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范文1

一、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其目标为培养第二语言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现实情况是,在很多高校中,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接触第二语言学习得以实践的机会微乎其微,他们缺乏锻炼机会,能力难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既然对留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实习困难重重,那么,在当今日益成熟的网络环境下,就只能另辟蹊径,探索网络实习的道路。目前,浙江财经大学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出一种网络实习模式(刘亚辉,2015)。该校与一家汉语教学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实习生在接受一定培训后,自行选择教材,自己把握进度,上传PDF课件、音频或录制视频到在线课堂,经机构老师把关审核通过后就可以上传到网络孔子学院进行在线授课,课后会有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的老师第二次审核,若出现问题不符合要求则会关闭该节课程,要求教师重新录制。

二、网络实习简介

网络孔子学院是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汉语学习课程,了解中国文化,分享学习经验,以及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和志愿者提供汉语教学,分享教学经验的平台。网络孔子学院会将一定的在线教学名额分配给语言机构和部分高校。而汉语教学机构在获得这些名额之后,通过校企合作的网络实习模式,将这些名额分配给经过培训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这便是目前浙江财经大学与该语言机构发展中的网络实习模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网络实习刚开展不过两年,国内也鲜有高校施行此类专业的网络实习模式。浙江财经大学是国内最早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网络实习的高校之一,无甚经验可循。本文为笔者在网络实习基础上的经验之谈。目前该校实习生的上课形式主要是直播课和定时直播课。直播课就是网络在线直播课堂,在教师录制期间会有学生在线听课。学生可随时提出问题,老师应立即解答,学生不愿听的话也可退出,这对教师的讲课质量要求很高。直播课要求上课时长不得少于15分钟,上课期间会显现出教师头像和课件内容,这种形式比较有利于学生捕捉教师发音的嘴型,看到教师的示范动作,对于教师来说也比较能锻炼胆量,考验教师心理素质。定时直播课上课时间更为灵活,在7-12分钟之间,上课内容是教师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只出现教师声音和录制视频,不出现头像。因此对教师上课时的背景、着装和仪表不做过多要求,只需保持音质的清晰就可以了,这无疑可以让教师更加从容。接下来笔者将对这种校企合作的网络实习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简单介绍。

三、网络实习操作流程

(一)实习前的培训

对于实习生的培训主要是汉语教学机构老师到校进行的实际操作指导和正式上课前的网络线上指导。指导学生怎么制作课件,如何使用浏览器登录在线课堂,怎么创建直播课或定时直播课,如何上传PDF课件和录制视频,怎么使用录制软件以及具体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指导内容比较具体和实用,为实习生前期准备减少很多麻烦。

1.课前准备

培训内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制作课件。那么应该怎么准备课件呢?什么样的课件才符合要求?下面我们就简单说明一下课件制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课件制作推荐使用WPS演示,便于制作完成后直接转成PDF格式。这是由于在网络在线课堂上,PDF格式上传的课件不易乱码和出现混乱,安全指数较高。不过PDF格式的课件没有动画效果,只能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也减少了上课的生动性,会使学生缺乏新奇感从而失去继续听下去的兴趣。PPT背景选择不要过于花哨,但也不能太单调乏味。部分实习生出于美观的目的选择一些色彩鲜艳且内容复杂的背景覆盖整个画面,而字体颜色又较淡,导致的后果是教师自己都有点看不清更何况那些语言初学者,这是极不可取的。同时过于单调简单的背景又会使人产生乏味心理,缺乏兴趣。这就要求实习教师把握好度,背景最好与教学内容相协调,打造一个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PPT,绝对会令人眼前一亮。字体颜色和大小视情况而定,字号推荐32号,可大不可小。课件做到精炼简洁,避免冗杂,以教师讲为主,不要出现大版文字。比如词语3-5个即可,可以适当的加上拼音、词性、解释或图片等,让PPT显得简洁美观大方而又充满吸引力。

制作课件时,注意文字图片相结合,图文并茂,注意使用高清图片,不推荐使用自己拍摄的照片和电子版教材截图。首先是因为会与PPT背景和手打字体显得格格不入,极不美观。其次是照片和截图的清晰度也无法保证,上课的视频里很有可能糊成一片,有不少实习生的课程回放因为这个问题被关掉。PPT内容的选择原则上由教师个人决定,培训机构不会干涉。教师在编写课件时,灵活选取教材上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切勿全盘照搬照抄教材内容,可根据需要选取内容进行讲解。教师需考虑PPT内容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针对性,要根据该堂课针对的学习对象决定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根据所讲难易程度以及面对的学生群体,语速适中,配以一定的外文注释和汉语拼音,并注意书写正确。笔者曾在在线课堂上看到一名汉语教师讲寓言故事,该课标明针对初级水平学生。然而在她的课件中,一页PPT里有将近150个汉字,分布得密密麻麻,并且出现很多生词,标明拼音的却只有五六个,再加上该教师读得磕磕绊绊,平平淡淡,原本进来的十几个学员在5分钟内便走了一大半。这样的结果不仅打击了教师自信心更是令原本对神秘的汉字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感到失望。因此,课件的制作必须要用心,它在我们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个人着装和背景准备

接下来需要准备个人着装和上课背景。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教师上课的着装和背景有明确要求,教师需着装整齐,背景画面清晰明亮,不允许模糊、卡顿或颜色阴暗,声音清楚无杂音。部分实习教师缺乏这种意识,比如穿睡衣或无袖上衣上课,甚至以宿舍为背景,光线暗沉,背景杂乱。这些都会导致孔院审核老师关闭课程,所以教师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

3.上课

关于怎么上课,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习惯,笔者在这里不多赘述,只提几点建议和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课程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片头(总时长不超过1分钟),课程主干知识,片尾(总时长不超过1分钟)。片头包括欢迎词(大家好,欢迎来到在线课堂)、教师自我介绍(我是本节课的老师,XXX)和课程简要介绍(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片尾进行简要总结,说结束语,具体措辞教师可以根据个人习惯更改。在线课堂时间多则15分钟少则7分钟,这与现实生活中长时间授课有所不同,因此教师需注意课程内容的设计安排,考虑如何把自己上课的内容浓缩成短短的十几分钟。建议每节课以一个知识点为佳,将一个知识点讲解分析透彻即可,切勿多个知识点混杂,学生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对于复杂的知识点,可以拆分成多节课。教师上课注意行为规范,避免一些习惯性的小动作,比如摸头,手指卷头发,整理衣服,来回移动,无意义词语“嗯、啊、呃、然后”频繁出现等,因为当教师出现在摄像头下时,这些行为会愈发引人注目。

上课时教师要时刻注意个人头像和下面的音柱,如果发现教师头像显现不出来或音柱左右没有波动,就说明网络或系统出现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否则该节课最终会作废,前功尽弃,需要教师重新录制。另外教师也可以关注学生在线人数,获取一些侧面信息,比如说如果教师正在讲解语法知识,发现学生都陆陆续续离开,剩下的人寥寥无几,这就说明讲解内容过难或者讲解方式不正确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失去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课程结束后,教师一定要及时点击下课按钮。定时直播课的教师有时会犯这样一种错误:将视频上传成功,点击上课之后去做其他事情,忘记点击下课按钮。要注意,如果上课时长超视频时长过多,审核老师也会关闭该课程,要求重录。当录制课程结束,教师可以看一下视频回放,检查一些是否有不当行为。如果发现错误,当时没有及时更改,那么教师可以自己关闭该课的回放功能,重新录制。以上便是实习生实践的主要流程,笔者的建议和注意事项主要是针对直播课和定时直播课两种形式,而在线课堂还有点播课和系列课等其他形式,这些留待之后补充。

四、网络实习的不足之处和改善方法

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作为一个上线不久的大规模在线汉语学习网站,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成熟。但是目前仍旧存在的一些问题让我们无法忽视。在线课堂系统非常不稳定,会出现课件打不开,网站登不上,上传课件无法删除等问题,因此希望有关工作人员对网站的维护和升级工作能够做得更加到位,为老师的课堂质量和授课效果提供良好的保证。同时,也存在教学内容、课堂表现形式和互动方式较为单一的现像,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往往是教师们的“一言堂”,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上课期间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工具也极为有限。因此建议在线课堂可以借鉴其他网络课堂(如MOOC)的模式,设立一些交流区、讨论区,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培训尚未成熟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学生进行网络实习期间,教学机构的老师针对学生上课视频中专业和教学方面指导少之又少,只能靠学生自己摸索和自己改进,故而进步空间比较有限。因此建议教学机构老师加大对这方面的指导力度,提高上课质量,形成三方受益的良好局面。

五、结语

尽管网络实习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目前建立的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不失为一次良机,学生不仅可以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也能对自身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对实习生来说,首先,加深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变“死学”为“活学”,对于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有一个简单了解和认识。其次,可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了实习生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网络课堂这样一个平台,教师可以观察其他教师教学方法和处理手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三,在线课堂实习的机会可以为学生日后追求更高发展比如考研或求职打下基础,令其对自身今后发展方向有进一步清醒的认识。不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目前网络时代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也取得突破进展,但网络实习这一平台却仍未普及,影响面积亟待扩大。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仍需不断努力,将网络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努力创新,让全球的汉语国际教育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刘亚辉.财经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J].现代语文(中旬刊).2015,(7).

[2]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EB/OL]http:///.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范文2

关键词:汉语;“本土化”教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

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建立,使汉语逐渐成为世界上“老百姓”开始关注的话题。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汉语学习者,谁来教?在哪里教?怎么教?这些问题迫在眉睫,亟待解决。汉语教学的“本土化”即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大举措之一。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外国学生的培养便是实施汉语教学“本土化”的重要方案之一。本文以土耳其汉语教学为个案,联系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就汉语的“本土化”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谈些粗浅看法。

一、土耳其汉语教学概况

土耳其共和国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面积约7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7000多万。全国大约有820所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类教育机构,实施6~14岁的八年义务教育。全国现有大学约116所,分为国立与私立两类。主要分布在首都安卡拉和土耳其最大的港口城市伊斯坦布尔。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地位在世界上的不断提高,土耳其政府为了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2005年,土耳其教育部把汉语列入职业高中外语选修课程,2007、2008学年度,又在10个试点商业旅游高中开设了汉语课。随着中土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目前汉语已被列入公立高中课程和中小学外语教学选修课程,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小学有20多所,开设汉语班的社会团体有20多家,开设汉语的大学约有12所。

汉语在大学的开设历史长,层次高。早在1935年,响应国父凯末尔总统的号召,安卡拉大学史地文学院即设立了汉语系,至今已有77周年。主要从事历史语言学的研究,以古代汉语和文化研究为特色。这是土耳其成立最早、汉学研究历史最悠久的院系。目前有近130多名主修汉语专业的四个年级的大学生,每年都有约30名学生毕业,他们或者到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继续深造,或在外交、商业、学校等政府和民间机构任职。近年来,位于首都安卡拉的中东技术大学、比尔肯大学、昌凯亚大学开设汉语或建立了汉语系。中东技术大学于2008年11月与中国国家汉办和厦门大学联手,成立了土耳其第一所孔子学院。在安卡拉校区和北塞浦路斯新校区各有一个汉语教学点,也就是说已将汉语教学从安卡拉延伸到了北塞浦路斯。

伊斯坦布尔共有27所大学,其中7所为公立大学,20所是由各类基金会建立的私立大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提供的资料,截至2011年5月,有7所大学或开办汉语系,或设置了中文课程,或与中国高校有交流协议。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在安卡拉和伊斯坦布尔两大城市之外,位于中部城市开塞利的公立埃尔吉耶斯大学于1998年建立了汉语系,由本土教师和中国教师担任教学,约有140名学生。课程设置较完善,包括语音、口语、语法、阅读、听力、汉字、写作、翻译等课程,与大连民族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有合作交流关系。另外如位于土耳其北部黑海岸边的撒尔松,有5月19日大学,亦设有汉语教学点。

各类汉语培训中心,比较有名的如由安卡拉AGS公司投资组建的汉语语言教学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由学过中文的土耳其友人创建的“中土文化教育语言咨询服务机构”。“中土文化教育语言咨询服务机构”约有100多名学习汉语的土耳其学生,还聘请了中国老师教授中文。另外,安卡拉有土耳其之声广播电台,一个半官方的媒体,以26种外语广播。其中的华语广播,每天有一个小时华语时段,栏目内容以新闻为主,直播各报纸的新闻摘要,介绍土耳其旅游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每年土耳其之声广播电台都会举办一次华语征文比赛,在推广汉语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通过网络,可以阅读汉语新闻、看电视、电影。自2008年以来,一年一度的世界大学生汉语桥比赛,成了土耳其推广汉语、促进汉语教学的重要桥梁。

二、土耳其汉语“本土化”教学现状

“本土化”是一个运用十分广泛的概念。“本土化”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是在汉语成为国际教育的背景下普遍使用的。主要指把汉语教学渗透到国外教学国,与教学国的实际相结合。根据教学国特殊的国情和文化背景,注入教学国本土因素,争取最佳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教师、教材、课堂教学等方面。下面即以大学教学为例,对土耳其汉语本土化教学情况进行分析。

2.教材选用

(1)选用中国大陆编写教材。开设汉语的10多所大学,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三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系列:《汉语初级教程》、《汉语中级教程》、《汉语高级教程》;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公共选修课主要采用:北京语言学院编写《基础汉语课本》(李培元等编,外文出版社),《新实用汉语课本》(刘珣等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参考的有:《桥梁》、《长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范文3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院校分类;课程分类;科学与否

一、师范类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

1.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基础英语、英语写作、现古代汉语、中外文学、西方文化与礼仪

从以上开设的课程中并不难发现陕西师范大学的主干课程是以语言的学习为主,同时也没有忽视实践教学,而大多数课程都是以文学文化为主,以基础专业课程为主辅以实践性教学为课程模式。陕西师范大学近几年对外汉文化交流迅猛发展,已经深入到对海外教学的研究层面上。

2.上海师范大学

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和翻译等。

上海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对外汉语专业和双语化文化交际、涉外礼仪等氛围的熏陶,使学生能够胜任多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或其他涉外工作。在他们的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非常少,多为语言文化。

二、语言类高校所开设的课程

1.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系列的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现代古代汉语、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外国文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在课程设置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它所缺乏的是实践性课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培养目标是: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培养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2.天津外国语大学

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世界文学等。

第一外语(英语)课程的开设贯穿四年,第二外语(日语、法语等)课程学时适量,并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互派学生交流的合作体系。在这些课程中发现他们所学的大都是为了互派学习交流所需的基础,同样并没有将实践性课程纳入所学课程中,这一点需要重视。

三、综合类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特色。

1.武汉大学

现代古代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汉语国际现代教育技术、英语等。

武汉大学以双语、双文化复合型人才为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例如开设的第二语言课堂教学和汉语国际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他们所设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中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忽略实践的重要性。

2.西北大学

古汉语、现代汉语、英语写作、英汉互译、对外汉语教学法、语言教育理论、对外汉语教育概论、涉外文秘等。

西北大学开设有涉外文秘,由此可以看出西北大学借助办学历史悠久、综合类的大学这个优势,着重培养一批进入公司或商界的综合性人才。

四、三本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突出的特色

1.西安培华学院

语言学概论、现古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语口语、教育学、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等

2.西安外事学院

现古代汉语、文学概论、普通写作、中国古代文学、实用h语语法、语言学概论、实用汉字学、普通话语音、汉语口语语法、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设计等。

以上三本类院校虽较为年轻,但是他们的汉语教学实力非常强。他们分别从语言文化以及实践应用两大方面出发培养实践教学的人才,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西安培华学院的培养方向为美国汉语教师,能力不容小觑。

总结

以上对语言类、师范类、综合类高校以及三本类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和研究,笔者发现语言类高校更加注重语言文化的学习与应用,真正让学生实践教学的课程非常少,同时也缺乏自身才艺进一步学习的相应课程。师范类高校是以实际教学为主,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实践课程所占比例相比基础知识的课程小很多。其实,这样的课程设置兼顾了学生基础知识应用与实际教学的能力,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地,有质量地去教学,课程比例相对不平衡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综合类高校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文化课程和实践课程。它坚持的是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在初学中要夯实基础,其次在掌握基础的条件上接受文化熏陶,最后进行充实的实践教学。这是综合类高校课程设置的最大特点,也是不同类高校中尤为显著和较为合理的课程设置。同时,三本类院校也吸收借鉴综合类高校课程设置的原则,然后注入自身特点:提供更多交流实践的机会。三本类院校更多的是实践应用,在知识并不完备的情况下,注重技能的训练,做到了扬长避短,这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得很机智。

同时笔者也发现各类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相同点以及特色。

这些高校里开设的课程都包括基础英语,说明英语的基础问题对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算是突出的,所以它是各大高校开设的一门重点学科。还有几所学校也都开设了英汉互译这门课程,表明学校对学生在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上下了一定功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开设说明几乎所有高校在重视英语的前提下也不忘学习汉语的重要性。

专业必修课更能体现本专业的特点,而不同类院校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例如,综合类高校它侧重实践课程;语言类偏向于语言文化的学习;师范类高校则侧重实践课程与文学文化课程。

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1.一些师资力量薄弱的院校,课程的设置并不能完全确保质量。近年来很多高校不再引进只有本科学历的教师,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级人才非常缺乏,这一情况使得对外汉语专业师资问题也尤为严重,所以好的课程开设需要有充足的师资力量。

2.部分高校没有正确处理汉语与外语的关系。突出英语特色没有错,但是如果把英语放在与汉语平等的地位或者是置于汉语之上就是错误的。应当对汉语课程和外语课程做相应的调整。

3.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不合理。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汉语

的交际能力,它侧重于实践层面。要实现培养目标,还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应适当的增加中华才艺课程

参考文献:

[1]左凌姣.北部湾经济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对比研究.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

[2]张晓涛.对外汉语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1)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范文4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广西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双语教学

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中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精神,我国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在广西这项工作尤显迫切。近年来,在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背景下,广西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时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使得广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相应的,如何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也成为了广西高等教育界专家学者所致力于探讨的热点。

本文,将以广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校群体之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创新问题进行相关探讨。笔者认为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应由以下三大部分内容步骤组成。

一.准备定位

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双语教学,首要的第一步就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给“双语教学”准确定位。这是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教学成果的重要前提。

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的解释,“双语教学指用两种语言,即母语和非母语,进行非语言学科教学。”目前国际上实践成熟的双语教学模式有三种:即浸没式(immersion program)、过渡式(transition program)和保持式(maintenance program)。【1】浸没式双语教学是指学校完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是双语教学的最高层次。采用这种双语教学模式一般对教师和学生的外语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过渡型双语教学可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语言的过渡,即在一门学科知识的教授中,在学生第二语言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进行从第一语言占主导到双语并重再到第二语言占主导的过渡;二是课程的过渡,即在初级阶段,在一些基础性和技能性课程中使用双语教学,逐步扩大到其他专业性强的课程。过度式双语教学在对教师和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上虽没有浸没式双语教学要求那么高,但此类教学方式亦属于较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层次。保持式双语教学指初期从完全使用母语教学逐渐转移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广西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众所周知,受语言环境、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生外语水平以及双语教材情况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学向来都是当地高校教育的一个弱项。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办学机制尚需完善,双语教学的开展面临的困难更大。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考虑,笔者认为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应采用保持式双语教学较为客观实用。保持式双语教学循序渐进,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起始时的外语授课比例、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即建立和完善相关办学条件,这是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完善相关办学条件,必须做到“师资――环境――制度”三者兼顾,既包括师资队伍的充实,即提高双语教学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也包括硬件设施的完善,即配置相关教学设备和开设相关教学场所;还包括相应机制的建立,即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具体如下:

1.组建较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教师是双语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是开展双语教学和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对教师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和写作的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具有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很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在逐年增长,但具有一年以上的出国经历和外语专业学习经历的却很少,再加上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不具备专业知识等实际情况,致使双语教学师资严重不足。组建一支较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如何组建?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有厚实专业知识基础的外籍教师或有国外留学经历的硕士、博士生加入双语教学队伍;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在专业知识扎实、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并通过聘请知名学者定期培训、选派教师到国内著名大学接受专项培训或到到国外进修学习、参加国内外双语教学研讨会等方式,使其掌握双语教学的方法、了解双语教学的动态,进而提高其双语教学的水平,将其成功纳入双语教学教师队伍中。

2.建立完善双语教学的硬件设施。教研实验室、教学实训室等的建设是双语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双语教学开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学校在校内设立双语认知与双语教育实验室是非常有必要的。双语认知与双语教育实验室的建立可以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专任教师开展语言及其他人类认知活动研究提供了专业测试场所,结合心理语言学的传统行为方法及神经科学的先进研究手段,探索语言理解、产出及习得等重要问题,可以为语言学习和跨文化比较等的研究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样的,专业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训室的建设也极为重要。学校可以在实训室中建设互动仿真平台,实时更新,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实训中不仅要技术仿真,而且要职业环境仿真,创造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双重环境。实训室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实践兴趣,可以使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在各种模拟情境下轻松地开展教学,顺利地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

3.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在广西正处于探索阶段,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是规范双语教学、推动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这其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基本规章制度主要包括:1.双语教学激励机制。“激励(motivation)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degree of readiness),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2】建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有效做法。建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首先得将建立双语教学专项经费提上日程,在此基础上建立差异化的薪酬体系和福利体系,以因人而异为原则,努力实现激励的差异化和激励效用的最大化。2.双语教学监控评价机制。学校可成立双语教学质量考核小组,定期听课,发放学生调查问卷,定期召开双语教学师生座谈会,了解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双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对教学效果较差的课程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或中断建议,以保证专业教学的质量。学校应充分运用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激励为主,科学评价,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3.双语教学师资资格认定机制。学校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开展双语教学师资资格认定工作,这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双语教学师资认定可以通过外语口试(兼听力)、笔试、能力测试等方式进行。只有通过双语教学能力测试并被授予双语教师资格的教师,才允许走上双语教学的讲台。

三.稳中求进

如果说“准确定位”、“夯实基础”是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成功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前提,那么“稳中求进”则是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成功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稳中求进”即在“准确定位”和“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为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而采取的相关举措。根据广西以及当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双语教学效率,可以从“把握教学机遇”、“丰富教学方法”等两个大方向着手进行努力。

(一)把握教学机遇

“把握教学机遇”即根据教学开展的需要将社会上的涉外性活动与校内教学活动有效衔接的教学组织方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广西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这一情势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如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广西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广西新工业基地的全面建设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东盟博览会(CHINA-ASEAN Exposition简称CAEXPO)的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由中国国务院总理倡议,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举办。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文化交流等五大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借助博览会的举办时机,以博览会为教学实践平台,挑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优秀学生,以“志愿者”或“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会场,协助参与翻译、务准备、司仪等工作,以此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使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还会使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丰富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双语课堂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文化导入”、“交际应用”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和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合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地正确理解教材的内容,促使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情境教学的主要教学任务即在教学过程中用双语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语言文化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模拟实训环境。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要求与学科特点,课堂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以为国内外各类学校的汉语教学课堂,也可以是在相关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所开展的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的工作情境。情境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和语言文化传播交流能力。

2.“文化导入”

“文化导入”教学法是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对方国家的文化,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化传播交流能力的教学方法。“文化导入”教学法的使用不仅可以改变以往双语教学中“重语言技能提升、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状况,还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视听、激发学生兴趣。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传统习俗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在涉外活动中,相关工作人员不仅面临与本国不同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及物质环境,而且还要面临着诸多文化的冲突。因此,是否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衡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这也就是“文化导入”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中的意义所在。教师所导入课堂的涉外文化应包括:对方国家的交际礼仪、生活习俗、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内容。“文化导入”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开展:其一是“客观性”,文化导入要避免主观随意,以偏概全,应尽可能做到科学、全面、准确、客观;其次是“关联性”,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文化内容必须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其三是“有效性”,文化导入应注重方法与实效,“导入”不是“灌入”和“填入”,“灌输式”教学往往使学生无法消化所学的知识,而且还会产生厌学的不良情绪。

3.“交际应用”

交际教学法是指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交际教学法的使用可以克服了传统教学法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系统成分轻语言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局限性。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发展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语言运用素质。在交际教学法组织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意以下两方面内容。首先,课堂中“交际环节”的设置必须注重双向互动。基于生活中人们的交谈方向均为双向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应注意互动性原则,问答对话、分组交流等都是很好的形式。另外,课堂中“交际活动”的开展还要注重融入趣味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的最主要因素是情感因素。【4】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任务中要包含与教材相关的新语言点,设计各类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彭晓娟等:高职国际商务类专业双语教学的探讨[J].江西煤炭科技,2009(4).

【2】董崇田等: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

【3】王菊霞.历史课堂情景教学之我见[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5).

【4】卢家楣等主编: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范文5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 汉语国际教育

随着我国政治与经济地位的大幅度提高,汉语已成为国际经济及政治交往中的一种重要语言。在全球化发展中,汉语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日渐升温。国内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使世界各国汉语教师严重匮乏,许多国家纷纷向我国提出了派遣汉语教师的强烈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原对外汉语专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调整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正如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所言:“在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和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下,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就业‘出口’等方面还存在着制约的瓶颈。”[1]在全球“汉语热”的语境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何定位,如何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实践教学与实践能力,如何培养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的汉语教师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专业建设发展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缺乏院校特色

培养目标指教育目的或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它是人才培养中的决定因素,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1985年,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4所高校率先开设对外汉语专业,而今全国已近300所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迅猛发展。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院校专业急于上马,缺少对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和地缘环境的分析与思考,人才培养目标多参照或照搬其他院校,专业目标定位不清,没有形成并体现院校及专业特色。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少专业特点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定位不清直接影响了专业课程设置,地方各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照抄、照搬的现象,部分学校的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雷同,针对性和创新性不足。与此同时,由于受师资条件等方面的限制,部分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任意性较大,缺少规范。部分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只是简单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英语专业的课程相加,这势必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实践环节设置不足,理论和实践脱节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2]。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然而受到师资力量、实践条件、实习平台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很多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足,无法实现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导致专业培养脱离实践、脱离社会,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无从谈起。

(四)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忽视学生主体性

在普通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各院校普遍压缩专业理论课时,导致造成任课教师感觉教学课时紧张,教学内容很难完成,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参与、互动。专业部分课程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率较低,多沿用“一本教材,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做到教学内容丰富、生动,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也势必受到影响。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多疲于接受,失去了学习的成就感和主动探寻的动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习、实践和职业技术能力相结合。”[3]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具体分析为:一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总目标,充分利用地缘和学科优势,建立国内和国外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立足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坚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突出特色教育的教学理念。将专业建设成为适用国际国内市场需要,能为区域社会经济、相关行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

(一)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凸现自身特色

由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院校在办学背景、办学条件和学科优势上存在差异,对各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的特色很重要。只有明晰自身目标定位,凸现自身特色,才能在人才培养上有所突破。在教育部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指导下,各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科学分析自身办学背景、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和学科优势,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发挥地缘优势,从而明晰、准确地确立目标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改革调整理论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应当围绕“应用型”特征来进行。一方面夯实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课程设置体现专业“工具性、文化性、涉外性、师范性”的特点,体现“宽基础”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全面而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设置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选修课程,以此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增强社会适应性。通过专业前沿课程的学习,也使学生具备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突出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优化实践环节设置,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内容设置应体现综合性、国际性的特点,侧重于培养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立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所需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国内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进行语言、中华才艺和教学实训的环境和机会,及时有效地训练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国内外实习基地尤其是留学生教学基地、中小教学基地以及涉外文化企业基地,为学生提供走入社会、亲身体会的机会与展示提供平台,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提升。

(四)加强师资培养培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地方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师资缺乏,专业一些相关课程往往是很难开出或勉强开设,这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师资建设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各院校应充分重视,重视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同时加大现有师资的培养、培训力度,发掘师资潜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手段方面,积极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拓展学习空间,真正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五)重视专业教材建设,增强教学内容针对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支撑,但是,一直以来教材建设是相对薄弱环节。很多与汉语言文学等共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等,目前市场上几乎没有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编著的教材。在此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充分重视专业教材建设。一方面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精选教材,优先选用国家重点规划教材、高等教育统编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等优秀教材。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支持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增强教材编写的针对性,明确“为谁而编,为什么样的目的而编要明有所指,要符合学习者的自身状况与要求”[4]。

(六)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实现监控、反馈与调节

培养机制是指在制度层面上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监控,对人才培养质量作出判断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以便指导、调整相关环节。目前,地方各院校应加快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对人才培养过程、培养质量、就业去向等进行监控和分析,以便及时、有效地调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时有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反馈和教学质量整改提高,以保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始终坚持以应用型为主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人才培养特色。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在学科定位中体现培养目标的指向性与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灵活地根据市场需要和本校学生的就业等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加强实践环节,理论实践并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江涛.对外汉语专业教育现状:迅猛发展仍存制约瓶颈[N].新华网,2010-12-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范文6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的交际;从心理学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1]。具体讲,跨文化交际就是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一般指不同背景的人们相互进行交际时具有的多元文化意识,以及避免因单一文化影响而出现的语用失误,使交际得以成功进行的综合能力”[2]。张红玲(2007.85)指出“如果说交际能力是指外语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那么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超越了具体语言和文化群体,根据不同语境灵活多变、应对自如的能力”[3]。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指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从不同角度考察,其具体内容也不同。我们仅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性质角度考虑,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细化为以下内容。

1.认知能力。

跨文化交际的认知指对对方国家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了解。包括对方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语体文化知识、人文地理、风俗习惯、时间取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规范等。

2.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指能将所学的各种知识应用于实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即便不能流利地说对方国家的语言,但至少应具备用通用语(英语)和对方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利用已掌握的对方国家语言文化、语体文化、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指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对方文化、宗教信仰等,并在心理上很好地适应对方文化和交际模式,适应对方的社会文化生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并且要有良好的心态,在接受不同文化、信仰的同时,能在短时间内主动调整自己,适应周围社会环境和交际模式,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4.行为能力。

行为能力指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包括语言沟通技巧、和谐相处能力等。行为能力要求交际者克服交际中的各种障碍和突发问题,使跨文化交际不仅得体而且有效。

5.教学能力。

跨文化教学能力指能和对方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汉语教学(包括汉语和汉文化知识)。

上述五个指标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并且有一定的层级关系,认知能力是前提,应用能力是保障,移情能力是基础,行为能力是过程,教学能力是目标。对普通人而言,提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只要做到前四点就可以了,但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而言,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到第五点才算合格,所以与其他专业的人才相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应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否则会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而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所以本文着力分析课堂教学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心理素质。

“根据Hanvey(1979)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的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的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4]。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都是可以培养的。意识是第一位的,如果学生主观上不接受这种文化差异,那么就会产生排斥、抵触心理,这样,再丰富的跨文化知识都难以很好地应用,所以健康、正确的跨文化观念、意识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第一步。跨文化意识要经过学习、感知、认识、比较、分析、理解和接受的培养过程[2]。所以教师要遵循跨文化意识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在思想上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形成宽容、开放的心态,树立客观的跨文化观念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移情能力,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以足够强大的内心包容力应对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此外,还需要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和敬业精神,作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职业本身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工作时不得将种族歧视、民族偏见、宗教信仰、个人喜恶带到工作中。

2.深化课堂内容,培养应用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个相对年轻的专业,目前这个专业使用的教材还存在很多不足,如语言类、文学类课程教材和其他专业的没有区别,只泛泛地讲述学科知识,忽略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教材建设方面,没有专业针对性,所以要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教材本身并未涉及这方面内容,所以教师必须深化课堂内容,在实现原有知识目标的基础上,提升层次,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如古代汉语课上学了“六书”理论,那么理论知识讲解完后可设置这样的提问:“请”字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用六书理论分析(左边是形旁,右边是声旁),这样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切实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强化课堂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课堂上有理论讲授环节,还要有实践环节,能让学生站到讲台上讲就更好了。还以“六书”知识为例,在问完“‘请’字为什么这样写”后,可再进一步提问:若你是对外汉语教师,在给外国人讲“请”字的写法时该怎么讲呢?让学生亲自上讲台实践。这样安排,学生的教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4.利用课后作业、第二课堂,培养交际能力。

作业其实就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但在布置作业时,不妨与第二课堂、学校的社团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如双语教学、给外国人做汉语辅导,等等。作业布置尽量采用小团体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这种模式既能巩固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执行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整体规划。受篇幅所限,本文只从课堂教学角度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课堂教学可以和社会调研、海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 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永杰.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西藏教育,2010(12):42-44.

[2]童惟.全球化视野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