让学生亲身体验新知识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问题解决以及如何提示问题本质的方法和过程,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

教学中所设计的“课题”,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领域。通过学生自己积极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强调学习的研究性;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同时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渗透新课程学生学习的体验性。

二、课题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环节

1.创设情境  围绕学生关注的经济现象、社会问题,选取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具有典型性背景材料,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导入课堂教学。  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我设置了这样的一组画面:同学过生日成人化,诸如收礼、摆酒席;一些同学手机、电脑、MP4、电子辞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学费外支出不断增长,加重了父母的负担;穿衣服非名牌不要等等。  这些现象在现代中学生中较为普遍,让学生有话可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师生针对这些现象,选择确定研究的课题――“中学生消费现象透视”。

2.自主学习  教师提出预习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材,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合作学习做铺垫。这一环节在引导的方式上可以通过问题设问式、填空式、提纲式等加以引导,也可以通过调查、访谈等活动的形式加以引导,重视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设置了两个问题:  ①让学生对家庭收支、消费进行调查  ②我们的生活消费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第一问可引导学生通过家庭调查等活动,亲自接触事物本身,了解现实,引发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第二问可放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得出相关知识要点。

3.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环节,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采用配对互动、小组互动等群体研讨形式,对学生搜集的资料以及自主探究的心得体会展开交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活动为平台呈现知识,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向学生灌输知识,引导学生自我反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已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将全班同学分成三个活动小组,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和编制调查问卷。第一组进入学校的初一至高三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第二组的同学进入附近的社区家庭中,采访家长的一些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并对采访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第三组同学走向街头进行现场采访,并将采访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各小组对自己的调查结构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跨组讨论,总结出目前在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群普遍存在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并且分析这些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都受哪些原因的影响,最后分析哪些是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4.反思总结  以学生互相解答为主,教者参与其中,予以适当的点评、归纳和总结。这一环节重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中练习巩固的传承,其主旨在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它的评价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可以是练习,也可以是写小论文、写调查报告等形式。

学生记录和分析总结一段时间(一周或一月)内自己可支配的收人情况、支出方向,分析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消费是不合理的,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课知识的学习制定一份科学的个人消费计划。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范文2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主渠道作用 教学模式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不是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应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确立思想政治课德育主渠道作用的依据

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这一规定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和要求。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转变学生的思想,应该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中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对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搞好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偏低,思想教育的难度大,见效慢。由于年龄、生理等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社会阅历等原因,中学生思想变化大,可塑性强。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各科教学,必须始终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学中应保持智力发展和道德发展的统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

二、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灌输教育模式

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应提倡灌输教育。所谓灌输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性质和任务,由外界向受教育者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列宁在《怎么办》中详细阐发了“灌输”原理,认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不可能在工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治意识只能靠从外面灌输给工人阶级。同样,今天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由中学生自发形成,只能通过“灌输”。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先进的思想、理论、道德规范这股活水引向学生的心田,为学生所掌握、内化,以使思想政治课具有导向和铸造的功能。

进行教材改革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随之有所变化,注意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摆脱学生被消极“灌输”的状态,让学生参与实践,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德育的高明之处在于“润物细无声”,通过课堂教学,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到“财政的作用”、“税收”等内容时,顺理成章地让同学们理解国家富强对于每一个公民的重要意义,进而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对国家尽义务等思想意识。

(二)辩论会模式

辩论会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比较容易加深学生对德育的领悟。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把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个辩论队,就各种消费心理进行辩论,学生用上了所有他们知道的知识和现实例子进行激烈的辩论。通过这次辩论会,学生在辩论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领悟到各种消费心理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辩论的题目,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好好利用这些材料。而且在每一单元的最后都有综合探究,这些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辩题,如“正确对等待金钱”、“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这些辩题通过稍微改变就可以成为辩论会的主题,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业观、公民观、权力观、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三)寓教于活动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范文3

【关键词】综艺节目 高中学生 思想影响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0-02

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尽管高中学生学业负担较重,但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社会热点具有天然的高关注度,尤其关注娱乐方面的社会热点,其中关注综艺节目的高中学生占的比例最多。综艺节目是一种注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通常包含音乐、舞蹈、相声、杂技、搞笑、真人秀等类型,常借助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大部分综艺节目会邀请现场观众参加录影,但也有现场实况播出的节目。近几年热播的综艺节目有《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出彩中国人》、《奔跑吧兄弟》、《非诚勿扰》、《看见你的声音》、《跨界歌王》等。其中《奔跑吧兄弟》收视率较高,在高中学生中拥有大量的粉丝,影响着高中学生的思想。

综艺节目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综合性、传播性特点,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对其思想产生了双重影响,其积极影响主要有:

(一)缓解心理压力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综艺节目,其宗旨都是主张快乐,提倡一种和谐、愉悦、积极、向上的节目氛围。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很多学生都存在着学业、交往等方面的心理、精神压力,综艺节目是释放压力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在许多综艺节目中,参加的明星年龄都不是很大,能让中学生融入到其中,转移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无形之中缓解了中学生的精神压力。

(二)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

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是党和政府的使命,也是教育的历史责任,更是综艺节目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情怀。在《奔跑吧兄弟》中,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自力更生和超越自我等正确的价值观念得到彰显,节目还有意地强化了明星和普通人的通力合作,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这对引导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拓展文化视野

不同的综艺节目传播其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丰富着中学生的文化视野。由于综艺节目录制的地域、内容、形式都不尽相同,高中学生可以在节目中了解各地的风土民情,领略到不同的文化风俗,体会文化多样性,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这有利于拓展其文化视野,培养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虽然综艺节目能给高中学生思想带来积极的影响,但大多数综艺节目带来的消极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

(一)麻痹高中学生的精神

一味的享受综艺节目所带来的娱乐引起的结果必然是精神的麻痹,就像尼尔・波兹曼关于娱乐至死的忧虑,“…一切公众话语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长时间的收看电视节目会引起思想的麻痹,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而一味的收看综艺节目,更会使高中学生沉浸在毫无意义的笑声中无法自拔,促使其思想倾向娱乐化。

(二)刺激高中学生的物欲

在收看综艺节目的过程中,高中学生面对明星的衣食住行用、尤其是个别明星的奢侈消费行为,会受到特别关注。节目中众多明星会因商业利益或个人形象考量,及时更换最新品牌商品,由于高中学生强烈的从众意识和不成熟的性格特质,这极易刺激他们的物欲,形成错误的消费观。

(三)模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很多综艺节目在语言、话题、行为上的低俗化使高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出现了偏差。很多高中学生在刚接触综艺节目中低俗的认知和行为时会很震惊,但长期观看就会慢慢习惯,这反映了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不道德认知与行为的麻木,长期观看低俗的综艺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会模糊中学生的道德认知,模糊高中学生道德价值判断及选择。

在上述的影响中,以综艺节目为代表的娱乐热点对高中学生具有双重影响。我们应该继挖掘并发扬其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下面就从四个方面来简单阐述如何应对综艺节目的消极影响:

(一)国家应加大立法和监管力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首先,国家及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应该在立法层面发挥作用,既要坚持百花齐放方针,又要防止综艺节目的低俗化倾向。另一方面,加大监管力度,对一些不合法、低俗化的综艺节目坚决打击,给高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弘扬社会正能量。

(二)文化企业应主动完善节目

内部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外部矛盾只是加剧或延缓事物的发展。对于综艺节目中所提到的对高中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应该从综艺节目自身去完善并解决。综艺节目应该思考自己在节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主动完善自身,始终把发挥文化节目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三)高中学生应理性对待

对于高中学生,更应该思考自身的原因。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沉迷于综艺节目。同时,树立理想信念,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四)学校应加强引导

高中学生思想尽管相对独立,但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学校及老师应抓住有利时机,真正重视并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社团活动、班会活动、体育活动、德育活动等,发挥好学校这一德育主战场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 休闲消费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13-03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使人们拥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作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休闲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生活存在,更是一种作为精神状态而存在,其自由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它的本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特点是求知欲强、精力充沛、勇于尝试、拥有丰富的休闲消费方式。大学生休闲消费是除了上课、完成课程作业以外的时间和个人时间的活动,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并且缺乏科学教育的引导,致使大学生们产生了休闲消费认知差、休闲消费道德失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及自身全面的发展。所以,关于大学生休闲消费的问题研究对于大学生的自我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人文教育的复兴都有重大意义。

一、休闲消费的概述

自从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快速的提升。同时,人们的休闲消费习惯心理也悄然发生了的变化,这就更加促进了“休闲消费”的产生。

休闲消费是什么?休闲消费是指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休闲产品(物质的和精神的)消费活动{1}。休闲消费主要包括四个层次:首先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的消费,例如为了休闲,在日常生活商品、食品、衣物等方面的支出;其次是满足健康娱乐的消费,例如体育健身、户外旅游、个人喜好、家庭娱乐消耗品、享受型的服务体验等支出;第三,满足消费发展水平的需要,如图书、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活动等方面的支出,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第四,友爱和其他慈善活动,以及礼品等情感消费领域。

二、当前大学生休闲消费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是一个多样化的问题,首先是休闲消费动机,休闲消费动机是对个人的休闲消费活动进行刺激和引导,使休闲活动向着一定的消费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2}。大学生的休闲消费直接影响到休闲发展、休闲健身、休闲学习、休闲时间等不同的休闲消费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休闲消费行为。

休闲消费日益成为大学生们重要的生活内容和普遍的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的课程安排相比高中阶段宽松了许多,再加上各种假期,每年大约是170天休息时间,可以提供大学生们在一段时间条件内以实现休闲消费。

1.有理性,重发展,讲实惠。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不像有的人说的是主观的,没有计划,缺乏理性。因此,不应该把个别学生的消费或学生的个人消费都提及到所有的大学生。据调查,当代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更为理性,同时也注重追求理想,实现自身价值的休闲消费。传统的“廉价”消费观念在绝大多数的学生中仍然认同,休闲消费时应考虑到实际使用,当代大学生是讲究实惠的。据调查,67.8%的大学生购物,将与商家讨价还价;96.5%的大学生在假期旅游期间有节约、环保意识{3}。

2.有攀比心理,重消费感受,讲舒适享受。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爱攀比,通过个别访谈认为:例如,一些学生为了流行的手机,或获得一双时尚的靴子,节省其他必要开支,或通过其他金融渠道来消费。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当中,主要体现在交际费用和爱情支出方面。针对这些情况,他们更注重休闲消费的感觉。据调查,在通信消费中学生每月手机费高于100元的占43.3%,这说明大学生手机消费的不合理支出是相当严重的,每个月花费100~200元左右的比例达16.2%。他们承认,恋爱和情感需要的投入,会使消费增加{4}。

3.科学理财观念淡薄,经济缺乏独立意识,休闲消费倾向追逐前卫。大学生虽然给校园带来了青春的活力,但要提醒大学生的消费要适度。据调查,做辅导或其他兼职学生,53.4%的学生是为了提高社会经验,14.2%的学生为了获得独立,23.2%的学生是工作学习计划;当然,也有12.5%的学生持闲置态度,和23.6%的学生没有做任何支出计划{5}。由此,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淡薄,财务管理理念相对薄弱。

三、当前大学生休闲消费的问题研究

由于休闲消费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中属于薄弱环节,导致大学生们不懂休闲消费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不适当的休闲消费也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1.高休闲消费现象趋势化。所谓高消费是相对于低消费而言,基本上指的是消费水平比生产力发展水平能承受的限度,即人们的购买力消费{6}。休闲消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结合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作为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父母的供给一直是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而追求奢侈消费和高消费是不可取的。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总额不到30%的真实成本,日常人际交往、买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恋爱、旅行等支出都是开销在他们的侧重点,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一直高于普通上班族。除了学习消费外,大学生的奢侈品消费也越来越多:一年的移动电话、电脑的成本在3000元左右,有的高达4000元到5000元{7}。“一月五百是贫困家庭,一月千元才够用,二千或三千才是酷,四千、五千算大户!”这些顺口溜,是对大学生活的网络评价,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休闲消费的总体水平较高,对大学生休闲消费行为的增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面子工程”背后,是家庭经济的负担。

2.盲目从众型休闲消费现象普遍化。当代的大学生是具有成年人意识的,对休闲消费,他们喜欢时尚,但是相对盲目:不断“攻击”的电视广告,使一些学生不能忍受诱惑,在商家消费中,折扣销售,赠送消费等不必要的消费行为之前,“事后感到遗憾”,这种情况普遍存在{8}。大学生的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这反映了一种典型的非理性消费行为,这些休闲消费行为与休闲消费的概念是不一致的,是一种休闲消费伦理的缺失。

3.攀比炫耀型休闲消费在蔓延。攀比在一定的角度看,不一定是件坏事。如:与其他人的工作表现相比,要赶上其他人的学习成绩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休闲消费问题上,比较,炫耀消费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从高中时期就努力奋斗,通过独木桥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想成功,但到了大学后发现,由于激烈竞争,自己在高中成绩一流,到大学并不突出,成绩平常和专业技能一般,所以产生了强烈的差距和损失感。他们认为通过购买高端、名牌商品和其他方式炫耀,从而提高自我价值,从周围学生的羡慕中,以获得一些心理安慰。一些大学生甚至不顾家庭经济状况,为了不自卑,不在别人面前“羞耻”,看到周围的同学消费,自己也要不顾“囊中羞涩”,倾其所有,进行攀比。在他们看来,品牌代表身份{9}。名牌产品代表了一定的地位,可以满足人们的展示、比较心理。他们通过炫耀、比较休闲消费,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从而获得了一些同学的钦佩和尊敬,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可最终的结果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的,但对家庭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

4.浪费型休闲消费在扩张。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节俭的大学生应该提倡和发扬。但是,现如今大学校园里的浪费现象却是愈演愈烈,节俭的理念已经不在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当中了,甚至有人认为节俭是一种“小气”,浪费的体现就是“慷慨”、“时尚”。高校学生的浪费现象正随着发展潜力而在扩大。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现象是令人震惊的:只吃一口的米饭,剩下就被倒掉;一条鱼没有吃完,就扔进垃圾桶;面包只吃一口被扔在餐桌上。在个人生活用品方面:牙膏只用一半就扔掉,铅笔只用几次,毛巾也只是用一次。在人际交往方面:适度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可以理解,但在大学生消费支出惊人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的生日晚餐要花上千元;在正在谈恋爱的男女生的消费也很昂贵;恋人之间的交流礼物,有的高达数百到上千元。当然,这种休闲消费是和时代进步、经济发展分不开的,但人际交往的成本很高,没有稳定收入的学生是很容易陷入窘境的。这种现象不仅使人际关系变味,而且与“双型社会”时代的建设相违背。

5.休闲消费观念及动机狭隘。休闲消费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花费时间,而是应该被理解为“成为人”的过程{10}。大学生闲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休闲消费动机的性质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大学生休闲消费动机是消极的,他们沉迷于网络,通过浪费时间,使他们的学校生活过得宽松。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休闲消费是一种误解,认为消费是打发闲暇时间,是很宽松的,无尽的游戏;而休闲消费是在线游戏,购物等;存在休闲消费和“丧志”、“游手好闲”的困惑。从大学生的角度看,大学生的休闲活动就是互联网、购物、看电影、听音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的休闲消费观念的狭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消费,更多地意识到休闲消费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和提高素质。

6.休闲消费能力不高。大学生们虽然普遍“爱好广泛”,可是却谈不上多才多艺。因此许多学生的休闲生活是游戏,购物,看电影,听音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技能是很低的。大学生在思维、想象上是不同于他人的,他们是一组高质量的社会群体,其休闲消费行为对其自身发展、社会变革和进步,以及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解决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休闲消费问题,是学生自身与社会、社会与学校之间共同的问题。

四、大学生构建正确休闲消费方式的建议

大学生作为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其休闲消费内容的健康,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从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关注大学生的休闲消费生活,要肯定其理性、健康的休闲消费模式,也应重视休闲消费的问题,开展有效的休闲消费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1.构建休闲消费教育的内容。

(1)深入大学生生活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认真细致地跟进大学生的实际动态调查,科学决策研究和引导有效教育。没有科学的调查,是没有根据的说消费,也没有实施教育和决策的指导。对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倾向,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树立科学的休闲消费理念。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一个令人惊奇的结论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可以成就一个人。而大学生全年有1/2的休闲时间,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构建休闲教育体系。通过运用合理的规划方法和各种休闲消费活动的休闲消费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休闲消费时间和观念,自觉规划自己的闲暇时间。高校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教学生如何获得休闲消费技能,还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建设,努力营造一个优雅的休闲消费环境和氛围。科学的休闲消费观念,合理的休闲消费,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缓解压力,调试心理负担,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回归生活的意义。

(3)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消费活动。大学教育不仅是一种理论知识的教育,更要注重灵活、合理的休闲活动规模,使学生在实践中直接参与休闲消费观念,掌握活动的技能,体验休闲带来的乐趣,最终达到提高休闲消费活动的目的。学校不仅要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低消费场所的价格,为大学生提供娱乐的机会。让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活动不仅丰富,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精神。

2.开展休闲消费教育的途径。

(1)根据大学生的休闲现状,开展专题教育。相比于高中,大学生活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缺少了很多约束和控制。对于时间概念管理不善的许多学生们开展专项教育。专项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可操作、易掌握的方法,介绍给大学生们时间管理模式和指导理论,科学制定符合大学生的休闲消费计划。传统的系列讲座并不应用于这种特殊的教育。参加专项教育人数应该是合理的,规模要适中,便于学生们的互动。进行这种专项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休闲技能,审美文化和休闲消费方式,便于他们在当前及未来可以利用好休闲时间,以达到休闲的真正目的。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费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学生勤俭节约,用科学的态度引导他们考虑个人消费,不要忘记科学的休闲消费计划安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需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合理的休闲消费。但是,如果不考虑个人的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消费模式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地分析社会消费现象,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形成合理的休闲消费心理和行动。

3.营造休闲消费的环境。

(1)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培养大学生消费观念。高校应该承担育人第一的原则,重视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的互动,注重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养成良好的消费心理、行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消费方式的课程培养良好的理财能力。

(2)在高校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一个好的家庭消费观念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甚至家庭在某些方面比学校、社会影响更大。消费环境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载体,高校应促进学业成绩。消费观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科学消费活动的输出。社(下转第216页)(上接第214页)会是一个大环境,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用正确的正面和积极的舆论引导人们理性消费,全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消费环境,引导学生走“健康与美”之路。

总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大学生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大学生的休闲消费现象也会越来越强大,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大学生消费者心理学的教育,而且要重视对大学生的休闲作研究和指导,学校、家庭、社会也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在各个方面扮演积极的角色,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与科学的休闲消费观。

注释:

{1}田晖.休闲消费简论.太原大学学报,2006,7(3):28~33

{2}刘小华.我国大学生的消费伦理问题及原因探索.消费经济,2013,(17):119~122

{3}翟丽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解析.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电报,2011,(4):37~440

{4}李一男.简论大学生休闲消费.消费经济,2013,9(5):40~43

{5}http://.cn/o/2003-10-08/0649874922s.shtml

{6}薛秀军,吴巧.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及对策分析――以厦门、泉州四高校为例.厦门大学学报,2011,12(2):69~74

{7}郝风龙.大学生休闲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8(4):53~57

{8}林婷.当代大学生休闲状况调查分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013,9(2):92~96

{9}邓阳.“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特点的调查与思考.校园心理,009,3(3):166~168

{10}马秀峰,温利华.大学生休闲行为特征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2,7(2):160~162

参考文献:

[1] 耿富云.硕士研究生休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中国电子教育,2009(6)

[2] 谢丽丽(导师:王桂林).我国直辖市市民休闲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3] 杨鲁(导师:邓国用).发展我国休闲消费问题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范文5

论文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途径。伴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追求高效课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愿。针对当前高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兴趣的现状,思想政治课课堂改革、追求高效已是迫在眉睫。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效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涌现出了诸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教学模式等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典型范例,成为全国学校教学改革学习的榜样。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高中政治课堂改革,尤其是农村高中政治课堂改革更是势在必行。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高中政治教学的追求。下面结合自身实践简单地谈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

一、课堂选材要贴近生活,政治教学生活化,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由于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政治教学一直处于困境之中。记得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呢?我认为,在政治教学中,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课程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疑难等,抛弃“假、大、空”的说教,这样才会把政治课上活、上好、上得妙趣横生。

为了落实新课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过多种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例如,讲到价格影响生活时,让学生联系当前实际谈谈物价上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学习劳动就业问题时,可联系每年春节后各地出现的“民工荒”现象;讲到公司、企业经营时,可以预设模拟自主创业情景等,通过以上不同选材,让学生感觉到政治学科的实用性,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自主学习、自动探究,不断提高学生能力。

记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新授课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导”师,不是“教”师。作为导师,应视学生为“演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提供服务,创设体验知识生成的学习氛围。

比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同学们普遍对适度消费与现实生活的不一致感到困惑,纷纷质疑:“贷款买汽车、住房等商品不是超前消费吗?”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不是国家正在提倡的吗?为了让大家释疑,我就分组让大家围绕此问题进行讨论。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并归纳如下:(1)适度消费是量入为出,不是赶时髦,盲目攀比;(2)“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必须与生产发展的可能和家庭收入的多少相一致等等。由此可见,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研究和交流,让学生释疑、明理,探究、分析、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归纳梳理基础知识,释疑解惑,提升学生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大致掌握了主干知识,但也有疑难问题需要教师精讲点拨,释疑解惑。因此,我在备课时就在教材知识和社会热点结合上下功夫,考虑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做到有备无患。就“解惑”的方法而言,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师生论辩、摆事实论据、进行逻辑推理等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但总的说来,要以启发、提示为主。

诚然,经过上述诸环节后所得的知识往往是感性的、零散的。因此,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合,使之上升为系统化的知识。此时,教师既要利用个人的知识优势,归纳梳理,提炼概括,勾勒出所授知识的结构;更应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归纳,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四、检测反馈,反思矫正

课堂检测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能力测评,可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制订补救措施。就检测的形式来说,可以是口头检测,也可以是书面检测;甚至还可以把学生整理听课笔记作为检测形式。就检测的内容而言,既要有书本知识,更要有联系社会实际的内容,要体现多样性、典型性、时代性的特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及早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及时、主动地去追求高效教学模式,在开放互动的教学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在充满民主气氛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学会交流、分享与合作。这样才会使政治课堂教学更有活力,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农村学生 环保意识 培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日益受到破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有效应对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的重大课题,成为世界人民普遍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环保也因此成为人们的新理念。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和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都要求中小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将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也已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德育目标。目前,许多农村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肆意践踏花草……对农村中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环保教育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新课改下我们应该重视农村中学政治教学这块重要的德育阵地,广泛利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主要阵地

关注环境问题、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并且充分体现在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本中,如高中《经济常识》中关于“科学消费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农业”等内容;《哲学常识》中关于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共同利益”的生态价值观的内容;《政治常识》中关于“国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今人类共同的课题”等内容,此外,高考时政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专题教学,都是环保意识教育的教材。如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自然的声音”,从人类的朋友、自然的哭泣、做大自然的朋友等方面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环保意识培养,要达到的目标是认识、了解、欣赏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让学生懂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树立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知道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培养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如教科版九年级第十六课“可持续发展”,认识到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提高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等等。

通过挖掘这些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教育,指导农村学生从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理解人类自身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全面看待环境问题,提高环境素养,树立环保意识和科学发展理念。

二、报刊媒体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供广阔视角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算

机网络以及学校、村社订阅的报刊杂志,为我们查找环保资料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政治课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上网、翻阅报刊,搜集环保信息,关注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当今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忧患意识;掌握党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广泛收集环境保护及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习惯培养和环保意识培养的重要阵地。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主渠道的政治课教学,能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的环境问题,参与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切身体验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参与环保实践的能力。从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指导学生参与环保行动,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讲究卫生、关爱自然的良好品质,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广阔农村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实践阵地

广大农村是学生参与环保实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依托。政治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深入村社进行调查研究,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在亲身体验中发现环境问题、反思环境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习惯,增强参与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决策与行动的意识;就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围绕环境问题,设计、实施和评价解决方案,增强责任意识;指导学生开展农村服务活动,明确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积极投身环保行动,学会关爱自然,尊重生命,形成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践中使自己的环保意识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帮助村民确立环保意识,践行环保行动。

总之,在农村中学政治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的培养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的交叉点,走出单纯的说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善于捕捉农村中学的环境教育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渗透环保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达到“润物细无声”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