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家访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贫困生家访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贫困生家访总结

贫困生家访总结范文1

关键词:贫困生认定;望、问、查、访法;励志教育

家庭贫困学生是指学生及其家庭难以筹措到资金支付学费以及其他在学校中发生的费用。贫困生一般占在校学生的20%,他们的存在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面对日益突出的贫困生教育和资助,国家、学校、社会经过多方的努力,制定了一整套的奖、勤、助、贷、减的政策,这些无疑为贫困生带来了福音。但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1 当前认定办法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我校的贫困生认定办法是在地方政府开具贫困证明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班级民主评议,报院系审批,经学校批准后予以认可,并有资格享受国家的相关资助。该程序已经较为合理,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贫困证明不能反映学生贫困的真实性

作为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情况复杂,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辅导员很难获悉。同时,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也为贫困生的认定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并降低了贫困生证明的可信度,即使有三级证明,也不能完全说明其家庭经济问题。

1.2 班级民主评议难以全面反映情况

在当前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中,采用班级民主评议的方式,希望有效的借助班级同学的观察,真实、客观的反映班级贫困学生情况。事实的情况往往是一些真正的贫困学生,由于心理上的自卑和性格上的内向,在班级民主测试上不愿意说出自己家庭的客观情况。而一些性格外向,家庭一般的同学,却在讲台上勇于自我表现。同时,完全依靠班级同学的评定,其中也避免不了一些能虚作假行为,这些都客观上造成了认定工作的困难。

2 望、问、查、访法在贫困生认定上的应用

为了有效的解决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思考是否能够建立一整套做法、通过相关教师的工作,真正的将贫困生认定工作落到实处。为此,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总结出望、问、查、访的方法。

望,就是在开学之初,由辅导员仔细的观察每位学生及其学生家长的衣着、使用物品等情况,这一情况,往往是对该学生经济家庭状况的最直接的反映,以此为依据了解班级学生的家庭状况。

问,就是在开学进行贫困生建档时,结合申请的学生及“望”的结果,重点对学生进行交流,落实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并将结果反映在贫困生建档表中。

查,是指辅导员老师在检查宿舍的过程中,重点检查申请贫困生建档同学的物品情况,这些是其经济情况的最直接反映。

访,是指有条件的情况下,直接对贫困生的家庭进行家访或者向宿舍同学征求意见,了解其平时的生活、学习及思想状况,作为贫困生认定的依据。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基本框定班级贫困学生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学校既定的程序性工作,能够收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3 基于感性认知的贫困生认定方法的工作要求和效果

贫困生认定工作中需要的望、问、查、访的功夫,需要辅导员教师在工作中具有细心的观察力和注意力,能够注意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并且将这些细节记录下来,以便在贫困生建档时使用。

贫困生工作是一项国家的惠民政策,若要将这笔资金用到实处,就需要辅导员充分的体察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要求,将工作落到实处。

笔者在所在的学校基于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贫困生方法的认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在以往,一些家庭不贫困的学生,也会获得贫困生资助,会引起班级同学的不满,也会对学校资助工作的公平性照成负面的影响,甚至出现在后续贫困生励志教育工作中学生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整体励志工作效果。通过这种贫困生认定方法,有效的提升了认定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营造了公平、公正的资助环境,使国家的资助资金真正的落到了实处;另一面激发了受助学生的励志积极性,同时,使更多的家庭贫困的学生积极励志,在符合学院的受助条件后,争取相应的贫困生资助,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2007(5)

[2]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手册 2009(9)

贫困生家访总结范文2

关键词:普通高校;贫困生;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03-02

在政府的关心下,全社会的支持下,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已基本解决了贫困生的入学困难问题,基本做到了无应入学大学生因贫困辍学。但与此同时也显现出一些弊端,比如在育人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经济解困与学校育人目标之间出现了不同步、不协调的情况。高校奖助学金在履行经济帮扶的功能时,需要承担更多的育人功能,而怎么去实施?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探索。

一、完善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意义

1.实施“科教兴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实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大国都在制定和实施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必须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高校的很多贫困生都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政府、学校应该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2.实现中国梦的强力支撑。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中国教育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贫困大学生大约占所有在校生总数的20%,总量庞大,“中国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过:“中国教育梦”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而要实现人人成才,就必须关注贫困大学这个特殊的群体,从各个方面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资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让梦想照进他们的现实,助力伟大“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3.推进教育公平,实现人生出彩。做好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公平。在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时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努力推动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让贫困地区的大学在校期间都能安心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为贫困所累,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人生公平的起点,推进教育公平对实现大学生的出彩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高校资助育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普通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资助了大批经济困难学生、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同时也有效地分担了教育的成本。但在资助育人实践功能发挥中,存在注重物质资助、缺乏精神激励措施、忽视贫困大学生主体功能发挥等问题,影响了育人效果。

1.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机制。贫困认定工作是高校进行资助工作的第一步,贫困生认定的结果不仅直接关系到资助工作的效果,也会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覆盖的全面性与公正性造成影响。目前的生源地贫困证明,普遍采用盖章的方式;学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主要局限在定性判断上,这种判断方式大多属于主观、传统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再加上有部分学生递交的材料并不完全属实,这就导致了贫困生认定的结果产生一定误差。此外,在资助程序中还存在部分不合理的因素,一些学校在贫困生名额分配中存在平均主义的倾向,完全按人数分配贫困生的名额,忽视了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应该被资助的同学获得了资助,真正需要得到帮助的同学反而没有获得资助,占用了宝贵的资助资源。

2.重经济资助,忽视实践帮扶。目前的资助模式是对贫困生的经济帮扶较多,实践帮扶较少,不利于对大学生反哺意识的培养,同时会助长学生坐享其成的思想。目前,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并不是很多,远远不能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且多数岗位属于机械性工作,如发传单、做促销、食堂保洁等。工作岗位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关性较差,不能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效。不能很好地将勤工助学融入到学习、生活各个环节。在单调的机械助学模式下,受助的学生很难感受到自己在受助过程中所占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完成育人实践与助学的高效有机统一。

3.忽视贫困生的心理帮扶。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怎样使用社会和政府提供的援助及拨付的资助金方面,虽能解决贫困生短期的经济困难,却可能会忽视他们的心理状况。由于贫困,部分学生除了要承担比较高的经济压力,同时也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普通同学相比较,他们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和面对更复杂的心理问题。此外,部分贫困生由于缺少引导,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自认为低人一头,缺少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平和的精神状态。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生存环境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差,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经常会产生孤独自卑的情绪。且部分同学自尊心较强,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但一些高校对于这些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4.无偿补助对学生自强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对困难生提供的帮助大多属于无偿性的资助,虽然能使困难生的经济压力得到暂时缓解,但无偿性的资助容易使他们养成不良的习惯,不愿靠自己的勤奋去拼搏、去奋斗;更有甚者,为了获得资助,开取假证明,骗取学校以及社会上助学金,同时也有个别地方资助部门工作不严肃,没有建立起完善、规范的诚信体系,开具的困难证明存在人情因素,给了这部分同学以可乘之机,产生了不良影响,背离了学校及社会资助的本意。同时无偿补助会使得部分贫困生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不能够培养他们的担当与奉献精神,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实践机制的建议

1.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要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分析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建立一套完善的认定指标体系,保证资助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并建立和完善信息库,每学年都能动态跟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变化,定期开展学生家庭经济认定工作。为了实现认定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通过开展班级测评、同学评议、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等准确把握学生家庭经济状态。同时随着年级的增长,应对学生信息实现全面动态化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经济情况变化。同时,也可尝试建立家访机制,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进行走访,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2.完善贫困生的实践帮扶机制。目前的资助模式中,对贫困生的权利讲的比较多,而关于义务部分则提的相对较少。长期没有付出只是获得的模式,会助长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不利于贫困学生的成长。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质,使他们真正去认识社会、感受社会,在资助工作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体现自我的价值。这样不仅满足了贫困生的经济需要,在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时又实现了教育的目的,既帮助贫困生解决了实际困难,又提高了他们摆脱困难、应对长远发展的能力。这种方式其实也体现出一种按劳分配的原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资助工作者分辨学生困难与否,因为一般来说不是很贫困的同学可能不一定愿意主动去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因此,通过实践帮扶机制可以节约贫困生的认定成本,帮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迅速找准资助的对象,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

3.完善贫困生心理帮扶机制。对贫困生的心理帮扶不仅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情,更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在贫困生中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学校可根据自身特色,成立心理指导中心,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展开心理辅导。此外,在针对贫困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时,还要鼓励任课老师在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教育。在资助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做到资助与心理帮扶的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资助育人效果。接受资助后,受助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感激之情,能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这种情感归属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他们心理上的创伤,实现对美好未来的良好憧憬。

4.完善贫困生认定程序及责任追究机制。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关键要以是否将其认定为贫困生作为前提条件。因此,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整个认定过程应该尽量做到严格并细化。譬如可根据贫困学生户籍所在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不同地区的同学,设计不同的权重,建立一个全面的贫困生综合数据分析平台,根据对数据的分析所得结论,确定进行资助的临界点,对受资助的对象进行精准的定位。为保证资助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让真正的贫困生得到帮助,还需要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出具的贫困证明材料不能仅仅盖章,还需要当地经办人、学生家长的签字。到学校后,学校还需要核实相关证明文件,建立举报电话并通过其他同学对申请贫困认定的同学进行探访,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如果发现有明显的高档消费及超出其支付能力的非必需消费情况,一律取消其贫困生资格,并对其进行追究,让学生们都认识到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朱志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帮扶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29-31.

[2]齐兰芬,鄢载鹏.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09):57-58.

[3]潘玉琴.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3,(36):99-100.

贫困生家访总结范文3

尊敬的各位领导:

2019年,我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以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明确责任、创新思路、细化措施,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现将工作情况概述如下:

一、明确责任:落实层级管理,建立倒查制度。

每年四月初,学校都要组织召开学生资助工作筹备会,六位校级领导都要参会,会议强调学生资助工作政治性强,必须规范操作,落实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学校制定了《荣县一中学生资助方案》,成立了贫困生资助领导小组,实行层级管理,校长高奇星为第一责任人,六位校级分别负责一个年级,如果工作出现纰漏,将进行责任倒查。资助工作有专人(政教处工作员宁鹏)负责,确保资助工作正确有序的开展。

二、创新思路:营造工作氛围,落实结对帮扶,提供交流平台,强化考核奖励,后续思想教育。

1. 营造工作氛围。学生资助工作会后,学校都将分发资助工作宣传单(学生每人一份),在教学区粘贴宣传海报,还会通过标语、LED显示屏、黑板报、展板等多渠道、多途径宣传国家资助政策,营造工作氛围。

2.落实结对帮扶。

对初、高中建档立卡生,学校班主任、行政领导和党员均以“一对一”方式结对帮扶,帮扶教师利用周末实地家访,了解家庭情况,宣传资助政策,收集家长建议,家、校、生三方全面深入交流沟通,家访现场拍照,上传学校政教处存档。

3.提供交流平台。

以年级为单位,凡在年度资助工作专项考核中获得年级第一名的班级(全校共六个),将在学校组织的学生资助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发言,为其它班级提供借鉴,同时领取学校颁发的“年度资助工作先进班集体”证书。

4.强化考核奖励。

按照《荣县一中学生资助工作方案》,学校根据班级完成任务的时间、质量,在班级月度考核、学期考核、年度绩效考核中均要进行资助工作考核评分,考核关乎班主任切身利益,且力度较大,单是生源地助学贷款一项,做得最好的班级可领奖金2000元以上。

5.后续思想教育。资助育人是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也是资助战线今后工作的重点和落脚点。对受助学生,我校抓好“三育”:

一是励志教育。充分挖掘受助学生典型,用实例激励受助学生直面困难,积极进取、刻苦学习、立志成才。18届学生王烙铭,中考成绩较差,因家庭困难,六次受到资助,六次参加资助学生大会,不断受到熏陶激励,高考被211中国药科大学录取。

二是诚信教育。重点针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学生,进行“一对一”诚信教育,不断强化受助学生诚信意识,最大限度减少违约行为。18年,我校生源地助学贷款906人,全部报到入学;以往贷款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宽裕的已陆续还贷。

三是感恩教育。结合奖助学金评审与发放工作,教育受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拥有社会责任感,时刻不忘回报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受助学生余沁雨在资助总结会上发言:有了资助金,减了父母忧,增了学习劲,我如愿以偿考上211川农大。 “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后,我要再接再厉,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三、细化措施: 开设直免通道,明细工作流程。

1.开设直免通道。

按照教育局文件要求,每期开学前,学校通过班主任在班级群先作政策宣传,报名缴费时直免学费,避免先收费、后打卡退还现象,四类学生(建档立卡,低保,特困,伤残)必须享受免学费政策。对于一年级新生,学校在录取通知书上以显目字迹说明,“四类学生”不用带学费,来校报道注册时,带上相关证明材料,在特设窗口缴费。

2.明细工作流程。

第一步:组织例会、明确要求。

学校每年均要召开学生资助工作会,由伍大方副校长主持,全体校级领导临会,全校班主任参加。会上宣传资助政策,明确工作要求,下发班级名额,班主任签订《资助承诺书》,承诺公平、公正、公开地完成班上的资助工作(承诺书一学年签一次)。

第二步:监管到位、评选公正。

班主任组织,班级公选组建资助评审小组(由班主任、部分科任教师和学生民主选举5人以上的学生代表组成),利用班会课,全校统一进行资助评选工作。校长、书记通过教室摄像头,在学校监控室全程监控,各年级分管领导在教学楼全程巡查指导,确保学生代表的产生和评选结果公平公正。按照政策要求,建档立卡学生必须享受第一档1250元,其余“三类学生”填写《国家助学金申请表》(申请表一学年写一次),由资助评审小组讨论确定受助档次。

第三步:公示足时、审核严格。

评选结果出炉,各班将受助名单粘贴在本班教室显目位置,公示期不低于一周。粘贴后,班主任拍照传班主任群,政教处收集存档。对各班公示情况,各年级分管领导巡查督促。公示期满后,班主任完成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电子文档填写并上传班主任群,政教员收集整理,同时,根据资助小组社会调查情况,政教处安排专人对各班评选名单进行严格审核,再汇总信息上传教育局审核,审核通过后,学校把所有资助名单粘贴公示在高中楼“公示栏”处七天,接受全校师生监督,政教处拍照存档。

第四步:信息完善、结果圆满。

教育局资助中心将上卡不成功的学生名单返回学校,由学校专人清理核实,完善信息后再上传资助中心,最终全部上卡成功!

第五步:收集资料、整理归档。

学校政教处将学生资助材料收集整理归档备查。

四、回顾工作成绩

贫困生家访总结范文4

关键词: 高校助困育人 物质资助 能力发展性资助

随着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贫困生已成为一个极特殊的学生群体。对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在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方面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采取了不少措施,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奖、贷、助、补、减、勤”助学济困体系的实施,使一大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也基本达到助学济困体系建立时所期望的助学济困两大目标。但是,从国内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发展趋势来看,仅有物质资助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从以物质资助为主转为物质资助与能力发展性资助并重,从帮助贫困大学生物质脱贫到帮助其能力脱贫,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高校助困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1.1促进教育公平

接受高等教育是基本的人权,也是一种积极的权利。实施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是贫困生享受教育权利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扶持困难群体”[2]。教育公平思想作为一种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最根本的经济关系的一种直接反映。只有实行平等的教育政策,公共资源向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倾斜,才能创造机会平等的竞争起点。高校是一个小社会,学生来源于各个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富裕的学生一直享用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及家庭、学校等多方的压力,由于经济困难,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打工谋生,无法集中学习,学习压力极大。因此,我国采取各种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救助,通过助困育人,实现高等教育相对公平。

1.2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公平、公正和友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全体人民应该共享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成果。在高校,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交织产生的矛盾不可避免,并将各种社会矛盾带进相对宁静的校园。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反而会影响其自身身体、心理、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直接影响各自的家庭,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这就势必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进而影响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只有切实做好助困工作,尽可能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才能有效缓和因贫困产生的矛盾,才能提供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让大学生安心学习,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保障。

1.3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救助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救助中具有特殊伦理意义的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是我党和政府向贫困生及其家庭的庄严承诺。“教育救助”和“教育资助”是两个本质上不同的概念,教育救助对于一个家庭的脱贫致富具有关键和根本的作用,而“最终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或打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贫富差距代际积累的唯一途径是教育”[3]。因此,要根本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必须强化“教育救助”的理念,从制度正义的层面思考解决高校贫困生的问题。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与代际正义接受良好教育正是防止弱势群体贫困代际传递最重要的途径,是实施教育救助代际正义的重要表现。

1.4彰显人文关怀

按照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即生存;(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五个层次的需要中,以生存为目的的生理需要被置于首要的位置,归为第一层次――物质需求。物质贫困是贫困生问题产生的根源。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实质上体现的就是人文关怀,因为“幸福”的重要内容是人的正常生理要求和物质生活的满足;“尊严”是指人不容侵犯的地位和身份,核心是人的自利,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自由和权利,然而,家庭经济贫困给他们带来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诸多问题,使他们的幸福感降低,尊严受损。因此,我们必须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高校助困育人就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助困育人措施可以缩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物质需求与目前他们拥有物质条件间的差异,使他们自信、自强,强化幸福感与尊严。

2.助困育人工作的现状

2.1认定机制存在缺陷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的生活指数和消费水平存在差异,尤其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给贫困生认定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加上诸如收入申报制度、家庭经济状况评估、统计制度不健全等众多因素,各地对“贫困”的界定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一般来说,实地考察或家访会带来认定的准确性,然而这种认定方式随之带来了认定成本的增加。还由于求助者与执行者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出现资助标准不清、受助对象随意的情况。因此,解决贫困生界定标准难,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贫困生界定制度,提高济困资金的使用效率,变得异常突出和紧迫。

2.2资助力度不大

目前,我国对贫困学生救助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解决一部分贫困生上大学难的问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没有从总体把握好各项政策的运用。如对国家现有“奖、助、贷、补、免”五个部分之间相互协调性不强,对多种救助项目的统筹安排和对贫困生实际情况缺乏充分的了解,造成教育救助力度不大。如高校大部分经济困难生来自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加之经济困难产生的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有的高校在选择救助对象时往往会选择学业成绩优良的贫困生,由于救助名额有限,学业成绩便成了是否享有教育救助的隐性条件,这使得教育救助变成优秀贫困生的救助。

2.3资助对象定位欠科学

现行各项贫困生救助形式是以无偿或半偿为主,渗透传统的救济思想,在把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高校贫困生是未来拥有较高预期收益的人群这一基本情况。据世界银行专家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明显高于社会一般收益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社会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首先体现在高等教育可以为其带来较高的个人收益上。这实际上使贫困生教育救助政策的实施出现“一个收入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把中低收入纳税人的收入转移给了那些由于接受高等教育而在未来获得高于平均收入的人”[4],现有教育救助的无偿资助形式可能会助长学生的搭便车行为。因此,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拿包括低收入阶层在内的广大纳税人的钱作为救助,赠予那些未来的可以预期的高收入高待遇阶层,则显然是有失公平的。

3.关于构建助困育人资助体系的探索

3.1加强全过程助困育人

学生助困工作应该贯穿贫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阶段,包括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生离校的全过程。一是开辟“绿色通道”使新生报到不再受阻。如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就使入校新生全面详细地了解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具体内容,消除顾虑,按时报到入学。二是做好新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认定及建档工作。我校于2007年开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建档制度,提出“高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以及困难情况认定”,将经济困难学生分为“一般困难”和“特殊困难”两个等级。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和完善,目前我校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科学认定机制。三是持续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助困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就读期间,我校注重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做好“奖、勤、补、助、贷”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不同需求,寻找育人契合点。四是注重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离校后的贷后管理工作。学生离校前,学校着力加强贷款学生的信息档案建设,将包括家庭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其他联系方式在内的贷款学生情况载入学生个人档案,做到信息准确、详细,保证学校与贷款毕业生联系渠道的畅通,便于及时跟踪学生离校后的去向和还款情况,我校对于毕业生的助困主要针对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及毕业后还款。将诚信教育贯穿学生工作的始终,打造诚信品牌,全面推进学生成长成才。

3.2做好全方位助困育人

高校不仅从经济上帮助贫困学生,而且在精神上关心他们的成长,不仅关注贫困学生的眼前困难,更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一是开展自强不息精神教育。学校要给予经济困难学生零距离的精神关怀,关注生活细节,加强心理健康疏导,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塑造高尚人格。如我校通过组织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回馈社会活动,唤起他们的感恩心,融化他们的冷漠心和自私心,培养他们感恩图报、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良好品性和与人为善、宽容豁达的胸襟气度。二是开展发展支持教育。针对目前对经济困难学生普遍采取的“授之以鱼”的助困方式的缺陷,我校尝试“授之与渔”的方式,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如学校组织贫困学生参加“助研、助管、助教”三助活动,积极搭建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平台,开拓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自助渠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培训机会和实践机会,提升其各种能力,使他们不仅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拥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避免出现从在校贫困转向社会贫困的窘境。三是开展诚信感恩教育。近年来,我校成立诚信教研室,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诚信典型,弘扬古今中外诚信品行,采取定期诚信教育与不定期诚信教育相结合引导贫困生不断提高诚信意识,采取建立诚信档案等途径引导贫困生自觉约束行为,真正做到明德自律、诚信笃行、励志修身。

3.3拓展全员助困育人

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人员参加到助困育人的队伍中,拓展助困育人多元化形式。一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最大化地教育助困。如我校已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各项资助工作。我们在校外建立了多个长期的勤工助学基地,设立长期奖学金,每年解决1000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和学费,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问题。二是落实学校助困育人工作,壮大校内助困队伍。我校建立了一支工作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专兼职教师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并采取学院学生资助工作负责人制度,通过队伍和制度上的双重保障,将资助育人的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学校―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的多层次资助工作育人体系,推动学校的育人理念深入贯彻资助政策有效落实。三是开拓社会捐赠渠道,吸引社会爱心人士助困。捐赠主要来源于企业、企业家、校友及基金会等,具有非交易性、非行政性等特点,是个人或组织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方式。同时,由于校外资源的广泛性,需要充分利用校外渠道。对此,我校努力开辟校外资源,开拓社会捐赠渠道,吸引社会爱心人士助困。如学校加强与国内外各界的联系与合作,接受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是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让更多的贫困生获得资助,极大地帮助全校贫困大学生。

总之,高校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统一、公平、科学、高效、操作性强的“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体系,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在逆境磨砺中成人成才。“全过程助困育人、全方位助困育人、全员助困育人”的助困育人模式充分体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体现教育公平、增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尊严与幸福感、彰显人文关怀和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助困工作体系。实践证明,这一新的体系消除了过去传统的以经济资助为主的模式所带来的短板影响,赢得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广泛积极的参与,激发了他们的自尊、自强、自信、自立。随着学校这一新的助困体系的内涵不断深化,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实效必定愈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姜思宇,罗大贵,杨红,李军.“共享型教育公平”思想及其政策框架设计[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3-27.

[2]王莉芬,黄建美.高校助困与育人结合的资助体系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3,VOL26(3):55-58.

贫困生家访总结范文5

管理工作计划范本【1】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和高职高专学生特点,需要制定辅导员精细化工作计划。因为一些大学生日趋个性化、思想多元化、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复杂性、创造性的特点越来越突出。面对新的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精细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行精细化管理是我院实现“好品德、好形象、好技能、好使用”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辅导员精细化管理工作计划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

以学院2011年工作计划为指导方向,以学生工作处2011年工作计划为指南,紧紧围绕学院培养“四好”人才这一中心,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坚持学生工作理念,进一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二、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的日常管理

1、严格按照学生手册上的有关条列,制定班级操行分制度,进一步细化学生工作的日常管理,使学生工作的日常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2、做好各项日常管理工作资料的整理工作,定时存档,争取做到资料完备,查询方便。

3、完善辅导员工作日志制度。针对每天的工作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及工作的体会、认识、经验和收获等作为工作日志的主要内容,每天作好工作日志。

4、加强与各处室,尤其是学生处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反映学生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尽量及时快速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建立健全通报机制,利用好网络及通信工具,每周及时通报本系学生到课、就寝、卫生等情况。

6、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每月定期召开例会,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我系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分忧。

7、建立健全信息员制度。确定诚实可靠的同学作为信息员,以保证学生的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

8、做好学生评优评先工作,及时表彰和奖励优秀学生。

9、建好贫困生档案,做好学生及时缴纳学费工作,积极为学生争取国家贫困生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岗位,积极关心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10、至少每半个月召开班会一次,并做好班会记录。

11、积极创建文明示范寝室。

12、每周对所带班级随堂听课1次,不定期检查课堂纪律,与任课老师多交流,有利于更深入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促进学风班风建设。

13、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要求任课老师来参加,解决同学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听取任课教师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建议,并做好记录。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认真落实教育部和学院有关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继续充实、丰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理想信念和诚信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纪意识和规范意识;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2、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各班心理委员开会,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预防心理疾病。

3、用专门的记录本,建立起特殊学生群体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有心理问题学生,以及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和有特殊专长的学生的个人档案,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奠定基础。以亲自走访、电话家访、书信家访、网络家访等形式,保证能以各种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有针对性地把学生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同时通过家长了解学生个人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增进家校情感沟通和信息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对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应与其家长保持至少每月2次的定期沟通,协同解决问题,并认真填写与家长联系记录。

4、积极与学生谈心,对每位学生分别进行一次深入的谈话,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要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学生。适时与他们谈话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谈话可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如面谈、网络、电话、短信等方式。

5、注意听取学生意见和想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每周走访学生宿舍不少于2次,对走访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

6、对特殊群体学生要及时进行谈话,甚至及时汇报领导后,进行等级谈话;在谈话之后,要与信息员一起继续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追踪、观察,并做好信息追踪记录。同时,要总结教育管理经验并且整理成资料。

7、期末要做好班级总结,辅导员工作总结。

8、建立、完善所带学生电子档案。

管理工作计划范本【2】

辞旧迎新,在总结本年工作的同时,针对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性格急躁等问题也要端正态度、努力克服。为了明年更好的开展工作,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现将明年工作做一简单规划:

一、货物的管理

由于整个机场所需产品种类众多,货物繁杂,所以更要做好仓库的管理,货物的入出库作业,日常保管,仓库清理工作,把好库存数量的管理,防止不必要损耗的发生,有效的利用库存区面积。

1、实行易拿、易放、易看、易清点的产品存放方式;

2、货物存放进行准确分类,不要超高堆放,合理利用空间;

3、货物入出库时做好记录(实时计好箱数和个数);

4、坚持货物先进先出,对于频繁进出库的货物和小件的货物应多盘点以减少库存差异;

5、保持仓库的整洁,地面的清洁,通道的顺畅。

二、仓库的安全和卫生

仓库作业量大,容易积累灰尘,所以要定期清理仓库,清洁地面,保持卫生。创造一个整洁的仓库,在良好卫生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同时也保证产品的整洁美观。出入仓库还要随手关灯锁门,不在仓库附近使用明火以保证货物的安全,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采购工作

首先要与财务做好货物的进出价统计工作,资金的支出去向做到有根有据。另外与供货商做好适时沟通,尽量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价格买到最好的产品。并在第一时间做好入出库工作,并保证按时送到客户手中。

贫困生家访总结范文6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有关控辍保学文件和会议精神,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障适龄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本学年我校始终坚持“依法治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依法控辍、管理控辍、课改控辍、扶贫控辍”的总体思路,严防死守,齐抓共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现就我校2017-2018学年度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的控辍保学工作,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采取了扎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学年度学校有18个教学班,全校学年初在读数为684人,现有在校学生603人,小一招生43人,转入学生13人,复读学生1人;转出学生42人,休学学生1人,送教上门学生2人,初三毕业93人,辍学学生0人,辍学率0%。

二、主要措施

在控辍工作中,我校加强组织领导,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加大依法控辍力度:

1、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普及工作力度,努力营造“控辍”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

在每学期初,学校安排教师利用开学后的第一个双休日,深入各村组进行家访,运用一切宣传工具和舆论阵地,通过板报、标语、传单、校会、班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全校师生齐动员、齐参战,加大增强法律意识的宣传力度。做到宣传到村、到户、到班、到人,造成一种良好的控辍保学工作氛围。

2、继续建立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明确控辍保学的责任和奖惩,做到责有攸归,责无旁贷。

(1)为把控辍保学这项长期性、艰巨性、动态性的工作切实抓好落实,学校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①学生辍学报告制度。②家访登记制度。③《家长通知书》制度。④学籍管理制度。⑤领导包年级、教师包班制度等。以上各项制度便于随时掌握学生动态,对生源的去向了如指掌,为及时发现及时做好辍学学生和家长的工作,提供准确信息,防止出现管理上的空区。

(2)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对领导教师的考核中,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与教师的评优、晋级、绩效等挂钩,奖优罚劣。结合开展“无辍学班”、“控辍先进教师”活动,对表现好与差的班级的包班领导、教师、班主任及及时给予表彰、宣传典型经验或批评、总结经验教训。

     (二)明确管理控辍的责任:

 1、继续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学校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中层及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校的控辍保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明确目标及职责。

     2、进一步建立完善控辍保学学校工作网络:学校校长--各包年级中层领导--各班班主任--包班教师--各班学生的家长。各责任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相互配合,扎扎实实地作好控辍保学工作。

3、层层签订控辍保学工作责任状。按上面的网络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控辍工作“双向目标责任制”。落实责任,指标到人。并把控辍工作作为考核领导教师业绩的主要内容。

4、加强学籍管理,严把学生流动关。教导处建立起了用微机管理的比较科学、规范、详细的学生学籍、学生名册档案资料。对学生的正常流动和辍学实行动态管理。严把休、转手续关。

5、开学后第二周为家访动员活动周。学校将根据教导处、总务处逐班、逐个排查清理结果,安排班主任或其他教师专人家访动员,趁热打铁,严防紧追死保。班主任教师要根据出席日报表情况及时汇报学额流失及家访动员成果。

(三)深化课改控辍空间:

1、认清严峻形势,把控辍当作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全校教师都牢固地树立起“有生则校在,无生则失业”的观念。清醒地认识到了学校的命运与个人的生存的必然联系,都发自内心的决心把这项“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的工作做好,倍感肩上责任之重大,充分认识到了控辍的重要性、紧迫感、使命感。

2、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树立教师眼中无差生的观念。针对本校师资队伍现状,结合控辍保学工作,学校新班子重点抓了师风师德建设,旨在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重塑教师的良好形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政治业务学习等活动,加强对领导、教师的培训教育,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尊重、关爱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3、改革和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按照国家部颁标准开齐、开足所有课程,努力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或个性发展。学校严格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不以考试成绩排名次、排学号、排座次;不歧视学困生、学差生;不强行或变相要求其退、休、转学;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擅自补课;学校还倡导教师为学困生、学差生知识补差,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梯次教学,为他们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发挥特长的机会,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更多学生把根留住。本学年学校成功地组织举办了冬季运动会,还举办了五四学生才艺比赛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了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对校班、师生产生眷恋感,有效地防控了辍学。

(四)增加扶贫控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