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雨中即景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雨中即景作文范文1
我们小区内有一个公园,旁边是一个小型的塑胶篮球场,平时男孩子总爱在那里打球。许伊宁和牛舜杰跑去打球了,我陪楚默宇到花园闲逛。
“小婕,这一年又换了几个男朋友啊。”楚默宇打趣说。
“你猜。”我俏皮的抬头看他。
“呃。。。怎么也有一打吧。”楚默宇脸上的笑更浓了。
“哪有!我一个男朋友都没换好不好,还是一年前那个。”我忙争辩,为什么别人老认为我很花心呢?诬蔑!
“那他一定超优秀吧,能让我妹妹心甘情愿的交往了一年。”楚默宇扭头看道路两旁的水杉,我看不清他的表情。
“切,他才不优秀呢,坏毛病一大堆!不懂得照顾别人,总是忘记女朋友的生日,总是不接我的电话 ,自大,过分以自我为中心!……”我声讨着陈朔川,然后窃喜陈朔川那家伙现在一定在不停的打喷嚏吧。
“即使这样,你还是喜欢他,对不对?”
“哥,永远究竟有多远?”眼前浮现出陈朔川最近的反常的冷淡,不由得心中一涩,我强压住心中的委屈,轻声问。
“呃?”楚默宇疑惑的看着我。
“你相信有永远吗?”我又问他。
“希望,很希望。”他温柔的笑着,瞳仁里满是跳跃着的阳光。
“小婕,你看,一年过去了,这些水杉还是那么羸弱,没有长大。”他指着道路两旁的水杉给我看。
“水杉是长在南方的,把他们移植到北方,他们当然不会生长得很茂盛。”我回答说,但是心思并不在树上,或许,我和陈朔川就像是水杉和土地,我们并不适合,所以我们的付出也不会长出丰硕的果实。这是我早就想到的。我已经想了很久了,我和陈朔川的性格太过想象,缺乏安全感,寂寞,忧郁。两个人在一起,也只是彼此伤害。可是我总是开不了口,我总以为两个人在一起久了,这些缺点也就慢慢的磨合了,可是随着时间的堆积,这种冲突,越来越明显。
“小婕?!”楚默宇的声音把我的思绪唤回。
“啊。”我吓了一跳。
“最近还好吧。”楚默宇突然问。
“好啊。”我心虚的回答。
“骗人,最近身体又不好吗?”他毫不留情的戳穿了我的谎言,咄咄逼人的问。
说实话,我很害怕这样的楚默宇,平时在他面前撒娇、耍小性子,他都毫不在意,但是他如果严肃起来,我在他面前大气都不敢出。
“没事啊,就是有一点神经衰弱,吃一些补药就好了。嘿嘿。”我装作可怜兮兮的看着他,傻笑了一声。果然楚默宇牟利的眼神温柔了许多,我就知道默宇哥不会生我的气。
我环住楚默宇的手臂,拽着他向前走。可能是我看错了,默宇哥竟然脸红了。
我看了一下表,“时间差不多了,喊他们两个,出去吃饭吧。”
“好啊。”默宇哥很快又恢复了温文尔雅的形象。
我家楼前的停车场里,“我们四个坐一辆车就好。”我和伊宁还有默宇坐进车里,牛舜杰一屁股坐在驾驶席上,说:“我来开车。”
“嗖”的一声,后座上就只剩下楚默宇泰然的坐在那里。
“你活够了啊。”我惊愕的冲杰子大喊,激动得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许伊宁已经屁颠儿屁颠儿跑远了。他果然是明智,牛舜杰一开车方圆一公里内不能有生物,否则非死即伤。
“没关系,反正都入保险了。”牛舜杰竟然厚脸皮地说。
“虽然我入保险了但我从不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我用八路军对待小鬼子的严刑拷打时的坚定语气说。
雨中即景作文范文2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其蕴藏着我国长达千年的文化底蕴。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将语文素质教育落实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这一层面上来。同时,语文课文是由多种语境组成,语境也是贯穿文章的线索。一般,语文课堂的展开包括三种语境,分别为:课外、课内、课文语境。而语境又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较快进入学习角色的重要因素。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就要灵活创造语境,充分了解每一种语境的特色,发挥每一种语境的最大特点,吸引学生较快进入角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针对语境创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一)课堂内语境创造的积极作用
课内语境的创造主要包括朗读、音乐、动画、表演等方面。首先,朗读语境的创造正好符合语文学科的语言性特点。尤其对诗歌、散文等方面的教学中,朗读语境的创造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加快学生进入课堂学习角色。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很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它需要学生的情感元素加入。例如,学习初中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春》(朱自清),教师可以自我朗读,让学生沉醉于春天的朝气中,感受大自然的和谐;或者让学生自己朗读,相互分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其次,表演和音乐语境创造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新课内容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具体表演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例如学习《范进中举》课时,教师为让学生感受范进的激动之情,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的样子,并表演如果自己中举的表现,两者相互对比。让学生亲身体验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并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对自我成功后的喜悦进行假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得到人生的启发和思考。
(二)课文内语境创造的作用
语文课文一般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精心选取一些作家的代表之作。作者在字词句的甄选上要求很高,而构成语文课文的重要部分就是词语。所以,课文的语境创造就包括词语、上下文、文体语境和文体背景等等。那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要注意词语语境及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语境、文体语境及文体背景等等。例如,学习《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古诗时,教师要着重分析“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上下文语境的创造可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般地进入故事内容,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前期对站台及父亲的动作做出详细的描写,旨在衬托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整个授课内容一气呵成,学生的感受也溢于言表。社会背景是语文课文学习所要了解的重要语境,只有让学生了解文体的社会背景,才能更真实地感受作者的意图和情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深度。例如学习《纪念白求恩》()课时。简单的传统授课很难让学生感受白求恩的伟大,而通过社会背景语境创造,让学生感受当时社会的残酷和战争的激烈程度,从而让学生感受白求恩的伟大,为自己的今后发展树立坚定的意念。
(三)课堂外语境创造的作用
课堂外的语境创造是提高学生课外知识积累的最好方式,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那么,教师在展开新课时,必须提前针对新课内容特点搜集课外相关资料。例如:作者背景、作者写作动机、文化底蕴及读者自身特点等等。因为,语文课文是精选很多作家的经典之作,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作者主观性及时代背景。学生对于新课内容的理解需要与文章时代背景、作者出身、目的、写作地点、文化底蕴等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主动理解文章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理解深度。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读者语境的创造,符合读者的认知特点。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本班学生的认知差异,针对认知差异找出读者语境与文章语境之间最完美的贴合点。例如学习《桃花源记》(陶渊明)课时,教师要认真分析班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例如,城市出身的孩子对于世外桃源根本没有印象,甚至一无所知,但是好奇心很强;而农村出身的学生对于世外桃源认识存在很多误解,可能认为就如农村的荒山野岭一样。这就需要教师认真了解读者语境,讲述文章时代背景、作者写作目的等,让学生的阅读语境与作者的写作语境完美贴合,最大程度地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学习兴趣。
三、总结
综上可知,语境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较快进入学习角色的重要因素。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就要灵活创造语境,充分了解每一种语境的特色,发挥每一种语境的最大特点,吸引学生较快进入角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应德领.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5).
[2]唐燕.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四忌[J].才智,2010,(18).
雨中即景作文范文3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区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了一个地区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行为规范、管理方法以及价值观念等各种非物质性因素。对内,区域文化拥有共性;对外,则具有鲜明的个性,有着非常明显的地域特点,对于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昨天的文化成就今天的经济,今天的区域经济则是弘扬昨天的文化。江苏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文化传统,江苏凭借着沿海、沿江、沿湖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其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创造出了良好的物质文明。同时又凭借其所拥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
文化的定义有很多中,英国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含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做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才能和习惯的复合整体。”而哈耶克则认为文化是一宗通过习得的行为规则所形成的传统,这些规则可能是起源于人类所拥有的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情况下知道应该做什么或者是不应该做什么的能力。虽然对于文化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却有共识,那就是文化是由物质、制度、行为以及精神等多个层面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文化的内容不加价是包括有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其他的物质产品,同时还包括有最为基本的价值理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
在一个国家的内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以及历史发展进程等促进了不同特色的区域文化的形成,并形成了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地理环境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各地的政治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不断的进行演变,不同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以及频度也存在不同,同时不同地方在长期以来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促使处于不同地域内的人们具有各自不同却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与风土人情,同时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通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在部分地理区域中出现了相似或者是相同的文化特质,处于这个地理区域中的居民的语言、、艺术形式、生活习惯等很多方面都出现了一致性,而区域文化就这样产生了。区域文化在在某个区域内所形成的思想意识的综合,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对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进行了反映,同时也是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殊,与其他地区的区域文化存在有区别。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相互约束。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两者之间不加价是相互促进的,同时还是相互约束的统一体。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与经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同时也是社会系统中的两大子系统。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对人的本质的一种体现,都是人为了维持与繁衍自身生产所必须要具备的消费品的历史过程中所产生出的结果。在很多时候,一些交通条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差异不是很大的区域,其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会表现出不相同的情况,有的时候甚至是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原因在很多时候不仅仅是经济因素方面的。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其他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中主要的就是文化因素的作用,从文化方面来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奇迹”与“欠发达”的现象。明白落后的文化难以带来先进的经济,同样滞后的经济也难以产生先进的文化意识。
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区域文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区域文化的发展进行支撑,同时也决定了区域文化的结构、类型,并促进了不同特质的区域文化的产生。区域经济的高低也决定了区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但是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却呈现出推动或者制约的作用。优秀的区域文化能够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基础,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三、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区域文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振兴,强大的经济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文化的力量也不能够被小觑。文化与精神是民族和国家的精神与灵魂所在,能够对民族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影响,甚至是会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区域文化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上的支持与精神上的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使得我们在竞争、追求物质与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对价值观的认同产生出了很多的分歧。而文化则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紧紧的把握住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能够形成适合当地发展的科学的价值观,使得市场经济在利润有限的前提下可以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党的以来,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的苏南在改革开发的过程中首先开办乡镇企业发展,快速发展开放型经济,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无论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都取得骄人成绩。“十二五”期间,江苏省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体,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才能够更好的推动江苏区域经济的快速、正确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文化对区域间经济的融合产生影响
区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其形成过程中因为其特殊行使得其超越了个体存在的价值观念,并且有着相当强烈的地域性。这就使得区域文化可以拥有良好的稳定性,不能够使得处于这种文化氛围内的社会集团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受到其影响,共同遵循相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这样就会使得区域在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模式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得到改变,因此可以长时间的向外地人展示出自己的特色。但是在另一个方面,因为区域文化所具有的那种稳定性,会使得其对外界的美好事物产生一定的抵制,会让整个区域范围内的人都习惯于用区域内形成的风俗习惯、制度以及思想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因此容易使得在区域文化与客体文化在和其他区域文化进行碰撞的过程中进行全面的否定,而不能取其精华,或者是仅仅从自身的主观思想上去选择性的吸收融合,而不能够进行客观的接纳,为我所用。江苏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长期收到各种先进思想观念的影响和熏陶,同时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文化具有良好的包容性,这就使得其在经济发展上也能够做到对各种先进思想观念的理解和吸收,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的融合。
(三)区域文化之间的差别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影响
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是存在着中部、东部、西部之间的差距问题,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来自于很多方面,其中不能够否认的一个原因就是区域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别,这些差别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南、苏北、苏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从改革开放以后,差距又进一步扩大,有着相当明显的梯度特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苏中的扬州、泰州与南通三市处于江苏的平均水平。苏北几个市当前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仍然不高。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正是因为文化建设的不到位。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十二五计划中,江苏省将进一步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同时,江苏省计划到2015年时构建起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这不仅仅是对其区域文化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有效的促进其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茂林.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模式的影响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01).
雨中即景作文范文4
但是目前对于作文教学而言,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途径,在作文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境,因而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对写作都提不起来兴趣,进行作文写作也只是按照教学规定来完成写作,学生对于写作也是应付了事,即使写了很多的文章,但是写作水平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下面我们就针对当前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困境提出三点建议。
一、注重话题创新,激发学习兴趣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不愿意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写作的话题提不起来兴趣,因为作文题目总是一些很传统的话题,比如“感恩”“勇敢”等,学生一看到这样的话题,想的就是范文书上的那些文章,因此在进行写作时,也会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进行写作,举的实例也就那几种,说的话也总是那几句话反复变化的形式,这样就使得作文写作不能够表现其应有的活力。
作文写作本来就是彰显个性的表达,僵化的表达方式使得作文写作只能够以一种较为悲观的面貌呈现在学生和教师的面前,如果不找到突破的方式,只能够以恶性循环的方式进行下去。因此,要让学生提起写作兴趣,首先要在话题上进行创新,使得学生对话题有写下去的欲望,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自己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进行学生的写作水平训练的时候,不仅仅是局限于长篇作文的写作,还可以通过诗歌、古诗词、对联等形式来锻炼学生感悟美、发现美的能力,从而写出精彩的文章。
二、进行社会实践,增强自身感受
初中学生反映作文写不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写作的话题很陌生,本来想要进行精心写作的,可在因为遇到具体表达的时候,却不知道该如何写,对于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些事描写起来也感觉力不从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这样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前的初中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总是喜欢宅在家里面,因而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就连“如何买菜”的过程都无法准确描述,因此,要让学生多增加社会实践,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进行反复修改,逐步提升能力
雨中即景作文范文5
【关键词】文化认同 区域经济合作 建构
文化认同理论是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埃里克松(1902―1994)的重要理论贡献,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后被其本人及其他学者广泛运用于社会、历史、政治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20世纪末,后冷战时期国际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与事件,引发了人们从新的视角进一步观察、探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兴趣,文化被更多地作为一种国家实力加以考虑。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发表后,引起了学者们对文化在国际政治中作用的思考, 文化认同理论随之也进入了国际政治研究的视阈。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西方学术界对于文化认同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有关欧洲文化认同、东亚文化认同等问题研究较多。学者们对文化认同研究的共识是:区域文化认同的产生有利于消除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障碍,有助于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巩固和深入发展。
一、区域文化认同的主要内容
以亚历山大・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者认为,文化认同是指不同国家行为体经过国家间互动而共同构造并认同的国际规范和国际制度,是一种集体知识,即共同观念。区域文化认同,就是指区域范围内成员对其共同文化的理解、接受和实践的文化心态,它的目的在于用共同拥有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更好地生活在集体当中,并为集体的团结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同归属和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区域之间文化认同存在着差异性,根据文化认同具有的融合性、可培育性特征,我们是能够建构新形势下的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文化认同的。这种认同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共同的区域一体化意识。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具有活力的经济现象之一,它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生演进规律,我国要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各地区的发展不能仅从本地区的行政区划范围内考虑,还必须从大区域视角着眼,强化地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系统整体思想。区域合作应以横向经济联系为纽带,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整合要素,创造共同市场,实现共同利益,从整体上提高区域竞争力。因此,区域内的各省市一定要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独赢”思维,要把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一种共识,正确认识发展自身与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系。
2、认同合作创新的新文化。能够给区域发展带来福祉的新文化是合作创新的主流文化的构建。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明确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文化创新不仅是区域创新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区域创新的源泉,尤其是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先导。文化创新就是要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为区域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创新文化环境,从而影响区域创新的主体,提高区域创新的能力,并使二者良性循环,以促使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要在合作协同的基础上,强化合作创新的主流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社会认同和认知程度,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在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提升区域竞争力。
3、区域多样性、互补性文化的交流与认同。由于社会历史的不断变迁,各地文化又呈现出各自的个性,区域文化中既包含大都市文化、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文化,也有县域文化、乡村文化等,各种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而且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对这种多元文化的差异化和多样性的认同,有利于文化的互补,并促进区域文化的升华与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加强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是实现跨行政区域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之一。
二、文化认同对区域经济合作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文化认同对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作用也倍受关注。区域合作中的认同是以地区间共同的文化渊源为基础的,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无形力量,对地区之间的交往和合作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1、文化认同有助于降低跨区域经济合作的风险,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就一个区域来讲,文化认同代表着一种情感、一种力量,它以丰富的内涵,在人类的沟通中引起共鸣,在人们的交流中引发共识,尤其是跨行政区域合作,由于没有行政力的制约,彼此的认同与信任心理是至关重要的,文化认同心理意味着法制风险、经济风险与经营风险的降低,认同水平越高风险就越低,交易成本也就越低。文化认同是区域经济合作,尤其是跨行政区域经济合作的粘合剂。
2、文化认同有助于降低磨合成本,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在跨文化经济合作交流中,由于对彼此的文化背景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必要的磨合成本是必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合作不利。文化认同能促进彼此的沟通、理解,因此可以大大降低这方面的成本。
3、文化认同可以加强区域凝聚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凝聚力是区域经济合作必不可少的因素,凝聚力有利于区域动员一切资源,为区域的共同发展服务。因此,区域经济合作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没有文化认同的构建,区域经济合作就难以整合。文化认同的程度还直接决定了该区域的发展速度和效率。
三、区域文化认同建构的路径
由小范围的文化认同走向更大范围内的文化认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区域合作中应把有益于区域文化认同的因素整合起来,积极推行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加速文化认同的建构。
1、树立科学的区域发展观。既不会造成各自部分国家或地区在区域利益分配中的边缘化,又能提高整个区域的整体利益和实力的区域合作最容易得到成员或地区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拥护。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区域合作与竞争是经济发展永恒的话题,区域的合作一方面能实现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同时,更实现了生产要素与经济利益在区域内外的博弈。从国内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来看,一些区域地方政府往往以地方利益代表者的身份干预地区经济发展,表现出了较强的功利性、排他性和行政导向性,区域政府和官员的行为存在着短期化的特征,即在地方区域关系中形形的地方主义、过度竞争、市场壁垒、“块块结构”等现象大量存在,缺乏全局观念和协调利益行为的机制导致了区域合作的“貌合神离”。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的背景下,经济合作既是区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当前,区域共同发展的集体意识应是区域文化认同的集中体现,为此,所有成员都应当树立科学的区域观,确立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共赢互利思想,各地政府应从国家战略高度建立地方公共利益或区域公共利益的观念,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形成连横的强烈愿望,提高创新成果的扩散效应和地区优势互补效应,提高整体的竞争力。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互利共赢的发展意识真正成为共同的区域认同。
2、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服务功能。区域文化认同的推进,政府的引导与推动是主要因素。一般的区域之间都会因为历史渊源和地缘的关系,山水相连,地缘、亲缘、血缘、族缘关系更利于产生民间的文化认同,政府的引导可以强化民间业已形成的良好的文化认同,并有助于这种文化认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首先,当前我国的区域合作是国家内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合作,因此除了参与各方政府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协调以外,还离不开中央政府的协调,因为各地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成熟程度、民族特性、文化意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关系到各地区的切身利益甚至国家整体利益,因而区域合作需要中央政府从“超行政区域”的角度进行统一的协调。
其次,区域内的各级政府应加强联系,加强互动,加强信任,加强合作,为民间层次的文化认同做出表率作用,为进一步的经济合作起到引导与服务作用。各地应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下放部分省级行政审批权,在政策、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扩大和完善目前的文化合作交流机制,同时制定相应的与市场相配套的法律体系,以保障区域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有序运行。
3、媒体的推动。区域文化认同的加强还离不开各方媒体的合作与推动。马丁・巴伯罗曾这样评价现代传媒在促成文化认同方面的功能:传播技术允许人们有一个“认同的空间”,不仅仅是重新唤起共同记忆,更确切地说是“体验冲突和休戚相关性”。同样,约翰・哈特利曾指出:“一个国家是为其成员搭建在数片主要桩基地之上的,电视便是这样的一片桩基地”,而报纸则“都是一致的,与此同时是最大的虚构,因为它们构筑了想象中的社会群体,构筑了千百万的人每天进行的群众性习俗或活动的基础”。媒体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柔性的渗透力量,协调群体之间的隔阂与分歧,增强他们之间的文化共融。
区域合作中的各方媒体应该加强对彼此的文化宣传,各城市报纸、电台、电视台应当给其他城市开辟相关的文化专栏,以加强对彼此的宣传介绍,包括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风物特产、旅游线路的宣传等。各城市宣传媒体还要加强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合作,促进多方联动,做到各自地方特色与区域共同特色并重。
4、 加强文化建设,加快认同进程。
(1)重视区域文化研究。文化认同不是建立在沙地上的,要让一个区域的人们认同合作区域的共同文化,研究提炼区域文化是宣传和推介的基础。区域文化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积淀,但是对这种积淀需要挖掘、整理,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应该通过政府的推动,利用整合区域内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推动区域文化研究向深层次发展。要充分挖掘区域文化的精髓,更加准确地提炼概括区域文化的内涵,培养社会核心价值,提高社会参与度,强化主流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社会认同和认知程度。
我国各区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区域内的各省市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的交融也都有一定的渊源,各地要共同致力于挖掘区域文化魅力,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尤其是借助于文化理论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各地文化的交流,让历史形成的文化力量成为区域内人们自豪感的基础和凝聚力的纽带,进而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共同文化意识,提升该区域人们文化上的进一步认同。
(2)文化资源的整合。文化资源的整合是将渊源不同、性质不同以及目标取向、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经过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可以通过政策实施,整合区域文化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区域文化共同发展合力,这种整合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在一个区域共同体内,将不同的文化力凝聚起来,促进彼此的沟通、理解和认同。各地区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间具有较强的互补关系,在不影响各自利益的前提下,双方完全可以以差异为基础,通过构建文化资源开发的联动机制而获得文化市场的互补效应,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文化的多样性与互补性,也能使各地区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发展各自更具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从而避免出现“大而全,小而全”的混乱局面,实现文化资源在区域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
(3)文化产业的共赢。文化的认同不仅是对已有的历史文化加以传承、整理,更要在现实的文化建设中加以交流和创新。特别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各种文化生产要素市场的联网,形成各类文化专业市场的联合体,进而在促进各地文化市场充分发育的基础上,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合作,推动统一的文化大市场的形成。
文化产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朝阳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其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已为世人所认可。区域合作应从空间资源的整体性和网络关联性出发,编制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避免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而造成各城市文化市场及管理体制上的分割。要把各城市利益与区域大局利益统一起来,整合区域内文化资源,汇集区域内文化元素,凝聚文化发展合力,构筑相互补充的市场平台,形成区域联动发展的协调机制。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并建立规范竞争的文化中介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说:“最终为经济提供方向的并不是价格体系而是经济生存于其中的文化价值体系。”地区间在文化认同上越趋于一致,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就越多,合作机会也越多,地区间形成一个整体的愿望就越强烈,也就越有利于区域合作的实现。我国当前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应大力推进区域文化的融合,形成合作共赢的文化认同,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 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2]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雨中即景作文范文6
一、遣词
单词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很多同学在考前狂背单词,期望在考试中靠难词大词赢得高分。事实上,那些词在课堂上很少用,所以在考试中极易出错。正确的做法是:在你学过的词汇范围内,积累尽可能多的同义词,并熟知它们的词性、搭配等。这样既可以避免使用不熟悉的词语带来的失误,也可以使表达形式多样化,从而为你赢得高分。不容忽视的是,单词拼写一定要准确。因为单词拼写错误是学生作文不得高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造句
短文由句子构成,开口说话或进行书面表达都离不开句子。英语的句子虽然千变万化,却都离不开五种基本句型,那些复杂的句子不过是在基本句型的基础上添加种种修饰成分而构成的。句子结构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动词的用法方面,而谓语动词是一个句子的核心,是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强调:我们写出的任何句子都不能缺少谓语动词,每个动词要有时态语态和人称的变化。动词掌握的好坏是学生能否遣词造句的关键。因此课文中出现的动词,尤其是那些最常用的,都可以让学生组成句子,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对句子进行拓展训练,这样学生就会对句子结构有更清楚的了解,同时对正确使用非谓语动词、状语从句等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套用固定句式
如果整篇文章只使用简单句或只用一两种句式,会显得平淡无奇,缺乏生气。为了使文章句式多样化,我们还可以套用一些熟悉的句式结构,从而避免汉语式英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课文中所学的一些重点句型,让学生机械模仿,逐渐达到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提高语言的质量和文章的可读性。另外,我们平时还要多做句式变化练习,想出几种表达方式,然后选出最佳的一种。如:我又来晚了,老师很生气。
I was late again,and the teacher was very angry.
I was late again,which made the teacher very angry.
The teacher was very angry because I was late again.
My being late again made the teacher very angry.
坚持这种句式练习,学生的表达形式会逐渐丰富,语言也会更加生动活泼,达到“条条大道通罗马”的目的,从而使考官对你的文章刮目相看。
四、背诵优秀范文,名言警句等
模仿是初学者的捷径,是符合认知规律的。鲁迅先生曾说过:“教人写文章,先引领他们多读别人的文章,从中去弄清应该怎样写和不应该怎样写的玄奥,才能实实在在地懂得写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让学生熟读或背诵具有代表性的范文,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就能慢慢领悟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另外,名言警句的运用也能使文章增色,这需要平时做个有心人,多积累,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五、重视卷面整洁
经验表明,要想书面表达得高分,留给阅卷人的第一视觉印象极为重要。也就是说,考生一定要注意书写认真,字体工整、清晰、规范。规范的大小写、标点符号和整洁的卷面是书面表达的基本要求。否则,无论你在作文中运用了多么高级的词汇和多么复杂的句式,也很难吸引阅卷人的耐心去欣赏你的文章内容。此外,还要注意作文版面的设计力求美观、大方,并要注意字间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