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团队拓展训练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团队拓展训练方案范文1
(讯)上线时间:2014年4月
团队情况:创始人兼CEO陈隽永,曾在IT咨询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工作
融资情况:2015年2月,获米仓资本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产品特性:
WeCouch首先是一款智能硬件,用户可以将它固定在哑铃上,然后通过WeCouch App查看监测数据。WeCouch还会提供多种训练方案,用户可以根据这些方案来确定健身目标。WeCouch确实解决了很多人不愿意前往健身房健身的痛点,但如果WeCouch的目标是做用户的私人教练,那么它的拓展性可能还太弱了些。(来源:虎嗅网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团队拓展训练方案范文2
【关键词】拓展训练;体育教学模式
一、高校体育课实施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价值
(一)拓展训练教学模式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拓展训练实施时过程中,教练会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教练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整个活动的总结、讨论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练在训练前把训练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安全事项向学员讲清楚,教练在过程中在做适当的引导,在活动后做适当的总结。高校体育课采用这种学习与训练方式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拓展训练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以跑、跳、投之类的一些内容为主,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触这些内容,虽然学校体育工作者一直在致力于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努力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改变却收效甚微,学生已经厌倦了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拓展训练有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器材,这些都是学生在以前的体育课当中所没有接触过的,现在的学生好奇心都很强,采用拓展训练教学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三)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生群体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由于升学、就业、人际关系处理等的原因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近些年学生因升学失利、考试失利而自杀的案例很多,这都是由于学生心理问题而造成的。拓展训练中的许多项目都是精心设计,以心理挑战为重点,具有开发性、挑战性,这些项目有时候更多的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这些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素质训练可以让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得到极大提高,这些练习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的学生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在练习项目的成功和失败中培养学生真实、稳定的自信心,所以,通过拓展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改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四)拓展训练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拓展训练是体育的社会功能的延伸,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拓展训练注重团队合作,很多项目都是集体团队项目,需要彼此之间的默契配合、沟通交流才能完成。拓展训练通过设定的一些项目,让个人和团队经历一系列的考验,来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彼此合作的团队意识。通过这些团队活动,受训者更能敞开心扉、相互信任、忠实地反映自己,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理解和配合。
二、高校体育课实施拓展训练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教师业务水平要提高
拓展训练不仅仅是简单的游戏项目,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一般教练不但要具备诸如登山、野外求生、山野救护等基本的户外专业技能,还要具有管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背景和一定的管理经验。要想有高质量的课程就必须要有有高质量的教师。教师的业务能力、业务水平能达到拓展训练授课的基本要求是高校体育课实施拓展训练教学模式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学习了解拓展训练的一切内容,朝着“一专多能化”的方向发展,针对课程设置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一知半解不但收获不到课程应有的效果,还会丧失学生对自己的信任。
(二)课程设置要结合学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
首先,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有不同的特征,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学习环境的学生在拓展训练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很重要。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结合学校学生群体的特征与需求在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与最能表现训练效果的课程。
其次,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的拓展训练课与专门拓展训练机构应有所不同,在进行课程设置设计训练方案时,应该以借鉴拓展训练先进的培训理念和一些好的训练项目为主,不能简单粗暴地直接照搬拓展机构的常规课程模式。课程设置必须要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大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以适应高校教学标准为基本要求,考虑学校场地设施的实际状况,设计出有特点、有趣味、有意义的课程方案。
(三)教学模式评价体系要创新
教学评价是整个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模式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检测教学成果、实现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评价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更要注重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教学评价才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建立自信心,帮助学生在更大空间上的发展。
因此高校体育课拓展训练教学模式要开展特色评价,建议采用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模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把平时小课堂评价、学期末考核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结合在一起,采用这种多种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有利于形成评价方式的“优势互补”,让老师可以听取到学生真实的内心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三、结束语
把拓展训练引进高校体育课堂对学校、老师、学生都是非常有研究价值、实际意义的事情,这也是未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拓展训练一定会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要把高校体育课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实施好,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做到适应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还需要学校体育工作者更加深入的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团队拓展训练方案范文3
一、丰富理论知识并总结前人经验
应变性是对一名优秀篮球运动员的基本要求,在篮球场上,情况瞬息万变,不仅需要运动员掌握篮球技术要领以及战术配合的方法,还需要运动员具有把握时机,善于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需要运动员具有丰富的经验以及理论知识的帮助,丰富理论知识,总结前人经验,只有完善的认知结构才能帮助队员提高应变突况的能力。
二、注重培养队员的观察能力
篮球队员在比赛中对任何一个技术动作的运用,都直接取决于能否在瞬间做出正确的观察与判断。作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必须有敏锐的视觉观察能力,能在瞬间准确观察方位、空间、距离,并准确判断对手的下一步动作(假动作)。只有正确判断空间方位与距离,才能精准的、快速的确定有效的运动方位,从而采取有效行动。因此,在篮球技术训练初期,一定要注重培养篮球队员良好的观察能力,尤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技术动作的衔接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培养他们正确的篮球意识,提高队员在正确意识指导下的战术应用水平,增强运动员在篮球场上的应变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要训练队员利用眼睛余光进行观察的能力,拓展眼睛余光观察的范围,最大限度的争取运动时间与角度。例如,运球时用眼睛余光看球或不看球,视野重点在于观察场上的整体情况;接球之后应尽量面向球筐方向。
三、比赛战术与篮球技术相结合
技术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灵活度关乎运动员实际水平的发挥,更决定比赛胜负的走向。因此,在训练中,我们要加强技战术的训练,反复训练技术要领,是运动员熟练掌握技术技巧,同时,为了追求更好的训练效果,提高运动员实战水平,我们可以创设比赛情境,让运动员在比赛氛围下掌握技术的应用技巧,将学、练、用、变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过度和协调。篮球是一项多人运动项目,除了要传授运动员动作技巧以外,还要注意培养青少年战术意识,提高青少年团队协作能力,避免个人英雄主义给集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我们要时常给青少年灌输个人服从集体的思想,培养以集体行为为主导的意识,通过战术的配合使集体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相互鼓舞下,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必定都能获得很大的提高。
四、注重培养篮球队员的竞争意识
从我国篮球运动现状来看,运动员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对抗意识,虽然我们在平时训练中经常强调对抗意识,力求增强运动员的对抗能力,但总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青少年阶段并没有学习以身体接触为主的篮球,在形成一定的运动意识之后就难以改变了。因此,在运动员青少年时期,就要加强对抗意识的培养,训练运动员的身体对抗能力。同时,可以设置专门的训练使运动员参与大量实践体验,从精神上灌输对抗意识,增强篮球运动员在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对抗能力。
团队拓展训练方案范文4
关键词:拓展训练;高校体育;实施策略
拓展运动训练课是一门区别于传统体育教学的新型体育课程,它改变了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以竞技项目训练为主的课程模式,增加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效果显著。如何把拓展训练列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并完成学生价值再造过程,获得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应是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1 拓展训练的含义、发展概况、特点及环节
1.1拓展训练的含义
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Bound,中文译为“拓展”或“外展”,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暴风雨的经验。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是把受训者带到大自然中,通过专门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课程,利用种种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磨炼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合作的团队意识。[1]
1.2 拓展训练的发展概况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英国的舰艇和商运船队经常遭到德国潜艇的袭击,袭击发生后只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救生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海难中的生还者不一定都是年
轻力壮的水手,而是具备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团队精神、丰富的海上求生技能等素质的人。[2]从中得到启发,人们创立了生存训练学校,以训练海员身处逆境时的求生本领和顽强拼搏精神。二战结束后,这种训练方式被保存下来,训练对象也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并扩展到管理学、心理学及成功学等诸多领域。[3]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训练被一些企业用来训练员工和管理人员,迄今为止,很多世界知名企业的员工都参加过培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专门有拓展训练学校为企业培养现代企业人,如日本的鼓气学校和魔鬼训练营、美国的魔鬼训练营和德国的创意训练中心等。[4]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拓展训练传入香港,到80年代被引入到中国大陆,目前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相继成立了拓展训练机构,拓展训练在我国的发展已初露端倪,不久将会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1.3拓展训练的特点[5]
综合活动性 拓展运动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育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身心的投入。
挑战极限性 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员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极限。
集体中的个性 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
高峰体验性 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以后,学员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
自我教育性 教员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信心,改善自我形象,克服心理惰性, 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1.4拓展训练的环节
团队热身 在训练开始时,团队热身活动将有助于加深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紧张,建立团队,以便轻松愉悦地投入到各项训练活动中去。
个人项目 本着心理挑战最大、体能冒险最小的原则设计,每项活动对受训者的心理承受力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如跨越断桥、高空抓杠等)。
团队项目 以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为目标,通过复杂而艰巨的活动项目,促进学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理解、默契和配合(如毕业墙、信任背摔等)。
回顾总结 回顾将帮助学员消化、整理、提升训练中的体验,以便达到活动的具体目的。通过总结,使学员能将训练的收获迁移到工作中去,以实现整体训练目标。
2高校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
2.1有利于加快以教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
由于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体育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无法满足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要求。拓展训练这种体验式的培训方式与传
统体育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愉快、积极地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拓展训练里“学”是为了导致某些预期结果而特别为学生设计一些活动,而“教”是旨在通过信息、练习、游戏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教师只是给于及时的启发和诱导。拓展训练这种教育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对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产生积极的影响。[6]
2.2 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拓展训练以其特有的“先行后知”的教育方式,灵活多变的教学内容,将对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产生积极的影响。
2.3 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当今社会,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造力是衡量科技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而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又是素质教育中的重点。激发想象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拓展训练的重中之重。拓展训练给了学生一个激发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一个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
2.4 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当代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家长的娇惯和纵容使孩子养成了任性、孤立、自私、没有爱心等不良习惯。通过参加拓展训练能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意义、怎样与别人合作,同伴间相互关爱和信任,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具有重要意义。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就能获得成功。拓展训练能让团队中每一个队员在共同的目标下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的同时体会辛酸,这种特有的氛围使得每个学生都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建立起彼此间的相互信任、理解、关爱,懂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帮助自己。
2.5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拓展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在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显示出特有的价值。它就像一个安全的、充满真诚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在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勇于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从中塑造冷静、果断、坚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7]如“断桥”这个项目要求学生在7米高处从一块木板跳到另一木板上,若学生能及时调整心态,排除身处高空这一干扰因素,就能轻松完成这个项目,提高心理抗干扰能力。从而塑造冷静、果断、坚韧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因此,开展拓展训练是对传统教育忽视心理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补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 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的实施对策
3.1 拓展训练课的师资建设
专业化的师资是拓展训练课能真正达到目的的保证。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拓展训练课设计的能力和具体实施教学的能力,且做到身体力行。目前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没有拓展训练的经历,对拓展训练可能还一无所知,因此在开始拓展训练课之前必须对师资进行培训。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通过有关资料的学习,了解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和内涵。然后到社会上的拓展训练俱乐部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了解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训练过程和组织方法。在初步了解拓展训练后,应有针对性地分析高校学生的特点,将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训练方法与高校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8]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拓展训练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科学设计拓展训练的内容奠定基础。
3.2 拓展训练课的项目内容设计
过去,高等院校没有专门设置拓展训练课程,因此无论在硬件设施上还是在软件设施上都没有经验可循,所以在开设该课程之前,应充分考虑必要的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机构、师资配备、课程内容的设计、硬件配置和基本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开设后不至于被动。要学会全面充分地利用校内外已有资源为开展拓展训练服务。校区较小的学校,完全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如公园、广场等地。而水上项目除了一些学校有天然的河流外,大学的游泳池也可以作为很好的培训场地。训练器材除了必须购买的以外,很多都可以发掘校内自然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达到训练的目的。高校体育开设拓展训练课,项目内容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它以户外场地训练项目为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拓展训练课的项目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因为高校学生与己在社会上工作多年的人不同,他们还不能一下适应拓展训练的精神强度,所以应该分析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部分训练内容移植来进行。拓展训练课的项目设计还要具有共同性,应达到全体受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尝试、自立互助、分享体验。不同学科的学生因专业性质的差异,无形中形成他们素质的差异。所以项目设计中还应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环境分析,力求通过拓展训练,达到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的补充及加深。
3.3 拓展训练课的组织管理
3.3.1 管理机构
拓展训练是一个以体能作为基础,综合性很强、特殊的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到高校的体育教学、心理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教育范畴,而现行高校体育管理机构都过于单一,无法胜任拓展训练的管理和教学领导工作。因此,可以根据该课程特点在体育教学部门下设置专门的拓展训练管理机构,采用一级管理体制,两者具有相互独立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3.2 经费投入
拓展训练的投资不是很多,高等院校完全可以投入必要的启动资金。经费投入的多少以及器材的选定应根据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确定。一般是先户外场地项目,有条件再扩展到野外和水上项目。所以先根据户外训练项目购置必需的户外训练器材,在不影响学校拓展训练教学情况下,拓展训练基地可以对社会开放,这样既可服务于社会,又可以“以物养物”回收投入资金,为以后的扩展提供经费。[9]
3.3.3 安全管理
拓展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拓展训练中必须对安全问题引起重视。首先必要的安全保护器材不能缺少;其次项目设计时要考虑其危险因素。如对野外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再次每个项目训练前讲清实施的方法以及安全注意事项,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训练中还要严格监督和管理。
3.3.4 评价管理
拓展训练的主要结果不是体能,而是精神。开设拓展训练课只是以体能活动为导引培养大学生素质的一种模式,不像其他课程一样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它强调学生通过训练发生素质变化,而不是通过具体的成绩衡定优劣。拓展训练课对学生的评判方式可采用证书方式,而不用成绩单。证书主要记载学生的经历和客观表现,一般不作主观评价。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是对传统体育课的改革和创新,对传统体育教学的一个必要的补充,是一个将多学科与体育结合进行教育的尝试,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拓展了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拓宽了体育课的功能;而且对大学生增强体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顽强的意志、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10]但是,现阶段对高校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的研究不足,为此,本文提出了高校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的相关对策,以促进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课的开展和完善,对于推动素质教育和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2 建议
拓展训练不是简单的游戏加娱乐,高质量的训练课要求教师具备多种户外专业技能,了解诸如登山、野外求生、山野救护等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管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背景和一定的管理经验,这些都是高校体育教师本身知识结构中不完全具备的。因此,开设这一课程首先需要体育教师自身的学习提高针对训练课程设计内容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的拓展训练课应与专门拓展训练机构有所区别,在设计训练方案时,应主要借鉴拓展训练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项目,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不能简单地照搬拓展机构的常规课程模式。应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适应高校教学标准的要求,考虑场地设施的状况,设计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体育课的准备阶段或结束阶段进行简易有趣的拓展训练。
参考文献:
[1]张凡涛,宋金美.将拓展训练引入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初步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26(3):63-64.
[2]王捷二.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34-37.
[3]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5.
[4]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33.
[5]钱永键1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6] 苏云志,巩庆波. 人文视角下拓展运动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意义探讨[J]时代教育, 2008,(01) .
[7]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究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5-36.
[8]王龙飞刘沛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浅析拓展运动在高校体育中的开展[J].2005(6)
[9] 史松涛. 论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J]安徽体育科技, 2007,(06) .
[10]王长权高林沈阳体育学院学报,论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的价值[J].2005(3)
1陈军军(1986-),男,河南焦作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1贾淇涛(1985-),男,河南新乡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团队拓展训练方案范文5
关键词:技能竞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作用分析;
TP301.6-4
职业技能竞赛不但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创新职业教育制度和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发挥了作用,而且在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职业竞赛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更多与企业需求相符的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各大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
一、技能竞赛改革了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与实际生产密切相关,技能需求反映出企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赛项符合市场专业领域需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中,必须要深入调查研究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并了解企业最新技术的发展情况,将这些技术要求归入教育教学内容中。同时,职业技能竞赛以考核学生技能为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设置实践实训课程,重视课程逻辑结构与层次的连接,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研究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上,从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建立起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从而培养出高素养和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二、业技能竞赛对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能力的促进作用
1.在技能竞赛中发现问题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技能竞赛不但体现出学习者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彰显出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职业技能竞赛对参赛者的动手操作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还要求他们具有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在技能竞赛中,教师可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个过程也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可见,技能竞赛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是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绝佳机会,因此必须要掌握好每一次机会。
当前,各大职业院校教师团队都已经深刻意识到技能竞赛对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性,在以赛促教中做了一些基本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重视每一次竞赛,将每次竞赛技术文件视为研发的重大课题,充分发挥教研组所有人员的智慧,建立起一支教练团队,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训练方案,广开言路、博采众长,深度开展教研工作。
(2)在购买专门用于竞赛的设施设备后,聘请相关专家到企业内部对教师使用新设备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培训,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丰富教师的知识体系。
(3)构成以赛促教的机制,定期或者不定期派遣一些优秀的教师到企业内部进行实习,大力鼓励教学者进修学历和学位,支持教学者经常参加技能技术培训,为高职院校打造出“双师型”的教学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大多数都是经历了高考的失败,而选择了职业技校,希望有一技之长。很多上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会产生自卑感,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后,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如果还能够在技能竞赛中获得奖项,那么对于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学习的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也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技能竞赛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营造良好的校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上:
(1)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在各个班级上通过层层选拨制,选拨出班级中最优秀的学生负责参加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全班都会创设出乐学、爱学的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钻研知识和技术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最终达到培养专业型人才的目的。
(2)提高团队的合作精神。很多竞赛项目都是以3人左右为团体赛的方式进行,竞赛团队是否齐心协力关系着竞赛的成败。在技能竞赛集训、竞赛等一系列环节训练下,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全方位的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养。
(3)发挥榜样的作用。在高职院校的宣传栏、官网网页、教室走廊等各种渠道宣传技能竞赛得奖学生的姓名和作品,这样有利于激励低年级的学生,有利于形成向上的、优良的学风。获奖的学生在毕业后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后,学校应邀请他们展开讲座,为学弟学妹们讲解自身在技能竞赛中的收获,树立起榜样的作用,让更多的高职学生意识和了解到竞赛对于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重要性。
技能竞赛的展开为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现实的作用。同时在改革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技能竞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高职院校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技能竞赛建设起长效机制,并充分发挥技能竞赛“风向标”的作用,引导更多的教学者和学习者意识到技能竞赛的关键性,并将其视为与日常教学工作一样重要,将技能竞赛作为评价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主要手段,进而确保“以赛促教、教赛相长”的机制有效运行,转变传统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和模式,促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型、高素养的人才,从而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结语
总之,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中,秉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针,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产业转型的升级和配套,强化行业指导、行业服务,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确保企业积极的、主动的参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团队拓展训练方案范文6
[关键词] 团体;心理咨询;心理矫治
[中图分类号] D916.7 [文献标识码] A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心理科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才是全面健康标准。罪犯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之一,存在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罪犯占有一定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改造,推行对罪犯的心理矫治,并与思想和劳动教育等矫治相辅相成,不仅是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监狱深化教育改造,使监狱监管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新台阶的重要措施。心理矫治现在已经成为除了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劳动改造之外的第四种手段。
罪犯作为特殊的个体, 被判刑入狱, 失去人身自由, 加上原本具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 必然导致其服刑期间的心理障碍比一般人群更为严重。因为罪犯的心理构成包含有常态心理、犯罪心理和服刑心理,其形成过程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存在有缺陷,从而导致其走上犯罪的道路;当他触犯了法律即实施了犯罪行为以后,要经历逮捕、和审判,这时的犯罪人心理又可分为犯罪心理、犯罪嫌疑人心理和被告人心理;犯罪人从实施犯罪到案发,再到投入监禁场所改造,其间犯罪人在经受这一系列的刺激中,其心理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宣判后在看守所等待投送行刑机关的罪犯,由判决前关注会不会判刑或判多少年刑,转向关心如何面对或长或短的刑期,其原有的侥幸、紧张、恐惧、忧郁等心理状态,进入暂时的麻木,这时犯罪人的刑罚心理达到了服刑前的最强烈点;随着刑罚的确定和行刑关系的确立,罪犯又开始形成以早日出狱为内容的核心需要,并由此产生服刑心理;监狱又是一个特殊的场所,人身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其行为能力,事实上与因未成年、肢体残疾或心智不全的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相似,只不过对罪犯的限制是由法律所拟制的;其孤独、痛苦、悔恨、尤其是抑郁情绪更是带有普遍现象。这些消极情绪的存在,必然影响罪犯的改造态度和改造行为, 使一些罪犯表现出或消极混刑、或抗拒改造、或不思上进、或拉帮结伙等行为, 或者萌生自伤自残、脱逃、轻生等念头,情绪的长期压抑还会使个别罪犯产生心理变态或精神疾病, 有的甚至会出现狱内再犯罪或刑释后重新犯罪。所以, 对罪犯负性情绪的疏导尤其是对罪犯抑郁与焦虑情绪的心理矫治,是刑罚执行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罪犯心理矫治的含义
在罪犯改造中开始引入心理矫治手段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末。根据《监狱法》,心理矫治既不能定位在纯粹的医学概念上,也不能与改造工作雷同。它包括对罪犯的心理与行为矫正、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以及与此相关的罪犯心理诊断、疗效评估、再犯罪心理预测等项内容,由专业人员与监狱人民警察密切配合,协同进行,构成一个完整的操作体系。
罪犯心理矫治是指监狱机关运用心理学原理,采用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帮助罪犯克服心理障碍和服刑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促使罪犯心理素质的良性转化,以利于稳定狱内改造秩序和提高改造质量的一项手段。
罪犯心理矫治的基本任务:
1. 入监心理调查。在新犯入监集训期间,开展罪犯的心理调查和评估,对罪犯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自控能力以及智力能力等作出分析和评价,并建立重点罪犯心理档案。新收犯的建档,为新犯劳动分配、监管以及教育改造提供参考。
2. 心理危机干预。在监区设立心理咨询室,预约或定期开设心理咨询门诊。针对罪犯的焦虑症、抑郁症、妄想症、人际关系紧张、环境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开展咨询和治疗,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尤其是情绪障碍,化解人际关系危机,提高自行自控能力,使身心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使其服刑改造心理向积极方面转变。
3. 预测罪犯的行为倾向。对罪犯中有高危倾向的或发现有心理变化迹象时,要及时组织心理复测,结合心理档案及观察收集的情况,预测和发现罪犯的不良行为倾向,对危险犯加强监控,防止矛盾激化,使其不致绝望而自杀或闹事,“防范于未然”。
4.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心理现象的形成、心理障碍的识别、心理卫生维护、简单易行的心理调节方法与手段、心理承受和适应能力的训练等。
5. 个案矫治工作。抓好重点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结合个别谈话教育,转化思想,促进身心健康。
团体心理咨询(含训练)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在帮助人成长及发展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咨询和治疗为参加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可以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团体心理咨询具有互相支持,集思广益,治疗效率高,疗效易巩固,特别适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团体心理咨询结合一定的针对个体的心理训练和辅导,对于提升人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团体心理咨询面向对象广泛,主要是针对人的不良行为习惯,不良心态,不良人格特点进行的针对性的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如克服社交恐惧症,成瘾行为,行为,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训练以消除不良心态和行为,建立新的心理行为反应方式为目的,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方式。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工具
临床症状量表(SCL-90)进行测验 。
(二)被试
1. 人数:人数共有15人,均为男性;已婚1人,其余14人均未婚;其中城市3人、农村12人;
2. 文化程度:在筛选被试时考虑到量表测验和对训练设计的需要,均选择文化程度在初中毕业以上;
3. 年龄因素:年龄从19至29岁,平均24.47岁;
4. 刑期从2年6个月至5年6个月不等,平均3.9年;
5. 初、惯犯:初犯13人,二进宫有2人;监狱经验:以入监三个月以上, 对监狱生活已基本适应者,尽量避免选择很快要刑满释放者;
6. 罪名:罪名主要是抢劫、盗窃、敲诈勒索、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恐怖、证券交易等虚假信息);
7. 原籍:服刑前原籍地分布在贵州、河南、安徽、湖北、江苏、上海、重庆、四川、山东等地;
8. 抑郁或焦虑程度:主要选取中度和重度抑郁或焦虑患者作为被试。
(三)实验设计
根据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青少年及青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以及老师的影响。这项训练主要针对情绪障碍型罪犯,这次“团体心理训练”共有15人参加,是从全监区近600多名服刑人员中筛选出来的,是用临床症状量表(SCL-90)进行测验,是抑郁或焦虑分值较高、结合平时我们的观察,发现表现沉默、主诉小毛病很多、不太与别人交流、人际关系不良、或易于别人发生冲突的人员,通常也是各方面不积极、不主动的人员。
团体心理咨询与普通游戏的操作区别在于,一般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必须按先心理测验找出问题,再心理咨询补充了解个性情况,最后把情况类似者组织起来制定针对性强的心理辅导训练方案,按计划进行辅导训练,而普通的游戏活动一般不用考虑参加者的个别心理状态。
每周一次的“团训”我们都精心设计,每次训练首先让大家舒适而坐(以最舒服姿势为宜),听一段音乐《忧郁圆舞曲》、《第40交响曲B小调》或《蓝色狂想曲》等,每次大约10-15分钟,进行训练活动时把团队分成二大组,进行友谊性对抗游戏。
每次“团训”一个主题,主要有:相识、相知、振作精神、调整情绪、情绪治疗、提升价值、升华、大结局等;形式主要有“怎样更有效率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或角色扮演游戏,或组队模拟完成工作等等。每次“团训”结束前,我们都安排回顾整个训练的项目,谈谈每个人的感受、变化、收获。讨论感受解散之前再问一句“在今天的活动结束之前,在这种氛围下谁最后还有什么想说的话?”往往还真有人有话要补充的,这时我们都给他一个了结。
在团体辅导的后期为更好地巩固他们在先前阶段形成的情感支持与自我探索的成果。本次研究对“团训”组学员的认知训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认清不合理信念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2) 确认认知错误, 找出自己错误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3) 学会向消极思维和情感挑战, 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4) 学会换位思考,不断建立合理信念;(5)认知家庭作业。
在最后大结局里我们特地进行了回顾与展望的总结性探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第二: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第三: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第四: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第五: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第六:团体活动,能让每一位成员在活动交流中去感觉、感受、感应、感染、感激、感恩、感谢、感悟人生;去体会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最需要的是学习,人生最愉快的是工作,人生最重要的是有真正意义的朋友。
每次“团训”历时150分钟左右,为期两个多月。大约经过十次训练后,结束辅导。在结束辅导后不久,研究者对“团训”成员进行回访,并对全体成员进行临床症状 (SCL-90)量表测试, 并得出后测结果。
(四)辅助研究方法:个案法和访谈法
在“团训”开始之前, 从“团训”组成员中选取三名进行个案的追踪研究。先让其以自传形式, 把自己目前的抑郁症状、心理困扰和产生原因等描述出来。在“团训”过程中, 研究者会通过访谈形式, 让这些研究个案逐渐感受出、体验出自己在情绪和思维观念上的变化, 并与其他成员共享其成长的经验。在“团训”结束后, 再让这些研究个案写出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 以及目前的情绪状况, 进行前后对比的个案研究。
四、结果统计与分析
“团训”前后的资料对比及统计分析结果(见下表)
五、结果及讨论
(一)结论
统计结果显示, 本研究使用“团训”辅导的形式对罪犯进行认知训练,效果是良好的, 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罪犯的抑郁与焦虑症状。
通过前后测对比研究发现,“团训”组全体成员在强迫、抑郁、焦虑、精神和其它因子的P值小于0.05,即前后有明显的差异,而忧郁因子P值小于0.01,有极其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我们的方案主要是按调试抑郁情绪来设计有关)。这或许说明,对于这些具有抑郁症状表现的罪犯,只要我们了解判断准确,团体咨询方案设计科学、合理,给予他们足够多的关注、足够多的安慰, 多进行一些针对性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缓解其抑郁情绪,甚至效果可能是明显的。
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这个“团训”组全体成员绝大多数是初犯和偶犯(13人),都是初次犯罪即被判刑入狱的犯罪人,他们初次作案就被抓获,因而刑罚对他们的心理效应鲜明而强烈,能够较好地发挥威慑、辨别、遏止、预防等功能。其犯罪意识、犯罪恶习不深,教育改造易于发生作用。在服刑期间其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1)服从性、被动性强。监狱环境是全新与陌生的,他们入监后的生活内容主要是观察学习、模仿和适应,心理活动具有突出的被动特点;(2)适应性差,波动性大。由于对监狱生活缺少思想准备,对入狱服刑心理上难以承受,情绪压抑、低沉、焦虑,在服刑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都可能引起他们较强的情绪波动,有时甚至是痛不欲生。他们在入狱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悔恨和愧疚之中,降低了生活的积极性;(3)改造意志薄弱。由于心理活动的被动特点突出,易受诱惑和暗示,易被情境所同化,也就容易受到“团训”组整体积极活跃气氛的感染,因而抑郁情绪改善也就明显。
2. 这个“团训”组全体成员均是轻刑犯(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其心理主要为:(1)服刑压力小,他们所体验到的服刑痛苦相对较轻,再加上重返社会的时间不太遥远,使得轻刑犯服刑压力较小;(2)服刑心理浮躁。由于刑期短,罪犯入狱后不久就进入服刑后期,需要考虑出狱的事。服刑初期和服刑后期都是罪犯心理活动变化剧烈、稳定性差的时期,特别是服刑后期,因盼着出狱的时间快点到来而更加焦躁不安,心情难以平静。这种浮躁心理使罪犯难以集中精力投入改造,不太可能自觉反思自己的罪行,针对这种情况设计训练方案,配合监狱开展的劳动技能培训,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其抑郁、焦虑、强迫情绪转变也就显现。
3. 关于精神因子的变化情况,由于“团训”组全体成员绝大多数是初犯和偶犯(13人),都是初次犯罪即被判刑入狱的犯罪人,面对电网、高墙和失去自由,极易产生反应性心理问题。所谓“反应性”,是指对不良心理社会因素(通常指应激强度大、频度高和时限长的)作用下引致的精神障碍。典型例子就是我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所描述的范进中举后的精神病态。大多数精神疾病并非由精神创伤作为病因的,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诱发因素或促发因素。真正由精神创伤直接导致精神障碍的疾病就是反应性精神障碍。
这类症状是典型的心因,症状发生前有明确的精神创伤或应激性生活事件,起病常比较急骤,经过适当治疗措施,病情很快好转,恢复健康,预后良好。如果无精神打击,不会再度复发,达到终身痊愈的满意疗效,一般视为“良性心理疾病”。
4. 罪犯群体心理的作用,“团训”组也是一个规范的群体,由于在训练前就讲清了目的、任务和作用,在活动设计上紧扣目的,在群体内形成较强的内聚力。在高内聚力作用下,个体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增强,成员对群体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自愿成为群体一员,积极参与群体活动,自觉遵守群体规范,认真履行角色义务,努力实现群体要求等等。处于这个阶段的群体,全体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认同的集体目标,并能以内化的群体规范协调自己的行动,致力于群体目标的实现,所以“团训”组全体成员训练效果较为理想。
(二)本次研究存在的问题
1. 本次研究对象全体成员绝大多数是初犯和偶犯、均是轻刑犯(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并且年龄也集中在19至29岁,平均24.47岁,这样的构成其心理特征就比较单一而不复杂,降低了训练的难度,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 “团训”组全体成员的成分构成复杂的话就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这个研究的借鉴价值需要拓展。
2. 本研究对被试的筛选还太粗糙,仅仅根据临床症状量表(SCL-90)进行测验,用其结果和平时的观察来判断研究对象是否患有抑郁症,似乎有些武断,需要进一步的观测。
六、要客观地认识团体心理咨询矫治的成效问题
我们开展团体心理咨询的心理矫治工作,是一个探索的起步阶段,选择的对象比较单一,因而其心理特征也不复杂,在对罪犯全面性矫治方面还没有明显成效的经验,在控制转化顽危犯方面更需要进一步探索以便取得较大收获,但开展这项工作要有恒心、耐心,要认真设计训练课程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训练方案。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以后肯定会有较大收获。为继续做好这方面工作,提高改造效果,我们今后工作的思路是:
(一)加强培训,提升内功。继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干警心理矫治技能的培训,争取对基层干警全面培训一次,把热衷心理学的干警送到外面专门机构培训,继续派送监狱内从事心理咨询的专职干警接受有针对性培训,以提升自身的内功,并以此做到重点培养与普遍培养相结合。
(二)完善档案,夯实基础。目前我们采用的心理档案材料虽然完整但尚需要进一步规范。
(三)在监狱成立心理矫治工作领导小组,在各大队设立心理矫治工作小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的调研活动,定期召开罪犯心理矫治暨个别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提高我们干警做好心理矫治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