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社会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性别社会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性别社会学论文

性别社会学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体育舞蹈,休闲体育,行为模式

 

1前言

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方针指引下,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我国社区、广场和舞厅利用体育舞蹈健身的群众日益增多。体育舞蹈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怀化市地处湘西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属于我国中等三线城市,市民消费水平处于中下水平。但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也随之有了较大改变,休闲意识已逐步深入到我国各中级城市居民生活当中。体育舞蹈以其清晰、明快的节奏,动感音乐的配合,对健身的促进作用,也浸润入像怀化这类中等城市的居民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参与体育舞蹈休闲行为的怀化市民。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性质,发放回收认真严谨地设计了《怀化市参与体育舞蹈人群行为模式的调查表,并通过复测的方法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信度为(87.8%)。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88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问卷786份人文历史论文,有效率98.25%。在有效问卷中,男235份,占29.9%,女551,占70.1%。以上数据均符合本次调查的要求。具体调查结果见结果与分析图表论文格式模板。

2.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我院图书馆、各类网站查阅与体育舞蹈人群行为模式的相关资料

2.2.3访谈法

通过与不同区域、性别、年龄的体育舞蹈参与者进行交流,了解他(她)们在参与体育舞蹈的状况。

2.2.4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调查问卷各个具体项目运用EXCEL等软件统计分析,并对调查所得的指标进行数据分析。

2.2.5逻辑分析法

对所得数据,运用体育心理学、体育统计学、体育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进行研究,总结目前怀化市参与体育舞蹈的人群行为模式。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舞蹈休闲行为主体的人群特征

体育舞蹈休闲行为主体的人群特征主要是指行为主体的性别、生活形态等等。人群特征反映在人口统计变量上,涵盖教育、职业、年龄、性别等。

3.1.1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形态、机能和素质上存在着差异的原因而形成了社会心理差别,因此在兴趣爱好、并由生理的差异和社会文化传统的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显著的不同。体育休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因此在项目选择上,由于性别差异导致的生理等差异,男性一般选择强度较大、竞技成分较高的项目;女性则相反,由此表现出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体育舞蹈正是这样一种强度小、竞技成分低的休闲活动,所以女性多采用体育舞蹈活动作为休闲手段,男性选择则相对少。调查表明,怀化市体育舞蹈休闲人群在性别方面有如下特点:

表1 怀化市参与体育舞蹈人群的性别比例表

 

 

 

调查人数

占总调查人数比例

男性

235

29.9%

女性

性别社会学论文范文2

在早期的一些作品中,托马斯认为男人天生就是一种偏爱流浪、攻击和狩猎的动物;他认为冲动衰退是一种病态,而农业和定居这类生活方式会使人类器官退化;他认为男人在形态上的发展比女人更重要,异族通婚源于男性寻求更多陌生妇女的愿望;他认为人类对食物和性的追求是人类生存中最主要的驱动力,他将社会看做是一种纯粹的生物环境。上述观点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论性代谢的差异》(OnaDifferenceoftheMetabolismoftheSexes)中,他博士论文首页就写明:“一个日益明显的事实是,一切社会事实都源于生理现象。”但是当他1907年出版《性与社会:性别的社会心理研究》(SexandSo-ciety:StudiesintheSocialPsychologyofSex)时,情况却开始出现了变化,他在解释人类行为方面开始摆脱生物决定论的影响。此后,托马斯提出了态度价值以及情境定义等重要概念,既反对社会决定论,也反对心理还原主义,而是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托马斯对社会学的贡献还体现在开创了社会学研究的文化人类学传统。文化人类学发源于欧洲,这是一门从人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化的科学,至19世纪末期文化人类学已经相当成熟,大师级的学术人物和学术著作均已出现,如英国弗雷泽的《金枝》、泰勒的《原始文化》等。事实上,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全称为“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系”,直到1929年文化人类学才成为该校一个单独的部门。托马斯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性别、种族、社会人格以及文化差异、文化同化等方面。例如,他在1909年出版的重要著作《社会起源导论》中对种族智力存在差异的观点提出了尖锐批评,这一立场和观点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FanzBoas)的观点十分接近。在其1937年出版的《原始行为》一书中,他以收集到的谚语等材料揭示各种种族不同的智力天赋,揭示古代民族的思维方式。托马斯的研究领域显然与芝加哥社会学系其他早期同仁的研究领域不太相同。例如亨德森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慈善机构、劳工问题以及社会保险等方面。

与其他同仁相比,托马斯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题材与欧洲文化人类学研究更为接近。事实上,正是托马斯开启了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传统。20世纪前后几十年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在托马斯的影响下,一批学者纷纷走上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方向,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些人物包括斯塔尔(FrederickStarr)、法里斯(EllsworthFaris)、林顿(RalphLinton)以及萨丕尔(EdwardSapir)和科尔(FayCooperCole,1929年成为分离出去的文化人类学系首届主任)等。托马斯对社会学最为重要的贡献恐怕在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经验主义理念和方法应用于社会学研究,开启了芝加哥社会学派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研究方向。詹姆斯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影响了整个芝加哥学派的发展,为芝加哥学派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但是真正将这一思想和方法应用于具体的社会学研究,并取得最初一批研究成果的却是托马斯。在这方面划时代的巨作就是《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由托马斯与波兰学者兹纳涅茨基(FlorianZnaniecki,1882—1958)合作完成,于1918—1920年出版,共5册,2232页。马丁•布鲁默认为这套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学从抽象理论和学院式研究的传统转移到更切合实际的经验研究方向。〔6〕托马斯早期一些作品抽象思辨色彩比较浓厚,但是从《社会起源导论》起,他的作品中经验材料明显增多。《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则被视为经验描述与理论概括的典范之作,这部著作的研究对象是当时身处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主要是当时美国的波兰移民)。他利用捐赠人提供的5万美元研究经费在1809—1913年间走访欧洲许多国家,进行调查。1913年最后一次访问华沙时,他认识了当时供职于波兰移民保护局的兹纳涅茨基博士,后者很快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以及合作者。在国内外旅行中,托马斯广泛收集来自波兰农民群体的书信、有关新闻报道数据、庭审记录、祷文、小册子等材料作为自己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托马斯将这些材料称为“偶然材料”。这些材料大部分来自美国国内,托马斯通过在报纸刊登广告以有偿阅读的方式获得这些信件。①移民是当时美国社会乃至世界变化的一个缩影,从某个角度来说,关注欧洲和美国的波兰移民就是关注整个美国和整个世界当时正在发生的巨变。1899—1910年的11年间,在美国移民总数中波兰移民占1/4,这些波兰移民大多选择在芝加哥、皮兹堡、水牛城(Buffalo)和底特律这样的大都市居住,仅1907年的移民高峰中就有128万波兰人移民到美国,这些来自波兰和东欧的移民在原居住地或者在政治和文化上遭受迫害,或者在经济上陷入穷困,他们大多因为这些原因选择移民美国。〔7〕选择波兰移民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波兰移民在差异性的社会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托马斯试图从这一社会群体中发现诸如社会人格、情境决定、态度和价值之类的秘密,揭示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社会心理事实。托马斯收集到的那些书信之类的“偶然材料”在他的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些“偶然材料”真实地记录了波兰移民在相互交往的历史中所发生的一切真实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文化、传统、情感、态度、价值观、信仰等。用这类“客观材料”研究波兰移民群体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突破,它避免了来自主观因素的干扰。事实上,为了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托马斯甚至拒绝在研究中采用访谈之类的东西,他认为这种面对面的访谈本身就是对访谈对象和生活过程的干预,甚至操控。《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的面世为社会学经验研究提供了范本,它是芝加哥社会学派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1915年芝加哥社会学即将步入全盛之际,其实潜伏着种种危机。马丁•布鲁默的分析十分冷峻。他说:“在1915年的时候绝对没有迹象显示在未来十五年中芝加哥社会学会主导未来美国社会学的发展。”〔9〕布鲁默给出的数据显示,在1915年至1925年的十年间,在社会学系执教的教师从八名减少到五名。在此期间,亨德森教授于1915年去世,托马斯教授于1918年被校方除名,斯莫尔教授于1924年退休(也有说是1925年退休)。在芝加哥社会学处于巅峰时期仅有三名社会学教授,他们是帕克、伯吉斯和法里斯(系主任)。学术界倾向于认为芝加哥社会学走向全盛与帕克加盟社会学系关系甚大。①帕克于1913年(也有说1914)进入芝加哥社会学系,帕克的一生充满职业传奇和学术传奇。他于1887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做了11年新闻记者,1897年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1899年赴德国继续求学,并于1904年获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担任一年哲学助教之后,又到美国南方从事黑人民权活动近十年,在他50岁的时候再次回到大学讲坛。帕克进入芝加哥大学的最初几年潜心教学,培养学生,只发表了为数不多的论著,包括论文《次级群体中的种族同化》,60页的小册子《人类行为的原则》,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城市:都市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调查》。1921年他与伯吉斯合编的教材《社会学导论》出版,这部1000多页的教材为他带来了极大声誉,该书包括14个社会学主题,收录196篇阅读篇目,参考文献达到了1700项,这本教材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分别于1924年和1970年再版。法里斯评论说:“由帕克和伯吉斯撰写的这部著名的教科书被许多社会学家认为是最具影响的社会学著作,1921年之后美国社会学的方向和内容主要就是由帕克和伯吉斯的这本教科书设定的。”〔10〕伯吉斯(ErnestWasonBurgess,1886—1966)1908年毕业于肯菲舍学院(KingfisherCollege),随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继续求学,并于1913年完成博士学业。1912—1913年在托莱多大学(ToledoUniversity)任教,1913—1915年在堪萨斯大学任教,1915—1916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任教。1919年伯吉斯重返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直到1957年退休。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伯吉斯成为帕克最密切的学术合作伙伴,他们二人除合作出版了《社会学导论》外,还合作出版了《城市:都市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调查》(1925)等作品。真正使芝加哥社会学形成学派,流传身后的成果是此间进行的“都市生态结构研究”以及“都市行为研究”,法里斯评论说:“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社会学系最引人注目和广为人知的进展是他们在都市生态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原创性研究。”〔11〕帕克和伯吉斯等人在这些大规模的研究活动中扮演了总设计师的角色。“都市生态结构”、“都市行为研究”这样的理论念头和设计出自帕克大脑之中一点也不奇怪。帕克1914年进入芝加哥大学之前主要职业是新闻记者,他十分看重实践和实验活动。在从事新闻报道的十几年中,他就养成了观察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的习惯,他于1925年出版的著作《城市:都市环境中的人性调查》就是他早年对城市观察和研究结果。他说:“城市在扩展,滋生于其中的各类人性也在不断显现,这使得城市变得非常有趣和迷人。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研究人心秘密、人性以及社会的种种场所。”〔12〕

进入社会学系之后,他在学术上更自觉地将实用、实验和效用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主导方向。在《社会学导论》中他非常明确地阐述道:“从某种流行的观点来看,现在的社会学已经成为一门实用科学,社会学很快将成为这样一门科学,它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得出的结论也将完全适用于同类其他问题。实验方法将进入社会生活、工业发展、政治生活以及宗教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所有这些领域,人类实际上被各种或明或暗的法则所制约引导。但是,这些法则很少被人们以理论假设的方式和实验证明的方式予以阐明。如果要区别这两种方法,我们选择调查而不选择研究。”〔13〕帕克将正在兴起的芝加哥这座都市看做一个巨大的社会实验场,他说:“社会学研究工作应该定位于芝加哥的都市文化,芝加哥就是一个社会实验室,这意味着应该去收集那些影响城市社会生活的各种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归纳和分析。”〔14〕他的学术研究目标是要摸清楚这个大都市的要素分布和要素功能,并解剖都市中的各种人类行为。就像当时许多社会学家一样,帕克深受达尔文和斯宾塞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学说的影响,以生物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城市,解剖城市所延伸出来的概念就是城市生态。帕克1902年在德国求学时跟随黑特纳(Hett-ner)学习地理,他坚信:“每一个社会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该了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其实,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一种地理现象。”〔15〕到芝加哥大学后,他开设的课程之一就是“实地研究”(FieldStudies),正是通过这门课程,帕克鼓励研究生们走进城市、走进社会,以绘制地图的方式去呈现这座城市地产、商业、舞厅、、犯罪等各行各业的分布和结构,研究各色人等的心理和行为。其他各种实证研究方法,如访谈、观察、数据收集、文献分析也被广泛运用。这类经验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对芝加哥社会学派的最终形成至关重要,这些经验方法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柯泽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性别社会学论文范文3

不难看出,男权中心文化直接作用于男女两性之间,规定男性必须作为强者去支配资源(包括女性),而女性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它不仅是女性遭受歧视的文化根基,更使男性背负着“女性被歧视的罪魁祸首”的罪名,它让男性再商场上强悍却在消费权力面前时沉默。因此,男性也同样是男权中心文化的受害者。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是孩子.

男人在一起谈女人,女人在一起谈衣饰.

男人挣钱给女人花,女人挣钱给自己花.

男人看女人爱回头,女人看男人爱低头.

男人把钱花在嘴上,女人把钱花在脸上。

男人有泪不轻弹,女人无泪也嗦响。

男人身上烟味大,女人身上香味浓。

男人不愿谈收入,女人讨厌问年龄.

男人关心自己的身高,女人关心自己的体重。

男人靠拳头征服女人,女人靠眼泪征服男人。

男人在恋爱时最勤快,女人在恋爱时最温柔。

男人圈里的女孩是公主,女人圈里的男孩是奴仆。

男人把面子看得最重要,女人把名气看得最重要。

男人有四怕:一怕个人的表现有悖于别人的期望与要求;二怕遭受异性

的拒绝;三怕失去镇定沉着的自制力;四怕失去自我.

女人有四忧:一忧贫寒;二忧衰老;三忧生病;四忧丧失社会认可。

这篇发表在网易udy频道上的网文《男女有别》以诙谐的调侃阐释了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的差异,更隐含了社会对男女两性不同的角色期待,男性注定要是强者,“当你一来到这世界时,甚至你还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是这个世界却已经给了你一个位置与期望。因此你就必须终此一生按照这个被给予的期望来扮演你的角色。你究竟是谁?这世界到底有些什么?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符合社会文化对你的期望。”

“社会性别”这一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被普遍使用,最初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概念的外延有了很大发展,己经从硕士论文起先的两性扩展到包括同性恋等多种“性别”类型,并且逐渐地普及开来,于是在影视、杂志等大众媒体上屡见不鲜。然而仔细研读,却发现冠之以“社会性别”的图书或学刊大多是在谈论女性,男性成为被人们忽视的群体,究其原日’万是与传统的性别期待有关联。

性别角色期待,是指社会文化将人群以性别为划分标准进行划分,对不同人群给予不同的角色扮演预期。这样的预期在个人成长接受文化濡化的过程种被内化到个人的心理层面,个人努力通过自身塑造以符合社会的预期,社会也依照这一预期对个人作出评判。“”由于性别角色期待已经深入到心理的层面,因此,通过对性别角色期待的分析,可以发现社会文化对性别规范的实质。两性之间的性别期待无非是希望男性更强悍,大丈夫应该“齐家、治国、平天下”,女性更柔弱,最好可以“三从四德”,是个贤内助。虽然近年来,关于两性之间的性别期待有所转变,但是传统的因素仍然存在并制约着男女两性之间的平衡发展。性别期待反映在广告里,于是出现了性别刻板印象,无论是贤惠温柔的女主妇还是事业蒸蒸日上的成功男士都成了性别期待的载体;广告中大量女性形象地使用无非是加大力度展示了中国传统女性的道德美,同时也顺应了人们心中先入为主的性别期待,下面一组调查数据更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2004年首届亚洲女性论坛在新浪网上发出了《当代中国性别期待调查》,并由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对问卷协助分析并作出调查报告。问卷设计了性别形象期待、性别气质期待、性别角色期待、性别职业期待四类问题。”

性别社会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国际体育科学、教育与运动医学大会;体育科学;学术交流;2012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001-04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Sport Scienc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y on the 2012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JIANG Zhi-xue1, LONG Sheng-jun1, YANG Jie2, SHI Li-jun3

(1. Science and Education Division,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763, China;2. Sport Research

Institut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763, China;3.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theme of the 2012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is Sport-Inspiring a Learning Legacy. This convention showed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in sport science research, such as the subjects became more diversified, the contents became more pertinent to sports practice and the orientation becam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This convention laid more emphasis on the new research hotspots as the sport legacy, coaches'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advanced ideas on public health. Covering biology, medicine, psychology, economics, history, soc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e convention showed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sport science research.

Key words: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sport science; academic exchanges; 2012

2012年7月19~24日,伦敦奥运会前夕,由国际奥委会(IOC)、国际残奥委会(IPC)、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和国际体育科学与教育理事会(ICSSPE)四个组织联合举办的“2012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ICSEMIS 2012)”在英国格拉斯哥苏格兰会展中心召开,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2 000多名体育科研各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 “运动激发学术遗产”,通过大会报告、口头发言、墙报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学术交流,涵盖了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到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展示了体育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大会的交流成果展现了当前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1 ICSEMIS简介

ICSEMIS的前身是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简称奥科会。奥科会自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起开始举办,自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开始使用“奥林匹克科学大会”这一名称,国际奥委会(IOC)是唯一主办单位。奥科会是世界最大规模的综合性体育科学大会,也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4年在奥运会举办国举办一次。由于它在奥运会开幕前一周举行,所以也被称为“奥运序曲”。会议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云集奥运会举办国,共同交流体育科学、运动医学、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各领域中的最新发现、经验和进展。

2004年希腊萨塞罗基尼奥科会后,国际奥委会决定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的奥科会改由国际奥委会(IOC)、国际残奥委会(IPC)、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和国际体育科学与教育理事会(ICSSPE)四个国际组织联合举办,改名为“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会议的规模有所扩大、层次得以提升。我国的广东省广州市于2008年8月1-5日成功承办了首届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ICSEMIS 2008)。

2 ICSEMIS 2012概况

2.1 会议基本情况 本次大会设立了2个开幕式主题报告、1个闭幕式主题报告、17个主报告和135个分报告,以及2 000多篇论文参与口头报告、墙报交流、workshop、自由交流、专家交流和展览展示活动。大会设置2个论文大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1个;设立了10个“青年调查研究奖”青年学者奖和44个国际奖学金。会议邀请了全球体育科研及其相关领域的众多知名科学家到会进行学术交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2 000多名体育科技工作者相互学习和借鉴、碰撞并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2.2 会议主题与主要内容 本次大会论文集收录的主题报告(keynote)共有9个,涉及6个方面的内容(表1)。

大会专题报告(symposium)涉及9个领域,每个领域中都包含多个分会场专题讨论;自由交流的口头报告涉及10个领域,详见表2。

2.3 会议论文情况 会议征集到论文2 000多篇, 通过专家评审, 选出了779 篇为会议宣读论文, 其中专题报告为96篇,口头报告为683篇,各类别论文数目及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2.4 我国学者参会情况 我国共有1 080余篇论文被大会录用,其中,口头报告250余篇,墙报交流830余篇,参会代表400余人。我国参会人员主要来自国家体育总局及其直属科研单位、体育院校、体育科研单位和普通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国家体育总局运医所、中国反兴奋剂中心等。北京奥组委医学部的甄小珍女士受邀参加了开幕式主题报告,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的常芸研究员、首都体育学院的钟秉枢教授分别主持了“高水平运动训练的遗产基因分析”和“21世纪的体育运动、大脑发育和教育”的专题交流。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黄彩华的论文“Leptin And Adiponectin May Interact In Mediating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For Type 2 Diabetes”获得了自然科学最佳论文奖。我国学者的论文几乎涵盖了所有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其中以运动训练、体育社会学、大众健康、体育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的研究居多,高原训练、武术研究和健康方面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3 2012 ICSEMIS会议热点与焦点

3.1 关注大众健康、推广先进理念 关注大众健康,推广先进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是当前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的重点,大会开、闭幕式的主报告都有相关内容。美国著名科学家Robert Sallis的闭幕式主报告题目是:运动是良医。他指出:缺少体力活动,是当代最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它会对健康产生一系列令人难以想象的不良影响。运动是防治一系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肥胖以及过早死亡的最有效手段,是针对世界健康问题的有效的低成本干预策略。未来的运动医学研究可能会集中在:预防因静坐少动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锻炼或比赛前,对预参加者进行临床筛查,为参加各种竞技项目的运动员提供医疗援助;营养补剂的使用、药物使用的人、兴奋剂的控制、性别鉴定、性别复合体的道德伦理、法律和健康相关的难点问题;与国际体育赛事相关的特殊医学问题(包括残疾运动员),如旅行与习服的效果等。本次会议有关疾病的运动干预与运动安全性研究领域设了4个专题,其中,运动性猝死作为运动人群在运动中突发事件设立了2个专题。运动性猝死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但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一些常规体检正常的运动员也时有猝死发生,直接危及“健康人”的生命,给人们的震撼很大,成为运动医学领域的难题。

3.2 体育遗产研究崭露头角 奥运影响(Olympic Impact)和奥运遗产(Olympic Legacy)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大多数研究是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和举办国家所留下的在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在本次会议上,英国的两位学者对体育遗产和伦敦奥运会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体育遗产不应该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体育遗产的产生还需要考虑行政管理以及评价的过程。其研究指出,体育遗产包括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体育遗产的评价比较复杂,评价的标准以及由谁来评价目前还比较混乱,需要进一步研究。

3.3 教练员继续教育引起重视 英国的Hazel Hartley 指出,应将教练员的培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研究。教练员培训与发展的结构、训练理论体系与培训的设置、梯队等方面相互呼应,使研究的成果符合教练员的实际需求,为运动实践服务。澳大利亚的Cliff Mallett、美国的Wade Gilbert都认为,应通过教练员培训的多级培训体系研究培养优秀教练员的合理模式。在功能方面:对不同阶段的教练员培训进行评价,提出培训的新构思及其可行性评价。在性能方面: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具体、准确明确、科学合理;培训重点合理、可行性高。在使用方面:评价指标简便易行、各阶段评价检测指标清晰明了。

3.4 运动训练科学化仍在不断完善 在运动训练专题报告中,来自澳大利亚的Mark Willanms、英国的Nicola Maffulli和芬兰的Kari Keskinan等学者就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竞技运动训练强度与运动能力关系发表了具有独特见解的观点。他们认为,现代最优秀运动员的实践往往更加注重运动负荷强度,而不是仅仅体现在运动量上。训练实践本质性地改变了以往有关可行的负荷强度值的概念,这其中尤其体现在决定运动强度负荷和专项技能的关键环节和部位的有效范围内的负荷强度的不断提高。

Mark Willanms的报告提出,运动员在不同时期对于完成自己功能可能性的运动负荷强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相对的特征。原来的运动强度负荷是新的运动强度负荷的母体,是从原来的运动强度负荷那里脱胎而来,在新的运动强度负荷和原来的运动强度负荷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运动训练中,对原来运动强度负荷的否定是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步骤,它吸收了前阶段的优点,是更高级的新的东西,是一种自我完善,实现了运动成绩向新质的飞跃。Nicola Maffulli在安排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负荷与恢复之间的各阶段关系时提出的“敏感期”的观点,对不同阶段运动员运动负荷安排及对应的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侧重安排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5 前沿科学引领学科发展 本次会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前沿研究,会上有关基因与健康、基因与身体素质以及基因与杰出运动能力方面设置了2个主题报告会场和5个专题报告会场;基因兴奋剂问题与检测方法研究设置了1主题报告和3个专题会场。杰出的运动能力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基因,在人类存有对运动训练敏感的高反应群体和低反应群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发现,与有氧能力相关的基因有近100个,是运动能力相关基因研究最活跃的领域。随着基因技术与理论的飞速发展,精细识别、克隆与人类运动能力有关的基因,了解其相关素质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对运动能力的预测与评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一些专业人士试图把基因疗法用于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借此提高运动成绩,逃避兴奋剂检测。基因兴奋剂与其他兴奋剂相比,隐蔽性更强,对人体的潜在危害性还不为人知,目前尚没有针对基因兴奋剂的切实有效检测手段。最新研究认为基因兴奋剂的检测手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检测载体和导入的外源性基因;二是检测导入基因的编码产物—蛋白质;三是蛋白组学方法应用;四是检测基因兴奋剂对机体的独特影响。

3.6 体育信息学研究日益深入 在体育信息的学科研究方面,欧洲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德国、瑞士、波兰、西班牙等国开展得较好,但其研究领域一般以文献研究和文献数据库建设为主,应用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竞技体育信息应用研究不多,针对优秀运动员的信息情报研究更少。体育情报信息应用和服务模式研究在国际上并未形成规模。在北美,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在信息技术研究(网络信息、数字技术、数据库)等方面独具特色,如著名的美国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奥林匹克训练中心就建有非常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当前,信息技术(IT)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已十分广泛,但情报信息(information)的应用研究很少,鲜见体育信息服务的方法学和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以及构建体育信息服务体系的研究,针对优秀运动队的有效地体育信息服务实践研究更少。

4 体育科学研究趋向

4.1 学术研究重点发生微妙变化 奥科会的关注焦点从运动员竞技运动能力的提高,逐渐向围绕健康、发展的主题展开。在2008年广州奥科会之前,体育科学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运动人体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提高运动成绩。而本届大会更多的是关注体育对大众健康的影响,期望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来提高大众健康水平。同时针对运动员、教练员等群体,不再仅限于研究如何提高其运动水平或执教水平,而是更多的去关注其作为社会人的长远发展问题。

对比国内外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体育科学与国际关注点还具有较大差别。国外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微观方面,更多的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如运动员、教练员、体育锻炼者的激励问题(包括激励原理、方法)等。而我国学者的研究则较多的是从宏观视角出发,集中在体制、机制、战略、策略等层面。微观的研究层面体现了国外研究注重解决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务实的研究方向。在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面,国外研究倾向于针对大众的健康或身体康复等方面的研究,国内还较多的还是从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出发进行研究。本届大会所展现出的体育科学研究的特点与趋向,和我国当前所倡导的发展全民健身、体育为大众服务、关注运动员的长远发展是相契合的,应成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今后的关注点。

4.2 体育科研基础与应用并重 体育科研在关注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研究的应用价值。本届奥科会入围的论文中,不乏一些针对“小问题”进行的微观研究,比如针对老年人跌倒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及康复意见等研究。这些研究更好的体现了体育运动在大众健康及康复方面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契合了体育运动走向大众,走入生活,服务健康的未来发展趋势。

4.3 体育科研的主题更加多元化 2012 ICSEMIS涉及学科范围广,领域宽,论文覆盖面大,如大会主题报告涉及了基因、生物护照、奥运遗产、体育教育、运动与健康等;研究内容更加契合运动实际,如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高原训练,低氧训练,兴奋剂的使用及监管等问题受到更多同行的关注;研究取向更加注重学科交叉与综合,奥科会专题会场将相近主题的各学科研究组合在一起,给学者们带来新的启示,即如果能从不同专业角度对同一问题展开研究,不仅会加深我们对该问题的更为全面的认知,而且更能促进该问题的最终解决。

性别社会学论文范文5

可可,大学四年的上铺MM,留洋归来,幼稚不改。

借钱

“可可,上月买了电脑,借我点钱。”我对上铺说。“没有。”她斩钉截铁。“你睡在我上铺四年呢,没良心的。以后失恋别找我。”我大叫。“那你叫我一声先。”“可可!”她摇头。“亲爱的可可!”她还是摇头。“富婆!”她开始笑。“小花!”她笑得更灿烂。我更加谄媚:“美女呀!小资美女!”哈哈哈,她终于咧开嘴大笑,开始数钱。接过钱我嘀咕,美女?哼,村姑!

论立

毕业之前的社会学论文,马小花选了《科学与迷信》为题。某日同上自习,马小花突然问我:“Apple,我的论文重点是放在反对迷信上,可是现在我的左眼跳个不停,这是不祥的兆头,你说是不是在暗示我不要写这个题目呢?”

……精怪MM篇……

苗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一脸透明彩妆,圆嘟嘟的小身材连蹦带跳地闯进教室,大嚷一声:“Hello,everybody!新生报到,请多指教!”

好心没好报

苗苗歪着脑袋向小方请教问题,正说得起劲,只见小方向后一仰,伸展双臂狠狠地伸了个懒腰。“别动!”苗苗一声尖叫,右手迅雷不及掩耳地伸向小方腋下,用力一扯:“有个线头,已经替你拔下来了。”“胡说!”小方涕泪交加,“那是我的腋毛!”

教育意义

学校组织溜冰比赛,苗苗和May伙同计算机系的一位帅哥,三人牵手表演团体SHOW,拐弯时三人力量失控,眼见着要摔作一团,眼疾手快的苗苗迅速松开左边的May,拉着右边帅哥的手稳稳当当地停下,May即时倒地。苗苗伸手扶起May,在她耳边细声嘀咕:“这个故事教育我们,以后千万不能跟重色轻友的人牵手溜冰!”

挤得进去吗

折腾几天,苗苗赶工的论文最终还是被老师枪毙,苗苗不气馁地自我鼓励:“上帝关上一道门,必会为我打开一扇窗的!”“就你?”JOE不怀好意地看着圆嘟嘟的苗苗,“那也得看你挤不挤得进去啊!”

……胖MM生存篇……

我上大学前生性腼腆,完全不是现在这么疯。大学第一次班会要求自我介绍,在台上憋了老半天我才吐出几句话:“我年龄十九,性别广泛,爱好女。”全体狂笑三分钟,一经传播,美名远扬。

纯属意外

刚进大学,老是记不住学校的通讯地址,天天念叨,时间一久,终于能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有次购物“打的”回来,司机问去哪儿,答:“政法大学126-22信箱。”司机晕倒。

美女争锋

在步行街闲逛,因为体积庞大引得路人甲乙丙丁多次回头做惊叹状,颇不悦。却见几个美女因我抢走了回头率,对我咬牙切齿,内心由阴转晴。

减肥物语

减肥期间偶尔看电视,听主持人播报:细皮,发直粗长,眼大有光是健康的标志。立即自身对照,完全符合。不禁窃喜,又听主持人播报:“这次的《养猪时间》就为您播送到这。”疯掉!

性别社会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社会性别视角 师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31

Abstract Social gender perspective is used to observe and recognize the social phenomen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ender equality and gender mainstreaming. However, in our country's current policy of universities, there is no corresponding policy and evalu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social gender. In the management of teachers, there is no consider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male and female teachers. Therefore,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eachers training, professional title, post and so on, seems to be fair, in fact, the lack of a gender consciousness, not to consider women's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Therefore, in the management of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to th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gender perspective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s of necessity and urgency, it can give full play to every teacher's enthusiasm,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to realize the teacher's full development,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university.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perspective of social gender; teacher management

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入手研究高校师资管理问题,既重点分析男女教师的差异性,又强调女教师自身的多样性;既分析学校师资管理的各项政策规定对男女教师造成的不同影响,又通过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来做关于性别差异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期解决以下问题:(1)社会性别视角下,高校师资管理现状如何?(2)造成高校师资管理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有哪些?(3)如何通过观念改变和高校人才性别结构的调整来推动师资队伍的科学建设?

1 “社会性别视角”的诠释和应用

1.1 特定社会文化中的“性别差异”

社会性别视角是是一种独特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他是用社会性别理念去观察和认识社会现象,以实现性别公平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思维方式。它关注的是性别关系中的不平等或差异性。因此,有学者指出,要使用社会性别分析视角,首要条件就是承认男女之间存在差异。男女的性别差异既包括生理上,又包括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后天差异。而笔者在此文中所谈到的“社会性别视角”特指在特定文化中形成的“性别差异”,它包括后天形成的性别规范、性别角色及两方式。

因此,在分析高校师资管理中纳入社会性别视角,实际上就是从社会文化角度对男女教师自身发展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因此,本文中的“性别差异”又主要分析男女教师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继续教育情况和岗位设置方面的不同,以此来探讨高校教师性别平等问题和师资管理建设问题。

1.2 社会性别视角下高校师资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1993年我国高校女教师占教师总数30.92%,1999年为37.60%,2010年达到了46.48%,而根据2012年教育数据最新统计,该数据为47.28%。尽管这四个数据说明男女教师数量上的差距在缩小,但男性教师的绝对规模仍然大于女性。这就说明高等学校男女教师比例仍然存在失衡现象。另一方面,性别差异也表现在男女性别角色的不同,这就使得他们在岗位、职称、科研、教学、家庭、心理等层面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影响着高校整个师资队伍的科学建设。例如张非非《同行评议中性别歧视问题研究》一文中就指出,在女教师晋升职称、职务的评定或其他项目的评选中,同行评议“仲裁人”的个人阅历、信仰等主观因素难免会影响整个评价过程,特别容易产生性别偏见。同时,研究发现同行评议过程中,女科学家与男科学家一样,更倾向于选择男性。①

实际上,在我国各高校的现行政策中,还没有根据社会性别的现实状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体系。在师资管理上,更没有考虑到性别差异所带给男女教师的影响。因此,在高校现行的师资管理政策方面,各高校的师资培养、职称、岗位等评价体系看似公平,实际上缺乏一种性别意识,没有考虑女性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社会分工。而笔者所强调的社会性别意识,并非要求男女都一样,而是在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的实际情况下,使得男女教师在机会、权利、责任、义务、待遇和评价等方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1.3 建立社会性别视角对提升高校师资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张莹在《社会性别视角应用研究》中指出:赋予社会发展以社会性别视角,可以一扫性别盲点,把社会性别理论渗透到各个领域,形成颇具批判性的理论和方法,使之成为一种决策的手段和方法,使政策措施更趋于公正和完善。②因此,在高校师资管理中纳入社会性别视角对其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它是高等教育“以人为本”观念的具体体现。而“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反对性别歧视。因此,在师资管理中纳入社会性别视角,是站在“人”的角度,充分考虑男女两性传统的性别关系,对高校原有的不平等的性别结构进行批判和改革。建立社会性别视角的师资管理模式,就是把“以人为本”这个社会需求内化为高校管理基本理念的现实需求。

(2)它是高校提高师资管理水平的必然需求。建立社会性别视角的高校师资管理模式,是高校师资管理协调效率和公平关系的逻辑使然。社会性别视角强调“差异性”,强调男女教师在心理特征、思维方式、智力特点上的不同。因此,在师资管理工作中纳入社会性别视角,是在充分考虑男女教师在气质、性格、行为方式不同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师资培养政策和管理模式,以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3)它强调男女协作,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男性、女性存在于多样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既有自身的阶级利益,又有自身的性别利益。因此,男女教师的关系应当既有矛盾又有协作。在师资管理中充分考虑“性别差异”,才能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高校。

2 某高校男女教师“性别分列数据”分析及存在问题

2.1 性别分列数据的重要性

张莹在《社会性别视角应用研究》一书中指出:按性别分列的数据指的是任何按性别交叉分类的数据按照女性和男性、女孩和男孩分别提供信息。按性别分列数据是性别分析中一项基本的投入,是对女性和男性不同的经济贡献、处境和现实的理解。使用按性别分列数据能够帮助各工作组决定并开展有效的、使女性和男性以及他们所在的经济体平等受益的活动,以便从他们的工作中获得最大利益。③

因此,笔者在本论文中,以男女教师为数据分析中的基础项,在两性分列数据基础上再分析高校师资管理中的职称评审、岗位晋升、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性别差异(由于当前的研究对男女教师的绝对差异――男女教师数――已有较多的分析探讨,笔者在此就不再分列男女教师数),以此来探讨男女教师个人的发展问题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2.2 数据的分析与应用――以四川某高校为例

笔者将以四川某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横向比较(2014年该校男女教师在职称评审、岗位晋升、继续教育等三方面的静态差异)和纵向分析(2013年、2014年该校男女教师在职称评审、岗位晋升、继续教育等三方面的动态差异)来探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性别差异问题。以下是四川某高校师2013年、2014年资队伍建设方面相关数据的统计情况表。表1和表2是按职称分组的性别分列数据(静态分析)。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高校职称评审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申报人数上,男教师数量还是高于女教师,晋升成功的比例也高于女教师,特别是副高级职称,男教师申报成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教师。

表2是该高校在职称评审时所采取的量化评分标准,其中核心论文数量和质量,以及科研课题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笔者在讨论文本问题时,只选择了这两方面的数据,以说明高校男女教师在评审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男教师在核心论文数量还是略高于女教师,但在科研课题方面,男女教师基本持平。这也就说明,男女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水平实际上差距不大,很多优秀的女教师的科研能力甚至赶超男教师。但结合表1的分析,女教师晋升成功的比例却依旧低于男教师。表3是按岗位分组的性别分列数据(静态分析)。

由表3可以看处,女教师在高级岗位上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教师,而在初中级岗位上却略占优势。这也就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女教师在晋升高级职位的时候,其成功率依然低于男教师,而就整个人才结构来看,这也就是一种不平衡的体现。

由表4可以看出不管是国内培训还是国外培训,男教师获得参训的机会明显高于女教师。

2.3 原因分析

社会学研究学者张非非在《同行评议中性别歧视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女性在晋升职称、晋升职位的评定过程中,由于评审者“个人阅历、个人信仰、不同文化”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难免产生各种偏见和缺陷。④有学者指出,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成就动机普遍低于男性。孙咏洁在《性别差异视角下高校女教师发展现状的审视与思考》一文中就指出,女教师对工作的期望值包括学术成就、职称晋升等职业发展的期望值普遍低于男教师。⑤因此,男女教师之所以会存在以上差异,其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包括社会文化因素、人们的传统观念以及男女教师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

3社会性别视角下完善高校师资管理的主要对策

3.1 准确理解社会性别意识,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公平性

“我们提倡公平而非平等,是因为性别平等容易给人以误导,易产生无差别地对待具有生理差别的男女,比如,男女劳动者的工资差异,如果是因为贡献大小而有工资高低,那就是公平、合理的;如果是因为男女同工不同酬,那就是不公平的。”⑥因此,准确理解社会性别意识,正确认识其内涵,了解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性,有利于促进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合理规划,有的放矢。

3.2 在政策制定中纳入社会性别意识,优化教师队伍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要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到高校师资队伍管理运行体系当中,比如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教师培养的目标和方式方法以及高校整个教师队伍的评价、评估机制等方面,从而建立其符合高校男女教师特点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这也就是说,在职称评审、岗位晋升等方面,充分考虑到男女教师的差异性,建立起适合男女教师发展的人才培养和选拔任用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男女教师各自的优势,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3 促进社会性别的主流化,实现高校师资队伍的科学发展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针对政策制定过程的组织、促进、发展和评估,其目的在于通过行动者正常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将社会性别平等的视角纳入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所有政策当中。⑦因此,要促进高校师资队伍的科学发展,就要求高校在制定教师发展与培养的各项政策前,进行科学有效的社会性别分析,要有清晰明确的社会性别计划方案,并分别研究该项制度、规定对男女教师的发展有着什么影响,是否平等、公平,从而保证男女教师都是平等的受益者,从而有利于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和谐平衡的发展。

注释

①④张非非.同行评议中性别歧视问题研究综述[J].自然辨证法研究,2010(2):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