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1

千里之行,始于选题

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往往是决定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要选好题目,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题的方向性。要符合研究方向,不能超出本专业研究方向的范围随意去选,否则即使论文作得不错,也不易被通过。对一些攻读专业硕士(在职研究生)的朋友来说,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选题。

第二,选题的价值性。研究课题在理论上要有开拓价值。凡是难以提出自己见解的题目,自己不熟悉的课题,最好不要去选。

第三,选题的现实意义。选题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但要考虑“热点”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具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的题目。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对于即将撰写论文的朋友来说,这也是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四,选题的可行性。要在研究方向的范围内,根据所掌握的或可能掌握的资料,确定论文的题目。一方面要“小题大作”,而不要“大题小作”。另一方面要考虑题目是否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资料很少,无法下手,也是不可取的。把握好这两点,论文就好拓宽加深,比较容易写深写透,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能做到得心应手。

 

做好开题,架好桥梁

开题是介于选题和写作之间的中间环节,打个比喻,开题好比盖楼之前设计的图纸。做好开题工作,就能架起课题与写作之间的桥梁,将研究构思真正地开始付诸于实施。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要查阅、消化和综合文献。题目确定后,要集中一段时间查阅文献。科学研究必须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或走弯路,并力求有所前进。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导师多加沟通,根据导师提供的一些主要文献扩大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并根据已经掌握的文献,从这些文献所引证的参考文献目录中进一步去查找其他文献。这种“顺藤摸瓜”的方法,是一个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较多资料的捷径。另外还要查阅与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关的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重要期刊,要尽量精查精读,读一些重点文章。这里,起码要看完所有目录。这样,就可以了解本学科专业在这个问题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便从中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还要重视报刊文摘中的“二次文献”。如果论文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来写,还要搜集一些跟课题有关的工作总结、调研报告、方案、领导讲话、基本数据统计分析等资料。为论文撰写提供一定的支撑。

 

论文写作,重中之重

学位论文写作的第一阶段是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形成详细的写作提纲。提纲一定要经过导师的审阅和批准,一般是要经过开题答辩和专家组的评审,方可开始写作。

对于提纲,首先是要推敲好题目。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要使读者一看就能抓住论文的主要特点。题目要具体不要空泛,要醒目不要流于一般,要简练不要冗长,更要注意思想的确定性,不要给人以似是而非的印象。

第二阶段是论文写作。论文写作忌匆忙从事,且不要无纲而作或草纲而作,以免走弯路,做无效劳动。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还会发现提纲中的问题,要注意及时加以修正。硕士学位论文一般控制在3—5万字,不易过长或过短。正文写好后,还要写好以下内容:

1、论文摘要。摘要是论文的“窗口”,要以十分简练的语言概括论文的精华。摘要最好是在全文完成以后再写,这样可以概括得更准确一些。写外文摘要时最好不由中文摘要直接翻译,因为中、外文的写作习惯是不同的,直译往往效果较差。应当摆脱中文的束缚直接用外文写作。篇幅还可以稍长一些。

2、关键词。要精选能反映论文主要特点的单词或词组。词组应简明通用,约定俗成,不要生编乱造。词组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为宜。

3、绪论。绪论的内容是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有的也叫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由此引出写作论文的目的。

4、注释。注释要求准确、统一、标准化。引证一定要核对原文。特别是经典著作,有新版本的就不能引用老版本。格式要按照新闻出版署的规范要求进行统一。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目录不规范是论文写作中的通病。列举参考文献时应注意:只能列出自己读过的文献,不能列出自己没有读过的文献;只能列出和本文有关的文献,不能列出不相干的文献;文献目录编排一定要分类,分类的参考系可以自己酌情而定。

6、致谢。这也是论文中必须有的内容。对自己论文的写作过程作些说明是必要的,对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写作的人,特别是对自己的授课教师、论文的指导教师,表示感谢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溢美之词太多是不必要的,把一些不大相干、无关紧要的东西也写了上去,是不合适的。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2

一、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教育传统,对于有着约8000年可考证的音乐历史而言,音乐教育的历史传统就更加久远。从夏、商、周直至汉、唐、宋、元,华夏祖先曾经创造了极其辉煌的古代音乐文明,它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足以使同时代的欧洲诸国顶礼膜拜。但是,到了封建专制统治发展的后期一一明、清时期,传统的音乐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音乐文化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受到极大的阻碍,加之人们对音乐认识的偏颇等多种因素,学校的音乐教育逐渐被冷落。

后,人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也制定出了含美育在内的新教育方针。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开始在师范教育中受到应有的重视,师范学校普遍实施普通音乐教育,我国近代高等音乐教育开始萌芽。

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发展,受国外音乐教育的影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本文主要分析改革开发以来,即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概况,并预测了未来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概况

过去近三十年高等院校普通音乐教育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至1995年,这一阶段的前半期,虽然整个社会掀起了“美育热”,但作为高等教育来说,音乐教育教学、科研发展是相对滞后。

主要表现在:(1)普通高等音乐教育教学的教材较少,大多以参考专业音乐教育的教材为主。如孙继南著《中外名曲欣赏》、冯斗南著《交响音乐欣赏知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欣赏手册》、杨民望著的《世界名曲欣赏》等,至少说这些教材的专业性偏强,不便于高校音乐教育的普及。

(2)高校学生选修音乐的人数不多。音乐教育主要集中在师范院校,非师范类或工科类的院校认为音乐教育是小学、初中的事,或认为高等院校进行美育“只是人文艺术专业的事”。而在这一阶段的后半期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是从事这一方面的科研人员增多了,针对各类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的普及教材也增多了,如曾炎宣主编《大学综合性音乐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薛金炎/李近朱编著《交响音乐通俗讲座》(上海音乐出版社)、蒋振环编著《大学音乐简明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二阶段是从1996年至今,这一阶段,普通高等音乐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1)针对高校的音乐教育教学的系列教材更规范,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如修海林、李吉提著《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达、陈雅先编著《大学音乐教程》(福建教育出版社)、方季萍主编、方智诺主审《心灵的完美表现―中外名曲赏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王耀华、伍湘涛编著《音乐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石映照著《古典音乐笔记》(四川文艺出版社)、赵淑云主编《大学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等等。

(2)针对高校或社会音乐欣赏的音像制品也层出不穷。如较有影响地有:《中国交响乐曲典范欣赏》(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出版社发行)、《世纪歌典》(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社)、《流淌的歌声》(太平洋影音公司出版)、《沉思》(上海录像公司出版社)、《记忆中的歌声》(上海电影音像出版社出版)、《西崎崇子》(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出版)、《男声四重唱》(江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最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武汉音像出版社)、《大提琴大师》(大连音像出版社)以及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的各国大师的名曲荟萃、名曲专集等等。这些都为这一阶段的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重视音乐教育法规的建设。国家教委于1995年5月颁发的《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对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系列有关高等音乐教育法规文件是这一时期高师音乐系利办学的指南,规范了教学秩序,明确了办学方向,对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建设起了基础性的保证作用。

(4)高等音乐教育教学优化了课程设置。1996年之后,全国许多高等音乐系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了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譬如,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增设《电脑音乐制作》、《钢琴文献与教学法》、《音乐文献与教学法》课;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增设《电脑作曲基础》、《课堂乐器坚笛》课。

(5)师资队伍建设有较大发展。1996年之后,随着高等音乐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许多研究生毕业后充实到高等音乐系的教师队伍,使高等音乐系教师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各院系的领导重视师资培养,鼓励没有获得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或参加助教进修班、研究生课程班、在职研究生班学习。

三、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末,已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即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向。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从属于高等教育整体也已发生了系列重大变化。我们认为,为了适应时展,高等音乐教育应朝如下趋势发展。

1.以扩招为契机,尽快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专业技能院校的音乐教育,而且还包括教学型及研究型等各种形式的音乐教育。各学校分工明确且各具特色,能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而且这种体制对高等音乐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2.应以“综合性”和“个性化”协调发展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音乐教育需要拓展学科界限,融合多学科知识于一体,走综合化道路。音乐是全方位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生活是音乐之源。高等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体现综合性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宽厚的知识储备,有广阔的文化视界,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要求音乐学科内容的综合,如专业知识(如音乐表演、音乐理论、音乐历史、音乐教育等)与相邻专业基础知识(如影视、戏剧、舞蹈等)的综合,专业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如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的综合,也就是说,逐渐消融知识之间的人为划分,合理重构知识结构与弥合知识之间的裂痕。另外,在高等音乐教育过程中,由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体现个性化就显得的尤为重要。因此,在高等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把个性化作为一项基本特征纳入。

3.应加强国内外交流

充分利用加入WTO带来的机遇,探索和扩展与国外有实力的教学机构合作办学的发展模式及发展空间,并采取多种渠道以多种方式进行国际交流,包括留学进修、参观考察、访问演出、学术研讨等,以开阔眼界,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4.实现高校内部以及专业院校之间的相互开放

比如高校内各院系之间的资源共享以及各专业音乐院校之间、音乐专业院校与其他高校之间音乐及相关课程互选、互相承认学分等。这种学科之间的互为开放,一方面,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音乐文化的普及;另一方面,对专业音乐教育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有重大意义。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