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浪淘沙刘禹锡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范文1
千里江南,处处都是莺歌燕舞,处处都是绿草红花,相互映衬着。南朝一共修建了大约四百八十座寺院,现在又有多少存在于这烟雨之中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说课稿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古诗词说课稿一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古诗词说课稿二
师:谁来读一读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题目?(生读《江南春》。)
师:由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江南。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景色非常美丽。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春天是怎么样的。
生:我想到了山上的小树披上了嫩绿的颜色,遍野的油菜花全部开了,金黄金黄的。”
师:哦,在你心目中,江南的春天是这样的美。是吗?还有发表的吗?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唐代的诗人杜牧的作品,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能不能将它读正确读流利。(生开始读。)
师:有人说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这样一首诗把标点符号,题目都算进去,总共的字数是——35。可是,这35个字组成的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练,意思很丰富,你能读懂多少呢?它里面的一个词可能要用一句话来解释。下面请你试着解释解释。(生自学,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师:现在我们来看,题目不用解释了,剩下的你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都可以来说。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生:五百座的。
生:在南朝修建的几百座寺庙中还有多少座存在在这烟雨之中呢?
师:你说的是几百座,他说的是大约四百八十座……
生:大批佛教寺院。
生:这四百八十寺不是真的这么多,是夸张。
师:其实也不是夸张,是虚指。据我掌握的资料表明,南朝时候建造了五百多座寺院,这里的480其实是大概的数字。所以刚才有同学用大约,有同学用大批,有同学用几百,这些都是可以的。
师:那么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意思是?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建造了480座寺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南朝的意思吗?
生:一个朝代。
师:南朝是一个朝代。
师:是什么时候的一个朝代呀?
生:宋、齐、梁、陈。
师:对,宋、齐、梁、陈这四个王朝总称南朝。现在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干吗要说南朝呢?
生:干吗不叫北朝呢?
师:是呀,为什么呢?
师出示资料:
从公元420年至589年,在我国长江以南先后存在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师:读完,你明白为什么是南朝了吗?
生:是因为这些朝代都是在长江以南。
师:大家都懂了吗?现在,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诗是精练的语言,就南朝这个词语就有这么丰富的意思,这是精练呀。咱们一起来读读这精练的句子。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
生:最后一句我来解释。有多少楼台存在在这烟雨中。
师:楼台是指什么?(生说不上来,示意和上句联系起来理解。)
师:楼是——楼房。
师:楼是楼阁,台是亭台,联系上面的寺院,其实楼台就是指——寺院。
师:整句意思是?
生:长江以南的寺院存在过,过了这么多年。
生:烟雨中就是说没有了。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寺院都没有了,可春天依然存在!
师:我看到过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这么多的寺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另一种是说有多少座寺院隐没在烟雨中。两种解释,你赞成那一种?选哪一种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理由。大家来看,我们将诗的下面两行理解了,那上面两行你理解吗?
师:上面的两行中有什么不懂吗?
生:酒旗风不懂。
师:酒旗与风分开来解释。酒旗是什么意思。(大家乱说,气氛有些乱。)
师:以前啊,酒家门前都挂一面旗帜,上面写这酒字,大家看书上有图呢!看一看。酒旗其实是一个招牌。它是用布头做的,看到这样的旗帜,我们就知道这里有酒喝,有酒店。哦,以前叫酒家,还不能叫酒店。你想啊,以前喝酒的地方,一般是在自己家里开的,所以叫酒家。
生:酒吧。
师:还酒吧呢,什么网吧、书吧、氧吧,等等都是现在才有的。记得还有首诗中曾经提到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估计诗的作者没有看到酒旗,所以就向牧童借问。现在我们来看,酒旗风是什么意思呢?
生:酒旗在风中摆动。
师接:好象是在招引客人。过来过来,喝点酒吧!(众笑)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
生:绿映红
师:由绿你想到了什么?
生:绿柳。
生:绿叶映衬着红花。
师:你由绿想到了绿叶,由红想到了红花。你理解映就是映衬的意思,很好!
生:绿树和红花互相映衬
生:在辽阔的绿地上,隐隐约约露出几朵红花。
师:绿映红,其实我的理解是绿草和红花,绿叶和红花都可以。绿树和红花好象不太和谐,这三个字妙在这个映字上,光有绿草或者光有红花我们都不觉得很美,只有两样在一起相互映衬才感觉到美。现在还有不理解的吗?
师:有的同学不理解莺,其实莺是一种鸟。莺啼就是黄莺在啼叫,如果用拟人的手法来说,可以说成——黄莺在唱歌。对了,还有一个成语叫莺歌燕舞呢。多美呀,黄莺和燕子都是美好春天的象征。
生:我有个问题,为什么不是莺啼千里,而是千里莺啼呢?
师:如果是莺啼千里那就是说莺的歌声传遍千里了。(众笑。)
师:那么千里莺啼是什么意思?千里怎么解释?有的同学认为这是夸张。其实不然,这个千里就是指江南。
师:这个千里就是指千里江南,可是诗中为什么不说江南莺啼而说千里莺啼呢?这个千里有什么奥妙吗?
生:千里,千里马。
生:千里是到处。
生:江南有千里那么大。
师:千里其实就是指江南的每一个地方。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江南呢,而用千里来代替?
生;这样是为了诗中的词语与题目不重复。
生:这样写出了江南的大,而江南两字我们感受不到大。
师:有道理,你们说的其实就证明了诗是最精练的语言。
师:现在我们来看整首诗,你能解释这精炼的诗句吗?自己在下面好好说一说。
(生练习)。
师:我请两位同学说。
生:千里江南,处处都是莺歌燕舞,处处都是绿草红花,相互映衬着。南朝一共修建了大约四百八十座寺院,现在又有多少存在于这烟雨之中啊?
师:很好,前面两行还是写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怎么到了后两行感觉不是写春天了,前面两行是写眼前的春景,后面两行写的是什么呢?——以前的。
我们来看,杜牧(803年-853年),而南朝(420年-589年),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在说南朝,也就是说几百年前的朝代了。说他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他到底在想什么呢?现在是生机勃勃的春景,可是又想到南朝修建了那么多的寺院,啊,题目是江南春,怎么写着写着春景不写了,倒写起什么寺院来了呢?
生:春天是永远不会变的,不会今年来,明年不来了。
师:不会今年美丽,明年不美丽了。
生:南朝修建了那么多寺院,但是它们却经不起岁月的考验。
师:同学们,是呀,南朝时候的皇帝和大官大多信佛教,于是修建了许多寺院,为什么修建这么多寺院呢?原来是他们以为寺院可以保佑他们的江山永远坚固。(众笑)南朝的皇帝过着奢侈的生活,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所以,从420年到583年这短短的163年间光朝代就换了四个。杜牧心里想,你看看你们修了这么多寺院难道可以保佑你们的江山吗?杜牧想说什么呢?
生:杜牧想对皇帝说修建寺院还不如多关心关心老百姓。
师:是呀,修建寺院希望佛祖保佑江山永固,还不如想办法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有了小家庭的牢固,才可能会有大国家的牢固呀。
生:皇帝呀,你只知道修建寺院,难道你不留心身边的美景吗?现在的大自然中到处是美丽的景色,难道你不知道欣赏吗?
师:皇帝,大官们都应该来欣赏大自然的美,这美就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范文2
2016小升初语文模拟试题:古诗词练习试题
1、默写古诗《石灰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1)我国古代有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孔子对学与思的思考。北京小升初
(2)优秀的古诗词是我们丰富的文化营养,我们要用心品味。诵读于谦《石灰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感受到诗人的高尚情操;读着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让我感受到她强烈的爱国之情。
3、补充诗句,填写出处、作者,并选择正确答案。
①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
出自_______,作者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
出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代诗人_________。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
出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其中_____(写序号)是表达友情的;____(写序号)是表达思乡之情的。
4、古诗默写
(1)( ),一叫千门万户开。(《画鸡》唐李贺)
(2)春种一粒粟,( )。(《悯农》唐李绅)
(3)( ),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清高鼎)
(4)牧童骑黄牛,( )。(《所见》清袁枚)
(5)(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池》宋杨万里)
5、古诗默写
(1)远芳侵古道,(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2)( ),树头花落未成阴。(《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3)窗含西岭千秋雪,( )。(《绝句》唐杜甫)
(4)( ),笼盖四野。(《敕勒歌》北朝民歌)
(5)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6、古诗词填空:
1,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2,____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昌龄《出塞》)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_______________,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6,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_________________,两三点雨山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7,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天净沙·秋》)
8,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千门万户曈曈日,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元日》)
9,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_________________。(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范文3
1、,红掌拨清波。《咏鹅》骆宾王
2、天似穹庐,
。天苍苍,野茫茫,
。《敕勒歌》北朝民歌
3、,花落知多少?《春晓》孟浩然
4、儿童相见不相识,
。《回乡偶书》贺知章
5、,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6、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7、,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
。《游子吟》孟郊
8、,桂树何团团。
,问言与谁餐?《古朗月行》李白
9、,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元日》王安石
10、,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11、,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12、两岸猿声啼不住,
。《早发白帝城》李白
13、黄四娘家花满蹊,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14、,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15、,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16、昼出耘田夜绩麻,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17、
,汗滴禾下土。
,粒粒皆辛苦。《悯农》李绅
18、
,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19、接天莲叶无穷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0、
,春风花草香。
,沙暧睡鸳鸯。《绝句》杜甫
21、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22、
,一岁一枯荣。 ,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3、空山不见人,
。《鹿柴(音寨)》王维
24、
,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王翰
25、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26、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王昌龄
27、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
28、停车坐爱枫林晚,
。《山行》杜牧
29、阳春布德泽,
。常恐秋节至,
。
百川到东海,
?
,
。《长歌行》汉乐府
30、
,一行白鸳上青天。《绝句》杜甫
31、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竹里馆》王维
32、墙角数枝梅,
。遥知不是雪,
。《梅花》王安石
33、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石灰吟》于谦
34、独在异乡为异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35、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
。《七步诗》曹植
36、
,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
37、
,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38、横看成岭侧成峰,
。
不识庐山真面目,
。《题西林壁》苏轼
39、
,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李商隐
40、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
白
41、
,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42、平明寻白羽,
。《塞下曲》卢纶
43、
,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刘禹锡
44、西塞山前白鸳飞,
。
青箬笠,绿蓑衣,
。《渔歌子》张志和
45、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江雪》柳宗元
46、
,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47、柴门闻犬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48、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竹石》郑燮
49、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独坐敬亭山》李白
50、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枫桥夜泊》张继
5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寻隐者不遇》贾岛
52、不要人夸颜色好,
。《墨梅》王冕
53、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李绅
54、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杜牧
5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寒食》韩翃
56、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57、野旷天低树,
。《宿建德江》孟浩然
58、欲把西湖比西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59、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60、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61、
,
。
,
。《秋浦歌》李白
6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
。《商山早行》温庭筠
63、洛阳亲友如相问,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64、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
甫
65、
,上有黄鹏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韦应物
6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乌衣巷》刘禹锡
67、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江南春》杜牧
6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
。《竹枝词》刘禹锡
6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秋夕》杜牧
70、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赠花卿》杜甫
71、
,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林升
72、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
。
军听了军愁,
。
?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73、
,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74、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75、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76、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
77、
,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78、白日放歌须纵酒,
。
即从巴峡穿巫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7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春夜喜雨》杜甫80、
,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龚自珍
小学诗词填空练习(答案)
1、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咏鹅》骆宾王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音现)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孟浩然
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贺知章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孟郊
8、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古朗月行》李白
9、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11、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1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李白
1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14、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15、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16、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17、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悯农》李绅
18、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1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暧睡鸳鸯。《绝句》杜甫
21、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22、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音寨)》王维
24、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王翰
25、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2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出塞》王昌龄
27、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
2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杜牧
29、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汉乐府
30、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鸳上青天。《绝句》杜甫
31、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王维
3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王安石
3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于谦
3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35、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曹植
36、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
3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3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
39、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李商隐
40、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
白
41、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42、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 。《塞下曲》卢纶
4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刘禹锡
44、西塞山前白鸳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张志和
45、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4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4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4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郑燮
4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
5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
5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贾岛
5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王冕
53、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李绅
54、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杜牧
5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韩翃
5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5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孟浩然
5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5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6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6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秋浦歌》李白
6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商山早行》温庭筠
6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6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
甫
6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韦应物
6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刘禹锡
67、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杜牧
6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刘禹锡
6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杜牧
70、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杜甫
71、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林升
72、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73、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74、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75、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76、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
77、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7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试题赏析;拓宽延伸;能力挑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7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为期一周的第25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江苏地区)2013年“金钥匙”科技竞赛(初三学生CESL活动)已于4月21日落下帷幕,此活动不仅组织化程度高,而且试题也让人赏心悦目,散发着新课改带来的又一阵阵“清香”。初赛试题贴近中考,注重基础的夯实和知识的应用,复赛试题则更加突出知识视野的拓宽和科学素养的提升,给学生有一种不一样的做题感觉。下面摘选其中部分经典的、具有代表性试题,与大家分享。
一、试题赏析
1. 横向拓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1)生活化学
这道题以教材中的“食品中的有机物”为切入口,不仅考查了蛋白质、油脂、微量元素等知识点,还拓展了蛋白质、维生素相关知识,通过竞赛,让学生了解了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在食用富含维生素的一些食品时,要注意不要高温加热、凉拌时最好加些食醋等生活常识,“生活处处皆化学”再次得到体验。关于生活化学的试题在复赛试卷上也有所体现,如:为预防和控制高血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少于多少;酸奶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是否比鲜奶高;常用于保护食物,以免被微生物侵蚀而腐败的物质是什么;不吃早餐的学生,出现头晕、心慌、四肢无力等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让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化学知识,积累了一些生活和保健的常识。
(2)环境化学
例2:(初赛试题)现代社会,酸雨是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3)文学化学
例3:(复赛试题)在许多古诗词和成语中,蕴藏了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现象,体现了化学之美。请用你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刘禹锡《浪淘沙》中的:“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与哪一种金属的性质有关? 。刘长卿《酬张夏》中的:“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描绘了那种物质的状态变化? 。从王安石《梅花》中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可以知道什么是运动的? 。
(2)以下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水落石出b.百炼成钢c.点石成金d.滴水成冰e.水滴石穿f.木已成舟
(引自“复赛试题”第22题)
化学之美不仅显现在物质固有的性质和反应现象之内,而且还体现在化学与文学的有机融合之中。用化学知识解释古诗词以及成语中所描述的一些物质性质或自然现象,姑且称之为“文学化学”,是上述这道题的风格特征,学生通过做题,既可以欣赏到文学的韵律之美,又能联想到文人墨客笔下生动的化学自然景观,使所学知识得到迁移,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2. 纵向延伸,突显思维能力挑战
(1)课本知识的自然延伸
(1)从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角度考虑,我们应选用铁锅还是铝锅 ,为什么? 。
(2)反应完全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其在溶液中的质量为 g;
(3)废铁锅片样品中铁单质的质量分数为
(引自“复赛试题”第27题)
(2)学科之间的高度融合
例5:(复赛试题)某学生做了如下实验,将一个不与酸反应的小球放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小球悬浮于液面,将几枚小铁钉投入烧杯中,至不再有气泡产生为止(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和开始相比,小球的位置( )
A.上浮 B.下沉 C.不变 D.沉至杯底
(引自“复赛试题”第18题)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若能适当地将化学内容与相邻学科(如初中物理、生物等)有关知识进行一些小综合,则能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上述这道题体现了化学与物理的高度融合。整个竞赛试卷中还有许多与生物、计算机等学科融合的好题,譬如:“灰太狼”不吃“喜洋洋”改吃草了,狼体内会不会很快产生消化草的酶;抗生素是否既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珊瑚是一种海洋植物吗;自然界的病毒和电脑病毒的不同之处是什么等等,与生物、计算机甚至是医学的融合,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最后一道与英语学科融合的“科技英语题”,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提升了整个竞赛试卷的品位。
二、两点思考
1.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初中化学教师是引领学生开启化学大门的引路人,学生是否对化学产生兴趣,高考选修时,学生是否愿意继续选修化学,学生将来是否愿意从事与化学相关的科研工作,能否成为化学领域中的尖端人才,初中化学教师将决定其80%,换一句话说,很大程度上在于初中教师的启迪和引导,在于启蒙阶段学习的兴趣和激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教材只是一个案例,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更多地需要广大教师们去研究教材,开发、整合与教材相关的课程资源,进行“二度”创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金钥匙”科技化学竞赛全新的命题视角,为初中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将来打下宽厚的基础。教材中既没有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罗伯特和布莱恩,也没有刘禹锡的《浪淘沙》、刘长卿的《酬张夏》、王安石的《梅花》,更没有英语课文或片段,这表明“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的热情。教师的教学视野要开阔,教学内容要宽厚,教学的思路要创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与时俱进,不仅精通初中化学知识,而且还要熟悉、了解高中化学知识,更要有与相邻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因此,要时常去翻阅、浏览高中甚至大学教材,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广泛地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做到了上述这些,方能使课堂教学既基于教材而又不囿于教材,也才能驾驭教材、游刃有余,出新出彩,真正体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
2. “考试分数”重要还是“能力素养”重要
分数对于学生而言固然重要,但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看,能力素养更为重要,眼睛只盯着分数,教师只能是为“考”而教、为“分”所劳,学生只能是“游题海”、“爬书山”,不断反复机械训练;眼睛只盯着分数,提升不了能力;眼睛只盯着分数,出不了高才生。从“金钥匙”科技化学竞赛试题中不难看出,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能力素养,能力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教师要少问一些“是什么?”,多问一些“为什么?”;少一些机械训练,多一些思维碰撞;少抛出一些现成的答案、思路,多给一些多元的、开放的甚至是有悖于教材结论的过程探究和论证方法。同时还要让学生多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实验,必要时走出课堂接触、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便今后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提升学生能力素养的另一个关键是性智和量智的彼此统一和融合。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院士就是性智和量智结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典范,他年轻时代特别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专修过钢琴和管弦乐,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希舜学习过绘画,对古代诗词等文学作品也有极大的兴趣。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工作期间,除参加物理、航空和力学学会之外,还加盟了艺术与科学协会。科学和艺术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成就了他的事业、生活和人格。有一位大师曾说过:文理兼通的人最容易成为大师。性智与量智的相互渗透、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合能成就一个人的事业,其实一个人学什么专业或干什么职业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成就一番事业的能力和灵气,而这些能力和灵气并不是“空穴来风”、“一蹴而就”的,它是超群良好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是性智和量智的完美结合、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是否有这样的意识?是否存在“文、理不相往来”的现象,我们不妨用人文的精神来滋养理科的课堂教学,用艺术的韵律熏陶学生的心灵。其实教材之中有许多这方面的好素材,只是无奈于没有被重视或开发,而悄然无声地从我们身边溜走而已,比如《石灰石的利用》教学,许多教师都会用《石灰吟》这首诗来拓展教学的内容,而老师们往往只关注字里行间的化学道理,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却很少去关注其中隐含的人文素养教育元素,于谦的这首诗,充分表明了他廉洁正直、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诸如此类的素材若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能力素养和人文素养一定会有较大幅度地提升,化学课堂必将会迎来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音乐渗透;教学效益
音乐和语文课,看起来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事实上,这两者之间不但有关系很亲密,而且渊源已久。很久以前,我国就有因乐音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有由音乐机构演化成诗体代称的乐府诗,有配乐歌唱的曲子词……这些都充分表明,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和文学相生相伴的。因此,在现代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音乐的特殊感染力,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下面笔者就如何巧妙运用音乐渗透到语文课中谈一些比较粗浅的看法。
一、借音乐理解主题,提高课堂效率
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在讲读中引入音乐,以此促进理解,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七律・》、《组歌・过雪山草地》等课文时,因为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意境十分相近,都反映了战士不屈不挠、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因而在讲读诗词课文时,就适时引入两首歌曲,让学生比较、体会二者的内容和主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教《听潮》一文时,我在分析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播放了一曲《春江花月夜》。伴着音乐,学生朗读:“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像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学生沉醉在情与景,音乐与画面的感知、联想、想象、理解之中,不知不觉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因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距现在学生生活年代久远,社会背景复杂,多数情况下只能靠教者语言的描述来了解,这些情况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因为难度加大,学生学习兴趣也大大降低,尤其是对于语文基础本来就不好的同学。仅凭空洞的说教是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不过,若巧用音乐,效果就不一样了。
二、配乐朗诵,感悟文本
音乐的突出特点是它的节奏性,作用于诗文,可以使诗文增加节奏感。在进行古诗词、现代诗、散文等体裁的课文教学时,配上一曲恰当的音乐进行朗读,对于理解诗文内容和作者感情,欣赏诗文语言美是非常重要的。如教学《月光曲》时,配上钢琴曲《月光》,在音乐中朗读能更好体味月光的轻柔、飘渺、朦胧;教学《林中乐队》时,配上一曲《寂静山林》,一下子就使学生置身山林的听觉享受,沉浸在溪湍鸟鸣的原始天籁中,人与自然在音乐中和谐统一;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配上《黄河钢琴协奏曲》朗诵,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能越读越激昂,充分感受作者豪迈的气魄和黄河磅礴的气势。
三、课中引进音乐,深化课堂教学的内涵
众所周之,小学生年龄偏小,学习持久性是有限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需要不断地被激发。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引进音乐,完全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倦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泉映月》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过程。课堂上,在指导学生学习“《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达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怀”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真切的体悟,化解学习和体验的难度,我适时地打开收录机,播放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让学生直接聆听这首脍炙人口的曲子,以期获得最感官的信息。结果,在悠扬的二胡曲的引领下,学生幼小的心灵很快就与阿炳的心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接下来,他们自然就学得积极,感受得深刻,讨论得热烈。避免了教者口干舌燥的讲解,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音乐促进感悟,指导朗读
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指导学生感悟以及有感情地朗读这方面,音乐有一定的作用。音乐的节奏、曲调能为感悟的主体――学生营造氛围,提供契机,调动学生的知识、生活积累,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让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真正有所“悟”。所“悟”之后配上音乐朗读,学生在文与乐的海洋中畅游,这时,他们朗读的语速、语调会相应地与音乐保持一致,达到理想的效果。《十里长街送总理》所处的时代与学生已经很久远了,然而,当我播放哀乐,学生低沉、缓慢、严肃的朗读语调体现了有所“悟”,也达到了朗读的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人们,从而获得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以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语文教学配上适合的音乐,能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观,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在教师营造的民主、宽松、愉悦氛围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
【参考文献】
[1]刘乐为.音乐教学中的语文能力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2)
[2]叶瑛.让音乐与语文结伴而行[J].新课程(小学版),2010(9)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范文6
【关键词】教材目标指向 教学定位 教学策略 目标预设与教材处理
“高中新课改,亮点在选修课,难点在选修课,突破点也在选修课。”早在06年我省刚进入新课程的第二年,面对选修课程步入高中的教学,有人就这样说过。新课程实施已几年了,但目前对选修教材的教学似乎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目前选修教材教学存在几种状况:一是将选修教材的教学完全等同于必修教材的教学,二是部分地仿照高校选修课教学,三是按照高考总复习的要求安排选修教学,四是根据现行高考要求而舍弃部分选修内容。如果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置选修课程的角度来看,我以为其实这些都步入了选修教学的误区。
那么,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了。我们能想到的是必修课应更多地偏重于语文基础知识,是大面积撒网;选修课应偏重于思想情感的培养,是通过几个专题的学习让学生形成较为鲜明的“经典”意识,从而对祖国和世界的传统文化形成某种或某些情结,这样的情结在其以后的人生中会成为其思想情感发展的重要基地。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理想关系应该是: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发展;必修是普及,选修是提高。这里我想以各学校选修比较普遍的一门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与体会,不拘浅陋,就教于同仁。
一、教材目标指向及其定位
五个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是受到学生欢迎程度较高的模块教材之一,同时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上的瑰宝,有很厚重的文化积淀,如何开展好《唐诗宋词赏析》选修课的教学就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目前《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现状
如前所说,选修教材是新课改的标志物,是新课改的试金石。所以,能否用好选修教材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而目前对《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几年下来,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可谓是乱象横生,各行其是。主要有这样一些现象:
1、按照诗歌的内容题材重新组合,美其名曰“自主创新”。
按照诗歌的表现内容来分,常见古诗一般有以下几种:咏物诗、山水诗、民生诗、边塞诗、怀古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有的学校把《唐诗宋词选读》的编排序列打乱,依照类别重新组织,实施教学。如“惜别送别诗”专题:《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友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踏莎行》(候馆梅残)……;“思乡诗”专题:《春江花月夜》、《旅夜书怀》、《商山早行》、《长安晚秋》、《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咏物诗”专题:《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以上分类,实在有些牵强。比如,《春江花月夜》究竟该归入哪一类,历来有不同见解。这里将之定位为“思乡诗”有其道理(诗的最后八句写的是游子思归),但闻一多先生称它为“宫体诗”(宫体诗可视为闺怨诗);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咏物诗”(摹江描月何其神似)。再者,上述的七分法也是不够全面的。如辛弃疾的诗歌,内容包罗万象,表现方式多样,若用七分法来分类显然有些狭隘。如《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和《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两首诗,忧国伤时,抒写人生抱负,其咏物写景、抒情说理兼备,假若作硬性划分,“龙腾虎掷”的稼轩词风就难免受到损害,所以,这种归类法教学是不科学的。
2、按照诗歌的知识点另起炉灶,美其名曰“贴近高考”。
不少教师依据我省《考试说明》的表述,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专项训练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教学时分四个专项,包括“把握形象的训练”“感知意象的训练”“品味语言的训练”“鉴赏技巧的训练”。如“把握形象的训练”下列五个子项,分别是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鉴赏技巧的训练”分解出三个分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训练”更是被细化为“借景抒情篇”“托物言志篇”“对比烘托篇”“比兴象征篇”“化用典故篇”“联想想象篇”“虚实结合篇”等;其中“托物言志篇”收录了《滕王阁》、《西塞山怀古》、《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卜算子》(驿外断桥边)等诗歌。这实际是标准的高考考点专项训练!
教者说,他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与其面面俱到,何不抽取一端!其理由是,知识点教学定位准确,能够凸显诗歌的主要价值。这样教学,学生可以习得诗歌的鉴赏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强化应试能力。然而,专项训练“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学生被眼前极其细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诗歌的整体和本质;更为致命的是,一味从应试的功利角度出发,有可能削弱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热情。
3、按照教材上的习题组织教学,美其名曰“利用资源”。
《唐诗宋词选读》在每一个专题后都设计了“品读与探究题”,以供学生在学完诗歌后深化理解,整合知识,培养能力。然而,有些教师却舍本逐末,就地取材,以思考题应对选读。如《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的“品读与探究”有四道题,它们是:
诵读《望月怀远》,说说诗人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送魏万之京》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称道,请从叙事、抒情、写景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该诗的炼句之妙。
诵读《与诸子登岘山》,想一想,为什么羊公碑叫“堕泪碑”?诗人为什么读羊公碑而落泪?
诵读《山居秋暝》,想一想,诗人是如何从视与听、动与静的角度表现“空”、“静”之美的?
这四道题分别对应该专题内的四首诗,训练点有诗歌内容主旨方面的,有表达方式方面的,还有表现手法方面的。这些练习题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能有效地发挥辅读作用,当然不能弃置不用。可是它们的功能,也仅仅在于帮助教师提炼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要点。只有将课文和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算是用好了教材。
4.大搞特行研究性学习,美其名曰“紧跟新课标”。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标强调的重点之一,研究性学习探得深、探得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合作协商精神。对唐诗宋词进行探究性学习也是诗歌教学的应有之义。
基于此,有的学校设计了一些研究性学习课题,如:
(1)探究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的不同意蕴。
(2)刘禹锡的怀古诗如《西塞山怀古》《石头城》《乌衣巷》等,语言浅显而意蕴深厚。请收集相关资料,以“刘禹锡的历史情怀”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3)李商隐的无题诗迷离隐约,有政治寄托说和纯写恋情说等不同解释,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和《锦瑟》等。请以“李商隐的无题诗”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毋庸讳言,这种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妄图以区区几个研究性课题来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显然是捉襟见肘的,也是必然会失败的。
一门学生喜欢的课程的开设如果以学生深恶痛绝为结局,是非常可悲的。假如因此而导致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拒绝,教师罪莫大焉。追根溯源,我们想要有好的结果,就有必要对开设此课程的目标预设原理进行一下分析。
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省教科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写)对“诗歌选修”的课程目标是这样表述的: 1.培养鉴赏诗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
很明显,上述四种诗歌教学策略并不能完成这些课程目标。
从教材内容结构体系看:《唐诗宋词选读》根据新课标精神和中学审美教育的需要,结合篇幅,时代,作者等诸多因素,精选了唐诗31首,宋词32首(其中39首精读,24首自读),分12个专题。从结构体系看,是按照诗歌发展史的顺序编辑的,这一点,教师必须搞清楚。可见,培养高中学生树立诗歌史观,是编者的目的之一。假若重组另构,无异于暴殄天物。
(二)《唐诗宋词选读》的课程目标指向
《唐诗宋词选读》既不同于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也区别于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选修教学。
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共有三个板块,一个是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千古江山”(怀古词两首),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中的“诗从肺腑出”(唐诗一组)与“词别是一家”(宋词一组).与《唐诗宋词选读》相比,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数量少,难度略小,教学要求低,系统性也较弱,而且其人文内涵都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而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选修则更多地带有研究的色彩。
《唐诗宋词选读》大体以诗歌史发展阶段为线索,突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代表中国古代诗歌思想艺术最高水平的诗词大家,纵横交错进行编排;重视诗词自身的体类特征和鉴赏规律,设计鉴赏活动中隐含若干种基本的鉴赏技巧和角度,如创意,构思,意境,意象,语言等,有助于学生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重视对诗词作品的多元解读,致力于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具体的鉴赏方法的指导,如:知人论世,洞察本事,考析词意,疏通章句,草蛇灰线,搜寻意脉,以意逆志,进入意境,注意寄托,言外求志,比较鉴别,品第高下,善于见异。
(三)教学策略的定位
那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到底该如何实施教学呢?
首先要注重挖掘内涵,传承文化。按照王荣生教授的理论,《唐诗宋词选读》应定位于“定篇”。学习的目的是熟知经典,而非做题能力。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环绕着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服务于了解和欣赏的目的。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朱自清选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与之相适应,该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过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徜徉在唐诗宋词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里,我们要能体会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感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倾听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高歌,聆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斟低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唐诗丰盛热烈的光彩;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渗透着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
其次要抓住重点,适当拓展。从整体着眼,理清诗史的线索,固然必要,但更要注意抓住这根线上几颗璀璨的珍珠――李杜苏辛。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要结合《蜀道难》《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解读《兵车行》要联系《石壕吏》《新婚别》,体味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须探究章氏原词《水龙吟》,鉴赏稼轩词不得不延引《白雨斋词话》和《艺概》。
二、教学目标预设与教材处理
(一)让学生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风貌
尽可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风貌,是《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的预设目标之一。学生都知道一代有一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学教师也不作过多说明,这样学生就会误认为一代只有一种文学。他们不知道宋诗也很好,明清戏剧也很出色。《唐诗宋词赏析》偏向于唐诗、宋词,其中有一个专题是唐五代词,没有宋诗。在教学中,我觉得有必要适当加入一定的唐词和宋诗。
首先,词诞生于唐五代,那么唐代的词就有必要让学生知道。教材中属于唐代的词人只有温庭筠和韦庄,显然不能代表整个唐代。我们可以介绍第一代词人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等继李白后的第二代词人,他们的《竹枝词》,《杨柳枝》,《浪淘沙》,《长相思》脱颖而出,点缀出了一幅唐代美词的画卷。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刘禹锡的“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白居易的“卞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这些词都体现出唐人素来爱清闲生活的雅志,也是唐代词经典。
宋诗的造诣很高,宋诗的选取是文坛上一个热门话题,文学研究是避也避不开的。比如学术界对钱钟书的《宋诗选注》的选目问题议论颇多。钱先生自己说过:“这部选本不很好;由于种种缘因,我以为可选的诗往往不能选进去,而我以为不必选的诗倒选进去了。”(《模糊的铜镜》)宋诗选取的聚讼纷纭,至少说明宋诗不可遗忘。讲唐诗时可以选宋诗比较,讲宋词时也可以选宋诗。比如讲到苏轼,可以将他的诗词做个比较,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除了出自词,还有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等名句来自于他的诗,不可不提。这些当然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网络等工具去查寻,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诗词。
(二)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个性
《唐诗宋词选读》在选材上尽可能全面,避免争议。这样注意了共性,就缺少了个性。在现阶段唐宋诗词研究上,一些绕不过去的大山,我们一定要学;一些可以绕过去的小山,不妨有选择带着学生走走,可能会别有一番韵味。杜甫、李白、苏轼、辛弃疾一定要学,《唐诗宋词选读》单独设了专题。然而,另外一些诗人、词人也颇受学生欢迎,作品也颇有韵味,教材也没有选。在学习宋词中,我就曾专门和学生研习了蒋捷的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些读来使人凄然的句子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种子。
教材在某一诗人的作品专题中也注重全面,然而学生有时只会对其中某种风格或形式的诗歌感兴趣。比如学生不喜欢杜甫的古体诗,喜欢他的七律。在学到辛弃疾的词时,学生对《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很感兴趣,觉得这首词表现了有点幽默但又有愤慨。其实辛弃疾有很多这样的作品,我就介绍《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卜算子・千古李将军》等作品给学生,学生既有兴趣,也了解辛弃疾的另一面。对于教材中学生并不感兴趣,舍去也无伤大体的作品可以大胆舍去不学。
(三)教学中注意对高考能力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