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育经验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物理教育经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物理教育经验总结

高中物理教育经验总结范文1

关键词 高中 物理教学 终身学习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028-02

高中物理教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广泛、实践性突出的综合学科,在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今天,高中物理教学唯有强化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注重知识技能培训,来源于生活的创设教学情境,促进物理公式、物理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场景的紧密融合,才能使学生真正体味物理教育的魅力。

一、终身学习观念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深刻内涵

终身教育观念是一种贯穿于人们生活始终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提升理念。将终身学习观念引入高中物理教学中,转化为一种科学的教育方式则有利于学生在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时继续学习相关物理知识与技能,并体验科学研究带来的快乐。在终身学习观念的支配下他们更能充分掌握相关专业科学的实践方法,强化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形成,在自主的探索中形成学习的热情,理解物理科学的文化精髓、科技内涵及其对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力,并促进了自我发展。

形成自如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特殊学习能力。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主要包括对物理知识、物理技能、专业语言与智慧的融合贯通,是一种全身心学习品质的综合架构。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顺利并成功的完成了物理实践活动,实现了自我的逐步提升,在积极参与中、共享探究中、实践思考中、勤奋探索中掌握了全方位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依据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发生了创新的改变,教师们更注重来源于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运用,并科学的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自主的探究实力、综合的物理技能、忘我的钻研精神,为其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充分激发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物理学科的高度实践性与贴近生活性决定,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注重创新教学、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用来源于生活的教学实例、教学情境,科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公式的印象,深刻理解物理的定律及公理,从而在热爱物理、愿意学习物理,善于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占据学习的主导地位,形成强劲的自主学习动力。例如在重力加速度、牛顿定律、万有引力等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这些理性的知识用实验的方式、生活的教学情境加强其与学生感性认识的沟通,并通过合理、深入浅出的教学推理、科学的课堂讨论等环节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物理结论层面,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物理定律的深刻理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科学引导作用,在终身教育观念之下注重自身的主导作用、启迪规范作用,重在培养学生会学、愿意学、积极学的态度,使他们学会用物理思维思考问题,找到物理学习的捷径。

2.强化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科学钻研能力

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是塑造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能力、激发研究动力、增强自主获取物理信息、强化处理问题能力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性教学环节,因此教师只有注重强化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自主验证、自主实验中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并促进物理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例如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掌握该定律的精髓,可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根据教学现有设备制定实验方案,选择相应的实验器材并按照方案步骤进行演示操作,令学生配合教师记录实验数据并组织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尝试与验算得出科学的结论。接着教师还可将学生分为几组展开自主实验及记录数据,培养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可在实验教学前先引入假设教学法,使学生全面展开对假设结论的实验验证,在不断的实验失败与经验总结中自主创立科学的探究学习方式,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从而形成综合的物理学习素养。

3.引入多元化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高中物理教师应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不仅对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展开科学、全面与合理的评价,主要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及学习的科学态度等环节入手,运用一定的评价技巧与多样性、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与赞扬,少给学生一些批评与指责,从而使他们在教师的关爱与支持下、科学引导与正面激励中提高自主学习物理的热情,并最终强化以终身学习观念带动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终身学习观念是高中学生可持续发展、塑造综合竞争力的必要保证,高中物理教师只有充分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创新学习的科学发展观念,才能使他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畅游自如,形成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并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贡献最大化的服务价值。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教育经验总结范文2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何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一种为了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作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教学活动的环境,这是由于学生对以往学过的知识、实践活动的掌握力度不够,还不能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在高中物理问题讨论式的教学实施中,可以利用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高中物理的教学实际上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导致很多学生将物理与生活脱离。其实,物理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老师在教学过程应该时刻注意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靠近,从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比如,在人教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的“摩擦力”教学中,老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众所周知,学生在踢足球的时候,足球会逐渐慢慢停下来,这是什么原因?(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第二,在汽车的轮胎上刻有凹凸的纹路有何意义?(因为使得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越多就越能增加摩擦力);第三,仔细观察手端茶杯,茶杯静止,手捧茶杯水平运动,竖直运动,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比如静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可以是相同、相反,又或者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甚至是物体受到静摩擦力可以是静止状态等理论问题)

(二)创设差异性的实验问题情境

所谓差异性的实验是不同于学生之前学过的概念或者理论常识、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的科学实验。从作用上看,比起普通常规的科学实验,差异性的实验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差异性实验时,老师需要时刻注意符合科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简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将其深刻融入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有著名学者说过:“人类认识世界中,物理学实验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比如,在“内接法与外接法测量电阻”的教学,老师先让学生分别采取内接法和外接进行测量同一只电阻,由于受常规思维影响,大多数学生会认为这同一只电阻的测量结果的阻值是会是相同的,事实上,结果是内接法和外接法测量出的结果截然不同。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著名教育家、学者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就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方法解决问题,才可能找到独立思路。”问题,作为学生讨论探究的重要导火索,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日常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尤为关键的。

(一)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显然是不符合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老师要摒弃之前单调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通过具有活力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首先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其次,老师需要提供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让其自主分析、自主探究问题、自主做出经验总结。最后,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10―15分钟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建立合作小组是进行讨论的重要前提,学生进行组内的讨论和交流,能够产生思维的碰撞,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进而实现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言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课、学生静听,缺乏学生主动学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勇于发言。面对物理困惑,老师要及时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内心的见解,同时还要进行表扬、肯定或指导,让学生越来越积极踊跃、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中物理教育经验总结范文3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实效性 策略研究

为了研究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我们在我市选取了八所普通高中理科班的学生发放了236份调查问卷。调查问题如下:

1.高中物理学习中,你觉得物理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在物理课堂上你们经常和老师展开讨论吗?你是否希望这样的讨论多一些?为什么?你有过类似讨论的机会吗?

3.到目前为止,你印象中做过多少次物理实验?自己是否亲自动手做过实验?

4.用简短的一句话描述你心目中理想的物理老师及理想中的物理课堂氛围。

5.你认为合适自己的物理教学是怎么样的?

从回答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够在课堂与教师有交流和对话,然而结果却是很少有学生有这样的机会;学生希望能够多与老师互动,激烈地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情绪高涨,但是这样的情形是不多见的。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一些可以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尽量采取互动的形式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家向往的。因此,想要在物理课堂上得到互动效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班级上创建多个学习小组,建立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责任关系。每次课堂教学,都安排学生参与,争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遇到问题时学生共同思考,共同解决,自己总结得出结论。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体验每一个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

2.课堂问题讨论要循序渐进。教师应摒弃以前自问自答的形式,多让学生参与,引导他们对问题疑点、难点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要过早对学生的问题做出结论,要让学生在多次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并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3.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言论自由。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尝试不用举手点名回答问题或者发表言论的老套做法,学生可以自主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或者对老师提问,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随意加以妄断或者否定。一改单向的灌输式教学,开展双向或者三向的多向活动。[1]

二、树立新课标中探究式教学理念

探究式教学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围绕三个环节开展,一是提出问题,二是分析问题,三是解决问题。以下是具体的三个环节:

1.学生初次自主地对问题进行研究。让学生初次自主探究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学习能力,以及给予他们思维拓展的时间和空间。这涉及发现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交流讨论等探究要素。

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创设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随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随即老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对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和猜想,找寻问题的结果或解决方案。

2.老师与学生共同探究。物理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及他们对此做出的猜想和假设认真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者根据知识原理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老师不能一味地以板书和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要注重交流式教学,缓解课堂严肃紧张的气氛,要试着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看、想、问、说、做。老师在课堂讲授的时候要注意收放的程度,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去了解的,就尽量不做详细讲解,能够学生自主解决的问题,要留给他们自己探讨研究。这样学生会慢慢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习方法,深刻掌握知识点。[2]

3.探究式教学的总结和反思。这一个环节主要涉及评估者一要素。师生共同探究之后,老师让学生整理思考总结这个学习过程的结论和方法,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思维规律。与此同时,老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解决同一个问题,将学生从课堂上带到现实生活中,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其创新求异。

三、尽量组织学生较多次数的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然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一些学生对物理实验教学很不满意,主要有:

1.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往往以讲授为重要授课模式,使得实验课没有充分时间,直接缩短实验教学时间。

2.由于多媒体给教学带来了便利,很多老师习惯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直接演示模拟实验过程和结果,偏离原本的物理实验教学目的,没有实际操作,这使得学生对物理结论不够信任,也使得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培养,创新能力更是匮乏。

3.没有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生的实验操作都是模仿老师的实验操作,他们对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不是很了解,也不明确实验目的。这使得一些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做实验的热情不是很高,积极性也提不起来,导致实验教学效果很差。

4.对于物理实验操作没有实质性的考查。由于高考对物理实验操作能力没有一定的考核测试,所以大部分老师对实验教学不大重视。

教师首先一定要按照教材上的要求,把应该做的实验认真做好,设计好每个实验的过程,适当改变实验形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不要一直重复相同的实验教学模式,要适时适当地做出改变。例如有些时候可以把一些练习题通过实验来做,还可以增加有趣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总之,物理实验要尽可能多地出现在物理课堂上。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合常理和有悖物理定理的问题,应该学会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分析,找出问题所在,这会使他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发展,引导他们对物理思想进行总结。任何一个物理实验都是有一个设计思想的,一个成功的物理实验,是包括设计者对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构思。让学生多研究一些前人的实验设计思想,从中得到一些领会,这是有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个实验时,要适时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要把橡皮条的结点两次拉到同一位置;在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时候,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使长木板倾斜以平衡摩擦力,等等。

四、结语

高中物理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学科,可能高中阶段对物理学习的内容会伴随我们一生,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理规律,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碰到的一些问题。物理教学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各高校和老师应认真对待和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教育经验总结范文4

一、物理教育目标确立的问题

首先是偏重应试,放松素质养成。即以升学考试为教学目标,初中物理教学瞄准中考,高中物理教学瞄准高考,高考方式、题型的变化,将会带来物理教育实践方式的直接变化,同时,各学科“齐心合力”,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升学教育。当然,升学和素质教育并不矛盾,素质教育搞得好的学校升学率并不低,但是片面的应试教育去全面削弱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如素质的养成机制在于内化,而我们的应试教育去只重视说教、灌输等外部控制;素质是积累的产物,而应试教育很少顾及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不同学生的素质发展是有差异的,但应试教育去以升学考试为统一要求。

其次是难以体现教育民主化特征。由于以升学为目标,物理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着眼点于为思维活跃、物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提供便利(如座位安排,提问机会),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机会越来越少,物理难学的呼声也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学习成绩同不同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如此“丢卒保车”,“差”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优”生又受到不健全的关怀,同时面向少数学生的做法也会冷落了民间教育投资的积极性。若不重新确立物理教育目标,这些问题将能以解决。因而科学是定物理教育的目标是物理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物理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

科学新知识如排山倒海般地涌来,使人脑简直无法包容。据估计,今天的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学习,也只能阅览有关他自己这个专业的书籍、刊物的5%。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日益发展的科学知识这间形成了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然向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从物理学科知识的总汇中,优选精华,并把科学的学习方法传给学生;另一方面,要特别的注意使学生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驾驭知识的能力。这是物理教育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物理教学内容的选择取决于社会需要、物理学科深入学习需要和学生可接受三个方面,但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的取舍上却各有偏向,许多取舍某一知识的理由都是主观的,如何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还有待于物理教育研究的深入。

三、对学生学习心理研究的问题

为什么许多学生会感到物理难学呢?为什么学生会出现明显的智力差异呢?这就是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分析。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认知发展中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经验、社会互相作用、平衡这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亦即遗传、实践、社会影响、认知过程之间的互相作用。如果对学生这些因素的发展水平缺乏把握,就很难促进这些因素能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

爱因斯坦主张: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同时研究和运用由心理基本因素、心理动力因素、心理状态因素、心理成果因素等四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师生双方心理结构的协同作用及其良好的匹配作用。目前,我们的物理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心理的不多,能够动用和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的就更少,致使师生双方协调活动受阻,是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物理教学方法的问题

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教学思想中的消极因素,直至现在还顽固地反映在教学方法上。一谈到教学方法,人们总认为它属于教师“教”的范畴,并以讲授、谈话、演示等简单的教法来概括教学方法的内涵,而忽视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工作方式的全部涵义,即包含着“教法”和“学法”两方面的涵义。从现代教学方法观来看,“教学方法”是教和学的统一体。“教”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学”是为了“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

不少年轻教师还认为教法无须学习,只要通过摸索就会自然而成;也有不少教师以某种时髦面目出现,一概否定传统教学主法的作用,盲目追求“新法”。这些也是教学方法观上的弊病。虽说“教无定法”,但是毕竟“教学有法”,“教有定规”。但是,具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具有广泛适应性和较强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不多,探索和优化物理教学方法的路还很长。

高中物理教育经验总结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物理习题;选择;设计

所谓物理习题教学,主要是指在学生理解物理内容的基础上,以口头解答、书面解答或者实际设计、操作等形式,反复针对某一课题而进行的教学训练。

在高中物理教学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搞清楚习题教学的特点,对于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解题实现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增强学生对物理问题理解的敏感性,思考物理问题的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物理新知识的能力。在新课标指导下如何搞好物理习题教学已经成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习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高中物理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服务。在当前情况下,如何选择和设计物理习题才能满足这一新要求呢?

1 注重与现实周边生活的联系,使问题的呈现显得更加亲切、自然

物理研究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生活,而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往往是经过处理了的生活问题,而处理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处理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是经过简化的问题,而使学生缺少了对待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处理方法,如理想化等,也因为这样,我们在课堂上引人生活中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这种能力得到加强,也能使学生感到物理问题就在身边,例如:学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后可给出这样一个问题:

例、如图是某校高一年级(1)与(2)班的一场拔河比赛,比赛结果(1)班同学胜出,其取胜的因素可能是( )

A.拔河时,(1)班对绳的拉力比(2)班大

B.该队选择的运动鞋与地面的静摩擦因数较大

C.选派了大质量的运动员参赛的缘故

D.队员们蹬地时倾斜的角度合适

这是一个大家都十分熟悉的问题,但这里面有一个什么样的物理过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清楚,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使学生很容易错误地认为(A)正确。其实,这一问题可分解为二个小问题:①两队之间相互拉的力谁大谁小;②胜负决定因素是谁。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能使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摩擦力这三个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从而类似的问题就不会出现想当然的错误。

以身边经常发生的一些生活实例为载体来编制习题,让学生不再觉得物理是枯燥的符号游戏,读起来倍感亲切,做起来兴趣高涨,从而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向学生说明:物理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只要自己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做个有心人,都可以去发现一些隐藏在自然、社会现象中的物理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用物理的眼光去观察周边事物、思考日常生活问题的习惯起了一种推动作用。

2 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问题具有较强的信息和科学性

根据《纲要》的要求,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在设计课程标准时,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酚诓斡牒涂蒲Ъ际跸喙氐纳缁峄疃”,“关心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实施建议中,要求“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以上这些都体现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需及时了解、关注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关注物理学及与物理学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教师要密切结合这些相关的重大事件,编制有关习题,向学生提供有新颖背景的习题,把涉及生产、生活、科技的知识编入物理习题中,训练学生学会背景材料的阅读,学会对背景材料的处理和运用。

例:下图是“嫦娥三号”奔月的全程图。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嫦娥三号进行了“近月制动”,准确进入距月面平均高度约为100千米的环月近圆轨道Ⅰ,如图所示。接着,“嫦娥三号”从环月圆轨道Ⅰ上的P点实施变轨进入椭圆轨道Ⅱ,再由近月点Q开始进行动力下降,最后于2013年12月14日成功落月。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沿轨道Ⅱ运行的周期大于沿轨道Ⅰ运行的周期

B.沿轨道Ⅰ运行至P点时,需制动减速才能进入轨道Ⅱ

C.沿轨道Ⅱ运行时,在P点的加速度大于在Q点的加速度

D.沿轨道Ⅱ运行时,由P点到Q点的过程中万有引力对其做负功

这个例题展现了最新科技动态,激发了学生对新技术应用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求知欲,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当前的生产、生活中,又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这种习题,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使学生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3 加重开放型问题所占的分量,更加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所选编的习题应有助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地扩散思维或产生创见性的答案,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思考的空间。开放性问题与平时处理的问题很不一样,着重在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它有可能条件有多余、有可能是生活问题的探讨、有可能结果不唯一等等。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如讲过功率后,可给出这样一个问题:请您测定人骑自行车的功率。人骑自行车由静到动,人所做的功除了要增加人和车的动能外,主要还要克服空气阻力。在相对速度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可以认为这个阻力与相对速度v成正比。解决过程中,必须对功率的各种计算都很明确,而后才能提出合理的方案。通过实际数据的测定、处理,得到结果,是对学生动手能力最好的培养。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处理能力的强弱才会显露出来,而开放性问题在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困难问题应循序渐进,同时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不时地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顾泠沅先生提倡的“序进原理” 同样适用于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新教材的习题设置应该更加讲求循序渐进,对难的问题的突破要给学生铺设一个通向成功的坡度。这样,学生在面对难题时,心理已经有了准备,也就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同时上一个问题解决也为一般结论的得出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这样知识掌握的过程是一种平缓的过程,新的知识的形成也不是一蹰而就,理解起来就显得比较容易接受,掌握起来就会显得更加牢固。因此,我们在编排习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把知识点按一定的梯度前后关联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既有效强化所学要点,也为后续知识的展开迈下伏笔、做好铺垫。

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可设计这样一组练习:

一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平面上,物体与平面间摩擦系数为u。问:

(1)当用一个水平恒力F作用于物体,t秒后物体的位移多大?

(2)若t秒后撤去恒力,物体的位移一共多大?

(3)若t秒后将水平恒力F反向作用于物体,物体运动的正向最大位移又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