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素质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范文1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人文知识涵盖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宗教、历史等领域,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善化;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创作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现代的人文本质上是一种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和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

越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地位就越重要。现代护理的整体观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不仅关注疾病,更加关注患病的人及其家庭和社会环境,注重病人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尊严的完善,注重对生命的内在质量的关怀,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知识、整体护理知识,还要具有稳定的心态和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人、理解人和关怀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不同国籍、不同宗教和生活习惯的人对健康的需求。这就使以人格培养为目的的人文素质教育要高于专业知识教育,并从根本上制约和贯穿一切学科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不仅掌握现代护理知识和技术,还拥有了“社会和文化权利”,为病痛中的众生实施人性的、人道的真正关怀的高级护理人才,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2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2.1基础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不够

长期以来,考人我国高校护理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来源于高中毕业的理科生,由于主攻数理化,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先天不足”。考上护理学院校后更加局限于繁重的基础医学和相关的自然科学、外语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使护理人文素质弱化,从而影响高护学生综合素质的完整性。

2.2护理教育中的缺陷

①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重视医学基础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社科知识。据报道,我国24所院校三年制专科护理所开设的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4.2%。人文科目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偏少,出现课程设置形式不合理、学科门类不齐全和不科学等情况。在课程内容上,重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知识,忽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内容,课堂上讲“病”的生理、病理因素多,讲心理社会因素少,不能把医学基础、护理和人文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②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课堂讲授和知识灌输,忽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注重教给学生多少,忽视学生感悟多少;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重点讲什么,就要求学生记什么,老师怎么操作,学生就怎样模仿。这些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活动,使其失去寻求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人文素质教育难以实施。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手段上,重视认知领域目标的测试,忽视情感领域、精神运动领域目标的评价;重视知识测试,忽视能力考核。当课程结束时,常采用笔试的方法,只通过一张试卷来检验专业知识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的情感、态度、技能等方面综合素质都不能得到客观的评价,从而淡化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3护理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3.1转变教学观念,增强人文意识

各个护理院校领导率先深刻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深远影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并通过各种宣教方式使全体教职员工认识时展对护理教育的内涵和护生素质的要求,使之树立新的护理专业教育观念;鼓励教师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辟多种教育途径和渠道,在授课中注人“人文”内容,自觉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渗透。

3.2改革课程设置,构建多层次、立体的课程体系

科学地增设人文课程,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伦理学》、《人际关系与沟通》、《护理管理学》、《护理经济学》、《经营学》、《护理教育学》等,保证人文课时占总课时的1/4或1/3(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立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首先在获取人文知识上得到保障。同时将人文课程与原有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将原有课程结构模式‘‘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改为“平行式”,基础学科、人文学科、专业课同时开课,以一定比重同时修完,重新构建适应整体护理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科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使各门课程之间护、医、文相互渗透,创造出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具有护理特色的课程设置模式,形成“突出护理、加大人文”的新型的护理课程结构体系。

3.3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手段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真实的问题情景,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所学知识,这种有意义的和参与性的学习能刺激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创造性和评判性思维叫,是以后在临床实践中重要的素质。还可以分刁蛆讨论的方式自由学习,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自己来承担学习的责任,教师可以承担多种角色,如领导者、促进者、知识的资源者或小组的训练者等。小组的类型可根据学习的内容分为指导讨论小组、学术讨论小组、自由讨论小组、解答问题组等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行积极、活跃、主动地发散思维、评判异己,取长补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同时培养合作精神,为日后与其他医务人员的协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4完善评价体系和手段,加强情感目标精神运动目标的评价

通过使用和研制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护士职业量表,从态度语的选择中,了解和判断学生对护理职业的信念、价值观、关心的焦点问题和发展理想等,从而指导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通过增加护理应用专业技能考试内容,达到技能目标的精确、连续、自然化,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人文素质教育范文2

1.1调查对象

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民族医学院临床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50份,收回545份,剔除不合格的调查问卷,确定有效问卷532份,有效率为96.73%。其中大一人数162人,占调查总数30.45%;大二人数95人,占17.86%;大三人数141人,占26.50%;大四人数134人,占25.19%。

1.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对学校开设人文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学医的目的、医生必须具备的人文素质、如何看待医生收红包、如何看待医德和医技、如何加强人文素质、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因素等。

1.3调查方式

根据本次调查目的和要求,调查前对课题组成员统一培训,于2014年9月25日,分别联系临床学院各个年级的班长,说明本次调查目的,由班长负责发放问卷,并且当天收回调查问卷,对收回问卷进行检查核对。

1.4统计学方法

用POMS2.0医学统计学程序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关于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

对于“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等概念的认识,37.03%的学生表示“听过,并且清楚这些概念”;62.97%的学生表示“听说过,但不知道概念”或“不知道”。其中,大一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比例分别是22.84%、77.16%;大二的回答是50.53%、49.47%;大三的回答是36.16%、63.84%;大四学生的是43.28%、56.72%。大一学生与大二、大四学生认知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73和14.06,P<0.001),大一学生与大三、大二与大三学生认知度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50和4.80,P<0.05),大三与大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大三、大四学生对人文素质是比较了解,而低年级多数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概念模糊不清。关于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中,21.43%的学生觉得是“个人”,16.73%的学生觉得是“学校”,16.92%的学生觉得是“社会”,44.92%的学生觉得三者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2关于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成长是否重要,从统计数据来看,63.35%的学生认可人文素质对医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36.65%的学生觉得不重要。87.78%的学生表示社会实践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12.22%的学生表示社会实践对人文素质的提高没有帮助或帮助很小。

2.3学生对学校开展的人文课程的看法

对于是否满意学校当前所开设的人文教育课,24.81%的学生表示“很满意”,60.71%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14.47%学生不满意人文教育课的授课方式。从整体上观察,90.04%的学生认为人文课程对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有帮助,9.96%的学生觉得没有帮助。男生女生回答各异,但各年级男生与女生回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级比较,大四与大三、大四与大二、大三与大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68、7.32和6.05,P<0.05),大四与大一、大三与大二、大二与大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对精神和金钱的看法

针对精神的力量,67.29%的学生觉得“精神的力量很大,能超越物质诱惑”,6.77%的学生觉得“物质力量比精神力量更有诱惑”,24.25%的学生觉得“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一样强大”,1.6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精神力量是什么”。对于金钱,32.89%的学生认为“金钱乃身外之物”,19.74%的学生认为“金钱能体现一个人的地位”,41.35%的学生表示“金钱不是万能的”,有6.02%的学生表示“为了获得金钱可以进行某些交易”。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承认精神的力量,承认精神的重要,但在金钱观上,25.76%的同学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利益关系成为生活中医患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2.5关于学医的目的

55.26%的学生觉得是“治病救人”,33.83%的学生觉得是“收入稳定,职业好”,6.21%的学生觉得“父母的要求”,没目的的占4.70%。

2.6如何看待医生收“红包”问题

不同年级男女生对收红包的看法见表2。从表2可见,59.77%的学生表示“应坚决制止”,31.95%的学生表示“应视情况而定”,8.83%的学生表示“司空见惯,可以接受”或“属正常现象”。对医生收“红包”这一现象,大四与大三、大四与大一及大三与大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45、15.26和10.39,P<0.01),大三与大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47,P<0.05),大四与大二比较和大二与大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级男生与女生回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有40.00%的学生存在一种侥幸的心理,期望从中获利。

2.7如何看待医德与医技问题

不同年级男女生对医德医技哪个比较重要的回答情况。统计结果显示,26.32%的学生认为“医德比较重要”,11.28%的学生表示“医技比较重要”,62.40%的学生表示两者都重要。大四男生与女生回答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6,P<0.01),大二男生与女生回答情况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6.56,P<0.05)。大三和大一回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学生回答情况比较,大四与二、大三与大二及大二与大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6.47、16.94和28.99,P<0.01),大四、大三和大一的学生认为医德医技都重要的比例高于大二的学生。

3讨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某医学院医学生对人文素质的理解及重视程度跟医疗卫生事业所需和人民群众期望存在差距。高校虽然加大了人文素质教育力度,但由于受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资源的欠缺以及医学生专业课繁重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医学教育工作中,存在重视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医学生要真正成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守护神,还需从以下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3.1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62.97%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缺乏了解,知晓度很低。医学生对人文素质不了解,表现在有些学生对病人缺乏同情心、关爱和责任感;缺乏沟通能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看不到人文素质对自己学习和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觉得专业课程最重要,人文课程没什么意义。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绝不局限于人文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也承担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责任[1]。因此医学教育要特别注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强调人文素质修养对于医学的重要性,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敬畏生命、尊重患者,有仁爱之心和高尚医德的健康守护者。

3.2加强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

3.2.1加强人文环境熏陶

医学院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要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为契机,为进一步加强院风、学风建设,大力宣传医学人文精神。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丰富的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唤起他们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以天下苍生为念”的道德责任感[2]。

3.2.2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要适应现代化医学的需求,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方法安排课程,其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在保证专业课足够课时的条件下,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太少的人文课程对学生没有多大帮助,只有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熏陶才能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同时,要将人文课程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将专业课程和人文素质的养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专业课程时不忘人文素质修养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运用人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文素质。

3.2.3改进教学方法

提供更多的社会医疗服务实践,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医学生从需要关怀的弱者、贫者、痛者等渴望的眼神中读懂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感,从每一位患者的背后探寻其应被赋予的社会同情和公正,从而寓医学人文于实践活动中,培养医学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促进医学生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责任情感和信念[3]。开展本科生导师制,让医学生早接触社会、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开展各种人文知识讲座,举办人文与知识相结合的比赛。

4小结

人文素质教育范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 教育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且我国的素质教育从某方面来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突出体现在初等教育方面。我国的教育从体制层次上来看,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而素质教育在后者的贯彻实施当中体现得较为薄弱。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的高职教育这一领域更是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育人的教育,是一种“大综合”式的教育,必须要把它贯穿到各个教育层次,一切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而不能顾此失彼。笔者就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一些现状及其发展情况作一些简单的探析。

一、人文素质的涵义及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人格、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广义上的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狭义上的人文通常包括文学、艺术、史学、哲学、美学、法律等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人现代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具体来说,高职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应具备如下内涵:

第一,政治素质教育。高职学生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类使命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自己的智慧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民族强盛融为一体。要立志提升行业水平,要在世界技术舞台上展现中国行业的风采,要给人民带来福利。

第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高职大学生应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和高尚人格,修身养性,德才兼备。

第三,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高职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接受较高层次和水平的文学、音乐、美术、哲学、历史、经济学、伦理学和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一个人文素质修养好的高职人才可以在专业(职业)领域迈向更高的阶段。

第四,心理素质教育。社会的急剧变动和不稳定因素增多也对个人的心理调适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高职大学生还应有良好的口才、文字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人文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而

人文素质教育则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它始终如一地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促使学生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塑造了学生的人格,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人文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与对生活工作方式的追求。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更应该受到重视,并广泛地推行开来。

第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长期以来,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都围绕专业转,形成单一的“专业加基础”的办学格局,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文课程课时数一般不超过总课时10%。这些院校从课程设置到校园文化,都缺乏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文氛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急功近利,把进高职院校看作是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寻求谋生的一种手段,从而助长了轻人文社科的价值取向。高职大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造成的最大后果是缺乏对大是大非的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知识孤陋寡闻,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表现出相当的幼稚和浅薄,人文精神缺乏。这种情况将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本专业学习任务繁重,许多学生只注重专业的学习,对专业之外的知识很少涉猎。有些学生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专业才是生存之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不能当饭吃,可以不学。由此导致许多学生重功利轻价值、重工具轻生活、有知识没文化、高学历低素养。长此以往,必将违背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

第三,加强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是高职教育目标的要求。人文课程不仅仅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要达到高职教育的目的。人文课程的设置要反映一种教育理念,符合专业(职业)的目标以及体现学校的特色,要把人文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有机部分,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他们的社会责任和在服务中更好地考虑其他因素。即在高职教育中,较之专业知识和技能,属于人文范畴的思想、文化、心理等素质更值得重视,它从深层次上反映了人才的质量。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对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来说,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创造精神,明确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中的宽容与合作精神,都需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

第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当今高职发展新趋势、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美国学者怀特赫在《教育目的》一文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能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的教育就没有人文。”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重大课题,经济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项目,常常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要求人们用全方位的思维和多学科的联合攻关才能解决。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这种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发展趋势。培养文理结合、综合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新潮流。

三、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这样的主导作用绝不能忽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学术基础、指导力量。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提高十分需要教师人格的感染与启迪。然而,由于大部分教师文理不能兼通的局限,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实际上仍是“两张皮”,既不能使学生在专业教育中感受到人文的熏陶,也不能使学生在人文教育中体会到专业的魅力。如果专业教师在讲授科学现象、科学技术及应用时渗透了人文精神,学生就会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进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的思想。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净化,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怡情养性、塑造人格。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有高深的学科造诣,又要有高尚的人文修养,并使二者达到完美的融合。同时,作为高职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教师素质结构,促进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

第二,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加强课程课堂建设。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自然也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职教育中,应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能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各院校应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①要建立系统的人文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除了学习专业技能课程以外,也能领略古今中外哲学、史学、文学、心理学、工艺美术学等课程的知识,进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阅历。②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学科的特点,开设一些体现文、理、工、艺的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③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因而,在讲授某些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便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物质保证。因此,拥有一个良好浓厚的充满人文氛围的校园便显得尤为重要。①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戏剧演出、名曲名画欣赏、文艺汇演、影视评论、演讲、征文、书法比赛等,这些活动可以不断锻炼学生的能力,为他们将来投身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社会竞争力。②创建一些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学生社团。如:影视协会、书画协会、诗歌协会和舞蹈剧团等等,让学生通过社团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③聘请社会名流、成功人士、著名学者专家等来学校做报告、开讲座。让他们现身说法,这样,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文化修养,培养了浩大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④高职院校还应加强教学设施和图书馆建设,加强校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建设,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把自己置身于浓厚的人文氛围之中,增强他们的爱校情怀。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院可在校园网上开辟像“文化论坛”和“心理咨询”等栏目,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教师还可利用校园网进行人文方面的网上教学。不过,环境和氛围是外在的有形的,能不能将这些外在的有形的文化氛围变成内在的无形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关键在于发挥学生所特有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人文教育空间。让学生接受教育,不是仅仅局限于固定的室内课堂,而是应该放宽眼界,把我们的教学课堂无限地拓展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同样,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应该走出常规的小课堂书本教育,自觉地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感受、接受生动、形象的教育熏陶。因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充分地利用各假期,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等有益的公益活动。通过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进而激发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以达到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升华。

总而言之,人文素质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我们大力提倡和呼吁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作为高职教育这一领域,在抓好技术、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把人文素质教育摆在相对重要的位置,做好“两手抓”。只有这样,我们的高职教育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主编.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与教学方法研究分卷.

[2]秦力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牡丹江大学学报.

[3]邵军.高职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4]谷育红.谈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范文4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和教育工作者把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简单的通识教育课或人文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片面的理解和执行,仍然延续了传统的方式,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实践活动也基本由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具体执行,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老路,人为地把人文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分裂开来,忽略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滞后者。

二、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要求。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文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掌握熟练技能的工具。2010年9月,教育部在杭州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会”,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包括了职业技能、现代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需求。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确立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端”的含义不仅仅是技术熟练,还包括了更高层的精神培养,使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现代道德意识。《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指出“:高职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从文件上规定高职教育改革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国外先进高职教育的共识。美国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课程占基础学分的50%以上,各种课外实践教育也是塑造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德国职业教育要求学生了解专业所在行业的基本情况、企业文化、运营方式及涉及的社会关系等人文素质。日本职业教育大都开设“一般教养”课程,对修得人文素质教育学分有硬性规定。

三、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提高思想认识,重塑高职教育育人理念。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专家。高职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在人才培养上不仅专业技能过硬,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健康教育理念等人文素养也要过硬,二者相辅相成、相伴相生。

2.服务培养定位,凸显人文素质教育内涵。高职教育着重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用得上”强调了高职教育职业技能的培养过硬,“下得去、留得住”强调了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等现代职业素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必须以职业操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为特色,才能更好地服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结合职教特点,融入企业优秀文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中交替接受教育,直接获得实际的岗位锻炼经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要努力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吸收企业文化的优质要素,通过企业文化熏陶,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现代职业素养;同时,把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专业特点,营造多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4.注重考核激励,提升课外素质教育效果。课外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依赖于考核激励机制的建立。首先,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文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共同指导各类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和评价。其次,要有科学的制度保障,制定合理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在人文素质实践教育上的加分点,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最后,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激励的应用,比如用于国家和学校的各类奖助学金评比、先进个人评比和组织发展推优等,让学生找到努力进步的兴奋点,提高课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

人文素质教育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文素质;有效途径

近年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在教育领域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竞争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相当部分职业院校长期以来对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急功近利和狭隘的,许多高职院校对办学宣言和教育宗旨都明确而过度地强调和彰显对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职业技术训练基本取代人文素质培养,以现代科技教育取代传统文化熏陶,以单一专业灌输取代整体人格塑造,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最终导致学生文化素养贫乏、道德品质缺失、适应能力低下等诸多负面效应。这种过于强调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悄然形成。事实上,职业教育在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在当下竞争激励的现代社会,学生不仅要有现代科学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品质、完善的人格和较高的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质的含义

人文素质由“人文”和“素质”两个词语构成,“人文”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包含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素质”指人与生俱来的及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身体上和人格上的性质特点。合成短语的“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从狭义来说,就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及由这些知识系统反映出来的综合品质和发展程度,包括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等。通常来说,一般认为人文素质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

(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

(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

(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素质作为构成一个人基本素养的基础,在任何阶段都不能缺失,尤其是对于职业教育面向即将踏上社会的青年学生,培养丰富的精神品格和完善的人格更是迫在眉睫。现代职业教育中很多院校重专业技能培养轻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多地思考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加强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二、职业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专业教育始终。要寓人文素质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建立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就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优化课程体系,增加人文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要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适当减少必修课,增设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美术、音乐等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增加选修课,设置文理交融渗透的综合课,并定期举办人文知识讲座。其次,要在各学科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因为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本身就蕴涵丰富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研究自然科学的任务是求“真”,但自然科学内在地存在“善”和“美”;人们愈来愈关注的科学美、技术美,就是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发掘出属于人文科学的美学分支———可以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内在联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通的。高校应充分发挥专业课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作用,把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渗透到专业教学中,自觉地将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在认知、价值和审美相统一的学术情景中,探求人文素质的真谛,掌握科学知识的内涵。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崇尚人文精神的良好氛围。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学生耳濡目染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有极深的影响。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可以在校园定期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质;其次,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园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摄影展、文艺晚会等;再次,由学生会等相关部门负责,建立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陶冶情操;最后,在校园建设中,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通过这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人格修养,而且可以为学生施展才华、增强人文素质提供广阔的舞台。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关键要处理好专业知识、实践教学和人文教育的关系,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要有现代的教育理念,克服知识、技术至上的观点,提倡技术中的人文精神。树立技术伦理观,懂得技术是为人民服务,在技术服务中要渗透对人的情怀。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营造健康和谐的人文教育氛围,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和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充分挖掘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人文因素,赋予理论以人的精神品格,使学生不仅能够看到理论本身,而且能够看到理论之中的人格形象,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全面总之,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大力提倡和呼吁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作为职业教育这一领域,在抓好技术、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把人文素质教育摆在相对重要的位置,做好“两手抓”。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主编.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与教学方法研究分卷.

[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

[3]谷育红.谈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范文6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首先要对高校综合素质教育有一个基本认识。所谓综合素质教育,就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提高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等综合能力为前提,按照一定的评测标准来评定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表现的科学教育理念。人文素质教育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主要是通过对理工科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大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1]从狭义上理解为: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的发展,通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与言传身教,来提升大学生的内在修养,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与涵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如何修人品、长学识,尊师重道,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境界,促进学生均衡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十分丰富,从高校来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人文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国学、史实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高度;人文修养,旨在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粹,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打好基础;人文精神,旨在重塑学生精神文化品格,激发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务实”的作风,培养既有思想又有行动能力的综合人才。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中重要作用

1.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当今社会发展趋势越来越呈多元化发展,面对信息发展的社会对当今的大学生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在高校中合理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成为我们更多关注的课题,而人文素质教育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应对社会、民族、人生的精神力量和素养,使其在今后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能以优良的品质,过硬的素质为社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人文素质教育是塑造大学生精神品格的教育,是对“成人”的教育。如何成长为“完整的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当代高校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人文教育更注重学生品格的修养和精神层面的塑造,对于学生今后认知世界、感知世界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2.有利于改变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近年来通过对各所高校教育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对比来看,各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明显的重视层度不够,现状不容乐观。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较强的功利性、狭窄的专业设置、繁重的课程负担和薄弱的文化底蕴。体现在学生身上过多的是人文素质缺乏,行为、品质、道德、责任感方面都严重不足。对于这些现状,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当今大学生各方面的缺失也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道德理念的薄弱,只有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对人类文明遗产和历史精神文化传承下去。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更是一个实践体系。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贯穿到思想、行为、习惯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才能更好的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

3.有利于塑造大学生高尚品格

品格也可称之为人的性格,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是在长期的生活、人与人接触和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气质、爱好、习惯、信仰和情操等,是人思想意识、心理素养、精神境界的集体表现。先生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2]人文素质教育在运用中过多的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倡导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这种价值取向能更好的发挥大学生的的自身价值及社会价值。学生只有经过科学、系统的人文教育,才能有效的把内在的精神品格和内在素养化成自觉自为的本质力量,从而外在的表现为人处世、一言一行中。接受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自身人格的升华,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使学生在知识的积累及外在环境的双重作用下,能快速的认清自身的不足,去其不利于己的方面,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自身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实现对自身的改造。最终实现大学生理想的品格修养,达到高校教育工作者们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

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当下比较常用的词语,在高校文化教育中,不论科技文化,还是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创新。从深层次来说它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一种特有的高级表现形态,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人类的创新是其不竭动力。在高校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便捷的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能将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导向作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不再是单纯的“异想天开”,而是通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转化为可为社会需要的科学技术。可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靠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使学生学习到专业以外的更多学科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完善了内在品质,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打好夯实的基础。[4]目前,我国普遍高校的教育发展都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施教者与受教育者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实现现代人文素质教育与时俱进提出了新要求,传统教育管理的弊端日益显得尤为突出。这种状况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而需要不断调整高等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

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策略

1.夯实人文学科建设是基础

高校在架构教育体系时往往对于人文学科教育建设不够重视,加强高校的人文教育工作势在必行,首先,要对课程结构设置进行改革,不在是单纯的教授知识,而是将人文理念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并在今后的教育实施过程中逐渐确立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其次,要对公共必修课设置进行改革,多增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利用高校教学的特点,开设文理交融渗透的新型课程和学科。最后,要重视课堂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不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在课堂上多增设有关文、史、哲、艺等方面的教学辅助内容,丰富教师与学生间知识储备量,使他们真正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发挥师生良好的沟通机制,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学习者,更多的是通过教师的言传声教来进行学习的,在教师自身上一定要渗透人文理念,更好地把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大学生从人文理论中重新审视自我,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勇担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2.提高一线教师素养是关键

高校一线教师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的形象,尤其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自身修养在学生人文素质形成过程中更有着独特的作用,即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和教师的接触是很密切的,教师优良的人格品质能够给学生起到榜样带头作用,教师自身就是最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是最直接和无穷的,教师的人文道德修养和品行师风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目前各所高校的师资建设情况总体是良好的,为了更好的立足于本地区,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各高校也一直在引进一些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对在校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匮乏,自身艺术素养不高,人文主义精神缺失等。因此,“培养文理兼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加强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5]是高校人文教育改革中一项重要举措,我们有着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社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素质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不断修身、修人品,来更好的教育新生代。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是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人认知世界、获得真理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文教育中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高校教育中一项独具特色、综合性强的教育内容与活动,是培养全能型、综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人文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实践平台,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通过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有所用、学有所长。要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就应对社会实践有质和量的推动,通过高校教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将所学的业务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实践,还可以使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供求信息,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认识到自身与社会发展的差距,从而确定目标,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

4.改善校园人文环境是保障

高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中,光提高“软设施”是不够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也应同步上来,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而校园文化建设正好是人文环境建设最好的表现形式,在人才培养中其重要性也是不可小觑的。它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同化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各所高校所重视,并将之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业余学术和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占用了学生们大部分的时间,校园文化活动在人文环境建设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主题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也增长了自身文化素质修养,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对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为师生们创建了一个和谐、向上、文明的校园人文环境,为人文素质教育长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