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毕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类毕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类毕业论文

教育类毕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30-02

农业院校包括林学、农学、园艺等很多需要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作为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重要的一环,毕业论文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质量也是衡量学校与本科生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依据。做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贯彻以素质教学为导向的本科生培养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本科生的扩招,学校自身在师资与教学资源上的不足,以及大学生受到找工作与考研的影响在做毕业论文时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造成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1]。

一、农业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师资与设备不足影响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当前农业专业的毕业论文开始要求必须是学生本人通过做科研获得毕业论文所需的数据,因此,毕业论文要求每位毕业生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才可以完成,同时相应的导师也需要付出较大精力与时间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在当前多数高校存在扩招的情况下,一些影响毕业论文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扩招导致师生比过低,有些老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比重大,对毕业生的指导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不足[2]。其次,由于一般本科院校本身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投入有限,导致当前许多老师没有足够的实验室空间,再加上部分仪器设备由于老化、损坏等原因而不能及时更新,每逢毕业季到来,经常会出现实验室扎堆,低值仪器不够用,高值仪器缺乏的问题,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3]。

2.毕业论文完成时间经常与学生找工作和考研相互影响。许多院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常常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考研的学生面临着考研复试,没有心思认真做毕业论文,而没考研与考研落榜的学生多数心思放在找工作上,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4]。许多学生追求短平快,希望老师给个简单的题目,自己草草应付了事。农业类专业的学生多是实验类的毕业论文,由于本科毕业生开始做实验时多为生手,经常由于一些实验细节没有注意或自身的粗心大意而没有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而在实验失败或没有取得较好实验结果的情况下欠缺足够的时间重做,缺乏严谨数据支撑的论文质量可见一斑。

3.缺乏科研素养培养导致论文质量不高。当今许多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动手能力较差,缺乏与人展开良好协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由于放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开展毕业论文,许多学生在不具备一定科研素养的前提下就开始实验与论文的撰写,因此,许多学生实验记录的乱七八糟,当要写论文时常常自己都搞糊涂了。在查找文献、数据分析、基本的Excel、word与文献插入软件使用均相对生疏的情况就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所以经常看到一些毕业论文中存在文字编排错乱、文献输入格式不规范、制图存在错误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1.提前选定学生,早点开展科学实验。提前选定一个合适人选,再由选定的学生在本班内选择同学进行组队,形成团队。这样选定的学生,容易培养较好的合作性,易形成一个相互帮助与学习的良好团队,有利于培养每个同学的科研素养。在选定好学生后,先指导学生学习仪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务必掌握常用的仪器,在熟悉基本的实验仪器后即带领学生开展实验,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开始,这样避开其考研与找工作较为忙碌的大四。让学生对实验仪器有较多的亲手操作机会,增加其熟练程度。同时由于形成团队,一些工作量大的实验由大家共同完成,既减少单个同学工作量,又提高了效率,并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实验开始早,一些失误与操作不当所造成的实验失败可以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补救或重做。

2.科研素养的培养与训练。鉴于多数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的科研素养普遍较低,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先让这些学生对照实验室内已制作好的简易仪器说明书进行自学,抽时间进行考核学生的正确使用仪器的能力,必要的亲身示范。拟定一个题目,让学生试着写预实验方案。要求学生把实验细节都写得非常细致,如试剂的配法,步骤要写详细,这样使学生对实验步骤了然于胸,在开始实验时可以有章可循,有案可据。在进行实验记录时,要求学生把实验数据与细节记到指定的实验记录本上,简单明了,条理清楚,具有必要的注释,便于数据的录入、核对与分析。在数据分析阶段,先让学生熟悉相关文献尝试自我钻研,然后找时间对数据进行亲手示范,让学生逐渐掌握数据的处理方法。一些数据处理的软件如Excel、Origin、SPSS等采用亲手示范的方法教会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3.科研的兴趣激发与对学生的激励。一定的激励有助于提高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榜样激发大家对科研的兴趣,鼓励大家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全程跟踪并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均能克服困难最终取得理想结果,获得一定的成就与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现在部分学校对学生均要求学生要累积有一定数量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因此对从事相关实验的有重要贡献的学生均在发表文章中进行署名,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另外一方面有利学生考研及找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申请SRTP项目,凡申请到SRTP项目的学生每名同学均可以用于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加分,由于肩负开展实验并完成项目的责任,同时也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4.毕业论文撰写能力的提高。经常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些学生马虎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因此,对于教师来讲一定要强调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这两年多数高校开始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在答辩前,杜绝一些学生靠抄袭混毕业的行为,对个别学生毕业论得太差的同学要求其进行二次答辩。通过宣讲学校的要求,使学生端正态度,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教师在毕业论文撰写时期要催促学生及时完成,及时跟进并指出学生毕业论文的不足,防止学生写作方向走偏。对于错别字及一些格式错误等也要引起足够重视,指出其存在的错误,督促并检查学生进行修改。

5.答辩能力的培养。在毕业论文成稿后,马上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这是向大家汇报自己成果的关键时期,更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答辩的质量,要求学生提前做好毕业答辩PPT,对答辩要说的话可以写好答辩台词,反复练习,以控制好时间满足毕业论文答辩要求。要求学生对本人的毕业论到了然于胸,非常熟悉。为了避免学生在答辩环节出问题,可以组织学生提前进行预答辩,让老师与其他学生在下面挑错误。经常在预答辩时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减少在正式答辩时犯错的机率。

三、结语

本文基于本人在指导毕业论文中的实践与体会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做法,在这两年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一些不足之处也一直在激励着笔者在此方面的探索。毕业论文是对每一个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学习效果与各方面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每位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只有在不断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别人的经验与教训,取长补短,才可以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唐琳,罗玉双,王文彬,等.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0):109-110.

[2]张利霞,常青山.对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17):180-182.

[3]李春艳,李诚,龚江,等.农业类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评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56-57.

[4]颜安,张文太,盛建东.新时期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7):249-251.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Graduation Thesis of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s

CHANG Qing-shan1,ZHANG Li- xia2,ZHAO Yan1,WANG Lei1,GUAN Jun- chao1,YU Yu- lei1,XUE Jun -peng2,XU Kai-feng2

(1.College of Forestry,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 College of Agriculture,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Henan 471003,China)

教育类毕业论文范文2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

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

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

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

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

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教育类毕业论文范文3

(一)构建多维分流的培养框架

多维分流的框架模式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与培养。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可以将他们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方式来进行分流,横向指的是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选择方向,如软件工程、基础理论或是网络技术等,而纵向则是根据学生毕业后的计划来进行分流,如有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而有的学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在一二年级学校可以统一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教学,三年级开始分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课程的教学,四年级则更多关注实习和毕业设计。

(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能够为计算机专业教学提供有效指导,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线性代数、电子线路、大学物理等课程的学习来使学生形成抽象思维,通过汇编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必修课的学习来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思想与方法。其次,要从社会需求出发,根据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来进行选修课程的设定。第三,要重视人文类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指导下来开展学习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利用所学专业来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避免学生误入歧途。第四点就是要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促使学生掌握更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涉猎如新闻、管理、教育类的课程,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实践力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除了具备理论知识外,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也同样重要。学校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拓展实验教学,增加实验课程的比例。在实验课上让学生充分掌握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来加强教学的实时性,加强LINUX、ORACLE等主流系统的实验力度。其次,要引导学生们多多参加各类计算机科技竞赛,使学生们借竞赛之力来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拓展视野,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通过此类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第三,不能忽略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论文是学生四年来学习成果的体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进行论文指导时,要着重加强学生的分析、设计、运用能力,确保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来提升综合能力。

二、结束语:

教育类毕业论文范文4

1.优化课程结构,明确培养目标,强化教育类课程,突出师范性

小学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小学英语教学专门人才,而不是培养该门学科的专门人才。要强化这种认识,就要突出该专业的师范性。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英语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小学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教育类课程应该和英语学科类课程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达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在教育类课程内部,一方面,教学技能课比例过低。另一方面,在教育理论课中,教学法地位不突出。

教育类课程总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教育理论类;二是教育技能类;三是教学辅助手段类。在课程改革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这三类课程的比例,促进其彼此之间的融合,使其充分发挥三者的合力。在英语专业课中,一方面,语言、文学等专业理论课偏多,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课偏少,而这是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是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老师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增加英语专业技能课的比例。另一方面,英语专业课还应该注重和教育类课程的结合,避免教学理论成为空中楼阁。

2.课程设置要体现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突出实践性

根据调查,绝大部分高师院校缺乏与当地小学的联系和合作。不能深人小学,了解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因而构建的课程体系脱离了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应加强与当地小学教育机构的联系,合作发展。不管是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深人小学,探索当地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某些课程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这两门课理论性过强,很难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后也很难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因此,在教授时,应该考虑外语教学的特点,在内容上与语言学习联系起来,侧重了解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另外,老师还要考虑案例教学,把空泛的理论和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地领悟到理论的精髓,并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学生实践能力欠缺。一方面教学法课程理论性太强,很难转化为学生实际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见习、实习成为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唯一途径,但大部分院校实习安排时间短,而且不能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实习生并不能完全参与到英语教学中。因此,必须重视教学法课的教学,增加实践的形式,实行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也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自己开发实践形式,假期后组织指导教师对学生遇到的教学和教育管理问题进行指导。

3.以终生教育的理念为原则来确定高师的教师培养目标,突出其培养目标的延续性特点

高师院校通过专业课,教育类课程等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本身的反思精神的培养。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因为缺乏反思意识,不能及时地自我修正,从而无法获得持续的自我发展。反思性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学生学会思考,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学会教学”。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教师和学生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反思过程及收获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反思教学既有近距离的认识又有整体感的把握。

科研能力的要求通常是对在职教师提出的,但是不是有必要对师范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培养呢?因此,不能仅仅把学生培养成一名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教育的研究者。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确立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观念。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让其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规范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使学生通过接受指导和不断修改来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二、总结

教育类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137-03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承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主动学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通过“做中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求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达到新课程培养目标。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素质、技能型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变革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需求,成为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诸多问题,这严重制约着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有鉴于此,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从2009年起在所有教师教育类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力求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班级管理能力和适应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的其他能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学校一方面组织各教学系和相关部门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毕业生适应情况调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剖析地方高师院校现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明确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改革。

校内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合理设置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外则在当地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高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打破常规,打破教学时间限制,灵活安排见习、实训和实习,让学生在中小学、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得到专业技能的全面训练,努力实现学校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有效衔接。走“校校结合”和“校校交替”的人才培养之路,使学生在“校校交替”中逐步形成从事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与服务的实际技能和能力。通过改革与实践,学校构建了“以学科基础课程为基础,以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全程实训为两翼”的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教师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二、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门类,加强学生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程设置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它事关教育的质量和生命,因此,教师教育专业改革首先必须从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手。针对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门类少、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我们从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着眼,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育类课程。

1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在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增设了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课程模块。这样,课程设置就既充分考虑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学术性,又充分体现教师职业的技能性,做到既重视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又充分考虑基础教育的职业能力要求,加重实践教学比例,努力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

2 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门类。既开好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教学法》等课程,又开好课堂教学《教学技能训练》、《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教师口语》、《班级管理和班队活动组织》、《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与论文写作训练》等职业技能训练与培养课程。

3 增设与基础教育密切改革相关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师职业理念与技能训练》、《音乐基础》、《美术基础》等课程,以此全面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以及应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能力。

4 基于学生就业竞争需要,开出跨专业的多学科教学法和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供学生选修,如《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艺术教学法》、《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法》、《小学英语教学法及技能训练》等,以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多学科或跨学科教学的需要。

三、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多元化系列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

以培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地方高师院校,要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为中小学和幼儿园乐于接受的合格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就必须把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教学投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一是适应职业要求,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使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不少于总学时的30%,理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不少于总学时的40%。二是推行“双导师”制,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教学各安排一名导师指导,实习、实训导师以校外兼职和兼课教师为主,保证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都有教师指导。三是抓好学生实习前的试讲。利用假期集中时间安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试讲。通过教师指导下的集中训练,提升学生的分析教材能力、组织处理教学内容能力、编写教案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导人技能、讲解技能、板书设计技能、提问技能、小结技能等技能。四是坚持全程实训实践。凭借“七步实训法”(第一步:教育观察,安排在第一学期。第二步:课前试讲,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安排在第二至第四学期。第三步:课堂观察,安排在第三学期。第四步:三讲训练,即“小组互讲、个人试讲、师生评讲”,安排在第四学期,与各专业课程教学法和课程教学论课程同步进行。第五步,实习前利用假期集中试讲,安排在第四学期假期。第六步: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时间为两个月至一个学期。第七步,实结、反思、交流和撰写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六学期)构建“三六式”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使体验性实践、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分散渗透在六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予以体现,着力强化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五是实现教师教育类学生的助岗和顶岗实习。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到中小学、幼儿园助岗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教学工作环境中得到实践锻炼。

四、进行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高技能型教师的要求,高校不仅要开好学科理论课程,进行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还要加强教学类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甚至要将技能训练融入到每一门课程学习之中,因而,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我校借鉴、移植和渗透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成果,推行“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以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掌握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为核心,打破了学科教学体系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将需要教师讲授的、需要学生自学的、需要学生练习的和需要给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设计为一个整体流程,以教带学,以练助学,以做固学。为配合“教学练做”一体化的“边教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的教学模式改革,将普通课堂变为“教学练做”课堂,学校推行课桌设计变革,将长方形的课桌改为六边形,推行师生互动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为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学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倡导教室功能转变和教学环境延伸,推行“三个课堂”相结合,即普通教室、微格教室、各实验实训室和中小学幼儿园相结合,将教师授课、师生合作探究、实践训练融为一体,以此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强调“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变革,因此,构建与“教学练做”一体化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这个评价体系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动态和静态、现实和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所以,根据课程特点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终结性考试、过程形成性考核、过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等不同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就成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必然选择。在操作层面,对于实践性强、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就强调采用实践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实习学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过程形成性考核成绩的比例,以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主导教学改革。

五、抓好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基地,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校十分重视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几年来,先后投资兴建了两幢2.66万平方米的实训楼,建成了微格教室、口语训练室、书法训练室、课件制作室、幼儿园活动室、舞蹈室、钢琴室、美术室等教师教育实训室。校内实验实训室基本满足了各专业实验实训的需要和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在校外建立了126家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满足了遍布全省各地学生实习所需。为加强学生见习、实习实训所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在数量上满足学生实习需要,还在质量上也加强建设,即实践基地为当地全日制中小学或幼儿园,能够为学生见习、实习实训提供平台和指导教师,范围上以学校所在州市的城区中小学、幼儿园为主,以当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依托,逐步辐射到城乡和周边学校。基地建设以“校校共建,教学系主管”的方式进行。基地共建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有力保障了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实习质量的稳步提高。凭借“理实一体化”、“校校合作”、“校校交替”平台,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基础教育教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教育类毕业论文范文6

一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等思想观念的指导下,高师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课时少,并且实践类课程都为考查课程,教师和学生不重视,时间安排随意,实践技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

(二)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太慢

实践教学的突出特征就是要求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创新能力。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没有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没有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用的教材,使用的教材多为统一版本,存在着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教师的素质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当前我国高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高等院校毕业生,他们尽管学历较高,但缺乏与所教学科相对应的系统的实践和技术,对工作的流程规范不够了解,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践教学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具备“双师型”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

(四)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不规范

长期以来,理论教学有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而实践教学没有建立规范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更谈不上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科学、规范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五)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使相当数量的实验室设施落后。同时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足够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即使已经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缺乏重视和管理,大多数也是名存实亡,种种原因,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依托黑龙江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基地和网络教学“三个平台”,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综合技能“三种技能”实施项目化训练,建立相应的技能考核和质量监控“两个体系”,做到分项训练、递进提高,四年不断线。

(二)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构成

1专业技能训练

依托黑龙江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课堂教学采用“三层次”,第一层次基础性实验,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体,如植物种子结构,培养基配制,氨基酸的纸层析等;第二层次综合性实验,重点涉及综合性、实践应用性较强及知识面较广的实验,如植物种子萌发,植物组织培养,酵母RNA的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等;第三层次探究性(创新性)实验,如植物组织培养中激素含量的探究,从中草药中提取多糖的优化工艺研究等,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和教学方法,拓展实验内容并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实践证明,“三层次”的实验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职业技能训练

高师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就是培养教育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未来从事教师教育工作必备的职业能力[3],依托实习基地和教学平台,实行校内实训“三结合”,校外实践“三位一体”,强调全面、全程、全员,使学生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说课、口语表达等教学技能明显提高。

(1)校内实训“三结合”

按照《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大纲》要求和岗位需要,将教师基本技能细化为十大类:包括普通话技能、口语表达技能、书写及书面表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技能、课堂教学实施技能、组织和指导综合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十大类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每个技能都能得到有效训练。训练采用“三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是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在生物教学论授课中,采用“案例分析+实践演练+精评+反馈提高”的教学模式,对于有些实践性强的章节内容(如课堂教学技能、说课等),采用“分段式”教学,教师讲授占1/3学时,学生模拟课堂教学占1/3学时,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及教师评价占1/3学时,通过课程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受益,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二是学生互训与教师验收相结合。利用微格教室对教师基本技能进行项目化训练,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我训练、自我管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编制微格教学技能训练评价表、说课及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及现场评价表等,实行目标管理、分阶段考核、对学生各项技能进行逐项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每一技能或训练项目的标准和具体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训练项目的内容,使其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技能训练的任务细化到每个学期、每个指导教师、每个学生,并加强考核,使每个同学达到标准。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强调全面、全程、全员贯穿四年的本科学习,而且训练分年级、有针对性、侧重有序地进行,在训练期间开辟出一些固定的空间,如教学楼的走廊、教室的墙壁等,用小黑板或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生的课业成果。在此基础上,定期举办讲演比赛、朗读比赛、板书比赛、钢笔字比赛、课件制作等丰富多彩为学生所喜爱的一系列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形成了努力练好自身基本功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基本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

(2)校外实践“三位一体”

与大庆所属的中学建立了105个教育实习基地,依托教育实习基地实现了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三位一体”。通过三次见习使学生了解中学课堂教学的氛围,通过1周的研习进一步研究整个教学过程,在26周的集中教育实习中,以学科教学论和班主任工作课程为基础,开展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实习,参加实习学校各项活动,开展个别指导工作等,积累育人工作经验。结合中学生物课程改革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学生感知、体验、锻炼、总结、反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3综合技能训练

以毕业论文为核心的科研综合训练和教学研究训练,不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升华,也是对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毕业论文(设计)具有本科教学中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4]。学生在大三开始选题,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结合学年论文和课程论文,连续举办了大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大学生科技论文大赛”,获奖论文汇编成册。通过此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毕业论文的质量明显提高。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进行师生、生生交流、讨论相关的教学内容或前沿知识,网络教学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学生可以分层次的学习、复习、预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利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根据教学计划,第二学期安排两周的动植物野外实习(大连、镜泊湖)。在野外实习中,同学们学会了分析环境,掌握动、植物识别特征、生活习性、繁殖等,从了解和认识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从兴趣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野外实习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充分体现,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意志品质,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4建立相应的多维度技能考核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技能考核体系围绕训练项目进行,不同技能训练项目,建立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多维度技能考核体系的建立,突破了单一的理论知识考核和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注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考核通过将得到相应的学分,这样的改革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不仅注重理论学习,更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构建科学可行、具有导向性的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息反馈的“三全”质量监控体系,多方面、多层次监控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技能训练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总之,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经济社会的客观需要。能否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优劣、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志。因此,需要我们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不断研究和探索,使其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陶秋燕.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20-23.

[2]杨天博.论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市场,2010(1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