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旅游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区旅游业发展

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1

[关键词] 旅游业发展 西部民族地区 民族特色

一、发展旅游业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1.旅游开发有利于西部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

西部民族地区通过旅游业的开发,所增加的非贸易外汇收入,不仅可以平衡区域收支,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区域资源的开发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有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其次,旅游业是一项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产业 , 是促进开放的先导产业,其发展不仅促进本地区的观念转变,增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协作,也必然带来客流、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长,刺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经济的多元化,改善投资环境,带动西部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景观修建、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工艺特产、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广播宣传等行业迅速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着活化和繁荣经济的作用。

2.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基础薄弱,但其旅游资源往往很丰富。因此,发展旅游业是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杠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能增加地方收入,平衡地区间收入,而且以其行业关联度大,经济拉动性强的产业特点,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器。旅游业作为地区经济当中最活跃的一部分,不仅是第三产业的催化剂,直接关联第三产业,也间接渗透第一、二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商业饮服等行业发展。旅游业这种关联带动功能和效应,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正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结构所必须倚重的。

3.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旅游业是一个能够富民的产业,在增加经济收入方面,发展旅游业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比拟的特有优势,不仅仅给个别人带来财富,而是能使旅游地区的人民普遍得到实惠。因此,发展旅游业将会增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经济收入 , 走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

1.西部民族地区拥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西部民族地区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再加上历史悠久,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及人文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具备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1)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 是全国自然旅游资源规模宏大、数量较多、种类齐全、品位较高的区域。

(2)人文资源 , 对于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 , 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 , 因而从总体上看 , 我国广袤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客观上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内容。

(3)人文与自然有机和谐统一是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突出优势。西部地区的人文社会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很多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如旅游就被欧洲人认为是除人文和自然旅游之外的第三大类旅游,藏族的文化艺术、宗教意识、哲学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建筑装饰、节日庆典等人文历史,与青藏高原的浑朴天地、蓝天白云、雪域戈壁、冰川高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峡谷峭壁等融为一体,是世界十大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目的地中最令人神往的地方。此外 , 敦煌、嘉峪关、峨眉山、长江三峡、黄果树瀑布等许多著名的西部旅游区点,也无不是自然与人文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景观。自然与人文密切结合,相得益彰,使西部地区发展旅游的资源条件更加突出。

2.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劣势

(1)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晚,可进入性差,资金严重短缺。旅游发展建设本身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等特点,而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政府所能提供的资金严重不足,极大限制了旅游资源的开发进程、力度与质量。

西部民族地区不少旅游资源的开发时间很短,起点也很低。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交通、通讯等现代设施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已有很大发展,但交通条件的制约始终是阻碍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在通讯方面,西部民族地区的许多地方尚未形成国际长途直拨电话和图像传真业务,通讯服务网点少,设施装备陈旧老化;信息传递不通畅,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十分薄弱,游客的通讯联络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这些不利条件减弱了部分国际游客的兴趣,从而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2)形象定位缺失,品牌知名度低。任何一个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都需要一个核心形象定位。西部民族地区旅游没有明确的、独特的形象定位,即没有“卖点”,在参与争夺未来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再加上开发资金的严重不足,造成了宣传推广无所适从,处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境遇。

(3)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

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是全市旅游开发的协调、管理、指导的直接实施者,西部多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管理机构不全面,有的旅游管理机构形同虚设,无力承担将旅游业这个依靠市场运作来发展的产业的管理任务。

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保障旅游服务质量和提高旅游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由于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处于产业雏形阶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经济”,导致了旅游业高素质管理人才和经销人才培养进展缓慢。加之目前旅游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业队伍经验不足,整个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不能适应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机遇

(1)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时机正值天时

目前国家已正式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

(2)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发展正值人和

生态旅游的观念正在深入人心,其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而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也是民族文化的发展。西部民族地区不仅各个方面均表现出了生态旅游开发所具备的素质,民族文化旅游也具有很大的优势,旅游经济的开发已时不可待。

4.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挑战

(1)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就全国旅游行业的现状而言,今后中国旅游产业的竞争会继续呈加剧化的趋势。从存量上看,旅行社等服务行业总收入继续增长,但利润总额下降。从增量上看,随着中国的 WTO承诺在旅游业的逐步甚至是提前兑现,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开始以独资、控股、合资、合作、管理权介入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他们成熟的开发经验必将吸引相当数量的人群转换旅游目标甚至是旅游心理。

(2)旅游法律、法规不完善,影响了有实力的投资者的进入

我国目前在自然景区旅游开发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潜在的进入者构成了威胁。

从上面SWOT分析中看到了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所面临的历史机遇以及主要问题,而机遇大于挑战,开发已是必然。那么,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在合理保护景区资源的前提下达到旅游开发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这就是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三、对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1.制定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战略规划

在世界旅游的黄金时代,西部民族地区不应只在传统产业的圈圈里做文章。旅游业是相当一部分西部民族地区突破传统产业,创造新的经济格局,注入新的经济动力的“龙头”。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要想大发展,上规模,上档次,规划起点必须要高。 作规划首先要把家底摸清,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统筹安排,还要与外部市场和周边资源相衔接,做好总体规划和区域性规划、区域性规划与相关产业规划之间的衔接和互补。坚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既要统一,又要突出本地资源特色,明确产品市场定位,避免产品类型盲目趋同。为此必须站在战略高度,采取战略性的措施扶植旅游业,走出一条在充分利用天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的基础上,以民族风情特色取胜的发展旅游业的路子来。

2.坚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

旅游是一个“人”与“自然”共存的事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和旅游资源持续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初期,特别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总是富有魅力的旅游吸引物。一旦自然、生态被破坏,就很难再吸引旅游者。

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类旅游资源多处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带。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上自然环境恶劣,已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通过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管理手段,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使旅游区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毁坏现象也比较严重。一些人文古迹风化速度加快,令人十分担忧。一些珍贵文物虽进行过简单加固维修,但仍存在损坏的趋势。因此必须加强自然景观和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大力引进先进科技手段,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研究力度,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一定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确处理好旅游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把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3.突出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

所谓特色,即独特性,主要是指民族特色、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要和东部比现代化是不可行的,在突出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方面,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与其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旅游产业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3的少数民族居住在西部地区,民族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装服饰、民居宅院、风土人情等人文景观,还有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有些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充分发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人文优势和自然优势,充分体现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在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特色上下功夫。在旅游线路、活动、景点的设计时,要有创新的、唯我独有的设计构思;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产品时,要有创新精神,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新的民俗风情旅游特色产品。

4.用跨越式的发展模式来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旅游

西部地区要选择走跨越式的旅游发展道路。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一方面,可以借鉴中东部地区和国外的经验、资金、市场,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有利的机遇、配套条件,来实现高标准、高起点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服务,不必走别人走过的路,特别是避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另一方面,国内旅游迅速发展的市场条件, 也为西部地区旅游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只要政策到位,措施有力,方式科学, 西部地区的很多地方可以在比较短的时期内达到并超过中东部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另外,从消费来看,西部旅游要吸引大量的且是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也必须在借鉴、参考中东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生产出品位更高、配套更好、服务更优的旅游产品。

5.由政府主导,创新制度与管理体制

旅游业既是关联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又是跨产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集成”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发展更依赖于政府的主导和协调。在明确发展思路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应明确旅游业的产业定位,确定旅游业在全市经济中应有的位置,协调相关部门,共同促进发展。旅游业的规范、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作保障。应结合实际,列出计划,建立健全有关旅游法规和制度,制定出台指导性和规范性文件,保障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创新制度,切合实际建立有效行使和发挥旅游管理执法职能的行政机构,以适应新的情况需要;理顺体制,形成合力。旅游业是关联度很强的“块块”产业,但涉及旅游业的诸多部门又是“条条”管理,一个旅游景区,往往涉及国土、建设、园林、文物、环保、宗教等各个部门,综合协调难度很大。要大胆探索,突破传统模式,把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旅游业运行、管理机制。

6.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业是综合产业,也是涉及面最广的服务性行业。旅游服务的内容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学”等各个领域。旅游目的地要向游客提供满足其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全部服务,包括旅游线路中的各种吸引物、沿线所需要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各种设施和服务等等。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硬软件建设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开发旅游业必须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而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又是当务之急。要坚持围绕交通办旅游,跟进交通干旅游,围绕旅游搞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原则,大力发展交通,开辟支线飞机或简易机场,逐步增开旅游专列,建立和完善主要旅游区与周边旅游城市之间的旅游线路配套的公路网络。同时要加快进入核心景区、重点景区道路建设,提高景区交通等级,完善相应配套服务功能。

旅游业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该行业的发展,而影响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问题。加速旅游人才开发,建设一支服务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导游员、服务员、营销人员、管理人员队伍是确保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超常发展旅游业,必须有大量的旅游人力资源与之相匹配,才能使其共同向游客传达的感受成为其终生难忘的享受。针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人才远远不足和素质偏低的矛盾,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做好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制订和完善各种责任制 ,加快构建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推行旅游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服务。

7.注意解决思想观念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和创新机制是西部地区加快旅游开发与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思想解放推动机制创新,机制创新带动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改变落后条件,最终导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所以,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首先争取决策者、管理者的重视、支持,提高他们对旅游的认识,引导他们改变一些观念,同时让各方面和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此外,西部在旅游开发和发展过程中,还要适时适度地规范市场,确保质量、声誉和形象。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旅游业是西部民族地区普遍的优势产业 , 也是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产业,更是西部未来发展的战略产业。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应抓住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把富有优势和竞争力的旅游产业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使旅游业成为带动西部经济腾飞的动力产业。

参考文献:

[1]黄明辉:对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2007.3(78―80)

[2]王力峰 钟 杨 赵 耀:论旅游欠发达地区在旅游强势区域中的发展问题[J].旅游经济.2007.6(179―180)

[3]冯灿飞:贫困山区旅游开发 SWOT 分析及可持续对策探讨[J].区域经济.2006.3(242)

[4]张龙江 周 波:亚丁景区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开发模式探析[J].产业观察.2005.10(99―103)

[5]熊金银 向 丹:民族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及条件[J].经济论坛.2007.12(14―15)

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2

一、川南旅游业的目前状况

本文所指的川南旅游区,包括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自贡、泸州三地市。川南旅游区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及交通条件均较好,但在四川省规划发展的五大旅游区中,是开发最差的旅游区之一。针对重庆成为中心直辖市之后,川南旅游区在四川省宏观布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对川南旅游开发的一些战略性、方向性新问题进行了探索。

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自贡、泸州地区,是我国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组成的“T”字型生产力布局的底部。旅游开发的自然、经济基础都比较好。川南国家级风景名胜蜀南竹海、自贡恐龙博物馆在国内外早已闻名。此外,西秦会馆、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焱海井等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川南三大城市宜宾、自贡、泸州皆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川南旅游区还有各类省级风景点7处,市县级地方性景点更是数不胜数。省级景点“石海洞乡”、“人悬棺”、“巡司温泉”等名闻遐迩。该区不但旅游资源丰富,级别高、吸引力强,而且类型复杂多样,旅游行为类型和功能结构完善,层次结构、地域组合优越。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该区处于成、渝两大客源地夹峙之下,区内、区外客源潜力都很大。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四川省调整了旅游业宏观布局,川南旅游区被列为下一步重点开发的旅游区之一"。

二、开发川南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既是一个新兴的经济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开发川南旅游资源,发展川南旅游业将对川南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摘要:(一)发展川南旅游业,将加速资金积累和回笼,增加外汇收入,使区域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众所周知,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资金回报率高,因此国内外只要有条件的地区都争先发展旅游业。川南地区旅游业虽刚起步,但已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二)旅游业属劳动密集性行业,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从业人员需求量大,可缓解川南劳动力就业紧张的新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部门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可增加间接就业人员2人~215人。因此,川南旅游业的发展将为该区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三)将促进川南地区城镇建设。随着景区的开发,游客的增加,各种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将日益完善,从而大大推进新、旧城镇的建设。(四)有利于在川南重工业经济区中建立区域性的环境保护体系,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美化区域环境。在规划中,川南属于重化工、能源基地,此类经济区域易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人们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建立一个山清水秀、环境美丽的川南旅游区。无论是在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川南旅游的发展都将造福于人民和子孙后代,应引起川南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川南旅游业开发中的重要内容---旅游商品

在川南旅游业开发中我们应该重视对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商品能满足旅游者的生理、心理的各种需要,但不同类型的旅游商品又有很大差异。

(一)川南旅游商品开发要突出特色摘要:第一川南“中国名酒系列”;第二“珍贵水果系列”,包括龙眼、荔枝、抽子等;第三“旅游工艺品系列”,以竹、龙、草编等为主题。要把握好市场,政策上予以扶持,组织管理好生产、销售的多个渠道。

1.川南“中国名酒系列”摘要:包括卢州老窖,古蔺郎酒、宜宾五粮液,早已闻名国内外。

2.龙眼、荔枝等名贵水果系列摘要:龙眼、荔枝属于南亚热带水果,果肉质佳、味美,营养丰富,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高档珍贵水果。川南有上千年种植历史,宜宾尚有几株当年曾上贡过杨贵妃的千年古荔枝树。今日荔枝分布区已移向东南,以卢州市为主,其气候属南亚热带类型,为四川盆地唯一的非凡气候区,适宜龙眼、荔枝的生长,适栽面积500万亩,以卢州市中区、沪县、纳溪、合江最宜种植。

3.竹工艺及美术品摘要:川南竹类资源丰富,以楠竹(毛竹)为主,栽植易、产量高,覆被好,可一次造林永续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比一般林木高。川南可开发的竹旅游商品很多摘要:如竹簧、麻将、竹筷、竹椅、竹雕、凉板、翻簧竹刻、竹帘画、龚扇等。江安县有竹簧工艺学校,宜宾市有竹类专业探究所。川南有各类竹艺加工老艺人、技术能手几百人。

4.草编制品摘要:以灯草为原料。灯草是两年生耐寒水生草本植物,可于水稻收割后栽植,次年5月收割,利用闲置冬水田栽植,不务农时。用灯草编制的各种生活、旅游用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如榻榻米草席,深受日本人喜爱。川南草编制品曾出口日、英、美等三十多个国家。

5.恐龙系列仿制品摘要:可仿制侏罗纪、白要纪各种不同类型恐龙。质地可选择塑料、陶瓷等多种类型。也可制造各种电动的小型恐龙仿生玩具、工艺品。

6.其它名特产品摘要:金河蘑芋,产于宜宾屏山的金沙江沿岩一带。宜宾“功夫”茶、叙府糟蛋等也是当地有名的土特产品。

(二)川南旅游商品的分类,按旅游商品的美学特征,可把川南旅游商品分为如下四个大类摘要:

1.实用品又分为摘要:①土特产品,如卢州龙眼、荔枝;②旅游食品,如竹笋,竹荪;③旅游用品,如竹席、竹帘、凉板、竹筷;④其它非旅游专用的日常生活用品。

2.工艺品又分为摘要:①织绣类,如自贡龚扇;②陶瓷类;③纺织类,如竹编制品;④雕刻类,如竹雕工艺作品;⑤镶嵌类;⑥传统工艺、民间工艺类,如剪纸。

3.艺术品又分为摘要:①绘画类,如川南国画、竹帘画;②雕刻类,如竹雕。

4.文物商品及其仿(复)制品如恐龙仿制品。

(三)在进行旅游商品开发时,要注重旅游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性、艺术性和纪念性的属性。就川南旅游区的实际情况而言,还应注重摘要:

1.突出主题。根据川南旅游区的人文古迹和自然景观的特色,川南旅游商品的开发,应以“酒、龙、盐、竹、泉、洞”为主题,在这六个字上多作文章。

2.突出功能和特色。各旅游地域系统(或景区)旅游商品的开发要突出自己的功能和特色,如蜀南竹海的“竹”,宜宾的五粮液,自贡旅游小区的“恐龙和盐”,庐州的卢州老窑,这些都是各自的“金字招牌”。

3.要系列化、多样化和小(微)型化。旅游者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年龄、职业、性别、喜好、社会阶层也不尽相同,开发设计和经营旅游商品要从川南旅游区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潜在客源市场的各种因素,实行多种题材、多种规格、多种原料、多种色彩。还要尽量系列化、配套化,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不同趣向的需求。

4.要强调“就地选题、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不少以当地名胜古迹为题材设计的旅游商品,都是以当地特有材料、传统工艺生产,并在当地销售的摘要:如“三峡石”、“刘三姐绣球”等。川南仿造的恐龙、竹雕等类旅游商品,也应立足于川南本土。

此外,川南各地、市、县尚有许多地方名特产品、民间工艺品,可供挖掘整理和开发。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宣传工作,既要导“游”,还要导“购”。另一方面,既要通过“挖掘整理和开发”来增加其品种数量,又要通过丰富其“内涵”,来提高其质量和效益。旅游商品的开发是旅游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川南这个新旅游区的开发中,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四、开发川南旅游业的重要办法

(一)加强管理,统一规划,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开发川南自然、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要从四川省的宏观布局出发,制定川南及各旅游地域系统的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使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章可循、协调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尽快纠正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现象;在有条件的地、市、县应在政策上给旅游业以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财政、用地、税收、引进资金上制定出优惠政策。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相关产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等)的协调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快改善基础设施,非凡是旅游交通状况差而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应迅速改善本地旅游景区可进入性的条件。

(二)在开发导向上应由国内向国外拓展

川南旅游区资源丰富,但开发晚,缺乏象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那样在国内外影响大的旅游景点。自贡恐龙、蜀南竹海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但开发晚,缺乏“深加工”,活动项目较单调。因此,本区旅游景区知名度的提高,需要进行宣传促销和“时间”。在川南旅游资源开发中,目前应注重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加工”,主要客源应立足于国内,待基础设施建设,非凡是宾馆等服务设施建设上档次以后,再逐步向国外拓展客源市场。

(三)重视旅游人才培养

随着川南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和各类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将迅速增加,因此应在川南部份高校开设旅游专业,培养旅游本、专科学生;或在川南三大城市中选择一市,建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必要时可建立或改建旅游职业中学,培训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

(四)开拓资金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面广,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量投资,全靠当地政府必然有困难,可采取以下办法摘要:争取国际项目或国家、省内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在政策上可统一规划,做到谁投资谁受益,一家管理,多家开发;把旅游设施建设和一些大型项目的建设结合起来,如川南的煤矿开发项目可和高县、筠连的旅游资源开发一并纳入规划和建设。

(五)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目前,川南旅游区有众多古迹缺乏保护,破坏严重,非法占用旅游景区土地和古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且景区项目差,环境质量差,因此应实行保护性开发。重点景区应划定界线,在景区内分别设置下几个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

(六)加强横向联系,开展和周边地区的协同开发

川南旅游区毗邻滇、黔、渝,开展和周边地区的联合开发,有利于优势互补。川南泸州旅游片区南部和贵州西北的习水县、赤水县相邻,习水丹霞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赤水县十丈硐瀑布可和黄果树瀑布媲美,开发价值大,但交通闭塞,若以贵阳为中心进行开发,相距甚远,交通条件差,开发难度大。泸州距十丈硐瀑布仅70多km,若以泸州为依托进行开发,可事半功倍。川南旅游区和贵州西北地区进行旅游资源的协同开发,必将推动双方旅游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3

一、高铁带给西部沿途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机遇

在旅游业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中,行是其发展的首要条件,交通的耗时与费用是影响旅游效果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在旅游效果影响因素中,与住宿、饮食、景点及其他服务消费等项目相比,60%左右的人将交通列为首位。”

(一)在同质竞争中增强优势

由于相同的地理区位、环境资源和相似的民俗文化,石柱县与渝东南各区县乃至整个武陵山区各地的旅游资源呈现出同质性,自然它们在旅游市场上也互为竞争对手。但相比之前交通相对闭塞的石柱,渝东南各区县早在2006年初已开通了渝怀铁路,2010年,黔江还开通了空中航线,在与同质旅游区县的合作与竞争中,交通曾成为石柱旅游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沪汉蓉高速铁路的开通,使石柱成为渝东南地区唯一已开通高铁的旅游目的地,目前重庆到石柱的旅程由原来的3小时缩减到1.2小时。全程仅约10小时的沪汉蓉高铁,使每趟经过石柱县的列车旅客认识石柱县、记住石柱县,同时也为人们到石柱旅游提供更舒适、更便捷、更省时、更优惠的交通条件。

(二)作为旅游产品吸引游客

作为我国兴起不久的新型交通工具,高铁本身也是一种富含高科技的旅游产品,而且与传统的陆上交通工具相比,它能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经济、省时等现代旅游者普遍追求的价值,这能激起人们体验现代高铁旅游的热情。“武广高铁开通半年,各地旅游呈现‘井喷式’增长。”而对于一直生活在交通相对滞后的西部的民众而言,高铁不仅能带给他们新鲜的体验,还会带来融入高科技时代的自豪和,加之相对汽车耗时短、票价低等优势,从而吸引游客体验高铁到石旅游。渝利高铁2013年12月28日刚开通,2014年第一季度到石的旅游人数就激增到28万,比上年同期增长8.24%。

(三)助推“周末游”带动“四季旅游”

依据 “旅游黄金三小时”理论 “旅程时间在一小时可以忍受、两小时有点难受,超过三小时就会有人放弃”,以前石柱周末游客源地的范围相当有限,临近区县到石柱的行程都在2.5小时以上,高铁的开通,大大缩减了它与这些地区的心理距离和乘车时间,很多城市如:重庆、遂宁、涪陵、万州等都成为石柱周末游的潜在客源地,大大拓展了其周末游客源地的范围,为因受交通限制而仅局限在“消夏避暑度假游”的石柱向“四季旅游”发展破除了瓶颈难题。

二、高铁带来的挑战

首先,高铁旅游线轴带的形成将带来同质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沪蓉高铁是西南首条连接东部、中部及西南地区的高速铁路,以这一线为轴,沿线各地区都会紧紧围绕高铁这张牌,绞尽脑汁挖掘本地发展出路。而在同一个地域内的区县,会因拥有的优势资源相似而选择相同的发展道路,如利川、恩施等紧邻区县,就发展与石柱具有同质性产品的旅游业,而且相较石柱,他们在某些方面还更占优势:旅游房价更低、土家文化保存得更完好,与中东部城市更加靠近,产业后发……因此,高铁的开通也必然将石柱的旅游产业带入更广阔的竞争市场。

其次,虽然将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石柱一直在努力,但似乎还未充分做好迎接更多游客马上到来的准备:旺季人满为患、景区厕少路堵、旅游文化深度待掘、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到过石柱的游客,对此地印象并不美好。按照品牌战略理论:一个优秀的品牌应该是既有高知名度又有高美誉度的;如果一个品牌的美誉度较低,那么其知名度越高就意味着这个品牌越将走向“臭名昭著”。如果说道路、停车场、宾馆、景区设施等硬件设施是可以日夜兼程,速效解决的话,那么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景区的文化内涵等软件要素是很难在短时间内速成的,如果这些方面改观不够,高铁带来的游客人数越多,将给石柱旅游带来的负效应越大。

三、抓住机遇提质升级

高铁是一种优质资源,利用得好,会借助它产生源源不断的效益;利用不好,它会如磁石般吸走所经之地的人才、资金等优质资源,因此在高铁时代到来之际,必须紧抓机遇,直面挑战。

(一)紧紧围绕“游客的需求”提质升级。

经济学中认为:供给与需求的成功对接才能产生效用,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供给才属于有效供给,有效供给是供方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前提。石柱旅游以“民俗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定位,准确把握游客对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的心理需求,以需求引导开发、配置旅游设施、延伸产业链、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旅游管理、规范从业者行为,增加有效供给是运用有限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前提。

(二)奉行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

现代营销学认为: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而企业真正的赢利模式是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地去为客户创造价值,优秀的服务品质是培养忠实满意客户群、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服务的差异化是赢得市场的重要策略。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从游线的设计、游乐项目的设计、休憩及购物设施的布置到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都需以人文本,体现以游客为核心的人文关怀,让游客能够便利地出游、有尊严地出游,耍得开心、游得满意。

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鲁西南欠发达地区 旅游业 优势 统计分析

鲁西南欠发达地区的形成有很多方面原因,包括自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欠发达性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还体现在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从政府治理角度看,鲁西南欠发达地区一般呈现如下特征:工业化进程滞后,地方财力薄弱;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城镇建设进程滞后;社会事业不发达,人力资源亟待开发;思想观念保守陈旧,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执政理念方式落后,干部队伍活力不足等等。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鲁西南欠发达地区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甚至更多的挑战。尽管鲁西南欠发达地区呈现一定的特征,面临共同的挑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区域面临的外界环境是一致的。鲁西南欠发达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前景,所以鲁西南欠发达地区纷纷把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事实上,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从发展现实看,影响一个区域发展主要是五大要素,即:区位、资源、政策、人才、机制。作为地方政府,对这五大因素都可通过创新进行改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这五大因素中,机制创新的空间最大,直接影响一个区域发展的进程、速度、质量,对鲁西南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旅游业是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和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一直以大大超前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的强劲势头发展。近年来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中国旅游业更是实现了快速发展。

今年上半年,我国旅游总收入约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7.3%。今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约15.5亿人次,同比增长14.6%;国内旅游收入约1.13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入境旅游人数约6625万人次,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入境过夜旅游人数约2835万人次,同比增长1.3%;旅游外汇收入约240亿美元,同比增长3%;出境旅游人数约3800万人次,同比增长18%。

上面这一组数字是说明了旅游业是一个经济产业,并且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这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及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重要原因。

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的重要特征。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达、旅游人潮涌动的地方,往往也是商贸活跃、投资机会涌动的地方。过去人们理解的旅游投资局限于宾馆饭店、景点景区、主题公园等狭义的旅游概念,从广义的旅游投资概念来说,领域则要宽得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拉动消费,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旅游业的功能还有很多。如帮助贫困地区加快脱贫的速度。即使在最贫困的地区,旅游资源也广泛存在,其中不乏开发价值很高的资源:这些旅游资源可能是自然资源,可能是历史文化资源,也可能是民俗资源。帮助这些地区开发旅游,能够就地吸纳劳动力,就地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就地销售农、林、牧、渔业和手工业等生产的旅游商品,使当地人民致富受益。旅游还能够传递友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旅游还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它的出现在现阶段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和一定的合理性,然而,东部发达地区也存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具魅力、但目前开发力度明显不足的地区。其旅游业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上规模:即针对资源特色,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联系和沟通,以优势资源吸引资金,开拓东部地区和海外两大客源市场,以观光产品为主导,专项产品为补充,围绕旅游环境的改善,提高交通、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的水平,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集中力量进行整体开发,形成有经济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线路及旅游区域,从而缩小东部在旅游业发展上的差距,整个东部地区真正成为中国旅游业塑造世界大国的基地和海内外游客旅游的乐土。在空间布局上,要注意以老少边穷地区的优势旅游资源开发为突破口,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和重要结点城市。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旅游业,对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解决就业、促进扶贫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国内日趋激烈的竞争现状和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下,积极探讨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鲁西南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比较经济优势和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是相对于工矿业等传统产业,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回报率高、限制因素少、市场潜力大的比较优势,更具开发价值。

二是具有关联度高的特点,对一、二、三产业均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增收4.3元;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名人员,社会就可新增5个就业机会。加快旅游开发可以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带来“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三是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旅游业以生态环境为主要资源,在本质上与环境保护有着内在一致性,是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产业,被誉“无烟工业”。只要规划和保护工作做得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旅游业将是“人与自然和谐”时代要求中,“产业与环境互利”的双赢产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资源开发中,减轻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压力,克服生态脆弱劣势和有效利用资源的最佳选择。

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5

摘 要 体育旅游是以旅游和体育为双重目的,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部分内容的旅行游览活动。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访谈法和实地走访总结出佛山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对其进行分析并制定出开发对策。

关键词 佛山地区 体育旅游资源 发展意义 发展对策

一、前言

体育旅游是人们为了改善身心状况,在体育理念的指导下暂时前往异地,参与以体育活动为具体活动形式的现代生活方式,它跨越年龄、性别、民族的界限,既帮助人们锻炼身体获得身体技能的平衡,又使得人们身心感到愉悦;生活充实并且可以调整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二、佛山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意义

(一)佛山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体育旅游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体育旅游资源,一个区域体育旅游的兴旺发达,效益的高低都与当地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与否,开发价值大小密切相关。“2013年广东国际体育旅游文化节暨佛山旅游嘉年华活动”的成功举办,使佛山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大大提升。去年全市旅游收入达4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由此可知,佛山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台阶。

(二)佛山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意义

1.经济效益

(1)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体育旅游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旅游业是佛山市的优势产业,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业大有可为,要通过整合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开发,发展全市范围的体育旅游,增加游客在本市的逗留时间,就能够带动旅游业、旅馆业、娱乐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一批相关服务业的大发展。

(2)提高就业率。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支柱,还会是其他部门行业发展的带动者。各部门的发展将会与地区人民的就业率产生一定的关联。在体育旅游开发活动中无论是长期或短期效益,都符合当地人民的利益,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2.社会效益

(1)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体育旅游开发是以增进人民身心健康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使其能够积极参与体育旅游,促进身心健康,缓解和消除身心疲劳、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2)弘扬传统民族体育文化。通过体育旅游开发,提高了体育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品味与精神内涵,树立地区体育旅游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旅客到佛山地区进行体育旅游,促进各地人民的文化交流,弘扬地区传统体育文化。

(3)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体育旅游的开发将会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收入,使居民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个人的素质不断的提高;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将会给当地带来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减少无业游民。推测可知:社会治安也将会稳定,社会治安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三、佛山地区体育旅游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对策

(一)佛山地区体育旅游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1.旅游项目过于单一

通过实地考察佛山地区旅游景点,可知大部分景点都是以观赏型为主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意识的提高,人们已从静态的观赏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大多数旅游者趋向于各种可以参与其中的活动,体育活动就是选择之一,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游客感到佛山的娱乐设施不多。青少年的心理存在好奇、追新鲜等特点,项目过于单一难以让旅客有下次再来之意。

2.体育旅游中介欠缺

一些景区景点实行的各自经营模式,使到部分景点同样的资源配置但旅客量相差甚远,而投入的设备难以充分利用,部分实在资源成为透明资源。从而使产业经济的相互驱动不能形成互动格局。

3.体育旅游营销不当

多数的体育旅游企业追求的是短期目标。他们不根据消费者心理去选择适合的推广对策。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事务活动或公关活动将带来巨大的眼前效益和未来的间接效益,然而,更多地方抄袭别人的模式,把举办该类活动的真正意义颠倒过来,结果劳民伤财。

(二)开发佛山地区体育旅游业对策

1.继续发挥特色品牌效应

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特色品牌效应之路是可持续性的,形成佛山地区体育旅游业的核心地带。达到资源、投入、效益、品牌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局面。根据各自的自然及人文资源特点,选取登山、漂流、保健养生、攀岩等项目集中经费进行开发,宣传。逐步形成佛山地区体育旅游的品牌。并以此辐射,渗透,带动周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培养适宜体育旅游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从业人员,提供优质服务

体育旅游属于特种旅游项目,因而该行业需要特定的专业人才,目前体育旅游人才缺口很大,体育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体育旅游经验不足,整个服务体系存在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的问题,从而影响了体育旅游的发展。因此,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吸收从事体育工作或是在体育产业方面富有经验的人士加盟旅游业,为佛山地区体育旅游业提供优质服务。

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旅游一体化;旅游业;欧盟;长三角地区;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F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048-04

长久以来,“休闲”被视为一个与“奢侈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词语。在中国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有金钱与时间去游历青山秀水,周游列国,饱览美景。而现今,随着休闲文化热潮的兴起,人们开始需要一种新的生存条件,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体验一种新的生命状态。而休闲,作为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也随之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纵观当下,休闲愈发与人的生存质量和全面发展息息相关。美国《未来学家》杂志刊载文章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的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将率先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

作为休闲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区域旅游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协议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目前,欧盟在这一方面明显领先于世界其他区域组织。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经济共同体,直至1993年欧盟的成立,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各成员国带来了实际利益。欧盟的性质首先体现在“共同体”的概念上:一个高度一体化的带有超国家因素的新型区域性组织。作为当今世界上区域发展最为成功、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欧盟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自然也有其特殊的过人之处。

一、欧盟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多方位分析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欧洲,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旅游业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与旅游相关的议题在欧盟决策中的地位也迅速上升。这一产业直接或间接地为欧盟各国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从而在经济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地位。许多旅游业大国都认识到了这一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惊人的发展潜力,并促成了欧盟开展一系列加速旅游业发展的初步行动。20世纪90年代起,欧盟便开始实施更为紧密的行动计划:1990年是欧洲旅游年,正是在这一年欧盟提出了“使欧洲人相互更紧密”的口号。这一举动开创了旅游业整体发展的大局面,欧盟旅游一体化进程便紧锣密鼓、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一)政策环境

政策的制定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有着关乎全局的重要性,它引领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只有在政策制定者能够为旅游市场提供正确的规划、充足的资金和合理的规章的情况下,旅游行业才能顺利发展。欧盟颁布了第一个旅游业的专门文件《关于共同体旅游政策的主要原则》,通过了关于建立旅游地区分布及在旅游业中建立咨询和合作程序的决议。1990年“欧洲旅游年”提出旅游产业需要制定专门的政策,提升欧洲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等方面开始了一系列初步行动。1993―1996年间颁布了欧盟旅游合作的首个行动计划,此后每年都会出台一个欧盟旅游业行动计划,对一年内的发展作展望与规划。这些计划无疑能够带来旅游业发展的热潮,刺激各地区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并有力拉动就业。

(二)区域机构

政策制定后,需要具体机构去落实开展。即使制定出了完善的政策,但若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那么也是无济于事。在1984年欧共体第一届委会员的相关决议中,旅游业的服务性质以及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得以确认,旅游业的发展自此拥有了“超国界”的统一协调机构。1986年,欧盟成立了旅游一体化专设机构――旅游咨询委员会,代表各成员国利益,取得了区域内国家之间更为紧密的合作,方便了各国在旅游业上的信息交流、咨询与合作。另外,1988年起,欧盟负责旅游业的官员开始定期举行会议,就成员国共同关心的旅游业发展政策进行磋商;1989年,旅游业管理机构从交通理事会中分离出来,欧盟的旅游一体化开始逐步走向规范,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正式的区域机构以外,欧盟每年举办“欧洲旅游论坛”,讨论发展中的难题,共享成功经验,以期加强各方的合作关系。

另外,欧盟这些机构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保障旅游业按预定路径正常发展这一层面,而是积极地对旅游业予以更多主动的关注和支持。在同国家和区域利益主体合作的过程中,他们首先确保了欧盟财政和非财政手段的运用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次是采用某些手段和方式,如质量指示器和基准指标等,用以掌握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服务的质量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