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株洲,产业结构优化
“十一五”时期,株洲市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呈现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态势。株洲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50.5∶36.5调整为2009年的10.5∶54.7∶34.8。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生产业实现增加值143.3亿元,年均增长16%,快于GDP增幅2.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14%,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增加值由2005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8亿元,占GDP比重由4%上升到4.7%。2009年工业对株洲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5.3%,拉动株洲市经济增长7.85个百分点但工业高增长背后的高投入和高消耗,将给株洲经济下一步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在当今和未来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中国所特有的提法,在国外,现代服务业的提法多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毕业论文题目,美国学者倾向于使用“知识服务产业”来描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其定义为以提供技术知识或专利为主并支援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业,或具有技术背景的服务业。该定义偏重以技术服务为特征的硬知识服务。欧洲学者倾向使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并尝试给予描述性的定义。穆勒等人广义地将其定义为主要为其他公司提供有高知识附加值的服务公司。这种一般性定义难以反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形式和活动的多样性。迈尔斯等人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两大类:面向新技术集中使用者的传统专业服务如促销广告、金融服务、会计和法律服务等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如软件设计和其他计算机相关活动。
虽然目前关于现代服务业的专著、论文和课题日益增多,现代服务的内涵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界定。在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和对服务业的分类中,并没有“现代服务业”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分类条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界定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涵义和分类,我们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和功能后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的以知识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服务业和随着现代经营理念、社会需求变化,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和升级的新型服务业的总称。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性:高技术性、知识性、高增加值性、从业人员高素质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1)基础服务业,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交通等;(2)生产和市场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3)个人消费服务业,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务业,这类服务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是免费提供或收取最低费用的服务, 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这些现代服务业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它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现代服务业广泛渗透在服务业各主要行业和领域,不断服务着社会,方便着生产、丰富着生活,成为城市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株洲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产业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在该时期,逐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并与现代制造业形成互动机制,从而强力拉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两型社会建设下,株洲迫切需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现代服务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减轻环境压力,是株洲实践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株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基础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没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这是由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与营销、研发、人力资源开发、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竞争效益的主导因素。另外,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毕业论文题目,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撑,科学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服务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而且推动和影响了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督方式的完善。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应用,可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更好地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目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仍是株洲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期刊网。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现代服务业来推动和。因此,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的经验,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努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生产中间投入,占领经济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不断挖掘经济效率提高的源泉,从而加快株洲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是提高株洲城市服务功能的需要
城市发展以产业为支撑,城市伴随着工业化、国际化进程而发展壮大。当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阶段,随着区域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株洲城市经济总量在整个国家、地区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大都市必然产生大服务。株洲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担负着为都市圈内其它城市提供生产服务和发展机会、带动都市圈整合发展的任务,担负着吸引外部经济要素、对外辐射经济功能的窗口和枢纽职能。株洲本身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同样离不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是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由于株洲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偏大,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从资源消耗来看,“十一五”前三年株洲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1.8%,完成“十一五”节能总目标(21%)的64.9%。2008年单位GDP能耗为1.39吨标准煤/万元,绝对量高于全国0.288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省0.165吨标准煤/万元。从污染排放来看,“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5.2%,化学需氧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4%。至2008年底,这两项指标分别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87.7%和14.8%。目前株洲市重化工化趋势短期难以扭转,现有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下,“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代服务业是消耗资源最小的产业,也是排放污染物最少的产业。从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来看毕业论文题目,与第二产业相比较,现代服务业单位产值能耗很小。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加快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日益短缺、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迫切需要。
(四)是株洲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优势,是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既是株洲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的最现实的选择。调查显示,对第三产业投资一万元,可以解决7-8个人就业,而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产业中只可以解决一个人就业,在第二产业中可以解决1.7个人就业。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超过第二产业是完成工业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第三产业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就业空间。2004年至2009年末,株洲在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由64.8万人发展到72万人,解决了大批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从2005年起,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其中发展较快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近年来,随着株洲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因高校扩招而延缓至今的就业高峰问题,株洲同样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立足株洲实际,加快发展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必将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重要帮助。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信息传输业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使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升级。科技、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生产服务业为三次产业提供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提高产业效率,推动产业升级。教育、物流、金融业为三次产业提供高素质人力、充足的物力和强大的财力,推动产业效率提高。商务服务业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促进产业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信息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加强,都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广东经济[J],2008年第12期
[2]申朴,孔令丞.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株洲市统计局.株洲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tjcn.org/tjgb/201003/6920.html,2010-03-05.
[4]株洲市统计局.“十一五”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综述[EB/OL].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问题 实践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286-03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城镇化所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当前我国城镇化的优势,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梳理
伴随着党的十报告创造性地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政策目标,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理论与实践的热点,包括对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反思,对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的辨析,对新型城镇化不同层面的关系研究,对新型城镇化面临问题的分析,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分析,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及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研究等等。
从理论上讲,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在总结和反思国内外城镇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道路。其本质特征和内涵包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不以牺牲农村发展利益为代价、以城市群推进城镇化主体形态、构建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走集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坚持从实际出发,避免全国“一刀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体制制度障碍;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人口吸纳能力;加强产业集聚分工,增强城市就业容量;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目前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界定,主要基于两个角度,一是对传统城镇化内涵的发展性运用,二是结合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方向,传统城镇化理论与当前实践相结合。有学者从城镇化的一般概念分析入手,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主要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四化”协调互动,通过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产城融合;二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倡导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三是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城市格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包容性、和谐式城镇。有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在内涵上包括六个层面: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不以牺牲农业发展利益为代价,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形态,形成合理的城镇规模等级体系,走集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的学者在对比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基础上,认为传统城镇化模式主要体现为“粗放型工业化推动下城镇人口规模量的增长、城镇空间无序膨胀、资源大量消耗、城镇环境显著恶化”,而新型城镇化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有的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概念的发展,两者在内涵、目标、内容方式上存在重大区别,它具体是指“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城镇化过程。”有学者从发展模式的角度认为,新型城镇化应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的原则,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内涵增长”为发展方式,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机制保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还有学者在总结概括的基础上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由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城镇化机制推动,形成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
(二)新型城镇化的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问题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传统城镇化的反思,来看待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二是从新型城镇化目标与未来战略的角度来谈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在这些研究上,不同学者往往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形成不同的问题发现。有的学者从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角度来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包括迁村并居的问题、土地收益分配的问题、农民市民化的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动力机制、模式以及政策调整问题。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避免六个方面的认识误区:城镇化不等于都市化,城镇化不等于放弃乡村,城镇化不等于建造城镇,城镇化不等于舍弃传统,城镇化不等于没有差异,城镇化不等于同一路径。正是对以上问题不同程度的忽视,造成了近年我国“粗放式城镇化”建设问题。有的学者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分析,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还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城乡二元结构向城镇二元结构转移、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人居环境问题凸显以及城市文化内涵缺失。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产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不同步、城镇化发展模式十分粗放、主体利益分配格局难以调和以及规划建设不合理。有的学者从均衡的角度出发,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七大失衡问题,分别是城乡发展失衡、空间分布失衡、规模结构失衡、要素结构失衡、“四化”发展不平衡、软硬件失衡及生态失衡等。还有学者从城乡一体化角度认为,新型城镇化存在四个方面的难题,包括如何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何实现城乡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以及如何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平等权利。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主要是在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经验以及问题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在未来发展路径、方向以及战略的思考。有的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道路,其发展路径至少包括三个方向;一是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解决人口城镇化的问题;二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和互动,确保有序增长;三是要坚持走生态、环保、集约型的城镇化发展之路。有学者从新型城乡关系的视角认为,新型城镇化道路应该以新型城乡关系为目标,走城乡关系“一元化”的道路,走城乡结构协调的道路,走城乡平等共享的道路,走多样性和谐的道路,走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和市场运作的合力共推道路。有的学者在“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应该处理好关系,分别是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同“三化”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主导、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点、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机制、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应对全球化、构筑开放型经济体系等八个方面的关系。有的学者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认为,新型城镇化应做到东中西有序差别的推进,具体包括西部实行集中连片模式,中部实行壮市强镇模式,东部实行强市进化模式。有学者从发展模式的角度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包括八个方面,分别是走以人为本的道路、走倾斜平坦的道路、走产城互动的道路、走绿色发展的道路、走包容增长的道路、走创新驱动的道路、走政府引导的道路、走本土开放的道路。还有学者从发展模式的角度认为,传统城镇化主要是空间城镇化,并给新型城镇化发展设置了很多的问题,如人地分割问题、土地资源的低效率利用问题、农业人口无法向城市过渡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促进新型城镇化从空间城镇化模式向人口城镇化和多元城镇化模式转型。
(四)新型城镇化支撑体系研究
现有的文献和研究成果直接提出“支撑”这一概念的并不多。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从中国规划研究视角,就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规划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寻求人口、经济、资源、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主要理念是“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共生。他指出我国城市发展与城镇化应该能够为将要进入城镇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住房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够使现有城镇的功能得到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能够支撑城镇的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他提出我国城镇化急需“科技支撑”以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刘江提出,农村城镇化战略目标是增强城镇的经济力量,完善城镇的功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产业是经济基础最根本的体现。因此农村城镇化战略必须立足于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增强农村城镇的经济实力,从而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 (刘江,2014)。
朱杰堂认为城镇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城镇化的内涵、支撑体系及其测度指标都会有所区别(朱杰堂,2014)。
林涵碧在研究城镇化进程中政府的职能作用时提出,要科学定位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协作,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工业化是走向发达的必然选择和必经过程”,“没有工业化,就没有财力、物力来支持农业的现代化,城镇化也不可能加快。”
吴家喜直接提出“建设科技,为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提供可靠技术支撑”这一提法,“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引领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加大城镇化科技创新力度,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非常关键。”
叶裕民相对全面的构建了城市化支持系统。他提出,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一个综合转型问题,需要系统推进,实现城镇化模式的整体过渡。为此,他提炼出总体模式、实现路径、制度保障3个层面的12个转型维度展开梳理与分析,力求从城镇化的视角串联、勾勒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主线与转型路径。
姚士谋给予城镇化的定义是“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主要含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向城市(镇)集中(也包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将农业用地变为城镇用地,形成一个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
李晓莉从地理学的视角提到:城镇化支撑体系由四个层次承载平台和五个支撑子体系构成。四个层次承载平台分别是乡村承载平台、单体城镇承载平台、城镇体系承载平台和城镇――区域系统承载平台。它们从空间地域构成方面支撑城镇化进程。五个支撑子体系则是经济产业支撑子体系、基础设施支撑子体系、科技文化教育支撑子体系、资源环境生态支撑子体系和管理规划制度支撑子体系。它们从城镇化要素构成角度支撑城镇化进程。
李雨提到,城镇化的动力支撑机制分为两方面:一是农村的推力,二是城市的拉力。
于澄认为应对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制度进行设计并系统改革,如土地市场管理制度、财税制度、居住证制度、公共管理制度等,同时辅以相应政策措施。
郭凯峰在提到,山地城镇化的支撑路径分为三种,因地制宜的土地城镇化用地资源普查路径、顺应自然的人口城镇化生态噪音减量路径、量力而行的空间城镇化点状组团演进路径。
王艳红认为,应完善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教育政策、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为城镇化提供支撑。
钱鞠提出,西部地区要想发展,必须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完善的管理体制与法律体系、合理的产业结构及雄厚的科教基础与创新实力作重要支撑。
李泉提出,城乡协调发展的支撑体系包括:城乡网络协调互动的利益枢纽――构建稳定的农业反哺机制,城乡网络互动发展的产业枢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城乡网络互动协调的创新团队――重视农业企业家培育机制,城乡网络互动发展的必要支撑――构筑乡村工业化推进机制,城乡网络互动协调的节点枢纽――重视区域城镇化推进机制,城乡网络互动协调的关键环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城乡网络互动发展的制度保障――城乡制度创新机制,城乡网络互动发展的生态保障――城乡生态协调机制。
总的来说,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理论层面的研究与建构很薄弱,没有在解释模式、理论模型以及学说贡献上形成相对成熟的成果。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分析
从实践上讲,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城镇化发展可以促进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形成区域经济,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近年来,全国先后出现过各种新型城镇化的改革尝试,例如成都模式、广东模式、苏南模式等。
(一)成都模式:以大城市带动大郊区发展的模式
主要做法是对土地确权颁证,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以发展较好的区域作为起步点,确立优势产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群,再配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成都作为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实验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头,全面实施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战略,充分利用小城镇对大城市和小乡村的承接作用,按照“全域成都”协调发展理念,进行了将农田保护、生态环保、现代高端产业、城市先进功能有机结合的新型城镇化实践。成都经验尤以“三圣花乡”模式为代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打造特色产业优势;二是景观化打造、生态化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三是文化润色,产业支撑,激发(下转第289页)(上接第287页)农村发展活力;四是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创新农村融资模式。
(二)广东模式: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模式
广东模式又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是珠三角模式,即以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集中的中心镇为发展依托,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进而实现城市周边地区的快速崛起;二是山区模式,即围绕着县城,发展专业镇。
(三)苏南模式:政府引导推动型的模式
苏南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至世纪之交,在这个阶段,乡镇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也造就了发达的乡镇经济。第二个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在这个阶段,苏南地区的新型城镇化以深化农村改革为主要推动力。主要包括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大方面。
(四)温州模式:以个体私营企业为发展主体的模式
温州模式是以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为主要推动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温州,当地政府扶持个体私营经济,这是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有了自己可追求的利益,利用本地区可利用的资源,发展地域经济的方法。
三、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思考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涉及各个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政策的协调配合,需要科技支撑、产业配合、创新驱动、政策保障、政策安排、教育同步、人的需求、资源环境的容纳力等各方面与之匹配。
一是加强制度保障体系建设,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将城市的就业、培训、保障、救助、教育等政策和制度延伸到农村,失地农民拥有集体资产的处置权,准失地农民保持土地承包的经营权,农民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保障实现就业,从政策、制度层面上保证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保待遇、就业援助和教育权利,实现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把农民从农村户口改变为城市户口,不是仅仅停留于农民身份的转变上,而是促进城乡人口的相互渗透,城市居民纷纷到农村区域从事经营活动,将城市理念、城市文明、城市新风带到了农村。农民出租房屋后,到城市居住,亲身体验城市生活规则,通过双向互动,更直观、更生动地促进农民融入城市,加快向市民化转变。
二是加强市场动力机制建设。市场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市场机制的形成有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产权的明晰,市场平台的构建,交易成本的有效控制。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各类产权的确权登记,实施确权登记颁证,明晰产权,为市场机制扫清障碍。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要素市场,推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市场平台。要进一步提高流转交易的透明度,通过立法等手段简化交易流程,消除交易障碍,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投资。
三是建立多元融资机制。建立多元融资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加强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吸引市场资金,引入社会资本,注重村级集体资产的参与,实现多方共赢。一是要积极引进市场资金。探索包括PPP模式在内的社会化、市场化的投融资办法,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私营业主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二是要激发民间参与活力。创造环境,构建符合市场规则的利益导向型机制,鼓励和扶持农民参与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让农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获得更加直接的经济利益,有效激发农民参与活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隋平.新型城镇化的模式及路径研究[J].学术论坛,2013(8)
[2] 李晓莉.河南省城镇化支撑体系研究.河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
[3] 李彦东,刘小新.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基于吉林省松原市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调查与思考.吉林金融研究,2013(4)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范文3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城市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8-0059-03
2007年12月14日,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湖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一、城市群理论概述
1.城市群概念的提出
城市群或都市圈(Megalopolis),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61)最初提出来的,在他的著名论文《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Megalopolis: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中,专门以这个词语指从美国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城市连绵带。在英美的大型词典和百科全书(Tomoya Mori,1971;William N. Goetzmann,1988)中,“Megalopolis”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非常大的城市”,一是“由许多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一个区域,可以近似于看作为一个独立的城市组合体”。国内一般翻译成为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
2.城市群理论的发展
城市群理论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和引申,尽管在概念的表述上学者们并不相同,但认识已经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如牛文元(2004)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要实现,必须要将城市化发展战略形势转变为组团式城市群的培育。
3.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路径
作为内陆省份,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路径应该结合湖南城市发展实际,合理借鉴国际国内城市群发展经验,大胆实践,先行先试,走出一条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崛起为主线的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引擎是“三新”,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要以“三新”带动“两型”,以“两型”促进“三新”,将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湖南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和核心增长极。借鉴国内外城市群发展模式,结合长株潭城市群三市在总体规模、综合实力上的差距,长株潭城市群应采取多中心发展模式并结合全层模式,以谋求中心区的崛起和边缘区的协调发展。
二、新型城市化理论概述
1.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作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是指人口等生产要素由农村流入城市所引起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化过程。
2.城市化理论的发展
基于对西方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特点的深入研究,陈甬军等(2005)将城市化分为起步期、成长期与成熟期三个阶段,并认为从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处于20-70%时属于城市化成长期,此阶段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马凯主编的《“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2005)提出: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内容可以表述为: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规律,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民营经济推动的城市化机制,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实施以大都市化为主体的大中小多产业类型共存的多元化城市化模式。
叶嘉安等(2006)从经济社会全面城市化的质变过程,将中国城市化分为四个阶段。提出21世纪以来以服务业作为主要推力的、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或都市圈的发展,即“城市区域化”或“区域都市化”,是中国新时期城市化的主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3.新型城市化内涵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新型城市化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高度关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集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全面创新的发展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经验与教训、分析湖南城市化进程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具体到湖南,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两型”带动,强调城乡统筹,是一种产业支撑有力、主体功能明晰、资源节约利用、综合承载能力强、人居环境良好的城市化道路,是一条既强调外延更注重内涵、规模设计科学、职能定位准确、空间布局合理的城市化道路。
三、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1.长株潭城市群概况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湘江下游,包括长沙、株洲、湘潭3个地级市及所辖区域。区域总面积2.81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1320万,经济总量4565.31亿元,分别占湖南省的13.3%、19.3%和40.9%,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现状
(1)经济快速增长。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65.31亿元,占湖南全省比重由2007年的37.8%上升为40.9%;增长14.5%,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7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6%,拉动全省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
(2)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增强。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049.03亿元,增长18.5%;占全省的47.9%。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562.99亿元,占全省的43.8%;增长21.0%,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6个百分点。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分别为624.96亿元、77.39亿元、1933.99亿元和179.14亿元,分别增长33.1%、38.6%、27.4%和-4.1%,占全省比重分别为56.3%、68.6%、56.3%和53.5%。
(3)三大需求协调拉动。投资保持高位运行。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投资总体呈现高位运行态势。全年共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20.22亿元,占全省的46.4%;增长29.6%。对外贸易加快发展。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对全省外贸进出口的拉动作用极为明显。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1.77亿美元,占全省的65.1%。其中,出口总额53.05亿美元,占全省的63.1%;进口总额28.72亿美元,占全省的69.1%。消费引领经济发展。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9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74元;增长15.2%,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86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55.5元;增长18.7%,比全省平均水平快3.1个百分点。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长株潭城市群消费方面稳定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5.11亿元,占全省的42.8%;增长22.8%,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1个百分点。
(4)财政收入增长迅速。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82.35亿元,占全省的39.4%,比2007年提高0.4个百分点;增长19.5%,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3个百分点;对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41.6%,拉动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1个百分点。
3.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同构现象仍然存在,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需进一步协调统一。长株潭城市群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配套程度不高,结合不紧密,存在产业结构雷同或同质化现象,不利于作为整体的城市群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共有26个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但3市相互之间仍有交叉部分。如各市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又如全省制定了统一的长株潭物流产业规划,而各市又单独规划了物流中心。
(2)区域产业集聚度较低,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少。产业集聚是增强长株潭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及强化区域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长株潭城市群缺乏在全国同行业中有影响的优势产业群和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集聚度不高。如湖南入围2008年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仅有6家,比湖北省少5家。其中,在湖南主营业务收入排第一位(501.6亿元)的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全国仅排第86位。而湖南所有入围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总和也还比湖北东风汽车公司1家企业少62.74亿元。
(3)市场开放程度不够,经济外向度比较低。开放程度是衡量城市聚集与辐射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进出口总额仅为81.77亿美元,与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565.31亿元相比,经济外向度极低,与全国外贸依存度超过60%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4)各自为政,体制障碍仍然存在。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尽管已经成立协调发展机构,但长株潭三市仍然是独立的行政区域主体,由于现实的体制等因素,各部门间、各城市间还有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各自朝自身设定目标发展的动力极强,在整体利益与自身利益发展冲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保全自身的经济利益,而这种无序的、各自为政的现象,恰恰成为城市群整体发展最大的阻力,严重阻碍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四、加快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湖南的核心增长极,对于湖南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产业为支撑,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城市化进程。
1.坚持科学规划。把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定位、目标放到国际大背景下去比照、审视,依据城市化发展规律,高起点、宽视野、前瞻性地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要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下,充分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展理念,突出湖南城市发展中的山水生态特色和湖湘文化底蕴,坚持以规划引导项目、以规划指导建设,强化实施保障,保证规划全面实施。
2.坚持产业支撑。立足现有基础,支持长株潭城市群城市之间的优势产业互补,打造大规模、高能量、联系紧密的产业链;突出自主创新,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大企业、大项目及其配套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创建分工专业化、技术高新化、生产生态化的园区经济新模式。
3.坚持基础建设。完善的综合基础设施网络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标志。提升城市通的集散功能,着力构建城市内部的交通体系、城际交通体系和与全国、全球各城市、城市群之间交流的平台;统筹城市群供水、供电、供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市群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平衡协调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着力健全各项配套政策,逐步剥离城乡二元体制附加给户籍制度的各种职能,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在保证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的基础上,加快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放开资本、经营等市场,尽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经营的投融资经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城市基础设施领域。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编.湖南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张萍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朱翔.构筑中部发展轴心--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设计要点[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130-137
[5] 马凯. “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叶嘉安,等.地理信息与规划支持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新型工业化,路径,毕节试验区
新型工业化,是指以科技为支撑,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前提,以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为目标的工业化方式。换言之,新型工业化是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
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地区,生态脆弱,地理区位没有明显优势,人口多而且密度大,民族成份较多,人民收入较低。因此,在1988年即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但同时,毕节试验区也是资源富集地区,是国家资源安全检查保障的重点地区,是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上的重点地区,在新型工业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如何选择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对于毕节试验区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毕节试验区工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毕节试验区三大产业产值结构排序长期表现为“一、二、三”的格局本科毕业论文格式,直至西部大开发以及西电东送项目在毕节地区启动后,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转折,2004年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产业产值结构开始由“一、二、三”转为“二、一、三”。2005年,三次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2.17%、37.51%、30.32%。2007年,三次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0%、39%、31%,形成了“二、三、一”结构。
从三次产业内部分析,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占绝对比重,从1991的59.97%上升至1996年的72.17%后,开始回落至2005年的57.62%;牧业比重有所提高,由1991的29.77%上升到2005年的39.55%。随着煤电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将处于快速调整升级中,至2005年第二产业比重达到38%。第二产业内部重工业的比重也快速上升,由1998年的17.54 %迅速上升到2004年的59.66%、2005年的80.55%, 2006年为96.21%。同时,能源工业发展较快,据预测,到2008年毕节地区能源工业将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将达65%以上,会比2002年的22%提高40多个百分点,取代烟草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纵向分析,1949年以来毕节试验区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以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依据):
第一阶段(1949-1977年)。这一阶段,毕节地区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属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资源投入产出效益值(按多元化系数法)均小于2的经济体。煤炭开采主要为民用煤,是典型的“以煤代薪”、“以煤取暖”论文开题报告范例。随着“三线建设”的推进,发展了一批“五小”工业(即地、县办的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工业),第二产业比重仍然变化不大,产业结构排序呈“一、三、二”格局。
第二阶段(1978-1988年)。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土法炼锌”、“土法炼硫”等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由于乡镇企业和烤烟用煤量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加快。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产业结构排序呈“一、二、三”格局。
第三阶段(1989-1999年)。这一时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二、三产业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04%、9.74%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两烟”和煤炭工业发展迅速,毕节卷烟厂1995-1997年销售收入达到13亿元,利税7.1亿元。1997年开始,由于市场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两烟”的销售收入和上缴利税连续下滑;取缔“五小”,小煤窑、焦化厂、铅锌炉等的关、压、停产,经济增长速度、上缴利税有一定幅度的下滑。总体而言这期间第二产业比重呈快速上升态势,由1988年的39.32%上升到1999年的56.55%,上升达1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排序呈“二、一、三”。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国家“西电东送”的实施,一批火电厂陆续兴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大批中型规模煤矿相继建成投产,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1-2005年,第二产业年均增速达19.53%。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快速上升,2000年为37.55%,2004年为59.66%,2005年为80.55%,2006年为96.21%。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快速改变,产业结构排序呈“二、三、一”格局,且第二产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二、毕节试验区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毕节试验区自建以来,工业产值不断增加,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以“两烟”、“两电”和煤炭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到2007年,全区工业产值达到259.10亿元。一、二、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30:39:31,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格局,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初级阶段。
(一)有利条件:
1、自然资源丰富:一是能源资源丰富。二是组合良好的矿产资源。三是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四是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
2、地缘区位优势:毕节试验区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规划建设的毕节飞雄机场、成贵快速铁路、隆(昌)黄(桶)铁路、清(镇)织(金)快速铁路、厦蓉、杭瑞高速公路的建设等构筑了区域中心枢纽。
3、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毕节试验区人口730万,有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4、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试验区政治优势,给毕节的工业化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5、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经过20年的发展,毕节试验区已初步形成了“两烟”,油菜加工,煤炭、铁、锌采掘业,水电站、火电厂等具有相应规模和一定竞争力的工业产业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内部结构:(1)产业层次低,产业竞争力低下,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工业总产值结构分析,2007年,煤炭采掘业46.24亿元 ,占17.8 %;电力工业69.36亿元,占26.68%;烟叶复烤与卷烟56亿元,占21.54 %;其它工业企业的产值与资源开发产值的比例很小,仅占33.98%。(2)技术装备水平低,资源开发粗放:区内企业(除大方火电厂、黔北火电厂、黔西火电厂、纳雍火电厂、力帆骏马车辆制造厂、毕节热电厂、卷烟厂、康星炼油厂等几家屈指可数的企业外)大多数长期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装备,经济效益差、资源利用率低、物耗高、环境污染严重。近几年来,全区工业企业每消耗1元原材料,创造的产值(当年价、下同),约为2.5元;每消耗价值1元能源量,创造的产值约为18.2元;每消耗1吨煤实现的产值为3212元;每消耗每千瓦/小时电实现的产值仅为6.73元。在对环境的影响方面,全区年均废水排放量为5483.32万吨,经过处理的只占12.97%;年均燃烧废气排放量为873612.37万标立方米,经过消烟除尘的只占15.7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6.09%。(3)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不长(4)工业经济外向度低,市场化、国际化步伐缓慢,利用外资水平低,项目储备不足
根据当前实际情况,毕节试验区的工业发展必须靠投资拉动。受交通等自然条件限制,区外企业进入我区投资总量仍然较小,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贷款困难。地县市财力紧张,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成本高,政府负担重,对企业难以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论文开题报告范例。项目储备严重不足。地、县(市)有关部门和领导重招商引资、轻项目库建设本科毕业论文格式,项目基础工作薄弱,影响向外推介和争取上级支持。
毕节试验区2003-2007年招商引资项目及到位资金情况
单位:个、亿元
指标 时间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招商引资项目
110
151
161
228
278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14.8
28.8
35.0
33.52
56.26
(二)目标
立足于当前的基础,科学制定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毕节试验区的近期目标应体现在工业的主导地位、集中度、运行质量、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五个方面。通过8年努力,到2015年:
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全区工业增加值年均保持10%以上增长,使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利税总额约470亿元,利润总额约340亿元,年创税总额约150亿元。
工业集中度明显提高。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 以上;建成一批年销售收入上80亿元、120亿元、 130 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10个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的工业集聚区。
工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缴税收力争每年突破 13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力争达到26万元/人·年(按60万从业人员人计);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比2007年大幅度上升。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工业领域研发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新建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增大,新创一批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实现生产及管理信息化。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7年下降20%以上;重要矿产资源开采水平、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分别达到85%和80%以上。
(三)路径选择
围绕上述目标,必须选择符合毕节实际、突出毕节特色的发展路径。
1、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重点
要立足于现有工业基础条件,挖掘潜在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加快优势行业和主导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优势的新兴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全区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围绕开发新能源、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重组,重点改造一批骨干企业,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轻纺工业要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和生物制药等市场潜力大的产品。建材工业要重点发展优质新型干法水泥、中高档建筑新型建材及制品。林产工业要实行木材加工、干果、鲜果初、深加工系列产品。冶金工业要增加优质锌、铁,磷和硫深加工产品。医药工业要以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现代中药和少数民族药物。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自主开发一批、消化省内一批、引进国内一批,在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和扶持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生物开发和环保等发展潜力大但目前较弱小的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各行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大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重点专项信贷、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在农业生物技术和医药生物技术及产业化上实现新突破。重点抓好动植物良种培育和推广以及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培育一批具有省内优势、国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优化工业区域布局、提高集中度,强力推进工业集聚区建设。
现代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要素的集聚程度、地理位置、交通通讯条件、工业基础等相关因素,产业集聚是必然趋势。
在生产力布局上把着力点放在各类工业、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区,围绕织纳煤磷电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威赫焦煤化工及金属冶炼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毕大新型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金黔新材料及绿色食品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等四个重点区域的建设,发展新型能源化工、生物制药、绿色有机食品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五至八年建设,进一步提升其产业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以新型化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增长带。在国道和省道公路沿线,选择一些区位条件好、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乡镇作为产业纵深发展的腹地。积极主动承接沿海的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强与沿海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把沿海地区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品牌、资金等优势与我区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结合起来,带动试验区工业发展。
允许各地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和优势,选择不同的工业化路径。尤其是对山区乡镇,要根据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一批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的企业,加强林业、水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基地建设,加快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步伐。
3、强化能源工业的主导地位,提高资源利用率,不断降低自身能耗。以煤炭和电力(火电及水电)为主力的能源工业,将长期支撑毕节试验区发展,决定着新型工业化的成败,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提高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和转化效率,延长煤电资源产业链,发展各类矿产品的深加工和精细利用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依靠新技术、新工艺和发挥政策、税收的杠杆调节作用,有效降低能耗和污染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4、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毕节试验区特殊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的发展,是富民兴区的根本途径。树立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改造传统加工业,提升产品结构。巩固提高“两烟”、“两油”(油菜、油脂),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茶叶产业、畜牧产品加工系列、中药材加工等产业,扩大特色林产品、特色水产品的加工力度和产量。
5、发挥好后发优势,强力推进跨越式发展。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道路。在发展阶段上强化绿色理论,立足于资源、劳动力和生态环境等优势,在科技投入上采用新技术,高起点、高效益的发展模式;在组织形式上加快制度创新,提高产业关联度,推进区内外产学研结合,推进区内外企业间的横向协作与联合,促进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在产业准入上大力实施信息化带动、改造和提升工业化的战略,着力发展环保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化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双赢格局。
四、毕节试验区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项目布局
(一)织金煤磷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基地
1、项目布局
基地产业包括煤化工、磷化工、电力生产项目。一是煤化工项目规划建设总规模为360万吨/年甲醇、120万吨/年烯烃、60万吨/年聚乙烯、60万吨/年聚丙烯,300万吨/年煤制油等产品,配套规划建设煤炭产能3000万吨/年。配套规划建设400万千瓦装机火电厂,规划投资800亿元。分三期进行,一期建设规模为180万吨/年甲醇,60万吨/年烯烃及30万吨/年聚乙烯、30万吨/年聚丙烯等产品,配套建设120(2×60)万千瓦装机火电厂及煤矿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60亿元,将配套建设规模为2000万吨/年煤炭产能。一期项目建设期为两年半。二期拟建设规模180万吨/年甲醇,60万吨/年烯烃及30万吨/年聚乙烯、30万吨/年聚丙烯、300万吨/年煤制油等产品,配套建设200(2×100)万千瓦装机火电厂,配套建设热电厂和煤矸石电厂80万千瓦,项目计划投资620 亿元,贵州省将配套建设规模为1000万吨/年煤炭产能。二期项目建设期为三年。三期将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另行规划。二是磷化工项目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一是规划建设60万吨/年合成氨,70万吨/年磷酸一铵、120万吨/年磷酸二铵、145万吨/年硫酸、280万吨/年磷酸(100% P2O5)、20万吨/年湿法净化磷酸280万吨/年硫酸项目;二是精细磷化工项目规划建设磷酸一钠、磷酸二钠、磷酸三钠、磷酸二氢钙、SAPP、STPP、氟化物系列产品生产链及高炉磷酸项目。三是电力建设项目,规划织金电厂项目一期 2×600MW机组,二期 2×1000MW机组(已纳入贵州省“十一五”期间第三批建设项目);加上基地化工热电联产,最终实现400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
2、基地发展规划
开发建设织金煤磷电化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基地要在坚持高标准、优化产业布局、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合理有序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均衡发展等八个原则。规划和建设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一期)为2009—2020年,到2020年,织金基地框架和高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基本形成。煤炭生产能力3000万吨,电力装机400万千瓦以上,煤炭间接液化生产能力100万吨以上,煤基甲醇生产能力180万吨,30万吨/年煤基烯烃,磷矿石生产能力300万吨,磷酸145万吨/年,磷酸二铵180万吨/年,硝基复合肥100万吨/年,精细磷化工产品占到60%以上。初步测算,到2020年基地总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将新增工业增加值约300亿元。带动全区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250亿元,新增地方财政收入100亿元,新增就业40万人。
第二阶段(二期)为2020—2030年。2030年,基地总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将新增工业增加值约700亿元。带动全区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新增地方财政收入200亿元,新增就业超过80万人。形成煤炭、煤化工、磷化工和新材料四大产业基地,促进毕节试验区城镇化率达到50%。
(二)毕节试验区在建重点工业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规模
投资
方式
投资主体方
投资额
(亿元)
在建期限或划开工建设时间
1
毕节地区金河化工项目
独资
湖北宜化
5.7
2012年前
2
毕节力帆骏马农用车辆制造项目
年产5万辆
股份
云南大理车辆厂
2.3
2012年前
3
金沙窑酒厂扩能技改
年产1万吨
股份
湖北宜化
8.9
2012年前
4
东海纺织有限公司
年产12万绽
独资
东海纺织有限公司
1.5
2012年前
5
毕节大曲酒三源喜有限公司
年产1万吨
独资
三源喜有限公司
4.5
2012年前
6
贵州世铣有限公司
独资
贵阳中大公司
1.3
2012年前
7
毕节金海集团
股份
毕节金
海集团
1.3
2012年前
8
赛德水泥厂
日产250吨
独资
香港瑞安公司
3
2012年前
9
东华新能源有限公司煤化工
年产20万吨
独资
新希望集团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实习
作者简介:卢均治(1980-),男,广东高州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讲师;刘美(1967-),女,广东廉江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广东茂名52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BKZZ20110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95-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很大发展,为工业化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但随着近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教学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同时,国家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些都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
为此,教育部在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先进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契机,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1]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以工为主、石油化工特色鲜明的省属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电气专业”)作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特色专业已经加入“卓越计划”试点行列。
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如何深化作为“卓越计划”中一个重要内容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根据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以及电气专业加入“卓越计划”后的发展要求,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实践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实践教学的现状
这里把实践教学从总体上分为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是实验教学,包括理论课程的实验和独立开设的实验等;第二是实习教学,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第三是毕业论文(设计)。
在实验教学方面,平时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多、自主设计实验少和单科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的情况。轻实验的观念也使学生存在不爱动手做实验、抄袭实验报告等现象,使得实验效果大打折扣。
在实习教学方面,无论是认识、生产实习还是毕业实习,其实习时间都较短,企业普遍认为接收学生来实习会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管理;另外,在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国家层面相应的学生实习制度的规范与保障,也没有相关的鼓励政策,造成很多企业都不愿接纳太多的学生实习,就算接纳了也没有安排足够的技术指导。因此学生实习如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再加上有些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整个实习结束后学生收获不大。
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由于指导教师缺少工程背景与项目经验以及学校实验场地和设备的不足,选题缺少挑战性和创新性,并且大多与生产现场、工程实际的问题脱节。在大环境下,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认为毕业论文(设计)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把时间精力用在复习考研、找工作等方面。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的实践教学探索
“卓越计划”采用“3+1”培养模式,其中一年为企业学习阶段,校内学习时间相应减少。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除了对理论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外,对实践教学同样也要进行改革。本文根据实践教学的现状,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专业在“卓越计划”计划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1.实验课
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使教育回归到工程教育的理念上来。同时,通过整合有限的实验教学资源,优化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开放性实验的比例。延长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设置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使用实验室,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目标。
2.实习教学
“卓越计划”采用“3+1”培养模式,相应的教学计划要进行较大调整,以满足一年企业学习要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专业实习教学在原计划里就是在企业中进行,较容易整合到“卓越计划”中去。但这个整合是要满足“卓越计划”具体要求为前提,因此,新的实习教学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首先,教育部已经联合多个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实习安全与保险政策、联合培养企业的财税政策等,提高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在这些不断完善的政策与措施下,学校要建立校企联动、多层次协调的组织体系,[2]精简办事程序,满足企业高效率要求,保障试点专业与企业合作的顺畅。学校要重视企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选好合作企业,要求企业有实施保障措施,包括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提供教学、实践、科研场所和设备以及可能的参与实践的机会,安排好学生在企业学习的生活,并提供充足的安全和劳动保护等等。[3]
其次,学生到企业实习前要求先完成实习计划。学生在实习之前,根据企业的生产内容,通过查找、查阅相关的资料和教材,自主完成实习计划。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对实习内容所要涉及的知识有大概的了解;对专业课程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较为全面、有针对性的复习。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重视实习,认真严肃对待实习安排,也避免学生进到企业后对实习内容与专业课程产生脱节感,对整个实习产生游离感,影响实习效果。根据已经完成实习教学学生的反馈,可以知道在实习前做了相关准备的学生要比毫无准备的学生收获大得多。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实习计划的重要性。
再者,实行集中学习、分散跟岗的模式。“卓越计划”要求参与学生在企业累计学习一年,在这一年中学生通过参与企业运行的各项活动达到“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目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实习企业主要有中石化茂名分公司、茂名自来水公司、茂名热电厂、供电局变电站等企业。其中,中石化茂名分公司是最主要的实习基地。然而,由于石化企业的特殊性,其运行要求的安全性非常高,顶岗实习和参与故障维修的机会很少。为了满足“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可以实行集中学习、分散跟岗的模式。
(1)集中学习。“卓越计划”中的实习内容包括在企业接受培训。因此,面对人数不算少的实习学生,可以让企业安排相应的技术人员讲解企业制度、生产流程、技术规范等内容。此外,还可以加入到新入职员工的集体培训,使学生接受最真实的企业培训。
(2)分散跟岗。目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专业的学生实习时是以7~8个人为一个小组,分配到一个生产班组中,再由班组指定一位技术人员进行带队实习。为了遵循企业的生产、安全要求和满足“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可以进一步把小组细分为1~2个人一组,每组配备一个技术人员,然后以跟岗的形式进行实习。这里的跟岗是指每个小组的指导工程师上班在岗时全程带着所指导的学生。当工程师进行班组例会、查看技术图纸及手册、在岗巡查等一系列生产活动时,跟岗的学生都能深度参与其中。而且,当涉及到现场动手操作时,工程师也可以在评估安全性是否满足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这样,一方面学生能深入参与到企业活动中去,同时能保证一定的动手操作量。这些情况在多个学生为一小组时,相应的安排就不易实现。另一方面,可以保障企业运行高安全性的要求。对工程师来说,学生跟岗并没有额外增加太多工作量,而且,由于学生人数较少,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较多一对一的交流与指导。
3.毕业论文(设计)
首先,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个环节的重要性,意识到这是对其大学四年学过知识的一次全面总结和深化。认真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对继续深造和走上工作岗位都有很大的益处。[4]
其次,利用电气专业加入“卓越计划”试点的契机,选派相关教师到合作企业中锻炼,加强教师的工程素养。建立一支“双师型”指导队伍,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方面,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选取学生在企业中实习所遇到的工程问题或者所参与完成的工程项目作为选题内容,让学生能够“真刀真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三、结束语
“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入“卓越计划”试点行列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专业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全面完成“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应该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刘文清.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我校工程教学改革构想[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5):2.
[2]汪泓.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3):4.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范文6
[关键词]工业经济;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0 引言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体系正在不断的发展和调整,工业经济正以较快的速度运行和发展,工业经济的比重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也越来越重。为满足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电力行业也针对实际情况作相应的改革,以促进行业的发展。电力工程的发展以及变化,对电力设备的市场经营和生产运营的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本文根据电力行业发展的实际背景,结合电力设备的市场经营特征,从而预测工业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有效的提升工业经济建设发展的整体水平。
1 电力设备企业现状
1.1 行业现状
电力设备制造行业是我国的第二产业,此行业的特点是原材料比重大、劳动密集、投资多、技术含量高。其主要是通过生产电力设备,以及传输和变换电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国防事业的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通常电力设备主要有电站设备及输变电设备两种,而电站设备包括水利发电机、汽轮机及火力、水轮机、电站锅炉等;输变电设备则包含一次和二次设备两种类型,一次设备主要有电线电缆、电抗器、电容器和变压器等设备,是硬件设备,而二次设备主要有电网自动调度、控制和电网保护等方面,包含电力电子器件、电力保护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及继电器保护等等,是软件设备。我国电力事业在不断进步,同时我国电力工程也需要越来越多的电力设备,因此也表明我国电力设备行业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以及挑战。国家电网工程的不断发展,也给我国工业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1.2 供电企业采购现状
目前,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营销其电力设备时,因为电力企业在采购电力设备方面的规范日益规范,所以,其主要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采购需要的电力设备,但是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营销电力设备时,电力企业主要也是使用招投标中标的方式进行的。同时,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使用中标方式营销电力设备时,有很多因素会对企业中标产生影响,一般有客观因素和非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当然也包含有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自身能够控制的影响因素,以及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自身不能够控制的影响因素。一般而言,在实现电力设备的招投标采购时,电力企业在招投标采购电力设备的过程中,一般是考虑电力设备的价格、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等等各个方面然后进行相关评定,进行电力设备的招投标采购时,一般其具有比较强的主观性。
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使用招投标中标的方式营销电力设备时,通常情况下,企业制造设备中标过程中产生的因素,一般有产品的生产以及制造水平、质量和投标价格等等各个因素,一般而言,如果企业的投标价格较低其中标的可能性就越高;但企业中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一般是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实力、规模以及产品销售额、企业品牌、企业性质、企业信誉度等等,但是因为招投标中标评定的主观性通常较强,所以,在投标过程中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应该把这些因素当作指标来作具体的分析研究;企业中标过程中的关系因素一般是采购电力设备过程中的招标企业与投标企业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这种关系因素体现在采购电力设备过程中的招标专家与投标企业的关系中。
2 工业经济未来走势分析和预测
针对工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和分析,工业经济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多变而又复杂的坏境中,充满了许多的机遇还有挑战。工业经济在未来将会朝着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发展
2.1 工业经济使得国民经济的促进和推进的作用越来越大
针对工业经济的产业优势以及现实发展的特点,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工业经济对未来的影响不会太大,重工业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也遇到许多的发展机会。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发挥了潜在的优势,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同比增长了29.3%,增幅同比增长了4.3%;工业产品价格指数和走势都呈现出了同比预期大幅增长的态势。今年以来,在持续压力面前,我国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改革红利的释放,而且实时的推出了一系列的定向的调控稳定增长政策。许多企业也加快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的产能,进行技术改革投资。只要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大的调整和变化,它的作用就越来越明显。
2.2 工业经济必将成为一种实体经济主要的发展方式
工业经济增加了实体经济领域的效益,它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发展状态下,工业经济也必然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式,并起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未来工业经济也将逐渐演变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式。
2.3 外需工业和低端工业将会兴起
在外需再次面临强大的压力下,电子信息制造及纺织服装等部分外向型产业在恢复中有望再次升级调整,特别是受劳动力、原料等成本上升的影响,部分处于低端产品制造的企业发展活力将再次凸显。区域转移的步伐和产业转型升级将会加快,以外需为导向的食品、家电、轻工等消费品工业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部分外需工业产品将可能出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由于消费倾向的惯性作用,消费品工业增速出现较大幅变化的难度变大。
2.4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新的动力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工业化。实现工业化必须依靠创新和科技的进步,不断的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使得产品价格低,质量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改变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使得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彻底改变我国的粗放发展经营的方式,促进我国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每年发明和新型科技占的比重超过3%。从2005到2013年我国高新科技和新型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2%增加到43%,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平均收入增长了27.5%,每年增加平均值增长了23.25%,实现平均增长利率为14.6%。新型工业经济在规模经济中占的比重从2010年的10.83%增长到了2013年的11.55.而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经济发展使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向着合理化、科学化的方向努力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以及信息化产业,用新型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工业,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平。
3 结论
总之,对于招投标中的低价中标,厂家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相互恶意竞争,也无形中成为电网运行中的最大隐患,因此,我们要加强电力企业的管控,这样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
目前在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工业经济成为了重要的内容,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形成积极的推动作用。伴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经济最终会变成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业经济必将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要做到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监督和执行力度,拓展高技术产业的增长空间;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积极改善其发展环境;继续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效益,改变工业经济发展的布局,深化改革的进程。使得工业经济在世界范围内提高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体系。工业经济发展也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黄任民.提高劳动报酬促进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期刊论文].2012(03).
[2]王欣昱.外贸外资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分析[D] .吉林大学,2011.
[3]田菁慧.李杰.浅析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成因及利弊[J].东方企业文化,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