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财务会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财务会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财务会计

信息化财务会计范文1

关键词:会计流程;流程再造;会计信息化

网络时代下,信息技术正广泛而深入地在企业中得以应用,它彻底颠覆了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思维,使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时代的CFO应该在掌握先进的IT理论并深刻理解IT环境的基础上,掌握流程再造的方法和工具,思考优化或者重组会计流程,制定财务业务一体化策略,制定实时控制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正确和有效。

一、财务会计流程的定位

根据达文波特关于流程的定义,其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面向顾客,包括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顾客;二是跨越职能部门、分支机构或子单位的既有界限。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流程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业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和管理流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一系列业务流程,产生了大量的业务信息;财务会计流程获取这些信息,经过加工后,将信息提供给管理流程;管理流程利用会计流程提供的信息进行管理活动,对经营过程进行计划、控制和评价。财务会计流程的设计思想、数据采集效率、加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二、传统财务会计流程的缺陷分析

第一,传统财务会计流程的理论基础落后。传统财务会计流程是建立在劳动分工论下的一种顺序化业务流程,必须严格按照“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顺序、按照从金塔底端-层层向上的顺序进行,不可跳跃,使各个核算子系统之间彼此分割,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各核算模块成为彼此独立的“孤岛”。

第二,传统财务会计流程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当某项经营业务发生时,传统财务会计系统只将反映该经营活动的一小部分信息作为会计信息进行反映,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了财务会计信息的一致性、相关性和有用性。

第三,传统财务会计流程不支持实时控制。传统财务会计核算流程所反映的资金流信息往往滞后于物流信息,财务与业务相分离。会计数据通常在业务发生后而不是实时采集,信息的加工是将滞后采集的数据进行排序、过账、汇总和对账,财务报告必须经过若干后台加工才能提交到使用者手中而非直接可用。

三、财务会计流程优化的核心理念――企业流程再造(BPR)

流程再造是企业管理从传统管理到信息化管理变革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流程分析与诊断。在进行流程重组之前,需要对原有的工作方式进行分析和诊断,以确定重组的范围、深度和方式。流程分析与诊断是对企业现有流程进行描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做出诊断。

第二,流程的再设计。在流程分析与诊断的基础上,需要重新设计或改进现有的流程,使其趋于合理化。流程再设计不是照搬手工流程,而是应该将信息技术、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融入流程设计,尽可能体现信息集成,支持实时控制和快速响应。

第三,流程重组的实施。这一阶段是将重新设计的流程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过程,涉及组织的调整、人员权力和地位的改变、集成信息系统的建立等方方面面。流程重组的成功实施会带来业绩的巨大进步,但若实施不当,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危害。

四、基于会计信息化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

第一,加强数据标准建设,建立、应用会计数据和信息的完整统一的标准。新的财务会计流程应能将原始数据加工成标准编码的源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根据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设置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结构,按照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模块正确地进行数据输入、处理和信息的输出,逐步实现了会计记录的电子化、无纸化和标准化。

第二,简化会计核算流程,消除不增值环节,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应用流程再造,消除编制记账凭证等非增值环节,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财务和业务部门的信息实时传递和共享,减少数据的重复处理。在优化了的财务会计流程下,当经济业务发生时,业务部门将经过确认的单据保存在业务单据数据库中,通过财务会计一体化IT模型将业务信息自动转化为记账凭证,并保存在记账凭证数据文件中;但企业需要生成相应报表时,通过报表生成系统从共享数据库文件中实时获取数据,自动生成报表。

第三,打破顺序化业务流程,实施“事件驱动”。“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人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在事件驱动的方式下,可以把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相应的“过程程序”模型,当决策者需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过程”处理程序,从而得到相应的信息。

第四,应用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策略。构建财务一体化流程,需要借助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自动将业务单据转化为记账凭证,保证财务和业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的基本要素包括事件接受器、凭证模板、生成器和实时凭证。

第五,将控制机制嵌入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实施实时控制策略。一方面,将支持会计控制的各项控制准则和标准嵌入数据库(系统)。在初始设置时,财会人员将支持会计控制的各项准则和标准嵌入数据库,当经济业务发生时,事件接受器接受事件信息,控制器根据数据库中的控制标准和控制准则,自动对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合格性进行判断,从而支持实时控制。另一方面,将财会人员嵌入经营活动过程,使其发挥实时控制作用。当经济业务发生时,财会人员利用管理软件提供的信息判断经济业务是否合法、合规,并对经济过程进行实时控制,以抵御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瑞军.e时代财务管理(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信息化财务会计范文2

关键词:会计流程;流程再造;会计信息化

网络时代下,信息技术正广泛而深入地在企业中得以应用,它彻底颠覆了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思维,使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时代的CFO应该在掌握先进的IT理论并深刻理解IT环境的基础上,掌握流程再造的方法和工具,思考优化或者重组会计流程,制定财务业务一体化策略,制定实时控制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正确和有效。

一、财务会计流程的定位

根据达文波特关于流程的定义,其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面向顾客,包括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顾客;二是跨越职能部门、分支机构或子单位的既有界限。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流程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业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和管理流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一系列业务流程,产生了大量的业务信息;财务会计流程获取这些信息,经过加工后,将信息提供给管理流程;管理流程利用会计流程提供的信息进行管理活动,对经营过程进行计划、控制和评价。财务会计流程的设计思想、数据采集效率、加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二、传统财务会计流程的缺陷分析

第一,传统财务会计流程的理论基础落后。传统财务会计流程是建立在劳动分工论下的一种顺序化业务流程,必须严格按照“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顺序、按照从金塔底端-层层向上的顺序进行,不可跳跃,使各个核算子系统之间彼此分割,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各核算模块成为彼此独立的“孤岛”。

第二,传统财务会计流程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当某项经营业务发生时,传统财务会计系统只将反映该经营活动的一小部分信息作为会计信息进行反映,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了财务会计信息的一致性、相关性和有用性。

第三,传统财务会计流程不支持实时控制。传统财务会计核算流程所反映的资金流信息往往滞后于物流信息,财务与业务相分离。会计数据通常在业务发生后而不是实时采集,信息的加工是将滞后采集的数据进行排序、过账、汇总和对账,财务报告必须经过若干后台加工才能提交到使用者手中而非直接可用。

三、财务会计流程优化的核心理念——企业流程再造(BPR)

流程再造是企业管理从传统管理到信息化管理变革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流程分析与诊断。在进行流程重组之前,需要对原有的工作方式进行分析和诊断,以确定重组的范围、深度和方式。流程分析与诊断是对企业现有流程进行描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做出诊断。

第二,流程的再设计。在流程分析与诊断的基础上,需要重新设计或改进现有的流程,使其趋于合理化。流程再设计不是照搬手工流程,而是应该将信息技术、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融入流程设计,尽可能体现信息集成,支持实时控制和快速响应。

第三,流程重组的实施。这一阶段是将重新设计的流程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过程,涉及组织的调整、人员权力和地位的改变、集成信息系统的建立等方方面面。流程重组的成功实施会带来业绩的巨大进步,但若实施不当,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危害。

四、基于会计信息化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

第一,加强数据标准建设,建立、应用会计数据和信息的完整统一的标准。新的财务会计流程应能将原始数据加工成标准编码的源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根据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设置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结构,按照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模块正确地进行数据输入、处理和信息的输出,逐步实现了会计记录的电子化、无纸化和标准化。

第二,简化会计核算流程,消除不增值环节,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应用流程再造,消除编制记账凭证等非增值环节,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财务和业务部门的信息实时传递和共享,减少数据的重复处理。在优化了的财务会计流程下,当经济业务发生时,业务部门将经过确认的单据保存在业务单据数据库中,通过财务会计一体化IT模型将业务信息自动转化为记账凭证,并保存在记账凭证数据文件中;但企业需要生成相应报表时,通过报表生成系统从共享数据库文件中实时获取数据,自动生成报表。

第三,打破顺序化业务流程,实施“事件驱动”。“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人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在事件驱动的方式下,可以把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相应的“过程程序”模型,当决策者需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过程”处理程序,从而得到相应的信息。

第四,应用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策略。构建财务一体化流程,需要借助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自动将业务单据转化为记账凭证,保证财务和业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的基本要素包括事件接受器、凭证模板、生成器和实时凭证。

第五,将控制机制嵌入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实施实时控制策略。一方面,将支持会计控制的各项控制准则和标准嵌入数据库(系统)。在初始设置时,财会人员将支持会计控制的各项准则和标准嵌入数据库,当经济业务发生时,事件接受器接受事件信息,控制器根据数据库中的控制标准和控制准则,自动对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合格性进行判断,从而支持实时控制。另一方面,将财会人员嵌入经营活动过程,使其发挥实时控制作用。当经济业务发生时,财会人员利用管理软件提供的信息判断经济业务是否合法、合规,并对经济过程进行实时控制,以抵御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信息化财务会计范文3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要技术。档案信息管理是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档案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年来,档案管理建设逐渐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向数字化迈进。同时,财务会计档案信息管理要与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体系相结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有效管理,提高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档案管理的规模化。但是,在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的具体转型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只有克服这些障碍,才能不断推进财务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使财务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在长期信息化建设中得到充分发展。

2财务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意义

档案信息来自两个方面。狭义的档案信息是档案内容的信息统计;广义信息是档案信息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相结合的信息。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直接影响到企事业的档案管理,其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先锋的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单位,经技术档案找到对策。

3财务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发展趋势

(1)会计档案管理内容趋于数字化。数字化档案管理,首先确保数字档案馆的内容,在以前的条件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他们的工作内容也有很大的变化,除保持会计档案以纸质文件保存,图片主要以图纸和照片形式、视频信息主要是以电影的形式进行数字管理,打破传统档案馆的形式,开始过渡到数字形式。

(2)会计档案管理方式趋于技术化。对会计档案管理形式的变革是基础的改变,在数字档案管理中,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来解决相关问题。对会计档案提出数字管理要求,主要是在计算机和网络的世界,将会计档案管理方法与现代主流文化的结合的产物。

(3)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在目前这个大数据时代中,在多数年轻专业技术人员的里,有一定的认识基础。这对推进其的广泛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会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多元化的协助单位的发展,为其提供决策支持和建议。

4.财务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1管理规范化程度低。

我们国家缺乏统一的文件管理规范和标准。一些企业比事业单位的文件管理水平要更高。另外,工程的文件管理存在着地区之间、单位之间的差异,部分地区甚至有的地方都充分有效地记录,文件信息资源没有统一建设的问题,严重妨碍文件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完善。

4.2财政支援不足。

财务会计档案管理信任化建设需要充分的资金支持,只有专业的软硬件设备才能为财务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关的基础设施支持,提供会计资料管理的环境条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财政资金对这块的资金补助是非常缺乏的,这对财务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4.3对财务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对会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认识并不充分,对会计资料数字化、信息化的现代管理模式的理解不到位,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相关管理人员对财务会计档案管理形不成一个全面、有效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对财务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阻碍。

4.4缺乏专业人才。

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的新式建设对专业知识和工作人员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相关人员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与足够的工作经验,还要精通办公自动化的相关操作。但是目前,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建设专门人员相对较少,缺乏一定的管理和专业工作经验,对会计资料信息化没有帮助。

5加强财务会计档案管理及其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5.1将财务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规范化

目前我国对于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没有完善的制度出台,各个地区间、单位间的具体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也存在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就是没有规范化。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实际上还存在许多漏洞。建立完善统一的工作规范、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仅有助于企事业单位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而且从根本上保证会计档案管理的质量。事实上,在将纸张信息转换成数字信息的过程中,技术人员不仅需要输入和扫描文件,而且还包括提交和存储等具体的工作程序。项目的每一步都需要行业标准的具体细节,这是会计档案信息管理和建设的必由之路。

5.2加强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增加这块资金的投入。只有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才有可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只有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确保获取可靠的软硬件设施的专项资金,才能保证档案馆的有序发展。此外,为了保证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我们必须加强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利用先进的信息和多媒体技术,建立和完善会计资料档案管理网站,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5.3,提高对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

有关单位、各部门、管理干部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建立有效的财务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责任制,使会计档案信息建设工作有序有序进行。

5.4,加强会计信息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培训。

财务会计档案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是整个项目的核心。没有相关专业人员,任何项目都没有意义。从人才引进入手,定期对会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关于相关信息建设培训,加强其认识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宣传工作,加强对档案管理模式转变的认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和信息操作水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信息管理是一个不断改进和优化的过程,而信息档案工作者是这一过程成功运作的关键。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单位应培养具有财务会计档案管理和计算机背景的技术人员,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财务会计档案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财务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一种趋势。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信息技术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财务管理,促进单位长远发展。

信息化财务会计范文4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开展,从内部挖潜增效,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财务管理活动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职能。因此,建设好财务会计报告系统,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一、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现状与评价

1992年实行两则两制的财务会计改革以来,财务会计报告经历了动态的发展历程。国有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从最初的三张主表,发展到如今财政部要求的大量附表和附注的披露,其内容在逐步地丰富和细化,既满足了企业对外披露信息的需要,同时也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的报告体系还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企业高效管理的需要,财务信息细化的程度不够,披露的时效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因此,有必要从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设,使财务报告真正发挥其在财务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现状一:企业可以做到会计核算电算化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电算化,但是二者还没有有效地衔接起来

从企业自身的层面来看,企业的会计核算电算化和财务会计报告电算化已经初具规模,两者都有通用的软件系统支持,但是从会计账簿数据直接编报财务会计报告的功能一直没有实现。会计人员只能先通过EXCEL等办公软件系统拷贝账簿数据,然后粘贴到报表格式上来,这种半自动化的过渡导致会计人员无论是编制中期财务报告还是年度财务决算时,都时间紧、任务重,经常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但结果往往还不如人意。

现状二:财务会计报告仅仅满足对外披露的需要,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求

目前,无论是财务预算报表还是财务决算报告,由于有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的要求,编报时基本上以及时、较好地完成对外披露为主要目的。而企业内部日常管理对信息的需求显得匮乏,尤其在专项业务管理时,往往需要纵向和横向全方位的统计数据,但目前不能够随时获得,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重新收集资料。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造成了工作的无序和资源的浪费,显然要应对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是十分不利的。

现状三:财务会计报告中,预算报表、财务快报、财务决算中报和年报自成体系,缺乏相关性和整体性

目前,上述几套报表体系在管理上各立门庭,按照业务模块划分,不同人员有不同的分工。这样就使报表之间虽然基础数据相关,但是报表数据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变得复杂,股东、董事会以及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信息需求者不能够直观地解读财务指标,这对融资、投资等重大资本运营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现状四:软件系统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造成数据在企业间、不同报告期间不兼容,降低了数据的可利用价值

有些企业没有统一要求其下属企业的核算和报表软件,下属企业可以自主开发或购买软件系统,造成上下信息流传输不畅,转换工作量很大。同时,近年来软件系统的更换也造成企业的前后期数据不能兼容,直接影响多年经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总体上来讲,目前的财务会计报告一是缺乏系统性;二是深层管理的深度有待加强,缺乏统一的财务信息体系和系统开发是制约管理的瓶颈。

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核心――信息元素

从财务会计报告的现状可以看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财务会计工作手段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如:会计工作的数据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数据处理工具由算盘、草稿纸变为高速运算的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实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会计披露目的的改变,由原来受托于经营者的事后反映和总结,转为倾向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总结加前瞻性的预测信息,信息的有用性和实效性决定了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价值。因此,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建设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信息数据的相对固定和统一,增强连续型、可比性和相关性;二是能够充分满足不同目的使用者对财务会计报告的需求;三是加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升财务数据预测与分析价值。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必须研究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和手段。经过多年的实际工作,我们发现由于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日益增加,尽管目前财务会计的报表格式和内容一直在不断地完善,但是任何一套财务报表体系都不能说可以完全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为使用者的动态需求使财务会计报告需要年年调整。鉴于此,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应该打破固定格式和固定框架的限制,笔者建议引入“信息元素”的概念,以建设“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来解决目前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元素的含义

所谓信息元素,就是指围绕着财务会计报告这一主题设计的基本财务指标或非财务指标项目,犹如人体的“细胞”,作为独立的基本单元存在并具有既定的指标含义。

(二)信息元素的范围

1992年,我国的“两则两制”改革确定了基本的三张会计报表后,尽管对报表的披露要求不断细化、报表格式和内容一直在丰富,但是相对而言,会计要素的基本定义要稳定得多。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而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体准则》对会计要素的定义又进行了重大调整。这次调整完全是按照2000年国务院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定,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将这些会计要素作为信息元素的范畴,可以为构建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从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内容来看,财务会计报告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财务指标的披露上,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以及生产技术性指标等在内的非财务信息也成为财务会计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信息元素的范围要大于单纯的财务或会计要素的范围,它是完全围绕报告披露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及财务决策而设计指标并发挥功能的。

(三)“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系统的构建

构建“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系统的基本思路是以信息元素作为基本落脚点,将信息元素纵向分级划分,设定一级主干信息元素和二、三级分支信息元素,构成“信息元素树枝结构”,从而构建起财务会计报告披露信息的体系框架。具体步骤如下:

1.在基本层面上应将信息元素划分为“财务信息指标”和“非财务信息指标”两大类。2.将“财务信息指标”体系,分为“基本指标”和“比率指标”两种类型。其中:在“基本指标”下首先需要对现有的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分析,寻找出报告中的基本信息单元,它们是计算其它比率指标的基础,也是披露的基本内容,对此进行初步分析,如“应收账款” 、“固定资产”等一级会计科目作为一级主干型信息元素;再在一级基础上设计二级信息元素,如“往来单位”、“坏账准备”等,以下级次依此类推。需要说明的是,在不断细化的过程中应将与报表项目有关的细节加以说明,如“长期借款贷款期限”、“实收资本的构成”等信息的相关性也归属在这里,作辅资料进行披露;“比率指标”部分必须借助“基本指标”中的基础信息,结合企业财务管理,重点设计可以作为信息元素存在的计算公式较固定的比率指标。这些指标公式明确、计算惟一,便于直接进行财务的分析、预测和决策。3.在“非财务信息指标”中按照目前披露的、有关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人事、采购、生产、销售、质量管理等多方面材料进行披露,主要基于信息使用者的关键点需求进行披露。4.在指标间的逻辑关系上,需要测试并稽核,防止生成错误的信息元素。5.按照上述结构和内容开发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系统,建立电算化环境下的“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实现最终的数据转换、收集、汇总等多种功能。

(四)信息元素的组成特征

从企业建立整体信息库的角度来看,为了便于在信息库中查找、筛选,一个独立的信息元素,至少应具备以下四方面的内容:名称、时间、填报单位、金额,这四项内容横向描述了该信息元素的基本特征。因为我们设计的出发点完全基于“某一信息元素”而不是“某一张报表”,打破了目前财务报告软件系统不能实现同一指标不同期查询、分析的局限。这样一来,只要按照这四项内容排序输入查询条件,就能够瞬间完成统计数据的收集工作,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利用价值。

(五)信息元素的指标来源及其种类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涉及方方面面,报表的披露详细全面,所以信息元素是一个强大的信息数据库。数据库里的指标可能成百上千,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指标:

1.可以从账簿中直接生成的财务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直接从账簿中取数,是形成报表主表和附表财务信息的基本来源。比如以“ 应收账款”、“应交税金”期末数等指标生成资产负债表,“主营业务收入”、“管理费用”本期数等指标生成利润表等等。这些数据有一级科目直接生成的,对于具体的科目披露还有从二级甚至二级以下级次会计科目中取数的情况,因此占信息元素的比重应该是最大的。

2.经过计算自动生成的财务指标

如果一项指标是从其他数据加工得来的,那么这项指标尽可能不作为信息元素,换句话说,信息元素以该指标(数据)从来源上直接生成,不需再分解为宜。但是如果某些指标计算公式固定,含义惟一,不产生歧义,也可以作为信息元素存在,但这些指标只占信息元素的少部分,比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

3.行业生产技术类的经济指标

这些指标是编报企业行业技术指标表的来源。具体来说可依据行业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指标,比如电力行业的“发电量”“设备利用小时”等指标。部分指标同样需要计算而成,比如电力行业的单耗类指标。

4.从其它统计渠道得来必须手工填写的基础数据

这些指标多为统计口径的指标,是编报“企业基本情况表”等报表的来源,比如从人力资源部门得到的“职工人数”、从统计部门得到的“工业总产值”等指标。

5.其它文本说明性指标

这些指标往往需要从多种途径中获取。比如有助于理解对外重大项目投资说明的“利率情况”、“预期完工年限”、“项目完工程度”,对被投资单位的“持股比例”、长短期借款中的“借款到期日”等指标。

三、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化的实施

信息元素的构建和实施必须结合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化的完成,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开发的成败,是整个财务会计报告管理的决定性环节。与通用财务软件开发一样,需要专门的软件开发人员并结合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共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实现从核算系统到报告系统的对接,能够直接从核算系统中取数生成信息元素。

(二)由于非财务信息的存在,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了人事、销售、计划等部门。

(三)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按结构层次构建信息元素外,还可以将相对稳定的报表比如三张主表延伸开发,实现报表的实时生成,这样将大大提高披露的效率。

(四)信息系统生成后,将信息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信息。非核心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时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心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

(五) 在建立信息元素的基础上延伸信息模型的建立。既然元素固定,就可以运用这些元素进行项目预测、决策分析、经营结果分析等,实现图表结合、基础数据与计算结果联动的目标,以更直观、简便的方式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和不同指标的平衡。比如,建立预算考核平衡计分卡模型、成本因素分析模型、不同时期经营成果对比柱形图、项目投资后评价模型等等,这些对企业的决策非常有意义。

另外,要注意秉承开放式的开发思想。即在开发过程中要考虑预留接口、将来有可能进行的整体信息化流程(如ERP)整合等,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传递和分析。

四、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化的配套建设

真正贯彻和落实好这套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系统,建设配套的外部环境非常有必要。

(一)建立相应的财会制度,提供制度保障

建设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体系至少应建立以下相关的财会规章制度:

1.明确财务会计报告中信息元素的指标解释

以指标手册的形式明确信息元素的组成、指标解释以及指标间的稽核关系等内容,使信息元素规范、有章可循,这种手册的优势在于设计内容相对统一,手册相对固定,而不是年年变更。

2.规范财务会计报告电算化操作的办法

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在每个单位内部建立局域网环境下的财务会计报告电算化操作流程设计和权限分配,通过身份确认和密码设置等手段,使职责权限分工明确,保证软件系统操作的安全;(2)在上下级单位的报送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或系统远程网络建立相关的操作流程和权限,保证及时、准确地报送和接收数据,真正建立起通畅的财务会计信息流。

(二) 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保证执行效果

由于系统不仅需要实现软件功能的运用,而且要注重对未来信息的预测与分析,因此,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财务和会计知识的综合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计算机技能显得非常重要。不仅如此,培训内容还应包括信息元素的讲解、软件操作培训、模型的设计和运用等。同时,还要加强对财务分析的培训,提高财会人员运用指标分析现状、提出处理或改进建议的水平。唯有如此,财务人员才能真正扮演好经济参谋的角色。

信息化财务会计范文5

一、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定位与目标

(一)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定位 《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科体系中担负承前启后重要作用的核心枢纽课程。《财务会计》是高校会计学、财务管理以及会计信息化等财会类本、专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不仅直接承接《基础会计》课程,而且是《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分析》和《会计信息系统》等专业课程的先学课程。同时,《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也是现代会计信息化实践与传统会计教学融合的关键环节,既是从会计学基本原理迈向各门会计专业课程的桥梁,也是从会计基本理论学习到会计信息化实践的必经之途,其教学效果关系高校财会教育的成败,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会计》教学目标应当定位于: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全面应用会计信息化理念和手段,实现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这一财务报告目标。在我国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时代背景下,《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更应该成为对财会类本、专科专业学生进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平台,并发挥其核心枢纽作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开展《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最大特殊性,即在发挥其原有的前后衔接各门财会类专业课程作用的基础上,融入会计信息化,也即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理念,不仅有机地引导学生将《财务会计》课程学习与前后各门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而且将财务会计理论与现代会计信息化工作实际相结合。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传统《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问题

(一)《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没有根据财务报表职能设置 财务会计的基本性质是由财务报表决定的。财务报表的职能,所反映的是财务会计这个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或者说以财务报表为核心的财务报告所能够起到的客观作用。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对外报送规范的会计信息,其重点在于会计报表的编制及运用,注重在各种不同会计数据和处理方法及信息输入的情况下如何具体地完成规范的财务报告。然而目前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重点主要囿于各类会计循环中会计分录的编制,没有根据会计目标把会计信息载体——财务报表的教学放在首要位置,因而难以揭示会计处理背后的深层次依据和理论基础,更不可能实现全面应用会计信息化理念和手段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这一目标。

(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与现代会计信息技术实践结合不力 目前《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始终局限于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假设条件,不能及时关注和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和发展,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仍然坚持这样一种传统假设条件非常危险。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财务报表编制的问题,一旦引入ERP管理软件等会计信息技术就会迎刃而解,而不能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及时将会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结果,使得《财务会计》课程自身教学效率提高成为了泡影。此外,《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对SAAS、XBRL、云计算和智慧地球等会计信息化新进展不予介绍和利用,不仅丧失了对学生进行财务会计理论与现代会计信息化工作实际结合教学的最佳时机,而且给之后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造成极大妨碍,从而难以适应会计信息化时代的学习和实践要求。

(三)《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承前启后作用未得合理发挥 《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科体系中担负承前启后重要作用的核心枢纽课程,然而由于“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这一理念在现有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也就难以有效地划分《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课程的边界,更难以发挥《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对《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教学的引导作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应当以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所掌握的会计软件操作为基础,注重财务会计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应当基于业务信息完成财务报表这一决策有用会计信息提供过程,为更高层次的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管理会计等课程中学习会计信息辅助决策打下基础。然而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往往囿于手工对会计业务分录及财务报告的编制处理的复杂性而无暇他顾,从而难以将《基础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等课程串联起来形成系统性的教学体系。

(四)《财务会计》课程教材与教师难以接轨会计信息化 传统的《财务会计》教材往往一开篇就讲述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的业务处理,尽管比《基础会计》课程讲的更加详尽和明确,但真正能够确立“财务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理念并把财务报告放在首要位置,同时能够引入现代会计信息技术辅助《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教材少之又少,所以难以胜任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学科体系中核心枢纽课程教学的要求。随着会计信息化在我国会计理论和实践的迅猛发展,《财务会计》课程教师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清的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不仅不能在《财务会计》课程中顺利运用多种会计信息技术,而且对于信息技术发展对财务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冲击和推动也缺乏足够了解,这已经不能适应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工作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效果。

三、《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改进

(一)以财务报告为主线讲授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会计》课程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始终基于“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并将其贯穿在教学中,就会有助于将会计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并揭示“会计处理背后的深层次的原理和概念基础”。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应是指导学生从财务报告这一最终目标开始学习,始终注重以财务报告出具为目标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从会计信息系统角度来认识财务报表实质上是视图驱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一种会计信息输出形式,各种会计分录的编制实质是会计信息处理过程。最初输入的则是多种未经处理的业务数据,而财务报告这一输出形式则决定了输入多样性和变化,如果采用不同的输入方法,相当于不同的处理过程就会获得差异化的输出结果。

(二)将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技术工具引入课堂教学 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可以利用单机版管理软件从最初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空白表开始学习,新建账套并做好系统初始化工作,根据《财务会计》课程业务教学的需要,可以每做一笔业务就审核记账一次,并且在报表系统中观察财务报表数据的变化,不仅可以在操作过程中帮助学生对每一凭证记账后对报表的影响情况有所把握,而且可以轻松获得最终的资产负债、利润以及现金流量表。进而可以利用网络版管理软件在学生中成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分工合作模拟现实中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业务中的制证、审核、记账和编制报表等角色,可以充分模拟实践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会计业务。此外,教师可以应用SAAS将财务会计课程与现实会计实务紧密联系起来,利用软件不仅可以提高《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为学生课下反复模拟自学提供条件。《财务会计》课程中讲授了8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教师也可以利用会计信息技术工具对其加以分析和解读,如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加强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XBRL的应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比性等,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信息技术对会计目标实现以及对会计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充分发挥《财务会计》在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承前启后作用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开展《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把财务会计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理论体系有机结合,用会计信息化这条主线将财会类专业各门课程串联起来,把会计信息化理念和手段应用于整个财会类课程体系教学中。从会计学科体系来看《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其前面衔接了《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后面衔接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等课程教学。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可以尝试将《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课程进行融合,统一叫做《财务会计学》,可以分成上下两个学期进行教学:第一个学期讲述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基础会计理论及业务处理方法,第二个学期则在此基础上重点讲述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及会计目标的具体实现过程。在打牢财务会计及其信息化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从《财务会计》课程学习开始,逐步拓展到对《管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和《会计信息系统》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去。

(四)编制新型《财务会计》课程教材及培养新型教学人才 会计信息化大环境下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其重要部分在于财务会计理论的学习以及对会计信息化方法和工具的综合运用。现有的很多教材虽然贯彻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甚至也提供了连贯的业务案例,但没有体现出来会计信息化这一时代背景。我国会计教学尤其是财务会计教学是大众化的,应当组织专家以会计信息化理念和新《企业会计准则》为指导,充分融合企业会计信息化实践,结合当前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会计教学目标编写新型的的《财务会计》课程教材。为适应会计信息化大环境下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要求,《财务会计》课程教师也必须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知识和技术的学习,真正成为复合型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人才,正确认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会计》课程的地位,完成《财务会计》课程新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以企业的会计报表为载体,以会计信息技术为手段,帮助学生摆脱对具体会计业务处理方法的狭隘认识,实现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会计目标,不仅能利用会计信息化工具完成《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任务,从企业管理全局把握财务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并且为学生投身于信息化企业管理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论企业财务报告的性质及其信息的基本特征》,《会计研究》2011年第12期。

[2]胡奕明:《面向21世纪的会计本科教学改革》,《会计研究》1997年第8期。

[3]秦诗敏:《浅析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3期。

[4]梁婷婷、曲蕾蕾、刘艳萍:《Excel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第15期。

信息化财务会计范文6

一、传统财务会计流程暴露出的问题

(一)记账的各个阶段关联性较差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化,为跟上信息化的发展步伐,现阶段,各行业均进行了财务会计的改革和实践,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前提下,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尽管如此,目前企业会计记账的各个环节却缺乏有效的联系,各时间段的会计核算信息衔接性不强,各类会计信息处于孤立状态,信息资源共享性较差。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必须加快财务会计核算流程优化的步伐。

(二)会计信息的收集存在滞后性

一般情况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流程与企业的业务流程是分开的,因此,会计核算在反映企业资金运转状况方面总是滞后于物流信息;同时财务会计对所收集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也相对滞后。因此,根据传统会计核算流程得出的财务信息缺乏一定的时效性,需要进行再加工处理后才能提交给领导或决策者。

(三)不能反映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目前,在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中,因受到技术和制度的限制,在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采集时,对所采集财务信息的全面性缺少必要的保证,通常会存在着财务会计信息缺失的现象,这就导致不能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有效的反映出来,财务会计流程的真正作用和职能没有有效的发挥出来。

(四)各类财务信息间存在孤立性

在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中,财务会计信息在某一阶段存在着一定的孤立性,与相关财务会计活动的联系不是很强,加之固定模式下的会计流程,独立的会计核算方法,更导致会计信息之间缺乏联系,从而对会计信息的利用效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二、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流程优化的管理理念

(一)会计核算流程分析与诊断

在进行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流程重组前,需要企业对原有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诊断,因为传统的会计信息核算形式中,大部分会计数据及会计信息在收集的过程中,均会涉及到企业的诸多商业机密,在对会计核算流程进行重组前,一定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诊断,妥善保管一些有价值的会计数据和信息,将一些比较繁琐的数据进行详细的核实之后进行整理与分析,从而确定会计核算重新组成的相关范围以及会计数据的深度以及各种会计核算的方式。

(二)对会计核算流程进行再设计

建立在分析与诊断的基础上,需要对现有的会计核算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与改进,逐渐的促使会计核算趋势合理化,因为现在的经济发展在会计核算方式上需要更好的掌握住信息化技术的形式,会计核算的流程分析再设计并不是与原有的手工流程相同,而是需要将现在的信息化技术与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方式进行更好的相互融合,更加完整的进行企业的流程设计,需要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尽全力的展现出信息的集中体现,支持适时的数据变换与企业政策的快速决策。

(三)会计核算流程重组的实施

在流程重组的实施阶段,主要是将之前的两个阶段进行总结与使用,将流程重组真正的落实到企业经济发展与管理中。企业的财务会计在很多方面需要进行信息化的重组,并且传统的会计核算形式使用的时间比较久远,所以在进行重组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改善,核算流程重组是一项艰难并且非常复杂的改善过程,其中涉及很多的企业组织之间的调整,企业工作人员职能与权力之间的调整与改变,以及集成信息系统的建立等很多的方面。企业财务方面的流程重组的成功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巨大的业绩与经济发展进步,但是若是在改善中实施的措施不当,同时也会为企业的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与危害。

三、信息化条件下财务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

(一)实现财务会计核算标准的统一

这里的财务会计标准实际指的是财务数据标准,想要确保财务会计流程的顺利开展,财务数据标准需首先得到统一,因为只有统一了财务数据的标准,会计记录的标准化才能得到实现。所以,在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中,第一环节必须先为财务数据设置一个统一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较为系统、全面,并且可以实现数据共享的源数据,也可称作数据库。如此,财务会计凭证、账簿等才会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凭证中所记载的数据结果才会更加可靠。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会计建立起共享的源数据以后,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直接从源数据中获取需要的财务数据,这一举措促进了无纸化会计的发展,使财务会计数据的搜集、查找和利用变得更加方便。

(二)简化会计核算流程

在合理运用财务会计流程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依托信息技术的资源共享、快捷、简便等优势,加强会计数据的实时传递,提高会计信息的输入效率,防止数据出路出现重复的现象。在具体的操作流程中,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繁琐的流程要善于精简化,使之能在有效的流程内发挥作用,通过会计核算流程的简化,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进而提升财务会计的工作效率。

(三)合理统一财务会计核算流程与业务流程

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中,财务信息的收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根据企业的整个经营、操作流程,可以得出,财务会计流程是对业务信息的一种加工过程,换而言之,业务流程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将会直接影响到财务会计核算流程的质量与效率,二者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一致性,二者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企业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将财务会计核算流程及业务流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出二者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

由于传统会计流程顺序是在人工工作基?A上建立起来的,企业财务和其他部门是分离的,导致企业财会人员缺乏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了解,在实际工作中,不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而会计工作与其他部门间缺乏联系,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但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通过计算机来对其进管理和控制,会计信息和财务数据都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处理,而且企业建立了共享的信息资源系统,各部门之间实现了信息的资源共享,这就能够有效的提高财务会计工作的效率,而且会计信息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确保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