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秋节的散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中秋节的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中秋节的散文

描写中秋节的散文范文1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对比手法鲁迅作为我国文学巨匠其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包括小说、杂文、散文、几乎代表了鲁迅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章,而且贯穿于中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各册教科书中。学生特别喜欢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风筝》《社戏》《故乡》《孔乙己》《雪》等,虽然鲁迅先生的时代离我们已久远,他的作品对于我们来说理解上的确有一定难度,但纵观这些作品,对比这一艺术手法贯穿于这些精品之中,能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我们应好好学习和研究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抓住鲁迅作品中对比手法的传神运用,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情节的对比

最明显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不惜笔墨详细地具体地描述了百草园的各种景物,还有长妈妈美丽动人的“美女蛇”的故事增添百草园神话般色彩,雪后捕鸟紧张而愉快的心情更加深对百草园的无限深情,这一切使美好的百草园令人神往,充满无穷乐趣。可与之有天壤之别的三味书屋怎样呢?文章巧妙运用过渡转到对三味书屋的描写,尽管寿镜吾老先生在当时还是比较开明的,但封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是腐朽落后的,严重地压抑着学生,摧残学生的的身心健康:不准提课外问题,不准玩,整天泡在枯燥无味的“之乎者也”之中,还有先生可怕的戒尺,书屋罚跪的规矩。作者用清新明快、晓畅自然的笔调刻画了百草园,而用凝重、冷峻、讥诮的笔调描写了三味书屋,对比鲜明。《社戏》中用看戏前的向往和波折,看戏中的无味与无奈,看戏后的偷豆与煮豆的快乐相互对比组织情节,而《雪》《故乡》等也是如此。

二、人物自身的对比

如《故乡》中写闰土少年形象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项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的闰土形象是“他头上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闰土的少年和二十年后变成一个“木偶”人,表现了鲁迅对闰土的无限同情。二十年前闰土喊“我”为“讯哥”,亲密无间,二十年后闰土喊“我”为“老爷”,前后称呼的对比,突出了阶级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其中的杨二嫂,记忆中的“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的形象与眼前所见到的“细脚伶仃的圆规”的形象进行对比。由记忆中的“终日坐着”卖豆腐的自食其力,与眼前的说话刻薄且“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的做法进行对比,表现了杨二嫂从外貌到精神的显著变化,揭示了他生活日趋贫困,社会地位日益底下的生存现状,从而有力地说明了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描写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的:一是脸的前后对比。初到酒店时“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着些伤痕”,中秋节后到酒店里时“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二是穿着对比。初到酒店穿着长衫,虽然破旧点,但毕竟是长衫,显示了其读书人的尊贵,中秋节后到酒店却是“一件破夹袄”,说明此时的孔乙己再也无暇顾及读书人的尊贵了。三是动作的对比。喝酒的动作由初到酒店时的站着喝,到后来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着,坐着喝酒;付酒钱的动作,由起初的“排”出九文钱到后来的“摸”出四文大钱。这几个方面截然不同的前后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生活境遇的急速变化和被封建统治者摧残的严重程度,有力地反应出丁举人之流的残暴狠毒”。

三、人与人的对比

小说《孔乙己》一开始就对两种不同的顾客――“短衣帮”与“穿长衫的”进行描写。他们的服饰不同,喝酒的方式不同:一“里”一“外”;一“长”一“短”;一“坐”一“站”;一边是“要酒要菜”,一边是“用钱并不阔绰”。这些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短衣帮”的辛苦劳累,生活贫困;“穿长衫的”悠闲自在,大模大样,有钱有势。文章含蓄地揭示了顾客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把封建社会的最本质的特征展现在学生面前,也为孔乙己的出场设置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小说中还有很多对比,如孔乙己的“出现”与“消逝”,酒客的“快活”与孔乙己的“孤寂”,孔乙己的“生命”与粉板上那“十九个钱”都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些对比使得孔乙己的形象从他出现直到最后被黑暗社会吞噬,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久久不能磨灭。

四、景物的对比

描写中秋节的散文范文2

关键词:诵读;经典;文化素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这样满口生香的诗句在孩子稚嫩的童音里传出,不禁令人赞叹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接受了学校教育后,诵读的声音却越来越稀,这种古朴、儒雅的情调越来越淡,让人深感惋惜。学校本是让学生亲密接触经典的环境,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远离了经典文化?又该怎样做好学生的诵读经典工作呢?

一、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营造诵读氛围

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每节课前五分钟和课余的时间,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诵读。有的学生喜欢唐诗,有的学生喜欢宋词,有的学生喜欢古典散文,我就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进行诵读,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诵读,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文化素养提高了。学生们在古诗词中领略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广阔与雄浑,“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清新与纤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与责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智慧与达观。通过诵读活动,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了,胸襟开阔了,理想高远了。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与中国文人千百年来传承的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意识联系在一起,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树立起远大的人生观。

二、经常开展灵活多样的诵读活动

平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外诵读经典诗文,丰富诵读的内容。利用校园固定展板、班级板报、校园广播的形式营造诵读经典的气氛。每周在班内评比,每月组织开展全校的诗文诵读活动。同外校的优秀诵读选手搞手拉手活动,切磋、交流诵读技巧和诵读感受。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诵读,学生知道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学生积累知识之丰富,既让我吃惊,又让我欣喜。

另外还通过“我的诵读体会”、读后感、主题班会、作文等形式把诵读的体会展示出来,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三、结合实际,制定诵读任务

在丰富诵读内容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诵读内容。到了春天,学生感受到了姹紫嫣红,鸟语花香,那就多读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文。秋天,学生观察到了天高云淡、叶落雁飞,此时多读一些描写秋天的诗文,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思索。一提起这样的话题,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诗句,学生们应声而答,不绝于耳。至于到了传统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同学们就更有热情,不用布置,自己就寻找那些诗文,一决高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诗句让人融入读书的那种热烈氛围中去。

四、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提高诵读欣赏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互联网已经走进校园,走入课堂。利用多媒体、有线电视观看诗文朗诵节目,感受名家风范,提高欣赏水平。学生不出校门,就聆听了那些名家大师们的诵读作品:“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些带有磁性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让他们既惊奇,又喜悦,原来诵读竟有这样大的学问和魅力。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家校联合

这是校园诵读的拓展延伸。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鼓励学生回家把学会的经典诗文诵读给家长、亲戚听。让家长和孩子互动,相互交流,相互评比。这样既增长了知识,丰富了见闻,又促进了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描写中秋节的散文范文3

一、整体阅读,发现文本语言之美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舍得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因为只有静静的阅读才会有思考的空间和氛围。在看似寂静的教室内,学生默默地阅读文本,在文本上勾画圈点,发现生动的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和相关段落,在阅读中发现文本的语言之美。

笔者在教学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月迹》时候,差不多花了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整体阅读,并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动的、有表现力的词语,给人深刻思考和启迪的句子,结构和内容上引导着全文主题和情感走向的的段落等等。如果在阅读中学生自己有了感悟,可在旁边做出批注。就这样,等到学生读完交流的时候,不少学生发现的这语言之美都出乎老师的意料。例如,有的学生发现文中用了二十多处儿化音,这样让文章语言充满童真童趣,既有口语化的特点又有陕西方言特色,读起来亲切自然。还有学生把这篇课文和朱自清的《春》联系起来,发现了运用叠词之美,作者运用大量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文章具有音乐般的旋律般之美,很好地表现出月亮、月光的特点。学生品味后发现,能给老师带来一顿感受月迹语言之美的饕餮大宴,真的回味无穷。

二、反复阅读,发现文本构思之美

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笔者一直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的关键就是成功地进行了“读”,“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其精髓就是反复朗读。

还是以《月迹》为例,文章的整个构思是从孩子的童心慧眼去发现月迹,感受月迹,以孩子盼月、寻月、问月和关于月的联想、想象为线索来建构全文的。在起起落落的过程中,写出孩子们由懵懂到领悟的寻找月迹的心理变化的历程。作者一开始起笔淡定:“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接着作者没有过多渲染,就把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拉到所要表达主题和情感的那个中秋节的夜晚,孩子们早早就坐在院子里盼月亮。月亮进来了,他们特别惊喜,都屏气不敢出声,“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孩子们由傻傻的、痴情的期待,到凝望而专注的神情,突出孩子们由欣赏月色到沉浸于美妙的月色之中的那种纯真与童趣。

贾平凹是情感调节的高手,适时地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拐弯,即当那月迹悄悄离开那镜子,“亏了,缺了”,末了“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也留下了“一个失望”。把孩子们本来高昂的情绪恰到好处地适当调低,作者将孩子们这种心理情绪交替的变化蕴藏在对月迹的描写之中,用月迹的渐变过程来写孩子们的心理感受变化过程,这种心理变化过程则完全是缘于他们对月迹的专注与痴情。而文中的奶奶无疑是一个让孩子们醍醐灌顶的长者,孩子们失望时,奶奶及时出来倒酒、喝酒,在她的热心巧妙的引导下,几个天真纯洁、富于幻想的孩子的心灵不断被她的引导提升,飞越到一个新的境界,孩子们最终发现月亮是属于他们每个人的。院内、院外、河船,河的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眼睛里,孩子们全都发现了月亮,水中映月,水月一色,处处有月,整个景色蔚然壮观,孩子们寻月的天地更为广阔。于是孩子豁然开朗:“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里表现出孩子们都在追求美的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纯洁,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跃然纸上。为了得到月亮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皎洁的月光叠映在孩童的眼瞳之中,如此美好的意境该是多么令人心驰神往。此时人和月交融,行文至此,达到,而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再一次升华主题。孩子们的好奇心和追求美的愿望都得到满足,“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孩子们“眼中的月亮”化成了“心中的月亮”,再到成了“我就是月亮”的升华过程,月亮就是因孩子们而生,随孩子们的愿望而存在了。此时此刻,作者才让孩子们甜甜地睡去。孩子们沐浴在朗朗的清辉下,既欣赏到空灵美丽的胶洁月色,又表达了纯洁真挚的愿望――人人都应该享有美好的事物。孩子们在寻月、议月的过程中,心灵不断得到净化,感情不断得到升华。作者就是通过多次运用这样的起起落落,层层递进,细腻地刻画出孩子们心路变化的历程,将孩子们的情绪推向,写出了孩子们对月、对美的渴望与追求,从而将散文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定点阅读,发现文本生成之美

在整体阅读后,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对表现文章主题和情感的关键性词、句、段进行定点阅读,让学生在定点阅读中对文本中的认识、思维、信息、审美情感有新的体验和观点。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互相之间对彼此的观点和体验进行补充、完善、提升,进而引发新的思考和感悟,最终发现基于文本之上的独立观点和体验的生成之美,使得对文本的阅读不断深入。还是以《月迹》为例,文章最后一段与首段呼应,开头说“不觉满足”,结尾说“觉得满足”,作者此时想对读者说的是,孩子们找到了月亮就找到了美好;找到了美好,他们就满足了,甜甜地睡去了。

描写中秋节的散文范文4

一、在网络环境下整合阅读的方式和特点

在网络环境下整合语文阅读教学,较之常态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利用好网络上无限丰富的阅读资源,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阅读文本跨越时间、空间的任意整合;加之信息技术对文本编辑的巨大支持能力,也使网络阅读整合变得自由无拘。在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下,可以灵活实施对文本的剪裁、重组等任意操作。网络阅读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可以极大地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1.片段连缀式整合

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将一些有某种意义联系的文本切分、提取并加以分类整合,即为片段连缀式整合。例如,为指导学生赏析鲁迅先生的“写景艺术”,可利用网络环境,打破文本分册的限制,整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雪》、《故乡》等篇目中的写景片段,重新编辑组合在同一文档内,到共享性网络空间(博客、日志等),作为学生主题性阅读的范本。这种阅读,较之于纸版印刷物,更环保,更方便,易于学生对文本进行现场对比、分析、归纳和提炼,实现教学目标。同时,网络环境下的文本阅读具有开放性和永久保存性,利于学生灵活操作,反复回放,即时温习。

2.对接延伸式整合

为深化教材文本的教学目标,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采用文本对接延伸式整合阅读。例如,人教版教材《香菱学诗》一文中,多次写到黛玉的“笑”,表现黛玉性格中热情、率真的一面。为使学生能更深入全面地审视黛玉的性格,可以对接《红楼梦》中集中描写宝黛爱情的几大典型故事情节——第二十、二十六、二十七、二十九、三十、三十二、三十四、四十五等回中的精彩篇章,编辑成阅读文本并发表在网络空间,以此指导学生阅读品析。这种对接文本,延伸了人物性格的多层次呈现,使学生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研习揣摩,品味探究,从而理解黛玉在对待自己的恋人、亲戚和朋友等不同对象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态度,更深刻地理解黛玉超越于世俗印象中孤僻自傲、多愁善感的性格之上所具有的单纯善良、坦率活泼和心胸宽阔的美好品格。充分运用网络环境的便捷性,笼罩于一个教学目标之下的多个文本链接,拓宽了教材内容,克服了教材文本的孤立性和单一性对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局限,因而也就拓宽了学生的思想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情怀。

3.拓展增益性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前言”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里谈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问题时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此而实施的拓展增益性整合阅读,在网络环境下,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文学名著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是学生精神食粮的来源。大量的经典名著,都可以在免费阅读网站获取。基于教材文本的拓展链接式整合,对于哺育学生的人文情怀意义非凡。例如,教读《孤独之旅》,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草房子》,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人生,理解“成长”;教读《塑造生命》,指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懂得何谓“自强不息”;教读《大雁归来》,指导学生阅读《沙乡年鉴》,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自然伦理观和社会观,是难得的好“教材”。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二、在网络环境下整合阅读教学的实践模式及运用

网络环境下的整合阅读教学,当避免采取散漫、随意、大而无当的阅读形式,务必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统摄下,建立方向性、方法性、目标性的发展型阅读模式,以期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益,对修炼学生的素养有益。

1.方向性——优化网络阅读资源,支持共享性阅读

作为对语文课堂教学补充和延伸的网络阅读,教师必须“告诉”学生“读什么”,清晰规划学生的阅读方向,而非随意浏览、不加筛选,良莠不分。因此,优化阅读资源,实践共享性阅读,即可真正发挥网络整合阅读的优势。

优化资源,即优化文本素材——得当,优化文本质量——文质兼美,优化文本与教材的有机联系——关联紧密,优化文本对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例如,教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端午的鸭蛋》一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端午的鸭蛋》节选自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故乡的食物》——汪老散文精品之一。因此,为学生下载《故乡的食物》全文,到共享空间,指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阅读。那么,学生的阅读将从一章拓展到全文六章,从“端午的鸭蛋”一种食物扩展到“炒米”、“焦屑”等16种食物。作者在“故乡的食物”中所寄予的乡思乡愁,作者平淡语言中所蕴藏的韵味、趣味和情味都会得到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体悟和思考。因此,优化文本,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益的前提。

2.方法性——体验感悟,独立写作“评论”,催生个性化解读

日常语文阅读教学的呆滞扁平,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潜心探求的意识和发表观点的愿望正日益泯灭。网络环境下的自主阅读,给了学生一个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优质平台。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空间的“回复”或“评论”功能,独立写作阅读“评论”,能激发兴趣,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独立思考和创意发现。

以笔者指导学生网络阅读《红楼梦》“宝黛爱情篇”为例,在评论黛玉性格过程中,很多学生写出了新颖独到的观点和见解,令人耳目一新。例如:

a.黛玉葬花既是一个悲剧,也是一种很浪漫的行为,展现了黛玉天真的情怀。

b.多愁善感并不是黛玉唯一的性情,她也很爱笑,就好像《香菱学诗》里面的情节一样,很多神态都能表现出黛玉天真活泼、热情率真的一面。

这些宝贵见解,是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而凝成的个性化的思想结晶。有益的方法指导,必将激发阅读感悟的新创意和新发现。

3.目标性——达成对文本理解的“入境”和“出境”,推动阅读鉴赏、写作能力的养成和提升

如前所述,网络整合性自主阅读,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写作“评论”,意在促进学生不断深化、细化文本阅读,推动阅读者走入作者的心灵世界,走进文本的深层境界,此为“入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思沉浸,手脑并用,自觉展开与作者、文本的积极对话,终会锻造出审美鉴赏的高品位;读写同步,使阅读者及时捕捉自己思想的火花,不断深思、反刍、提炼精华,就能优化实践写作的思维路径,激发阅读者的创新思维,提升写作技能,此为“出境”。例如,一个学生阅读《故乡的食物》所写的“评论”,已经完全超出了感受文本的层次,而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写作活动了。

……“食砗螯”引出了我的回忆,记得那年的中秋节,那一晚夜色真好,心情也格外好。我们在阳台上摆一张大桌子,阳台高,能欣赏到更大的月亮。我们在桌子上摆满了各种食物,有芋头、柚子、菱角、柑橘,西瓜,等等。当然,还有我所喜欢的美味的炒田螺……

当阅读者真正自觉地成为阅读的主人,其创新阅读和实践写作能力也会在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中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在网络环境下整合阅读营造互动交流平台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特点,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讨、质疑和评价活动,凝聚成互动交流的强劲激流。在人机互动、阅读者与作者(文本)对话的基础上,阅读者与阅读者之间的多向与多层次对话,是将网络整合阅读引领到更高境界的阳光之路。这也是网络环境作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显著优势之一。因此,教师运用网络环境整合阅读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催醒学生互动交流的神经,让活泼的生命,活泼的思想跃动、交融、凝聚,构成完美的对话珍珠链。

1.互动交流的启迪作用

仍以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故乡的食物》为例,探究《炒米和焦屑》一节时,学生评论中有一个循环式对话链:

a.“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这一平淡的句子让我有很多感受。

b.为什么一个柚子壳会用一辈子呢?

c.嗯,表现了祖母生活节俭啊!

d.“很多感受”,是什么感受呢?

a.哦,我想“柚子壳用了一辈子”,除了写祖母艰苦和节俭,还表达出作者对祖母深深的思念!

在上述对话链里,很显然,a、b、c、d四名学生的发言起到了彼此启迪的巨大作用,达成了“语言品味”走向准确和深刻。

2.互动交流,激励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同样是对《故乡的食物》的品析交流,对话链如下:

a.《炒米和焦屑》这篇文章中,作者多用动词造型,例如“抓”、“掏”、“执”、“磨”、“铲”、“卷”、“钻”等,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炒米时那种热闹情境,让读者体会到作者怀念儿时生活、热爱故乡的情怀。

b.对呀!我特喜欢作者描写“吃炒米”那一段,它使我想到了我家乡的炸油粿,外面一层脆皮,现做现卖,热乎乎的摆在你面前,特别诱人……

c.真的,读了作者写的这些食物,真的让人想到了故乡的食物和童年的滋味……

d.……夏天回家乡的时候,外婆总是会煲好一大锅绿豆沙等我们吃,外婆每次都会下“香草”,味道特别好闻,那绿豆沙的甜香,我吃过一次再没有忘过!

a的发言激励b、c、d展开丰富的生活联想,使阅读的视角不断外化和延伸,阅读的感受演变成生活的感受,阅读者的情感由文本迁移到生活的世界。

3.互动交流,分享阅读体验,砥砺思想和智慧,提升语文能力,升华网络对整合阅读的意义

互动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分享阅读体验、深化阅读感悟的过程。用脑、用手、用口、用心来阅读和交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彼此促进,在交流中激励启迪、协作发展,对锻炼学生思维、凝聚思想元气、积淀情感底蕴、培植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大有裨益。互动交流,使网络整合阅读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描写中秋节的散文范文5

【关键词】概念隐喻 桥意象文化 对比

一、引言

古往今来纵观中西,围绕桥的文化事项与语言表征从未缺少过,桥及其代表的各种文化意象和象征符号也深入人心。从节日庆典到日常生活,从神话传说到情感表达,从俚语俗谚到诗歌散文,桥意象无一不涵盖汉民族与法兰西民族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着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两个民族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汉法文化中关于桥意象的重要隐喻内涵,旨在发现汉法文化中桥意象隐喻的共性和差异,分析其折射的文化的不同,从而为两个民族文化间的共存和兼容搭建桥梁。

二、节日庆典中汉法“桥”意象文化的对比

1.节日:元宵节:正月十五晚上逛花桥其实有男女交游和求嗣的意味。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至今仍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前,人们正月十五逛花桥过节,花桥上有纸花供走桥者采,因为人们信仰并流传着育龄妇女如果采了白花,就可生男孩;摘了红花,就能生女孩。某些地方每年正月都举行盛大的迎桥灯活动。在活动中,有接灯(丁)、分子息等仪式。灯与丁古代同音,从这个角度来看,迎桥灯行为对求嗣目的来说意味深远。有趣的是,江苏太湖有座“枣子桥”,据说其桥桩是鲁班以枣核变化成的,枣子因其谐音“早子”,成为子嗣的重要象征,桥与求嗣文化的牵连可见一斑。

中秋节:在汉民族口头中,常把介绍男女认识称作“牵线搭桥”,这表明桥有沟通男女、促成姻缘与爱情的民俗功能。

在河南省郑县一带,八月十五晚上有“走月亮”的习俗,有诗为证:“乘风走月话摸秋,姊妹花丛约伴游,鸟鹊桥边行去也,不愁无路会牵牛。”这表明,在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桥同时还是爱情和婚恋的象征。

而在法国,人们很少有专门节日来走桥,通常是将桥承载的具体历史故事作为典范来举办一些盛大庆典。

2.庆典:桥因其长久坚定的美好寓意,也常成为一些欢庆庆典的举行场所,尤其是结婚庆典,其意象在象征义上具有特殊的过渡性。

在浙江宁波一带,新郎新娘结婚第二天清早,两人要一同回女方娘家,叫作“回门仪式”。回门那天,新娘一出轿门,就有夫家的来宾预先从轿门到新房门口,用数十条长板凳连成一座仙桥,新娘则在家人的敦促声和打趣声中,由新郎搀扶着从“仙桥”上走过,这就是所谓的“走仙桥”仪式。在“走仙桥”中,桥不仅是室外与洞房之间的过渡,也是从女方到男方的过渡,十分贴切地体现了婚姻合两性之好的美好含义,并包含着人生转折的象征义。

法国有座王桥(Le Pont Royal),17世纪后期路易十四自己掏钱建了这座桥,之后就成为巴黎人举办庆典的地方。历史上法国伊丽莎白公主和西班牙菲利普王子的结婚庆典以这座桥为中心,当时吸引了50万人前往观赏。

三、传说故事中汉法“桥”意象文化的对比

桥会男女的主题在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中也反复出现。古代中国有情侣相约于桥的习惯。在陕西省蓝田县的蓝峪水上,曾经有一座蓝桥,相传有一个名叫尾生的人,与恋人相约桥下,女友失信未到而大水冲来,尾生遂抱柱殉情。还有鹊桥相会的传说,七夕之夜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男女相会的佳期,相传汉武帝拜会西王母时,就在七夕。唐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就有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七夕民俗中,织女成了司爱之神,而鹊桥则成为男女相会的场所标志。

新桥(Pont Neuf)是法国巴黎塞纳河上最古老的桥,该桥属于巴黎建桥史上第一座桥上没有建房的石桥。16世纪中叶,为了加强左右岸的交通联系,国王号令建筑新桥。电影《新桥恋人》也曾在这里取景,电影中那段脆弱的爱情一步步由最初的相互依赖,演变为最后的彼此伤害,他们之间卑微自私纯粹的爱情,竟把人性剥落得如此裸。桥是他们相遇、相知、相互爱慕的起点,也是他们嫉妒、占有、哀怨、绝望的终点。这样的爱情是法国式浪漫的表征。

四、情感表达中汉法“桥”意象文化的对比

1.爱情:桥象征着对爱情的坚守和忠贞。无论风雨屹立不动的桥与其下奔流不息的河水对比,更突出爱情的永恒。

西湖断桥上,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传奇犹在眼前,一首缠绵悱恻的《千年等一回》,一本扑朔迷离的《白蛇传》,成就了这座千古情缘之桥。

而法国最著名的是塞纳河上的“爱情桥”(Pont des Arts Bridge),也叫米拉波桥(le pont Mirabeau)。来到这里的游客,在把锁固定在桥上后,会将钥匙扔河里表示“忠心”。欧洲人在桥上拴锁的传统始于20世纪初,以纪念在战争中阵亡的情人,人们将这个传统保持至今。

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写过一首诗Le pont Mirabeau[ 本诗引用于法国诗人Apollinaire,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忧伤之情。]《米拉波桥》:

Le Pont Mirabeau 密拉波桥

Guillaume Apollinaire 戴望舒译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 密拉波桥下赛纳水长流

Et nos amours 柔情蜜意

Faut-il qu'il m'en souvienne 寸心还应忆否

La joie venait toujours après la peine 多少欢乐事总在悲哀后

Les mains dans les mains restons face à face 手携着手儿面面频相向

Tandis que sous 交臂如桥

Le pont de nos bras passe 却向桥头一望

Des éternels regards l'onde si lasse 逝去了无限凝眉底倦浪

L'amour s'en va comme cette eau courante 恋情长逝去如流波浩荡

L'amour s'en va 恋情长逝

Comme la vie est lente 何人世之悠长

Et comme l'?sperance est violente 何希望冀愿如斯之奔放

Passent les jours et passent les semaines 时日去悠悠岁月去悠悠

Ni temps passé 旧情往日

Ni les amours revienne 都一去不可留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 密拉波桥下赛纳水长流

2.友谊:桥具有联结性,沟通两岸,象征着友谊,蕴含对友谊长存的一种期许。

近来流行的汉语热,让世界想要更深地了解中国。而“汉语桥”这一电视节目已成为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与世界各国青年中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这里的“桥”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其承载的友谊隐喻的美好期许,期待能更好地利用汉语语言和中国悠久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中国和世界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法国具有代表性的代表友谊的桥梁是坐落在塞纳河上的亚历山大三世桥(Le Pont Alexandre Ⅲ)。当时是1900年,俄法两国在百年前还是世仇,拿破仑曾挥师攻打沙俄,使莫斯科烈火屠城。100年后两国一笑泯恩仇,而且意味深长地将此桥通向拿破仑墓。此桥是法俄友谊的象征。

3.离别:桥的境界性,使得它和附近的场所往往成为人世上生离死别的伤情和久别重逢的喜悦的交汇中心。桥具有联结和分离两岸的境界性。空间上的境界性,同时还包含着时间上的开始和终结,这些体现在民俗文化上,成就了桥头上的迎来送往。

唐诗宋词中不乏折柳相赠桥头惜别的场景描写,如柳永有词句“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秦观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迎送客人通常都在桥头,这种日常行为因以约定俗成而常被人忽视,其实有很深的民俗原理支配着。

而在法国,桥并没有如此多的被赋予离别的隐喻映射义。类似的意象在雨果为其淹死在塞纳河中的大女儿所作的诗《明天,天一亮》(demain,des l’aube)中有所体现,诗人想象第二天将在塞纳河的桥上与逝去的女儿重见,行经森林山泽而不闻不见,整首诗充满对女儿的拳拳思念。

五、结语

对“桥”意象文化的汉法对比很值得深入研究。修桥行善、渡人渡己的宗教原理无论在法国还是在中国,都是相似的。我们很有必要在更广阔的世界文化的背景下理解汉民族的桥文化,这有利于新形势背景下重新解构和阐释汉民族的桥文化。通过对比分析和总结,汉民族文化中桥的象征性很丰富,比如:

神界(或阴间) 桥 出产(人间)

男人 女人

男女个体 秦晋之好

迎来 送往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黄清敏.福建桥俗文化[J].福建史志,2004.

[5]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贾秀英.汉法语言对比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贾秀英.汉法语言与句法结构对比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8]柯玲.中国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覃韶山.中国南方民族桥俗浅谈[J].中南民族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