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范文1

关键词:气象灾害;发生规律;风险评估;山西晋中

晋中市东依太行山,西傍吕梁山,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1°23′~114°08′、北纬36°39′~38°06′之间。全区总面积16401.9km2,其中平川面积占15.59%、丘陵面积占20.49%、山地面积占63.95%。东部山地属太行山中段、东南部山区为太岳山北段、西部平川属晋中盆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地形如图1所示。近年来,晋中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趋势明显,多灾并发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气象灾害对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巨大,分析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导民众做好应急响应、防灾减灾工作迫切而重要。晋中市比较常见且危害重大的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等。

1资料与方法

本文选取晋中市11个县(市、区)气象站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灾害资料进行分析,对部分不确定的资料查阅档案进行检查核实,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无误。以统计学、普通克里克插值为基础,采用趋势系数为参数对晋中市气象灾害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并对其风险进行评估。

2结果与分析

2.1干旱

晋中市干旱的区域分布:丘陵地区最重,平川地区次之,中低山区又次之,高山地区基本不旱。按季节分布,以春旱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夏连旱、夏秋连旱和夏旱,春夏秋连旱较少,但灾情程度由重到轻依次是春夏连旱、夏秋连旱或春夏秋连旱。干旱出现的频率大、面积广、灾情程度重,制约了全市经济的发展,平均每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成灾面积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25%。以2010年6月为例:全市月平均降水量为12.7mm,其中平川为6.3mm、东山为20.4mm。平川地区太谷、介休降水量分别达16.6、10.0mm;榆次、祁县、平遥、灵石降水量不足5mm,与常年同期相比,降水量偏少90%以上,出现了重旱;其余县(市、区)为中旱。干旱对夏播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拔节期春玉米、乳熟期冬小麦的生长不利,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1]。

2.2暴雨

晋中市大到暴雨的时空分布不均:20世纪60年代为大到暴雨发生频率最高的年代,70年生频率下降,80年代有所上升,90年代下降明显,进入21世纪发生频率接近于70年代。空间分布上受地形影响,东部山区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平川:东部山区榆社县发生暴雨的频率最大,年暴雨日数为0.9d。平川的榆次、太谷发生暴雨的频率较小,年暴雨日数为0.3d。暴雨全市最大极值发生在1977年8月6日的平遥县,达317.3mm。晋中各县(市、区)暴雨频次如图2所示。以1988年7月18日、20日为例:太谷连降暴雨,倒塌房屋共533间,死亡3人,冲倒折断树木1.09万株、各类电杆100余根;损失水果达65t,淹没农作物2666.67hm2,冲毁耕地502hm2。8月6日,灵石县降短时大暴雨,全县城乡3500户居民受灾,县城被淹,死亡12人,倒塌房屋1220间,损坏5000余间;淹没粮田6346.67hm2,冲毁桥梁15座,公路、铁路停运。例如2016年7月18—20日:受低涡和切变线影响,7月18日8:00到20日8:00全市普降暴雨和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降水量国家站最大出现在昔阳,达216.9mm。乡镇雨量站有2个站的过程降水量超过400mm,出现在昔阳孔氏(428.5mm)、和顺青城(421.7mm),有5个站超过250mm、83个站超过100mm、47个站超过50mm。小时最大雨强出现在和顺青城,19日18:00—19:00,1h降水量为68.9mm。榆次、昔阳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大值。

2.3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是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大,常伴有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性的灾害性天气[2-3]。晋中是雹灾较为严重的地区,晋中冰雹灾害具有范围广、雹期长、频次高、雹粒大、成灾重的特点,冰雹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受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5%。冰雹主要发生在6—8月,占全年日数的61.19%;其次是春季,占21.4%;秋季最少,占17.77%;冬季未发生。从逐月分布看:7月最多,占22.22%;其次是6月和8月,分别占19.25%和19.72%;再次是5月和9月,分别占14.2%和12.69%。历史资料统计表明,一天当中,冰雹多发生于下午至傍晚。晋中市平均年降雹日数的地域分布具有显著的特点,东部山区多于平川,在同一经度范围内,年冰雹日基本随纬度增加而增加、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降雹伴有短时局地大雨或暴雨产生的占34%,伴有瞬间大风的占28%;飑线上发生的冰雹大多同时有强降水或瞬间大风出现。冰雹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设施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等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因而是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2010年6月22日16:30,榆次区东北部遭遇突发强对流天气,冰雹自西向东横扫什贴镇、乌金山镇、东赵乡3个乡(镇)的30个村,使3360hm2农作物严重受灾,其中粮食2866.67hm2,减产约40%,493.33hm2蔬菜瓜果基本绝收。据初步估算,全区农业经济损失超过4000万元。此外,还破坏温室50座,冲毁农田逾46.67hm2、道路490m、桥涵3座。

2.4寒潮

寒潮是冬半年影响晋中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寒潮发生时通常会造成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以2018年为例:3月晋中气温异常偏高,杏、梨、核桃、桃、苹果等花期普遍提前7d以上;4月15日,榆次、太谷、平遥、介休、寿阳、昔阳、和顺、左权、榆社出现了霜冻,全市最低地温为-3.8℃。受前期气温持续异常偏高导致物候期提前和气温骤降的综合影响,经济林果遭受严重冻害,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2.5霜冻

晋中市初霜日年最早出现在1979年9月2的寿阳,每年初霜日东山早于平川,近10年来和顺、左权出现初霜冻的时间早于寿阳,例如:2018年9月22日和顺、左权出现了初霜冻,9月30日寿阳才出现初霜冻。晋中市终霜日最晚为1960年6月4日的和顺,最早为2001年2月28日的介休。平川终霜日出现日期早于东山,近10年来晋中市终霜日大部分出现在4月中下旬。以2020年4月为例:11—12日全市都出现了霜冻天气,22—24日除祁县外其他县(市、区)都出现了霜冻天气,22日最低地温为-11.9℃,出现在和顺。4月出现的3次霜冻天气使正值花期的杏、梨、核桃、桃、苹果遭受冻害,经济损失严重[4]。

2.6高温

近50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晋中市最高气温有明显上升趋势(0.25℃/10年):最高气温的上升存在季节差异,在春季增温幅度最大;最高气温突变显著为1994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最高气温上升更加显著(0.8℃/10年),其他年代表现为缓慢上升。基于普通克里克插值的方法,以榆次、寿阳、和顺、左权、榆社、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昔阳11个气象站点的最高气温的趋势系数为参数得出1960—2010年晋中地区最高气温变化强度的空间分布:在灵石、榆次、昔阳形成了强增温中心,在左权、祁县形成了相对较弱的增温中心(图3)。全市极端最高气温41.1℃,出现在平遥的2005年6月22日。2017年7月≥35℃的高温天气介休、平遥共出现了13d,太谷、祁县出现了12d,榆次出现了11d,灵石出现了10d,榆社出现了4d,昔阳、寿阳出现了3d,左权出现了1d。其中:7月8—14日晋中市除和顺外连续出现≥39℃的高温天气,平遥和介休出现了3d,榆次出现了1d。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湿度大,导致具有消化、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中暑感冒的人数增加,尤其对老人和儿童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

3结论与讨论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范文2

关键词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现场勘查;气象要素;采集

中图分类号 P42;TU8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038-01

1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现场勘查概述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最近几年刚起步并发展迅速的一项新的防雷业务。目前,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大致分为3类:预评估、方案评估和现状评估[1]。无论是对项目进行预评估、方案评估还是现状评估,其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现场勘查,即在评估项目所在地或其拟建地勘查测量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建筑物的分布、服务设施的引入引出情况、人员密集程度、地质环境、气象环境、土壤导电性等,将这些勘查数据经过换算形成参数并用于该项目评估中风险分量的计算。

2 气象要素采集的项目及使用仪器

评估现场需要采集的气象要素及相应的使用仪器如下。

(1)天空状况。其指天空中云情的特征,依靠人工观测。

(2)气温。其指表征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一般指在野外空气流通、测量仪器不受太阳直射情况下测得的空气温度。采用WHM5型温湿度表进行测量。

(3)相对湿度。其指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采用WHM5型温湿度表进行测量[2]。

(4)地面温度。其指地表处土壤的温度,这里所指的土壤最好为原状土。采用套管式棒状地面温度表来进行测量。

(5)气压。其指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采用DYM3型空盒气压表进行测量。

(6)风向风速。其指风吹来的方向及空气水平运动的速度。采用便携式风向风速计进行测量。

3 具体采集步骤及方法

在项目所在地或项目拟建地进行气象要素的采集时,地点应尽量选择空旷、视野范围广、地表土为原状土的地方,尽量远离一些人为、可能造成气象要素失真的建筑或设施。具体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下。

(1)天空状况。其采集主要依靠人工目测,观测当时的天空状况为晴、多云或阴天。可通过观测天空中总云量所占整个可视天空范围的层数来进行判断,当天空中总云量不足或刚好达到整个可视天空的3层时,为晴天;总云量达到整个可视天空的4~8层时,为多云;总云量达到整个可视天空的8层甚至以上时,为阴天。当天空云情反复变化时,可连续观测2~3 min,判断天空状况并记录[3]。

(2)气温。测量气温时,应视勘测现场的具体情况并利用现场条件,将WHM5型温湿度表置于离地面1.5 m左右的小平台上(该平台还可用来放置气压表),条件限制的可适当调整,但距离地面不应超过1.25~2.00 m。注意避免其因直接遭受到阳光直射而造成读数失真(可临时利用一些不会造成气象要素失真的物件进行适当的遮挡),放置后等待5 min左右方可读数并记录观测值,经器差订正后算出修正值。

(3)相对湿度。测量相对湿度使用的仪器、测量要求与气温的测量相同,也是采用WHM5型温湿度表进行测量,同样放置仪器5 min后方可读数并记录,经器差订正后算出修正值。

(4)地面温度。测量时先将要测量的地面原状土进行适当疏松,将套管式棒状地面温度表从仪器箱中取出,感应部分位于下方垂直保持30 s左右,而后将其平放于土壤上,放置时注意先将感应部分接触土壤,而后管身缓慢平躺下来。可受阳光直射,特别注意要将感应部分半埋于疏松过的土壤中,放置5 min后方可读数记录,经器差订正后算出修正值即为该点的地面温度值[4]。

(5)气压。DYM3型空盒气压表可置于前述的WHM5型温湿度表旁,同样应避免受到阳光直射,放置5 min后方可读数,读数时要求同时读取并记录气压值和附温值,气压观测值经器差订正和温度差订正查算后可得出该测量点的气压修正值,器差订正可由仪器附带的器差订正表查出,温度差订正值可从《气压读数温度订正表》中查得,在这里特别注意的是附温值要经过附温表的器差订正后方可用于气压的温度差订正查算。

(6)风向风速。测量时将便携式风向风速计组装好,打开测量开关后高举过头顶,计速稳定后开始观测,观测时长约为2 min,观测人员先默记下这2 min内出现的最多风向和大致平均风速,而后将其分别记录[5]。采集风向风速时,采集点应选取四周较为空旷的地方,以避免建筑物过密导致的大气出现“乱流”现象,从而引起测量数据的失真。

4 结语

气象数据的采集和记录是十分严谨的,在放置气象仪器的时候应尽量避免手部触碰仪器的感应部分,尽量避免对着仪器说话或者哈气(尤其是在寒冷季节)。如果影响感应部分,在放置好仪器后最好能在前述要求时间的基础上多等2~3 min再读数[6]。记录应保证其完整性和真实性,若要进行更改,应注明更改人员的姓名及更改日期,以便日后查证。

在实际勘查中,若受勘查场地条件的影响,无法选取有代表性或条件符合的气象要素采集点,则可以尝试多选几点进行测量并记录,最后将数据进行对比考量,选取有代表性的气象数据采集值使用。

5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防雷中心,中国气象局检测网络司,中国电信集团湖南电信公司,等.GB/T21714.2-2008雷电防护 第2部分:风险管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3] 杨仲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4]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范文3

第二条在本县行政区域内从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又称雷击灾害风险评估)是指根据规划和建设项目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其可能遭受雷电灾害的程度进行分析、评估或者预测,并提出相应技术防范措施的活动。

第四条各镇政府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防雷减灾的能力。

第五条县气象主管机构按照职责分工,组织管理、检查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发改、建设、规划、安全生产监督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工作机制。

第六条以下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应当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以确保公共安全:

(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二)油库、气库,加油、气站,液化天然气、油气管道站场、阀室等爆炸、火灾危险环境设施;

(三)交通运输、文化教育、体育、旅游、游乐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通讯、电力、金融证劵、信息系统等重要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四)大型建设工程、县以上重点工程以及其它需要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场所和设施。

第七条凡属第六条所列工程项目,发展和改革部门在项目立项时,应当通知相关建设单位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第八条建设单位应当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前向县气象主管机构提出核准申请;气象主管机构审核后,告知建设单位是否需要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办理流程和所需材料。

第九条需要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阶段应同步委托有资质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机构,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第十条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实行资质认定制度。从事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个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核发的证书后,方可在其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并接受当地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资质管理,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省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承担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必须严格执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政策法规及相关技术标准、规定,并对评估结论负责。

第十二条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规律和地理、地质、土壤、环境等状况;

(二)雷电灾害可能造成危害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三)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建议、对策和措施;

(四)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结论。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结论应当作为建设工程的防雷技术依据。

第十三条对需要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在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申请防雷装置设计审核许可时,应当同时提供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机构出具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第十四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依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建设单位对应当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工程项目拒不进行评估的;

(二)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单位未使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结论擅自设计、施工的;

(三)涂改、伪造建设项目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的;

(四)涂改、伪造、倒卖、出租、出借、挂靠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资质证书的;

(五)未取得相应资质证书,擅自从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

(六)从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出具虚假评估报告的;

(七)从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向负责监督检查的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

(八)违反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相关规定,导致雷击造成火灾、爆炸、人员伤亡以及国家财产重大损失的。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范文4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市气象局应急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组长,由分管业务的副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业务科技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机关党委办公室、市气象台、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市气象服务中心、市气象网络信息服务中心、市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市防雷检测中心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贯彻落实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有关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指示精神,统一领导和指挥气象灾害防范与应急处置工作,指挥气象灾害应急过程中其它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有关内设机构、直属单位和区、县(市)气象局依据职责分工组织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一)办公室(计划财务处)

负责传达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命令,组织协调各单位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协调调配人员、物资、资金等应急资源;负责组织制订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编制“气象应急简报”,起草应急响应工作总结,及时向领导小组和省气象局、市政府报告有关工作情况;负责公共媒体宣传工作,制发新闻通稿、组织现场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对内、对外宣传报道组织工作,宣传报道主要内容包括气象灾害种类、强度、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及应急响应和服务工作等情况。

(二)业务科技处

负责组织提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启动、变更、解除建议;负责组织气象灾害应急观测、预报预警、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信息网络与装备保障、风险评估、灾情调查与上报及应急服务效益评估等工作。

(三)人事处

负责组织建设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队伍等工作。

(四)政策法规处

负责雷电灾害行政管理及组织对雷电灾害的认定与评估等工作。

(五)机关党委办公室

负责气象灾害应急服务过程中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的宣传等工作。

(六)市气象台

负责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决策服务、灾情上报等工作。

(七)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

负责实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灾情调查及农业气象服务等工作。

(八)市气象服务中心

负责实施气象灾害公众服务、专业服务、灾情调查,负责公众气象服务宣传工作。

(九)市气象网络信息服务中心

负责实施气象灾害应急观测、信息网络与装备保障、电力保障等工作。

(十)市防雷检测中心

负责防雷装置设计的审查评价,防雷装置安全性能的检测与评估,出具整改意见。

(十一)市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负责实施气象灾害应急用水保障、食宿安排、车辆保障、安全保卫等工作。

(十二)区、县(市)气象局

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

二、应急响应级别与启动、变更及终止标准

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设为IV级、Ⅲ级、Ⅱ级、I级四个级别,I级为最高级别。符合下述标准时,启动、变更或终止相应级别应急响应。

(一)省气象局含有市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启动、变更或终止命令时,要启动、变更或终止不低于其级别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二)市气象台、变更或解除符合《市气象灾害应急预警标准》(见附件)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应启动、变更或终止相应级别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三)气象灾害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对敏感人群产生影响,引起较大社会反应,或者已发生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的重大灾害并造成严重损失时,可酌情启动、变更或终止适当级别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三、应急响应流程

(一)应急响应启动

业务处根据省气象局应急响应启动或变更命令、市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等应急响应启动标准,起草市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命令,报市气象局局长签发。

办公室根据市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命令,通知相关单位启动应急响应。

(二)应急响应过程

1.IV级响应

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待命,保持手机通讯畅通。

相关单位明确在岗责任人,按照职责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进入应急响应的区、县(市)气象局和直属单位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及时通过NOTES邮件向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

市气象台及时编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相关决策气象信息及雨情专报等气象灾害实况信息。

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相关农业灾情及风险评估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服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传媒报道的相关灾情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检查并保障保障应急车、通信网络等正常运行,及时通过网站逐小时雨情信息。

办公室及时通过省气象局应急管理平台、市政府应急管理平台向上级报告有关工作情况;每天15时前编制新闻通稿,最新气象灾害和应急响应工作动态;每天编制1期“气象应急简报”,通过NOTES邮件等方式向相关单位通报有关工作情况。

2.Ⅲ级响应

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在岗待命,保持手机通讯畅通,参加天气会商,了解天气情况。

相关单位明确在岗责任人,按照职责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进入应急响应的区、县(市)气象局和直属单位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每天14时前通过NOTES邮件向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内容包括天气实况及灾情、预警预报情况、服务情况、应急响应组织工作情况等。

市气象台每天编发1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相关决策气象信息,每6小时编发1期雨情专报等气象灾害实况信息,根据需要提出应急加密观测需求。

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相关农业灾情及风险评估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服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传媒报道的相关灾情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检查并保障应急车、通信网络等正常运行,做好现场应急服务准备,及时通过网站逐小时雨情信息。

业务处根据需要组织实施应急加密观测。

办公室及时通过省气象局应急管理平台、市政府应急管理平台向上级报告有关工作情况;每天15时前编制1期“气象应急简报”,向省气象局和市政府报告,向市气象局相关单位通报;每天15时前编制新闻通稿,组织最新气象灾害和应急响应工作动态。

3.Ⅱ级响应

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在岗待命,保持手机通讯畅通,参加天气会商,了解天气情况。办公室根据领导小组安排,组织召开应急工作会议,各成员单位通报工作情况;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应急工作任务,视情况派出工作组赴灾害发生地现场指导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工作。

相关单位明确在岗责任人,按照职责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进入应急响应的区、县(市)气象局和直属单位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和主要负责人带班制度,每天14时通过NOTES邮件向办公室报告情况,必要时根据命令增加报告频次,内容包括天气实况及灾情、观测网络业务运行情况、预警预报信息、服务情况、应急响应工作情况等,遇有突发事件随时向办公室报告。

市气象台每天编发1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相关决策气象信息,每3小时编发1期雨情专报等气象灾害实况信息,根据需要提出应急加密观测需求。

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相关农业灾情及风险评估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服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传媒报道的相关灾情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检查并保障应急车、通信网络等正常运行,做好现场应急服务准备,保障电视会商系统24小时运行,及时通过网站逐小时雨情信息。

业务处根据需要组织实施应急加密观测。

办公室及时通过省气象局应急管理平台、市政府应急管理平台向上级报告有关工作情况;每天15时前编制1期“气象应急简报”,向省气象局和市政府报告,向市气象局相关单位通报;每天15时前编制新闻通稿,根据需要确定现场报道、记者采访、新闻会等宣传报道方式,组织最新气象灾害和应急响应工作动态。

4.Ⅰ级响应

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在岗待命,保持手机通讯畅通,参加天气会商,了解天气情况。办公室根据领导小组安排,每天组织召开应急工作会议,各成员单位通报工作情况;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应急工作任务,派出工作组赴现场指导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工作。

相关单位明确在岗责任人,按照职责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进入应急响应的区、县(市)气象局和直属单位制定应急岗位排班表,主要负责人24小时带班,相关岗位24小时值班,取消所有休假安排,应急岗位人员全体到岗,每天14时通过NOTES邮件向办公室报告情况,必要时根据命令增加报告频次,内容包括天气实况及灾情、观测网络业务运行情况、预警预报信息、服务情况、应急响应工作情况等,遇有突发事件随时向办公室报告。

市气象台每天至少编发1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相关决策气象信息,每1小时编发1期雨情专报等气象灾害实况信息,根据需要提出应急加密观测需求。

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相关农业灾情及风险评估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服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传媒报道的相关灾情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检查并保障应急车、通信网络等正常运行,做好现场应急服务准备,保障电视会商系统24小时运行,及时通过网站逐小时雨情信息。

业务处根据需要组织实施应急加密观测。

人事处召集气象灾害应急专家组有关成员,随工作组赴灾害发生地现场指导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办公室及时通过省气象局应急管理平台、市政府应急管理平台向上级报告有关工作情况;每天15时前编制1期“气象应急简报”,向省气象局和市政府报告,向市气象局相关单位通报;每天15时前编制新闻通稿,根据需要确定现场报道、记者采访、新闻会等宣传报道方式,组织最新气象灾害和应急响应工作动态。

(三)应急响应终止

业务处根据省气象局应急响应终止命令、市气象台解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等应急响应终止标准,起草市气象局解除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命令,报市气象局局长签发。

办公室根据市气象局解除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命令,通知相关单位解除应急响应。

四、后期处置

各应急响应单位在应急响应结束后的2个工作日内将应急工作总结通过NOTES邮件报送办公室,办公室汇总形成市气象局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总结,以“气象应急简报”形式报送领导小组成员。Ⅱ级和Ⅰ级应急响应工作总结须经市气象局局长审核后报省气象局。

五、预案管理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范文5

一、充分认识气象服务在“三农”工作中的作用

农村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也是气候的敏感区,气象工作与“三农”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气象工作关系农业的科学发展,加强气象工作,既有利于防范、减轻气象灾害对农村和农业的危害,又有利于趋利避害,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升农业效益;气象工作关系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薄弱,极易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的不稳定;气象工作关系农村的民生改善,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对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严峻威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气象服务的支持力度。

二、全面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各地要以减轻农村气象灾害损失,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目标,争取在3年时间内,基本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一)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要加快现代化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整合气象、水文、国土资源等部门资源,优化布局,加密站点,统筹推进重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等农村重点部位的气象灾害监测站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的监测分析,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和农用天气预报,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和风险评估的针对性。

(二)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建设。要建立县、乡两级政府气象防灾减灾领导机构,负责全县、全乡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做到重点部门有联络员,每个乡镇有气象协理员,每个村有气象信息员,落实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组织灾害防御、传播气象信息、反馈受灾情况和气象灾害科普宣传等工作。

(三)加强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的建设。要做好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乡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优化各气象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预案演练,提高农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及各单位协同作战水平。

(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要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并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工作;重点加强对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迁建选址、农民建房等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避开气象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开展乡镇、村(社区)和重点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五)加强农村防御雷电灾害能力建设。要按照规范标准,科学设计、安装防雷装置,推进农村学校等公共设施、企业以及成片农民新村的防雷设施建设,并逐步纳入当地政府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各地要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科普与宣传,气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引导农民按防雷规范标准建房,提高农民防御雷击灾害的能力。各县(市)至少要建成一个农村防雷科普示范点。

三、全面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以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一)开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气象部门要开展针对粮食作物关键农事时期的天气预报服务;农业部门要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的合作,及时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会商分析,指导农户采取抗灾避灾措施,保障全市粮食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二)推进现代农业“两区”气象服务。根据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服务需求,在“两区”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各县(市)至少建成二个园区气象工作站和一支园区气象信息员队伍。探索建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试验基地,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和小气候观测能力。完善气象为农服务“联系卡”制度,为农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开展“一对一”气象服务。

(三)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的传播。建成以气象服务系统为依托的县级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完善乡镇、村及气象灾害敏感行业(单位)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机制,逐步建成农村有线广播、iTV气象直播频道、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农村气象信息接收设施,使气象信息进村入户,为农民防御气象灾害和安排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深入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教育、气象信息应用培训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气象信息运用能力。

(四)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为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决策支撑。认真组织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和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结合农业区域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良种引进等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动态预警服务;落实人工增雨作业经费、装备和队伍等,开展针对农业抗旱、水库蓄水、缓解高温及森林防火的人工增雨作业。四、以“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建设为载体,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

各地要在建设农村防灾减灾示范乡镇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按照“有气象工作站、有气象协理员、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气象监测设施、有气象信息接收设施、有气象科普活动”为内容的“六有”标准,全面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街道)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创建示范村(社区)的试点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要完成所有乡镇(街道)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和100个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村(社区)建设。各县(市)政府要大力支持,市、县(市)气象部门要加强指导,各乡镇(街道)要抓紧推进。对已通过省级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验收的单位,要按照标准定期复查,真正发挥示范作用,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水平。五、切实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考核,完善制度。各地要把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纳入对下一级政府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新农村建设考核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农口联席会议制度,发改、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支持和参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范文6

【关键词】多平台 雷电灾害 风险评估 信息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尽可能的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是气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构建完善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增强气象业务硬件、软件基础建设,提升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已迫在眉睫。本文介绍的基于多平台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信息管理系统正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

1 研究现状

佛山市气象局已经有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建设,防雷所在业务上也有非常明确的定位和管理流程。防雷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是雷电风险评估、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和检测服务。服务范围主要包括:经地方城市规划部门核准的佛山市市属大型、重点工程项目,以及佛山市禅城区、佛山新城区域内工程项目(含新建、扩建、改建)的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和检测服务。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以及防雷工程和防雷工程建设单位信息的大量增加,和海量的防雷设施台帐管理的要求,防雷所的信息化程度还有很多待提高的地方,尤其是在通过结合GIS等手段对建筑物防雷管理上,尚缺乏比较先进的手段。

2 系统建设目标

常见的虚拟机资源分配算法有基于市场导向的资源分配算法、启发式算法和基于云计算平台系统特征的分配算法。市场导向的资源分配方法是根据用户对虚拟机资源的需求和自由市场竞争有很多相识之处,将市场中的资源分配算法应用到虚拟机资源的分配中。启发式算法是指在可承受的计算时间和空间下,给出待解决问题的一个可行解。

2.1 实现防雷评估业务流程电子化

结合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使办事流程电子化。通过对电子化流程的优化、构建与管理,将防雷所与不同建设单位、不同职责、不同专业的工作和人员串联起来,理顺工作流程,降低成本费用,提升服务水平,达到了运行有序和效率提高。

2.2 建立雷评项目电子档案库

越来越多的需要实施防雷工程的建筑,要求防雷所建立一个直观,方便的档案库,便于准确的把握每一栋建筑的防雷工程信息、防雷设置评估信息和防雷设置管理责任人信息。

2.3 建立评估报告标准模板库

对各类雷评报告相同或相似的信息片段及格式进行提取,制作成各种不同报告模板,评估人员撰写雷评报告的时候,可以快速方便调取相类模板创建雷评报告书,从而提升人员工作效率,降低书写出错情况。

2.4 建立防雷项目GIS信息库

佛山市需要建设防雷设施的建筑物越来越多,通过建立基于GIS的防雷工程项目和建筑物防雷设施的信息中,便于防雷所对所辖区域内的防雷工程进行高效,直观的管理。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业务边界

根据系统建设目标设定以下系统边界模型。根据图1所示,整个系统分成两个子系统:雷评业务管理子系统和雷评申请及跟踪子系统。系统的参与者包括防雷所业务人员、防雷工程建设单位。

雷评业务管理子系统主要提供雷评估项目管理和审批,雷评报告生成及归档与费用核算管理,报告模板库,雷评知识库对外宣传等功能。

3.2 系统建设总体框架

总体框架是按照分层的思想加以设计和实现,分层的体系结构能够很好的实现系统建设任务的分解,以便整个系统的建设任务能够在明确接口定义的基础上进行并行建设,以缩短整体的建设周期。同时,在接口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分层的体系结构还能保证系统对各层基础技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并且较好的体现以数据获取和整合为核心,以监督管理服务能力建设的功能定位。系统框架图如图2所示。

系统总线将实现“企业登记”、“雷评管理”、“费用核算”、“GIS建筑防雷台账”、“雷评知识库”等几个模块的数据和业务整合,构建新的基于SOA的业务服务,可以确保系统具有高的可用性和扩展性。

3.2.1 雷电风险评估业务申请系统

佛山市防雷所外网主要提供在线提交防雷工程评估申请、查询评估业务办理进度、防雷评估报告调阅;公众上网人员可以在线浏览防雷知识库的文章、在线观看防雷教育视频等。

3.2.2 雷电风险评估移动应用系统

提供支持iPhone、Android的移动应用系统,给防雷工程建设单位查询工程办理进度,调阅雷评报告,业务信息通知等功能。工程相关人员也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系统查阅项目各种报告。

3.2.3 雷电风险评估微信门户

微信作为当前比较流行的公众信息服务入口,本系统面向公众的所有服务信息都能够通过雷电风险评估微信门户公众号对外提供服务。同时,通过公众服务号实现与使用者的互动,提供各种防雷产品服务。

3.2.4 雷电风险评估业务管理系统

防雷所的内部业务系统,根据防雷所雷评实际业务范围确定,由雷评工程业务管理,GIS建筑防雷台帐、报告模板库、费用核算管理和防雷知识库的宣传与等模块组成。

3.2.5 基础设施

业基础设施包括应用支持层、企业总线、中间层、数据持久层、基础设施层几部分,为上层各业务子系统提供技术应用上的支持。

3.3 雷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

综合业务系统包括企业登记,雷评管理,费用核算,报告模板库,档案管理,防雷项目GIS展示系统,统计报表,系统用户几大模块。通用架构如图3所示。

3.4 雷评移动/微信客户端

雷评移动/微信客户端包括企业认证,项目进度查询,报告资料调阅,雷评知识库,消息推送功能,雷评移动客户端如下图4所示。

4 系统技术架构

根据系统总体设计指导方针以及技术标准规范,并充分考虑到应用集成、应用支持等因素,业务应用系统设计体系架构设计如图5所示。

5 结语

本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业主方的使用需求,通过软件系统的流程化管理规范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服务的执行过程,使用报告内容的片段和模块化数据处理手段完成报告有效内容的复用,可切实地提高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考虑到日后移动办公和业务整合的可能性,已预留服务端和移动端的多种技术接口,在本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日后业务需求的变化,方便地接入新的功能模块,如实现远程办公、移动端采集现场数据、提供对接门户网站、公共平台的模块化服务等。

参考文献:

[1]任艳,林巧,冷洪旭等.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管理系统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4(1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