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1

一、调查的目的、方法、样本及实施

(一)调查目的。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工作的成果要有助于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并为政府制定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二)调查组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作为调查的指导单位,于XX年8月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和典型案例收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工作。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测评中心作为调查工作的承担单位,负责调查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数据分析和撰写调查报告等工作。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作为调查的支持机构,负责抽样调查样本的选定和调查结果的测算工作。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通集团公司作为调查的协助单位,分别向下属机构发文,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并协助开展调查工作。

(三)问卷设计。经过反复论证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首先保证能够形成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情况的总体判断,同时兼顾具有长效作用,争取形成基础性指标以及相对稳定的工作机制。

(四)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总经理/总裁、分管业务或者信息化的副总、信息化主管或者企业综合管理人员。

(五)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影响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特别针对尚未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做了专门调查;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计划;企业信息化对政府和发展环境的要求;企业对第三方社会服务平台的评价;企业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与质量的意见。

(六)样本选取。根据《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抽样方案》的要求,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完成了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样本的抽取工作。抽样库采用了XX年最新维护的国家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在全国层面上选定了26022家样本企业。

“样本企业”既包括已经开展信息化的企业,也包括还没有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其中,21067家为支持分行业分析的样本,另外4955家为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析而补充的样本。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析的样本共6924家,其中1969家既可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析,又可支持分行业分析。

1、样本的规模属性。样本企业规模的标准,上限依据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共同签发的“国经贸中小企[XX]143号”文件中有关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下限是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含)以上,或者职工人员在10人(含)以上的企业。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即可。

2、样本的行业分类。以XX年国家统计局等三部委对中小企业的分类为基础,增加了“农业”、“信息与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 和“其他”。

七)问卷回收。数据汇总采取远程电子化汇总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9200多份,回收率达35.35%。由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负责对调查结果进行测算。从对样本回收情况和问卷质量的分析表明,回收的有效问卷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要求。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一)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好转,信息化投资能力不断增强。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小企业法人单位营业状况良好。全国中小企业法人单位中,正常营业的法人单位为205.68万户,占企业法人的88.6%。非正常营业的法人单位占11.4%。调查显示,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情况持续好转,对信息化的投资能力不断增强。

(二)中小企业最优先的需求是市场与营销。调查中了解到,52.7%的企业首先关注市场与营销(销售)方面的问题。说明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主要需求,集中在解决眼前急迫的生存问题,明显有别于更多关注长期效益和无形效益,更加关注战略、管理控制问题的大企业。此外,17%的企业强调管理方面的需求,13.3%的企业关注客户管理方面的需求,11.2%的企业强调生产与研发方面的需求。

将上述四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分析,中小企业需求特点表现为: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2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1、中小型企业规模小、信息透明度低、经营风险大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很多。比如规模上,中小企业以小企业为主,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破产率高;大多汇聚在大中型企业的产业链条之上;中小企业的现金流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货款回收、资金周转周期较长;大量中小企业的经营有待进一步规范;在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依旧是主渠道等。

2、金融机构创新不足,融资体系不完善

从间接融资的方面看,现阶段,中国仅有20%的国内金融资源,投向经济贡献率达50%以上的中小企业。尽管目前银行放松信贷的步伐在加快,但当前有关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组织体系仍不完善,机制和信贷产品缺乏针对性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目前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适宜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区银行、合作银行。银行对授信客户的准入门槛较高,多数中小企业达不到银行规定的贷款基本条件。

从直接融资的方面看,由于中小企业板市场规模较小,加之目前A股市场走势不景气,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仍相对偏弱。

3、第三方信用担保实力普遍较弱

从促进中小企业信贷的信用担保方面看,在当前严峻的金融、经济形势下,信用担保机构作为银、企的桥梁和纽带,在增强企业信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作用越来越显着。有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3700多家,筹集担保资金总额逾1770亿元,累计为70万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总额1.35万亿元。

但是,由于现行信用担保体系仍存在一些缺陷,尤其是担保公司普遍实力弱、成本高、风险大,因而其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

4、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中小企业发展推动的立法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主要的法律支持为《中小企业促进法》,该法明确规定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精神,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小企业立法的不足造成的一个不良后果就是中小企业融资运作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资本供给机构选择较少参与或回避的做法,使得融资因法制因素而萎缩。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措施

针对中小企业在融资中遇到的难题,中小企业自身应该加强企业以及企业控制人的信用建立;银行需进行金融创新,建立良好的中小企业信贷平台;担保机构要完善担保体系;国家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体系,让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的行为能够有法可依。

1、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信誉

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制度、内控制度和监督机制,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企业经营行为。重视与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加强与担保机构、政府的关系;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企业实际控制人还要加强个人的信用建立,以提高信用等级,使得企业融资更容易。

2、为中小企业定做融资产品,推动金融创新

一是积极开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贷款品种。二是引入自然人担保、大股东担保等担保方式,解决中小企业不动产抵押不充分的难题。三是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不同的个性化融资产品,适当降低融资门槛。

3、完善担保运行机制,促进中小企业担保信用体系的完善

一是政府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二是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制度。帮助其分散经营风险。三是制定政策,鼓励各种经济成份的资本参与担保公司投资,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3

[摘要]为了解中小微企业税负与成本现状,现选取A市35家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2017年上半年企业营业压力加大,税前利润出现负增长;企业要素成本、融资成本等经营成本居高不下;总体税负率有所下降,但企业获得感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值得关注。

[关键词]成本;减税;盈利;税负率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0.157

1 基本概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35份,剔除停产的1家企业,回收有效问卷34份。其中:中型企业16家,占47.1%;小型企业12家,占35.3%;微型企业6家,占17.6%。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和其他服务业等,其中制造业24家,占70.6%。

1.1营业成本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导致税前利润负增长,微型企业税前利润大幅下降

2017年上半年,样本企业营业收入160.02亿元、营业成本13.15亿元,同比累计增长0.9%、23.7%,较1季度提高24.7个、42.6个百分点。受此影响,税前利润负增长,实现利润总额9.94亿元,同比下降15.4%,与1季度基本持平,微提0.4个百分点。其中,小型企业利润增长速度较高,经过2年快速增长后于今年1季度出现大幅下滑,2季度经营形势好转,上半年同比增长1.9%;中型企业相对平稳,波动幅度小于小型企业,同比下降21.9%;微型企业获利能力在波动中走低,同比大幅下降91.1%。

1.2纳税总额持续回落,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差额收窄

2017年上半年,样本企业纳税总额3.29亿元,累计同比下降20.5%,较1季度回落19.4个百分点,自2016年2季度起连续5个月下降。其中,增值税1.35亿元,企业所得税1.30亿元,同比下降33.9%、11.7%。从各税种占比来看,增值税占全部税收比重最大,为40.9%;企业所得税略低,占39.4%,较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与增值税差额逐渐收窄;受某大型企业2季度实现消费税4695万元因素拉动,上半年消费税超过城镇土地使用税位居第三,达到14.6%。

1.3企业总体税负率下降,各行业增减不一,但增速均有所放缓

2017年上半年,企业税负率2.1%,同比下降21.2%,增速于2016年下半年逐渐降低。其中,建筑业自2015年下半年起连续2年走高,2017年上半年超过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税负率达到4.1%;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税收负担高位运行,税负率为3.8%;制造业税负回落,为1.9%;其他服务业冲高回落,为1.7%;批发和零售业持续低位运行。此外,2017年来,各行业税负率增速均有所放缓,与上期相比,其他服务业降幅最大,下降224.5个百分点,制造业降幅最小,仅下降0.4个百分点(见表1)。

1.4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众多,税负率较低

近年来,为帮助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出台了较多税收优惠政策,包括放宽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抵扣等。从被调查的4家高新技术企业来看,高新技术企业税负率低位运行,2014年来税负率平均为1.4%,低于其他传统企业0.9个百分点。2017年2季度,受某科技公司营业收入大幅下降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税负率出现上扬,达到6.7%,同比大幅上涨500.1%(见表2)。

1.5产成品价格微涨、销量增势减弱,制造业经营下滑

2季度,被调查的企业中有20家表示原材料成本继续上升,但比1季度下降11.8%;产成品价格微涨,有16家企业表示价格上涨,较1季度增长5.9%;但销售量下降的企业明显增多,2季度为8家,是1季度的4倍;库存基本持平。

2 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经营成本持续走高,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

从调查情况看,2017年上半年,营业成本增速高于营业收入,且差距逐渐拉大,成本逐渐攀升仍然是企业下一步发展的主要阻力,包括原材料、人工、融资等成本。一是2季度人工成本增加过快首次超过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成为挤压企业利润的首要因素;二是营销成本居高不下,第二季度,41.2%的企业认为营销成本挤压公司利润;三是银行贷款仍然是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占比87.9%,但因缺乏银行愿接受的抵、质押资产和贷款利率太高,企业的融资负担较重,迫切需要国家解决降低贷款抵押担保条件,加强信贷支持、加大对重点支持行业的政策倾斜、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等问题。

2.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

为了解决成本过高的问题,被调查企业主要采取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或者采用新设备、新技术的方法,占比72.2%。但是,企业在开发新产品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中小微企业缺乏技术人员、研发能力不强并且研发资金缺乏,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获取新技术或产品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的技术,2016年第三季度至今,94.1%的企业没有产生新的自主知识产权,专利、软件著作权或专有技术,自主产权的更新周期较长,69.7%的企业在1年以上。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中小微企业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新科技、新产品的支持,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不利于企业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从而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如某板业公司自2016年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2.3减税政策效果不佳,企业获得感不强

今年以来,我国“减税降费”政策不断升级。但在一系列减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实际运用中门槛过高等问题。从调查情况来看,一是政策落实存在一定问题,97.1%的被调查企业很关注或基本了解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政策,其中20家企业通过浏览官方网站的形式在当月就对优惠政策有所了解,但是在实际享受优惠政策过程中部分财税扶持政策因条件苛刻无法有效落实,导致虽然国家优惠政策优惠力度较大,但企业获得感普遍不强,41.2%的被调查企业未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二是“营改增”后建筑业税负持续增长,2017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8.1%,“营改增”后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新老项目的减负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受财务管理粗放、进项税抵扣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建筑业减税效果不佳。

3 政策建议

3.1加强中小微企业人才利用支持力度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微企业受制于资本、技术等条件限制,对人才吸引力有限,探索高水平人才报酬补助制度,建议由政府主导,对投身中小微企业的高水平人才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偿,帮助中小微企业顺利实现经营模式升级、产品结构转型。

3.2创新中小微企业融资方式

建议设立由市政府主导,银行、财政、金融办、工商联、企业几方参加并监管的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市财政根据企业担保数额做相应匹配。探索研究建立中小微企业授信机制,逐步扩大授信规模。做好产业引导基金、小贷公司、财政担保、融资担保、典当行等融资平台建设,研究探索“轻资产融资”方法。

3.3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继续加大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力度,减轻企业技术创新、设备更新等方面的税收负担,增强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做大做强。同时,要积极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使其成为各项优惠政策的有力推动者,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各种账簿和规范税收核算,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用好用足各项税收优惠。

3.4支持中小微企业转型发展

建立中小微企业技术支持与经营服务平台,鼓励中小微企业向新业态新行业转型,除了对高科技、先进制造业继续鼓励支持外,对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传媒等新行业的企业给予支持和帮助。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4

  关 键 词:实体经济

  关键数据:央行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将向市场释放接近40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一个国家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通观中外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发展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核心内容,是稳增长的基础,是扩内需的保障条件,也是控物价的有效手段。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衰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就业减少,失业增加;居民预期收入减少,消费信心严重受挫,消费支出增长停滞;企业投资信心低沉,住宅投资继续大幅减少,产业活动趋弱。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表明,只有发展实体经济,壮大实体经济,社会的基础才会扎实,经济发展的动力才会强劲。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凡是实体经济厚实、坚固的国家,受冲击和影响的程度相对比较轻,也说明了实体经济的重要。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偏热,还处于传统的增长方式,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其病根在于地方唯GDP观还比较盛行,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方式转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一些地方转方式、调结构“雷声大、雨点小”,仍然流于形式,经济增长仍主要由投资推动。地方政府投资占用了大量金融、能源等资源,挤压了中小企业的投资空间,导致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持续恶化。另外,随着劳动力、土地、原材料以及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生产要素不断提高,利润率越来越少,许多原来靠实业起家的中小企业纷纷“逃离”实体经济。11月1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企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占17.6%,比2010年又提高了6.4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比重为20.9%,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目前中小企业亏损面还在上升,特别是这轮宏观调控和货币紧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次暴露,中小企业目前向银行贷款已经非常之难,只能从民间信贷市场拆措,有的地方利率甚至高达到50%!这种结局是与调整结构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中央提出发展“实体经济”,是基于国际国内环境综合考量的结果。从外部看,要吸取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经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概念,政策关注点再次转移到制造业上,将影响全球制造业的产业布局,竞争格局也有可能产生重大变化。在此次深度调整当中,各国都非常重视工业制造业,而我国的传统优势也在工业,我们要保持工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从内部看,随着国内劳动力、土地、能源和资源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我们的既有比较优势在削弱,要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必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依靠创新驱动提升价值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当前,贯彻中央经济会议精神,发展实体经济,难点在解决六个“必须”:

一是必须确保4000亿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宏观政策微调消息披露后,一些地方政府、开发商和专家学者将房地产调控拼命往微调上靠拢,释放流动性对楼市调控的冲击值得警惕。如果资金不进入实体经济被挪作他用,股市、楼市和高利贷是三个目标。能否落实好中央经济会议关于发展实体经济决策,关键是必须确保4000亿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

一是金融机构必须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从目前情况看,中小微型企业受内外需不振影响,短时间扭转经营困境有难度,其经营回报还不足以吸引资金资本青睐。12月18日至19日,视察江苏提出,银行要切实解决不合理收费和附加贷款条件等问题,不能把企业当成唐僧肉。金融机构要同企业更好地联系,金融机构有两个任务。一是为企业克服困难主动服务,二是为控制资产泡沫、防范风险而加强管理。

一是必须遏制投机让资本回归实业。近年来,炒作投机兴盛,实体经济空心化越来越严重,社会大量资源包括资金、资本等都弃实业而进入投机炒作行业,这种状况恶化了中国经济结构。如果不铲除暴利性和投机性,中国经济振兴将难以回归正道。打击暴利、遏制投机,是资本回归实业的前提。政府层面应进一步出台鼓励发展实体实业经济的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通过调控引导各类资源进入实体经济。

一是必须尽快出台减税扶持实业政策。一项对1166家企业的调查显示,目前企业最大的困难,主要是人工成本上升、资源材料价格上升,以及社保和税负过重,利润低,分别占到调查企业的80%、60%、48.8%、40%。在国内流通领域,税负负担重,企业经营困难,难以承担降低价格的责任。商务部研究室主任张向晨报告建议,国家税务和其他有关部门,下一步要尽快研究更多的减税和支持企业发展的措施。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5

电子商务应用明显提高

与2003年调查数据相比较,在所列的9个应用系统中,已建和在建两项比例上升的有6个,下降的有3个。企业信息化下一步建设的重点,排在前几名的是企业内部网,数据整合/数据仓库,外部网和企业资源计划,再往下是电子商务和办公自动化,其它方面的需求倾向则很小。

调查分析:

从企业各种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指标来看,此次调查的各项业务系统指标与2003年相比有所提高,说明企业信息化的应用在稳步发展。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与2003年调查时企业对大多数业务系统的满意度在50%以下相比,这次调查中,企业对各个业务各级组织系统的满意程度明显上升,对多项系统的满意评价达到了70%以上。

在调查列举的企业信息化九项业务应用系统的指标中,企业电子商务系统数据的变动是一个最大的亮点。与上次调查数据相比,企业已建和在建电子商务系统的比例,从两年前的40.4%提高到53%。它不仅在九项业务应用系统指标中上升幅度最大。这预示着电子商务应用将很快成为多数企业的行为。当然,结合企业网站应用内容的有关数据,企业在线接收订单、网上销售应用的比例还只在23%、24%左右,网上采购和网上供应的比例更低一些,显示企业已建的电子商务系统距离充分应用尚有一定空间。未来,随着更多的企业建成电子商务系统,以及在线交易条件与环境的改善,相信企业网上购销的比例会进一步提高。

企业信息化的投资

软件投资?在企业中,软件资产平均投资额为43.75万元,最大投资额为3000万元。

硬件投资?在调查企业中,硬件平均投资额为66.72万元,硬件最大投资额为4000万元。硬件资产平均投资额、最大投资额均大幅下降,除了50万元以下投资的比例是上升的。

网站投资?在企业中,网站建设平均投资额为16.95万元最大投资额为600万元。

不同地区的信息化投资比较均衡

与2003年调查时东北地区一枝独秀的局面相比,这次调查显示不同地区的信息化投资比较均衡。本次调查中,西部地区明显崛起,西部的三类投资数额也均超过了东部地区,这表明企业信息化投资重点地区,已从前几年以东部地区为主转向目前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并重的局面。相比这下,中部地区的信息化投资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按企业经济类型分析,软件平均投资额三资企业最高,私企最低,二者相差3.4倍。不同行业对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差别明显。在软件投资中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医药业、机械业以及电水气供应业,软件投资额最少的是建筑业;在硬件投资方面,电水气供应业投资额最多,建筑业依然最少,二者相差为20.6倍;在网站建设投资方面,其他类型企业投资额最多,建筑业仍处在最后一位,二者相关7倍以上。信息化投资额与企业规模明显相关。软件投资,大型企业与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分别相差1.9倍和3.8倍;硬件投资额分别相差2.1和3.9倍;网站投资额分别相差2和3.6倍。

信息化投资效果

进一步调查受访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效果,并与上次调查的相关数据比较,可以大致看出,受访企业对信息化投资的效果评价总体上更趋于积极。

纵向对比发现,信息化投资效果的大部分指标都有改善,特别是企业认为信息化投资对于降低库存、加快资金周转、降低企业成本等方面的效果更加明显。较之上次调查,有所退步的指标有两项,即缩短生产周期和作用时间、以及改善企业管理。

企业信息化效果的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企业信息化投入和实际效果,受访企业中,14.4%认为企业信息化非常有效,73.1%认为比较有效,这两类合计达到87.5%,说明绝大多数企业对企业信息化持积极的肯定态度。认为收效不大的占9.6%,认为目前没有实效的占2.9%。与2003年的数据纵向对比分析发现,企业信息化综合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调查分析:

与2003年调查相比,本次调查值得特别关注的一个变化,就是企业信息化的投资明显大幅下降。近年,其他机构所做的企业调查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两大原因造成的,一是它表明我国企业信息化已从大规模建设阶段向应用阶段转移,密集的信息化投入期已经过去;二是企业在信息化投入时更为理性,更讲求实效。

这也提醒IT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今后在为企业信息化服务时,必须顺应企业信息化新阶段客户的特点和要求,进一步转向深化应用,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在竞争中立足和发展。

不同地区企业信息化投资格局的变化,是本次调查发现的另一结果。继上次调查时东北地区企业信息化投资水平较高之后,此次调查显示,西部地区企业信息化在软件和网站投资上超过了其它地区,在硬件投资上仅略低于东北地区,处于第二位。

从企业信息化投资上看,我们认为,东部地区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密集期已经过去,而让位于东北与西部地区的企业,目前中部地区企业信息化投资尚处于较低的水平。

对企业的影响进一步提高

这次调查结果显示,受访企业中,有近80%已设立了信息化机构,超过95%的企业设立了信息化专职主管,制定了信息化规划的企业占到3/4左右,近90%的企业建立了信息管理制度,60%以上的企业制定了信息化培训计划。企业在信息化组织和规划制度建设方面有明显改善,这是企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

调查分析: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范文6

都说温州人有钱,温州民间到底有多少钱?这几年银行利率如何“扶摇直上”,温州人“稳坐泰山”。按照温州人的习惯,创业初期一般先向亲朋好友借,之后再向民间贷,做大了才去找银行。许多企业规模做大以后,依然喜欢既用银行,也靠民间的“两条腿”走路的融资方式。尽管最近十几年来,“抬会”被整治,“私人钱庄”被关闭,“基金会”被取缔……“灰色”的民间借贷因为不合法而“命运坎坷”。可是居民个人和企业相互之间的融资行为不仅从未间断过,反而范围越来越广,总量越来越大,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金融机构和地下钱庄并存的“二元格局”已经形成。

1.1庞大的民间资本

根据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提供的资料,目前温州在民间的老百姓手里的流动资本大致有6000亿的人民币,民间金融借贷规模已经突破600亿元,而此前这一数字还只是400亿元。这些民间资本总是不断地在寻找出路,炒房团、炒股团……,无独有偶,在义乌,目前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义乌担保公司共有30家,从事民间借贷的寄售行遍布大街小巷,一个县级市就高达200多家;紧挨着国际商贸城的寄售行大大小小有三四十家。而在市中心的江滨路、化工路,寄售行密度更高达七八十家,一些寄售行甚至门挨门,足见民间资本的庞大和疯狂,客观上为民间借贷提供了资金条件。

1.2疯狂的利率

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监测的数据显示,今年一月份,温州地区的民间借贷的平均年息在14.124%以上,这一利率水平比目前银行贷款7.47%的年利率高出了一倍,这些民间贷款的利率,最低也高于银行利率4倍以上,有的高出10倍甚至更多!另据台州市发改委的检测,2月份民间借贷年利率加权平均高达17.42%,短期临时性的周转资金的年利率更是高达36-60%,有些甚至达到了120-300%!义乌的民间借贷,月利息从两三分一路走高攀升至0.1元甚至0.15元……

1.3隐含的巨大风险

在温州民间借贷中,个人信用至高无上。越讲信用的人钱转得才快,相反而信用不好的人财产再多也借不到钱,更不会有人跟他做生意。温州人知道,失信的成本太高。民间借贷不要抵押,无须担保,全凭“信用”二字。而一旦生意失败,付出的将是惨重的代价!由浙江省经贸委、中小企业局、外经贸厅、省企业联合会等部门共同完成的《当前中小企业生存环境亟待改善》调查报告显示,浙江全省200多万家民企处境微妙,大量中小企业生存面临危机。据温州市经贸委对26个工业重镇23470家企业调查,目前处于停工、半停工的中小企业有1486家,占6.3%。中型民企资金链断裂,会波及上下游,尤其是下游的小企业,这种资金危机会像传染病一样一波接一波扩大。无独有偶,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义乌,接近三成的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濒临倒闭。

1.4地下钱庄粉墨登场

很多地方出现了不少投资公司,其实就是“地下钱庄”,它们都披着合法外衣进行非法活动。人们禁不住地下钱庄高额利润的诱惑,将资金投向地下金融市场,致使地下金融活动暗流涌动。投资公司月息一般从6分起步,最高达1毛甚至2毛。如此高的利息,让人望而却步。然而,由于资金的缺口实在太大,投资公司的业务还是“蒸蒸日上”。

2民间借贷的社会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民间借贷解决了一些企业和个人的短期资金需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借贷的利率大幅度提高,原来的促进作用已经演化为经济的制约因素,并愈演愈烈。畸高的利率扰乱了当地的金融秩序,并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2.1畸高的利率不受法律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最多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民间借贷手续简单、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法律法规支持,具有盲目性、不规范性、不稳定性,容易引起借贷双方的纠纷;二是民间借贷金额小,涉及人员广泛,且多发生于社会基层,一旦发生纠纷,将对社会安定产生负面影响;三是民间借贷一旦发生欠债不还,部分通过暴力收回借款,借贷双方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民间也因此出现一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追债公司;四是有的民间贷款用于赌博、吸毒等严重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2.2企业和经营者的负担沉重,资金使用进入恶性循环

企业高息负债后,财务支出进一步增大,使本来效益不好的企业雪上加霜。虽然一时解了燃眉之急,但高息负债带来的效益有限,往往得不偿失。借贷资金在退出生产经营过程后,增值有限,企业难以支付到期债务,往往通过吸收新的高息本金来偿还到期的高息负债,拆东墙补西墙,企业资产严重缩水,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资金链断裂的企业,则濒临破产边缘。

2.3扰乱地方金融秩序

国家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来,各金融机构限制了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及效益不好企业的信贷支持。这些企业在得不到银行信贷支持后,利用支付高额利息直接从社会上融资,诱导民间闲散资金投入,使社会资金从非正常渠道流入到本应该淘汰的企业中进行无效流动。一方面使社会资金失去控制,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干扰了金融机构正确执行国家的利率政策、信贷政策等,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金融秩序。由于民间信用的利率高,借款人总是先还高利贷,再考虑银行贷款,造成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直接影响银行效益,也不利于金融的宏观调控。

3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和谐

应该承认,民间借贷的存在是合理的,不可能消失,无法彻底取缔,只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合理的规范、科学的引导,民间借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3.1金融部门主动出击,坚强信贷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银行需要广泛筹集资金,保证对那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产品有市场竞争能力,能够还本付息的企业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支持其合理的资金需求。二是努力改善服务水平,利用现代技术为居民提供简便、快捷的存款服务。三是各国有商业银行应该适当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以缓解资金供求矛盾。四是人民银行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引导;五是金融部门要创造条件,积极开拓融资市场,为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

3.2立法规范引导民间借贷

鉴于目前民间借贷普遍存在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国家或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民间借贷管理办法》,以规范、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管理等部门应依法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管理,允许在合理的利率范围内开展民间借贷,引导民间借贷走上健康正常的轨道,同时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的民间高利贷和由此滋生的暴力行为和黑恶势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3.3完善民间借贷的运行机制

借贷需要提供抵押或者担保,对不具备借贷条件的坚决控制。对所有的民间借贷都需要签订借贷合同,合同可以统一文本格式,并送交银监会备案。对利率、期限和付息方式进行严格的限制,严禁采取复利计息,严厉禁止高息揽存。组建乡村银行,使乡村居民也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取缔地下钱庄,乡村银行可以先采取试点,逐步开展业务,待时机成熟再全面铺开,方便大家存贷款和购买金融产品,存贷利率可以浮动(利率市场化),但需严格控制浮动范围,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