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1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思维 ,但是妨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是普遍存在于人们思维活动中的"思维定势"。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多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入手。

关键词:思维;创造思维;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13-01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力求求异求新,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1.由果溯因,逆向思维

小学生思维处于由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展阶段。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的结果追溯到原因,或从目前追溯到过去。由于事物之间常常是互为因果,具有双重性和可逆性。因此,利用逆向思维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有时对解决问题会起到突破性的作用。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草船借箭》的内容后,让学生想一想:诸葛亮果真在三天之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以后周瑜对他的态度会不会改变呢?这样,将教材里的因果关系颠倒,引导学生由果溯因,进行逆向思维,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又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结尾:"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按照顺向思维定势,种葫芦的人没收成葫芦。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有意设计这样的练习: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葫芦。过了些日子,()的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开出了几朵()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许多()的小葫芦。有一天,他又发现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这时他想到植物生长不能光想着结果,还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所以他赶快()。后来小葫芦慢慢(),一个个都长得()。这样的练习,不但使学生明白了寓意,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把自己的想象和种葫芦的人的愿望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2.运用比较,求异思维

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此,教师可通过引导比较,充分发挥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把高度的注意力注入到一个系列的认识活动中,从中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如,《詹天佑》一课,对于"人"字形线路这一部分的教学,一般总满足于学生理解"人"字形线路的利中之弊,往往无人怀疑。而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说出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有什么好处,然后引导学生说说有什么不足,再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办法克服这些不足,让学生设计新的方案。有的说:"改变线路,避开陡坡"。有的说:"架设引桥,让火车渐渐爬上陡坡"。……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人"字形线路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方案,但在当时当地的情况下,却是最佳的选择,它充分体现了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这样,学生敢于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引导学生分析美中不足,探索新的设计方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人"字形线路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

3.正理反推,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当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后,教师可改变原文的某些条件,启发他们思维发散,从反面进行分析推理,找出事物的正反面,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弄清事物的因果关系。如,教学《凡卡》一课时,当学生理解课文后,我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凡卡写的这封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当学生回答:"凡卡的信爷爷收不到,因为信封没有写清地址,没贴上邮票。"这时问题似乎已经解答,但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小题大作"起来,来个正理反推。假如凡卡写清地址,贴上邮票,爷爷很快收到了他的信,那么,爷爷会接他回到乡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全班同学围绕"接"与"不接"两方面思考,并开展辩论。有的说:"爷爷会接小凡卡回乡下去,因为凡卡是爷爷的亲孙子。爷爷怎么会舍得让自己的亲孙子过那种挨打挨饿又睡不好觉的苦日子呢?"有的说:"爷爷是个穷苦的守夜人,他也在有钱人家帮工,身不由已,只能养活自己,怎么去接小凡卡呢?"……有的说:"爷爷不接到信也知道凡卡过的是什么日子,因为他自己也在有钱人家当仆人,在那样黑暗的社会里,穷人如在地狱,有钱人则如升天堂。"……经过这样正理反推,学生兴趣陡生,既领悟了课文主题,又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4.鼓励质疑,多向思维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后,教师提出,课题是"草船借箭" ,但课文中明明写的是诸葛亮用计"骗"箭。课题应该用"草船骗箭"才对。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逐步理解,排疑解难,学生理解了之所以用"草船借箭"为题,原因有两:一是用"借"能够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二是既然用"借"就得"还",这暗示着这些箭在随后的"赤壁之战"中要"还"给主人曹操的。这种颇有质量的问题,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设疑想象,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聊天、玩耍。要想使小组合作更有效,小组建设是关键。我校抓住关键点,又从这样几点入手:首先,小组成员搭配有讲究,在小组建设中要求小组成员要有民族比例,优生比例,组员之间相互形成对学伙伴,组长要选有责任心、热情、学习中上、乐于为小组服务的学生担任,每一节课,小组长都会根据学案要求给每一位学生分配学习任务,并且组内每位同学的表现和小组的荣誉息息相关,这种捆绑式的学习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都有发言的机会,激发了他们集体荣誉感,能够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加强小组长培训,培训内容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培训小组长如何创建小组的名称、呼号,通过这种形式凝聚小组的向心力。二是组长如何树立组长威信,更有效开展工作。三是小组长如何对组员进行公证、公平的评价。四是小组长如何让带领组员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培训,小组长明确了自己的工作任务,能够在规定时间段内有效的完成小组学习的任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让老师们能够切实上好每一堂课改课,在听评课及议课等活动中,学校课堂改革领导小组不断总结经验,针对问题及师资现状对课改课堂提出了具体要求,如:(1)课堂内的学习小组教师要了然于心,小组名称挂在嘴边,备课设计要体现小组长分配任务。(2)教师在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设计必须在自己的详案中出现,并且做到"台词化"。(3)星级评价要及时(最好蓝、黄、红适当穿插),注意评价语言的有效性(给星时有一个教学情境中相对清晰的语句),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形式穿行(此环节要根据课堂环节,严格设计次数及形式,写入详案,而且操作时只可减不可加,以免时间把握不好)。(4)独学、对学、群学在备课中清晰设计,课堂中明确体现。(5)双色笔使用在学生的预习学习文本上有明确体现,同时在对学互批和板演中也必须体现。(6)学生课堂上的坐姿、站姿、书写及读书姿势都要按照规范要求随时提醒,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使用击掌方式,并贯穿课堂始终。(7)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求说话完整,语句通顺,富有表情。教案中有相关语句设计,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引导。

以上七点要求授课教师精心设计后手写加入导学案一稿,形成相对详案,详案由教研室签批后方可上课。学校按此方法检验了我校教师们的"251群星课堂"模式的整体课堂效果,此方法也在县域内得到了推广。

根据上课的具体要求,学校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为了方便集体备课建立了课堂改革学科集体备课QQ群。确定备课时间,并由集体备课组长进行网上点名,领导进行督查,保证备课的质量和效率。其次是赋予集体备课新内涵,做到备课有研究、讨论有内容、交流有话题、形成性学案有主备、有参于者。这个活动使每一位老师在集体备课中得到了专业发展。教师们由原来的形式参与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主备者,角色的变化使教师们增强了自信心,工作中增添了新鲜感。哈日布呼镇中心小学还用以课代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一是让青年教师拜老教师为师,对他们进行捆绑式培训,每周规定青年教师听老教师的课,老教师进青年教师课堂指导授课。二是织研讨课、交流课、观摩课等,让教师们在课堂上、在研讨中、交流中、观摩中成长、提升。三是组织教师及时总结课堂改革中的得与失,制定下节课的整改措施。教师们写的课改论文、教学随笔、学习感悟等成果不断在各级各类教育杂志上发表。人们常说只要反思就会进步,课改也不例外。教师们在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中,对教材的整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的把握、教学机智的渗透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一路走来,哈日布呼镇中心小学开展的"251群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既有喜悦也有辛酸,既有成功的尝试也有操作的败笔,但我们的变化和收获是毋庸置疑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还将继续,还将作出新的努力,在课改之路上听那花开的声音……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2

小学语文教学环节设计,是教师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文化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教学环节设计,是教师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最终目的是使教学实现最优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科学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巧设导入,唱响教学前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前奏,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一是讲故事导入。如教《乌塔》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作者“我”在罗马的一个旅馆里结识了一位14岁的德国女孩,交谈中知道,她竟然是独自一人游欧洲!她为什么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文吧!简洁的故事,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其尽快进入教学佳境。二是唱歌典导入。如教《燕子》一课前,唱唱《小燕子》,既唤起了学生对美丽春天的记忆,又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在教学适时、适当的演唱,无疑能“锦上添花。”三是设悬念导入。如教《草船借箭》,导入新课进可这样设置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当时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应付的?事情结果怎样?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这一问题将充分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

二、巧创情境,营造教学氛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感情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角色,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强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习课文前半部分时,适时播放宇航员遨游太空拍摄的地球表面照片,引发学生对地球“神密美”的向往;在学习后半部分课文时,可结合展示学生在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不球资源遭受人类破坏的图片及数据资料,激感,指导朗读。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同样是创设情境不可缺少的途径。例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在哀婉的乐曲声中,老师动情地说道:“老人生前孤身一人,每到冬季,他天天徙步二十多里,到昆明的翠湖之畔去喂来越冬的红嘴鸥……也从此定格为昆明市民心目中永久的‘海鸥老人’。”教师绘声绘色的叙述与音画构成了和谐的氛围,不知不觉将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三、巧抓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精彩的课堂教学,总是合理地、艺术地选择并调配各种类型的“点”,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一是巧抓切入点。语文学科大部分教材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词语、句段、开篇、结尾……找准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能让学生对课文留下完整的印象。譬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教师可以两位青年、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富有创意,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二是巧抓品词析句点。语文教学应当着眼于语言的学习,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音、形、意、境、情。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抓住“饱经风霜”一词引导学生咀嚼、品味,使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处于社会底层百姓的同情。三是巧抓朗读指导点。如教学《搭石》一课,教师可将第3自然段对“一行人走搭石”场景的描摹作为朗读指导点,通过朗读节奏的巧妙把握,通过将课文改成小诗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协调有序”的意味和乡村的画面美、人情美,仿佛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样引导,既悟了词义,又读出了美感,感受了美境,学生兴致勃勃,读得津津有味。

四、巧设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问”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所提问题是否科学、巧妙、有价值,难易是否适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初读课文环节,可以对文章印象提出疏通性的疑问;进一步阅读,则可以引导提出较深层的问题;在学生读懂课文后,则可引导提出延伸扩展性的问题。设问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根据语文的课程要求、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设问,注重目的性和方向性,注意把握好设问的难度,要有助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发学生深厚的求知欲。以《落花生》一课为例,文章借物喻人,极富哲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文章的内涵,教师可这样巧设问题:父亲拿花生和桃子等来对比,是要表达什么呢?父亲要重点突出什么?人能不能讲体面?讲体面有没有错?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讨论中,明确父亲话语的重点是“做对别人有用的人”,并体会到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还有,教材中课后思考题也要落实到具体教学中,发挥其导教、导学的作用。例如《鸟的天堂》课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题,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教学中可以将其进行分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见到了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依照学习的步骤,学生将问题逐个解决,最后明白了“鸟的天堂”的含义,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多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1、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问。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2、创造提问环境,让学生敢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3、培养问题能力,使学生善提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抓感兴趣的部分。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4、走出课堂,跳出问题看"问题"。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拓展性练习。如《称象》结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马光、诸葛亮)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觉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王重新;学生阅读的现状与建议[J];成才之路;2011年20期

[2]孙晓艳;把握阅读心理,提高小学生语文默读能力[J];文教资料;2009年35期

[3]曾志梅;《快乐的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其反思[J];教育科研论坛;2006年02期

[4]苑海芹;指导学生语文阅读的四个方法[J];学周刊;2011年15期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语文;对策;障碍

Shallow talk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investigation the

obstacle and counterplan of the study

Yang Sheng-ting

【Abstract】We have to usher in an investigation study, organization student active participate, take pleasure in investigation, let student at aggressive active obtain knowledge of in the meantime, acquire character of overall exalt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Language;Counterplan;Obstacle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遭到人们的摒弃,而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已日显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引进探究性学习,组织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发展。

然而,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并非如愿以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学生不能自读自悟;二是学生不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缺乏探究性学习精神,很难捕捉探究着眼点;三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时空受限,不能及时反馈信息;四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差,难以发挥内在潜力。

综上所述,它严重制约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为此,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益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它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是对语文教学传统模式的改革,更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其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让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这些知识不但学生没有接受,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学习就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让学生从题目人手,捕捉探究着眼点。设疑:草船能借箭吗?是谁的妙策?从什么地方可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又是怎样利用草船来借箭的?通过设疑,合作交流,学生很快就步入了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再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就找到了探究释疑问题的结果。特别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同学们感悟:一个人不仅要学识渊博,遇事还要勇于探究新思路,努力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又如教学《白杨》一课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探究,拓展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

3.教师要做好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文质优美,是融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经典范文。教学时,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使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围绕“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新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其教学设计为:(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文情趣。如“天堂”指什么?“鸟”属于什么动物?它能识别“美”吗?(2)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究者。学生通过对文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其个性得到张扬。A:抓句子,谈感受。如“树叶真绿得可爱”,让学生探究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树如孩子般的可爱迷人;B:抓段落,谈感悟。如“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让学生知道:任何植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积极向上,都能无私地奉献自己,美化家园;C:抓品读,促感悟。在学生对文本知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品读,还学生时间和空间。感悟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情感、美的生命就在我们的身边。(3)主动探究,拓展环保。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寓意深刻。体会作者几次去看到的不同景象,让学生立足环保,怎样做一个热爱自然、关爱家园的学生?(4)综合实践,提高能力。让学生搜集与文本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当导游、写解说词;让学生临摹文本插图等。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4.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与反思

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节课获得整个系统知识和文本知识,也不可能说自己运用的方法都是科学的,更不可能说自己探究发现的新事物都是文本知识的整合。因此,在课堂探究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评价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所获取的知识。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探究人物的语言、动作、思想以及文本的布局等之后,教师启发学生探究:通过本文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后的探究学习中,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理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47-02

教学设计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的分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对进一步谋求学生发展的思索转变为操作行为的过程;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设计,体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语文课的阅读教学要做好有特性的教学设计、选择适宜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一、做好有特性的教学设计

进行阅读教学首先要仔细研读文本,研读文本是为了用好课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应具有:(1)前瞻性:课前形成,对课堂教学具有引领提示作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根据教学的整体目标和学生学习的主要阶段划分板块,做出预设,便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草船借箭》(第一课时)就可以分成五个板块进行预设:第一板块,自由阅读,学生提问;第二板块,梳理问题,确定主题;第三板块,读书感悟,合作探究;第四板块,读说写演,分享成果;第五板块,继续发问,深入研究。(2)针对性:备课中要针对作品的人文意义、学生的人生观的养成和终身发展、社会需要等多种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比如教材中所选的一些名著文章《武松打虎》,表面看来,这些文章充满了暴力色彩,名著课文的精义在于它的文化内涵,显现的是人徒手战胜自然的生命力量,现在读起来依然惊心动魄,这些意义才显示出名著之所以为经典,因此至今仍有现实意义。(3)阶段性:教学设计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按照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如《四个太阳》教学。《四个太阳》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十八课。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识字基础和经验,又非常熟悉太阳及一年四季的特点,对太阳与四季的联系有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敏捷、活泼,想象大胆奇特。根据课标对这个学段的要求和学生特点,设计四个步骤的教学流程:一是绘画激趣,导入新课,开启想象之源;二是初读全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想象之奇;三是诵读课文,说演辅助,体会想象之美;四是想象说话,口语交际,启动创新之门。(4)可操作性:教学设计要服务于教学行为,要具有可操作性。如,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表述。反面例子:①根据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写法的特点和阅读的需要,通过比较突破教学难点。②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把握人物特点,以读表达人物特点。正面例子:①本班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现时的目标是让孩子每周认识60个字。②具备能正确流利朗读短文的能力。③具备一定的读帖能力。如在教《十个朋友》时,将生字归类指导,本课的三个生字“友、左、右”具有相同的结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异同,能把它们写匀称、写漂亮。

二、选择教法要适宜,要有针对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就给教师设计和选择教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标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学生所得的知识多数情况下应该是主动探索的结果。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长者,也不一定非要满腹经纶,而应该是一个善于引导学生探究、能不断增强学生求知欲的学生的“大朋友”,教师要考虑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得到知识“这杯水”,因此,现在的教学设计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教学流程、教材分析、设计理念、学情分析”等等不一而足,但不再强调某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如何认识教学方法呢?以下几方面或许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1.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新课改要求教师做有心人,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在平常生活中去发现课程资源。有位老师在《一块面包》的说写训练课中,围绕一个学生扔掉一块面包这样一件事,结合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光盘行动”,上了一节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作文课。这是老师从日常生活中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训练材料,把生活现象作为课程资源提供给了学生,学生能感到亲切和真实,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到解决办法。

2.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决定什么样的思考,思考决定行为;没有问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就是无本之末,就流于形式了。《游园不值》的教学中,有老师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来想象“园内景象”,以其他景物为内容改写最后一行诗。想象“园内景象”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创造性地吟出“绿柳如丝出墙来”、“河水叮咚入耳来”、“扬花柳絮过墙来”等妙句。教师设计出猜想“柴门久扣不开的原因”和“为什么不能把‘红杏’的‘红’译为‘红色’”两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当学生仍然解释不通的时候,教师适时进行补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病急也不能乱投医,可不能完全丢了传统好的东西,须围绕抓好课前预习,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重视朗读的训练;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这几方面去实施教学。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对课文的知识事先做个先知先觉的过程,学生预习时会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对于困惑或疑问的知识点会有深刻的印象,学生往往经历了一个自动获得知识、解决疑难的过程。学生带着疑问上课就会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如学生在预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钦佩不已的同时也产生了几个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去借箭的时候故意一边擂鼓一边呐喊?为什么诸葛亮知道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为什么诸葛亮只要二十条船,不要多点或少一点的船?……因此,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在上课时迫不及待地要求解决。在集体讨论和教师点拨中,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顺利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大量的事实证明,凡优秀的教师,在课前都会很认真地做好课前准备。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有的细细斟酌考虑,他们所做的教学设计方案,许多都成了青年教师学习参考的材料。因此,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备课,因为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了解学生的情况,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该怎样教。可以说,一堂课就是一盘棋,我们要下好这盘棋,就得在踏上讲台之前有一盘计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对,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创设和谐的氛围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灵碰撞的过程,不光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合作的运用,因此,我主张教师本身首先是一团火,并把这一团火化成对学生的情和爱带进课堂,尊重、理解、宽容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热情服务中、关心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老师可亲、可信。 教师要因“学”论“教”,设计教的过程,课堂上打破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教案转,而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教的过程。

四、重视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像《给予是快乐》、《去年的树》这类课文,通过朗读就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像《火烧云》、《观潮》、《鸟的天堂》等这类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积累优美词句,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爱国之情。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重点段,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不但可以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然,朗读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比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五、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要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与作者对话,明白文本的主旨,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段,老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联系有关背景资料进行深入理解。如阅读《匆匆》这篇课文,读懂了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感受,可以联想到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从而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也悟出一些道理。在阅读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动笔画一画、写一写、与同学议一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只有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具有实效性。

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