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化学知识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知识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总结范文1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 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 逐渐减弱

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b )

a. ba(oh)2•8h2o与nh4cl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h2与o2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化学能与电能

二、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③设计原电池。④金属的防腐。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三、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

有机物

一、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①种类多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③易分解,易燃烧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ch4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 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①氧化反应:(产物气体如何检验?)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三、乙烯c2h4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c2h4+3o2 = 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

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 + 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3)聚合反应:

四、苯c6h6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

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 c6h6+15o2 = 12co2+6h2o (火焰明亮,冒浓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取代反应

① 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 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hono2 +h2o反应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在50—60℃,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

(3)加成反应

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3h2

五、乙醇ch3ch2oh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 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

(1) 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2 ch3ch2oh +2na= 2ch3ch2ona+h2↑(取代反应)

(2) 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乙醇的燃烧:ch3ch2oh +3o2= 2co2+3h2o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2 ch3ch2oh +o2= 2ch3cho+2h2o

③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反应

ch3ch2oh

六、乙酸(俗名:醋酸)ch3cooh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 乙酸的酸性:

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 乙酸的酯化反应

高中化学知识总结范文2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学习策略 教学方法

1.引言

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学生很难在短短的几年里学会所有的知识。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尤其是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要学会学习。因此,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也就是需要教给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策略。

2.自主学习教学和化学实验探究教学

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教学是要求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强调化学课堂的开发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表现的注意力,以及承受挫折后的心理调适能力,并能对学习的内容形成客观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建设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化学课堂。适当减少化学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创设化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情境。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开发,不断地给学生营造自主、合作的、新颖的学习氛围,在信息网络教学中,学生处于自主学习与积极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化学是一门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学习策略尤为重要。化学实验对于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高中化学学习策略,就要从化学实验教学入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化学实验和合作化学实验。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实施探究教学,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去探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高中化学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和运用化学课堂中所学的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新课程特别强调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的主要作用,化学实验作为一种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实践活动,可以较好地保持学习的高度注意,提高记忆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使用探究教学策略,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获得结论、交流反思等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3.及时总结、反思与评价学习效果

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训练内容要多样化。化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分析自身情况,灵活选择策略。高中化学学习策略训练要和化学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化学学习法,将集中训练、分散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任务情境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当学习材料与特定的策略有内在契合性时,策略的使用才有效。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使用条件,灵活选用高中化学学习策略。教师不可以强求学生死记条条框框,而是要引导学生以实践为主,结合学习任务反复练习,做到熟能生巧。鼓励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训练过程中,教师不要误以为给学生做几次学法讲座就能达到训练的目的,而是要让学生所选的学习策略效果与任务条件联系起来,鼓励和组织学生相互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学生才知道某种策略在何时使用是合适的。要让学生通过策略的学习和应用,明确意识到策略及其有效性,最终结合自己的实践与体验,形成适合自己的高效的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经过以上几个步骤的高中化学学习策略教学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培养学生学会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与评价,特别是对于自己选用的学习计划与学习方法所达到的效果进行总结、反思与评价,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对探究性化学实验方案的新的认识,并总结探究学习活动的体验。教师在进行教学总结的时候要努力使学生学会自我总结性的评价,以作为本次学习活动的体验。通过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给学生的评价的结合分析,如果学习效果良好,则说明原有学习方法与各种学习因素相互适合的水平较高;如果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则说明选择的学习方法可能不是适合自己的,或者使制订的学习计划并没有较好地落到实处而导致的。通过此过程的训练,学生参与其学习效果的评价之中,可促进学生的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改进与提高,运用有效的化学学习策略于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化学学科的学习效率。

4.结语

高中化学教学中应注意化学学习策略的教学,教师必须想办法教给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知识与技能,提供给学生学习工具,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化学、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较好的自学能力。教师还要善于引导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高中化学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骆秀云,胡玉娇.在高中化学新教材使用中对探究性高中化学学习策略应用的思考[J].高中化学教学,2007,(10).

[2]刘电芝,张荣华.学科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运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3]王祥.初中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训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2).

[4]刘阳春.浅谈中学生学习能力的结构与培养[J].湖南教育,2003,(03).

高中化学知识总结范文3

从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困难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从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困难问题入手,通过分析高中化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因素,旨在提高自身的化学成绩,找到高中化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影响原因,从而可以科学有效地解决高中化学学习困难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化学;学习困难;认知因素

一、前言

针对高中化学学科中普遍存在着的学习困难问题,将对我们在学习化学时的状态和特点进行认知因素影响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高中生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是由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构成的,找到这些影响化学学习的因素,并且对其进行认知因素分析,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自身的化学成绩。

二、高中化学学习困难分析

根据查阅资料的结果表明,高中化学学科新课程学习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同学的化学学习态度差,因为化学这门学科占高考分数中的比例比较低,因此,很多同学都没有对化学学科进行相应的足够重视。其次,大部分同学的化学理论学习基础较弱,由于高中化学新课程起步较晚,很多同学对高中化学的知识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体系。再次,由于化学学科比较难理解,很多同学都对高中化学缺乏学习的兴趣。最后,有的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速度比较快,导致了我们很多同学的化学学习理解思路都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使得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学习很吃力,从而导致了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问题的产生。比如说我们在学习电离方程式这节课时,一些同学无法掌握好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因而有的同学在学习化学时就产生了对化学学习的畏难情绪,对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离子在电离过程中的电价变化学习掌握不到位,这些高中化学中新课程中的学习困难导致了自己的化学成绩达不到教师的要求,具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表现为学习化学的能力比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差,缺乏对化学知识的整体认知体系[1]。

三、高中化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根据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高中时期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以具体经验思维为基础。而高中化学课程当中的许多概念都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因此要想提高化学成绩,还是要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化学。

(二)学习的认知风格不同

每位同学的认知方式不同,也导致了对化学新课程的理解程度不同,而同学之间不同的认知差异也造成了化学学习困难。有的同学在学习化学的过程当中,不容易受到其他学习环境所影响,而有的同学在学习时就容易溜号,并受到身边同学影响,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干扰从而影响对自己对化学学习的判断理解能力[2]。

(三)化学学科认知结构

我们对各种化学知识结构的理解程度都是不同的,因此,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也就不同。有的同学的化学理论结构框架比较松散,是导致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的主要影响因素,化学学习困难的同学的认知结构主要存在化学知识不足的特点,因为每位同学的理论知识储备都是不同的,因此对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力也就不同。他们的化学知识体系缺乏相应的结构化,对待化学知识概念的认识并不清晰,所以说我们对化学知识的表征系统并不是十分完善,不能正确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表征,思维比较僵化,原有的学习知识提取比较困难,比较容易受到之前学习的干扰。比如说初中化学学习到的知识或者是物理生物学的知识混淆不清,不能将原来的学习知识同新学习的化学课程相结合,许多错误的学习概念在头脑中根深蒂固,具有思维定势,而思维定势的出现又导致了化学知识负迁移现象的出现,比如说在我们在学习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时就常常会受到无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习惯影响。

(四)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是指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监控,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对化学学习困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都有着元认知过程的监控,通过元认知控制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时,能够有效地使用化学学习策略,掌握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掌握陈述性化学知识学习的策略,提高对化学知识的加工深度。所以我们要对高中化学的学习进行合理的监控,增加学习化学的反馈效果,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四、提高化学成绩

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主要是由同学中的认知影响因素造成的,因此我们要不断优化自身的化学知识体系,构建一个合理的认知结构,将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中的各单元知识点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化学知识网络体系,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主动探索并研究化学课程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要学会自主进行研究学习,并且通过每次的阶段性考试来检验学习的结果,要对自己的化学成绩要进行思考和总结,培养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学会自我调节自己的学习状态,不能因为高中化学新课程存在学习困难就产生畏难的学习情绪,我们只有不断地总结自身的学习特点,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学生自身的化学成绩[3]。

五、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了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并且对高中化学学生学习困难问题进行了认知因素的有关分析,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并研究了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从根本上认识到了我们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化学成绩。

作者:范颖霏 单位:武钢三中国际部

参考文献:

[1]马雷蕾.化学学习困难的诊断性评价分析[J].商洛学院学报,2014,04:71-74.

高中化学知识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一、引言

高中教育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教学任务繁重且内容复杂,高中教育中经常出现课程紧张、教学枯燥且方法单一等情况。在这样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开始推行课程改革,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高中化学作为典型的应用型学科,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且课程内容多为实验,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高中化学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高中化学教育特点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主要表现为知识渐序性与开放性等特点。分析高中化学教材可以发现,教材编排存在明显的渐序性特点。与以前高中化学教材相比,新的教学知识点内容衔接更加紧密,已初步形成知识体系。此外,改革后的教材内容更加注重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学生更加容易学习与掌握知识点;其次,高中化学课堂教育还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教学中涉及许多化学实验,因此其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存在一定的开放性。

三、高中化学教育现状

(一)教学方式的不合理

高中化学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学方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但实际中存在教学方式与学生接收效果相脱节的情况。首先,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方式陈旧,造成很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化学学科具备一定特点,部分教师不能适当安排实验课程,有时天天实验课,让学生产生疲劳感;最后,一些教师不能创新教学思路,教学方式过于刻板,课堂氛围严肃,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师整合能力不足

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增加复习课堂,有效整合化学知识。但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整合化学知识时,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将课堂化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内容,或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步骤与学生情况脱离。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措施

(一)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对于高中生来说,即将面临高考,学习枯燥,压力大,而高中化学作为一门趣味性较强的学科,刚好可以在繁忙中调节学生枯燥的学习和生活,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同时它也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部分。因此,高中化学老师应该将化学实验课程重点利用,在加强学生直观体验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能力。比如,在学习钠与水化学反应过程中,钠是漂浮在水面上融成闪亮光点,四处游动,产生白色的火花,同时酚酞溶液变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变化,帮助他们确定思考的方向,小心提示,从趣味性方面培养他们的创新性能力和思维。

(二)引入生活因素,活跃课堂氛围

高中化学知识中的概念就是化学概念,其反映化学事物、化学性质及化学性质等本质属性。所有概念都可以分成内涵与外延两部分,前者指的是事物特有属性,后者则是适用的一切范围,两者成反比状态,也就是内涵越广,外延越小。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入生活因素。例如,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笔者在新课导入前准备一段憨豆先生洗衣服的视频,并思考洗衣服失败的原因,激起学生上课兴趣,通过举例引出分类法。大量举例让学生意识到分类的重要性。师:大家平时洗衣服时是怎么分类的?生:颜色深浅;布料性质;内衣外衣……师:为什么分类结果不一样?生:分类标准有差别。这时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如垃圾回收、超市货架等,总结日常生活中分类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这点在化学学习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有效整合化学复习题

化学复习过程中需要整合归纳各知识点,教学中化学教师也应该总结教学内容。例如在高三化学复习阶段,可以分类归纳化学知识点,依据各知识点特点详细划分习题。知识点分类结束后总结教学工作进展,反复推敲。可以通过填空题训练比较简单的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夯实基础。记忆时不要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全面理解知识点,通过理解训练加强记忆。通过复习题系统整合,发挥习题训练的作用。例如:现代汽车安全程度越来越高,安全气囊作为保障驾驶员安全的重要装置,在实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汽车剧烈碰撞后,安全气囊内迅速充满气体保护驾驶员,气囊内化学反应:10NaN3+2KNO3→?K2O+5Na2O+16N2↑,若反应后还原产物比氧化产物少1.75mo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CD)A.反应生成标况下N242.0LB.反应中KNO3被氧化的量为0.25molC.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1.25molD.N原子被氧化的物质的量3.75mol解析:此项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氧化还原反应,结合电荷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判断出反应中的N2不是单纯的氧化或还原产物,而是两者的综合。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反应后还原产物比氧化产物少1.75mol,可以计算出N2体积为44.8L,因此判断A选项错误;参与反应的KNO3被还原而不是被氧化,直接判断B选项错误;借助方程式计算出反应中16molN2转移10mol电子,结合已知条件得出生成N2为2mol,转移的电子量为1.25mol,C选项正确;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判断出还原产物比氧化产物少14mol,有30mol的氮原子物质的量参与氧化反应,其物质的量为3.75mol。D选项正确。最后判断出此题目为多项选择,正确答案为C、D两项。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育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与思维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塑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教师引导学生创新性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在课堂上发表自己观点与看法,不断进行创新性思考。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推进高中化学教育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丽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习题课高效课堂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9):11.

[2]赵国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62.

高中化学知识总结范文5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由于初高中化学知识难度存在很大差异,加之刚步入高一的学生受到了初中化学教学方式以及自身学习方法的影响,往往不能很好的适应高中化学学习,致使对化学学习失去了信心,过早出现了成绩退步的现象,因此如何为刚步入高中的新生解决初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就成为了一个值得化学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寻找根源

笔者利用实习时期深入初中、高中与初三和高中化学教师以及高一新生广泛的开展交流、沟通和探讨,并有幸能在实习期间听取了一场关于初高中衔接专题讨论会。认真总结归纳了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教材方面

从教材方面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涉及到初中化学方面的知识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操作、简单的联系生产与生活能力,其次要求学生“知其然”;而高中化学在教材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上明显加强,主要表现在由原先描述知识向推理性知识发展,知识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问题常常涉及到事物本质,还要求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教师方面

大部分高中教师对现行的初中教材的知识点,编排体系了解不多,很容易造成高中教师在教学难度上把握不好,使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

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不尽相同,高中教师若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教学上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应。

3.学生方面

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启蒙性和常识性的基础化学,对思维能力要求不高;高中化学知识内容与思维难度都高于初中。因此,高一学生对学习高中化学还没有一个充分的思维准备,根本不可能意识到初高中学习的差异,仍然用老式的学习方法;还用少数同学进入高中后没有紧迫的学习感,仍以为凭借初中基础知识就能学习好高中化学,思想松懈,仅凭随意听课或临时抱佛脚就以为可以取的好成绩,造成了学习一知半解。

二、对症下药

笔者除了认真分析上述原因,而且还向初三和高中化学老师请求建议,并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意见,总结归纳了一下几种解决方式与化学教师一起交流:

1.教法衔接

如何能够有效的开展教法衔接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熟悉初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其次,教师要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能够有效解决学生问题;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2.学生心理衔接

对于高一新生,教师要通过一些方法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例如: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认识事物能力等。总的来说,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从幼稚走向较成熟的转折时期。摸清学生心理状况才能有效的展开教学工作。

3.学法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靠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 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要求。高中化学教师有责任指导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更好的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决定了高中学习成绩的好坏。

总之,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不断发展的、知识的学习也应循序渐进。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好初高中化学有效衔接问题,综合应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及早适应高中化学学习。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知识总结范文6

一、反思教学在高中化学概念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是提高学生化学素养和化学能力的基础。在高中化学概念中,学生的认识和掌握要顺应概念的深化和发展。比如离子反应的教学,有的学生往往会局限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只是“有沉淀、水或者是气体的产生”。老师在对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进行反思,将离子反应在初中教学过程中的复分解反应条件进行深化,作为化学反应原理中盐类水解的基础,引导学生将固有的复分解条件“水的产生”转化成“弱电解质的生成”。有的学生认为H+和CH3COOH-不能反应,那么可以通过在两支试管同时取少量稀盐酸并用玻璃棒沾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而后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CH3COONH4固体和氯化铵固体并以同样的方式滴在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通过反思法教学方法,以实验结果打破学生固有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真理、对知识的求知欲,达到更好理解化学概念的基础目标。

二、反思教学法在高中化学原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