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说课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说课稿范文1
说课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因素,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由于这种教研形式有很多优点,所以在各种赛课活动中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
二、说课的作用
1.由于在说课中不仅要回答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更要从理论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这样教(学),所以,教师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认真思考和钻研,不仅有助于其理论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2.因为说课不要求有学生配合,不受场地限制,耗时少,所以开展起来比较自由,易于进行,也能增大教研的容量和密度,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
3.说课不仅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因而通过说课能较全面、准确地对教师作出综合评价。
三、说课的基本要求:
1.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由于说课的时间一般限制在20分钟以内,加之说课的对象是同行和专家,所以说课时不宜把每个环节说得太详细,必须突出重点,恰当剪裁。主要讲述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定理,掌握数学规律、方法,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或措施。
2.简练准确,紧凑连贯
因为说课是针对同行和专家进行的,不必象上课时那样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接受能力。语言表达要求简洁流畅、准确精炼、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自然。
3.简明实用,指导上课
说课的目的是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深入钻研,使教者站在更高的起点来上好课。因此说课一定要务实,重视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不搞花架子,使其切实起到指导教者上课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服务。
4.表现专长,突出特色
要说出对教材、教法有别于常规的特别理解和安排,以体现出教者的教学专长和教学成果,突出教学特色。
四、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就是教师备课时所考虑到的东西。按其内在结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份:
1.教学目标:展示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阐述确定目标的依据(大纲要求、学生的认知基础等)。应全面、具体、切忌笼统。
2.教材分析:包括编者意图,本节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及特点,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相联系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
3.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灵活多变的教法,一法为主,多法兼用,以形成合力。
目前教师往往比较注意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学法的研究。实际上,教法应在学生学法的基础上来构建。通用的学法如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总结等。这些一般的学法应赋与数学的特点,在指导学法时尤应强调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在教学中拟使用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可在此加以说明。使用这些手段应考虑其目的性、可操作性、切忌为表演而表演。
4.教学程序:这是说课的重点,一般说来,可按“课题导入──新课展开──例题示范──信息反馈──归纳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这样几个步骤阐述。
(1)课题引入:可以用实例引入,或通过复习引入,或创设故事情境,或利用上节课设下的伏笔、悬念来引入。
(2)新课展开: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着重应阐述重难点的解决、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3)例题示范:不必详述例题的解答过程,而应说明其来源、功能、学生可能出现些什么错误或疏漏,应采取哪些相应对策。还应考虑到例题、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是一个系统,须注意其层次性、承前启后性。
(4)信息反馈:通过提问、板演、组织讨论、交流、练习或小测验等方式收集信息,以便于教师调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5)归纳小结:应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重要的是将本节内容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还可通过留思考题的方式,为下节的引入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6)作业布置:量要适宜,度要恰当。要与本节所学知识密切相关,也可有少量承前启后的题目。
(7)展示板书设计:可将黑板大致划分为几个区域,分别列出标题、概念、定理、例题……的位置或用彩色粉笔、标记来突出的条目。板书应当系统、完整、醒目、工整、美观。
5.教学设计说明:这是说课的教师关于教学的设计思想的说明。主要应回答;
(1)你的教学程序设计的理由(为什么这样教)。
(2)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怎样教)。
(3)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如何使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说课稿范文2
说教材
四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有一定的操作能力。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发展规律,笔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①学会制作莫比乌斯带,了解莫比乌斯带性质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②初步体验“观察、猜想、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③开拓学生数学视野,感受数学的神奇与价值,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制作莫比乌斯带,了解莫比乌斯带的性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正反两面颜色不同的长方形纸条,剪刀,双面胶,记录表。
“做数学”的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取设疑诱导法,引导发现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得出结论,并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莫比乌斯带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课程提倡和凸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合作中学。在本节课中主要运用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做数学”的过程,从中发现莫比乌斯带奇异的性质。
环节设计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笔者设计了以下环节:
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新课开始,笔者出示微视频《聪明的执事官》,询问同学们:这位聪明的执事官是用什么方法让小偷得到惩罚呢?这张小小的纸条里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这样在短时间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也由此板书课题“莫比乌斯带”。
揭晓谜底,动手操作 在学生思考,说说自己的想法后,笔者现场演示莫比乌斯带的制作过程,并展示结果:“农民应当放掉,小偷因当关押”,让学生初步感受莫比乌斯带的神奇,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
接着质疑:莫比乌斯带是谁发明的?有什么特性?究竟应该怎样制作?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课视频“莫比乌斯带的由来和制作”。学生观看视频后,组内交流并汇报,教师适时板书。在确保学生都知道如何制作莫比乌斯带基础上,让他们开始动手实践,制作一个莫比乌斯带。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会做莫比乌斯带,才能顺利进行下面的教学。
接着带着学生一起感受一下莫比乌斯带的特性。让同学们拿出莫比乌斯带,用手沿着它的边走一走,感受莫比乌斯带只有一条边,再让学生拿出笔沿着莫比乌斯带中间的线画一画,感受它只有一个面。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莫比乌斯带的一条边一个面的奇异特性,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仔细观察,应用生活 笔者先让学生联系生活,找一找在哪里见过莫比乌斯带。学生汇报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莫比乌斯带:一是过山车。不少游乐园里过山车的轮套是莫比乌斯带状的,并且动画演示过山车轮套的运动路径,提醒学生要学会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情。二是莫比乌斯爬梯。这个爬梯也只有一个面,所以我们爬在这个爬梯上会不会不知不觉爬到底,让学生多运动的同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情。三是传送带。让学生思考得出把传送带制成莫比乌斯圈形状可以避免普通传送带单面受损的情况,使得其寿命延长了整整一倍。四是垃圾回收标志。引导学生感受标志中莫比乌斯带循环往复的几何特征,蕴含着永恒、无限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笔者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呈现了“莫比乌斯带”的内涵美,拓宽了学生数学视野。
小组探究,展示作品 为了继续让学生感受莫比乌斯带的神奇,笔者让学生大胆猜想用剪刀沿着莫比乌斯带的二分之一线、三分之一线或者是四分之一线一直剪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进行验证。此时课件出示探究要求,让学生有序进行合作探究。最后小组汇报并展示作品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发现在探究过程中我们往往先是提出猜想,然后通过自己动手进行验证,寻找答案,我们学习过程也是如此。
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动脑想,还要动手做,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数学说课稿范文3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三、说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我们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四、说教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学习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融合成“合作参与——探究交流”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自学、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五、说过程
一、尝试探究,认识周长。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两只蚂蚁比赛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周长概念。并让学生通过“五做”来感知,感悟,最后理解周长概念。摸一摸,通过摸一些图片的一周,来初步感知周长;描一描,把这些图形的一周描在纸上,抽象出图形的周长;想一想,让学生想象图形的周长,初步形成周长概念;然后再找一找周围一些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让学生理解周长是相对于平面图形来说的;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周长概念。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通过第一环节的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周长是围图形一周的长度,那这些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长呢?这就需要去测量,在测量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环节是做书上练习,测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然后再测量难度更大的圆的周长,遵循了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周长。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了数学知识,应该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环节让学生先尝试着找找生活中周长知识的应用,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老师事先搜集的一些例子,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相互测量一下对方的腰围,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说特点
我们认为本课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以“做数学”为核心来指导教学。
所谓“做数学”,就是“做中学数学”。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教学的具体组织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做数学”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在实验操作、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在本节课中,我们始终坚持“做数学”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中学。为了使学生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好周长的概念,我们让学生去摸一摸图形的一周,再把这一周给描在纸上,还在周围找一找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最后来量一量具体图形的周长,量同学的腰围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去充分的感知周长,理解周长。让学生亲自去做一做,抽象的数学概念会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深刻。就象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的“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但动手操作不应该是脖子以下的活动,应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动手操作应为学生学习知识服务,应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服务,更应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服务。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动手之前进行思考,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
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抓手来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空间观念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几何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形”的科学抽象与概括,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条件。以前我们的教学由于受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求周长的计算教学,而忽视了概念教学或者过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直观和表象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学生对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间观念淡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设计一些灵活、巧妙,富有吸引力、想象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机。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把本课设计为三个层次:识周长,量周长,用周长,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周长的概念。特别是想象图形的周长这个环节,是我们独特的设计,能更好地落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以“小步子,多反馈”为主线来精心设计。
课堂是有限的,如何能处理好时空的有限性和学生思维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考虑的一个重点。我们在设计本课的时候,以“小步子,多反馈”为主线,精心设计了很多的小环节,并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特别是在测量图形周长的环节里,如果让学生测量太多的图形,操作就只会流于形式,于是我们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资源,先测量书上练习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周长,让学生的学习落实到“知识”上。然后安排学生测量一个圆片的周长,这是因为书上练习很典型,而圆片的一周是曲线,它可以体现出很多的测量方法,并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肤浅的讨论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更有意义。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加上一个比较灵活的环节,测量腰围和生活中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并及时进行反馈。
这样,以信息反馈,师生互动为原则,利用反馈教学法,尽可能的让学生从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轻松、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到发展与提高!
六、说板书
数学说课稿范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测量、观察、估计、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2.
使学生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认识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和思考,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
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课件、米尺
学具准备:5角硬币、直尺、1分米长的吸管、硬卡。
教学过程:
一、问题提出
1.回忆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两个长度单位吗?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米和厘米)
师:对,米和厘米是我们认识的两个老朋友了,那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棵树高约5(
)。
一块橡皮长4(
)。
一位小朋友身高1(
)25(
)。
一盒饮料高8(
)。给这盒饮料配了一根吸管,吸管长1(
)。
(最后一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呢?)
学生认真思考后,交流想法,发现米和厘米都不合适,必须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出“分米”。
二、问题探究
(一)认识分米
1、教学1分米=10厘米
1分米是几厘米呢?(小朋友随意说)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验证。在小朋友的桌上也有一根1分米长的吸管。用直尺量一量,把结果告诉同桌。
1分米是几厘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cm
用手指夹住吸管的两端,举起来,现在,两根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分米。你能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吗?说一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
小结:不管从哪儿找起,只要找满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画1分米长的线段。
现在,你们能在纸上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想一想,从刻度几开始画比较方便。
3、认识1米=10分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1米又等于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a、因为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里面有10个10,所以1米=10分米。
b、在米尺上1分米1分米地数,再次体会到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4、找生活中的“1分米”
刚才,我们认识了分米。用手比划出1分米(举起来),再到直尺或吸管上比较一下,是不是10厘米,调整好。仔细看,把1分米的长度记在心里。小朋友,你能找一找,看一看,我们教室里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5、估计。
(用手比划出1分米)说明:这也是我们身上的一把小尺子。现在,请你用这把小尺子估计文具盒的长和宽,交流接近几分米。
同学们再用直尺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和宽。你估计对了吗?
指出:生活中如果一下子找不到直尺,又不需要量得太精确,就可以请身体上的尺来帮忙。
(二)认识毫米
1.设疑:同学们刚才测量了文具盒,你想知道数学书的厚度吗?
(学生动手量,发现问题:数学书厚度不到l厘米)
看来,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2、你想知道有关毫米的那些知识?(请学生说一说)
我们一起来研究:
(1)1毫米有多长?
(2)毫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3)量那些物体的长度用毫米?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3、逐个解决:
(1)
l毫米究竟有多长呢?请小朋友们拿出直尺。(投影展示一把直尺)介绍:直尺上l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l毫米。
(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1厘米=10毫米。
(组织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验证1厘米里是不是有10个1毫米。)
观察5毫米线,交流这根刻度线与其他有什么不同之处。
指出:从刻度0到这根刻度线就正好是5毫米,一般把这种较长的线叫做5毫米线。
(3)感知毫米:组织学生量一量磁卡、5角硬币的厚度,发现它们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从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测量一下厚度。明确: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住其中一样物品,另一只手慢慢地抽出物品。指出:两个手指之间的小缝隙就是1毫米。说说你对1毫米的感受。
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的长度。
(4)生活中的“1毫米”。
交流:你知道生活中量哪些物体的也是用毫米作单位的?
欣赏:图片。
全国降雨量的预报图:了解各种雨量的规定。
三、问题解决
1.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板书课题:认识分米和毫米。
2.在长度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四个好兄弟:米、分米、厘米、毫米。(用手势比划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还知道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3.
四、问题应用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先把上课之初的疑问填上。吸管的长度是1(分米)。
2.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它们的长度是多少毫米。
3.想想做做第2题:量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4.小裁判。
五、问题拓展
1.在长度王国里,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其它的长度单位……
千米、微米、纳米(稍加介绍):千米-1000米,微米-1000微米是1毫米,纳米-1000纳米是1微米
2.送给大家一个成语: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简短解释:毫米、厘米短码?短!千里长吗?太长了!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不注意小小的细节,就会引起很大的错误。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3.课外作业:测量数学书的宽和讲台的宽。
4.总结:在生活中,这4个长度单位各有各有各的作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用米作单位。在量稍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可用分米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毫米作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长度。小朋友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
将4个长度单位排列大小。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
1
米
=
10分米
1分米=
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
m
=
10
dm
1dm
=
10cm
1cm
=
10
mm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铅笔盒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一些列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进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实际长度。最后要求学生在米尺上数一数一米有几分米,来推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第二个例题让学生用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出不足1厘米引起小朋友的认知冲突,教材再引导小朋友数小格子来明确测量结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厘米中间每一小个的长度是1毫米。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随后还呈现出一些1毫米的物体,借助这些直观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学生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最后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随后想想做做6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认识。
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本课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设定一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测量、观察、估计、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2)
使学生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认识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和思考,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教学重难点: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二)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三)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米尺
学具准备:5角硬币、直尺、1分米长的吸管、硬卡。
(四)说教学过程
一、问题提出
1.回忆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盒饮料高8(
)。给这盒饮料配了一根吸管,吸管长1(
)。
(最后一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呢?)
学生认真思考后,交流想法,发现米和厘米都不合适,必须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出“分米”。
设计目的: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做好学习的准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二、问题探究
(一)认识分米
1、教学1分米=10厘米
1分米是几厘米呢?(小朋友随意说)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验证。在小朋友的桌上也有一根1分米长的吸管。用直尺量一量,把结果告诉同桌。
1分米是几厘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cm
用手指夹住吸管的两端,举起来,现在,两根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分米。你能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吗?说一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
小结:不管从哪儿找起,只要找满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画1分米长的线段。
3、认识1米=10分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1米又等于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1米=10分米
4、找生活中的“1分米”
5、估计。
(用手比划出1分米)说明:这也是我们身上的一把小尺子。现在,请你用这把小尺子估计文具盒的长和宽,交流接近几分米。
同学们再用直尺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和宽。你估计对了吗?
指出:生活中如果一下子找不到直尺,又不需要量得太精确,就可以请身体上的尺来帮忙。这时教师要乘机引导学生如果老师的尺子没有0刻度,你还能画出1分米吗,在感受不同画法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二)认识毫米
1.设疑:同学们刚才测量了文具盒,你想知道数学书的厚度吗?
看来,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2、你想知道有关毫米的那些知识?(请学生说一说)
我们一起来研究:
(1)1毫米有多长?
(2)毫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3)量那些物体的长度用毫米?
3、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教师引领学生逐个解决。
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的长度。
4.生活中的“1毫米”。
交流:你知道生活中量哪些物体的也是用毫米作单位的?欣赏:图片。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三、问题解决
1.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板书课题:认识分米和毫米。
2.在长度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四个好兄弟:米、分米、厘米、毫米。(用手势比划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还知道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四、问题应用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先把上课之初的疑问填上。吸管的长度是1(分米)。
2.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它们的长度是多少毫米。
3.想想做做第2题:量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4.小裁判。
该题的练习设计,注重了综合性和生活性,而且也突出了趣味性和挑战性,将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构建了有效的练习情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四个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
五、问题拓展
1.在长度王国里,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其它的长度单位……
千米、微米、纳米(稍加介绍):千米-1000米,微米-1000微米是1毫米,纳米-1000纳米是1微米
2.送给大家一个成语: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简短解释:毫米、厘米短码?短!千里长吗?太长了!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不注意小小的细节,就会引起很大的错误。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3.课外作业:测量数学书的宽和讲台的宽。
4.总结:在生活中,这4个长度单位各有各有各的作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用米作单位。在量稍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可用分米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毫米作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长度。小朋友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
将4个长度单位排列大小。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
1
米
=
10分米
1分米=
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
m
=
10
dm
1dm
=
10cm
1cm
=
10
mm
板书出4个长度单位及进率,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复习旧知,设置难题,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呢?从而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数学课堂,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通过让学生猜一猜、估一估、量一量的实践活动,体会1毫米、1分米有多长,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注重给学生提供自主练习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
“分米”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测量准备好的学具1分米的吸管长度,从而引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用dm表示,1分米=10厘米。接着让学生自己体会1分米的长度,并用手量一量,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在学生感知1分米有多长后,又让学生测量了文具盒的长和宽,充分让学生体会分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大小。
在认识“毫米”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3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交流,最后我再引导学生总结: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毫米用mm表示。接着观察尺子上的一小格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并找一找你身边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有的同学说:尺子的厚大约是1毫米,有的说:铅笔袋的拉头厚大约1毫米。
通过作业,发现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对长度单位理解不够彻底,弄不清该用哪个长度单位来表示;
数学说课稿范文5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说教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第四小节的内容。这个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没有的,该内容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的基础上出现的,我认为教材出现这样一个内容有两个原因:首先在于为以后的平面图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倒做铺垫的,第二是为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并未图形的面积打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让学生用三角形拼不同的四边形,用三角形拼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不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想像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玩乐学习中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活动的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拼出各种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师生都准备用色卡纸剪出的各种三角形、图画纸。
二、说教法和学法:
《图形的拼组》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针对教材,我在设计时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整堂课都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参与中真正认识图形的特征,体会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获得对数学的体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说教学过程:(共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幅拼组图形(配上轻音乐),教师叙述图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一看这幅图有什么特别?(全由三角形拼组成的)
你们想设计出一幅更好看的图形吗?这节课咱们就研究图形的拼组,充分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智,拼出各种漂亮的图形。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爱美这一心理特点,通过美丽的图案、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到图形拼组的学习情境,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神奇。
(二)、教学实施(实践拼图)
1、自主拼摆
先出示例6,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1)我们首先来研究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好吗?
①用手中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尝试拼一拼。
②想一想:用同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
③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请几位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用三角形来拼四边形。
要求:不仅要会拼,还要给大家讲清楚,你用了几个什么三角形?拼成了哪种四边形?怎么拼的?(指名几位学生到前边操作,并讲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到前面操作并讲解,既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3)观察发现并归纳总结
①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回忆你们刚才拼四边形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说)
②请发现规律的同学到前边来拼给大家看。
③请全班同学动手拼一拼,验证一下该同学说的是否正确。
④通过拼摆,学生归纳总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自主拼摆,独立归纳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完成93页第7题,填书,读一遍。
2、实践创新(完成例7教学)
(1)我们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两个以上的.三角形,有相同的三角形,不同的三角形,把它们拼组在一起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呢?(想)
(2)我们来搞一个活动名字叫做"我是图案设计大师"(出示题目)。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充分发挥你们想象力,用你们准备的各种三角形来拼出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比一比,看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最美,最好。最后我们要来一个评比。
出示要求:
1、在拼图前,需要用什么样的三角形拼?商量好就可以开始了。
2、如果哪一组同学对教材第91页的图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它来设计你们的的图案。
【设计意图】
充分放手让学生设计,拼摆各种美丽的图案,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①猜一猜,拼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②说一说,作品中都包含哪些图形?
③各组派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组的作品。
(4)师生共同评价
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作品?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许多图案信息,获得美丽的感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拓展练习(合作设计)
同学们都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它,爱护花草树木,做热爱大自然的好孩子。
用你们手中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集体绘制一幅大自然的图画。
1、集体欣赏。
2、看图说话:看着这幅图,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
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把设计好的作品进行重组,与课前导入形成首尾呼应,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
不知不觉又快到下课时间了,从大家的表情上老师看出了你们多么不想下课呀,回想这节课,我们从用两个三角形拼四边形到用很多三角形拼美丽的图案,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收获。大家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拼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比如:腾飞的龙、沙漠里的骆驼、温馨的家等等。同学们的作品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这节课的收获。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下课以后,还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它,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出些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鼓励学生课后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些什么图形,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五)、作业:
完成91页做一做:用七巧板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创造学生玩数学的机会,在学生创造图形美的同时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数学说课稿范文6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省编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小学六年级上册《愉快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前两课中Internet的基本操作方法,如:浏览器的打开,网址的输入,链接等操作的基础上而设立的高层次的学习任务:是教会学生在Internet上信息搜索的方法,处理信息的能力。考虑到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首先给学生一段视频----三源浦镇明德小学简介,学生对本学校的历史及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明德”一词的由来,谁出资兴办明德学校?等问题,引出如何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通过任务的完成,来驱动搜索方法的学习,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贯穿着基于Internet的资源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在网上搜索“明德小学”的有关信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内学生各有分工,合作查找所需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有用的信息。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同时也扩展了他们的社会知识,培养了他们信息素养、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
2、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学习成绩有差距,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及后进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教学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3、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的意义,了解搜索信息的基本方法。
(2)掌握简单的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和保存网页信息的简单操作,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搜集、筛选、整理、加工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的综合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小组协作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利用Internet查询、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关键词检索信息的方法;将收集到的信息加工处理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2、协作学习法
3、赏识教育法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目的。
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本课尝试引导学生置身于网络这一开放的信息化资源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探索能力。
1、任务启动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便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三源浦镇明德小学简介,使学生对本学校的历史及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对“明德学校”的浓厚兴趣。为什么被称为“明德”小学?谁出资兴办了明德小学?怎样才能在包罗万象的信息海洋里快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呢?随即引出“搜索引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探求的氛围之中。
2、操作指导
在网上查询信息也需要一个工具--搜索引擎,但是在我们自己的计算机中是没有的,他一般在一些大型的门户网站中才有,比如有名的网站:搜狐、雅虎、新浪等,那么同学们可以跟我来看一看。打开两个搜索窗口,让学生观察他们有什么异同点?一个是IE浏览器自带的搜索窗口,一个是大型门户网站上(如搜狐)的搜索窗口。搜索引擎常用的查询方法有两种:关键字检索服务和分类检索服务。教师解说以上两检索的区别:目录检索适用于按主题(某一类别)查找信息,而关键字检索适用于按只言片语查找的信息。教师演示操作过程。
3、学生操作
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进行操作,也可通过教师提供的可自主交互的网络课件平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有搜索引擎的网站,如搜狐:sohu.com;中文雅虎:gbchinse.yahoo.com;新浪:sina.com.cn;等一些相关网站;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如分类检索、关键词搜索。还可以请同学们进入搜狐网站首页,看一看,想想如何在这里搜索信息(他们可以通过网站上的搜索帮助,了解搜索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自学与信息获取能力。)
4、信息反馈
学生就进入具体的操作过程,在实践与体验中,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在大量的信息源中选择有效方式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类检索的区别之处,个别学生操作演示给大家看,他是用什么方法,如何来查找信息的;信息搜索记录有几条,查找到了哪些关于明德小学的资料等等。
5、归纳总结
网上的资料浩如烟海,纷繁复杂,我们只有通过关键词搜索、分类查询的方法,才能很快地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素材。大家通过访问不同的网站,都能发现有自己需要查找的内容,那么想把它为自己所用,又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