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习国语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习国语计划范文1
[关键词]预处理 机械过滤器 反洗
[中图分类号] Q938.1+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40-1
通辽热电水处理采用的是地下深井水,其中水中含盐量持中,约300―500mg/L,主要以重碳酸盐形式存在,根据锅炉压力等级设计为一级除盐系统,系统流程为:原水―机械过滤器―氢离子交换器―除碳器―阴离子交换器。在这一流程中仅有机械过滤器,对铁和有机物有截留作用,但出口铁离子在运行良好的情况下,也在50微克/升左右,运行不好的情况下,铁离子有时高达100微克/升左右。所以,过滤器运行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阴阳离子交换器的周期制水量。预处理现有6台60t/h石英砂机械过滤器,每周反洗两次,周二和周五各一次。
1机械过滤器反洗方法
1.1先进行空气擦洗,然后再用水单独反洗
关闭1-6号过滤器出入口门,开启空气门;按转机启动要求启动空压机,憋压到0.5-0.6MPa时,开启过滤器反洗排污门,开启压缩空气入口门,进行擦洗2分钟后,停止空压机运行,关闭压缩空气入口门及反洗排污门;鉴于反洗水泵的出力效果,每两台一组进行反洗。反洗1-2号机械过滤器:开1-2号过滤器正洗排污门,空气门,将水排空后关闭排污门;开1-2过滤器的反洗水入口门,启动反洗水泵,开启泵出口门,待过滤器空气门流水后,开启过滤器反洗排污门,关闭空气门;待反洗20分钟左右排水透明后,关闭过滤器反洗水入口门,排污门;开启过滤器入口水门,空气门,待空气门流水后,开启正洗排污门, 关闭空气门,正洗5分钟左右。待排水清澈透明后,关闭正洗排污门,停止反洗水泵运行, 开启过滤器出口水门,投入运行或备用;按上述程序依次反洗3―6号过滤器。
1.2先用水带气进行反洗,然后再用水单独正洗
开1-2号过滤器正洗排污门,空气门,将水排空后关闭排污门;按转机启动要求启动空压机,憋压到0.5-0.6MPa时;开1-2过滤器的反洗水入口门,启动反洗水泵,开启泵出口门,待过滤器空气门流水后,开启过滤器反洗排污门,关闭空气门;开启压缩空气入口门,带空气反洗。待反洗10-15分钟排水透明后,关闭压缩空气入口门,关闭过滤器反洗水入口门,排污门。开启过滤器入口水门,空气门,待空气门流水后,开启正洗排污门,关闭空气门,正洗5分钟左右。待排水清澈透明后,关闭正洗排污门,停止反洗水泵运行, 开启过滤器出口水门,投入运行或备用。按上述程序依次反洗3―6号过滤器。
1.3先进行空气擦洗,然后水带气反洗,最后再单独用水正洗
按方法一进行空气擦洗操作,然后在不停止空压机运行的情况下,按方法二进行反洗,但反洗时间可以缩短到5-10分钟。
2反洗过程中原理分析
2.1压缩空气的作用
压缩空气的加入增大了滤料表面的剪力,从而使得通常水冲洗时不易剥落的污物在气泡急剧上升的高剪力下得以剥落,从而提高了反冲洗效果 。气泡在滤层中运动产生混合后,可使滤料的颗粒不断涡旋扩散,促进了滤层颗粒循环混合,由此得到一个级配较均匀的混合滤层,其孔隙率高于级配滤料的分级滤层,改善了过滤性能,从而提高了滤层的截污能力。气泡在颗粒滤料中爆破,使得滤料颗粒间的碰撞磨擦加剧,在水冲洗时,对滤料颗粒表面的剪切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加强了水冲清污的效能,减少了水冲洗时滤料颗粒间的相互接触的阻力,使水冲洗强度大大降低,从而节省冲洗的能耗。
2.2过滤器反洗原理分析
单独用空气擦洗时,石英石滤层不膨胀,滤层吸附杂质的去除,主要靠气泡上升时对滤料颗粒产生摩擦作用和气泡带动下滤料之间的相互碰撞作用;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对滤层扰动作用逐渐增大,对截污量较大的表层滤料扰动尤大。此阶段截留在滤层中的杂质从滤料颗粒上脱落。
气水同时反冲洗时,滤层微膨胀,污泥从滤料颗粒上脱落是水流剪切,摩擦作用,空气剪切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单独水反冲洗方式相比,由于增加了空气对滤料颗粒的剪切,摩擦作用,同时空气的加入又强化了水流剪切,摩擦作用和滤料颗粒间碰撞,故在较小水反冲洗强度下即可达到很好的反洗效果。此阶段杂质从滤料层去除。
最后采用水正洗,其作用为:首先,将从滤层中去除的杂质排出,用清水层置换废水层;其次,将残留在滤床中的空气排出。
3周期调整试验及结果
根据设备情况,在每次反洗时,采用下列方式进行反洗过滤器:1,2号过滤器采用第一种方法反洗,3、4号过滤器采用第二种方法反洗,5、6号过滤器采用第三种方法反洗。经过两个周期统计,反洗情况如下:
4确定反洗方案
4.1方案确定
由试验结果得出,机械过滤器的反洗采用先进行空气擦洗,然后水带气反洗,最后再单独用水正洗。反洗周期由一周两次延长为一周一次。
4.2注意事项
过滤器通过较长时间的运行后,其出水品质仍会恶化,使过滤器的运行周期缩短, 即使增加反洗次数或强度也难除掉铁和有机物的污染, 所以运行一些周期后,得采取用盐酸或硫酸酸洗滤料的方法加以消除。
5节水效益
由于方法三使得反洗效果大大增强,所以,反洗周期延长至一周一次,通过机械过滤器反洗方法的与反洗周期的调整,在保证预处理出水水质合格的前提下,节约了大量的反洗用水。单台过滤器反洗周期由一周两次到一周一次,年反洗次数由104次降为52次,机械过滤器选择方法三进行反洗,每台过滤器每次反洗水量由60t降低到30t,则预处理6台机械过滤器一年节水量为60×6×104-30×6×52=28080(t)。
6总结
通过此次调整使我们认识到,在工作中不能按部就班,照搬规程,必须在了解设备、材料性质、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探索试验,找到符合自己实际的工作方式,才能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学习国语计划范文2
一、注重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
注重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并不代表培养幼儿的技能就不重要。正如没有一定的技能也就无法用画笔表达心中的感受一样。在教学中尽量选择幼儿身边的熟悉的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幅画就是孩子的一个内心世界,我国著名的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得非常好:“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巧,现在的艺术教育是注重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创作。但艺术的技能究竟要不要教,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儿童若是没有相当的技能,一定画不出很好的作品。”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和教他们学习绘画技能这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渗透,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选择合理系统的教学内容
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我认为应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考虑。主观上教育者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客观上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我充分地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每个年龄段的教学内容都要遵循这一规律。例如小班孩子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思维也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表现事物不完整,往往表现的是事物中印象最深刻的某一部分。针对这一特点,给小班幼儿选择的内容多以生活中常的可用图形来高度夸张和概括的事物为主。例如 蝌蚪、 小花、 小草、雨点、伞等。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主要在兴趣培养上。内容的量也不宜多和杂。
中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在成人启发指导下找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如教他们画小鸡,让他们知道小鸡的特征和动作形态,用稍浓一点的墨画出小鸡的头、翅膀、身体,用小笔蘸浓墨画小鸡的嘴、爪、眼睛等。接着再教他们画燕子,这时可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小鸡和燕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法亦可教画小鸟等动物。同样,学会了画葡萄就可很容易地学会画枇杷、樱桃、荔枝等水果。选材时可将同一类内容安排在一起。这不仅使幼儿学得快、学得牢,也学得轻松。
大班幼儿在中班的基础上各方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想象力得到了极快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幼儿已经能够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对记忆表象加工、改造、重新组合。例如:在画小鸡时,你可以画葫芦架下的小鸡;也可以画草地上的小鸡;和鸡妈妈在一起刨土的。这是一种想象。因此,这阶段的选材是把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作为一个重点。可制定一些主题画、想象画或自由命题画等内容。
综合上述,给不同阶段的幼儿选择教学内容应从围绕目标、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季节等方面去考虑。
三、选择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
(一 )首先教幼儿认识绘画工具
1、用操作探索发现法认识宣纸
我给幼儿每人两张纸,一张生宣纸;一张熟宣纸。水、墨、毛笔,请你用这两张纸画画,然后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在画画过程中发现一张纸特别吸水,一张纸是不吸水的,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有了疑问,在他们非常想知道答案的时候你在告诉他,吸水的纸他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生宣纸;不吸水的纸他的名字叫熟宣纸,那么这两种纸在画画时怎样用呢?这时老师可以出示两张典型的写意画(生宣纸)和工笔画(熟宣纸),请幼儿观察这两幅画的不同,老师还可以做示范一边画一边讲解什么是工笔画和写意画,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即认识了宣纸又了解了两种画法。然后,请幼儿在生宣纸上画小鸡,请你注意墨色的变化。让幼儿在画画的过程中解决墨色变化的问题,等幼儿有了问题之后老师在讲解,和幼儿一起探讨浓淡深浅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幼儿体会到了墨色的变化。
2、用观察法认识毛笔
老师给幼儿提供各种大小、毛质不同的毛笔请幼儿摸、闻、蘸墨试等方法来区分不同大小、毛质的笔,它的用法也是不一样的。
3、用对比法认识颜色
老师给幼儿提供水彩、水粉、国画颜料、油画颜料和图画纸、宣纸、布、水和与其相应的笔,请幼儿感受认识国画颜料与其他颜料的不同。
(二) 其次教幼儿画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艺术领域指导要点是这样说的:“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就拿国画小鸡为例:我请幼儿观看一段小鸡活动的视频,在观看过程中请幼儿思考两个问题:小鸡的样子和小鸡的动作形态。之后请幼儿说一说小鸡长的样子,学一学小鸡的动作,我们认识了小鸡也了解了小鸡的动作,那么,我们如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呢?就请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画画。在幼儿画画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去解决。如:我的画面太湿了,太黑了,水多了怎么办?等等。这时有的幼儿就不再用笔大面积的去蘸墨了,他会用笔尖轻轻地去蘸,并且会把他的发现告诉身边的同伴。在幼儿充分的体验实践之后,他心里会有很多问题。之后请幼儿带着她的疑问来听老师讲小鸡的画法,这时候幼儿听得更认真更专注。在老师的讲解的过程中解决了幼儿的疑问。最后请幼儿再来画小鸡。在幼儿画画时放上古典的音乐,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自主画画。
四、教幼儿画画应注意的问题
1、绘画的工具材料必须准备充分。
2、一定要让幼儿自己先去体验实践,在这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要充分体现《纲要》精神,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大胆表现大胆创作,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4 要用幼儿易懂的语言和幼儿喜欢的方式来教学。在教学中要始终考虑到幼儿的想法和感受,不要把老师的想法强加给幼儿。
学习国语计划范文3
关键词:泰国学生 交际文化 偏误
中泰建交至今已长达35年,利用地缘区位优势,云南省成为培养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摇篮。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自2002年起,云南中医学院和泰国宋卡王子大学联合举办了十届汉语教学项目。此项目不仅在中、泰两国获得了较好的声誉,在东南亚也有一定的影响。作为课程的主讲教师,我们发现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师生总是处于中国文化与泰国文化这样一个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中,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泰国学生难免出现种种交际偏误,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如何在语言教学与日常交际中,尽量准确地将中国文化信息传递给泰国学生,使其增强跨文化意识,尽量避免陷入文化误区。
一、常见偏误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可以概括为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两大类。“所谓知识文化,即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只有重视交际文化的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已是对外汉语教师的普遍共识。教学中,我们发现,在以交际文化为核心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这两个方面,泰国学生常会出现以下典型偏误。
语言交际中的表现主要有:第一,称谓语的误用。例如,泰国学生常说类似的话“昨晚,林想的妈妈生了一个男小宝宝(男孩)”/“那天,女老人(老奶奶)出去买菜,男老人(老爷爷)一个人在家读报”等。第二,语体风格的误用。汉语中的正式与非正式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常使泰国学生困惑,在使用中容易出现混淆。例如,他们说“我在家是最年幼者(小的),我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我坐57路车前往(去)昆明百货大楼/我毕业后将就职(成为)贸易公司经理”等。第三,由于对汉语词汇的感彩不了解而造成的偏误。例如,常听到泰国学生说这些让我们啼笑皆非的话“老师,你很性感(“性感”在泰语中是褒义词,但在中国却是个很微妙的词,学生用它来形容、赞美老师,只会引起中国老师的窘迫)/下课后,她是一个很好玩的老师。(“好玩”虽是个中性词,表示东西等有趣,但用来形容人时常带有讽刺之意,用来形容老师就更不妥帖)/他是一个好老师,常工作得很过分”(“过分”在汉语中带有贬义,虽然学生表示的是赞叹之意,但听起来却是一种指责或挖苦)第四,概念模糊导致的文化误解。例如,很多泰国学生在“我的家庭”这一作文里曾写道:“我们家有五口人,我爸爸,我妈妈,我姐姐,我和我的狗。”“狗”的出现就是模糊了中国家庭成员的概念。
非语言交际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它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服装打扮,身体接触,时间,空间观念等”。据研究发现,人们在直接交际活动中,约70%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交际来传达的。有些泰国学生虽然在汉语语言表达上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但却在与中国教师或中国学生的交往中遇到障碍,彼此误解,产生种种不愉快,这常常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而产生的文化误解。这里,举三个尤为突出的实例。首先,穿拖鞋上课。在中国,学生在教室里的衣着应整洁大方,以反映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体现对老师和他人的尊重与礼貌。很多泰国学生则不能“入乡随俗”,他们习惯于穿着拖鞋进教室,有的甚至在上课时还脱掉鞋子,这常引起授课教师心理不悦。其次,上课迟到。在我们学院,上午上课时间通常是八点,很多泰国学生却到了九点甚至更晚才陆续来到教室。他们不仅迟到而且常抱怨上课时间太早,来不及吃早饭,所以,课堂上常有人吃东西。对此,中国教师甚为不解,认为早一点起床不就可以了?很多教师甚至认为泰国学生懒惰、散漫、不爱学习。其实这是中泰两国对工作或学习的时间确定不同有关,在泰国,由于气候原因,人们往往在早上九点或更晚才开始工作和学习。还有,跪式提问。教师发现很多泰国学生会跪下来接受老师的指正。当天气寒冷或地板不是很干净时,教师总有一种“于心不忍”之感,常处于失措之中。
二、主要原因
造成文化偏误的原因有教材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不恰当等,其他还有四个原因值得关注。其一,母语文化或英语文化的影响。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常受到本国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忽视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或文化背景,例如,用“性感”直接赞美老师,“狗”是“家人”的概念等就反映了这一点。其二,目的语的“过度泛化”。泰国学生在学习了一些汉语知识后,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而将它们不适当地运用到很多场合,于是出现以上所提“年幼者”与“最小的”等语体风格的偏误。其三,学习策略失误。学生在看到很多中英文句子意思基本一致的情况后,就从英语角度来转换汉语句子,例如:“好玩”的英文是“interesting”,学生想表达“The teacher is very interesting after class”自然说成“下课后,这位老师很好玩”。其四,习惯使然。有些生活习惯在较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虽然泰国学生都知道上课迟到、穿拖鞋、吃东西在中国课堂中很不恰当,但因为生物钟和习惯的长期性使他们有时难免“明知故犯”,是不自觉形成的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偏误。
三、文化教学之对策与思考
因为课时少,学生的汉语基础不够扎实等原因,很多学院没有为外国学生专门设置文化课,文化的教学更多地被融入到语言课的教学之中。那么,如何将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真正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尽量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各种问题的产生呢?这确实值得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思考。
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而阶段性原则,适度原则,主流、共时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是经过对外汉语教学界反复实践、归纳并提炼而成的共识性原则。具体地讲,就是指文化内容的导入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文化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文化导入应为语言教学服务,不能把语言课上成文化知识介绍课;文化内容的重点应在共时文化,即当代文化上,凡属于主流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都应细讲;要通过各种实践帮助学生将获取的文化知识转化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能力。
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挥其主动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既完成教学目标又弘扬中华文化,使教学顺利进行,文化顺利传播。下面是一些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对策:
1.培养泰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因为中泰两国的文化差异,泰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现象可能一时难以理解,所以教师首先应该用一些相对简单、有趣的方法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例如,通过组织观看中国电影、欣赏汉语歌曲、带领学生上街购物、中国习俗图片展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2.加强中泰文化的对比分析
在教学中加强中泰文化对比可以帮助泰国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差异,从而减少母语文化的干扰,防止和避免学习中的负迁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作业的方式,布置学生课后去就“中、泰食谱差异”,“中、泰着装差异”,“中、泰禁忌差异”等进行主题调查,再到课堂上分享调查结果。
3.通过情景实践,加深对交际文化的了解
情景实践是指把泰国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文化知识进行表演实践。例如,让学生模拟如何与中国人交往,从打招呼、寒暄到祝贺、道谢、告别等常用的生活场景,并对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失误及时纠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4.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多与中国朋友交往
泰国学生在中国学汉语,一个最有利的条件就是生活在汉语言的文化空间里。他们每天都有听说汉语的机会,在与中国人交往的过程中,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会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因此,教师要鼓励泰国学生多与中国学生交往,多参加他们的活动,从而真实地感受并学习交际文化。当然,作为东道主,中国学生可以主动地与泰国学生建立友谊。例如,“结对子”就是颇有成效的一项活动,即在泰国学生来到后,校方或教师主动安排一些班级作为他们的友好班级,并保证每名泰方学生都能结识到一个中国好朋友,在生活和学习上得到更多直接的帮助。另外,到中国教师或中国学生家里做客和中泰学生联谊晚会等系列活动都对泰国学生语言和文化习得大有裨益。
5.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语言测试上要有所体现
大部分泰国留学生只是想要与当代的中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应有层次性,即以贴合实际生活和适应交际需要的交际文化教学为主,以介绍中国历史,古代文明等的知识文化的教学为辅,尽量避免选择枯燥和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的内容。此外,在语言测试中,文化部分的考核应该有一定的量,这样才会引起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重视。例如,在每一次期末考核中,可以要求泰国学生挑选一些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笑话幽默和生活剧目,如道歉、坐车、购物等进行改编并通过短剧的方式表演出来。
6.教师应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一名教授汉语的教师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其一言一行都应散射出中国文化的魅力。泰国学生思想活跃,他们善于观察教师的穿着打扮与言行举止,并且在课堂上常突发其问,教师如果没有较好的准备,常被学生搞得“手足无措”。良好的形象,幽默的言谈和广博的知识则可以使教师形象得以提升,做好文化传播的使者。
总之,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并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思考如何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出现障碍与偏误。唯有把语言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方可使外国学生的汉语水平达到“自在”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学习国语计划范文4
信息技术与程的有机整合将带来革新传统的教学策略和理念。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正在冲击传统的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程整合将带来程资源的变化,程资源不再是单单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而且也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信息技术与程评价整合后,将带来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的革新,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的工具,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信息技术与程整合最主要的是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将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相关教学内容经过加工处理能够通过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的有机结合,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丰富的教学信息。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增加信息量、提高堂效率上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恰当使用有助于更好实现教学目标。
怎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动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人的思维最活跃。教师应根据要授的知识特点收集多方面的信息素材,如音乐、电视电影、文学作品、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等,经过加工处理,做到文图并茂,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气氛,创造意境,留下悬念,调动情绪,使学生在情境中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的兴趣。有兴趣学生才愿意学,主动学,才会记忆思考促进知识的内化。
二、抓好预习,引导学生自学
预习文使学生自主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为接受新知识做好思想上的准备。预习前可在屏幕上展示出该部分知识的意义、地位、重难点及相应的试做题。教师要求学生把自认为重要的概念、法则、规律、关键字词句段以及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使学生预习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有的放矢,带着疑问听,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合作讨论,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有意识的对照重难点、易错点、热点诱导学生找出能联系的生活实际、能论证的观点、能联系比较的相异相同的知识等,教师同时把学生的回答一一添加展示在屏幕上。对要比较的内容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在合作中学生之间思维发生摩擦与碰撞、相互启发点拨,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然后将各组讨论结果呈现出来,师生共同评说完善。在活动中个人的思维借助集体的智慧得到发展完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求同求异思维。对学生的错误应帮助弄清原因,并用辩证的说法评析,以尽量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分层激励,促进学生成功
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成功,就要承认差异,分层要求,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制作多套难度不同的训练题或电子试卷,让学生自主选择训练,依据各自基础和能力分层评价激励,即使能力最弱的学生有一点进步也要给予充分肯定。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强化学习欲望,让成功之花的种子在每个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开花。
五、优势互补,新旧手段结合
多媒体的使用不应以彻底抛弃传统的教学手段为前提。新手段有信息容量大、生动直观、节约时间等优势。而传统手段如游戏、实验、演说等有利于全身心参与,活跃气氛,培养动手能力。两者有机结合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眼、耳、口、鼻、手、脑各器官的功用,使学生更好的感悟知识,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件为教学服务,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宗旨。
学习国语计划范文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实力的提高,实现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做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国际间交流的友好桥梁。而随着新时期的发展,汉语言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开展汉语言文化的传播,进而实现其全面的发展。当然,要做好汉语言的产业化和国际化,让汉语言文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还需要积极的进行探索,进而寻求出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一、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也越来越频繁,这不仅仅体现在国际间的经济贸易上,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也是这样。作为重要的交流媒介—语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中国来说,汉语言的发展也经历了较为长期的发展和变迁,在新的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渐的扩大。这样一来,人们对于汉语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不少国家的人民都在积极的学习汉语,开始接触古老的中国文化,感受魅力无穷的汉语言文学,在世界广泛的范围内实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当然,汉语言文学要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发展需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二、汉语言文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1.现代汉语言文学的现状
现如今的求学更看重实际,所以从中学起,可怜的学生们不得不面对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等实用学科的重担,去承担升学的压力。因为要参加中考,参加高考,要不然就上不了好大学。在这个实际问题面前,学生们不得不有所选择,那就是放弃培养国文基础,而是花大量时间去钻研数理化,去背英语。到了大学,又有新的问题出现,需要学好专业课,找个好工作,或者是考研究生。而这些事情,无一例外都对英语有要求,所以好不容易摆脱升学压力的大学生,还是需要整天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专业课和英文,除了文史哲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几乎都没有时间去提高中文。所以我们才会发现,一些著名高校的校长竟然在重要场合发言读白字错字,甚至用错典故,这恐怕和如今学者的风范不符,不得不令人担忧。
2.国际化背景下的冲击
除了我们自身的问题,另外一点不得不谈,那就是西方世界的强烈攻势,尤其是英语国家的语言冲击。正如在前一小节已经提到的,现在的人们学习英语的时间远远超过学习中文的时间。在中学期间,升学的压力是最重要的,但是到了大学,就业的压力恐怕是最重要的。凡是求职,公司无论大小,都要求职员cet4 或者cet6。另外一方面是出国的需要,这对英语的要求更高,toefl 和gre 耗费了多少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二、汉语言文学发展要走产业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
1.树立起产业化发展的理念。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要想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那么就要有效的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分析和探究,进而寻求出有效的发展策略和发展规划。那么,从当前的汉语言文化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就需要依照汉语言文学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探讨。古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汉语言文学最为丰富的素材宝库,他对于汉语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随着近代历史的发展和变革,近代的白话文开始兴起,汉语言文学也就开始了一场变革和发展,而现代青少年对于深入学习研究古汉语和国学的耐心正逐步丧失。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应该与汉语支撑并由汉语表达的中国的价值观理念结合在一起,而不应该是由汉语描绘出的其他文化的内容,在这方面需要加强注意。
2.树立起国际化发展理念。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来说就需要做好全面的规划和详细的分析。
转贴于
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要想实现其国际化的发展,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汉语的国际化,让更大范围内接受汉语。这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让汉语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认可,这对于汉语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语言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代表。在这方面汉语言的发展就有了很好的一个发展平台。与此同时,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就要建立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的文化产业有很多重要的组成,但是在发展汉语言国际化的过程中就需要将汉语言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进行国际化。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在各方面做好准备,尤其是在人力以及物力和财力上,在这几个方面做好支持。最后,汉语言文学要渗透到的是世界各国,不应该急功近利只盯住拥有文化话语权的欧美各国。要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发展就需要建立以自身为核心,放眼全球的发展规划,进而建立起汉语言发展的体系。
3.树立起走产业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对于汉语言的国际化发展来说必须紧密的和国际化的发展大环境联系起来,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任何淡化了或者是脱离了国际化来谈产业化都是片面的,缺乏客观性的。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国际化与产业化是互相支持和紧密相连的。所以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大发展和产业化路子就要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学习国语计划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设计美学;时代特色;发展融合
1设计美学的概述
1.1设计美学的概念
当人类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间、物质等条件的富余自然生出对生活需求的要求,当人类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出现空缺急,由此产生对美的需求,学习研究创造美学的体系应运而生,即设计美学。设计是发现美,创造美,它将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历史、现代科技、现代审美等种种因素加以理解融合,创造新的艺术作品,满足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精神的享受,设计使人类更加完整和丰富。
1.2设计美学的产生
人生存于世界,首先满足生理层面的需求,其次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空余的时间与精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类已经不再困顿于基本的衣食住行范围中,人类的思想紧跟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取得跨时代的进步,对事物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功能上面,自然生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类从古至今追求的永恒主题,喜爱美的事物是人之天性,正基于此,设计美学应运而生。严格来说,设计美学究竟从何时产生,人类又是从何时对设计美学概念产生意识,我们并没能准确地对此查找追究,笔者认为,人类对美所有的追求远比想象中的根源要深,时间要早,也许在人类有意识之初,便对事物之美存在潜在的意识觉醒。
1.3设计美学的种类
设计美学包含了很多种类,建筑设计美学、服装设计美学,环境设计美学、视觉传达美学等,生活中所能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甚至脑海中所能想到的一切事物,都与其相关,遵循着形式美的法则将其转化成物态,供鉴赏交流。如建筑设计,在远古时期,始于人类的动物性,人类的祖先会寻找洞穴居住,这也是各类野生动物的生存方式,为遮风挡雨、躲避猛兽天敌的袭击。人类发展至今,随着科技进步、思维开拓,人类对于居住地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服装设计中,远古时期的人类由赤身到以树叶蔽体,现代社会则产生了专门以研究服装之美的独立体系。环境设计美学在当今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体系,人类由有地可居到对生存环境的美学研究,整个发展过程都离不开人类对于美的向往这一内在根源,它是推动着这一切发展的根本动力。
2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2.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体系庞大。何为文化,笼统来讲,文化是一种包容性和综合性极强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发展至今,所经历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皆包含其中。何为传统,著名艺术家张授一先生对传统的解释,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传统就是我们对我国前人的历史、思想、文化、行为方式的传承。
2.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国度,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再恰当不过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极为重要的至宝,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都包含其中,现代的人民应当从中学习,结合新的文化知识加以融合,增添生命力。经典的文化经得起时间漫漫长河的洗礼,不会因人类的向前发展而黯淡无光,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时至今日仍如璀璨星空般熠熠生辉。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如同生命的火种,一代一代相继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中华文化也是多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正如《中华民国解》中所称的:“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3设计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设计与文化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纵观历史,每个时代的设计审美都与该时代的文化传统相联系。经典的艺术作品体现所处时代整体的文化、历史、思想和审美。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皆能从中探其根源。例如,在考古学中,判断未记载有朝代信息的出土文物,由于器物的造型及材质变化有着一定的历史规律和发展顺序,通过对统计材料的分析,找到合理的变化顺序,就可以推导出它们之间相对的年代关系。在母系社会,当时的文化环境是以母性的生殖崇拜为背景,所以众人皆以女性的结实粗壮为美。而在古代唐朝,从皇宫贵族到民间百姓,皆以胖为美,究其缘由,也与其文化背景关系甚密,唐朝国运繁荣昌盛,文化文明开放,统治者与人民百姓充满自信,对于不同的事物兼并包容。每个时代的设计美学都与该时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由于设计美学本身具有文化的一些特征,也就承担着如文化一般的传承使命与时代印记,对设计的审美追求从未能离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环境。综上所述,文化是设计美学的土壤,美学在文化中汲取精华,吸收养分,发展壮大。追求设计的美学是人类自身的行为,人类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条件下,言行与思维毫无疑问带有这个时代文化的烙印。
4结语
设计美学源于生活,凝聚的作用力反作用于生活,填补了人类的精神空白,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设计的美学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更加丰富了整个的文化体系,并反哺文化土壤。设计美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辅相成,设计的美学思想依赖于人类生存的地域文化与传承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作为设计美学思想的肥沃土地,自身也在经受时代的考验,优胜劣汰,传承至今的文化将成为人类日后学习和研究的营养源泉。古人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得此传承,离不开前人的智慧,同时应肩负起传承人的责任,承上启下,一代一代,发展壮大,生生不息,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祁嘉华.设计美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陈志椿.中国传统审美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