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1

1.1自然环境恶劣由于历史原因,四川地区位于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带,自然灾害频发。四川地区地貌特征多以山地、高山、高原为主,由于如此复杂的地形,导致其水土流失严重,不仅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经常出现局部沙尘等恶劣天气。特殊的地形还经常引发地震灾害和冰雹、雷电、大风、暴风雪等气象灾害以及泥石流等衍生灾害。这不仅是四川地区贫困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其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必须突破的自然难题。

1.2农村基础建设薄弱,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污染环境比较严重。其主要表现在:四川地区大部分地方处在边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导致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致使农民对新型现代农业技术知识的匮乏,阻碍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在这些贫困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牛耕作业普遍;同时,农村污染较为严重,如许多农户没有用上卫生厕所;农村卫生院设施条件普遍较差。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四川地区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

1.3农民综合素质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四川地区的文盲和半文盲基本上集中在农村,这些人接受科技知识和应用技术的能力很差,综合素质发展进程比全国水平落后好几年。近几年四川地区的农民虽然人均纯收入有所提高,但其收入水平比城镇居民相差甚远。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有限财力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致使经济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农民综合素质低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是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障碍。

1.4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观念落后由于历史原因、近似封闭的生活环境、习俗文化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农民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这些保留着封闭生活传统和方式的农民对现代科学农业技术的接受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四川地区由于农村大量身强体壮和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外出打工,而留守人员大都是文盲、半文盲以及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孩子,这些人知识缺乏,种田不科学。这些低素质的人群成为影响新型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原因,农民思想保守,观念封闭导致这些人排斥新型的、先进的、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和信息。

1.5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三农”投入严重不足对于四川地区而言,发展新型现代农业技术的最大障碍是各级党政府的领导同志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识不到位。四川地区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负增长,政府在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提供配套设施等方面工作进展速度远远跟不上新农村发展的速度。政府还在补充、修改和完善农业政策和规章制度等方面投入进展缓慢。虽然每年都有少量的资金投入,但相对农村的需求来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在偏远的农村则尤为突出。政府在“三农”政策中投入力度的不足间接的制约了四川地区在新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2总结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2

英文名称:Beijing Agriculture

主管单位:北京市农业局

主办单位: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6966

国内刊号:11-2222/S

邮发代号:2-87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000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北京农业》杂志是北京市农业局主管的1981年创刊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是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AED)统计源期刊。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奖、华北地区优秀期刊奖、北京市优秀科技期刊奖;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办刊宗旨

《北京农业》杂志在2007年经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准,由月刊改为旬刊。分别为上旬刊(实用技术)、中旬刊(种业动态)、下旬刊(科技论文)。全年36期。《北京农业》具有强烈的生产性、实用性、技术性、知识性。本刊立足华北,面向北方,凭借首都的科技实力和丰富的情报信息资源,先人一招向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及农民提供最新技术和致富信息。内容新,信息量大,是《北京农业》的最大特点。

《北京农业》紧紧围绕北京市农委、北京市农业局的中心工作,围绕“三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传递农民致富信息、报道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举措、新模式和首都新农村建设的新典型、新经验;为种子经营者提供决策参考、行业信息、产品供销服务,为种业企业构建更宽阔的媒体平台;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发表科研论文的园地。 以首都各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农业部等农业管理部门为依托,浓缩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和农业政策信息,为农业增产,农民致富服务。

开设栏目

都市农业 专家论坛 政策法规 热点聚焦 高效模式 蔬菜世界 果树大观 致富向导 科技要闻

花卉中草药生产

畜牧水产 宠物博览 农机广角 粮经作物 农村能源 他山之石 决策参考 简明资讯 食用菌园地 农产品市场信息

投稿需知

1. 请在“邮件主题”里注明论文的标题和姓名,并保证您的每篇文章4000字符;有作者联系方式和地址;

2. 有题目、摘要、署名单位和关键词的英文翻译;

3. 有所有作者的简介,格式为:姓名(出生年份-),性别,籍贯,职称职务,从事的工作或研究;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3

当前,我国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面对这一新形势,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力度,不断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是科技新闻与宣传工作者的责任所在。笔者根据新闻媒体对中国农科院相关科技成果的报道,分析了有效传播科技成果的多种视角。

1 回答好三个问题

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创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科技的一个突出特征表现为跨产业、多领域的科技集成与融合[1],其复杂性、专业性与深奥性远超传统农业技术,也超出一般受众的知识范畴和理解能力。因此,对于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报道不像传统农业技术那样容易说清楚,仅介绍研究成果本身还不够,至少要回答清楚三个问题――“为什么立项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将会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交代研究的背景或来龙去脉,帮助受众理解和消化有关内容;第二个问题就是要点明具体的研究成果,并且是最重要的成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所有成果堆砌在一起;第三个问题就是阐述该成果的重大意义与应用价值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影响。

以《农民日报》对“麻育秧膜”的报道[2]为例,开篇先声夺人,吸引读者注意,“这可不是一种简单的地膜,它叫麻育秧膜。只要把它垫在我们水稻育秧盘里,不但能保护秧苗,还能保证机插不散秧,特别方便”。然后围绕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展开。为什么立项研究?“在传统的育秧环节中,一直存在着秧苗根系不牢、容易散秧、取秧运秧不便、漏插率高等问题。有时,农民们已经准备好了插秧机,可由于育秧盘不给力,散秧多,只能临时又改用人工插秧。这也成为了制约水稻机插技术应用的瓶颈问题”。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利用麻等植物纤维研制出环保型麻地膜,同时进一步改变配方和工艺,研制出适宜育秧育草的麻纤维育苗基布”,“属于国内外首创”,“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将会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麻育秧膜的使用,不但能有效固定秧苗,利于机插秧早插早发高产;同时,育成的秧苗根系发达、白根多、整齐健壮,即使是下雨天也可机插,易取秧、运输和装秧,省工节本。更为重要的是,麻育秧膜的使用,保证了插秧机在插秧时易分秧,对秧苗的伤害更轻,漏插的秧苗更少,插秧后返青快,能显著提高水稻机插效率和质量”。看完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对“麻育秧膜”是何物就大致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了。

2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大众关心的话题

将科技成果与当前社会热点或大众关心的话题联系起来进行报道,可提升成果传播的效果。这也是新闻宣传工作所要求的“三贴近”原则的体现。很多农业科技成果表面上与社会热点或大众关心的话题并无关联,但实际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键是慧眼识“珠”,找出这种关联性,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成果进行报道。

以《农民日报》对“酵母源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报道[3]为例,原题为“加工所‘GTF的结构解析与功能评价项目’荣获201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般受众从题中看不懂“GTF”为何物,也看不出“GTF”与自己有何关系。但文中提到“‘GTF’可作为糖尿病的辅助治疗制剂和糖尿病人的保健食品”。因此,《农民日报》在报道时将获奖成果与大众普遍关注的糖尿病联系起来,取题为“中国农科院科研成果造福糖尿病患者”,并紧紧围绕该话题展开报道,引起了糖尿病患者的关注。

3 注重从学术论文和会议中挖掘

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或进展的一种常见形式,尤其是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上的高水平论文往往就是重大科研进展的展示。因此,学术论文本身就具有新闻性,其中包含着“为什么立项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将会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等三个问题的答案,只要稍作通俗转换,就可编写出高质量的科技新闻稿。目前,国内对发表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及子刊等国际顶尖杂志上的论文进行新闻报道较为重视,对其他高影响因子SCI论文的新闻报道相对弱化。这里需要提及注意的是,由于国内与国外存在时差,对在国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要搞清楚对应国内的时间,提前准备好新闻稿,并与杂志出版时间同步发稿,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以《科技日报》对在《科学》杂志发表有关“H7N9流感病毒传播机制”论文的报道[4]为例,由于当年我国内地多地出现人感染H7N9病例,引起高度关注,其中该病毒能否在人际间传播是焦点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自然也会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相关科研人员与《科技日报》等国内重要媒体记者密切沟通,在前一天精心准备新闻稿件,几乎与同时见报,并且刊登在头版报眼等重要版面位置,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学术会议是相关领域科技专家汇聚一起,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研讨的一个学术平台,不仅有科研进展的报告,而且有科技发展的建议,蕴藏着很多科技新闻,但报道时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捕捉受众关注的问题,提炼核心内容,突出其中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亮点。以《光明日报》对“第五届全国蔬菜规模化高效育苗技术经验交流会”的报道[5]为例,会议内容很丰富,既有技术交流与成果展示,又有产业分析与发展建议,《光明日报》报道时聚焦蔬菜育苗产业的制约因素,阐述了这一产业面临的三大问题,并提出我国蔬菜育苗技术亟待创新的重点,为行业受众尤其是科技人员提供了重要信息。

4 把握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节点

农业科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与不确定性,但作为农业科研项目又有明确的阶段性任务,因此要全过程跟踪科研项目的研究进程,并利用阶段性项目推进会、进展汇报会、国内外相关领域研讨会等机会不失时机地报道科研项目的重大进展。同时,在报道时要有所选择,可能细数成果不少,但不必一一点到,应突出其中一项重要进展,并说深说透,否则会给人“零零散散”和“平平淡淡”的感觉,印象不深。以《中国科学报》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实施一年来进展的报道[6]为例,该项目在2012年启动,2013年召开项目推进会,会上6个课题研究团队分别汇报了项目实施一年来的进展,合计大大小小的成果多达数十个。但《中国科学报》仅选择了其中一项相对成熟和重要的成果――“全国突发灾害数据库初步建成”作为主题展开报道,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此外,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报道,结合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更有针对性,传播效果也会更好。以《新华社》对“水稻钵苗机插新技术”的报道[7]为例,该技术据称是水稻生产技术的一次更新换代,已在水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该科研团队利用5月份东北水稻育秧季节,在黑龙江垦区组织召开水稻钵苗机插技术现场观摩会,邀请《新华社》等媒体观摩报道,介绍该技术的优势及应用前景,让人感到很接地气。

5 融科学性、通俗性与艺术性于一体

农业科技新闻首先姓“科”,科学性是第一位的,客观、准确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但现代农业科技日益复杂与深奥,若仅从专业的角度去报道,恐因专业术语与专业词汇的晦涩难懂而限制一般受众的理解,使得其报道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报道,在尊重科学性的基础上,应力求通俗易懂,变“专业化”为“科普化”,同时为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可适当应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报道的艺术性,从而使科技新闻的报道更具影响力和传播力。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4

(1焦作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南焦作454002;2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信息是情报科学研究的对象,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随着情报科学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两者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但是两者之间的研究却很少。为探究情报科学对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影响,文章对情报学原理中的离散分布原理、有序性原理、相关性原理、易用性原理、小世界原理和对数透视原理6 个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情报学的角度更好地组织、序化农业情报信息,满足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日益增长的情报信息需求。

关键词 :情报学;原理;农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224

0 引言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1]。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信息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生产要素[2]。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信息系统、信息网站的大量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了广大农民对生产信息、销售信息、生活信息的获取能力和运用能力,使他们由过去的主观臆测、盲目生产与销售,转变为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利用农业科学技术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3]。

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农业信息化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情报学是一门以信息、知识和情报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在网络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情报学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讲,它研究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信息的生产、传递及其效用的发挥[4]。在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引入情报学相关原理,吸取情报科学中的精华取长补短,对于更好的组织、序化农业信息,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现代农业中的利用效率,满足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日益增加的情报信息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 情报科学和农业信息化

情报科学是以信息、知识和情报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而伴随着情报科学的不断发展,情报科学逐步向信息科学和知识科学延伸。王知津[5]认为情报科学是研究知识与知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并以知识为中心。当代情报科学真正的价值在于为知识的有效利用和知识共享创造便利条件,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如何更好的开发信息资源、改善信息资源的管理,并因此提高生产中的信息科技含量,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传统农业和快速发展起来的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紧密的联系起来。杨宝祝[6]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在农业领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开发利用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全新生产力,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去,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大减少农业流通损耗,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完整过程。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来解决农业问题,是当前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最好途径[7]。

2 情报科学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

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情报科学和农业信息化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当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更容易打破惯性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随着情报科学和农业信息化之间的交集越来越深入,农业信息中的文字、符号、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的媒体,都可以当做情报科学中的情报源进行处理,运用情报技术进行分析,从而从大量的农业信息中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农业情报信息。农业情报信息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将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8]。

在美国,农业信息化迈入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发及网络技术的应用阶段,特别是在农场的生产和控制等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和研究带来了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9]。在日本,借助于公共电话网、专用通讯网和无线寻呼网等开发出来的农业技术情报网络系统,使个人计算机和大型数据库系统、互联网网络系统、气象情报系统、温室无人管理系统和高效农业生产管理系统等联接起来,可以让用户做到随时利用入网的各种数据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10]。在中国,阎莉莉[11]认为中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基础之上,情报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情报和信息情报产业将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量。涉农情报信息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必将在国内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 情报学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情报学的研究范围被外延到农业领域,农业信息情报将会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情报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是一门发展中的新科学,主要研究如何有效的运用信息、知识和情报,目前以成为一门涉及自然、社会和技术的交叉学科。马费成[12]认为情报学有离散分布原理、有序性原理、相关性原理以及情报交流获取的易用性原理、小世界原理和对数透视原理,并在这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它们对于构建情报学理论体系的作用与影响。笔者从情报学的角度看待现代农业信息化,有利于2 个学科之间多元化发展,提高农业情报信息的分析、提炼水平,使农业情报信息增值,满足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日益增长的情报信息需求。

3.1 离散分布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农业信息、知识和情报在农业各领域内是以离散的状态分布的,并趋向集中。所以可以研究如何甄别出农业信息最集中地区域,以便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优质的农业信息。被认为情报学基本定律的Bradford 定律在农业信息中同样可以应用,如农业中某一类科学论文大约会有2/3 发表在少数几种期刊中,而剩余论文则分散于大量其他的期刊中,同样,农村按人口的分布和按收入水平的分布也可以得到类似的分布。这种在离散分布的基础上表现出向核心区域集中趋势的表现,在现代农业各领域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3.2 有序性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人类创造时的有序性和科学体系发展时的有序性决定了情报结构是有序存在的。农业科学是一门累积性特别强的自然科学,当新信息进入农业信息系统时,为了防止信息增多导致的系统混乱,必须要对信息进行人为的整理和组织。情报学有序性原理在农业中的体现,并不是说它能在农业信息系统中自动形成有序的信息结构,而是说可以利用情报学有序性原理对农业信息结构的规律进行研究,建设更有效率、更方便的农业信息系统。例如,在情报生产过程中,无论是网络链接系统还是RSS的知识信息聚类,都是情报结构有序性的体现,而这些在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能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农业信息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3.3 相关性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用户如何查找想要的情报信息,一直是情报学研究的重点。在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情报学的相关性原理同样是农业情报信息有效检索和组织的基础。任何情报信息的检索系统都是通过对相关情报信息的有序组织,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没有相关性,就无法获得想要的情报信息。而农业信息体系具有的累积性、交叉性、时效性和国际性,使得农业情报信息无论是在横向的各知识领域之间,还是在纵向的不同级别之间,都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农业信息的处理也由最初简单的存储和排序,逐步向信息的归纳、分析和推理等方面发展,情报的相关性原理随着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4 易用性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人类交流和获取信息总是趋向最便捷的方式,追求最小成本和最大效益。发源于语言应用领域的齐夫定律所提出的省力法则在现代农业领域也具有普遍性意义。例如,农产品生产、存储和加工的地点选择,农业气象情报的获取途径,使用农药化肥的方式等,都适用齐夫定律的省力法则。而在农业情报信息方面,则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用户对情报信息的获取过程中,情报信息获取途径的便捷性往往是第一位的,而对情报信息的质量要求,往往是排在第二位的,这也就是电视和广播能够成为农民信息需求最主要信息源的原因。所以,在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中,要考虑到不同情报信息渠道对于不同用户来说易用性是不同的,合理的利用情报信息的易用性原理,能够使得农业情报信息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3.5 小世界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世界上任意挑选出2 个人,最少通过几个人能让2个人联系上?网络中任意2 个节点,最少通过几个节点能让相关信息通过?小世界理论认为通常这个数字是6[13-14]。也就是说,无论世界再大、人口再多、网络结构再复杂,人际间的情报信息传递总是能实现的。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农业信息的数量呈指数型增长,这时准确、有效、快捷的农业信息检索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果在农业信息生产、获取、传递和利用的过程中,在各类农业信息网站、网络目录、网页和用户之间增加有效链接,优化情报信息的传递路径,就可以通过有限的路径将用户和信息联系起来,同时也增加了农业情报信息的易用性。

3.6 对数透视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对数透视原理研究的是外界物理刺激在人类感官系统中的反应机制,普遍存在于人类对各学科专业领域的认识研究,例如,早期的地心说就是对数透视对物理对象带来的认识扭曲。在农业信息中,信息的分布是均匀的,但距离用户时间和空间较近的农业情报信息则会优先被获取,并占用户信息感知量的很大一部分。也就是说农业信息用户获取的最多的情报信息来自于农业领域。但现代农业的信息化是不可能脱离其他学科领域而孤立发展的,对数透视原理揭示了农业信息化在物理空间和认知空间的差异,通过对数透视原理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物理空间的农业信息和进入认知空间的农业情报信息之间的差异,为农业信息化的定量化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

4 讨论

农业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并非所有农业信息都是农业信息资源,只有经过序化与组织的农业信息在农业信息化中才是可用的。情报科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递等相关技术,在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加入情报科学的相关元素,对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帮助将会是巨大的。在当前,随着农业经营主体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转变,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系统,这就迫切需要提供整合加工好的农业信息[15]。然而,在如今农业信息化领域,全国已有2200 多个农业网站,此外还有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应用、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等信息化成果,这些信息平台拥有庞大的农业信息,但只有经过加工处理过的信息才能成为农业信息资源,因此情报科学能够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情报科学是一个具有跨学科思维研究的学科,目前在语言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中的某些领域已经有了很深的联系[16]。同样,情报科学在农业信息化的领域内,也有很多交叉相关的地方,在当前信息就是效率、信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情报科学对农业信息化的意义不言而喻。但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情报科学和农业信息化之间的相关研究非常少,笔者也仅是从情报学基本原理的角度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引起相关学者对情报科学和农业信息化之间的思考,但文章没有涉及到情报技术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应用,需要接下来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旭强.试论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227-229.

[2] 赵颖文,乐冬.中国农业信息网站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农学学报,2011(4):54-57.

[3] 谭玲玲.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174-4176.

[4] 王知津,张桂玲.网络情报学初探[J].情报科学,2002,20(11):1121-1125.

[5] 王知津,陈芳芳.从情报科学到知识科学[J].情报科学,2007,25(9):1281-1286.

[6] 杨宝祝.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J].中国农业信息,2013(3):33-35.

[7] 高万林,张港红,李桢等.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66-470.

[8] 芦天罡,李显友,高晓红等.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的思考[J].农学学报,2011(4):58-61.

[9]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和特点[J].中国农业信息,2013(5):44-46.

[10] 杨艺.浅谈日本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及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5(6):60-62.

[11] 阎莉莉.情报信息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7(7):42-44.

[12] 马费成.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构建[J].情报学报,2007,26(1):3-13.

[13] Travers J, Milgram 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small world problem[J]. Sociometry,1969(32):425-443.

[14] 刘植惠.大世界悖理与小世界现象[J].重庆图情研究,2006(1):3.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农业;水资源;高效用水;节水措施

按中国未来人口15亿人计算,中国的人均水资源量每人每年仅为1875m3。2000年中国工农业及生活需水量达6500亿~7000亿m3,而可供水量仅有6000亿m3。2005年中国工农业及生活需水量达7000亿~7500亿m3,而可供水量仅有5000亿m3。水资源短缺已成定局,作为占用水量80%的农业用水必须提高水的利用率,以让有限的农业水资源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发展高效用水的现代化农业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1农业灌溉与高效用水

农业灌溉将水从水源输送到农田的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环节,第1个环节是通过灌溉输配水系统,将水自水源引至田间;第2个环节是在田间地表水入渗到土壤中,在土壤中再分配转化为土壤水,而后被作物吸收;第3个环节是作物吸收水分后通过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最后形成有机物质。

高效用水的目标是极大地提高上述3个环节水的转化和产出效率,既节水又高产。在第1个环节上,要提高输水效率,通过工程的投入[1-2],实行输水渠道的配套、防渗,将来实行输配水管道化,从而大大减少渗漏损失和蒸发损失。在第2个环节上,要合理调控农田水分状况,使引进田间的水最大限度地为农作物所利用。在第3个环节上要调控土壤和地表面附近的大气环境,使农作物的生长有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对于第2、3环节要逐步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水技术、田间覆盖保墒技术,并加强田间用水管理。

由于农业用水存在很大浪费,水资源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所以发展高效用水的农业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提高水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未来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也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另外,在采用技术措施的同时,还要重视非技术措施,如完善管理体制和技术服务体系,农业水资源立法,农业供水水价的合理调整等,从而提高农业用水的管理水平,提高田间作物水的生产率。

2现代农业的主要节水措施

2.1节水技术措施

节水技术措施主要包括输水工程和灌溉技术。在输水方面,以山东省为例,全省平均渠灌区输水损失量在50%左右,而以色列小于10%,美国小于22%。因此,输水工程中的节水潜力巨大,可以进行渠系配套、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等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如“小白龙”、滴灌、渗灌等,用水量仅为常规灌溉用水量的30%~50%,节水效果明显。

2.2节水农业措施

通过田间节水,抑制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是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措施之一,主要包括适水生产、抗旱育种、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农田保墒技术、培肥地力等[3]。根据有关研究成果,通过上述措施,可提高水分利用率30%左右。

2.3节水管理措施

节水潜力的40%在于管理,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使其他节水措施发挥应用作用,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与法规,大力推广现有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管好水、用好水,使水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3农业高效用水技术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内容很广泛,主要可分为工程节水和农艺节水。农艺节水包括制定各种农业节水灌溉制度及农田灌溉管理技术[4]。由于各种作物对水分的敏感期、需水耗水规律均不同,各自的灌溉制度及管理措施也不同。灌溉制度包括作物播种前以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日期与灌水定额、灌溉总定额3方面,这些方面的研究已趋于成熟。节水型农田灌溉技术主要有:小畦灌、长畦分段短灌、宽浅式畦沟结合灌等优化畦灌技术;节水型沟灌技术,如封闭式直形沟、方形沟、锁链沟、八字沟、细流沟、沟垄灌水、沟畦灌等;地膜覆盖灌水技术,如膜上灌等。此外,田间管理方面,可通过平整土地,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少耕免耕技术,灌溉水全面规划、合理调蓄、综合利用、定量调配,因地因水(状况)制定适宜的水价及电费政策,对浪费实行罚款等措施,以实现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还可利用各种化学制剂调控土壤表面及作物叶面蒸发,以达到节水的目的,如土面增温保湿剂、抗旱剂、保水剂、种子包衣剂等;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手段培养高效节水品种,如农大146等小麦品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及计算机网络获取、处理、传送各类农业节水信息,实现高效节水的现代化技术已日趋成熟,今后将被广泛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王乐财.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4):220.

[2]雷波,刘钰,许迪,等.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评价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9,20(5):732-738.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36-01

所谓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形式,将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相关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活动。现今,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经济体制变革的不断深入,农业技术推广除了单纯地推广农业技术外,还蕴涵着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和培养农民的义务,甚至可以将之定位为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和提高农民收入等的社会教育活动。但从目前农村农业技术推广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一、当前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现有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国家统一部署之下,对推广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统一的分配与管理,对于重点的技术成果也是采取统一的推广方式。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之间存在隔阂的问题,而且科、教、农三者之间也没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得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单纯注重农产品的种子与肥料,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并没有落到实处。

2.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相对比较单一

综合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基本上还是延用传统中的那套陈旧推广方式,即以试验和示范为主,把农业技术普及到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当中去。这种农业技术推广形式注重的是单纯的技术推广,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因素。如果仅仅是在生产技术上做文章,却忽略了产前和产后的工作,最终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等诸多问题。从根本上来讲,这种推广形式并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不足

我国每年农技推广经费约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2%左右,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占到0.5%左右,而发达国家则一般占到0.6%~1.0%。从投入资金存在的巨大差距来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我国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上的资金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实际推广工作的需要,导致了其被动局面的产生。

4.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制约了他们接纳现代化农业高新技术的积极性

由于农民受到知识水平所限,个人缺乏对新兴农业技术的了解和兴趣,因此影响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工作。农民们在使用高新技术之前,都会在内心先打一打自己的“小算盘”,他们普遍都会对即将投入的成本和将来所能获得的收益进行横向比较,只有当结果显示为收益大于投入时,他们才会选择使用高新技术。在另一个方面,农业高新技术在使用之初也确实蕴含着一定的风险,这让农户们更加谨慎地投入资金和劳动力,所以他们大多对农业高新技术保持着观望态度。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探索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新方式

一是结合当地的区域产业特色,建设和扩展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基地,将基地做为标本,向农民直观地、形象地展示和介绍新技术和新品种所创造的显著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说服力和农民接受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积极性;二是通过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建立起“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普通农户”四位一体的“立体化”科技进村入户推广模式,实现农业技术和农民的“零距离”接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三是对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等重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通过下乡进村巡回宣传宣讲、广泛张贴宣传资料以及发放“明白纸”等形式进行连续性宣传活动,大幅度地提高技术推广活动的影响,促进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四是通过“三电合一”(即电视、电话和电脑)的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咨询服务,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2.加强农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建立农业技术协会

任何新生农业技术的出现,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得到普及和推广,因为只有经过实践证明确实有效才能拥有说服力。为了加快新生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进速度,在推广过程中可以挑选和培养一批有科学头脑的农户做为带头人,因为他们的科学思想意识强、文化素质较高,并有一定的抗风险意识,这样的农户敢于尝试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然后推广人员可以将这样的农户所取得的超额经济效益做为活生生的样例,让其他农户真真切切地看到,这才是最有现实说服力,这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才是最有促进作用的。可以成立农业技术协会来加强对农民带头人的培养,让农户带头人感觉到自己是有组织依靠的,并且要针对农业技术带头人制定一定的鼓励政策和优惠政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使用新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自信心。

3.改革和优化农技推广用人制度

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人力资源运行管理制度,是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创新的关键所在。本文建议基层农技推广系统在内部用人制度上,积极推行聘用制,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推行农技推广执业资格制度,推行全员考核制度,以此作为人员续聘、解聘和薪酬调整的根本依据。在分配机制上,将贡献、绩效与收入挂钩,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实行科技重奖,从而调动和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使农技推广人员安心本职工作,应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待遇,可考虑将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补贴及其他推广业务费纳入财政全额预算,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促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不为身处“农门”而苦恼。当然,其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制定科学的用人制度,并采取强力措施使之得以落实,这样就可以在全面提升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使得他们清楚推广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最终成为一个受农民欢迎的农技推广人员。

4.建立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推广投融资体系

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投融资体系,从而提高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这也是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创新的必要保证。建议强化财政拨款的主渠道作用,增加农技推广的投资总额,不断改善投资的比例和结构,省级和地方各级财政在适当增加经费投入总量的同时,也要逐步完善农技推广投入的分布结构;在逐步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的同时,应鼓励农技推广部门兴办经济实体,但要正确处理好农技推广与经营创收之间的关系;在争得试验和示范专项推广经费之后,相关部门和人员要认真研究和探索重大农业创新技术,取得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技术突破,这种良性的经费使用方式无疑可以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创新农技推广机制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莱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情况的调查[J],农业科技管理,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