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音乐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音乐教育范文1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音乐院校系不断增多,接受系统性的音乐教育的人数激增,培养出许多国际知名的音乐家,创作出一批享誉世界的音乐作品,在各种国际性的音乐大赛中频频获奖。各种音乐交流,音乐节、艺术节、歌手大赛、乐器考级等办得红红火火,一片繁荣。但遗憾的是,这些繁荣只局限于大中城市的少数音乐院校。如果把我们的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乡城,却发现处处是音乐的荒漠。绝大数小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没有琴房,甚至没有一件乐器。
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国民尤其是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在教育体制方面,教育改革滞后,影响了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还应当看到,就是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由于许多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的负责同志对艺术教育在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中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尚未确立;有的地方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因缺少音乐师资等原因,不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不开或随意停开音乐课;有的地方音乐师资素质不高,糊弄音乐课,误人子弟;有的地方为追求升学率,挤掉音乐课,部分小学校音乐教育有名无实。就是开设音乐课的一些学校,也因为缺少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存在着教师教好教坏一个样、学生学好学不好一个样的问题,教学质量优劣很少有人过问。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存在许多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因素。国民音乐艺术素质的提高得不到普遍的重视,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品不多,在不少场所和领域里,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被粗俗的、庸俗的、媚俗的或格调低下的艺术形式所取代,圣洁的艺术殿堂被浓重的“铜臭”所污染,大众艺术、群众艺术活动园地被裸的商品艺术所侵占,再加上一些传媒的“误导”,由此造成了不良的文化环境,严重地冲击着学校正常的、健康的艺术教育,对青少年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致使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审美素质低下,良莠不辩,美丑不分,有个别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望子成龙”心理作用,对音乐艺术教育也存在两种倾向。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考虑社会需要,逼着孩子学歌唱,学乐器,努力向专业人才发展,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让孩子埋头学习“数理化”,视孩子音乐学习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为“不务正业”,这也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提高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提高国民艺术素质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艺术素质,首先要深化教育改革。要把加强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法规以及相配套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一、加强各级教育机构的领导与管理
各级农村教育机构的相当一部分领导根本不重视音乐教学,他们对音乐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音乐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多。绝大多数的校长在教学管理上依旧是智育为主,根本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更不是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先进的理念。”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校之长应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强化先进的教学理念,既要是先进理念的倡导者,也要是教育的行家里手、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新课程改革中,校级领导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勇敢地当一个教育实践的领头羊。既是素质教育的参与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体验者。
作为当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部门必须为推行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改善音乐教师的待遇,稳定音乐教师队伍
农村广大的音乐教师在职称、晋级、专业教学、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这使得许多农村音乐教师工作倦怠,近93%的音乐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对音乐教育的轻视,76.9%的教师改弦易辙,脱离了音乐教学的课堂。
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真正从内心重视音乐教育,给音乐教师以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稳定教师的音乐教学工作。
三、加大对改善音乐教学条件的投资
有计划地开展文艺活动。学校应首先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打击乐、二胡等)。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考试成绩也可逐渐列入升学总分内,使得音乐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音乐学习境地而努力。
四、广大农村音乐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修养
农村荒漠的音乐文化生活、尴尬的学校教学资料设备、绝多是乐盲的小学生,这些都给专业的音乐教师出了难题,他们既是一门普通学科的教学者,也是音乐的普及、扫盲者。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音乐教师也是新课标的倡导者、实践者。同时新的教学理念在音乐课标性彰显突出,音乐教师也是其他学科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示范者。
小学音乐教育范文2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民族器乐教学
一、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开展民族器乐教学的意义
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曾说:“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两岁后学习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品格,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小学阶段是孩子处在发育与成长的初级阶段,是好奇求知欲最强烈的时期,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黄金时段。铃木认为,孩子的音乐教育应尽量在早的时期。在小学教育阶段进行器乐教学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进而培养人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在器乐演奏时,眼、耳,手、脑需互相协调和配合,演奏者不仅需要眼睛看谱,还需手指耳朵的灵敏度和大脑的及时反应能力,从而提高注意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和想象创造力;器乐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器乐的学习将音乐知识、音乐作品欣赏及音乐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促使音乐教学的知行合一。因此,器乐演奏不应只是少数艺术特长生的特权,而应面向每个学生,并成为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的学习权利。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应当立足传统,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在借鉴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不应摒弃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中国的民族乐器种类繁多且流派众多,不同地域的器乐曲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这根植于当地的地理文化环境。在学习民族乐器的同时,学生也会了解该地域的音乐文化特点。在小学进行民族器乐教学是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授民族器乐必然向学生传授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对学生民族情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弘扬民族音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高年级学段学生出现热衷流行音乐的现象,对于聆听民族音乐或是民族管弦乐团演奏的兴致并不高涨甚至冷漠,相反低年级学段学生往往对各种形式内容题材的音乐都富于好奇心,尚未形成固定的审美概念。小学教育阶段是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教师选择民族乐器加以正确引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这是一个不断启发和长期训练和熏陶的美感教育过程,而民族乐器的学习正是一个漫长的不断陶冶和训练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在学习乐器演奏时,先哼唱曲调,将演奏与演唱紧密结合,不仅学习了演奏技艺,又通过演唱方式更深层次的体会作品内涵、寓意。这样学生能置身于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以更饱满的热情和兴趣投身于器乐演奏中。
二、惠州地区学习民族器乐的现状及出现问题
在音乐教育中,虽然民族器乐被写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但是仔细分析下来,民族音乐课程只占音乐教育课程的10%。在实际音乐课堂的教学中,3-6年级的器乐教学内容是“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或其他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由此可看出,除了极少数学校外,小学阶段的课堂器乐学习并不能真正深入接触到中国民族器乐或是西方管弦乐队乐器,器乐教学通常处于缺失状态,并划归在学校课外活动中,以各类社团、兴趣小组的形式存在着。长期以来,小学生的器乐教学,特别是民族器乐教学的重任往往由校外社会音乐教育培训机构担任。那么,广东省惠州地区的民族器乐学习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以上列表是笔者统计广东惠州地区参加2016年度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人数统计情况。此次考级活动共1314人参加,钢琴考级者已达849人,占64.61%;架子鼓、爵士鼓考级者为71和47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4%和3.5%。民族乐器中古筝考级者达141人,占总考级人数的10.73%;葫芦丝考级者41人,占总人数的3.12%;然而诸如二胡琵琶笛子类考级人数分别为1、3、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0.08%、0.23%、0.46%,可谓寥寥无几。实际上,出现小学生在器乐知识、音响辨别和体验、识读乐谱等能力的不足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及音乐知识、技能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应该做到以聆听欣赏、演唱、演奏相结合,以参与、探究、表现、实践为核心,以器乐教学为重要内容和途径。值得一提的是,重等西洋乐器、轻民族乐器的这种严峻的现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形势。由于我国教育的西方化倾向,大部分学生认为民族器乐“寒碜”“土气”,反而更加偏爱“流行”“时尚”的西洋乐器。小学教育中的民族器乐教学可谓是举步维艰。
三、小学教育中民族器乐教学的可行性建议
1.充分利用周边社区资源
2010年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倡导和支持下,绵阳北川中学进行音乐课程改革,实施的办法便是将器乐教学引进课堂。高一年级22个行政班分成三组27个课改班(古筝班、笛子班、二胡班、大提琴班等)。采用走班上课的形式,所需乐器古筝40架、二胡100把、琵琶100把等由首都师范大学提供,并定期指派教师前来教学;北川中学提供教室及相关设备和音乐器材存放柜等硬件设施。首师大与北川中学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创办出具有羌族特色的艺术教育,并取得一系列的突出成绩和成果。
笔者在参加惠州市惠城区2016年“强师工程”音乐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时参观交流了两所学校。其中一所是广州天河区先烈东小学,此校创办于1964年至今已有50年历史。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所学校的规模并不大,但该学校的管弦乐团、民乐班、语言艺术班等等一应俱全。为何此校在艺术工作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呢?究其原因是能够充分挖掘利用其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先烈东小学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了学校附近的的星海音乐学院的师资力量,采用“教师引进来,学生走出去”的策略方法打造各种乐团。这些成功案例也引发着我们思考:学校是否可以多多利用周边乃至本区的文化馆、青少年宫等社区资源来打造自己的特色呢?当然,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的,应结合本校的师资力量和本区资源条件,不可模仿照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寻找一条适合本校的艺术特色之路。
2.民族乐器社团的创设注重发挥家长的作用
在小学教育阶段成立民族乐器兴趣班,我们往往会认为有着浓厚兴趣和自身条件不错的学生更能创造出斐然成绩。然而,笔者在器乐教学实践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笔者所在学校从2014年11月创办二胡社团以来,挑选的学生都是在手指条件、节奏感、音准感占有优势的“好苗子”,然而在为期两年的二胡社团教学中,笔者发现在同等先天优势条件下,取得父母支持购买了乐器并能在家练习的学生比没有购买乐器的学生演奏姿势要更加规范;而在同等购有乐器条件下,有父母的陪练的孩子比没有父母陪练的孩子的演奏要更为优秀。这说明,父母对孩子兴趣爱好的支持和培养比所谓的“天分”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儿童对某一方面的兴趣需要教师和父母的循循善诱。在著名的四大音乐教学法中的铃木教学法是以小提琴为教学乐器为主。其中之一的教学方法便是:家长参与。家长不仅是出席每堂课还旁听其他孩子的课;学会拉奏一两首简单的乐曲和使他们能在家里成为好的教师并跟孩子一起演奏,启发孩子学琴练琴的兴趣;家长学会小提琴演奏的基本技巧,学会演奏某些经过精心选择的曲子并掌握基本原则;另外家长参加孩子在家的每天练习,并以极大的爱护、耐心鼓励和帮助孩子掌握课程中的要点;家长每天给孩子放听正在学习的音乐的录音。如此可见,之所以20万以上的日本儿童接受了铃木的“才能教育”,能在三四岁起就拿着小提琴,出色的地演奏莫扎特等名家创作的优秀作品,这与家长们对孩子的莫大付出乃是息息相关。
3.民族器乐集体课教材的规范体系趣味化
小学教育中的民族器乐教学中一般以集体课的教学模式为主,相对于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的国外集体课教学来说,我国的儿童集体课教学的理论研究较为缺乏。尽管社会上的民族器乐教材资源浩如烟海,种类繁多,然而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民族器乐集体课教材严重匮乏。
小学音乐教育范文3
一、中小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意义
第一,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更能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以及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中小学教育者精确把握审美教学内容是做好审美教学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最大化的展示其艺术内涵;更需要对所教内容做更为深入的挖掘,使教授内容真真切切的成为学习的审美对象,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美的熏陶,最终到达塑造其审美欣赏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过程是塑造审美精神最为直接,最为生动的具体体现,这一过程是动态美的展现。它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形象、生动地呈现于课堂之上,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了审美的熏陶,最为有效的增强了其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修养。因此,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是音乐艺术的灵魂所在。
二、实行审美教育的具体途径
就目前来说尽管许多大城市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很好地贯彻,但基层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依旧有待加强与提高。如何有效的贯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础音乐教育依旧是个严峻的课题。那么如何作为工作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老师们该如何做出积极反应;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呢?对此,我认为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需要首先明确以下几点,从而方能真正的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落到实处。
(一)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其最为直接的感受便是通过倾听获得没得享受。因此通过对音乐语言全面而精细的解读,是每一位音乐教育者都因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对于审美感知力的培养的教学观念需要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作为教师我们在教授的过程之中不仅仅要牢牢把握歌唱声音所呈现的魅力,更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达要素的各个方面进行的理解,这其中包括音乐要素中的节奏、节拍以及相关的表情记号等等,当然也包含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歌词等,从而更好的使学生能身临其境的学习音乐。这也能积极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其在听到看到的同时有所感、所思、所想,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我首先在形式上要给予学生以吸引力,因此将现代化教学设施运用于教学之中,如,学生乐于接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样在教课过程中老师通过熟练的课前准备,使音乐语言与音乐展开可以有效的同步进展。始终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此一来学生在欣赏动听的音乐的同时,既能够看着大的草原画面,又可以感受到大草原的辽阔。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专注的享受这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在不知不觉之中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通过长期的精心教学便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也是如此。因此在正确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更应给予其无限的想象空间。除音乐音响带来的享受之外,还应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产生美好的联想,进而领悟到所听音乐的意境美。此刻教师需给予学生以相应的提示和引导,如旋律与歌词、音乐创作背景、图片等,让学生展开聯想,进入音乐想要展现的内涵,从而理解与感受到音乐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在审美想象力的过程中使既提高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又极大地增强了其审美的想象力。
(三)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作为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门类,主要是通过声音的传递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那么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审美创作力的培养呢?在我看来有一下几点:①审美演进,将学生已具备的各种审美能力演进到不同的行为习惯之中,如,《美丽的草原》一课体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同时可以想象到辽阔的草原如同一位胸怀博大的长者。在这一审美感知的前提下,使得学生对于长者更加的敬爱,这正是一种审美创造力的体现。②审美类比,将学生已具备的各种审美能力转移到相同或相似场景之中。同样是《美丽的草原》一课表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当学生在看到相似的场景中便会想起这部作品。这同样是一种小小的审美创造力的体现。
(四)培养学生审美评价力
首先审美评价取决于评价主体的个人审美能力。而音乐的审美评价能力则是受到了学生个人的音乐素养所限制。然而,就中小学的学生来说,其思想上以及音乐素养都还未得到完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持续提高学生的审美评判能力。对于音乐审美的判断力,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审美判断。这正是“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没类,其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音乐教师正是这一审美艺术传播的纽带和中枢。因此,我们应以最为严谨的态度及责任意识去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从而塑造出真、善、美的学生,使其热爱音乐,享受音乐,树立对美的正确观念。
三、小结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也不是教会学生识谱,而是为了使得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并喜爱音乐,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在音乐文化方面的素养及审美能力。通过这一学习过程不仅能够增加孩子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其懂得欣赏音乐甚至是表现音乐。从而构建起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这也正是新时代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与宗旨。
参考文献:
[1]陆莺燕.刍议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塑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
[2]丁文.浅析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塑造[J].音乐大观,2012(11)
小学音乐教育范文4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德育教育;渗透
一、前言
音乐教学和所有的教学科目一样,首要的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理念。因此,对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其实就是在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对任何知识内容都产生热情和信心。小学音乐教学是艺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端正音乐学习态度,同时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艺术审美观,最终为小学生的今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主要就小学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等两大方面进行探究分析。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1.树立积极健康的德育行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音乐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它的最主要作用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这种艺术活动来感染学生,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同时,音乐的这种感受或者感动是具备一种分享性,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不同文化之间的限制进行分享或感悟。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不同地域、民族、性别、年龄、国家等之间的人流和理解,这就大大提升了人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融洽的关系。因此,小学生通过学习不同地域的异国音乐,能够产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共鸣,促成更多共同话题的形成。因此,音乐一方面可以教育学生认识并感悟生活,另一方面,也会促进学生更加积极有效的融入社会和不同人群[1]。
2.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重点便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因此,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者不断探索的目标。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有着特殊作用,因为它是一种促进人们各方面尤其是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音乐除了将社会目的和德育进行重视强调之外,也需要将美好的事物作为个人进行不断探索的目标,最终达到真善美的目的。”借助各种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将学生教育培养为不断追求真善美的奋进者。
3.提升审美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素养 音乐的美在于它自身具备的音效、形象、音响、情感等,这都会让听者产生共鸣和感触,并且能够达到修身养性、愉悦身心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最具情感的艺术,也因此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情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不同时代的音乐爱好者或艺术家、学者等,将生活中的正确价值观和认知观编写成歌词最后谱写为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在欣赏或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慢慢体会,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
4.树立正确的道德取向,打造完美人格 音乐作为一门很有艺术价值的科目在提升人格及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角色。一是因为音乐在人们进行欣赏时会让人们进行自我的心理投射,并且相比其他的艺术,这种投射效果更加的明显。二是音乐的核心和价值在于使人们产生对于音乐美的享受和追求,这种音乐产生的艺术美更是一种有效的人为打造的提升艺术情操的绝佳途径。
三、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1.选择融入德育教育内容的教学题材进行音乐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个人的认知观和价值理念还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在培养其德育观念需要进行长期的努力和实践。因此,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引领者在音乐教学素材选取方面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不同类型的音乐素材进行发掘探究,就不同的音乐内容和价值意义进行分析,通过思考有效的途径将德育知识融入其中。比如说在对学生进行《再见吧,冬天》这首歌的时候,老师可以在适当的时间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比如说“春天来到了,我们的大自然会有哪些变化?”学生在此问题上就会踊跃的回答:“冰雪会融化”、“小草树木发芽”、“春风会吹绿了柳树”等等,然后老师紧接着进行下一步的讲解:春天天气转暖,万物复苏,大自然给人类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带来了花草鱼虫鸟兽的苏醒,所以,在假日踏青的时候就要爱护它们,去爱护一草一木,不要任意践踏它们,让它们的美好被更多的人看到,这也是保护大自然最实际的行动。教师已将爱护自然环境的德育理念传达给了学生们。另外,也可以结合生活的事例,比如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农民伯伯都会在这个季节进行辛勤耕耘,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不浪费每一粒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2]。通过这些素材的有效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一些养成知识。
2.利用多媒w辅助教学,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时代里,各行各业都在通过高科技技术进行工作内容的创新和进步。在教育领域,这种信息技术首先表现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现象的普及。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积极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借助网络和多媒体。它的作用不仅在于生动传到课本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能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最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于课堂上学习知识内容的印象,如在进行《难忘的歌》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容易化,可以播放一段《》的香瓜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战争时期的艰苦,英雄人物是怎样为国家献身的。借助这种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假如自己身处战争时期,自己会怎样做?在当今和平幸福的年代,我们应该怎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至此,学生会融入到当时的特定场景中,也会更加有效理解歌曲的感彩,学生思维也会因此活跃起来,在音乐中感受祖国的伟大和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3.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进行德育渗透 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教育。音乐课中,每首歌词和曲调蕴藏的意义和丰富思想情感,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弘扬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也能够间接体会英雄人物的伟大,树立更加努力学习的价值理念。又如在学习《卖报歌》的时候,通过讲解过去人们生活的凄苦,让孩子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通过这些事例的讲解,让学生感受老一辈人们的坚毅品质,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逐渐培养他们不畏艰辛,刻苦学习的价值观。
4.将德育教育置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 即教书又育人,老师在学生面前是一面镜子,是学生的榜样。因此,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就需要注意自己的形象,特别是这种艺术性的教学内容,穿着和言行需要大方得体,讲课过程中富有激情。在老师的正确示范下,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
四、结语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积极进行德育的渗透,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让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同时也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差异,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观,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基本素养,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3]。因此,老师应积极就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探索,探寻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德育现象进行有效的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人生价值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童晓荣.借助音乐的审美效应 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
小学音乐教育范文5
在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常用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就是通过合理的讲解。虽然课改要求必须要对过去的那种灌输式教学,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是这并不是就要抹杀掉教师课堂讲解的效果。想要让孩子能够喜欢上音乐课,那么精彩的讲解也能够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例如在为孩子们介绍各种乐曲的创作背景时,合理的讲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例如《二泉映月》的作者瞎子阿炳,为何他的二胡曲会如此的悲伤?是因为他本人的生平遭遇,让他创作出了如此的乐曲,在讲解的过程中,笔者为孩子们准备了关于瞎子阿炳的故事,以故事的形式为孩子们展现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瞎子阿炳的形象,通过故事来让孩子体会到阿炳的对痛苦生活的感受,然后在让孩子们结合着音乐去细心的体悟。孩子们都很喜欢故事,将这些蕴含着乐曲相关背景的事迹变为故事为孩子们进行讲解,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的喜爱音乐课,更能帮助他们去理解乐曲所表现出来的深厚情感。
二、小学音乐教育利用各种音乐器材,感知乐器乐音,激发孩子兴趣
让乐器走进课堂对于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可以有效的激发出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因此,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去根据所要教授的乐曲的具体特点与学习的具体条件以及教师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将一些乐器带进教室。在上课时适当地演奏这些乐器,或者让那些有一定基出的孩子进行当堂表演,让孩子们对于这些乐器有了兴趣和印象的同时去欣赏乐曲,从而让他们从乐器的优美声音中去感受乐曲之美。例如在让孩子们欣赏江南的小曲时,可以将二胡、、琵琶、扬琴、笛、萧等乐器带上课堂,学生们看到这些乐曲后会感到十分的好奇,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然后教师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孩子们现场示范乐器的演奏。接着在为孩子们播放音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更加细致的去听。另外,随着孩子音乐能力的提升,一些小型的打击乐器,如手鼓、沙锤、响板、串铃、钹、撞钟等,每次上课利用课前几分钟进行一些节奏训练,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孩子们爱上音乐课。
三、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入新奇元素,开阔孩子视野见识,勾起他们的兴趣
新奇感与好奇心是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小学生具有更强的好奇心。因此一些孩子们从没有见过或听过的东西总是能够很容易的就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勾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例如可以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乐器所演奏出的乐曲。例如风笛、排萧、马头琴、盖那笛等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所演奏出来的各种音乐,这些乐器音色独特、柔美。让孩子们接触这些各种不同的乐器,并让他们去了解这些乐器上千年的历史,让他们去感悟前人的智慧结晶,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去了解到各国、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这些优美的音乐,会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尽的热情
四、“顺应时代”,激发孩子兴趣,增加小学音乐教育乐趣
现在的孩子相对以前的孩子而言,有很多都显得有点“早熟”,因此一些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就已经开始接触并喜爱上现下的流行音乐了。也因此使得一些孩子对传统音乐缺乏应有的热情。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冷静的思考与处理,因为必须要明白流行音乐也是音乐的一种,不应该去全盘否定。流行音乐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我们不应该将流行音乐排斥在课堂教学之外,反而应该试着去“顺应时代”,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这样更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小学音乐教育范文6
当今社会提倡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又离不开音乐教育。但现在一提到中小学音乐,人们想到的是校园民谣、流行音乐;一提到音乐欣赏,人们想到的是西洋音乐,很少有人会想到民族音乐。任何一种事物受冷落都有其两面性,从哲学角度来说,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首先,中小学生自身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及了解不够深入;其次,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对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之甚少,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也就出现了严重的“沙漠化”现象。可见,我国学校的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的传承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针对以上的现象及造成的原因,学校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感悟民族音乐。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落实《新课标》中规定的民族音乐教学内容
中小学生最富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听、去看、去投入、去体验感知的愉快。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点尝试:(1)充分挖掘教材。教师应在课前认真充分地备课,搜集有关民间音乐的资料,扩充教材中民族音乐的内容。教师可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经典的民族音乐介绍给学生。例如,江南民歌《茉莉花》,歌词是首诗,唱出来是歌,节奏韵律里又有舞蹈的感觉,旋律里有图画……这正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地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写照。(2)教学中有目的、有选择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条件,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例如,放一段《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让学生自己设计舞蹈动作,通过音乐想象创编故事,教师首先应以自己动作语言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激感动力。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完成任务。(3)在欣赏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靠直观的画面去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共鸣。如,欣赏《渔舟唱晚》时就可采用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画面,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优势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性认识,逐渐减少学生认为民族音乐“土得掉渣”的错误观点。(4)教师的示范不可忽视。一个有较强综合教学能力的老师,不仅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还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音乐学习的动力。
二、课内课外相促进,广泛进行中小学生的民族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一般是通过长期濡染、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学校、教师也应为学生营造一种课外能让他们轻松接受的氛围,这样自然就会把学生带入与民族音乐相溶的环境之中。(1)利用校园广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校园广播是学校必备的常规媒体之一,有效地利用校园广播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觉得学校可以用民歌来代替铃声,课间播放一首或几首优雅的民族乐曲,可以起到消除疲劳、焕发精神的功效。(2)积极开展以“民族音乐”为主题的班会,进行民族音乐知识抢答活动。同时积极利用学校的艺术节进行“民乐演唱”“民乐演奏”“民族舞蹈”等比赛来促进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3)充分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可以写有关民族音乐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民族音乐张贴在那里,日积月累,学生会越发感兴趣,越发去关注被遗忘已久的民族音乐。(4)请民间艺人到学校进行现场表演。由于缺乏系统教材,教师本身对乡土音乐缺乏研究,常常被排除在音乐课堂之外。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我们可邀请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艺人走进学校,甚至走进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5)编写的教材应体现民族音乐教学特色,例如,教学内容应包括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等。由于教材使用面广,所选作品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另外,各地可把本地的音乐特色引入课堂,开创教学特色。同时对于世界优秀的民族音乐也可引入教材,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