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华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范文1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剪纸: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有的拿着书,看上去很有学问,还有的是,一只凤凰,在鲜艳的牡丹上站着……等。

剪纸不是用机器做的,而是通过人们发挥想象了,所剪出来的,每一个剪纸,都非常精美、漂亮。每一张、每一步,都非常仔细,非常用心,非常用功。

自从我知道了剪纸是中华传统文化时,不由自主的想剪纸了,我拿出彩纸、剪刀、铅笔,就开始做,我先拿出红色的彩纸,再用笔画了一朵花,最后用剪刀剪了起来,却没剪好,于是接着再剪,这次,有点像了。

剪纸真好玩!我喜欢剪纸。

太师三附小二年级:窦婷婷

中华传统文化范文2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在办学中始终把塑造“中国灵魂”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给予保障。学校开发了十二年一贯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以循序渐进的文化渗透,为选择国际教育、未来走向世界的学生打上中国烙印,使其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地走出去,时刻心系祖国,学成回馈家庭、报效国家。

十二年一贯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梳理了传统文化内容和对学生的影响,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四个维度构建出四大课程体系:传统经典课程、文化修养课程、华夏寻根课程、名家启迪课程。同时,制定出配套的《十二年一贯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规划书》,详细制定出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方式、评价体系,形成1~12年级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链条。

一、传统经典课程:传承经典,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传统经典课程的设立与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教化主要体现在诗教、儒教、礼教、乐教等方面。

1.1~6年级“诵读”经典

1~6年级重在“诵读”。学校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学作品中筛选出适合低龄学生学习的经典作品,开发各年级的校本教材《快乐诵读》。该套教材涵盖250首古诗、178篇美文、300句名句,并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千字文》等纳入其中。每册教材设置吟诗词、读美文、赏名言、诵经典四个板块,充分利用每天20分钟的晨诵时间,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诵、个人诵、小组诵、师生诵、表演诵……同时,将晨诵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坚持每周一、周三20分钟早读分别为背诵诗词、蒙学经典(国学经典)时间;周五为速读经典时间。除晨诵之外,还有课前诵、晚诵、周末诵,以集体诵读、小组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文,和父母共读,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

关注“诵读”过程,让学生借助图画、注解助读,感悟诗文意境,熟读成诵。同时学以致用,把经典诵读与语文学习、语文竞赛和主题报告相结合,将文学经典以现代竞技游戏的形式呈现

出来。

2.7~9年级“品读”经典

7~9年级重在“品读”。随着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初中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感受到传统文学的内容魅力。基于此,学校把选课走班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设置成丰富的选修课,如经典名篇赏析课、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语言鉴赏等,开发出《古典诗词欣赏》《水浒传》《三国演义》《繁星・春水》《朝花夕拾》《红岩》及《弟子规》《论语》的赏析教材。学生可根据爱好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课程,在教师的引领、点拨下,自主阅读赏析,评价作品人物及主题,赏析优美词语及写作手法,进行交流分享。

此时的经典传承,重点已经转移到理解上来,为此,学校进行了专门的课程和评价设计:每日早7:25~7:45为古典诗词文背诵时段,以诵读背诵古诗词、古文为主,由领读、齐读、齐诵、背诵接力、背诵比赛等形式构成;晚上6:30~7:00为经典名著阅读时间,最后五分钟,由学生进行诵读分享,分享诵读内容、感悟及方法等。同时,学校开展了传统经典的多样化诵读,如角色表演、制作人物关系图、人物形象漫画展、聊语文吧、建立“以书会友”朋友圈等,让学生深刻地把握、理解作品

内涵。

3.10~12年级“研读”经典

10~12年级重在“研读”。高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成型,对中国文化经典的学习更为迫切。经典阅读真正进入内化阶段,学生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吸收程度逐渐提升,开始思考、研究、批判与输出,从辩证的角度研读经典名著,为他们今后成熟理性地扬弃传统打下基础。学校为此开发了《红楼梦》欣赏与研读等课程,对高中阶段的经典阅读进行深入引导。

课程之外,高中阶段开设常规读书会,为学生提供特色阅读环境,充实文学书籍,开展阅读主题活动,如读书报告会、名家进校园等,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的习惯。

此外,各学段通过传统经典课程在实践中力求做到:1~6年级,诵读为主,讲解为辅,熟读成诵;7~9年级,品味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10~12年级,师生互通,交流情感,形成主题研读报告。

根据学生特点,学校还举办了分门别类的实践活动,如小学阶段的“经典诗歌PK赛”,初中阶段的“读书节”“红五月诗歌朗诵比赛”等,高中阶段则利用校本教材,由诗词―小说―散文的阅读顺序,整体推进,定期组织小组交流会,让学生写下感想。

二、文化修养课程:艺体修养,积淀民族文化底蕴

通过文化修养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具体来说,在知识与技能层面,通过学习礼仪、茶艺、书法、京剧、武术、太极等中国传统文化,学生能够领悟民族文化精髓,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在过程与方法层面,通过课堂授课、讨论、自学、作业等学习过程,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和逻辑进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中华五千年灿烂悠久文化的理解;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更加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整体文化修养。

1.艺术修养:书画课程

在1~12年级,书法和美术教学分为四个学段。书法课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字的源流演变和“文房四宝”文化,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细心、耐心、静心地维持书写活动的能力;美术课通过欣赏、临摹、观察、创作、设计等,达到四个层次的目标,即学习欣赏和评述、提高审美能力、创作美术作品、多角度欣赏作品的形色质。

每年,小学部会举办六一艺术节大型书画展,初、高中部举办新年书画展,展示本年度学生优秀书画作品。学校还会开设书法、国画类兴趣班、社团,为喜爱书画艺术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硕果累累。

2.道德修养:礼仪课程

礼仪是伴随个人一生的重要知识,是衡量一个人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准。学校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国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为办学目标,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支撑起中国灵魂。

在实施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公民、博识等课堂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渗透,和学校“礼仪天下 魅力我行”项目组结合,组织了百人礼仪社团,对学生进行古代和现代礼仪的培训,让礼仪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并组织“少年孔子班”学生前往山东泰安、曲阜参观“三孔”(孔府、孔林、孔庙),学习儒家文化,研习古代礼仪知识。

3.道德修养:茶艺课程

茶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学习茶艺,可以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茶文化,培养学生内省能力、自控能力及积极情绪,将茶艺融入生活中,可以在举手投足间展现个人魅力。

在实施方面,除常规教学之外,我们成立了“茶艺社”。在每周三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可以在温馨宁静的环境中体验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泡制功夫茶的过程中体验茶之乐;组织校外茶艺体验,发起寻找“爷爷泡的茶”活动,强化学生对茶的喜爱,增进与家人的亲情;在节日中鼓励学生用茶来表达对家人的喜爱,鼓励征集原创茶艺;在茶艺展中,将茶艺融合到艺术表演中,进一步传播和推广茶文化。

此外,鼓励学生走向校外,参与茶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在假期走进茶园,体验茶的美好,在行走中拥有一颗中国魂、茶人心。

4.健康修养:武术课程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被称为四大国粹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武术不仅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在锻炼的过程中,也能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德。学校在1~6年级开设武术课程,7~12年级开设太极课程,就是希望学生能在一招一式中铸就中国精魂。

此外,学校也成立了武术社团,制订了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让学生在每天清晨最好的时光里,感受武术的精、气、神;每天课间操,除传统的韵律操以外,融入武术操和太极拳;初、高中的太极拳,让中国文化和国际氛围完美融合。而且,在北京市中小学武术比赛中,学校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中国柔力球公开赛(北京站)中也获得了学校组一等奖的成绩。

三、华夏寻根课程:行万里路,达成民族文化认同

华夏寻根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跳出书本、走出校门,结合文献资料和游学导读手册到不同的地点了解我国的地域文化特色,从地理风貌、饮食文化、历史沿革、建筑形态、艺术特色等方面探寻华夏文明产生的根源和背景,加深学生对我国文化根基的认知,能够比较完整地理解中国文化脉络,避免价值观的盲从。

1~6年级:览文化名胜。主要是在校内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北京市内进行外出游学,每月一次走进首都及周边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并设计了《博物馆课程》。

7~9年级:探文化起源。每学期(上学期11月中旬,下学期4月底)开展外出游学活动,为期一周。分别设计了:京津线(燕赵文化)、齐鲁线(儒家文化)、陕西线(汉唐文化)、山西线(晋商文化)、苏杭线(吴越文化)……每条线路都会设计《华夏寻根―游学导读手册》,指导学生了解游学路线和行程安排,确定寻根研究课题。学生的足迹遍布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南京、杭州、大连等地,近距离地寻根华夏文明,触摸历史印痕。游学课程带着文化行走,在行走中对文化触摸、寻根;回来以后,静下心来,沉淀一身的收获,进而创作,举办华夏寻根诗歌汇报展演。学生以“半坡神韵”“春秋风云”“梦回秦朝”“灿烂文化”“民族伤痕”“文化根・复兴路”等主题,带着对文化渊源的深刻感触,创作诗歌,表达出胸中的一腔热情。这是游学的目的,文化寻根的魅力;这是塑造一批批学子健全人格、深厚学养的课程。

10~12年级:以“集合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学生研究展示促进传承”为主题,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欣赏课程,选取代表我国民风民俗、艺术特色、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诸多元素,从历史渊源、特色风貌等方面展现它们的生存形态、发展传承;开设二十四节气课程,确定“清明”“冬至”等节气为主题活动节点。例如,清明节举办“清明诗会”,主题分别是:缅怀先烈、思念亲友、春和景明,并穿插介绍清明由来及传统习俗;高中学生组建了“二十一世纪锦绣传说”社团,让学生利用暑假远赴贵州云上丹寨,与黔东南州妇女民族手工产业协会一起,帮助当地村民成立两个妈妈工坊,向全世界推介我国精湛的民族手工艺。

四、名家启迪课程:走近大师,理解民族文化精髓

身教大于言传,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从学习和模仿开始。青少年正处于追逐偶像的阶段,对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身上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可估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中华名人课程。

1.传统经典课程

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王芬老师以《子曰》为题讲孔子,从孔子简介、孔子故乡、孔子生平、后人对孔子的评价等方面为学生讲解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伟大人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肖玉和吴凯两位老师走进校园,为学生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诵读课,“要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深刻体会文章内涵,将文字语言转换为个人理解,再融入自己的感情朗诵出来,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著名作家庄志霞老师围绕“如何朗诵古诗词”为学生举办了讲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掌握了朗诵的技巧,感受到名家的人格魅力。

2.文化修养课程

先后邀请高振普将军、罗援将军、陶克将军、钱永刚教授等名人为学生做励志讲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勉励他们成为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接班人;著名歌唱家龚琳娜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了民族自信与艺术之源―传统文化,她要把民族的声音唱给世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郎永淳、张绍刚、朱迅等走进学校,为学生讲述阅读的重要性,分享独立拼搏的经历;奥运冠军李宁、杨凌、王丽萍、陈中,足球名将李金羽等体育名家,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磨炼学生的毅力;相声名家周炜、刘惠、刘全刚、何云伟等讲解了传统曲艺,带领学生品味传统艺术的魅力。

3.华夏寻根课程

我们会聘请相关文化领域的名人或熟悉当地文化的导游,为学生讲解文化背后的故事,让他们全面了解文化内容。北京偶得印刷工坊王璐老师及其团队给高中学生带来了主题为“穿越千年,与你相见”的雕版印刷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讲座,丰富“发现中国”选修课活动;“华夏寻根―清明诗会”邀请到全国朗诵师资培训高级班特聘专家胡静、著名演诵家朱剑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马宗武莅临学校,现场示范并指导学生,与学生以诗歌为媒介,以朗诵相酬和,共话清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世纪名人班还定期举办各类游学活动,邀请名家大师为学生做向导,讲解文化知识。例如,少年孔子班的教师、学生及家长一起游学山东,探寻儒家文化之源。

中华传统文化范文3

今天下午,我们在CFS四楼有幸听讲了李佳芳老师的《中华传统文化概述 》。李老师以中华历史传统及民族文化为脉络,概述中华文明及精神,生动地讲述了“五伦”、“五常”、“四维”及“八德”。

“五伦”关系,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伦理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必须遵守的人伦大道。

 “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因为它概括得很简单,每一个规范只有一个字,所以易记易行,容易理解,深入人心,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奉行的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范文4

关键词:企业文化;传统文化;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003-02

一、企业文化及其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重要性已为人所共识。沙因在1984年系统地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即企业文化是隐含在一系列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自此,企业家们开始陆续重视这个虚而又实的软竞争力。1981年威廉・大内在《Z理论》中就已经关注企业文化,认为它是影子般的、既虚幻无形,又无法摆脱的企业竞争力因素。其他学者,如帕斯和阿索斯、迪尔和肯尼迪、彼得斯和沃特曼等在20世纪80年代初,纷纷发表企业文化方面的论述,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大都有着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是受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管理、伦理、价值观等思想,世界各地的华人曾凭儒家商业文化传统、儒家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观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传统文化对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间的关联,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有助于指导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实践。

纵览国内企业在企业文化的构建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即一味地照搬国外的理论和模仿国外的经验,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是隐含在一系列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东西方价值观的很多差异,都是基于不同文化对待外部世界观的基本假设的不同,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每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精华,先天性的文化差异并不决定竞争的成败,但东施效颦,注定失败。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掘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构建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企业文化,进而形成企业的独特竞争力。

二、中华传统文化对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诸多思想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给予我们以重要的智慧及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整体性、和谐性和统一性。华夏族群长期的生存体验形成了我们对宇宙世界的独特的觉识、“观法”及特殊的信仰与信念,即坚信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打破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内心的隔阂,肯定彼此的对话、包涵、相依、相成、相济。中文化的整体性的学说,充分显示了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它以和谐为最高的价值诉求,强调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如儒家强调仁爱、克己让人、恭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无敌”;儒家主张以和平、公正、文明的手段来解决争端,推崇差异与兼容,协调“相似”与“相近”,以此实现一种“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富有弹性的人文旨趣,这是真正健康的世界文化。只有解决好共生问题,实现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才可能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这正是我们构建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2.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中性智慧。中性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丰富的资源,也可说是中国人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处事态度。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把“中”与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成为“中道”、“中庸”、“中和”。中性智慧的精义在于克服两极对立,达到天与人和谐、人与人感应、人与物协调。中性思维在中华文化精神中的重要表现是对“和”的价值追求,表现如下:一是以“和”的理念去认识自然;二是以“和”大心态去处理人际关系;三是把“和”的理念作为一种辩证法。四是以“和”的标准去处世生活。所谓“和为贵”、“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思想重视建立融通的人际关系、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倡人与人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

3.中华传统文化在维持人的身心平衡、注重精神建设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如儒家大力提倡求真、行善、崇美,使人类摆脱纯物欲的低级趣味。儒家的“身心和谐”、“义利兼顾”、实现“内在的超越”的思想,在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重视人的精神价值等方面,或许是一剂良药。技术与精神平衡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个体层面就是身心平衡问题。从儒家思想可以看出,人的本质是精神的,道德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同时,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所谓身心平衡的人生观,就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相结合的人生观,在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时重视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将个人道德修养视为通往身心和谐理想境界的最佳路径选择。儒家主张以修身为本,辅之以道德教化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4.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对未来人类生态文明重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是当今和未来企业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自然)人关系是其核心主题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处理天人关系时,力求探寻两者的内在联系,并把天人关系视为同源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内涵包括:一是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产物;二是强调自然界有普遍规律(天道),人也要服从此规律,阴阳相互作用的规律即性命之理,天(自然界)人尊守同一规律;三是强调人性即天道,人伦原则和自然规律的一致性;四是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境界就是天人和谐。对于古代朴素的生态文化思想,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予以借鉴并充分发扬,它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尊重生命、仁民爱物的思想。如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说不仅要爱护自己的同胞,而且要爱护自然环境,珍惜自然环境。二是对生物资源顺时取用、化育并进的思想。如庄子提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告诫人们要与万物为友,与自然和谐一致。《礼记・中庸》主张“参天地之化育”,就是参与自然创造和养育万物的进化过程,而非以戡天役物的态度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三是倡导放眼未来、为后人造福的思想。

三、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企业文化的措施与途径

1.充分发挥领导者的智慧和作用。在企业文化构建中,领导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企业文化,领导者必须身体力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优秀的企业家与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互为因果,并行存在于一个企业。一个品格高尚的企业家,其人格力量就是这个企业的信誉、形象和文化资产;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本身就是这个企业充满活力的源泉。企业家素质代表企业素质,企业文化是优秀企业家品质、才华、慧眼、胆识等综合素质的扩展和放大;优秀的企业文化又以其成功后的自信,激励和鞭策企业家组织和带领全体员工在“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形成一种以人文精神为动力的激励机制,能使这个企业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2.培育具有优良取向的价值观念,塑造杰出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等。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一些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确立企业的共有价值观念体系和企业精神,首先,应当对与本企业有密切联系的客观对象进行价值评价和排序,从中确定最具优良取向的价值观念。同时,博采本行业、本企业、本民族以及国内外其他企业的优秀精神,并根据当前及未来的发展需要,融会成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一套企业理念。其次,要采用具体生动的表达方式或文字或图标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理念系统要素加以表达,使之简明、易记。再次,对既定的企业宗旨、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理念系统要素,经常性地进行灌输、宣传和引导。最后,管理层要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发贯彻执行,使企业宗旨、价值观、精神等理念系统要素化为一种潜意识行为。唯有长期不懈的努力培育,企业才能确定温度成熟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为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企业内形成民主、公平和自由的风气。民主自由之风已成社会主流。在企业内倡导民主,必将大大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必将非常有利于员工归属感和企业凝骤力及战斗力的形成,民主和自由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人的尊严有时比生命更重要。因此,要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有必要高度重视员工的尊严,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满足员工的自尊的需要,而员工的自尊的需要如果能得到满足,那么就极为有利于形成强烈的员工归属感和企业凝聚力,进而形成企业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只有公平和公正地对待所有员工,才可能形成强大的凝骤力和战斗力,要做到公平、公正既要有公正、公正的思想和愿望,更要有科学的考核制度和民主合理的申诉制度作保证。

4.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能否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因此,让管理亲和于人,让管理者与员工融为一体,互相激发灵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必须培养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员工之间沟通气氛,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员工团结向上,使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产生亲合力。还要鼓励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使员工愿意为实现企业目标尽自己最大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中华传统文化范文5

一、兰陵文化的组成部分

(1)兰陵荀子文化影响深远。战国时期两任兰陵县令的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对中国的影响既深且远。

(2)兰陵美酒文化芳香四溢。兰陵是美酒文化的发祥地,唐朝诗人李白为兰陵美酒留下了一首《客中行》绝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使兰陵美酒香冠天下,名扬古今,定格了兰陵古城特有的酒文化。

(3)兰陵氏族文化血脉相传。兰陵是萧氏家族的郡望地,其后裔在南北朝时期建立的萧齐、萧梁政权统治江南78年,出了11位皇帝,在中国封建文化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章。

(4)兰陵红色文化光耀夺目。兰陵属于沂蒙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深厚,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发生过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涌现出了一些可歌可泣的英明,谱写了党和群众血肉相连的动人篇章。

(5)兰陵绿色文化发展迅速。兰陵县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是山东“南菜园”、“洋菜园”,绿色文化发展迅速。

二、挖掘和传承兰陵文化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满足兰陵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兰陵县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的建设。挖掘和传承兰陵文化,对兰陵县社会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有助于扩大兰陵县的文化影响力。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文化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推进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省委打造“文化强省”目标和市委“文化立市。的构想,挖掘整理兰陵文化资源,将兰陵荀子文化、美酒文化、氏族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可以更好地扩大兰陵县的文化影响力。

(3)有助于增强兰陵县人民群众的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极挖掘和传承兰陵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兰陵县人民群众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进而会在全县上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增强兰陵县人民群众的凝聚力。

三、兰陵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与传承情况

(1)历经数载,苍山县成功恢复兰陵县。2013年12月27日,国务院批准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苍山县更名恢复为兰陵县,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对于弘扬兰陵历史文化,树立新的地区形象,提升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和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度重视,众多文化遗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2013年5月,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即,我县启动了大遗址保护项目申报工作,2013年9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准郜国故城遗址编制规划立项,年底正式开展了规划编制工作。另外,荀子墓、柞城故城、东高尧遗址三处省级大遗址保护项目,分别被列入在20132015年度省级文物保护类项目。

中华传统文化范文6

[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化传承;生活化

《中国青年报》2014年11月15日就曾在《语文出版社社长:我国语文教育已支离破碎》一文中指出:“不过,在王旭明看来,社会上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也存在着误区。一种是纯粹为了背诵而把古诗词配上现代音乐。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还有一种误区就是,一说中华传统文化就给孩子们穿上古代服装,然后摇头晃脑地背诵,甚至还要拿腔拿调地吟诵。’王旭明说,这些做法都太注重形式,适宜少数学生的才艺表演,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活动。”

正如王旭明所指出的,当下的传统文化学习太注重形式,注重背诵或表演,却不注重理解。文化只有融入人的内心才能发挥其教化作用,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贯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应该将传统文化的学习生活化。

一、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必须生活化

李荣启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中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在以前的几千年,中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结构、政治体系、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传承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现代社会的中国古代文化。”

百度百科解释:“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承载于“思想、文字、语言”,还承载于“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和“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这一特点就决定着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不能只采取背诵经典名篇这一种相对枯燥的形式,而应将其生活化、多样化。

如学习姓氏文化,教师可以开发“姓名文化”的校本课程,让每个同学查一下自己姓氏的来源,讲一下自己姓氏的故事。课程中涉及到关于自己的信息,孩子们更愿意去做,在相互的交流中,孩子们也了解了姓氏的相关知识,这样的学习方法必然比背诵《百家姓》效果要好。

很多名人故事中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梁思成先生前曾给全国每一个县的邮政局长汇去两块大洋。虽然梁先生做教授收入还是很高的,但给每一个邮政局寄去两块大洋,那也是一大笔钱。他也不知道人家叫什么,只写邮政局长收,然后给每个县邮政局长都写一封信说:“我们在考察保护中国古建筑,希望你收到两块大洋以后,能把你们县境内的古建筑拍照片寄回来。”梁先生做的是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业,但让他特别感动的是,全国所有的县,每一个县的邮政局长,都拍了自己县辖的古建筑的照片,给他寄回来。看到这个故事,相信每个学生对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诚信等传统美德都会有深刻的理解,相比只背诵名篇名句要形象生动得多。

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还要和学生的日常课堂学习结合起来。书本中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只存在于《论语》《孟子》等书中。就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来讲,教材中有苏武、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鲜活的人物;就忧国忧民的精神来讲,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就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来讲有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不仅古诗文中有,就是现代文中也有很多契合着传统文化的文章,如《喂――出来》等讲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可以说,教材内有很多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结合这些文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会比背诵的效果要好很多。

正是生活中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等原则,这些原则也要求学生“生活化”地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学习目的决定了传统文化学习必须生活化

《完善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根本是对青少年主流思想教育阵地的把握,因为人的思想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才好解决。那我们应该向青少年传递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这些都是抽象的哲学思想范畴,要让学生拥有这些精神品质并真正地入脑入心不是依靠简单的说教和背诵就可以实现的,这些东西必须要依靠一定的活动载体,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悟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班级名义共同资助贫困生,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学生看望孤独老人,在活动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关爱他人的价值、意义和重要性。

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文化才会变得具体可感、有血有肉,才有生命力。

三、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决定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必须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