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学研考察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产学研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产学研考察报告

科技产学研考察报告范文1

【关键词】高校就业;校企合作;研究与实践;人才培养

我国高校与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确实有了长足发展,多种多样的合作模式促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校企合作的模式也趋于多样化,合作教育与培养、技术咨询与服务、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生产经营等一体化经济实体、共建研究开发机构等方式相继出现。加强产学研校企合作,除了学校的积极拓展渠道,企业的社会责任认同与承担,同时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指导。在“创新、共赢、发展”的主题下,2009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上一致通过《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宣言》,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办学、合作发展成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任务。这也标志着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背景

自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创建合作教育后的50年间,各国的合作教育发展比较缓慢,主要是集中在工程技术专业领域,规模较小。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普遍推广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使大学和企业之间相互结合,发挥双方的优势作用,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早已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与大型企业、公共机构共建科研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同时,世界各国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也非常重视,采取各种政策措施给予鼓励和支持,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各国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做法有所不同,但是实施之后,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研水平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等都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相当紧密,因为那时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计划经济的一部分,直接为计划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很明确,即直接服务于计划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企业、行业与教育合作反而越来越疏远。目前国内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严重存在与现实社会经济相脱离的问题,校企合作还停留在相对较低的简单模式层次,合作大多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出现,存在短期化、临时性的特点,校企人员的流动性不强,更少有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攸关的共同体。

2.困境

校企之间的产学研有效合作是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国际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我国校企合作教育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也有待加强,特别是经管类专业更是如此,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校企合作模式尚存在许多问题, 面临许多困境和阻力。当前, 努力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问题,探寻合作转型的原则,实现重点突破,摸索出成功的校企合作之路,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重视不够

由于我国长时间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产学研合作教育在经济社会和企业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肯定,存在着观念上的认识误区。集中表现在:社会对校企产学研合作认识不足。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高校本身,对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客观要求、必然性都没有充分足够的给予重视;国家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学校很难形成统一的合作理念和足够的投入;企业的本性决定利益最大化,缺失社会责任。

2.2 实施受阻

当前, 在推动校企合作方面, 由于社会和学校各方面的原因,合作问题较多,如:运行机制缺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保障;资金人员的投入不足等。均制约了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建立和发展,阻碍了合作与创新。

2.3 模式单一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现象, 学校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处于极大地被动地位。学生的实践、实习只是单纯的“推荐与接收”模式,很难与人才培养完整的结合,很难把“学以致用”落实到实践中去。

2.4 政策滞后

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 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合作, 也是生产、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合作, 社会公益性意义很大, 需要有效的政策保障, 以起到调节、规范和推动的作用。

3.创建一体化教育合作模式

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承担着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应用性人才的任务。因此,学校必须强化广泛和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加富于实践创新精神,以至于毕业时被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并接纳。从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的角度来说,实践教学在各类专业中已占整个人才培养计划的30-60%不等,而这些环节大部分需要在企事业单位和一些职能部门来实现和完成;例如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来源和题目的类型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甚至影响就业;也就是说实践教学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占到了直接影响学生培养质量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地位。

3.1 新理念

高校董事会制度始于美国殖民地时期建立的哈佛学院、耶鲁学院以及威廉・玛丽学院。1642年,在美国殖民地时期所建的第一所高等学院――哈佛学院成立后的第六年,经州议会批准,美国第一个高校董事会在该校成立,从此开始了有校外人士参与的采用由管理委员会和董事会组成的双重董事会的管理模式。

在我国高校建立董事会管理制度的基本都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很少,具体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更是凤毛麟角。创建以董事会管理形式下的产学研培养合作模式,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也是人才培养观的创新。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也迫切需要寻求理论及技术方面的支持,用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立足北京、服务北京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与企事业单位广泛、深度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是冲破当前教育改革瓶颈的“加速度”。为此,我们可以学校牵头,创立以学校为主导的,各校外实践基地企事业单位参与的董事会管理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创建董事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的教育形式是教育观念的改变,他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先导;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开放办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人才培养的关键,创建以理事会管理形式下的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实施产学研学校和社会一体化教学的根本途径。学校与校外理事单位共建、互惠、平等是实践教学基地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

3.2 新机制

建立以董事会管理下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合作运行机制。成立联合董事委员会,由董事委员会整体规划推进运作机制,建立双方甚至多方协调机制,实现各方权益、利益最大化。设立机制的组成包括:名誉董事(专业、行业、政企商届知名、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董事长(院长)、副董事长(学院领导、企业领导等)、董事(学院、企业参与合作中层以上领导)等;运行组织结构如图:

校企双方做到点对点、点对面的直接沟通运行;也就说项目直接落实到个人;各专业设置校外实践教学负责人,负责本专业内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实行校企指导教师负责制,负责实践环节过程中的相互沟通及学生管理;建立长效的校外实践环节学生奖励机制及教师鼓励机制。凡运行过程中出现任何难以解决的问题,直接反映给双方合作领导机构。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效益及教育的规律性,校企合作必须建立长期深入储备机制。储备充实的合作企业,不断提高学院人才培养源动力,学院建立“董事单位”制度。即,凡是与我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签订正式合作协议的企事业单位,经董事会讨论通过,即成为我院“董事单位”。董事单位要按照相关约定履行义务及享受权利。

3.3 新层次

充分调动企业行业的合作积极性,加强双向互动;明确合作目标,双方尊重平等、互利互惠合作,从实践中出发,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其优势体现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互利互惠;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更能促进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形式和转化,也就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大学在社会中的核心价值。建立稳固的、可延续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更会得到领导主管部门的重视,无论从政策上、资金上都会有所支持,更会被社会所认同,也就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大学在社会中的核心价值。在这种环境及氛围下更有利于系统性的、社会影响力大的、社会效益明显的成果的形成和转化。

3.4 新制度

以项目为驱动,实现点对点互动,形成集成分解模式。为保证校企双方合作顺畅、高效,根据需要双方各有一名主管领导负责此项校企合作工作,并责成本方一至两名同志共同组成合作项目工作小组,负责合作事项的实施落实;建立长效交流机制,双方领导每年定期进行一次以上的建设情况交流;双方工作小组的同志,根据实际需要提前制定工作计划,保持经常性工作联系,组织深入开展各项合作活动。

4.启示

4.1 明确培养目标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里,以专业培养为核心,以理论培养为基础,以实践培养为导向;社会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研究设计制定培养方案及目标,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2 优化培养方案

在专业中建立人才需求信息的调研机制。地方性本科院校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一方面需要调查、了解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深入企业与生产、管理、人力资源部门的专家座谈,掌握人才需求的专业结构、知识能力等信息,为专业的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依据;一方面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教育教学等方面,与社会、学校、企业直接相关。

4.3 规范合作机制

更新办学理念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先导,实现双赢互利是合作的支点和动力。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要扎实合作,不断从管理入手,大胆创新,积极创造条件,将校企合作平台打造得更加规范、有序、高效、持久,保障合作在良好的环境中长效运行。

4.4 实现合作意义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规范良好的合作机制是实现人才培养,校企共同发展的保障。创建以董事会管理下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合作模式,有利高校个性化发展,办学特色的凸显,人才培养的高效。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同时,良好成熟的校企合作会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工学环境,有益于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生活能力。

总之,创建以董事会管理下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合作模式是教育观念的改变,他是推动我国现行教育改革的新尝试。产学研合作创新、开放式办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人才培养的关键,创建以理事会管理形式下的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实施产学研校企一体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郭毓麟,易剑英,李彦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09,02.

[2]郭毓麟.订单式工学交替办学管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3]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4]夏成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05,01.

[5]邓吉元.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4,06.

[6]林毓铭.关注就业:高等教育深化过程的核心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03.

[7]杨波.德、法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研究―赴德国、法国考察报告(三)[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04.

科技产学研考察报告范文2

关键词:法国产业集群;经济增长;技术创新

我国浙江、广东以及江苏等地人口密度高,自然资源比较匮乏,但是经济却得以快速发展,这是因为实行了产业集群,但是我国产业集群还处于初期阶段,研究也比较少。本文为更好的说明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珠三角技术创新的启示,先从法国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与历程说起。

1 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产业集群又可以称作企业的集群,是指多家企业在特定空间上形成的一种群集现象。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它的产生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与企业以及机构存在一定的关系。对于其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通常定义为产业区,它的基本特征包括空间性、专业化、网络化以及根源化,由于所属地区以及历史条件不同,可以分为纵向集群、横向集群以及区位集群。产业集群其实就是产业空间布局和专业化的有机结合,能带给当地经济动力和能量,平衡经济以及产业的发展,我国从国外经济借鉴发展比较好的如江苏纺织业集群。

2 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概况

本文所讲的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指位于法国东南部地区的索菲亚科技园,园区包括1400多个研究机构,计算机、通讯领域占园区的71%,生物学和健康领域占10%,新能源占4%,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由于世界知名度高、自然环境优美等社区配套完备,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园区也能以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和留住园区的高科技及人才。探究其发展模式是从依靠外部资源转变为自身创新驱动,对我国的技术创新可以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科技园技术积累主要集中在科学电信等电子产品、生命健康科学产业以及地球科学方面,科技园中的一个关键性的角色便是设备制造商,一方面与电信运行商关系紧密,另一方面与本地商家也是相互联系。

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的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60~80年代,这个阶段是高科技资源集聚的阶段,从当地资源角度来看,所在地区没有工业基础,也不存在大学和科研资源,并没有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优势,因此科技园在成立初期最大的特点便是经过多种渠道引进外部科技资源,首先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不断吸引扩过企业研发机构,科技园地处风景旅游区,有尼斯国际机场,气候宜人,适合人类居住,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对跨国企业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在1960年开始有公司在附近建立实验室,希望能借此打开欧洲市场。

其次对于一些科技型企业来说,科技园的创始者法国Ecole国家矿业大学的校长Pierre Latte教授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把科学和智慧落实到了实验项目之中,凭借自身的影响力来吸引最初的高科技产业。政府的参与使得科技园迅速汇聚了大量科技资源,政府逐渐参与创新活动,并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营销活动,使得科技园快速的成为了有目的地筛选产业活动的国际园区,并筛选出创新性强、无污染、附加值高的企业来进驻科技园,建立高质量的电信基础设施。从此开始科技园在科技资源累积方面走向了良性发展。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个阶段是科技园本土化创新性资源的过程,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始,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就逐渐变成了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创新的过程,在这一时期,科技园也陷入了大的发展危机之中,很多大型企业大幅度缩减,科技园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变得日益衰退,科技园的发展还出现了劳动力市场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Nice大学积极参与到科技园的建设中,使得当地劳动力市场得以快速发展,满足了科技园对高科技人员的需求,科技园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在这一阶段科研人员数量明显增加,逐渐有许多小型企业进驻科技园,很大程度避免了外来资源的流失,使得技术被很大程度上的扩散。

3 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珠三角技术创新的启示

3.1 珠三角专业镇概况

广东现有专业镇的数量达到两百多个,如南海西樵的纺织、石湾张槎的针织、东莞厚街的鞋业、澄海澄城的玩具、潮安枫溪的陶瓷、顺德乐从的家具、中山古镇的灯饰等。最早专业镇是自然形成的,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大中型企业所需要的零配件通过外包给周边地区加工生产,让邻近的珠三角许多小镇获得机会,发展成“一镇一品”专业镇。20多年珠三角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土地、人力等资源的日益紧缺,环境承载度已近饱和,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产业升级与扩张,走科技创新道路已成为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3.2 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珠三角技术创新的启示

目前广东全省产业集群试点单位达到50多个,已逐渐建立了技术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中心,为专业镇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进作用,但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体制建立的还不够完善,主要是小型企业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来进行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也无法及时得到信息,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总的方向很明确,实践性也比较强,借鉴法国产业群发展模式特点,结合我省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是政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上文所讲在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的初期发展中,正是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科技园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同样在我国也很适用,我国经济正处于追赶型的经济形态中,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政府需要加强扶持力度。

第二是全面推进珠三角地区专业镇技术创新工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借鉴法国成功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来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中介机构,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协调能力以及实用性比较强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二是使得各级技术创新机构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给予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市场创新方面更多的支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还要组织中小型企业家把眼光放到国外,加强与国外同行企业之间的交流,以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会,帮助中小企业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战略,加强产学研结合,以推进大学与科技园的交流;三是我国驻外使馆、领事馆及行业协会也要发挥最大的作用来促进国际化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小企业及时的提供国际市场上的信息咨询服务等。

最后要做好产业延伸工作,为专业镇营造新的增长点。珠三角地理环境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可以大力开展旅游专线,利用地理优势来宣传专业产品取得企业以及产品,旅游路线也能促进专业镇区域及企业的品牌宣传,对专业镇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简单介绍了法国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述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特点,以及对三角技术创新带来的启示,随着产业集群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期待越来越大的作用,更多的内容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荣.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以安徽、浙江为例[D].安徽大学,2008,06.

[2]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考察团.如何打造与世界接轨的专业镇技术创新体系-赴法国、意大利的考察报告[J].广东科技,2003,2.

科技产学研考察报告范文3

关键词:阿勒泰市;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58-02

0引言

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定居是前提和基础。1987年阿勒泰市巴里巴盖乡实施了“2871”项目,率先安排379户牧民实施定居,开始了新疆牧区定居工作的篇章。2008年阿勒泰市全面启动定居兴牧工程建设,计划到2018年全面实现牧民定居工作。牧民定居工程与安居富民工程让牧民“定的下,稳得住,能致富”,是一直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本文对阿勒泰市牧民定居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阿勒泰市游牧民定居工程概况

阿勒泰市地处阿勒泰山脉南边,境内地形东高西低,呈典型的山地地貌特征,可分为北部山区、南部丘陵区、山间冲击平原区,是典型的温带干旱气候,天然草场分布广泛,畜牧业产值在当地农林牧渔业产值里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新疆畜牧业生产主要基地之一。

2005年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阿勒泰市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点。同时紧抓新疆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游牧民定居工程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经过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按照“定得下、稳得住和能致富”的总体要求和实现生态、经济发展可持续的总体要求,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天然草场生态恢复及可持续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等三方面综合规划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配套”和“四个不落后”建设,确保质量第一、功能齐全,保证10年、20年不落后,并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对实施牧民定居工程的选址、住房布局等进行详细规划设计。

阿勒泰市1986年实施的“2817”定居项目开启新疆牧民定居的先河,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探索出三种不同定居模式即:集中定居、插花式定居、分散式定居,而目前主要采取向城镇集中和连片集中定居。

2009年之前阿勒泰市各乡镇主要采取插花式定居模式,共计定居牧民1605户。除2009年建设阿苇滩镇640台地160户、阿拉哈克乡阿克齐100户、阿苇滩镇哈拉布宫60户、阿拉哈克乡窝依玛克64户、喀拉希力克乡窝依玛克村55户、红墩镇布铁吾尔格40户等6个定居点较大外,其他采取插花式定居。从2010年开始实施集中定居,2010年在克孜加尔(640台地)新建克孜勒别勒村、克孜勒喀巴克村和阿克别勒村3个牧民定居村,每村200户,并扩建阿苇滩镇毕依克哈巴克村,新增60户,共计实施牧民定居660户。2011年,实施牧民定居512户,其中640台地阿勒玛勒村200户、北屯镇300户、拉斯特乡斯德克村12户。多数牧民定居点户均配套50亩的饲草料地,少量的定居点配套100亩、80亩牧饲草料地。截止2011年底,全市统计在册牧民6859户,30067人,已完成定居2777户,11108人,定居率为40.49%。

阿勒泰市按照“定的下,稳得住,能致富”的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各年投入巨资严格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标准建设牧民定居工程,基本上按照要求完成了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一些地方由于规划落后、自然条件恶劣,设施配套不齐全等原因,导致定居工程出现了一些不利定居和发展现象。

牧民定居工程资金数额巨大,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筹集而来,政府资金压力大,而牧民自筹资金数量相对较少,但相对于经济实力薄弱的牧民来说,筹资压力大,牧户主要选择如60、80、90、100平米的户型,价格一般都在3万、5万、8万、10万左右,许多牧民因缺乏资金而大量变卖牲畜,导致后续生产生活开展困难。

牧民定居后生产由传统畜牧业转向种植业、兼业、经商等行业,改变了单一的收入来源渠道,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大大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水平。在牧民定居建设现行成果下,对牧民在纯收入方面的差异将牧民定居点相对分为好、中、差,按照1:1:1的原则筛选定居点,在阿勒泰市牧民定居办公室专家的分析下,选取了巴里巴盖乡鲁旺塔斯村、切尔克齐乡坎格村、阿苇滩镇卡拉干德村。通过调研上述三个牧民定居点,发现牧民定居工程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总结出阿勒泰市当前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2阿勒泰市牧民定居中存在的问题

2.1牧民自筹资金压力较大

2012年牧民定居政策补助力度加大,国家补助3万元,自治区补助1万元,吉林援疆补助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万元,共补助7万元。而筹建80平米标准的居舍需要8万元左右,60平米的居舍需要6万左右。近年来,建材物资价格普遍上涨,房屋建设成本随之增加,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补助,但是牧民每年缴纳的资金逐年上升,极大的加大了牧民负担,挫伤了牧民定居积极性。目前阿勒泰市仍有许多牧户为无房户、危房户、重疾户和重灾户等,大部分牧户自筹资金较为困难。现已定居的年轻牧民是从父辈中分家而来,没有自己独立的生产资料、独立的经济收入或者拥有较少的经济收入;重疾户家庭由于家庭成员发生重大疾病,巨额的费用迫使牧民大量变卖牲畜,导致收入减少,通过银行借贷、亲朋好友资助等维持生计,筹集定居资金非常困难。

2.2人工饲草料地严重不足

当前牧民定居的基本思路是“定人先定畜、定畜先定草、定草先定地、定地先定水”,人工饲草料地是全面实现牧民定居的关键。各定居点定居时间不同,人工饲草料地数量也不同,定居较早的牧民家庭饲草料地为100亩,后定居的牧户多为50亩饲草料地,还有部分定居牧民家庭20-30亩。专家估算定居牧民走上致富道路至少需要100亩土地,而大多数牧户人工饲草料地为50亩;政府提供的土地较为粗糙和贫瘠,表现为地力不足、实行轮作,需要牧民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才会有较好的收益。饲草料地是制约大规模实施牧民定居工程的主要“瓶颈”,也是制约牧民定居后发家致富的重要因素。

2.3缺水问题严重

阿勒泰市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4.5摄氏度,降水年均191.3毫米,年均却达蒸发量1682.6毫米,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牧民定居点人工饲草料地开发规模和人畜饮水都取决于水利工程,大量水利枢纽、开发草原、打机井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定居点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牧民生产和生活。一方面是生活用水,定居点居民用水网建设不足;另一方面生产用水分为饲草料地灌溉水和牲畜用水。灌溉渠网在有些定居点建设中大量不足,渠道、干渠、支渠等引水工程渠道不防渗,硬化程度不够。此外,定居点饲养的牛羊也得不到饮水保障,这严重制约了阿勒泰市牧区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2.4定居牧民补助发放问题

在对一些牧民定居点调研时,定居点的牧民普遍反映政府在定居前宣传的一些补助政策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比如大棚补助、退牧还草补助等补助款近2年都没有发放,引起很多牧民的不满,渐渐对地区实施的民生工程——牧民定居工程不满。牧民由于在定居时缴纳了大量资金,本身可支配的资金所剩无几,缺乏足够的资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补助款项对他们来说极为重要,是继续开展畜牧业生产、种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牧民致富之路必不可少的助推器。不少牧户,由于缺乏补助款,生活非常艰难,勉强度日,生产经营更是无力发展。

2.5定居点环保问题开始显现

建设定居点时政府都有考虑周边环境,向定居牧民提供拥有良好的生活、生存环境,但因有个别定居点离市区近,出现环保问题。如有一个定居点,离定居点大约四百米有一个砂厂,砂厂工作时砂尘遮天蔽日,砂粒直接飞到定居点各户家里,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并且砂厂工作时机器轰鸣,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使居民无法正常休息,影响大人与孩子的工作和学习,间接引起当地牧民对政府的不满,直接影响到牧民定居后续工作的开展。

2.6牧民定居经济增长缓慢,缺乏较强的经济增长点

牧民定居后,经济收入增多,但生产生活支出也增多,家庭纯收入变化不大,增长缓慢,没有获得定居工程预期带来的经济效益,引起一些牧民定居后又回到山里继续游牧。由于各种因素牧民定居点大部分都不太适合于农耕,也完全不适合于游牧,这从大体上造成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相当大的难度,加上政府和牧民改造生存条件有限,种植业和畜牧业是牧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但都走传统农业发展道路,尚未走上集约化、产业化农业,人均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不高,导致整体牧民收入增长缓慢,除了个别地域有主要经济作物,比如巴里巴盖乡的哈密瓜产品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整个地区牧民缺乏强劲的可持续的经济支柱,带动牧民致富,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牧民定居后收入下降的状况。经济增长缓慢,严重挫伤了牧民定居积极性,也引起了已定居的牧民继续游牧,或者出现半定居状态,加大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难度,也和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不适应,政府要考虑在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扶持一些优势产业,作为当地牧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大幅度带动经济收入增长。

3对策建议

3.1各级政府加大牧民定居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是加大补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税收收入的提高,政府在财政上有实力加大补贴力度,减少牧民对定居工程的投入资金,使牧民在定居后留有较多的资金从事的各项生产、生活活动,尽量避免牧民因定居而大量变卖牲畜,导致定居后无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政府应该特别重视重灾户、年轻户等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专项措施研究具体对策,重点向中央多争取财政或者项目支持,设置专项资金解决问题。

3.2大力加强饲草料地建设

目前大多数定居点缺乏足够的标准质量、数量的土地,每户能够浇水灌溉的土地都不足50亩,土质差、产量低,直接影响到饲养牲畜的数量,关乎牧民的经济收入,影响到牧民的发展。市政府重点开发五个灌溉区,大力开发高产、平整化、条田化、林网化土地,满足对土地的基本需求;大力发展高效人工饲草地建设,扩大人工高产种草面积,推行圈窝地种草和半人工草地建设,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资源,建立饲草料基地,为舍饲圈养提供充足的饲草料,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保障,又能减轻天然草地压力,还能提高牧民收入。

3.3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根据牧民定居点人工饲草料地开发规模和人畜饮水需要,做好水利规划新修中、小型水库等蓄水工程和渠道、干渠、支渠等引水工程,搞好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对原有水利设施进行渠道改造,防渗、硬化,为饲草料地提供稳定灌溉水源;在人工饲草料地生产利用中推广高标准节水技术,实行以节水为主的方针,节约用水、高效利用,确保人工饲草料地高效灌溉;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须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不得过度开发,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并注意各水利工程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3.4政府提升管理水平

政府必须按照牧民定居政策规定的要求,将补贴直接发放到牧民的手中,严禁各级政府截留、晚发或者挪作他用,对尚未发放的补贴尽快发放,并采取补偿措施消除牧民不满情绪;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定居点周边建设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工厂等,损害了定居牧民的身体健康,与牧民定居政策的宗旨背道而驰,须采取实际行到来清除严重危害环境的污染源,保护牧民来之不易的生产生活环境。

3.5大力加强后续产业的开发

(1)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政府必须大力开发相关产业,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持续开发后续产业,调整畜群结构、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等措施,建立养殖小区,对牛羊牲畜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大力开展牛羊育肥业,重点做大做强阿勒泰羊、阿勒泰牛,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与号召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2)实行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都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建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实行“公司+合作社+牧户”战略,产业链上相关利益方结成利益联盟,共同维护产业链的发展壮大。种植业以巴里巴盖哈密瓜为代表,推广优良品种,建立农业协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畜牧业以阿勒泰羊为代表,选取优良品种,开展育肥,建立畜牧业协会,扩大市场竞争力,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3)以旅游业为代表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开发利用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如哈萨克民族风情、草原风光等,将阿勒泰市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综合开发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区域商贸服务、信息物流、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

(4)实施科技推广与专业人员培训工程,加快人才流动与转移,重点抓好畜禽改良、快速育肥、暖圈饲养、疫病综合防治、草地改良、长草短喂、短草槽喂、“三贮一化”等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在定居点的推广普及,不断提高科技对畜牧业的贡献率。坚持“牧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在牧区利用冬闲时节深入定居点开展诸如“科技之冬”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畜牧业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科学养畜技术、有市场经济意识的新型牧民,成为农牧业生产中的骨干力量。目前牧民经培训产业转移的人数较少,工作途径小,加大牧民培训与转移,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未来30%的牧民转业从事非农工作。

参考文献

[1]蒋志清,朱美玲.新疆木垒牧民定居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J].价值工程,2012,(8):1-3.

[2]郭文慧,宗卫征.当前新疆游牧民定居及新牧区建设调查研究——以塔城地区额敏县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32-36.

[3]宋哲.加快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切实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调研[J].中国经贸导刊,2010,(23):54.

[4]闫海龙,张永明.关于推进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1,(28):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