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习行动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习行动计划范文1
为深入了解“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评估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本研究以教育部及各级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基础,同时选取甘肃省86个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58个连片贫困县及13个特困县,采用问卷调查与田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从学前教育资源、经费投入、教师补充及体制机制建立等四个方面分析“行动计划”实施成效与问题,以期为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完善提供实证依据。
一、“行动计划”的实施成效
(一)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入园难”问题得以缓解
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是“行动计划”取得的最重要成效,也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特点。按照教育部实施《规划纲要》“分三步走”的策略,1第一期“行动计划”的重点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让广大的学龄前儿童“有园上”,因此各地区在制定“行动计划”时,均对新建、改扩建幼儿园的数量进行了规定。在“行动计划”推动下,幼儿园数量迅速扩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1]201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9.86万所,比2010年增加4.82万所,增长了32%;在园幼儿达到3895万人,比2010年增加918万人,增长了31%,相当于过去10年增量的总和。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比2010年增加了10.9个百分点,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60%的目标。
在新增幼儿园中,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增速最快。2010—2012年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实施的“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投入56亿,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3100多所农村幼儿园。同时,中央财政投入250多亿,支持中西部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6万多所,并对17万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了国家级培训。截至2012年底,全国农村幼儿园在园幼儿已达2435万人,占全国在园幼儿的66%,比2009年增加734万人,增长43%。[2]越来越多的农村幼儿走进幼儿园,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西北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起步晚、基础差、发展滞后,一直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2009年,西北五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达到50%,但甘肃、宁夏显著低于全国水平,分别只有43.23%、44.60%。2013年,西北五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平均达到73.07%,比2009年平均增长了23.07%,其中陕西、青海、新疆自治区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增长幅度除宁夏外均高于全国水平(详见图4)。对甘肃省86个样本县的调查显示,在“行动计划”期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300所,新增学位26.3万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6.15%,其中58个连片贫困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3.18%。农村乡镇公办幼儿园由2010年的236所增加到2013年的736所,乡镇幼儿园的覆盖率达到67.05%,西北地区学前教育状况得到极大改观(详见图5)。
(二)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长
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反映了政府对发展学前教育的态度和认识水平。回顾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核心问题就是政府长期缺乏投入以及投入制度的保障。因此,“国十条”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随着“行动计划”的实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上升,具体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中央财政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激励作用。2011年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财教[2011]405号),决定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设立500亿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建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培训幼儿园教师以及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和孤残儿童入园。同时,中央政府引导各地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努力调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等各方面积极性。从2011年起到2013年5月,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341亿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占比从2010年的1.7%提高到了2012年的3.4%
2.初步形成了各级财政共同投入的态势。在中央财政的带动下,各级政府纷纷行动起来,规划并制定本地区学前教育投入政策与投入额度,在2011—2013年期间,地方各级财政共投入1600多亿元。以西部甘肃省为例,三年来中央财政累积投入16亿元,省级财政累计投入2.54多亿元,市、县级财政合计投入10.15亿元,共计投入28.69亿元。
3.经费投入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在各级政府的学前教育投入中,优先保障了农村贫困地区和薄弱环节。在2010—2012年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实施的“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投入56亿,中央财政投入250多亿,支持中西部建设农村幼儿园,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对甘肃省86个县的调查也显示,在中央与省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中,为58个连片贫困县下达的项目资金分别达到10.83亿元和
(三)教师数量迅速增加
在幼儿园数量迅速扩大的同时,教师补充与教师质量问题就成了最急迫、最艰巨的任务。目前,幼儿园教师的补充途径主要是公开招聘、中小学转岗、特岗计划、接收免费师范生等。据统计,[3]2013年全国幼儿园教职工达到283万人,比2010年增加98万人,增长了53%(见图7)。同时,通过幼儿园教师“国培项目”培训了29.6万名农村幼儿园教师。
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也在提高。就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来看,在86个样本地区,第一学历为大专的教师占总人数的58.87%,本科占20.16%,二者共占79.03%;最终学历是大专的教师占总人数的33.87%,本科占60.08%,二者合计高达93.95%。在58个连片贫困县,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总数的52.5%;中专及高中学历的教师占32.61%,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占8.35%。
(四)体制机制的初步建立与完善
学前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以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为前提。因此,在“行动计划”实施期间,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和规范学前教育发展,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区域性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目前地方学前教育政策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以地方学前教育发展“五年规划”或“三年行动计划”为主,制定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与任务,重点在幼儿园的建设、教师补充与培训等;
二是针对“行动计划”实施中的特殊情况出台调节性政策,如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学前教育综合奖补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标准等;
三是学前教育常规管理政策,如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民办幼儿园申报与管理办法、幼儿园分类评估标准等。这类常规性的管理政策也是最多的。然而,涉及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师补充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学前教育监管机制等尚未建立。
二、问题分析
回望“行动计划”实施的三年历程,在“优先发展教育”的国家意志的强力推动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推进《规划纲要》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落实,学前教育事业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勃勃生机。但由于学前教育长期被边缘化、财政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严重,短期的巨大投入难以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相较于其他教育阶段与教育类型,学前教育仍然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短板”,面临着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特困地区与民族地区幼儿园覆盖率低
1.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是当前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以西北地区甘肃省为例,全省学前三年入园率为66.15%,距全国平均水平仅相差1.35个百分点,但在该省58个连片贫困县,3~5岁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3.18%,低于该省入园率平均水平;13个民族县和特困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低于30%,尚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某民族县2012年学前一年毛入园率52%,学前二年毛入园率2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22.3%,可见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仍是薄弱环节。
2.乡镇幼儿园覆盖率偏低。截至2012年,本研究调查的86个样本县共有1228个乡镇,已建立公办中心幼儿园636所,占乡镇总数的51.8%,还有592个乡镇没有公办中心幼儿园。而作为重点支持的58个连片贫困县共有乡镇959个,其中有公办中心幼儿园的乡镇643个,乡镇幼儿园覆盖率67.05%,目前仍没有幼儿园的乡镇316个,占乡镇总数的32.95%,与实现“每个乡镇建设1—2所独立建制的中心幼儿园”的“行动计划”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3.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与农村人口的流动,城市主城区以及流动人口聚集的城乡结合部已成为人口密度最大、幼儿园教育资源最为紧张的地区,“入园难”问题再次突显。另一方面,城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渠道单一,在调查的58个贫困县中,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仅51所,占小区总数的18.09%,小区配套幼儿园缺口达231所,可见扩大城区学前教育资源的任务也十分繁重。
4.普惠性资源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一方面,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如陕西省公办园仅占幼儿园总数的27.66%,甘肃省公办园也只占幼儿园总数的51%。58个连片贫困县共有公办幼儿园800所,占其幼儿园总数的47.93%;民办幼儿园869所,占其幼儿园总数的52.07%。另一方面,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比例过小,如甘肃省截止2013年幼儿园总数为3141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51所,一类幼儿园98所,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仅占5%,加上市区级等示范幼儿园数,其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也不足10%。
此外,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普遍存在的同时,大量新建幼儿园存在着闲置现象,新建幼儿园的招生数普遍低于幼儿园建设规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12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中有57所幼儿园未能足额招生,其中2011年后新建幼儿园24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人口流动使农村适龄幼儿减少,而县镇与城乡结合地区人口密集,新建农村幼儿园招生不足,城区却出现新的“入园难”现象;二是农村幼儿园教师缺口过大,不能保证按规定班数开班,造成班级数量少、班额巨大、“教师包班制”现象非常普遍。
(二)经费投入与支出结构尚需调整,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在“行动计划”实施期间,虽然有些地区已将学前教育纳入财政,也初步形成了各级政府共同投入的态势,但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和支出仍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教育经费负担结构不尽合理。在政府所负担的学前教育经费中,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投入大,省级财政的投入力度过小,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投入特点。如甘肃省三年来累积投入28.6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6亿元,省级财政投入2.54多亿元,市、县级财政合计投入10.15亿元,省级财政投入仅占总投入的8.85%。这一投入特点给县、乡二级财政带来极大压力。按照我国“中央统筹,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以及“地方为主,中央奖补”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原则,发展学前教育的直接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或者说是县、乡级政府。我国县以下财政能力整体相对较弱,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乡镇财力非常薄弱,根本无法统筹学前教育经费。如果我们用“教育经费指数”这一概念衡量各地区教育投入水平,2可以发现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的生均经费支出高达13000元/年,其教育经费指数均在10~20%之间。而贵州、甘肃等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指数接近25%,说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投入的绝对值看起来不大,但其承受的教育经费压力大。[4]
其次,由于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乡镇与农村幼儿园正常运转缺乏公用经费保障。虽然“国十条”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做到逐年增长”,并要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但是,由于新建学前教育资源大都未被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加之农村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尚未解决,其工资待遇及幼儿园正常运转仍依靠幼儿园保教费。在所调查的122所幼儿园中,虽然幼儿园主管单位为乡镇政府或乡镇中心校,其举办性质为公立幼儿园,但其中87.8%的幼儿园运转所需经费只能依靠收取的保教费,来自财政的支持仅为22.2%。这使得幼儿园普遍缺乏保育教育最基本的设施设备,如图书、玩具及生活设施等,严重制约了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有效扩大和质量提升,也无法为农村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再次,乡镇幼儿园经费管理方式不合理。大多数乡镇要求收取的保教费全部上交,由乡政府或中心校统一管理与使用,或者按生额收取管理费,这使本就经费紧张的乡镇幼儿园捉襟见肘,雪上加霜。
(三)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补充渠道不畅
与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教师补充严重滞后,教师补充数量跟不上幼儿园建设速度。以甘肃省为例,截至2013年全省共有幼儿园专任教师20621人,在园幼儿54.98万名。三年期间教师共增加了6953人,在园幼儿增加了16.25万名,师生比由2010年的1:28.34下降为1:26.66,但幼儿园专任教师的缺口仍比较大。按照《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目前专任教师缺口约为4万,这一现象在贫困地区尤为严重。在58个连片贫困县,在园幼儿337698名,按照国家每班30名幼儿配备2名专任教师和1名保育员的标准,应当配备2.25万名专任教师和1.13万名保育人员,但目前仅有15028人,其中专任教师11708人,缺编18740名,缺编率高达55.49%。幼儿园教师缺口大、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最严重问题。
1.幼儿园教师的补充不畅与缺乏政策保障有直接关系。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各地积极讨论酿酝,但大多数地区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新增幼儿园教师的编制未能解决,农村幼儿园教师岗位缺乏吸引力。我们随机调查了248名新入职幼儿园教师,结果显示只有159人有编制,89人没有编制,分别占总人数的64.11%和35.89%。
2.幼儿园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幼儿园教师补充渠道主要有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和转岗,招聘的基本条件是“专科学历”,但对其专业背景未加以限制,结果是新入职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在提高,但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偏低,再加上转岗教师比例大,“学历达标专业不对口现象”十分普遍。本研究对新建幼儿园的112位园长进行了调查,拥有本科学历的52人,专科学历51人,中师学历仅9人,但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园长仅26人,占园长总数的23%,其余均为汉语言、英语、计算机、小学教育等专业毕业。对幼儿园教师的调查也反映出同样问题,58个连片贫困县有幼儿园教师15028人,其中公办幼儿园教师7642人,占教师总数的50.85%;聘用幼儿园教师2872人,占教师总数的19.11%;中小学转岗教师2288人,占教师总数的15.22%。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7890名,占教师总数的52.5%;中专及高中学历教师4901名,占教师总数的32.61%;高中以下学历教师1256名,占教师总数的8.35%。幼儿园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比例仅36.07%,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也仅为37.45%。非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不仅入职适应性差,而且对幼教工作认同度不高。
但与此同时,大量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幼师生却无法进入学前教育领域。在本调查涉及的地区中,共有31所幼教师资培养机构,其中三年制中专学校占总数的58.06%,也就是说,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数由中专学历的培养机构承担,但教师公开招聘的基本要求是大专(职高)及以上,限制了中职学生入职。当然中职幼师生的培养质量不高也是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重要原因。
3.培训渠道单一,培训机会不足。随着新教师人数激增,以及老教师面临改革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困惑,当务之急是提升教师质量,教师培训成为主要措施。“行动计划”实施期间,国家已投入11亿元用于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取得了巨大反响。但目前,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国家培训与省级培训,地方培训机会少,幼儿园园本培训能力低。例如,在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实施以来,58个贫困县累计培训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1600名,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10.65%,这一状况与“完成80%在职教师和园长的培训任务”的规划目标相距甚远。此外,参差不齐的培训质量、自上而下的被动学习和离岗集中培训,对普通的一线教师还难免有隔靴挠痒之弊。
(四)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职能尚未发挥,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核心,承担着指导、示范和协调本乡镇学前教育工作的重任,在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随着大批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成与使用,农村幼儿园的质量提升与建设速度未能同步跟进,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职能并未得以发挥,农村幼儿教育质量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大多数农村幼儿园设在乡镇中心学校并由其代为管理,幼儿园日常作息与教育活动安排均与小学相同或相似。加之地方财政紧张,无力为幼儿园配备必要的图书和玩教具,73%的幼儿园仍以分科教学为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开展科学保教的要求难以落实,“保姆式教育”与“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渴望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
三、政策建议
“三年行动计划”背景下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问题,反映了学前教育发展过程的规模与质量、体制与机制、城市与农村的矛盾。目前,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即将启动,应将扩总量与抓质量、求发展与建机制同时并重,强化学前教育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着力破除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一)继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城乡幼儿园建设同步推进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重点工作,解决“入园难”问题是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因此第二期“行动计划”的首要任务仍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根据贫困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匮乏和城区人口密度大的现实,新增学前教育资源应优先保证两个“重点地区”,即连片贫困地区与城市高密度人口地区,城乡幼儿园建设同步进行。一方面,边远农村地区特别是连片贫困地区仍是扩大资源优先保障的地区,在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同时,应逐步形成“城区幼儿园引领带动,乡镇中心幼儿园辐射支撑,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方便群众”的办园格局。另一方面,应根据出生率和人口流动走向,调整城区学前教育资源的分布,减缓城区学前教育的入园压力。
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但由于贫困地区大都地处偏远、人口分散,规模化的普及路径与办园方式不可能也完全不必要。因此,积极探索多样化、符合当地实际的办园方式,也是未来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任务。
(二)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建设一支合格的专业化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前教育软件建设的核心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以政策保障为前提,因此各级政府应尽快制定出台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核定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为补齐配足幼儿园教师、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保障幼儿园教师地位提供政策保障。
针对现有教师队伍补充渠道不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象,应加大对现有招聘机制的调整,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一方面,随着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扩招后大量幼师生即将毕业,应适时提高招聘条件,实行“双准入机制”,即学历合格和专业对口,避免在有编制的公立幼儿园过多引入非专业人员;另一方面,设置“助理教师”岗位,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优秀毕业生提供入职机会,即通过社会公考,选取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优秀毕业生进入幼儿园工作,担任助理教师,并要求其在三年内取得教师资格证,五年内取得大专学历。新增加教师优先补充农村幼儿园。对无法取得合格学历与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自然退出幼儿园教师岗位。
当地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对师资的需求情况,加强与本地区师范类高校合作,建立“委托培养”模式、“定向培养”计划等多种途径,创新幼儿园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幼儿园教师补充步伐。在职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应针对幼儿园教育实践问题,以提升专业能力为重点,将国家培训与区域性培训、园本培训相结合,入职培训与提高培训并重,完善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园本培训的五级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
(三)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为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政府在幼儿教育中的责任定位,是判断政府行为是否公平的前提。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说过,“政府的所有功能都需要财政支撑,政府的所有行为都会反映到财政上”。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实现“上得起”的目标,就必须克服幼儿教育财政支出上固有的制度缺陷,将建设普惠型发展机制、投入保障机制与质量监管机制作为工作重心。
首先,应建立普惠型发展机制,即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参照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区域内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同时,应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本地区的资助政策,以保障所有适龄儿童上得起幼儿园,实现“上得起”的目标。
其次,应进一步落实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合理比例的要求,确保制度性投入不断增加,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一方面,应整体提升学前教育管理责任主体重心和财政保障重心,加大省级财政对学前教育经费统筹和投入力度,[5]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应构建教育经费政府分担机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参照义务教育经费在全国的平均值和各级政府财政收入份额,建议在中央、省、地(市)、县四级政府中按3∶4∶2∶1的比例分担农村学前教育经费,即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70%左右的经费,地(市)、县两级政府分别承担20%和10%的经费。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由于取消了农业税而财力薄弱,应允许其退出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学习行动计划范文2
1.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
如在物质和量浓度的教学中,我们做了如下设计:
[投影展示实物]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的商标、某品牌白酒和农夫山泉的外包装说明、医院肝功能检查报告单。
[引入]教师:生活中我们能见到许多溶液,各位同学有没有留意过上面标签,对标签的含义做过解读;走进实验室见到各种液体试剂,上面的标签代表的是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更深的了解。
在由部分学生解读内容后,教师循序作如下引导:
(1)生活中为什么会用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2)上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中涉及的物理量有哪些,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师生经简单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为了不同情况下的方便,表示浓度的方式有多种,其核心是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含溶质量的多少。此时教师再结合化学反应研究时的粒子数目关系与液体量体积比较方便的特点,通过类比,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概念便跃然纸上了。
这样的教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很有用,又引导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更多地去观察生活。
2.让学生在做中学习
布鲁纳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一个“圈套”让学生去钻,通过提出启发性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并通过比较和归纳等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是先讲授方案,或边教边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被动的角色,照方抓药,没有多大兴趣,对实验中要注意的细节一知半解。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在学习认识了物质的量的浓度以后,做了下列四个环节的活动:
第一个环节:出示各装有5mL水的10mL、50mL量筒各一个,提出问题,哪一个更准确,说明理由。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得出结论,管径细的准确。教师追问,我们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能常体积会有数量毫升,怎样能做到容积大一点而又精确一点呢?在学生略加思考后,有学生提出在有刻度线的地方细一点,把下面做大一点,在肯定了学生这个积极的想法后,教师用动画演示变化过程,再出示实物样品,特别引导学生观察标度和刻度。
第三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找出最好的方案,并对一些细节进行追问:
如:为什么不能在容量瓶中直接溶解?生答:因为溶解时有可能吸热或放热,而容量瓶的刻度是在20℃时才准确的。
你是如何想到要洗涤的?生答:烧杯里有残留液,此时其他学生根据他的回答自然又想到了观察溶液颜色的问题,又有了新的发现……
3.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大都是由浅入深,由现象而本质地逐步深化的过程。人类的头脑会因为一个新思想而伸展,再也不会回到它原来的层面。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其反思,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学习行动计划范文3
【关键词】学习动机 个性化因素 动机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57-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增加,英语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经历了十年以上长时间的外语学习之后,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仍是短板,不能令人满意。许多大学毕业生虽然拥有大学四、六级证书,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却相当低下,开不了口,成为“哑巴英语”。甚至一些通过雅思或托福考试到海外留学的学生,到了国外无法与外国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上述现象使社会各界对我国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了质疑。外语教育界经过多次反思,发现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功利性强是其英语应用能力薄弱的根本性原因。绝大多数学习者将英语学习看作是升学和就业的“敲门砖”,而不是综合能力的提升,这种功利性的学习外语动机从长远来看,对外语学习非常不利。如果能从根本上端正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所学习的语言作为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不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还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和优势。
因此,学习动机一直是外语教学界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学习者个体因素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否除了受到自身的智力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到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性格、气质、意志、信念等)的制约。在非智力因素中,动机是最重要的因素和变量之一。如果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一切将无从谈起。动机是维持语言学习者学习热情,保证学习者时间精力投入,决定学习成败的重要情感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外语学习环境对促进学习者学习动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研究外语动机的构成以及影响因素,尤其关注教师实施的动机激发策略及其效果。
一 学习者个性化因素的导向
自20世纪90年代起,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开始从 Gardner的社会心理模式转向课堂情景教学实践,这一转变标志着外语动机理论模式的构建将聚焦于课堂情景教学实践,强调学习者个性化因素的导向,突出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的重要作用。21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主动建构的兴趣与能力是人在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构件。让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和完善,是人的本性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个性化学习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征为基础,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构建的学习过程,挖掘一般规律下具有特殊意义的学习主体的特征和品质,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健康发展。
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实践模式日益受到青睐,如何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作为外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本,实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自主。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反思和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不断地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运用动机激发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关注激发策略的有效性,促进个性化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学习者的要求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定了英语课程应使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素养的整体发展作为总目标,首次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放在重要地位,并强调指出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至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及“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则意味着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实践模式同时,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运用各种动机激发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关注激发策略的有效性,促进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还首次确定了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放在重要的地位,并强调指出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情感态度因素最关键性的考量,是产生情感态度因素的深层次动因。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树立正确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是外语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 基于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动机激发策略
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往往忽略两端的高水平学生和低水平学生,教师们普遍关注的是“中间群体”。因此,教师在实施动机激发策略时,应考虑满足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群体的需求。不能对高水平学生“放手”,更不能对低水平学生“放弃”。实际上,这两类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激励。低水平学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落感,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迫切需要得到教师的激励,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高水平学生通常对教师教学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可能造成学习积极性受挫。因此,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调动高、中、低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是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值得深思的课题。
要本着“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这一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A、B、C组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学习者因为学习方法的不同、个性差异以及家庭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在英语等其他学科的学习水平上的差异。根据A、B、C层次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点,教师应选择不同的动机激发策略。A班以“启发―研究―讨论―自学”为主要方法,最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班则以“启发―研究―讨论―讲解”为主要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B层次学生的主要目标为夯实英语基础,确证成绩逐步提升。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的同时,适当增加课外内容,教师讲授的重点应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C班则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反馈,段段清”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进、跟得上。C层次学生着重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教师在实施动机激发策略的同时,应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良好的引导与激励作用;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订不同的评价要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学习行动计划范文4
关键词:美术;中职;兴趣;激发
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是美术教师的教学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有效的措施之一[1]。学生们只有在对所学的美术内容产生了浓郁的兴趣之后,才会具有更加敏锐的观察力、更加强烈的探求欲、更加丰富的想象力,才会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与运用。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入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自身的教学质量。
一、识别学生的个性与爱好,因材施教
在美术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会很自然地把各自的个性与爱好流露出来。而我们美术教师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关注学生们,并认真观察、识别出学生们的不同个性,同时,也要承认学生们不同个性的存在,而进行不同方式的引导与施教[2]。如,有的学生个性比较张扬,其绘画的风格也多豪放;有的个性比较内敛,其绘画多属温婉、淡缓;还有的学生玩世不恭,其绘画多夸张、讽刺,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紧紧抓住学生们的个性与爱好,因材、因个性、因喜好而施教。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们不同的个性与爱好,在不同的美术课中,布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习到自己所喜爱或是擅长的美术内容,这样才可以更加容易地对其美术兴趣进行培养。
二、名作赏析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在学生们赏析过彼此绘画作品之后,及时引入著名画家的相关作品,让学生们进行赏析。这样的做法不但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美术知识,对历代名家、名画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名画赏析,还可以充分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们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引发学生们对绘画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视。另外,教师在赏析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相关绘画问题的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与激情,进而转化成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三、贴近社会生活、融入自然
美术的学习与绘画过程离不开社会生活与自然。所以,美术教师应该把美术课堂扩展到生活与大自然中去,让学生们自己去观察、发现、挖掘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找出自己有绘画“感觉”的事物。同时,教师还应抓住中职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生活、大自然与社会中找出绘画的感觉与共鸣之处,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当美术教师带学生们进行写生时,只要求学生将所学习的美术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即可,可以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想象与发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活跃程度,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必将发挥到极致。
四、组织校内的画展
当学生们的兴趣被逐渐培养起来之后,美术教师则可以着手组织全校或是全班的美术展活动。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尽量只给学生们一个美术展活动的组织方向,而活动中的一切策划都让学生们来着手进行,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组织、策划能力。同时对美术展的作品内容与数量,则没有任何限制,可以让学生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想法尽情地落在画笔之上,并让同学们自己进行赏评。通过学生们的赏析、评价,不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提高其鉴赏水平,还可以充分让学生们一起交流,彼此影响,增进学生们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绘画知识、绘画内容与绘画技巧的彼此融合,达到绘画技能的全面提高,也最终达到了美术教师的教学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中职美术教学活动中正应该抓住这个关键点,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逐渐让学生们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浓郁的兴趣,进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与探索、创新的意识,这样才能够使中职生的美术学习成绩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学习行动计划范文5
发展过程
基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学习,简称“移动学习”(M-Learning), 最早起源于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的结果是为整个大学建设一个覆盖校园的无线高速网络,使该学校师生在校园的任何地方都能够轻松上网,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移动学习研究的雏形。随后,全球的移动学习研究风起云涌,如英国英格兰工艺大学Ultralab实验中心项目、新加坡Mobiskoolz项目、德国Campus-Mobile项目、芬兰Helsinki大学的UniWap项目、非洲农村移动学习项目等。我国移动学习起步于2002年北京的“移动教育理论与世界”研究项目。200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家互联网支持的“移动学习资讯网”。近几年,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建立了移动学习网,主要基于手机应用提供校园网络课程的下载与浏览。从已有的实践可以看出,移动学习已经成为继远程学习(D-Learning)和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之后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当前,国内教育专家对移动学习的解释为: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 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数字化学习形式。由此可见,通过移动技术,可以把人从课堂和固定网络上解放出来,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头的终端,跟外界交互和学习。当前社会信息日新月异又无处不在,有人说我们已走进信息碎片时代,而移动学习恰好契合这一特点,使人们能够随意利用零散时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也符合了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推动‘电子书包’和‘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和无处不在的教育”。《浦东新区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学年)》也明确“把‘基于移动终端个性化学习的探索’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未来五年将通过多样化移动终端在中小学开展试点,探索无线网络环境下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应用模式
移动学习泛在、个性化、实时交互的特性,极大地促进了情境学习、非正式学习、协作学习的创新实践。相关研究表明,移动学习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维系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掌握新型的数字化学习工具,提升学习者问题解决的技能,并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建构式学习环境。学习将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究的过程,学习过程将以记忆为主的知识掌握转变为以发现为主的知识建构。知识的习得将由个人的、机械性的记忆,转变为社会的、互动的、体验的过程。
根据移动学习优势,结合中小学教育特点,探索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三种模式。
1.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即时信息反馈
未来教室需要构建围绕移动设备的整体学习环境,实现包括电子白板、学生学习终端、教师终端等一系列硬件设备的无缝衔接,同时建设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平台和主题教学资源库。课堂中教师要开展测验及游戏比赛活动,提出问答题或者选择题,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回答或者选择,服务平台及时汇总学生的回答情况,快速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及时分析结果并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的上课内容也实时呈现在学生的移动终端上,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与教师端的电子白板进行交互操作,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度交互。
2.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外探究
当每位学生拥有一个电子书包时,就相当于随身携带一个能实时与外界交互的课程资源库,这极大地拓宽了学生课外探究学习的时空。当有学习需要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打开电子书包,检索信息、搜集资料、记录数据、共享信息、交流协作,并且可以和自己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进行关联。比如开展“昆虫生活习性”的户外体验式学习,学生按照电子课本里的学习要求,去大自然中采集相关数据后,及时通过无线网络把数据发送到服务平台中,教师根据相关数据实时指导学生的观察实验,在不同地方的学生也可以用移动终端交流观察结果,这就使得探究学习更贴近真实的生活体验。
3.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知识查询与获取
除了电子书包,学生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电子书等手持移动终端进行更广泛的非正式学习。其中有三种形式。
(1)手机短信、手机报接收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把课前准备、作业要求、管理通知等信息群发到学生手机上,便于实时把握。一些可以分散记忆的知识点,如公式定理、名言名句、单词学习等可以以手机报的形式每日发送。
(2)WAP网页浏览、链接学习内容。运用手机浏览器上网查询资料当前已比较普及。一些高校也正在建设选修课程的WAP网站,便于手机浏览和下载。运用手机随时随地进行网络远程教学,可以方便学员在自己时间精力许可时自由学习。这也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移动设备存储、携带学习内容。我们可以把电子书、多媒体课件、图文课件等数字化内容存储在便携式移动设备上,利用路上、等候时间进行学习。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格式的音频、视频、动画的播放会更加流畅,我们的阅读体验也会更及时、更生动、更完善。
开发及推进策略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浦东新区将依据规划要求,实施移动学习建设项目。其开发、应用和推进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行政主管部门、研究部门、学校、企业、家庭,专业性高、政策性强,所以,必须在区教育局领导下,由职能部门牵头,产、学、研联合协作。
首先,实行移动学习三级管理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区教育局)全面负责项目决策;下设项目推进办公室作为执行机构统筹项目实施;招募系统平台研发团队,建立教育专家指导团队,以及督导评估机构等。
其次,开发移动学习系统平台及资源。项目推进办公室将联合电信企业与移动终端厂家构建移动学习系统的软硬件环境,主要由无线移动网络(WiFi、GPRS、WAP、3G)、个性化学习平台、移动终端设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PDA等),以及由教研员、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学校骨干教师共同开发并审核通过的学习资源。
学习行动计划范文6
摘 要 当今三维动画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它在不同领域有着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三维动画技术在跆拳道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为该技术在跆拳道教学中的普及和进一步提高我国跆拳道教学的科技含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三维动画技术 跆拳道 教学训练
三维动画技术是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随着三维动画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深入和应用,对三维动画技术在跆拳道教学中的应用作进一步研究变得十分必要。在跆拳道的教学中,教师和教练一般采用二维视觉媒体例如录像等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从直观的、模糊的宏观层面进行技术指导,较少从精确、量化的微观层面分析运动技术并用于指导教学与训练。与传统的直观教学相比,三维动画技术具有清晰的三维特性可以直观地显示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具有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文中详细介绍了三维动画技术在跆拳道教学中的重要性,希望在中国跆拳道教学中的普及和进一步提高我国跆拳道教学的科技含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三维动画技术与跆拳道教学的联系
在跆拳道教学中能够准确地直观地观察模特的运动形态,并能全方位多角度实时观察,无疑是在教学过程中能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最佳方法。运用全新的三维动画技术,所有规范的跆拳道动势设置以及全套动作都可以按照教师要求建立整套规范的、适合教学的人物模型。三维动画技术软件可根据教师教学要求实现整套规范技术动作播放或分段播放、全景角度播放,充分将三维动画技术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使学生学得更精、更快、更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三维动画技术在辅助跆拳道教学中的优势
(一)三维动画技术直观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三维动画技术以其精美的画面、震撼的视听效果等优势在全球范围被人们接受并喜爱。将三维动画技术引进跆拳道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和示范教学方法,三维动画技术可以将学生带入虚拟三维场景,在虚拟三维场景中直观的感受人物模型的技术动作。
(二)三维动画技术在辅助跆拳道教学中可操控性优势
传统的跆拳道教学里的直观演示教学法中,无论是教师还是模特的示范有很多动作是无法实时控制来让学生观察的。在三维动画技术中,这些教学困难将不复存在。教师将制作好的角色模型和动作带入课堂中,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演示的同时教师利用三维软件技术可以随时操控角色模型的动作,让角色根据教学要求来完成技术动作的演示。这样就解决了传统演示方法特定动作学生观察学习的困难。
(三)全景观察角度的优势
教师的动作示范和模特的动作示范是教学中直观教学法一直是传统的跆拳道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速形成运动表象、建立技术概念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师或模特示范在观察视角方面很难实现仰视、俯视等角度的观察。在三维软件中,人们可以利用多视图切换、三维全视角旋转等技术操作对模型进行特定的观察,可以实现多角度、多视距的全景观察,在教学中真正达到三维立体示范。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综上所述,将三维动画技术应用于跆拳道教学是有效和可行的。在三维动画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已经走进课堂教学,以其诸多的优势来辅助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尤其在跆拳道教学领域与其有更多的契合点,将三维动画技术引入跆拳道训练的课堂无疑对教学会有更大的帮助。先进三维动画技术必将取代跆拳道教学中传统的观察、演示等教学方法,以其诸多的优势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跆拳道训练课程。
(二)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对三维动画的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在三维动画环境中对三维动画所表达出内容的注意力分配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对三维动画技术所表达出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也有一定的特点,学生对跆拳道教学内容的认知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而且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而学生对跆拳道技术动作的掌握则是先慢后快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规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跆拳道教学内容的掌握。
2.三维动画技术辅助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跆拳道的学习是一个思维与身体练习共同参与的过程,跆拳道教学中,三维动画技术辅助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三维动画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认识跆拳道的动作形态、建立整体概念,形成较为完善的意识,结合传统教学方法,经过大量的练习与比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练习和比赛中要进一步完善,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3.跆拳道教练、教师应当积极创作三维动画课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跆拳道教练、教师应积极与专业人员合作,创作高质量的三维动画技术课件,建立适合体育教学的网络平台,实施跆拳道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教学与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云龙.动画元素介入体育技能教学的探析[J].内江科技.2010(3):197.
[2] 沙振宇.三维动画技术在体育运动规律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5):148.